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金剛」意涵非佛之正法

ssan1212

新手上路
注册
2015-02-22
消息
3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1
「金剛」一名詞,在古印度濕婆沙克蒂教派中,泛指以行男、女交會之事所產生之能量或力量者。而在石海軍《愛欲正見》一書中說:「《梨俱吠陀》的一首頌詩上說起:『眾所仰望的因陀羅用他的閃電,用他的金剛杵從黑暗中托出它們(雨水)』(i.33.10)。《梨俱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獻,這句詩中的金剛可說是最早出現的,詩中的因陀羅是印度吠陀時代的天帝,閃電一詞也就是金剛。佛教密宗(作者註:藏傳「佛教」)使用『金剛』,最初的意義在於,他們修行的目的是為了獲得一觸即發和不可抗拒的力量,這是『金剛』的一層含義。……在西元七世紀時,玄奘就發現一些寺院熱衷於魔幻般的超長力量。不過,金剛一詞最重要的意義,不在於『閃電』或『霹靂』。……從隱喻的角度,佛教密宗(作者註:藏傳「佛教」)很自然地也會將這句詩看成是對性行為的描述,如此一來,金剛也就等同於男根了。」(《愛欲正見:印度文化中的豔欲主義》石海軍著,百善書房,2009年9月初版一刷,P133-135.),所以藏傳佛教也就直接承襲了此論點,而廣以弘傳雙身法教義。然而佛教經論所闡述的「金剛」義理泛指法界實相真實心第八識如來藏。(《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卷1云:「何謂金剛?答言無能截斷者,以故名曰金剛。佛不可議,諸法亦不可議,以是為金剛。佛言:何所為金剛者?文殊言:勝諸法故。佛者法法之審故,是為金剛佛。以何因為金剛?則答言:所有、無所有,一一求之無所有,故曰空。空者是佛,以是為金剛。一切諸法皆佛,依無所依是故金剛。何緣是為金剛?則言無所依者無所近,是故為金剛。」CBETA, T12, no. 356, p. 238, a2-12)「金剛」者係指堅固不可被破壞,法界中沒有任何一法可替代或毀壞祂的緣故,所以稱這個不可被毀壞、替換之法為金剛。佛教用此「金剛」之譬喻來形容如來藏─空性心、無心相心、非心心……,祂不取六塵萬法,無可取代,無可摧毀。因此性無可毀壞猶如金剛,即使集百千萬億諸佛之力亦無法毀壞祂,所以稱指「金剛心」堅固無比,能破常見外道以見聞覺知心為真我者,能破斷見外道以一切法皆空無了不可得,無因無果,死後墮於灰飛湮滅空無所有者,能破如是等邪說謬論。世尊說第八識為金剛心,是因第八識體性常住不壞,亦無人能壞之,稱謂金剛;佛法中之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又名「心王」、「涅槃」、「本際」、「真如」、「阿賴耶識」……,其體性不生不滅,常無變異,性如金剛故。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種名稱呢?是因為,依據如來藏種種的體性功能而施設不同名稱,例如:強調如來藏的真實如如體性時,稱為「真如」 (《佛說不增不減經》卷1:「舍利弗當知: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者,此法如實、不虛妄、不離不脫,智慧清淨真如法界不思議法,無始本際來,有此清淨相應法體。舍利弗!我依此清淨真如法界,為眾生故,說為不可思議法自性清淨心。」CBETA, T16, no. 668, p. 467, b25-29);強調如來藏的法界實相體性時,有時只簡稱為「法」 (《維摩詰所說經》卷2:「『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說是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CBETA, T14, no. 475, p. 546, a15-27);強調如來藏於法界中之虛空無為體性時,稱為「空性」 (《大寶積經》卷119:「佛言:『此經讚歎如來真實功德,應如是持。