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iWen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iWen

嗡阿热巴扎那得
注册
2013-07-04
消息
1,039
荣誉分数
205
声望点数
73
明尧老师
(2012年7月23日下午 文殊阁)

随着时代的进步,佛法作为一种人生的最高智慧,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公众的认同,学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并不是所有学佛的人,都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能够自如地运用佛法的智慧,指导自己的人生,顺利走出各种心理和现实的障碍,活在自在快乐的光明当中。相反,有一些人学佛之后,旧的烦恼习气未除,更添了许多让人担心的“病态”来:或者不能融入社会,生活被边缘化;或者落入迷信,整天神叨叨的;或者修行不能落在心性上,形式化倾向很严重,喜欢把佛法当成苛求和指责他人的工具;或者虽然口头上标榜是佛教徒,实际上却并不修行,行为、习气与俗人无异,甚至更虚伪、邪恶;或者想修行,因没有正确的知见和善知识引导,功夫不得力,自己烦恼炽盛,也让周围的人烦恼,等等。如斯之类,给人的感觉是,不学佛还好,学佛反而学出问题来了。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情况,在家学佛的年轻人,需要在如下几个问题上特别注意:

首先要有适合自己的正当职业,解决好生计问题,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承担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做一个正常的人。这是我们学佛的基础和前提。

修行需要有福报。福报不是上天的恩赐,而是来自责任和义务,来自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自辛勤的工作和奉献。
学佛并不是一个特殊的“工作”,而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它可以帮助我们培养一种直面现实人生的信心、勇气和智慧,让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出色,人际关系处理得更和谐;当困难和障碍现前时,能够从容自如地去应对。
学佛不应该成为我们逃避现实和推卸责任的借口,或者掩盖自己懒惰和软弱的幌子。一个修行人,如果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生活不能自立,过得一塌糊涂,自私自利,逃避责任和义务,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以身谤佛”。学佛的人应当通过自己在做人做事方面的出色和成功,来证明佛法的殊胜,以身表法。这才是合格的佛教徒。

其次要分清正信和迷信,既不要陷入外道邪法,也不要把“学佛”简单地等同于“求佛”。

所谓正信,用净慧老和尚的四句话来表述,就是“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
佛是我们的老师,而不是万能的宇宙之主宰或者命运之神。佛不能代替我们修行,也不能代替我们成佛。佛只是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并教导我们如何从烦恼走向解脱,而真正的解脱则需要我们自己去努力地依教践行。
所以,我们学佛,一方面要相信自作自受的因果道理,自觉地与外道邪术划清界限,主动地依因果规律行事,努力地通过持守五戒十善,行四摄六度等善法,从心上把握和改造自己的命运,不能陷入心外求法的迷信中。
另一方面,学佛是为了成佛,而不是一味地向佛菩萨索取、跟佛菩萨做交易。学佛是为了最终能够像佛菩萨一样,用广大的智慧和慈悲,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一个佛教徒,如果他不遵从佛陀的教导去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而是一味乞求佛菩萨给他带来好运,那他就不是一个正信的佛教徒。

第三要深入经藏,亲近善士,树立正见

凡修行不上路、不得力、障碍多,乃至误入歧途,皆因没有树立决定的正知见、不明白修行理路所致。所以,历代祖师特别强调学人首先要树立“真正见解”,要“见与师齐”。
我们正处在一个资信极为发达的时代,接触佛法的机会非常多而且方便,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披着佛教外衣的邪师邪说之蛊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尽快地树立正知正见,找到一个适合于自己的修行法门,熟练地掌握正确的用功方法,要有择法眼,具备辨别正邪的能力。这也是我们修行获得成功的前提和保障。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端正发心,持守净戒,忏悔业障,亲近三宝;二是经常读诵大乘经典和祖师语录,树立圆顿的知见;三是多亲近善知识,以便及时获得指导和鼓励。
第一个方面是告诉我们如何从因地上远离邪师邪法,避免误入歧途。
第二个方面,像《在家教徒必读经典》、《禅宗七经》、《禅宗六代祖师传灯法本》、《马祖四家语录》、《永嘉集》、《赵州和尚语录》、《圆悟心要》、《宗杲尺牍》,等等,这些都是必读的。另外,像《高峰禅要》、《中峰广录杂录》以及憨山大师的《梦游集》等等,也可以读。上述著作,如果读进去了,自然见地透彻,心明眼亮。

