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CFC上关于柴静视频的争论所想到的......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mike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mike

知名会员
注册
2002-01-19
消息
1,762
荣誉分数
87
声望点数
158
转帖(weixinbienao,有删节):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公共讨论? (在微信上看到的,可惜不知道怎么贴过来)

论女生吵架的思路。。。
女:我发现你越来越不爱我了,只爱你的工作!
男:我怎么不爱你了?
女:我明天不吃饭了,去把你经理骂一顿!
男:我经理怎么了?为什么要骂他?
女:你果然不爱我了,你都不问我为什么不吃饭!

嘿嘿,神逻辑啊有木有。神逻辑总能这样一剑封喉,就像:
甲:雾霾危害严重。
评论:柴静是坏人。
乙:雾霾主要是烧煤造成的。
评论:柴静是坏人。
丙: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
评论:柴静是坏人。
丁:环保部门权责不对等。
评论:柴静是坏人。
。。。。

神逻辑好用到手软。所有争论只要搬出”你是坏人“的大旗就能取得压倒性胜利,不需要严肃理论支撑、不需要精准数据解释、不需要抽丝拨茧论证,连PPT都不用做呢。不过,眼看着舆论越来越焦灼在柴静到底是不是个纯种无产阶级好人的时候,你可能已经敏锐意识到,喂喂喂,跑偏了。
不是说好了讨论雾霾的吗,总说柴静干嘛!
一百多年前,有个美国人也被这种局面烦过。他去教堂开会讨论事儿,结果讨论来讨论区,祖宗都被问候过不知道多少遍也没讨论出个结果。这个人叫亨利.马丁.罗伯特,是个将军。
罗将军一生最大的功绩不是打赢了多少仗,而是成功教会人们怎样不乱打嘴仗。他在1876年出版了著名的《罗伯特议事规则》中,用极大的耐心规定了包括辩论在内的几乎每个议事环节。《规则》的核心是”有话好好说“。其中重要的一条是”不进行人身攻击,不以道德的名义去怀疑动机。“
不进行人身攻击很好理解,可是动机凭什么不能怀疑呢?人心可诛,那些个小私心啊,扑通扑通可澎湃呢。可罗伯特说:
第一,动机不可证实,所有以道德名义进行的动机怀疑都只是推理;
第二,讨论的主题是某件事而不是人,对动机的怀疑模糊焦点,偏离了议题;
第三,利己性是人类共有的本性,在不侵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不为过,指责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增加矛盾。
对,进行公共讨论时不应该谈”动机“。那有人要继续问了,不谈动机了你告诉我应该谈什么,怎么谈吧。
1989年冬天,捷克知识份子把布拉格”公民论坛“中设定的8条对话规则贴在了大街小巷,其中四条尤为深刻:
第一,对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斗争;
第二,不要做人身攻击;
第三,保持主题;
第四,辩论时要用证据。
以上,是公共讨论应该遵循的规则。

规则是dui言论边界和对话姿态的限定,帮助收敛情绪和私心。但是现在问题来了,有想破坏规则怎么办?网上有没有一个主持人把闹事的踢出去。在档期传播环境下的公共讨论,规则是否有效归根结底需要参与者的自觉。
这份自觉是什么?是规则意识。只有在规则意识的引导下,理性的讨论氛围和有序的讨论秩序才可期。
当然,理性探讨和有效表达从bu容易,需要冷静、需要思考、需要能力。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毋宁说认知水平。可是每一轮公共讨论都有开启政策之窗的可能,讨论越广泛越深度,开启的可能性就越大。那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不是吗?不要因为嫌麻烦而选择做轻松的事情,纠缠个人的是非不仅仅是一场智力上的自我放弃。
毕竟,真理越辩越明,但是骂人不会。
毕竟,问题那么多,雾霾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
 