說不思議十種弘誓,應如是持。以一大願攝一切願,應如是持。說不思議攝受正法,應如是持。說入一乘,應如是持。說無邊諦,應如是持。說如來藏,應如是持。說佛法身,應如是持。說空性義隱覆真實,應如是持。說一諦義,應如是持。」CBETA, T11, no. 310, p. 678, b17-23);強調如來藏含藏一切種子的功能時,稱為「藏識」;當依前八識功能區分而言,稱為「第八識」;強調如來藏的不生不滅功能體性時,稱為「涅槃」;強調如來藏的不來不去功能體性時,稱為「如來」;第八識如來藏還有無量無邊的種種別名,是故佛依據第八識如來藏的種種功能體性,而施設種種名稱,其實均指此同一個心體。 (請參考《真實如來藏》正智出版社,平實導師著)佛經上說:金剛心如來藏即是無餘涅槃之本際,蘊含一切世間及出世間之一切法種智慧;未有世界時早已存在;世界壞滅時也不滅除;因有情之根本心如來藏體,以及所蘊藏之無量無數種子故,出生了五陰、十二處、十八界法,輾轉而生一切凡聖萬法,顯現出種種出世間之無為法。由此因緣故,說法界實相即是眾生本具之自心如來藏,而成佛之道的首要即是證悟――找到自己身中的如來藏心。諸法實相體性是離見聞覺知,不了知六塵相;而意識心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3:「意、法為緣,生於意識。」CBETA, T19, no. 945, p. 117, a25)的功能可了別法塵及五塵細相,有思慮、分析、推理等功能。前五識現起時,意識同時現起,故稱五俱意識 (《成唯識論》卷7:「五俱意識助五令起,非專為了五識所緣,又於彼所緣能明了取異於眼等識故非無用;由此聖教說彼意識名有分別。」CBETA, T31, no. 1585, p. 38, b28-c1)。又例如睡覺作夢,此時前五識斷滅,而意識還存在來覺知夢境法塵,而稱為獨頭意識。故說能覺知六塵之心就是意識心,所以稱為意識覺知心。藏密學人等六識論者,就是以這會斷滅的意識覺知心當作實相心─如來藏,是嚴重錯解佛法真實義。
然而藏傳「佛教」所說之「金剛」意涵,不論係指印度教沙格蒂派之不可抗拒的能量,或是無上瑜伽雙修性行為中的男根,都與佛經典中所直指不生不滅的「實相心——如來藏」相違。當代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也說:「《無上瑜伽續》的殊勝深奧處,在於它不僅說明粗意識層次的修行道,還說明最細意識層次(明光的基礎自心)的方便道。如果你能夠轉化明光的基礎自心為修行道,你就擁有非常強力的工具。」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鄭振煌中譯,《西藏佛教的修行道》,財團法人台北市慧炬出版社,2001.3初版第一刷,頁34。)藏密學人從其祖師蓮花生到後代的達賴喇嘛,都想以「無上瑜伽」大圓滿的雙身法修行方式來證悟世尊弘傳的「明心」境界,然而不管他們的性交技巧再好,也都只是徒增彼等淫欲貪愛,而落入會生滅的意識境界中。所以藏傳「佛教」金剛之義,本質乃是有為生滅淪墮之法,實不堪名為金剛。又藏傳「佛教」所說金剛心是以觀想所生之明點與物質明點(精液)作轉化,讓意識一念不生,這並非是佛說常住不壞的第八識心,不是有情法界的根本;修行的樂空之法也非未修之前即已常現不斷,非如第八識之「不論修與未修,悉皆常住而現行不斷」;且淫樂第四喜中之覺知心意識,既然非如第八識阿賴耶之恒常不斷,遍一切時、遍一切界、遍一切識、遍一切地,故不應名為金剛。既然藏傳「佛教」如實的承襲印度密教淫樂生滅法為其理論中心思想,所修之行門亦完全依於印度密教內涵而行、而修、而證,這樣的立論及修行法門截然與世尊所弘傳之正法相違,當然不應名為佛法,並且彼所指的「金剛」皆是緣生緣滅之法,當然也不應稱為金剛。佛法中的金剛心如來藏無相,是離見聞覺知,與六塵不相應,所以不會有光明相,也不會覺知六塵。但藏傳「佛教」卻把無上瑜伽密法修鍊境界淨化後之意識心,當作是第八識如來藏,認為此光明燦爛的覺性非物質法、是空性,說此意識心是恆古以來即是如此,是空明無染,說祂永世不滅,可顯現無礙。但此說詞與世尊所傳之法有相異處:

