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被下课,水稻还是转基因的好,一定要相信科学

mimi_ge

本站元老
VIP
注册
2003-08-23
消息
26,207
荣誉分数
5,637
声望点数
373
万亩超级稻绝收 杂交之父袁隆平被下课
http://www.creaders.net 2015-04-09 08:34:04 南方周末 [6条评论,查看/发表评论]
20150409_9814.jpg

2013年9月9日,袁隆平湖南超级稻第四期亩产1000公斤攻关试验田查看稻穗长势。 (CFP/图)

  19年来,超级稻试验产量高歌猛进,中国稻谷总产量和单产却未见显著提高。2013年,中国实际水稻平均亩产量仅为447.8公斤,与1000公斤的试验水平相去甚远。在安徽,隆平高科的超级稻出现大面积绝收,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超级稻“Y两优900”经专家组验收,平均亩产1026.7公斤,创造了最新的水稻亩产世界纪录。这天是2014年10月10日。当时84岁的袁隆平站在湖南省红星村超级稻基地的稻田里宣布:“这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技术研究遥遥领先世界。”



  可几乎同一时期,远在1000公里外的安徽蚌埠五河县小圩镇,69岁的农民贾文贤发现,他种植的超级稻二期主推品种“两优0293”有些不对劲:刚灌浆的稻子,该由青色变成喜人的金黄色,结果却慢慢变成了灰白色。十天后,灰白色的稻子全都耷拉了脑袋,死了。


  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的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10月,安徽蚌埠、安庆、合肥、滁州、马鞍山、淮南等六市种植的“两优0293”发生大面积减产、绝收,受灾面积超过万亩。

  受灾农民质疑种子生产企业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平高科)涉嫌虚假宣传、隐瞒品种缺陷。

  此后半年内,安徽省农业委员会下属的种子管理总站多次向国家农业部上书,要求重新审定超级稻“两优0293”的种植区域,希望“不再包含我省”。

  这是一家省级农业监管单位在向超级稻明星品种下“逐客令”。

  2015年3月以来,受灾农民与隆平高科在补偿数额上再起争端。

  迄今为止,已有111个经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推向市场。这些稻种是否真的像破世界纪录时那般“超级”?为全国增产增收贡献几许?为何在业内田间总是争议不断?

  在这些答案背后,关于超级稻的内涵乃至国家粮食安全的定义都在悄然翻转。

  1“杂交稻,隆平造”在五河县种子零售商常秀亮的店里,一张被放大的照片占了半壁墙。照片里十几个孩童与老人举着“两优0293”的牌子,咧着嘴笑。

  这是2008年以来,每年都在五河县上演的“两优0293”产品推广会现场。隆平高科的业务员和种子经销商总是不厌其烦地宣扬“两优0293”的诸多优势:“适应性广、高产栽培可达900公斤以上”。讲完之后,每个到场者都会得到一件印着“杂交稻,隆平造”的黄色T恤。

  凭借着袁隆平的名望和一场场推广会,“两优0293”很快成了五河县的明星产品。2014年,常秀亮一共卖出“两优0293”种子3541斤。

  在益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门前,农民们回忆起刚种“两优0293”的景象:第一年,一亩地只要七八两种子,产量比过去的杂交稻品种涨了50公斤,达到每亩550公斤。之后几年,产量有所回落,一亩地也得用1斤多种子,但产量还算稳定。

  与企业宣传的最大卖点不同,农民们看重的是超级稻的“稳产”,而不是“高产”。

  实际上,尽管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团队已将试验田中超级稻亩产量,从800公斤攀升到1000公斤以上,但中国水稻实际亩产却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依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计算,2013年,中国实际水稻平均亩产量仅为447.8公斤。

  2014年10月,连这份“稳产”也被打破了。五河县种植该品种的八千多亩地全都变了颜色。穗子以下逐渐变灰乃至变黑,掐断了输送养分的通道。500公斤的产量变成了50公斤,甚至颗粒无收。

