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可能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4-27
- 消息
- 87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上海滩>
难忘 灿烂 谁会忘得了上海滩
难忘 浩瀚 一浪一浪的奇谈 绝色超凡
只会出现在上海滩 一身是谵 一起轰轰烈烈地干
别是爱 还是仇 都在滔滔里转弯 翻千番 拐千湾
你和我是不见不散 别问是爱还是仇 都在滔滔里转弯
翻千番 拐千湾 你和我是不见不散
浪奔 浪流 万里滔滔江水永不流淘尽了
世间事 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 是愁
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 失败 浪里看不出有未有
爱你 恨你 问君知否似大江一发不收转千湾 转千滩
亦未平伏始终争斗又有喜 又有愁 就算分不清欢笑悲忧
仍愿翻 百千浪 在我心中起伏够
每一个上海人都还在为许文强,丁力闯上海滩,最后由一个小混混成为上海滩老大的故事而难以望怀吧.此二人的原形是20,30年代上海滩两大巨头黄金荣和杜月笙.没错,上海人的生命力和本色就在于此,敢闯,敢拼,最后实现一个意识形态与西方相近且崇尚的"美国梦".
那些熟悉的名字和模糊的影像述说着岁月的传奇,演绎着上海的人生百相,那些在当初生存着而今已逝去的人影,现在与我们的呼吸同在。因为有人打开了这扇通向过去和未来的门,穿越历史,俯仰在过去与未来之间,为上海的旧貌新颜而悸动……
作为十里洋场的大上海比起同一时期文化停滞,思想禁锢的其他中国大城市却呈现了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先进思潮的注入,精英分子的涌入奠定了上海作为未来中国第一大都市的基础.自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起,上海涌现了一大批杰出风流人物,虽不全是上海本地人,但是名副其实的"上海制造"者.只有在上海这片新天地里尚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他们人的名字都与关系民族命脉的历史事件紧紧联系在一起.
上海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一幢貌似平常的石库门民居,她如一座丰碑,将“开天辟地”的伟大历史恒久凝固。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正式召开。出席大会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推举的代表13人,他们是: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明、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荷兰人)和尼柯尔斯基(俄国人)也参加了大会。代表们讨论及研究了党的性质、纲领组织原则和开展工人运动等问题。
??7月30日大会正在进行时,突然有一名密探从后门闯入会场,他看到许多人围坐在长桌四周,其中还有外国人,似在开会,就借口找错了人家而匆匆离去。代表们立即警觉到会议可能已引起敌人的注意,于是马上休会并离开了会址。少顷,巡捕房便前来搜查,但搜查无果,只得悻悻而去。隔日,大会就转移到沪杭线上的浙江省嘉兴,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举行。在这天的大会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和关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的决议;选举了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李达为宣传主任,张国焘为组织主任);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和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文学泰斗巴金在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他于解放初期表达自己的感情在书中写道:“我从中国的上海来。上海,这个国际闻名的城市,肩人称它是罪恶的城市,有人称它是冒险家的乐园”,“在这里小孩挨饿,妇女受辱”,“劳动力毫无原因地被浪费,被糟蹋。这就是帝国主义一百年来的成就。”显然,在一个有自由主义色彩的作家和编辑身上正发生“转变".
