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mpsElysee
知名会员
(为了符合M On The Bund的风格,本片文章洋文夹得多了点,至歉!)
外滩中山东一路5号的老楼是由曾经拥有上海至日本以及长江沪汉间几条航线的“日清汽船株式会社”(日清洋行)在1921年与一个犹太人合资建造的,故称“日清大楼”。这个楼是日本近代建筑风格与欧洲复古主义风格的滑稽的混合物。这里后来曾是上海海运局的办公楼,现由华夏银行和锦都实业总公司使用。在它的七层就是1999年初开业的“M on the Bund”。它的老板叫Michelle Garnaut,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出生的一名专业厨师,她在1989年在香港中环的艺穗会香港牛奶公司的旧址上开了一家叫“M at the Fringe”的餐厅,在香港社交界小有名气。Michelle曾在96年底应邀在和平饭店扒房做过特聘厨师。当时那里每晚座无虚席,于是她想在外滩自己也开家餐厅。据说她花了半年的时间才找到了这个日清大楼的顶楼。
“M on the Bund”的“M”显然就是Michelle名字的字首了,餐厅的餐具上也都印着“M”字样。这个M餐厅好象没有中文名字(尽管有人把它非正式地叫作“米氏餐厅”,按发音好象更应该叫“马氏餐厅”――“马勺昂着棒子”,这样念对吧?)。所以这加餐厅铸定只会在讲英语的人里面出名,而其他中国人对它还是很陌生的。这可能也正是它所要达到的效果或叫“市场定位”吧?!
我去年第一次去时因为不认识路也不记得具体地址,就告诉出租司机送我们去“M on the Bund”,司机一脸的茫然,竟对上海滩上这么大名顶顶的餐厅一无所知。我只能让司机先送我们到外滩,然后自己去找了,可是我一连问了不下五个上海本地人(带眼睛的 ,衣着好象白领的那种),竟没人知道。后来还是汉口路上“50号餐馆及酒吧”的加拿大女经理告诉了我怎么走。怪哉,现在上海问路要问外国人了。
进了餐厅,发现80%是老外,10%是假洋鬼子,剩下的就是衣着艳丽的“上海宝贝”了。厨师和waiter/waitress不少也是老外。这里英文比中国话好使。
餐厅不大不小,200多平方米,内装修最初是由澳大利亚的Hassell设计事物所设计的。系都会和现代风格的“装饰艺术主义”(Art Deco)。亚光磨砂玻璃裹着的橙色灯柱,古色古香的屏风,雕花的铁栏,给人一股暖暖温馨的mellow feel。这个设计在1999年获得了亚太室内设计协会(APIDA)的“1999年度酒吧/餐厅设计奖”。
“装饰艺术主义”(Art Deco)曾一度风行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上海的国际饭店、沙逊大厦、武康大楼,还有?安洋行设计的花园饭店,都是“Art Deco”的典型代表。近来一股怀旧风把Art Deco又重新带回了上海。由Bilkey Llinas设计事物所做装饰设计的浦东金茂大厦就是典型的Art Deco作品。“M on the Bund”看上去也pretty fit in.