  受灾民委托,五河县农委组织专家组鉴定表明,超级稻减产、绝收是因为得了稻瘟病。

  大多数受灾农民因为还不了债,过年都躲了出去。种子经销商常秀亮被愤怒的乡亲们打了三次,受伤了也不敢去医院,怕暴露行踪。

  灾难蔓延至安徽6市,种植“两优0293”的农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绝收。

  “仅这一个品种就对我省整个粮食的增产造成很大的影响。”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副站长刘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作为农业输出大省的安徽,承担着粮食增产4万吨的国家任务。

  2内外标签有别涉虚假宣传?稻瘟病是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在农民口中,被称为“水稻的癌症”。

  安徽省种子管理站的调查报告认为,此次稻瘟病的发生与当时的天气阴雨、寡照、气温低有关,但为什么在同样天气条件下,只有“两优0293”出现大面积稻瘟病?

  受灾农民这才关注起“产量”之外的另一要素“抗性”。

  在“两优0293”外包装袋上明确标注“抗性:稻瘟病平均5.6级”,这在稻瘟病抗性分级标准中意味着,发病率不到25%。

  然后撕开包装袋,混杂在种子中的,还有一张白色纸片。在抗性5.6级之后,多了四个字:“最高9级”。这意味着,发病率超过50%,甚至达到100%。

  因为内外包装不一致,受灾农民认为隆平高科涉嫌虚假宣传、刻意隐瞒品种缺陷,招致了重大损失。

  这不是“两优0293”第一次因为抗性差给农民带来损失。

  公开报道显示,2007年湖北种植的“两优0293”因不耐高温,结实率仅为30%;2008年安徽芜湖种植“两优0293”,发生大面积白枯叶病;2012年,江苏境内600亩“两优0293”感染稻瘟病。

  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做过一系列调查,证实隆平高科确有内外标签不一致,同时“存在‘抗性更优、稳产高产’等与品种审定公告不相符的宣传内容”。

  但作为执法者,刘根也没找到处罚依据。

  “有很多擦边球可打。”刘根说,他只好“一直给农业部写汇报”,同时委托工商部门介入,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寻找依据,也希望农民们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据悉,隆平高科主要负责人曾两赴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沟通。

  “隆平高科是央企,如果没有农业部的重视,不会来我们办公室的。”在刘根的印象里,对方“态度很好”,还曾保证,不再在安徽境内售卖“两优0293”种子,同时对农民给予补偿。

  然而不久,刘根又接到了“两优0293”仍在安徽省售卖的举报电话。农民补偿也迟迟没有落实。

  于是,在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提交的汇报材料中,只能一次次恳请农业部,对“两优0293”审定区域作出调整,“不再包含我省”。

  对于上述质疑,隆平高科方面回复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称,“两优0293”产品包装符合种子标签标准相关要求。“外标注稻瘟病抗性5、6级,就是告诉大家此品种稻瘟病抗性差”,并不存在虚假宣传。

  对于赔付问题,该公司称已经协调当地政府进行了保险赔付,同时也免费提供种子进行补偿,但该公司认为事件迟迟不能善后,与农业保险低赔付率有关。

  3所谓增产被减产填平发生在安徽的这场风波,再度引发了农业界对国内育种时“重产量不重质量”这一倾向的反思。

  在五河县农委专家鉴定意见中,写明此次稻瘟病是由于2014年安徽特殊的天气和适期预防措施不到位所致。同时强调“适期预防措施不到位,不完全是农民的过错”。

  在参与此次鉴定的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实验中心主任丁克坚看来,因为该品种稻瘟病抗性“最高9级”,即使政府部门和种子公司售后提醒到位,也来不及预防。

