禅宗与心灵救助——苏州科技学院演讲

水清月现

^&$%^$&^$&
注册
2013-06-20
消息
491
荣誉分数
18
声望点数
78
『 2012年12月26日下午 』

20141010131811_tuw3.jpg


主持人致辞:

索达吉堪布本次来我院作两场学术交流,第一场同学们非常踊跃,效果很好。这是第二场,在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与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师生交流。这一场有这么几项程序:

一、由我们学院院长为堪布颁发兼职教授证书;

二、由索达吉教授为我们赠书;

三、由堪布作“禅宗与心灵救助”的主题报告,以及我们与堪布进行学术互动。

(韦洪涛院长为堪布颁发教授证书;堪布赠书。)

刚才休息时,堪布说,他希望这个兼职教授不是虚的,而是实的,所以跟院长作了简短协商,并达成一个备忘录。备忘录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哲学一级学科的发展,促进中国哲学学科的开放性建设,经双方协商拟在以下领域开展合作:第一,在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一级学科哲学硕士点,设立研究生奖学金;第二,不定期来我院开展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第三,与索达吉堪布所在的五明佛学院共建中国哲学的研究基地;第四,与索达吉堪布共同开展学术课题研究。其他事项则跟随发展与时俱进。

(双方交换备忘录。)

下面有请堪布为我们作主题报告——
 
各位科大的老师、研究生同学,大家好。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但因为有着共同的愿望和目标,以及彼此的信赖,于是成就了今天的这桩善缘,还有这次交流。

作为一名老师,近30年来,在我身披袈裟从事教学工作的经历中,一直对教育有着浓厚兴趣,从未舍弃或中断,这是让我感到自豪的地方。同时,看到老师们长久以来培养了那么多的有德有才之士,也让我由衷钦佩。

前两天,有些老师对我说自己压力大,工作、家庭、方方面面,压力太大,所以想借禅修调调心,想在如何将禅修与生活结合方面,听听我的建议。今天就讲讲这个话题。

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大压力

尽管这几年经济已经相当发达,可人们心里的痛苦并没有减少,相反,据今年10月17号一则报道说,“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压力最大的国家”,压力的来源主要是“工作”、“个人经济状况”、“来自老板的压力”。我也知道,一个人在这样的压力下生存,没有些心力和智慧,是挺艰难的。

然而,我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大压力呢?

一方面是被逼迫的,不得不面对;但另一方面,我个人认为,也是我们要得太多,要的多了,就有压力。

古人不一样。古人生活简单,欲望也不大,有简单的衣食住行就满足了,就算过上好生活了。可是现在不行。现在随着科技发展,各国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标准一提再提,目标也越来越高。但问题是,你把目标定得太高,一直达不到的时候,就只有自己痛苦了。

而人们又不肯降低标准。单从衣着来看,过去的人寒冷时有棉衣裹体,出门或见人时服饰得体,就可谓标准了。而现在不但要好看,还要讲究品牌、价格、品味、层次,样式也是东方的、西方的……复杂得很。耗去多少心思?

所以,和外界的压力相比,我认为,内心的欲望——或说怎么样都不满足的心理状态,才是真正的压力来源。

禅修是最好的减压方法

要想减少压力,不管是哪种压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禅修。

禅修时,是不是一定要放下全部生活,保持寂静?也不一定。从前有个小和尚问老和尚:“什么叫禅?”老和尚说:“饿了吃困了睡,就是禅。”可见,在禅宗大德的修行里,是不需要排斥任何行为的,行住坐卧都是禅。

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普通人不也成了禅师,谁不是饿了吃困了睡?难道这也是时时刻刻在禅修吗?再者,时下有一类所谓“生活禅”,这是把佛教世俗化了,还是说它虽然高深,但的确可以进入我们的生活?回答这类问题,其实主要取决于一点:就是看你是否了解这种修法。

如果你了解并懂得运用它,那的确是的,你可以在生活的各样形态里禅修,即使生烦恼时也不例外,例如生气。

生气的时候,你要向内观察这种愤怒意念,看它的本体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能认识它的本体,并安住其中,狂暴的心态自然就烟消云散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真实层面里,并没有一个另外的“愤怒”存在。确实没有。