1935年12月,张学良与杜重远的上海会晤,加速了张学良的思想转变。
1935年10月底,张学良由西安赴南京开会,12月转道上海,他在虹桥疗养院附近的小树林里与出狱不久的著名爱国人士杜重远有一番长谈。在上海的面晤中,杜重远向张学良提出了联共、联杨(杨虎城)、联盛(新疆的盛世才,是东北老乡,当时与苏联关系不错)的三点建议。两人谈得十分投机。以后张学良的一系列行动,证明了这次会晤的重要影响。1936年初,张学良又来到上海,由刘鼎牵线安排张学良与潘汉年在上海郊外的一个餐馆进行密谈。接着,3月初张学良在洛川会见了中共代表李克农,4月9日又与周恩来见面。可以这么说,张学良在上海的日子里,改变了其一生的思想
也许上海滩没有哪个人经受过那么多磨难、孤寂与苦衷;而现代中国更没有哪个人遭受过那么多曲解、亵渎、诽滂与围剿。政府要通缉他,同人在嘲讽他,战友狂轰滥炸他,甚至枪口对准了他。鲁迅是这座大都市挺立在暗夜风雨中的一棵精神之树。尽管先生希望自己能尽早被后人忘记,但我们却不能做到。因为,忘记鲁迅,就忘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因为,不了解鲁迅,就不能真正了解上海,了解中国。
流氓大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旧上海滩里的特有产物。那些出身地位家道贫寒,但又不学无术的流氓,利用帮会势力,网罗门徒,成为地方一霸。这些人无孔不入,在旧上海的三百六十行中权势相加,左右逢源,一路而为上海闻人。对于这些人,老百姓给他们一个绰号,叫做“流氓大亨”!而旧上海的大亨里,排行第一的头号大亨,当推黄金荣。
杜月笙(1888-1951)是近代上海青帮中最著名的人物,原名月生,后改名镛,号月笙,出生于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南杜家宅.杜祠开酒席三日,每日干桌。包括蒋介石、淞沪警备司令熊式辉、上海市长张群等在内的党国要人都送了匾额。排场之大,靡费之巨,极一时之盛。1932年,杜月笙开始组织恒社, 1933年2月25日,举行开幕典礼。杜月笙自任名誉理事长。社名取“如月之恒”的典故,名义上是民间社团,以“进德修业,崇道尚义,互信互助,服务社会,效忠国家”为宗旨,实际上是帮会组织。杜月笙借此广收门徒,向社会各方面伸展势力。恒社初成立时,有一百三十余人,到1937年达五百二十余人,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上海市社会局。新闻界、电影界等许多方面的人士都参加进来。1934年,杜月笙任地方协会会长。
陈毅作为总前委的常委之一,参与组织指挥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和东南广大地区。1949年5月起兼任上海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继续担任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并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2月起兼任外交部部长。1966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复旦大学的创办人和第一任校长马相伯率领师生脱离震旦,在吴淞另组了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前身)。严复、于佑任、邵力子等都在学校任教。马相伯任校长,自己还担任法文课程的教学。其时他已六十六岁,还在讲堂上口讲指画,不辞辛苦。
陆小曼一九○三年九月出生于上海,九岁随母迁居北京。她与徐志摩在北京完成了轰轰烈烈的热恋后,回到上海的弄堂里开始了并不成功的婚姻生活。陆小曼是过惯了豪华奢侈生活的,徐志摩只得在一个当时颇有名的弄堂里租了一层楼,月租100多大洋,又雇了佣人,养了车,后来又搬到延安路上的四明村。在大多数人心目中,陆小曼是一个奢华虚浮、颓废浪荡的女子,那种感觉恰恰多来自于陆小曼在十里洋场的奢糜生活。她每天总是跳舞、打牌、票戏到半夜三更,她的挥霍无度逼得徐志摩南北奔波,为多求一些收入,除了到处兼课之外还转手古董字画、做房地产掮客,斯文扫地的去赚每一分钱,最终竟为贪便宜,搭了一架免费的邮物飞机而酿成悲剧。无怪乎后人多带着一种批判责难的眼光去看陆小曼。――那的确是陆小曼,然而她所拥有的并不只是这些。
空前绝后的张爱玲:初读张爱玲,是幻梦破碎的十七岁。尘世有多么繁华热闹,张爱玲随手轻轻一揭,却让我看见繁华似锦的幕布后哀凉的人生荒漠。从那一刻开始,张爱玲,就永远成为心中的涅?。
阮玲玉(1910年4月-1935年3月)原名阮玉英,是我国早期电影表演艺术家。阮玲玉祖籍广东中山县,生于上海。父亲早逝,母亲做佣工维持生计。她自幼聪明好学,少女时代贫困而屈辱的经历,为阮玲玉后来扮演银幕上的角色创造奠定了生活基础。在上海崇德女子中学读书时,她学习成绩优秀,喜爱文艺活动尤其是电影表演艺术。
我们上海人至始至终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性格,注重实践的精神和关注国计民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作为长江之龙头,身处海外的上海人应作到"戒急用忍",努力培养自己的世界眼光,善于观察世界大势和正确把握时代要求;努力培养自己的战略思维能力,善于思考和把握带全局性的战略问题,从而分析和解决与各族同胞相处中的大小矛盾.
故上海人首先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具体行动上要不出头,不对抗,遇到蓄意挑起地域争端的人要文武并施,恩威并重.将民族内部矛盾消解于潜移默化之中.