  曾有专家公开撰文质疑超级稻,“倘若不抗稻瘟病,则不能算真正的超高产品种”。

  丁克坚也认为,抗性差是品种本身有问题,抗性原本应该是抵抗无常天气的一个预防措施,“否则一旦发生稻瘟病,前几年所谓的增产,立马被大面积减产填平”。

  抗性不被重视,与国审标准有关。“在安徽省内审定品种时,抗性具有一票否决权。”丁克坚指出,但是在国家审定中,抗性近几年才被重视,之前只重视产量。

  被强化的是产量,被忽视的除了抗性之外,还有米质。米质包括外观品质、营养品质、食味品质等6项指标。

  美国普渡大学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在考察了国外市场后发现,中国的超级稻在国际市场上并不占优势,原因在于米质一般。

  近年来,不断有国人在日本抢购大米,除价格等因素外,包括口感在内的米质,同样是消费者考量的重要因素。

  超级稻这一提法最早起源于日本,当时日本称之为“水稻超高产育种”。中国随后发展超级稻,有国际竞争的意味。

  然而,日本农林水产省研究员Hiroshi Nakano博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1981年日本发展超级稻是为了“feeding animals”(喂牲口),即开发有高产能力的“饲料稻”。因此才会“重量不重质”。2013年,日本超级稻的产量为11万吨,全部用于动物饲料。

  然而中国在发展超级稻应对粮食安全时,并没有提及这一至关重要的差异。

  早在2001年,广西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就有多位研究员联合撰写《高产还是优质?——浅谈当前杂交水稻育种的主攻目标》一文,质疑超级稻的主攻目标忽视“优质”的问题。

  几经辗转,南方周末记者联系到了其中一位主要作者。数年间,该专家一直致力于培育米质优良的稻种。“在我的印象中,从1996年超级稻项目启动以来,国家财政没有给优质稻提供过研究经费”。该专家透露,即便是当初撰写质疑超级稻的文章,也曾被多家杂志社拒绝发表,认为挑战权威,不合时宜。

  4“一号文件”要求数量、质量、效益并重1996年,农业部启动了“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由袁隆平牵总头,国内数十家科研机构联合协作,旨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然而在超级稻试验产量高歌猛进的19年间,并未使中国稻谷总产量显著提升,甚至曾出现显著滑落。

  2004年,包括“两优0293”在内的超级稻二期品种实验成功,超级稻亩产突破800公斤大关。与此同时,我国稻谷总产量已经下滑至17000万吨左右,直到2011年才重新回到20000万吨,达到1997年的水平。以单产论,1995年水稻平均亩产402公斤,2013年为447.8公斤,年均增幅仅为0.6%。

  到2012年,稻谷的“全国最大粮食作物”头衔,已经被玉米取代。

  超级稻公布的理论数字与实际收成之间巨大的差异,也是业界诟病超级稻的焦点。

  对此,广西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作物学会水稻分会理事邓国富指出,超级稻的高产数字是由科研人员将优良的品种栽种到优良的田块中,运用优良的方法培育,使其在优良的生态中生长而来,即“良田、良种、良态、良法”配套,缺一不可。

  实际上,中国约有70%的中低产田,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占40%以上,加之农民无法拥有科研人员的技术水平,实际种植中根本种不出这样高的产量。

  超级稻要想获得超高产量,还需要大量化肥助力。

  常年致力于超级稻研究的邓国富指出,化肥的实际利用率不超过50%,更多的是造成土壤污染。

  云无心认为,这就是“理想状态下的最高收成”和“普通情况下的平均收成”之间的差异。前者可以说不计成本,但对后者意义不大,“两者之间可能完全没有关系”。

  面对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2013年7月召开的全国超级稻攻关会议上,农业部已经明确提出,要把超级稻小面积高产,转变成大面积均衡增产。

  “2015年将是超级稻的一个拐点。”丁克坚认为,最明显的标志来源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解读一号文件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反复强调,“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追求产量增长方式,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发展方式来”。

  “中国大豆已经失守了,几乎全被国外品种抢占了市场,水稻绝不能重蹈覆辙。”丁克坚说。

  同样面临危机的还有玉米。美国杂交玉米品种“先玉335”只用3年时间,便占据了吉林省玉米实际播种面积的40%。除高产稳产之外,靠的就是对黑粉病、矮花叶病等七种病害均有一定抗性的优异表现。