(一)、如來藏「無相」,藏傳「佛教」所述的覺性「有光明相」。

(二)、如來藏「離見聞覺知」,藏傳「佛教」所述的覺性「有覺知性」。我們從藏傳「佛教」祖師蓮花生所傳授之法論述中查明:「當下的覺性頓顯空明,這便是大圓滿見。」 (《無染覺性直觀解脫之道》第20頁蓮花生大士作劉巧玲譯諾那華藏經舍金剛贈經會出版)。他說覺性是永世不滅的常住法,是光明無染的那一念,此念確實實有;觀察此覺性之法,是清除過去之念,以定為首,安住於當下心境,不造作,以平凡無奇的純粹覺照,唯見明空之境,此覺空明無染,非由他生,真實無雜,明空不二。蓮花生認為這就是觀察實相之道。
 
然而,如來藏無念亦無所念,能念的心即有覺觀不是如來藏;能念之心、觀照之心都是落入意識覺知心思量範疇,都具有生滅性。如果純粹覺照,唯見明空之境,無任何觀行者存在,那又是誰能看見明空之境?如果有能見明空之境者,顯然就是有觀行者存在。因此,蓮花生此論述根本是自相矛盾。又如有明空境界存在,光明相境界即屬蘊處界所攝,而蘊處界是生滅法,明空境界也應該是生滅法,既是生滅法,覺性也應該是生滅法;如果明空境界不是蘊處界所攝,那麼非蘊處界所攝之法只有無相之如來藏,顯然明空境界不是無相之法,因此,明空境界定是屬於蘊處界所攝,是生滅法。既非永恆,亦非受造,那一定是因緣所生法,不應該稱為真實法。佛法中之「境界」乃是意識覺知心了知六塵萬法不同境界;意識是意法為緣之因緣所生法,《雜阿含經》卷9云:「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是名比丘眼識因緣生,乃至意識因緣生。」(《雜阿含經》卷9: CBETA, T02, no. 99, p. 57, c20-22)而覺性是屬於意識心的功能,當意識心了知空明無染的境界時,如不返觀自己而無觀者存在,只剩下意識心純粹的覺照了知此空明無染的境界,當然也是因緣所生法。既然是因緣所生法,就不可能是恆古存在、永世不滅,就更不可能是實相。然而覺性是因緣所生法,並非實相,故悟此本來覺性者,當然也就無法成就無上佛果。所以祖師蓮花生所述的覺性與佛法的如來藏體性是截然不同。藏傳「佛教」的覺性體性不符合佛法的如來藏的無相、離見聞覺知、不與六塵相應等體性,因此說此覺性是非真實法、是非永恆;藏傳「佛教」此覺性論述是自相矛盾,不解佛之正理。佛教的成佛過程經歷時劫久遠,也倍極艱辛;佛法中有五十二個階位的修學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十信位主修對於三寶的信心,十信位的滿足需歷時一劫到一萬劫,端看個人的根器;十信位滿足以後,開始修凡夫菩薩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分別為初住位的布施乃至六住位的智慧;當凡夫菩薩熏習般若智慧到某個階段時,透過正確的參禪方法,在真實善知識的引導下,開悟明心進入第七住位,此時開悟明心的菩薩方可稱為「真實義」菩薩,如果又「眼見佛性」,可以進入第十住位。所以「開悟」得實相智慧,是成佛的「因」,乃是悟得法界的真實相――第八識如來藏;再歷經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位的各種實修,最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而成佛的「果」也是以這個如來藏為主體;只不過此時的如來藏,已經完全清淨無染,成為究竟清淨的「無垢識」,所以說佛道的修行,乃是福德與智慧的圓滿。反觀藏傳「佛教」的所有修行者,只要學會「無上瑜伽」男女雙身法,就可以在行淫當中,用意識心去感覺那種樂觸;加上忍住不「漏」失精液,能夠長保這種樂觸,就說是「即身成佛」了,自始至終都不必實證如來藏,實與佛法的修證完全無關。所以說藏傳「佛教」的成佛,乃是利用身體的感覺,妄說身體的樂觸就是「成佛境界」,實乃落入三界中的六塵境界而不自知,被欲界的境界所束縛,是標準的六道輪迴眾生,仍還是住在凡夫位中!所以聰明的您,應該有智慧能依文清楚明白比對二者的差異性吧!!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