第四要把修行的功夫落实在心地上,以培养健康的心理人格为第一要务,不能流入形式。

健康的人格和心理,是修行获得成就的保障。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在修行的过程中,非常容易招来魔障。
我们发现,现在有不少学佛的人,本来性格就比较偏执,在社会上混得不好,学佛之后,因为发心不纯正,虽然也坚持天天诵经打坐,好像很精进,但是,其性格和心态的转变并不明显,甚至变得更偏执,喜欢用佛法的道理去苛求别人、教训别人,搞得人际关系非常紧张。类似的情况,皆因不知修行的根本所致。
所谓修行,就是要是净化自己的心灵,修正自己的言行,美化自己的人格。也就是说,要通过培养慈悲的心、感恩的心、包容的心、忏悔的心、随喜的心和乐观的心,来扫除心灵深处一切诸如贪婪、嗔恨、嫉妒、骄慢等阴暗的东西,让内心充满光明。这就是佛陀所说的“自净其意”。
一个人的修行是否得力,不在于他是否有神通,重要的是他的性格是否变得更柔和、更包容、更淡定、更光明。

第五要养成一种持之以恒地坚持做早晚功课和在日常生活中提起正念的习惯。

在家人不比出家人。出家人的生活环境相对比较单纯、清净,他们日常的六根所触,无不与佛教相关,所以,比较容易提起正念。而在家人的生活环境比起寺院来,要复杂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连最起码的早晚功课都没有,要保持对三宝的信心和修行解脱的道念不退转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在家人修行,必须充分认识到做早晚功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早晚功课具有提醒和警策的功能。只要我们天天坚持,养成了习惯,其力量是不可思议的。
有很多人皈依佛教之后,并没有养成日常做固定功课的习惯,这样,时间一久,信仰也就淡化了,跟不信佛的人没有什么两样。
当然,在家人要上班,时间比较紧,早晚功课不必像寺院那么复杂,可以简单一些,尽量做到“信解兼顾,定慧等持,简单易行”,比如,诵经打坐半个小时、十分钟,乃至念十声圣号都可以。关键是“心要恳切、持之以恒”。
这里所说的定慧定持,意思是说,在家人可以多持圣号,因为圣号简单,只要三声一组或五声一组,心念耳闻,蓦直念去,一千声,两千声,很容易做到,而且效果非常好:定也在其中,慧也在其中,更有三宝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在其中。这个功课很适合上班族。
除早晚功课之外,在家人还应努力养成在日常生活中提起正念的习惯。可以试图从做“正念工程”开始。
“正念工程”的要点是,充分抓住和利用偶尔出现的“我要修行”的正念之点,然后以这个珍贵的正念之点为根据地,通过作意,不断强化它的力量,尽量把它延长,延长到生活中的其他场景。这中间如果丢失了,也不要沮丧。过一会儿,它又回来了,再抓住它,强化它,延长它。如此反复不断地去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坚持,时间久了,正念自然会越提越频繁,越提越有力量,功夫也越来越纯熟。通过正念工程,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如上下班走路、坐地铁、挤公交等等,都看成是修行的好机会、好道场。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修行的时间就会成倍地增长,而不必再抱怨工作忙、没有时间修行了。


以上五个方面,是我们在家人学佛应当注意的几个关键点。这五个方面做到位了,修行就能落在实处,得到真实的受用。
 
最后编辑:
念佛不是与佛交易的筹码(济群法师)



  来源:济群法师博客

  心,才是佛法关注的重点,才是修行的入手处和着力点。但不少学佛者却把念佛诵经作为和佛菩萨交易的筹码,似乎我念了多少佛,诵了多少经,将来可以把这些功德找阿弥陀佛报销。更有些人,恨不得立刻就要兑现,就要产生效益。生活中稍稍遇到一点挫折,就抱怨念佛不灵,诵经无用。以这样的心态来念,效果可想而知。

  诵经念佛的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如果对念诵内容缺乏认识,又无正确发心,这声佛号就不会念得相应,更无法在内心形成正念。如果正念缺失或不够强大,一旦妄念现起,我们依然会束手无策,为其所转。

  修行所要解决的,正是心念问题。我们每天都有很多念头,想着家庭,想着孩子,想着事业,想着人际关系,终日在其中忙来忙去。这些念头就像高处冲下的瀑布,湍急迅猛,来势汹汹。在这妄念的瀑流中,我们除了身不由己地随之漂浮,还有可能把握方向么?