转另一个帖子,批评柴静视频的。不知道里面的证据是否客观真实,但是欣赏用事实说话的态度。欢迎肘子和方粉出来打假。
《穹顶之下》数据造假汇总-第一季-知乎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b101b2a5b8476&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按:无论这个纪录片是要干什么,但最起码的要求是事实和数据要真实正确。数据的误差固然不可避免,但是如果是故意的造假,那么就一定要问一下,为什么要故意造假?
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很多网友指出了这个纪录片中大量数据是通过故意的误读甚至直接篡改,诱导读者得出错误的结论。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一篇文章有一个数据故意造假,就已经完全失去了进一步讨论的意义。
更何况,这个纪录片出现大量数据故意造假,那就不是“水平低”或者“不专业”的问题了
以下第1-10条转自知乎网友Jun,环境保护从业者。
本来没有打算写什么, 但是突然之间手机被刷屏,然后大家的情绪一下子都被调动了起来,我觉得,虽然我是理工科,还是要做点什么。
这段宣传片,柴静用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来支撑她的结论,我一般习惯看数据都是看paper,还不太习惯看文科生摆弄些她自己都不懂的东西,我必须承认她的勇气,但是同时我也有点气愤,因为错误造假的数据对大众的影响比煽情的鼓动来的更大。看着那一串串高大上的NASA, 技术统计局,国家监测局,大家都觉得这是多么"严谨的"调查研究啊! 本人正好博士论文与emission有点关系,看着看着觉得有点不对,查了查资料,发觉几乎每个数据都有问题。实在是有点忍不住了。
以下是纯技术讨论分割线,我都附上详细的引用资料,绝对比柴小姐专门唬人的大title来得详细,欢迎理性讨论。
【1】6:10 有意混淆雾霾和PM2.5
她问雾霾是什么?然后一下子转到PM2.5, smog不等于 PM2.5好吧,smog中有CO, Pb, NOx, PM, 还有SO2.怎么逻辑上一下子就套换了呢 (Smog and Particulates:Pollutant Descriptions)
【2-4】6:30 伪造采样结果
我注意到她的这款采样仪, 是LIbra Buck pump, 看样子是LP4的pump, 这个pump的工作时常是8小时左右,怎么可以采样24小时? 恩,她应该是背了好几个大电池吧,不过我没见着,而且额外的电池也不是标配 (http://www.buckservice.com/manuals/Libramanua L-4.pdf) LP5是可以工作20个小时的,不过她的型号不是LP5的。
0

你能告诉我你知道采样膜本身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吗??你知不知道是PVC和MCE材料的?大部分黑色的是吸附的碳吧,碳本身的毒性不大,哦,这是不是又和你研究结果的大部分是致癌物矛盾了?
让我来告诉你实验该怎么做吧, 采样仪的测试范围和灵敏度数据要有吧,空气的湿度和风向条件要有吧,采样仪的流量数据要有吧,什么都没有就敢上数据,数据就是垃圾。(说句老实话我根本不相信filter会黑成那样,24小时,污染再大,顶多是灰色,我实验室放了7年的filter都没有那么黑,弄得太黑亮了,真的。)
0

【5】8:40 对图片进行裁剪和后期加工
这个是柴小姐NASA的碳密度图,这个数据好像很神秘,其实他是这样的。
SVS: AtmosphericBlack Carbon Density (id 3668)
0

这个是官方图,怎么样?我截的是不是看上去没有那么恐怖? 因为这个图是8-11月的数据,所以她可以随意截出最槽糕的图片,甚至人为调亮度,既然都是网上资源,干吗不直接连网络而要截图片?因为图片是可以操作的。实际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东南亚,非洲,一些南美国家,都差不多
0

【6】12:41 编造并不存在的因果关系
这个是最吐嘈的地方, 看到这个数据,我的早饭都喷出来了,来,先上图看看。
看清楚了吗??图的横坐标是年份,纵坐标是各种死亡率。你能告诉我和PM2.5有一毛钱关系吗吗? PM2.5的数据在哪里啊?你不要欺负我看不懂数据图啊,尤其这个“复杂”的数据图还有三个销魂的多项式,放在右边。我懒得截图了,不过我随便看了一下,如果X=0的话,Y应该是负的,而我随便代一个X的数据,Y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根本不在图表显示之类。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做线性拟合。柴小姐太入戏了,我做学生的时候导师常教导我说,自己不是很明白的图表不要去误导人,看来不同人的职业操守是不一样的。
0

0

0

【7】改变数据口径形成误导印象
这个是全国的PM2.5来源,我看着不对,因为PM2.5来源复杂,这个图有点把问题太简单话了,我知道,简单的东西比较容易发挥,因为这时候的攻击对象是煤。
0

然后接下来,她又扔出来一张图,是北京PM2.5的来源,现在这个数据显示:31.1%来自机动车
0

同学门要问了,为啥这附图不把燃煤+燃油放在一起呢? 因为柴小姐要讨论汽油了啊!放一起不就显示不出汽油排放的害处了吗!所以数据的“处理”是可以根据需要来玩的。当然,北京的数据我是有的(R. Zhang et al.: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sourceapportionment of PM2.5 in Beijing)这篇文章分析得很详尽,关于污染源也按照不同季节区分了,事实上,机动车的污染并没有那么严重。我就是不喜欢为了自己的论点来manipulate数据,很恶俗。
0