这就是禅,一种回归自性的修行。

随着佛教的普及,很多人发现,禅修背后的佛教认识,那种对心的透彻分析,是当今神经学、脑科学或心理学远远达不到的,而且禅修给心灵带来的抚慰效果,更是超越了一般的治疗手段。西方人喜爱禅修的原因就在这里。你们也知道,当今欧美的高等学府,像哈佛、哥伦比亚、剑桥、牛津等都设有禅修中心,以帮助人们了解心性或处理压力。

当你有了压力,我想在座的都有体会,整个人会变得浮躁、心绪不宁,那时候也最容易把事情搞坏。什么原因?我举个比喻:透过平静的水面,你才看得到清晰的月影,而当水面被搅动,月影就不见了。因此,当你心里平静时,才能把事情做好,也有效率,心不平静就会出错。

想想现实生活就知道了。当我们陷入竞争和攀比的怪圈时,内心被焦虑、不平、怨恨等情绪塞得满满的,于是慈悲心不见了,笑容也消失了。很明显,负能量的提升削弱了善心,而更严重的,还会破坏正常生活:我们开始跟家人吵架、打骂孩子、敷衍工作……负面行为全都跑出来了。

所以,我们应该通过禅修来安心。心安了,万事皆平。
 
禅修坐式类似金字塔

禅修可以安心,除了内在的专注外,还跟它的坐式有关。坐禅时,身体的外形酷似金字塔状,上尖下宽,你们把释迦牟尼佛的像与金字塔一对比就会看到,佛身与塔身相似。而这种金字塔形,科学界认为,是能聚集特殊能量的。

考古学家证实,埃及金字塔有4700年历史,而位于波斯尼亚的“月亮金字塔”已经存在了12000年,这些在建筑学里都是奇迹,因为水泥建筑的寿命通常只有50到100年。

埃及金字塔是谁造的?有人说是人造的,也有人说是外星人造的,说法很多。但不管怎样,和金字塔本身的古老一样,塔内保存的物件也寿命极长,可以说,它的储存效果远远超过了其他建筑物。不仅是金字塔,就是它的模型也是如此,科学实验证明:在模型里存放的鲜花长时不会枯萎,食品不易腐烂,人进去也能保持活力,伤口迅速愈合……

这种不可思议的能量,人们称之为“金字塔能”。为了利用这种能量,还有人制造了许多金字塔形的构造物,甚至是大型建筑。奥地利就有这样一间酒店。

这个能量来自哪里?科学家们很难解释,不过他们一致认为,这种塔形本身有聚集宇宙波的能力,也就是说,它可以采集宇宙精华。常习打坐的人都有体会,一入座,你会感受到一种宁静。宁静的原因,一方面是心里专注,一方面是打坐的姿势呈金字塔形,你一进入这种状态,自然就“天人合一”,宇宙能量直接融入到你的身心里。

解释禅修为何能给人力量,是件比较困难的事,要是用佛教词句,显宗的或者密宗的,怎么解释,你们都会有点陌生,但借用科学的理解方式,也许就不那么抽象了。
 
毗卢七法

一般来说,在印度瑜伽或佛教的修行里,采用最多的坐式是毗卢七法。这七法要求:

1)双足金刚跏趺或半跏趺坐:盘腿时最好双盘,不行就单盘,或者坐在椅子、凳子上也可以。

2)双手结定印: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拇指相触,放在脐下。

3)脊背端直:不论你怎么坐,一定要把整个脊柱端直,佛教的修行窍诀里说,身端直则脉端直,脉端直气便运行正常,气运行正常,心自然就被调正了。

4)颈部稍向前屈:不能往后仰,也不能左右歪斜。

5)臂膀后展放松:不要向胸前内收,微压腰间。

6)双目垂视鼻尖:不能睁得太大,也不是死死盯着,是微微地看着。

7)舌抵上颚。

这种毗卢七法坐式,从外观上看就像金字塔,调整好各个部位坐定后,你的心自然就静下来了。打坐过程中会产生种种分别,这时候你要运用修行窍诀,放下分别妄念,截断万缘。之后便可自在完整地接受宇宙能量了。
 