  我们每天做些什么,不仅是客观环境造成的,关键还在于我们执著什么,在乎什么,想要得到什么。这种执著的源头,就是我们的心。有些人会执著于事业,有些人会执著于地位,有些人会执著于儿女,所有这些执著,都是我们长期以来不断养成的。我们每天想着事业,事业在内心的股份就会不断增强;我们每天想着儿女,儿女在内心的砝码就会随之加重。当这种股份和砝码占有绝对优势时,就会成为生命主宰。就像那个掌控最多股份的股东,凭借强大的实力,就能成为最终的决策者。
 
妙蓮法師:有錢不做好事 菩薩能讓妳發財嗎?

佛法講因果,其實說來應該是因緣果報,還要註意時間這壹因素。只要因緣、時間相聚會,則果報自然成,大至宇宙,小至微塵,皆離不開此理。

俗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苦瓜怎能生出甜豆來呢?如是因,如是果,絲毫不爽。如果妳種的是善因,就會得善果;種惡因,就會得惡果。有因而無果,那只是時間未到而已。諺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是不報,時候未到。”

所以我們要探討因果之前,必須對時間有正確的知見,因果是講三世的——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壹般凡夫俗見,眼光短淺,只信有現在世,不信有過去世,更不信有未來世,凡事只以眼前所見為真、為有。殊不知此三世時間觀極為淺顯易明,今舉眼前之例證明之。

人人皆知道有昨天、今天、明天,若從今天逆推,則有無量無數的昨天,此無窮極之昨天,就是過去無始啊!若再由今天順推,則亦有無終無盡的明天,此浩瀚無際的明天,不就構成了未來無終嗎?

我們怎可說未看到明天,就不承認有明天的存在;回憶不起昨天的事,就說沒有昨天呢?相同的道理,如果妳只知有現在世,而不知有過去世、未來世,那簡直像小孩子壹樣,太幼稚太可憐了。請妳好心學習,增長智慧,不可再愚癡狂妄,辜負己靈。



具備以上的正知見,妳就不會為行善之人遭受惡報而心憤不平,見行惡之人自在安樂而抱怨上蒼不公了。善人遭惡報,那是他過去造的惡因所感;惡人受善報,那是他過去有善因,所種的福猶未享盡。切不可只就壹世來論,而昧於三世原理之真諦!若明於此因果通三世的道理,即知只要時間壹到了,善惡因緣成熟,必然是種善必有善報、種惡必有惡報的。所以我常說: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善人,亦沒有百分之百的惡人;眾生因為所造善惡因緣之不同,故所受的苦樂果報亦各有差別。怎可因今生行善或做惡之人好像不得其應有的善惡果報,就怨天尤人呢!

明白以上的道理,那麽就只須講耕耘,不須問收獲。因為有耕耘,必會有收獲。雖不是馬上有收獲,妳總不可能今天播種就要它明天結果吧!

學佛亦是如此,妳今天上山來拜觀世音菩薩,就要求菩薩即刻保佑妳,那妳心太急了吧!說不定妳今天拜了觀音,下山時不小心跌倒,摔斷了壹條腿,那妳能說觀世音菩薩不慈悲嗎?學佛人頭腦壹定要冷靜,才不會顛倒是非。其實觀世音菩薩對妳可說是太慈悲了,妳不求,菩薩照樣會保佑妳,如慈母之對待子女,難道還要子女開口求母親保護、母親才會給予保護嗎?說不定妳今天會遭受生命垂危之報呢!就是因為妳拜佛的功德,才只受折腿創痛而已,這就是觀世音菩薩慈悲保佑,讓妳重報輕受而妳不自知而已。這點正信都沒有,妳還能叫做虔誠佛教徒嗎?對這種不信因果、顛倒是非而不受勸化的人,那我們慚愧自己智慧德行有限,沒法化度他,真無話可說了。