难忘 灿烂 谁会忘得了上海滩
难忘 浩瀚 一浪一浪的奇谈 绝色超凡
只会出现在上海滩 一身是谵 一起轰轰烈烈地干
别是爱 还是仇 都在滔滔里转弯 翻千番 拐千湾
你和我是不见不散 别问是爱还是仇 都在滔滔里转弯
翻千番 拐千湾 你和我是不见不散
浪奔 浪流 万里滔滔江水永不流淘尽了
世间事 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 是愁
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 失败 浪里看不出有未有
爱你 恨你 问君知否似大江一发不收转千湾 转千滩
亦未平伏始终争斗又有喜 又有愁 就算分不清欢笑悲忧
仍愿翻 百千浪 在我心中起伏够
每一个上海人都还在为许文强,丁力闯上海滩,最后由一个小混混成为上海滩老大的故事而难以望怀吧.此二人的原形是20,30年代上海滩两大巨头黄金荣和杜月笙.没错,上海人的生命力和本色就在于此,敢闯,敢拼,最后实现一个意识形态与西方相近且崇尚的"美国梦".
那些熟悉的名字和模糊的影像述说着岁月的传奇,演绎着上海的人生百相,那些在当初生存着而今已逝去的人影,现在与我们的呼吸同在。因为有人打开了这扇通向过去和未来的门,穿越历史,俯仰在过去与未来之间,为上海的旧貌新颜而悸动……
作为十里洋场的大上海比起同一时期文化停滞,思想禁锢的其他中国大城市却呈现了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先进思潮的注入,精英分子的涌入奠定了上海作为未来中国第一大都市的基础.自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起,上海涌现了一大批杰出风流人物,虽不全是上海本地人,但是名副其实的"上海制造"者.只有在上海这片新天地里尚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他们人的名字都与关系民族命脉的历史事件紧紧联系在一起.
上海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一幢貌似平常的石库门民居,她如一座丰碑,将“开天辟地”的伟大历史恒久凝固。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正式召开。出席大会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推举的代表13人,他们是: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明、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荷兰人)和尼柯尔斯基(俄国人)也参加了大会。代表们讨论及研究了党的性质、纲领组织原则和开展工人运动等问题。
??7月30日大会正在进行时,突然有一名密探从后门闯入会场,他看到许多人围坐在长桌四周,其中还有外国人,似在开会,就借口找错了人家而匆匆离去。代表们立即警觉到会议可能已引起敌人的注意,于是马上休会并离开了会址。少顷,巡捕房便前来搜查,但搜查无果,只得悻悻而去。隔日,大会就转移到沪杭线上的浙江省嘉兴,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举行。在这天的大会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和关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的决议;选举了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李达为宣传主任,张国焘为组织主任);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和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文学泰斗巴金在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他于解放初期表达自己的感情在书中写道:“我从中国的上海来。上海,这个国际闻名的城市,肩人称它是罪恶的城市,有人称它是冒险家的乐园”,“在这里小孩挨饿,妇女受辱”,“劳动力毫无原因地被浪费,被糟蹋。这就是帝国主义一百年来的成就。”显然,在一个有自由主义色彩的作家和编辑身上正发生“转变".