“M on the Bund”的菜是包括中东和地中海风味的现代改良continental菜式,据说这里也象香港的“M at the Fringe”一样对菜作了些改良。主菜就那么几样,选择不多。这次去时发现菜单在不断的涨价,但菜式却越来越少。
以前的招牌菜香脆乳猪和烟薰三文鱼,今年没有了。盐烘羊腿涨价了(¥198),Appetizer有中东名菜茄子三吃(Three things - onion, olive and thyme tart)、烟熏黄鳝配香脆猪耳(Smoked eel served grilled and fried with crispy pigs ears,¥88)好象也不见了。招牌菜的味道一般,好象还是传统的澳大利亚牛排 (¥228)和法式烩海鲜(¥198)味道稍稍好一些。
Dessert有奶油蛋白?(Pavlova,¥68),一种用冰淇淋、水果和蛋白筒(meringue)制成的澳大利亚点心。
这里有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葡萄酒,但明显的over priced了。它的酒吧叫The Glamour Bar,有各种鸡尾酒。
这里可能因为生意太忙了,或是服务生根本没受过专业训练,服务水准实在不敢恭维。Waiter/waitress不具有最基本的table waiting skills,不是keep ignoring customers就是keep pushing and pushing。
上次去吃饭,水喝完了没人加,酒喝完了没人管,后来我干脆让waitress把我们整瓶红酒给放在餐桌上我们自己倒,并向他们的领班order了许多瓶Perrier矿泉水,并告诉领班通通给我们摆到桌上来。领班是个澳门人,看出了我们对服务的不满,不失时机的说:“这几瓶Perrier是我送给各位的”。
这次去吃饭,是一个上海的waitress,点菜时一副给小学生上课的态度,饭还没吃完就不断地催着收盘子。搞得我真不知道对她说什么好?相对来讲,这里的外籍侍者要比上海人服务生来的客气而又不那么势力。
“M on the Bund”的卖点不是装磺,不是菜,也不是服务,而是它的phenomenal view, ambience and atmosphere。它占据了上海最好的位置,除了和平饭店的顶楼,这里是俯瞰外滩风光的最佳选择。也可以说这里除了景色好,其他都一般。
“M on the Bund”有一个50平方米左右的terrace,这个露天阳台透过一道落地窗和室内餐厅隔开,阳台上摆放着木餐桌和旧藤椅,这里是坐拥外滩的招牌景观了。面向黄浦江的阳台提供了最为开阔的视野,将黄浦江对岸的金茂大厦、香格里拉饭店和国际会议中心尽收眼底。偶尔呜呜开过的客船和将头发与裙裾吹得微微扬起的江风营造着让人心旷神怡的境界。在这里having an intimate romantic dinner with the backdrop of the Bund很是惬意。
华灯初上的?昏时分,靠在露天阳台边,手捧美酒一杯,身旁佳人一个,晚风拂面阵阵,灯光迷离霓虹璀灿,洋文和吴侬软语夹杂于耳畔,?髦又复古的气氛流动于空气之中,俯瞰眼前?浦江的波光粼粼和脚下外滩中山路上车流滚滚,远眺江这岸的老式建筑及江对岸的高楼大厦...上海的情与梦,浪漫与现实,过去与未来好象都在外滩顶楼这顿饭中了,这饭好吃不好吃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2000年6月伦敦《星期日时报》曾经这样写到:“在外滩看落日西沉及万家灯火初上。然后聚集到那些庞大的老式遗迹建筑物之一的七层楼上去,M on the Bund,一个太平洋周边地区极为时髦和昂贵的餐馆,在那里用餐并让人家看你用餐(to eat and be seen eating)。拿着你的香槟或夏多娜酒一杯,到屋外的露天阳台上,俯瞰这极具殖民地色彩的城市轮廓。然后放眼河对岸,回到那幢奇高的饭店以及包围着它的无私梦想的世界。这是最好的城市景色之一 ―― 繁杂大千世界网络的正中心。”
正象这位英国记者说的,到“M on the Bund”吃饭最好的时间也正是华灯初上的?昏时分。晚上八、九点钟以后也不错,但外滩的灯光在11点(夏天)会准时关闭。所以过了11点就开始收摊了。这正是赶去衡山路,茂名南路或是新天地的酒吧的时候了。
餐厅的访客名册上满是名人签名,有荷兰女皇、泰国皇后、丹麦总理、美国财长,中国影星巩俐,美国导演奥利华史东等。美国《旅游者》“Conde Nast Traveler USA”杂志把它评为的“1999年度全球50家最激动人心的餐厅”,而Michelle本人则在同一年获得了“亚洲商业企业大奖”。到“M on the Bund”吃饭已经成为时髦和炫耀。所以上那里是to eat and be seen eating。有时face is more important then taste。
前几年(2000年)卫慧在她的《上海宝贝》中曾描述“我”如何“穿着黑色高领紧身衫,一双跟儿高得吓人的靴子”,在外滩的一个“以价格昂贵而饭菜并不可口著称的一对澳洲姐妹开的餐馆” ― “M on the bund”,与一个德国情人和一个外国记者共进晚餐,讲“带色的笑话”,和在桌子底下手腿调情的情景(见第十四章:情人的眼睛)。
现在到“M on the Bund”,依旧可以看到这样的“上海宝贝”(当然比卫慧小姐更年轻了更前卫了),穿着夸张而时髦并略显廉价的衣服(比茂名南路上一般“小姐”的衣服要名牌并高档许多),小鸟依人般地和已经秃了头的老外一起吃饭,或是几个宝贝各依着一个老外喝酒调情。这时候她们一定还要斯文地用英文大声说话,夸张而妩媚地笑或是走到外面房顶阳台上打手机(手机当然要最新型号的),让全餐厅的人看到她那类似GUCCI的尖头细高跟长筒靴和仿范思哲(Versace)的无袖露背高开叉的黑色连衫超短裙,外加一条襄阳路掏来的欲遮还露的薄纱披肩。
吃饭时有这些可爱的“宝贝”hanging around,也是一道风景,无怪老外都说“I love Shanghai”。
注意事项:
1。
要想黄昏时吃饭,提前预定座位,否则九点以后再去。如果是情人节Valentine's Day,提前一个月定座。但Valentine's Day老外去的反而少,本地人多。这是他们经理和我说的。
2。
男的穿得正式点为好,不见得全套的阿玛尼,穿Gieves & Hawkes的sports jacket也行。女的穿得越性感越好,到这里你会发现多性感都不过分。毕竟外滩是朱大可所说的“上海的主要性感带”。
3。
这里吃饭,除了看景色就是看人,老外没什么好看的,又老又丑。可以观察观察假洋鬼子,意气风发比真的还象。最可看的就是“上海宝贝”似的上海美妹,前卫时髦、开放大胆、艳丽性感...(其他的自己想吧!)
