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二号”连续第四次成全球最快计算机 运算能力超第二名2.5倍

reine02

资深人士
VIP
注册
2012-02-27
消息
9,437
荣誉分数
2,120
声望点数
273
“天河二号”第四次成全球最快计算机 运算能力超第二名2.5倍

在性能按照摩尔定律每18个月就提升一倍的计算机界,想要在运算能力榜上连续持续蝉联冠军无疑是个困难的目标,不过中国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刚刚做到了。一个负责测量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国际组织“TOP500”昨天在美国发布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最新排行榜,“天河二号”以每秒33.86千万亿次的浮点运算速度高居榜首,连续第四次成为全球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

635518968476474827.jpg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

美国能源部下属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泰坦”则连续4次屈居亚军,其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17.59千万亿次。第三名至第五名与上次榜单一样,分别是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红杉”、日本理化研究所的“京”和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的“米拉”超级计算机。

TOP500榜单是对全球已安装的超级计算机“排座次”的最知名排行榜,从1993年起,由TOP500国际组织以实测计算速度为基准每年发布两次。最近两期榜单前十名的唯一变化均是第十名,此次新入选的是安装地点未知的美国政府机构超级计算机“克雷”,其运算速度为每秒3.57千万亿次。

从整个榜单来看,美国进入前500强的超级计算机总量从一年前的265台和半年前的233台下降至本期的231台,但优势依然明显。中国、日本、英国、法国和德国分列第二至第六名。

在此次榜单发布前夕,美国能源部公布了“珊瑚(CORAL)”计划,将投资3.25亿美元建造两台超级计算机,其运算速度有可能达到“天河二号”的3到5倍。

美国媒体对此评论说,这是超级计算机领域的竞赛,“中国推出了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美国要‘夺回’这一桂冠”。

不过排行榜主要编撰人、美国田纳西大学计算机学教授杰克•唐加拉对新华社记者说,落户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的“天河二号”是个“非常强大的系统”,“在2017年前,我看不到美国的超级计算机可以与其竞争”。

唐加拉认为,“珊瑚”计划抢在榜单发布前夕公布,应该没有特殊含义。美国的这两台超级计算机要到2018年才能投入运行。

“天河二号”到底有多快?

超级计算机是国家科研的重要基础工具,在地质、气象、石油勘探等领域的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也是汽车、航空、化工、制药等行业的重要科研工具。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是国防科大承担的国家“863”计划和“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具有高性能、低能耗、应用广、易使用、性价比高等特点,其综合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天河2号”由16000个节点组成,每个节点有2颗基于Ivy Bridge-E Xeon E5 2692处理器和3个Xeon Phi,累计共有32000颗Ivy Bridge处理器和48000个Xeon Phi,总计有312万个计算核心。全系统有170个机柜,包括125个计算机柜、8个服务机柜、13个通信机柜和24个存储机柜,占地面积720平方米,内存总容量1400万亿字节,存储总容量12400万亿字节,最大运行功耗17.8兆瓦。

据专家介绍,“天河二号”运算1小时,相当于13亿人同时用计算器算1000年,其存储总容量相当于存储每册10万字的图书600亿册。。

目前,“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在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已正式投入运行,为120多家用户提供了300多项典型应用计算。同时,为用户培训了一批超算应用技术人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借助“天河二号”的运算,国产C919大型客机开展了高精度外流场气动计算;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开展了75万个小分子化合物的结合亲和力评估,完成了600多个各类药物的体内外活性测试评价。

据悉,“天河二号”已逐步在生物医药、新材料、工程设计与仿真分析、天气预报、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媒体与动漫设计等多个领域中“大显身手”。
 
中国将在2030年建成全球化量子通信卫星网络
发表时间:2014-11-03 20:58:27

记者2日在此间召开的“2014量子通信、测量和计算国际学术大会”(简称国际量子学术大会)上获悉,中科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工程目前进展顺利。中国将在第一颗卫星工程顺利发射后,进一步开展研究,到2030年建成全球化的量子通信卫星网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介绍,基于在中国青海湖等地进行的多项成功实验,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主要技术攻关已经完成,目前正在进行建造卫星的工作,项目整体稳步推进。

635506449542158481.jpg

量子通信首席科学家 潘建伟教授

10余年来,中国科学家在量子物理研究领域取得多项引领国际的重大前沿突破,量子通信更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尖端技术。

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基于量子力学原理,能确保两地之间密钥分配的绝对安全性,从而保证通信的绝对安全。在国家安全、金融等信息安全领域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2012年初,以潘建伟团队为核心的技术队伍,在安徽省合肥市建成了国际上首个规模化的城域量子通信网络,节点数达到了46个,远远超过国际上已有的同类网络,标志着大容量的量子通信网络技术已经取得了关键突破。

“量子保密通信在城域网上的使用已经基本成熟,”潘建伟说,但要实现广域的量子保密通信,还需要借助卫星。

潘建伟团队牵头实施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将实现高速星地量子通信并连接地面的城域量子通信网络,初步构建中国的广域量子通信体系。

在2014国际量子学术大会上,中国科学家们进一步提出,中国还将开展一系列研究,在首颗卫星发射成功后,发射多颗卫星,到2020年实现亚洲与欧洲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 届时联接亚洲与欧洲的洲际量子通信网也将建成。到2030年左右,则将建成全球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