  事实上,超级稻的领头羊隆平高科也在做出调整,该公司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第四期超级稻主要以袁隆平院士为主导进行,公司的科研方向以市场需求为主,满足农民对高产、优质、多抗综合能力较强的品种,不追求品种的单一性能,而追求综合性能。

  “至少我们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条是袁隆平现在领头的超级稻,一条是品质好、环境代价小的优质稻研究。”邓国富说。

  而今的五河县,田地里已种上当季的小麦。绿油油的小麦中间,几块连片的昏黄色显得格外突兀。那是当地最大的超级稻“两优0293”种植户吴丰(化名)的70亩田地。因血本无归,吴丰放弃收割横七竖八的死稻,也没有本钱再投入这一季小麦的种植。

  农民不关心世界纪录或是国家推广,农民只会用脚投票。在“两优0293”事件以后,南方周末记者随机走访了当地数十户农民,无一人再愿意种植该超级稻品种。

  事实+

  安徽水稻绝收或与气候有关

  据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2014年12月30日出具的《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关于常秀亮举报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有关情况的调查汇报》显示,2014年8月以来,该省天气持续阴雨、寡照,气温低于常年同期。

  “这正属于典型的‘稻瘟病’气候。”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最能“激发”稻瘟的气候条件,是气温在25—28摄氏度之间,湿度保持在90%以上。对于有着“高感稻瘟病”缺陷的“两优0293”水稻品种,稻瘟病发生特别严重,造成大面积减产、部分田块绝收,也并不意外。也正因连连下雨,在稻瘟病爆发后,打农药也无力回天,无法挽救这批水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706号)文显示: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稻瘟病高发区或是曾发生过稻瘟病的区域,农民因为对稻瘟病有了深入了解,一般情况下,会进行最少一次的预防稻瘟病措施。经过预防,基本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安徽省蚌埠市近十几年来从未发生过“稻瘟病”,老百姓对于这种病几乎没有太多概念,尽管当地政府部门、销售种业方通过短信、电话等进行了提醒,但未有引起老百姓足够的重视,耽误了最佳的防治时间。
 
为什么到日本买米,不怕核辐射吗?
 
美国农业部发报告 敦促中国转基因政策更“科学”
发表时间:2015-04-08

4月7日,北京市三中院驳回了黄乐平律师追问农业部为何不批准种植转基因粮食等问题的诉讼请求。中国政府对转基因产业采取谨慎的态度,支持转基因研究,但对于转基因商业化和外国公司的参与一直审批严格。对此,最着急的是美国人。由美国农业部国际信息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转基因年报,详细介绍了中国农业转基因研究、生产、进出口情况,以及相关政策法规。报告称,美国将持续敦促中国在转基因审批上秉持基于科学的政策。

美国要敦促中国“更科学”,是认为中国政府在政策制定上被舆论绑架了。“中国公众对农业生物科技缺少准确了解,容易受流言误导。”报告中提到,在中国有一个普遍而持久的误解,公众以为转基因生产国例如美国的消费者,自己并不食用转基因食物。而事实上,在美国超过90%的玉米和大豆是转基因品种,被用于各种食物中。

美国要敦促中国“更科学”,当然更是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2014年7月,中国农业部以公众反对为由延缓了一个大豆品种的进口审批。报告称,这是中国农业部第一次仅仅根据非科学的反对而拒绝批准转基因进口申请。

报告抱怨中国的审批“日益缓慢和难以预料”。至今,中国没有批准任何国外转基因食用或饲用作物在国内商业化种植。中国质量检验检疫局曾拒收了超过一百万吨玉米和DDGS,由于其中含有了未经批准的转基因成分MIR162。美国在2010年批准了这种成分,而中国直到2014年12月11日才批准。据悉,这导致了上百万美元的贸易损失。2011年,生物科技产业在中国的“外国投资目录”中从限制类被转入禁止类,这意味着外国公司将无法在中国开展转基因研究。