4。
要和出租汽车司机说:“我到外滩广东路20号”,上海话讲最好,别开洋文,开了也是白开。
5。
进了餐厅开始讲洋文,法文,英文都行,但要流利。不但点菜要流利,complain the sloppy service时要更加流利,否则没人理你。别说上海话(至少也要说普通话,要标准,上海口音江浙口音的通通不要)。
6。
带好信用卡,四五个人吃到人民币两千多是常事。
人均消费:300元到500元(加酒)(比美国还贵!)
营业时间:
午餐: 星期二 ― 星期五 11:30 - 2:30
中午提供人民?88或98元的套餐,其鹞?殓都得??。
晚餐: 每天 6:15 - 10:30pm
早午餐: 星期六 ― 星期日 12:00 - 3pm
酒吧就餐: Everyday 5pm - 11pm
甜品: Everyday 6:15 - 11:30pm
地址:上海外滩广东路20号七楼。电话:63509988
外滩中山东一路5号的老楼是由曾经拥有上海至日本以及长江沪汉间几条航线的“日清汽船株式会社”(日清洋行)在1921年与一个犹太人合资建造的,故称“日清大楼”。这个楼是日本近代建筑风格与欧洲复古主义风格的滑稽的混合物。这里后来曾是上海海运局的办公楼,现由华夏银行和锦都实业总公司使用。在它的七层就是1999年初开业的“M on the Bund”。它的老板叫Michelle Garnaut,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出生的一名专业厨师,她在1989年在香港中环的艺穗会香港牛奶公司的旧址上开了一家叫“M at the Fringe”的餐厅,在香港社交界小有名气。Michelle曾在96年底应邀在和平饭店扒房做过特聘厨师。当时那里每晚座无虚席,于是她想在外滩自己也开家餐厅。据说她花了半年的时间才找到了这个日清大楼的顶楼。
“M on the Bund”的“M”显然就是Michelle名字的字首了,餐厅的餐具上也都印着“M”字样。这个M餐厅好象没有中文名字(尽管有人把它非正式地叫作“米氏餐厅”,按发音好象更应该叫“马氏餐厅”――“马勺昂着棒子”,这样念对吧?)。所以这加餐厅铸定只会在讲英语的人里面出名,而其他中国人对它还是很陌生的。这可能也正是它所要达到的效果或叫“市场定位”吧?!