禅修对健康的意义

且不说解脱,很多科学家认为,这样打坐对我们的身心健康确确实实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平时经常打坐的人,一般情绪上不易冲动,有取舍智慧,为人谦卑恭顺,喜悦而又满怀慈悲。总之,那种正面的心念会提升,而负面的心念自然消融。对于这种心灵能力,《静坐的科学》一文解释说:“当人在静坐时,会增加35%的血液流到脑部。而提供给脑部的血量大小,与我们的心灵能力有密切的关系……脑部的功能也获得改善。”

可见,打坐可以让人精神活跃,且富于辨析力。

一般人上了岁数后,像养老院里的某些老人,基本是活在痛苦和忧伤之中,甚至绝望地等待死亡。但高僧大德们不是,因为常年禅修,即使他们活到一百岁——这种修行人很多,汉地有,藏地也有,依然是耳聪目明,开心自在。

20141010131850_ysye.jpg


我们那里有位老修行人,一百多岁了,身体健康,到哪儿去都不用别人扶着。你跟他说话时会发现,他的反应和思维一点都不慢,尤其是在佛法方面。

本焕老和尚是在106岁时示现圆寂的。前几年我去拜见他,老人家虽已年过百岁,但饭后绕佛殿时“跑”得特别快,我们要紧着追才能跟上。

clip_image002.jpg


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不是传说,也不是离开了我们的真实生活,虚无缥缈的故事。

说到我自己就惭愧了,不能跟大德们比,可能也比不上一些在家的虔诚佛教徒。我喜欢禅修,有时修得还可以,感觉不错;但有时修着修着,会想起很多事情,今天的、昨天的、很久以前的……心静了,很多事情也跑出来了。

不过,真正会静心的人,在你心静的时候,痛苦、妄想连同不合理的分别意念全都会消失,处在这种状态是很享受的,是一种法乐。而当宁静的力量延续到生活里,你整个人的面貌会有改观,精神好,心情开朗,比吃药的效果好。现在人喜欢吃药,靠营养药撑着,但这些毕竟是药,有益的同时可能也会有副作用,所以我建议你们多禅修。

如果能正确而规律地禅修,那种调整是看得见的。

不仅是身心上的,还有事业。乔布斯在“苹果”上的超凡创造,不是一般的专注力所能达到的,他就是在长期的禅修实践中,进行创新和管理,并发现世间奥秘的。如果这是佛教的一家之言,你们不信也可以,但世界上有很多心理学家和科学家也都认同这种力量。你们从媒体里找找看。

我听说你们也有禅修课,这很好。我觉得,教禅修的老师不一定要信仰佛教,也不必要求你的学生信仰佛教,只要你把正确的方法传递出去,对他们的生活就有帮助——想调心的可以调心,要治病的也能治病,有很多好处。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149人分成三组,第一组做禅修,第二组做慢跑,第三组任其自然,什么都不做,主要是为了测试他们的抗病能力。八周后的结果是:和什么都不做的那组相比,禅修组的病假率仅为其24%,而慢跑组的病假率为其52%。

从这个实验中科学家看到,经常禅修的人,因为心平静的缘故,身体也不易生病,免疫力强,甚至能抵抗传染病。
 
禅修不是为了无所事事

禅修有这些好处,借助它完成对社会的责任,无疑是有益的。遗憾的是,有人只喜欢其中的安逸,“无所事事,这样最好。”其实无所事事最不好。禅修不是为了无所事事。

我们禅修,是要让生命更有意义,并有所作为。

“我的教学压力太大了,”常有老师这么抱怨,恨不得逃避。其实我倒觉得,有点压力好,天天打牌、聊天,这种人生有什么意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享受了很多社会给予,懂得感恩的人都会想着有所回馈。什么都不做,我们的存在有何意义?什么都不做,又怎么会有成果?