【8】24.06 篡改资料的背景和时间
全球化石能源燃烧强度表
0
首先,你可以告诉我这是全球吗, 吗??你不要欺负我没学过地理啊!南半球呢?这个图说真的我不是很懂,什么叫燃烧强度?怎么测啊? 不过我稍微转个弯想想,她们是想说二氧化碳的排放吧,因为大部分能源燃烧排放的是CO2, 于是我找到了下面这张图。
这个确实是NASA2014年公布的CO2 emission的资料(Both Beautiful and Disturbing, a New NASA Visualization Shows CarbonDioxide Emissions Swirling Around the World)不过这个图明明写的是亚洲和喜马拉雅地区。还有这个图是超级计算机模拟出来的,是个visualization,不是真实数据,虽然是NASA2014年放出来的,但是模拟的是2005-2007的情况,也是为了响应中美对于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协议。柴小姐这样随便串改资料背景,为自己所用,还堂而皇之的拿出来show,我真是佩服。
0

【9】更恶劣的:直接伪造数据
接下来,柴小姐给大家普及了一个时髦的名词,叫蒸汽压。也就是Vaporpressure. 看着红外镜头下的汽油蒸发物是不是很酷的东西?好吧,不懂vapor pressure的人自己自行补课吧,我要说的是数据。
0

0

柴小姐数据常常是信口就来,我该佩服她博学多才呢还是记忆力好呢。这个1升等于多少克的概念是不是很熟悉?学过中学物理的都会算吧。
PV=nRT,n=PV/RT=(0.5X1)/(8.3X298) m=nM=0.02g
不是0.02g吗,怎么是1.5g?

注意: 我用的pressure是她表格里的50Kpa, T是室温,M是105.
http://www.methanol.org/energy/resources/alternative-fuel/alt-fuel-properties.aspx
接下来注意
0

越来越入戏了。
请看标准的汽车尾气排放数据,就算是高标准的美国,每加仑CO2的排放(还不是全部尾气哦)就是8.8kg per gallon, 1gallon是3。78升,也就是排放33g的二氧化碳。
你是要告诉我1.5g比33g 多吗???
https://www.chargepoint.com/files/420f05001.pdf
【10】直接在数据后面加两个零!!!
这个时候我已经不想继续看下去了。一般来说在学术界,你要一个数据错误,造假,manipulate.你的reputation就没了,因为你就是这个水平。柴小姐这个错误百出的PPT还是越发来劲,最后再补一个吧。凑个整数(其实到处嘈点还很多...)
0

这个加洲的数据,号称来自空气质量管理局。好,请看加州官网的数据。他是这么写的
1970, CA's populationreached 20 million people. Total registered vehicles exceeded 12 million andvMT was 110 billion. Cumulative CA vehicle emissions for NOx and HCs were 1.6million tons/year.
Key Events in theHistory or Air Quality in California
柴小姐右边是VMT ,也就是vehicle mileage traveled. (一年的里程数) 那么1970年是110billion,
1billion=1000million,110=110,000million. 请数下,是4个零。 再看柴的图表, 1970年对应的是1000000,我数了好几篇,就是6个零。白白的多了10倍!!
为嘛呀, 这个数据不用造假啊? 也不影响她的PPT的说教。我想了一下,觉得这个应该是水平问题。我想看看PM2.5的数据,结果我得出来的是
0

原来这个数据1999才有,至于她们怎么拿到1970-1999的,大家就自行脑补好了
最后,我不评价她的观点,但是她敢拿假数据说话,还一定要把数据挂个官方的大牌子给自己做装饰,我看一次打一次。如今网络发达了,屁都不懂的人也可以google个事是而非的东西装点门面,大家在这方面还是要多看看专家的观点,毕竟他们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有着严谨的操守,而专业煽情的人,也应该专注在煽情上。
以下转自四月网网友张帅 http://www.m4.cn/opinion/2015-03/1265041.shtml
【11】3%=一半?
我承认这个表述当时令我非常震惊,我从来没想到轮船的耗油量占到总石油消耗的一半,至于是不是失控当时还没来得及想。
查下来的实际数字是轮船用油占燃料油的比例接近一半(47%),而燃料油占总油量消耗量的比例是6.6%,也就是说,船舶运输占石油消耗的比例是3%,这和一半差太多了吧。再怎么考虑节目效果也不能把3%误导成一半。
【12】故意混淆经济可采储量、技术可采储量和地质储量