我去年第一次去时因为不认识路也不记得具体地址,就告诉出租司机送我们去“M on the Bund”,司机一脸的茫然,竟对上海滩上这么大名顶顶的餐厅一无所知。我只能让司机先送我们到外滩,然后自己去找了,可是我一连问了不下五个上海本地人(带眼睛的 ,衣着好象白领的那种),竟没人知道。后来还是汉口路上“50号餐馆及酒吧”的加拿大女经理告诉了我怎么走。怪哉,现在上海问路要问外国人了。
进了餐厅,发现80%是老外,10%是假洋鬼子,剩下的就是衣着艳丽的“上海宝贝”了。厨师和waiter/waitress不少也是老外。这里英文比中国话好使。
餐厅不大不小,200多平方米,内装修最初是由澳大利亚的Hassell设计事物所设计的。系都会和现代风格的“装饰艺术主义”(Art Deco)。亚光磨砂玻璃裹着的橙色灯柱,古色古香的屏风,雕花的铁栏,给人一股暖暖温馨的mellow feel。这个设计在1999年获得了亚太室内设计协会(APIDA)的“1999年度酒吧/餐厅设计奖”。
“装饰艺术主义”(Art Deco)曾一度风行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上海的国际饭店、沙逊大厦、武康大楼,还有?安洋行设计的花园饭店,都是“Art Deco”的典型代表。近来一股怀旧风把Art Deco又重新带回了上海。由Bilkey Llinas设计事物所做装饰设计的浦东金茂大厦就是典型的Art Deco作品。“M on the Bund”看上去也pretty fit in.
“M on the Bund”的菜是包括中东和地中海风味的现代改良continental菜式,据说这里也象香港的“M at the Fringe”一样对菜作了些改良。主菜就那么几样,选择不多。这次去时发现菜单在不断的涨价,但菜式却越来越少。
以前的招牌菜香脆乳猪和烟薰三文鱼,今年没有了。盐烘羊腿涨价了(¥198),Appetizer有中东名菜茄子三吃(Three things - onion, olive and thyme tart)、烟熏黄鳝配香脆猪耳(Smoked eel served grilled and fried with crispy pigs ears,¥88)好象也不见了。招牌菜的味道一般,好象还是传统的澳大利亚牛排 (¥228)和法式烩海鲜(¥198)味道稍稍好一些。
Dessert有奶油蛋白?(Pavlova,¥68),一种用冰淇淋、水果和蛋白筒(meringue)制成的澳大利亚点心。
这里有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葡萄酒,但明显的over priced了。它的酒吧叫The Glamour Bar,有各种鸡尾酒。
这里可能因为生意太忙了,或是服务生根本没受过专业训练,服务水准实在不敢恭维。Waiter/waitress不具有最基本的table waiting skills,不是keep ignoring customers就是keep pushing and pushing。
上次去吃饭,水喝完了没人加,酒喝完了没人管,后来我干脆让waitress把我们整瓶红酒给放在餐桌上我们自己倒,并向他们的领班order了许多瓶Perrier矿泉水,并告诉领班通通给我们摆到桌上来。领班是个澳门人,看出了我们对服务的不满,不失时机的说:“这几瓶Perrier是我送给各位的”。
这次去吃饭,是一个上海的waitress,点菜时一副给小学生上课的态度,饭还没吃完就不断地催着收盘子。搞得我真不知道对她说什么好?相对来讲,这里的外籍侍者要比上海人服务生来的客气而又不那么势力。
“M on the Bund”的卖点不是装磺,不是菜,也不是服务,而是它的phenomenal view, ambience and atmosphere。它占据了上海最好的位置,除了和平饭店的顶楼,这里是俯瞰外滩风光的最佳选择。也可以说这里除了景色好,其他都一般。
“M on the Bund”有一个50平方米左右的terrace,这个露天阳台透过一道落地窗和室内餐厅隔开,阳台上摆放着木餐桌和旧藤椅,这里是坐拥外滩的招牌景观了。面向黄浦江的阳台提供了最为开阔的视野,将黄浦江对岸的金茂大厦、香格里拉饭店和国际会议中心尽收眼底。偶尔呜呜开过的客船和将头发与裙裾吹得微微扬起的江风营造着让人心旷神怡的境界。在这里having an intimate romantic dinner with the backdrop of the Bund很是惬意。