怕苦、怕累不是教育工作者的态度。我认为,在一个老师身上,智慧与利他是统一的,而当他把这些品性传递给下一代时,也成就了自己的伟大人格。自古以来,智慧就是这样传递的。前辈们不计自我的发心和奉献,让我们在今天还可以享受到各种优秀文化,而面对下一代,我们也有同样的责任。这是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使命。

我们不能做那种纯粹的享用者——不付出,一味享用。没有什么比这更消极的了,以这种心态,也培养不出优秀学生。在我的理解里,搞教育的人就应该多付出,付出比得到有意义;若论得到,也没有人会比老师得到的更多——“桃李满天下”,这是最大、最光荣的回报。

因此,我们每天安排些时间坐禅是可以的,但天天坐着,甚至上课时也要坐禅,就说不过去了。

以前我读书时,有一次上物理课,老师讲着讲着不讲了,开始闭目坐禅,“你们也好好思维。”但我们不知道要思维什么。“也没什么可思维的,坐着就可以。”结果,45分钟的课,他坐了半小时,之后在黑板上写了个“空”字,离开了。我们都不懂,但后来知道他还是有些境界的。

不过当时校领导批评他了,让他不要把学生带入迷信状态。于是第二天,他不写“空”,写了个“实”字,还是没讲课。“我在安住,你们也安住就可以。”

作为老师这样讲课,可能境界“太高了”,也不太合理。
 
随时随地禅修

真正的禅修,不需要影响工作。你甚至不必单独安排时间来修行,坐车开车、上下电梯乃至行住坐卧都可以。事实上,在禅宗本来的修行中,只要你懂得以心观心,从而认识心的本性,随时随地都可以转变意念;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将心念转变为对实相的了解,就是在禅修了。

《五灯会元》里有一则公案:唐宣宗问弘辩禅师:“什么叫佛心?”禅师答道:“陛下每日处理种种事务的心,即是陛下的佛心,即使千佛来作开示,也别无其他。”

在座诸位每天的事情也不少,但如果你能观心,也一样会明白“即心即佛”——我们的心与佛无别。这种禅宗的修行窍诀,在密法中也有很多,不过,要有些境界才做得到。

为了引发这种修行,我们要培养每日打坐的习惯。比如,早上起床后,你可以禅坐10分钟到半个小时。坐好后先排垢气:吸气,然后伴随呼气,观想贪嗔痴等烦恼从鼻孔呼出体外;这样连排三次。之后,静静地安住一会儿。

20141010131936_dybg.jpg


不要小看这十几分钟的修行,从这里得到的平静,将为你一整天的心态输入正能量,起到很好的调整作用。

晚上睡觉前,最好也禅修几分钟。这时候禅修,就像通过按摩去除身体的劳累一样,轻轻松松坐一会儿,内心的疲倦和杂乱就消失了。可以说,这是一种心理按摩。

对于只会调身而不会调心的现代人来讲,很多人心理出了问题,有时也作心理咨询,但这个效果很难说。倒不如平时就培养禅修的兴趣,以启发内心的宁静,当你有了这份宁静,在生活的所有时刻,都可以保持良好的条理性。

佛教认为,现实中的一切都是心的造作,而当你的心完全处于一种宁静、澄清状态时,会形成强大的专注力。就像非洲猎豹专注猎物并捕获一样,专注力可以让管理者迅速作出合理抉择,让科学家一瞬间得到新的发现,而前辈的佛教智者们,更是以一种非同寻常的专注,开启了智慧。

所以,如果能把握好规律性的禅坐,以及行住坐卧中随时随地的禅修行为,我相信,只要假以时日,不论是男士女士,我们终将迎来自己生命中的奇迹。
 
千代野

日本禅师千代野的奇迹,是在出家三十几年后出现的。

千代野是一位绝世美女,生在贵族家里,当时的君主、贵族及武将们都追求她。但她生来对荣华富贵及世俗生活看得很淡,再经禅师点化,她对生命的无常也有了透彻了解,于是萌生出家之念,并真的开始了求道之路。

千代野去过许多寺院请求剃度,但全都被拒绝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她长得太美,住持怕她守不了清净戒律,就干脆不接受。后来她来到常乐寺,求大觉禅师收下她,禅师说:“自古以来,美貌是女人修行的障碍,我怕你修不成正果,反而玷污了佛法。所以,你还是走吧。”