中国对于未经批准的转基因成分采取零容忍态度。对于进口产品的转基因检出限可能从0.1%到0.01%甚至更低。报告担忧地说,这给进口带来很大风险。货物可能由于重复利用集装箱的交叉污染,或来自其他地块的花粉污染导致的阳性结果而被退运。此外,也发生过在出口国转基因检测阴性而到中国港口检测出阳性的事件。

习近平主席在转基因领域的态度,成了报告关注的一个焦点。2014年9月,习近平于2013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演讲公布,这是习近平对转基因问题的首次表态,报告引述了习近平演讲的原文:

“转基因是一项新技术,也是一个新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社会对转基因技术有争议、有疑虑,这是正常的。对这个问题,我强调两点:一是确保安全,二是要自主创新。也就是说,在研究上要大胆,在推广上要慎重。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商业化推广,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技术规程规范进行,稳打稳扎,确保不出闪失,涉及安全的因素都要考虑到。要大胆创新研究,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不能把转基因农产品市场都让外国大公司占领了。”

报告认为,这解释了中国政府在转基因产业上一些“令人不解甚至矛盾的举动”。一方面,大力支持转基因基础研究和种子公司。另一方面,在转基因技术的研发中,民间资本的投入有限,并受严格监管。外国资本被禁止进入转基因植物、牲畜和水产品的研究和生产。外国资本可以进行传统/杂交种子的生产,但必须以合资且由中方控股的形式开展。
 
最后编辑:
超级稻绝收被指隐瞒缺陷 隆平高科专家回应质疑 zt
时间:2015-04-10

4月9日,“超级稻”在互联网上又火了一把。伴随《隆平超级稻减产绝收被下逐客令》成为各大网站、朋友圈转载的头条与热点,半年前发生的安徽万亩超级稻减产绝收事件,再度引发超级稻有多“超级”的热议。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天,袁隆平团队与超级稻领域诸多专家,正在海南,举行“第五期超级稻观摩培训会”。

记者就当天的争议采访了有关专家,对方表示,团队现在研究和推广的超级稻,如超级稻百亩片攻关二、三、四期主打品种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等,均属于广适性超级稻。安徽万亩超级稻减产绝收的主角“两优0293”,并不属于广适型超级稻,而是耐肥型超级稻

此外,对于造成安徽万亩超级稻减产绝收的稻瘟病,专家告知,去年属于历史罕见的稻瘟病高发气候。对稻瘟病具高感性的两优2093,在防治不得力、本身又存在稻瘟病高感缺陷的双重因素下,导致了事故发生。隆平高科执行总裁彭光剑补充:“安徽的品种普遍都出现了稻瘟病的状况,不仅是我们这个品种。”

20150410082008989.jpg


4月9日,袁隆平院士带领农业部及国内17个省份200多名专家,参观了位于三亚海棠湾等地的多处高产杂交水稻试种基地。(苏建强 摄)

“广适性超级稻有量也有质”

曾参与袁隆平超级稻百亩片目标攻关团队的核心专家邓启云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团队现在研究和推广的超级稻,如超级稻百亩片攻关二、三、四期主打品种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等,均属于广适性超级稻。广适性超级稻具有对肥力、对气温、对病虫害的三大广适性。换言之,在中低产田的中低肥力水平上种植广适性超级稻,产量也比普通常规品种的产量高出9%至10%,在中高肥力水平的稻田,更可以获得超高产的产量,如Y两优900,只要肥力水平稍高,产量即可达每亩700公斤以上。

安徽万亩超级稻减产绝收的主角“两优0293”,并不属于广适型超级稻,而是耐肥型超级稻。常年致力于广适性超级稻研究的邓启云认为,不能只局限于耐肥性超级稻研究,还要更加重视广适性超级稻的研究和推广。