华灯初上的?昏时分,靠在露天阳台边,手捧美酒一杯,身旁佳人一个,晚风拂面阵阵,灯光迷离霓虹璀灿,洋文和吴侬软语夹杂于耳畔,?髦又复古的气氛流动于空气之中,俯瞰眼前?浦江的波光粼粼和脚下外滩中山路上车流滚滚,远眺江这岸的老式建筑及江对岸的高楼大厦...上海的情与梦,浪漫与现实,过去与未来好象都在外滩顶楼这顿饭中了,这饭好吃不好吃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2000年6月伦敦《星期日时报》曾经这样写到:“在外滩看落日西沉及万家灯火初上。然后聚集到那些庞大的老式遗迹建筑物之一的七层楼上去,M on the Bund,一个太平洋周边地区极为时髦和昂贵的餐馆,在那里用餐并让人家看你用餐(to eat and be seen eating)。拿着你的香槟或夏多娜酒一杯,到屋外的露天阳台上,俯瞰这极具殖民地色彩的城市轮廓。然后放眼河对岸,回到那幢奇高的饭店以及包围着它的无私梦想的世界。这是最好的城市景色之一 ―― 繁杂大千世界网络的正中心。”
正象这位英国记者说的,到“M on the Bund”吃饭最好的时间也正是华灯初上的?昏时分。晚上八、九点钟以后也不错,但外滩的灯光在11点(夏天)会准时关闭。所以过了11点就开始收摊了。这正是赶去衡山路,茂名南路或是新天地的酒吧的时候了。
餐厅的访客名册上满是名人签名,有荷兰女皇、泰国皇后、丹麦总理、美国财长,中国影星巩俐,美国导演奥利华史东等。美国《旅游者》“Conde Nast Traveler USA”杂志把它评为的“1999年度全球50家最激动人心的餐厅”,而Michelle本人则在同一年获得了“亚洲商业企业大奖”。到“M on the Bund”吃饭已经成为时髦和炫耀。所以上那里是to eat and be seen eating。有时face is more important then taste。
前几年(2000年)卫慧在她的《上海宝贝》中曾描述“我”如何“穿着黑色高领紧身衫,一双跟儿高得吓人的靴子”,在外滩的一个“以价格昂贵而饭菜并不可口著称的一对澳洲姐妹开的餐馆” ― “M on the bund”,与一个德国情人和一个外国记者共进晚餐,讲“带色的笑话”,和在桌子底下手腿调情的情景(见第十四章:情人的眼睛)。
现在到“M on the Bund”,依旧可以看到这样的“上海宝贝”(当然比卫慧小姐更年轻了更前卫了),穿着夸张而时髦并略显廉价的衣服(比茂名南路上一般“小姐”的衣服要名牌并高档许多),小鸟依人般地和已经秃了头的老外一起吃饭,或是几个宝贝各依着一个老外喝酒调情。这时候她们一定还要斯文地用英文大声说话,夸张而妩媚地笑或是走到外面房顶阳台上打手机(手机当然要最新型号的),让全餐厅的人看到她那类似GUCCI的尖头细高跟长筒靴和仿范思哲(Versace)的无袖露背高开叉的黑色连衫超短裙,外加一条襄阳路掏来的欲遮还露的薄纱披肩。
吃饭时有这些可爱的“宝贝”hanging around,也是一道风景,无怪老外都说“I love Shanghai”。
注意事项:
1。
要想黄昏时吃饭,提前预定座位,否则九点以后再去。如果是情人节Valentine's Day,提前一个月定座。但Valentine's Day老外去的反而少,本地人多。这是他们经理和我说的。
2。
男的穿得正式点为好,不见得全套的阿玛尼,穿Gieves & Hawkes的sports jacket也行。女的穿得越性感越好,到这里你会发现多性感都不过分。毕竟外滩是朱大可所说的“上海的主要性感带”。
3。
这里吃饭,除了看景色就是看人,老外没什么好看的,又老又丑。可以观察观察假洋鬼子,意气风发比真的还象。最可看的就是“上海宝贝”似的上海美妹,前卫时髦、开放大胆、艳丽性感...(其他的自己想吧!)
4。
要和出租汽车司机说:“我到外滩广东路20号”,上海话讲最好,别开洋文,开了也是白开。
5。
进了餐厅开始讲洋文,法文,英文都行,但要流利。不但点菜要流利,complain the sloppy service时要更加流利,否则没人理你。别说上海话(至少也要说普通话,要标准,上海口音江浙口音的通通不要)。
6。
带好信用卡,四五个人吃到人民币两千多是常事。
人均消费:300元到500元(加酒)(比美国还贵!)
营业时间:
午餐: 星期二 ― 星期五 11:30 - 2:30
中午提供人民?88或98元的套餐,其鹞?殓都得??。
晚餐: 每天 6:15 - 10:30pm
早午餐: 星期六 ― 星期日 12:00 - 3pm
酒吧就餐: Everyday 5pm - 11pm
甜品: Everyday 6:15 - 11:30pm
地址:上海外滩广东路20号七楼。电话:63509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