1935年12月,张学良与杜重远的上海会晤,加速了张学良的思想转变。
1935年10月底,张学良由西安赴南京开会,12月转道上海,他在虹桥疗养院附近的小树林里与出狱不久的著名爱国人士杜重远有一番长谈。在上海的面晤中,杜重远向张学良提出了联共、联杨(杨虎城)、联盛(新疆的盛世才,是东北老乡,当时与苏联关系不错)的三点建议。两人谈得十分投机。以后张学良的一系列行动,证明了这次会晤的重要影响。1936年初,张学良又来到上海,由刘鼎牵线安排张学良与潘汉年在上海郊外的一个餐馆进行密谈。接着,3月初张学良在洛川会见了中共代表李克农,4月9日又与周恩来见面。可以这么说,张学良在上海的日子里,改变了其一生的思想
也许上海滩没有哪个人经受过那么多磨难、孤寂与苦衷;而现代中国更没有哪个人遭受过那么多曲解、亵渎、诽滂与围剿。政府要通缉他,同人在嘲讽他,战友狂轰滥炸他,甚至枪口对准了他。鲁迅是这座大都市挺立在暗夜风雨中的一棵精神之树。尽管先生希望自己能尽早被后人忘记,但我们却不能做到。因为,忘记鲁迅,就忘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因为,不了解鲁迅,就不能真正了解上海,了解中国。
流氓大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旧上海滩里的特有产物。那些出身地位家道贫寒,但又不学无术的流氓,利用帮会势力,网罗门徒,成为地方一霸。这些人无孔不入,在旧上海的三百六十行中权势相加,左右逢源,一路而为上海闻人。对于这些人,老百姓给他们一个绰号,叫做“流氓大亨”!而旧上海的大亨里,排行第一的头号大亨,当推黄金荣。
杜月笙(1888-1951)是近代上海青帮中最著名的人物,原名月生,后改名镛,号月笙,出生于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南杜家宅.杜祠开酒席三日,每日干桌。包括蒋介石、淞沪警备司令熊式辉、上海市长张群等在内的党国要人都送了匾额。排场之大,靡费之巨,极一时之盛。1932年,杜月笙开始组织恒社, 1933年2月25日,举行开幕典礼。杜月笙自任名誉理事长。社名取“如月之恒”的典故,名义上是民间社团,以“进德修业,崇道尚义,互信互助,服务社会,效忠国家”为宗旨,实际上是帮会组织。杜月笙借此广收门徒,向社会各方面伸展势力。恒社初成立时,有一百三十余人,到1937年达五百二十余人,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上海市社会局。新闻界、电影界等许多方面的人士都参加进来。1934年,杜月笙任地方协会会长。
陈毅作为总前委的常委之一,参与组织指挥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和东南广大地区。1949年5月起兼任上海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继续担任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并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2月起兼任外交部部长。1966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复旦大学的创办人和第一任校长马相伯率领师生脱离震旦,在吴淞另组了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前身)。严复、于佑任、邵力子等都在学校任教。马相伯任校长,自己还担任法文课程的教学。其时他已六十六岁,还在讲堂上口讲指画,不辞辛苦。
陆小曼一九○三年九月出生于上海,九岁随母迁居北京。她与徐志摩在北京完成了轰轰烈烈的热恋后,回到上海的弄堂里开始了并不成功的婚姻生活。陆小曼是过惯了豪华奢侈生活的,徐志摩只得在一个当时颇有名的弄堂里租了一层楼,月租100多大洋,又雇了佣人,养了车,后来又搬到延安路上的四明村。在大多数人心目中,陆小曼是一个奢华虚浮、颓废浪荡的女子,那种感觉恰恰多来自于陆小曼在十里洋场的奢糜生活。她每天总是跳舞、打牌、票戏到半夜三更,她的挥霍无度逼得徐志摩南北奔波,为多求一些收入,除了到处兼课之外还转手古董字画、做房地产掮客,斯文扫地的去赚每一分钱,最终竟为贪便宜,搭了一架免费的邮物飞机而酿成悲剧。无怪乎后人多带着一种批判责难的眼光去看陆小曼。――那的确是陆小曼,然而她所拥有的并不只是这些。
空前绝后的张爱玲:初读张爱玲,是幻梦破碎的十七岁。尘世有多么繁华热闹,张爱玲随手轻轻一揭,却让我看见繁华似锦的幕布后哀凉的人生荒漠。从那一刻开始,张爱玲,就永远成为心中的涅?。
阮玲玉(1910年4月-1935年3月)原名阮玉英,是我国早期电影表演艺术家。阮玲玉祖籍广东中山县,生于上海。父亲早逝,母亲做佣工维持生计。她自幼聪明好学,少女时代贫困而屈辱的经历,为阮玲玉后来扮演银幕上的角色创造奠定了生活基础。在上海崇德女子中学读书时,她学习成绩优秀,喜爱文艺活动尤其是电影表演艺术。
我们上海人至始至终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性格,注重实践的精神和关注国计民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作为长江之龙头,身处海外的上海人应作到"戒急用忍",努力培养自己的世界眼光,善于观察世界大势和正确把握时代要求;努力培养自己的战略思维能力,善于思考和把握带全局性的战略问题,从而分析和解决与各族同胞相处中的大小矛盾.
故上海人首先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具体行动上要不出头,不对抗,遇到蓄意挑起地域争端的人要文武并施,恩威并重.将民族内部矛盾消解于潜移默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