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8月7日和8月8日的《每日商报》以及《中国青年报》分别刊发报道,披露浙江、江西个别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不惜铤而走险,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法,让应届毕业生自己寻找挂靠单位或者制造假就业劳动合同,否则,就拒绝颁发毕业证。
据工人日报13日的评论说,面对就业率不高的现状,究竟是设法克服困难,还是采取不光彩的手段画上“圆满”的句号,是摆在许多高校面前的一道试题。现在的事实是,一些高校为了把自己的毕业生比较体面地“摆渡”到社会上,找个就业单位,而不惜逼迫大学生们自画假句号,手段之拙劣、影响之恶劣,大大超乎人们的想像。
这样的“伪就业率”就像化妆品一样,掩饰了大学生就业时的实际困难,后患无穷,这不能不让人为之忧心忡忡。首先,“伪就业率”属於就业的一种“大跃进”,在“喜报”频传的背后,等待大家的是“就业浮肿病”。对公办高校而言,就业率不理想,上级部门不高兴,自然就要或多或少影响到资金的划拨、工资的晋升、职称的评定乃至领导的升迁;
就民办高校来说,虽然没有这麽复杂,却直接威胁着其生存危机以后招生时谁还敢报考呀。处於解决自身危机的需要,他们宁肯牺牲毕业生的实际利益,也不惜以造假骗取社会各界。於是,原本就业压力挺大的“难题”,居然在短短的数日里,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就业大跃进”。如果这样的“大跃进”长时间上演下去,过不了多久,一方面是高校就业率的喜报频传,另一方面是大学生隐性失业率的绝对增加,坑的不只是众多的假就业大学生,还包括炮制伪就业率的高校自己。
其次,教唆、逼迫大学生未出校门先“实习”造假技能。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等学府,不仅应该教授学生以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应该教授他们做人的道理。然而,为人师者最忌讳的是言行不一。如果我们的高校一方面向学生灌输做人的大道理,而在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时,却又挥舞着大棒要挟学生说违心话、做违心事,这样一来,只能使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们像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塑造的拉斯蒂涅一样,最终从一个正直的大学生变成一个投机钻营的家伙,成为危害社会的一分子。前总理朱基曾经题词希望会计学院学生“不做假账”,可惜,一些高校的为人师者却强迫学生“必须做假合同”,这样的老师简直是在干“逼良为娼”的勾当。
再者,一味追求“伪就业率”,容易使一些皮包公司“绝处逢生”,以代理出售“假劳动合同”而得以苟延残喘。为拿到毕业证书,大学生不得不四处寻找可以盖章的“接受单位”,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那些盖章无门的学生,岂不是被迫花钱买章盖?像这样雪上加霜的事,只能养活一些“皮包公司”。
上大学不仅仅是要一张就业通行证。如果高校在提高就业率问题上做手脚,只能证明他们对自己的教学质量没有信心。不从改善教学质量上下工夫,让市场选择自己的学生,而是玩就业率数字游戏,蒙得了今年,难道还能蒙得了明年、后年?
据工人日报13日的评论说,面对就业率不高的现状,究竟是设法克服困难,还是采取不光彩的手段画上“圆满”的句号,是摆在许多高校面前的一道试题。现在的事实是,一些高校为了把自己的毕业生比较体面地“摆渡”到社会上,找个就业单位,而不惜逼迫大学生们自画假句号,手段之拙劣、影响之恶劣,大大超乎人们的想像。
这样的“伪就业率”就像化妆品一样,掩饰了大学生就业时的实际困难,后患无穷,这不能不让人为之忧心忡忡。首先,“伪就业率”属於就业的一种“大跃进”,在“喜报”频传的背后,等待大家的是“就业浮肿病”。对公办高校而言,就业率不理想,上级部门不高兴,自然就要或多或少影响到资金的划拨、工资的晋升、职称的评定乃至领导的升迁;
就民办高校来说,虽然没有这麽复杂,却直接威胁着其生存危机以后招生时谁还敢报考呀。处於解决自身危机的需要,他们宁肯牺牲毕业生的实际利益,也不惜以造假骗取社会各界。於是,原本就业压力挺大的“难题”,居然在短短的数日里,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就业大跃进”。如果这样的“大跃进”长时间上演下去,过不了多久,一方面是高校就业率的喜报频传,另一方面是大学生隐性失业率的绝对增加,坑的不只是众多的假就业大学生,还包括炮制伪就业率的高校自己。
其次,教唆、逼迫大学生未出校门先“实习”造假技能。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等学府,不仅应该教授学生以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应该教授他们做人的道理。然而,为人师者最忌讳的是言行不一。如果我们的高校一方面向学生灌输做人的大道理,而在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时,却又挥舞着大棒要挟学生说违心话、做违心事,这样一来,只能使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们像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塑造的拉斯蒂涅一样,最终从一个正直的大学生变成一个投机钻营的家伙,成为危害社会的一分子。前总理朱基曾经题词希望会计学院学生“不做假账”,可惜,一些高校的为人师者却强迫学生“必须做假合同”,这样的老师简直是在干“逼良为娼”的勾当。
再者,一味追求“伪就业率”,容易使一些皮包公司“绝处逢生”,以代理出售“假劳动合同”而得以苟延残喘。为拿到毕业证书,大学生不得不四处寻找可以盖章的“接受单位”,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那些盖章无门的学生,岂不是被迫花钱买章盖?像这样雪上加霜的事,只能养活一些“皮包公司”。
上大学不仅仅是要一张就业通行证。如果高校在提高就业率问题上做手脚,只能证明他们对自己的教学质量没有信心。不从改善教学质量上下工夫,让市场选择自己的学生,而是玩就业率数字游戏,蒙得了今年,难道还能蒙得了明年、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