千代野知道是容貌让自己出不了家,但她求道的心非常坚决,于是用火炭灼伤整张脸,毁掉美貌。然后又来找大觉禅师。禅师被她的决心所感动,摄受了她。出家后,她每日在寺里提水、劈柴、种菜,转眼已是三十几年。

公元1282年的一个月圆之夜,她在提水回来的路上,看见桶里圆圆的月影庄严优雅,不禁专注地欣赏起来。突然,破旧的桶箍断了,水桶散落在地,水全部漏光,月影也消失了。就在这个时候,千代野开悟了。

这个故事有点悲壮,但很精彩。今天我们修行,不一定要像她或许多古代禅师那样苦行,不过也可以借鉴他们的风范,随时随地禅修——不论开车、走路,还是吃饭、睡觉,在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修。那里面的确有令你开悟的提示或因缘,若能把握得住,一样可以见性。

不思善、不思恶,那个时候,谁是你的本来面目?

当你正在起心动念,或什么都不执著的时候,以心观心,瞄准它、观察它,当下就能认识心的本性。这不是不可能的,因为由迷而悟,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而已。
 
通达心性,才是对心灵的终极救助

当你在一瞬间里认识心的本性,你将发现,原来心的本面如此简单,只是无始以来我们和芸芸众生一样,从来没有通达,所以才会一直在红尘中翻滚,在轮回中流转。

就心的本面而言,这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见的对立、浮躁、不净和丑陋世界,一切呈现除了纯一而美丽的景象外,别无其他。这才是最精彩的境界,可惜我们还感受不到。正因为不了解这种空性本质,我们以再再叠加的分别妄念,将原本不存在的东西当作真实、坚固的存在,进而在执著、求取、计较、分别中,把自己弄得苦不堪言,坠入深渊。

为什么不观观心呢?

生存在这个世间,要生活要工作,也许你觉得又苦又累,也许你乐此不疲,但在佛教看来,最美妙的地方不在外界,而在我们的内心。什么时候能认识到内心世界的奥妙,眼花缭乱、看似真实的外境,便当下崩塌瓦解,那时候,你也就安住在了妙不可言的境界里。

这是用言语无法表达的,想用文字描述、用其他任何方法把它指示出来,也是徒然。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如“哑巴吃糖,有味无可说”。这些禅宗和密宗证悟者的表述,是最贴切不过的。佛陀证悟后不也说“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佛陀也是担心没人了解,才安住了49天,经天人祈请后,开始转动法轮。

所以,如果我们想借由禅修来寻求心灵救助,最好致力于体悟心性。因为只有通达心性,才是对心灵的终极救助。

不要觉得这个太高,其实我们有这个能力,也有这种因缘,人人都可以透过虔诚的信心和精进修持,证悟远离戏论、不可思议的般若境界。当你掌握了以心观心的窍诀,也能随时随地去观照时,观照中,外在世界就会完全融入你的心。

那时候你就明白,为什么佛教会讲“万法唯心造”。

“心怎么可能造物质?”这么简单的质问是难不倒佛教的,“万法唯心造”不是假说和猜测。有人想不通,是因为对佛教的认识太少,修炼太少。如果能对这些深邃的思想有些认识,哪怕将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用在生活里,我相信,你肯定会过得逍遥自在、快乐无比。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因缘的阻隔,虽然我们遇着佛法了,也学习佛法了,佛法的境界却始终离我们的心极为遥远。那种真实和纯粹,始终不能融入我们的心。

不管怎么样,我相信年轻人有无限潜力。我很羡慕在座的老师们,因为你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心灵资助。帮年轻人成办事业、争取地位,顶多是暂时利益,而给予心灵指点——让他们心理健康,具有利他理念和因果正见,才是对其一生乃至生生世世的光明前途,最不可思议的帮助。

因此,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如果也能涉及慈悲观与万法真相等理念,甚至让自他有所通达,你的教育就不一样了。

人生是无常的,海明威说“岁月不待人”,佛教说“生命在呼吸之间”。所以,当我们拥有生命、无常尚未到来时,应该用这个人生来做最有意义的事——帮助他人的事,而且是那些能最深刻、最长远的帮助他人的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