妳今生能修行種善因,惡報就會減輕,如果沒減輕很多的話,那就是妳種的善因還不夠,應該生大慚愧,再努力行善。譬如壹盆滾開的熱水,如果只加了壹杯的冷水,對於這盆熱水而言,其熱度是不會感覺有降低的,除非妳繼續不斷地加上冷水,它才有可能變冷。所以今生行善,還不能擺脫惡劣環境的話,那就代表妳所行的善還不夠。應該再精進用功才對。怎可說觀世音菩薩不慈悲,不感應呢?此番道理,只可與智者道,不足為愚者言了。

談到感應,有的人壹求就有,有的人再怎麽求佛菩薩好像視若無睹。這是怎麽同事?譬如壹個認真用功,守規矩的孩子,向母親要錢,壹開口就有;另壹個懶惰懈怠不學好的孩子,向母親要錢,其母親壹毛錢也不會給的。學佛亦是如此,有求而不應,是佛菩薩不慈悲嗎?其實在《楞嚴經》上告訴過我們,觀世音菩薩太慈悲了,求財得財,求子得子。但是這也要看妳是用什麽心去求的?妳求財有了財後,是不是會去做好事呢?若有錢不做好事,菩薩能給妳財嗎?

感應有順有逆,不論順逆都是佛菩薩的慈悲。順境固然是好,但唯有在逆境之中才談開智慧。譬如春天溫和,固然可使百花齊放、萬物生長,但如果沒有秋、冬怎麽會有結果呢?沒有嚴寒的冬天,怎會綻開清香撲鼻堅忍高貴的梅花呢?

所以真正有智之士,學佛愈是遭遇不順,其道心愈是堅固,愈能成就菩提道。古今多少高僧大德,上根利器者,莫不是在苦境、逆境中成就的啊!最後祝福諸位!新年萬事吉祥如意,道業廣增長,早日成佛道。
 
编者小语 - 柏林禅寺

自古以来,信佛的人很多,而成佛的人很少。仔细检讨一下,不是佛法不灵,而是信佛的人动机不纯。绝大多数人,名义上在学佛,而潜意识里却只想求佛——求佛菩萨保佑我逢凶化吉,远离灾厄,多福多禄,健康长寿,尽可能少一些付出而多一些回报。总之一句话,保佑我能事事如意,处处称心。
求佛人人都愿意,但学佛并不是人人都愿意的。求佛是为了自己得好处,而学佛是为了别人得好处。求佛是为了索取,而学佛则要时时准备付出。求佛是为了得便宜、不吃亏,而学佛却意味着要多吃亏、多受气。求佛是为了保护自我,而学佛却是为了打破自我。求佛是为了远离恶缘,逃避恶果的惩罚,而学佛则时刻准备着承担恶缘和恶果,最终转恶缘恶果为菩提妙用。求佛与学佛,虽然有时都披着修行的外衣,但两者的差别犹如霄壤。求佛的人以凡夫心为心,而学佛的人则以菩提心为心。

学佛的人不是不可以求佛。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我们的力量太孱弱了,需要三宝的护念。但是,我们求佛的目的,不是为了眼前一己之私利,而是为了坚固信心,更好地学佛,更快地成佛。学佛和成佛才是我们目前求佛的最终指向,如果忘记了这个终极指向,求佛有时候反而会浇灌或强化我们的私欲。这个是生死法,不是佛法。

学佛要以佛心为心,以佛语为语,以佛行为行,努力使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与佛之清净三业相应,用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警策自己,净化自己,提升自己,通过种善因结善缘来开启光明的未来。离开了心地上的自我净化,离开了因地上种善因、结善缘之实修功夫,一味地以索取的心态求佛菩萨帮助自己改变命运,这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凡夫、懒汉的心态。世间有很多人因一时的挫折而以“求”的心态投入佛门,跟佛菩萨做交易,但自己的恶习却一点儿也不肯改,做事时依然昧着因果良心,其结果可想而知,他们却往往抱怨佛法不灵。

修行人不要抱怨佛法不灵。为什么不灵?是因为我们的心不灵。我们应该好好检讨自己的日常心态,可以反问一下:这一天,我求佛的时候多还是学佛的时候多?求佛的念头多还是学佛的念头多?我念经、礼拜的时候,心里是想着佛菩萨保佑我如何如何,还是想着如何去掉内心的贪嗔痴?通过这些观察,就可以检验出自己到底是求佛的,还是学佛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