“天然气在中国无法大量开采的原因是中石化的垄断,只要开放就可以解决?举例:9000亿立方米可采储量,只开采了1000亿立方米,根本原因是:70%资源被中石油垄断。”
垄断问题后面讲,首先要说的是柴静的团队没搞清楚产量、经济可采储量、技术可采储量和地质储量的关系。
我也举个例子,全球油气剩余技术可采资源量高达6000亿吨和810万亿立方米,但是2014年油气产量仅为41.5亿吨和3.57万亿立方米。这也是因为全球石油巨头不开放市场导致的?
另外与其他天然气大国相比,我国油气发现和开采成本不断攀升,截止2013年底,我国天然气井日均产量不到3万立方米,低于1万立方米的占一半。如果真的把所有的技术可采储量都开采了,大家估计就会骂中石化败家子,搞得企业亏损。
【13】故意回避有关事实
“伦敦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减少雾霾必须降低煤炭消耗量增加天然气用量,英国就是这样变好的,所以我们也要大幅提高天然气比例。”
我能告诉你英国天然气用量增加主要原因是北海油气田的开发吗?天然气生产出来当然要用啊,这不是因为有雾霾英国大量进口天然气的结果。
大家都知道用天然气比煤炭要环保,问题是中国有那么多天然气来替代煤炭吗?
现在中国能源结构里天然气占比5%,但同时中国已经是天然气第六大生产国和第五大天然气进口国,未来这个数字还会增加。但依靠天然气替代煤炭没有任何可能,只能很小幅度地替代。按照全球25%的比例,中国要增加五倍的天然气需求,这哪里去买啊?其他国家的人怎么办?
以下转自一位知名学者的微信
扭曲手法一览:
1、女性煽情。使用大量移花接木的隐喻手法。开篇女儿肿瘤与雾霾联系的隐喻,开篇后不久山西炼焦水体污染移花接木到北京大气污染进行隐喻
2、引用的数据曲线、方程画面快速扫过,很多数据去除单位、可参照指标,避免人们对其论据进行仔细深入查验
3、伪造数据,混淆概念,在油气开采的表述上极为严重
4、对中国经济历史与环境污染史的解释严重自我矛盾。大量场景、数据采自2004年,即中国经济大规模起飞的初期,甚至更早的八九十年代。按照其引用的数据,中国的城市污染反而是在减轻
5、对民营加油站的采访(本片作为负面例子)反而恰好打了自己“油气私有、竞争就能提高效率”的嘴巴。对散煤(居民用或小微企业偷用)危害的叙述恰好证实了中国发展大型电站的正确性及正面效果,也是打了她自己的嘴巴。作为典型的云南宣威市更是一个以食品(宣威火腿)为主要特色产业的落后地区,其居民患癌是家庭烧煤取暖做饭,和工业污染没有任何关系,应当是类似非洲妇女土房子里烧草烹饪导致肺病高发的类似情况,恰恰需要工业化进步解决问题。
6、对西方如英国的能源-经济历史进行因果曲解,完全不提及七十年代英国北海油田发现对其经济结构改变的作用及其效益。对石油管道。对英美混乱的工业网络结构导致的低效率和技术停滞更是不会提及
7、回避油气行业的技术复杂性,以及如进行大规模系统转换,社会系统尤其是中国这种大国系统的脆弱性
8、对若干官员、体制内学者的话进行断章取义。同时利用部分部委的部分人员,尤其是发改委气候变化司与能源研究所新能源板块负责人的带有部门利益倾向,对其话语进行结构再组织,为其所用
9、结尾导向气候变化主题,可能为下一步大招埋下伏笔。形象人物(南亚女性)的主张与必须积极参与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尤其是煤电设施、钢铁建材等工业产能建设的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直接冲突。唯一相对客观的,是进京货运车辆的油品品质问题,这相对较好的解释了北京夜晚空气颗粒物明显增加的现象。
结论:
a、此片是政治事件,是中国“绿党”势力的里程碑事件,要高度警惕。了解经济史、工程史、企业史的人一般知道西方绿党势力对本国经济尤其是大型前沿工程的压制、拖累作用。
b、技术上看,此篇做的还比较糙,煽情较重,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硬伤极多,大量行业从业人员,包括能源行业从业者、金融行业(相关行业投资、贷款)从业者都可一眼看出。与西方戈尔等势力的直接控制本国科研机构进行高超包装的手法相比,还有距离。这是好事,及早暴露,及早对其提起警惕。如果等到西方那样病入骨髓,科研单位也被操弄,那就麻烦了。
c、从而可以反推,此事尚为柴为核心的小团体所为,还没有俘获国家核心人员。
d、以当前国内经济形态发展,中国用煤高峰已经出现在2013年,未来将持续下行,雾霾已经开始日趋消散。相比开始好转的雾霾问题,更应该关心的是河北、东北原传统产业的就业人员的出路问题、银行金融体系的坏账问题,重型行业如何平滑过渡的问题。


g、所有能一眼看出其中大量常识性弊病、移花接木手法的专业人员,不要再犹豫,应当捍卫理性王国的边界。否则,我们的孩子们将最终生活在以道德温情为始,以密不透风的思想穹顶为终的世界里。
 
也是国家领导人都像雾霾宣战了。咱就等着国字号的行动了。柴经无非是把宣战这是告诉了老百姓。
顺带点出了谁才是最有可能的幕后凶手。就是这一顺带,结果嘿嘿。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