邓启云表示,在我国,50年代以前的常规稻产量,只有每亩200公斤的水平,70年代发明了三系杂交水稻之后,我国水稻产量提高了30%,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粮食供应不足的困局,80年代,随着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方得到解决。那个时期,杂交水稻的确品质不好。1996年,我国对超级稻研究进行立项后,在袁隆平提出的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的指导下,我国超级稻育种研究和产量,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不断刷新水稻超高产育种产量的基础上,团队把超级稻品质的提高,作为了更高的目标。现在的两系超级杂交水稻,不仅把水稻产量继续提高了20%到30%,同时也将品质大大改善了。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品种,均达到了国颁3级以上优质米标准。Y两优900主要米质指标更是达到了1级优质米标准。

作为超级稻试验田攻关,施肥水平要高于平常的超级稻种植水平。袁隆平院士曾表示,超级稻在大面积推广的时候,产量比百亩片攻关产量打七折的情况下,基本上不需比种植常规水稻品种增加多少化肥量。化肥,是现代农业技术中作出了很大贡献的农业技术之一。即便普通稻谷种植,也不能避免化肥的施加。由于超级稻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在获得同样的稻谷总产量的前提下,通过种植超级稻所需的化肥用量,相比种植普通水稻品种更少。

20150410090249463.jpg


邓启云是袁隆平超级稻百亩片目标攻关团队的核心专家

全球超级稻计划 保障粮食安全均是第一目的

事实上,日本是最早提出并开展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的国家。1981年,日本农林水产省率先组织全国各主要水稻研究单位,开展题为“超高产水稻开发及栽培技术确立”的大型合作研究项目,即“逆753计划”。

项目试图通过籼、粳亚种杂交的方法选育产量潜力高的新品种,再辅之以相应的栽培技术,计划在15年内,实现单产增加50%的超高产目标。1981年—1988年的8年间,整个计划共育成5个品种,即明之星、秋力、星丰、翔和大力等。但这些品种大多在抗寒性、品质和结实率方面存在问题,难以大面积推广。

国际水稻研究所1989年也正式提出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拟育成一种有别于以往改良品种的新株型稻,并使其产量达到超高产水平。1994年他们向世界宣布,利用新株型和特异种质资源选育超级稻新品种已获成功,一些品系在小面积产比试验中(300m2)产量已超过现有推广品种的20%—30%,但由于不抗褐飞虱等原因,至今未能大面积推广应用。

我国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八五”期末,广东农科院育成了“特青”“胜泰”等超高产品种;沈阳农业大学也育成了新株型种质“沈农89366”和超高产新品系“沈农265”;中国水稻所、四川农业大学通过三系法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途径,选育了一些大穗大粒型超高产苗头组合。1996年我国农业部正式立项开始为期10年的“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1997年,在袁隆平院士的倡导下,由国务院总理基金和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立项,开始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育种计划。

国际水稻所在1995年时,曾预测到2025年,相较我们传统水稻产量需求,需增加70%产量。因此,超级稻育种对于粮食安全的意义不言自喻。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有关专家介绍,目前,我国杂交水稻年栽培面积1700万公顷,占到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8%,全国杂交水稻平均单产为每公顷7.5吨,常规稻平均单产每公顷6.1吨。第一期超级稻2001年应用于大面积推广,在本世纪前几年每年就达到了约100万公顷,平均产量每公顷8.3吨。第二期超级稻2013年种植面积约100万公顷,平均产量约每公顷9吨。2014年超级稻面积占到了总杂交水稻面积的28%。

按照单产论,2013年我国实际水稻平均亩产量达447.8公斤,超级稻是功不可没的。447.8公斤的数据,包括了早稻(大面积种植产量在300公斤左右)、晚稻(大面积种植产量在350公斤左右),还有部分产量较低的粳稻。而同样计入平均的,我国超级稻研究取得连续突破的中稻,大面积产量在550公斤以上。

水稻“癌症”稻瘟病是世界级难题

据科技日报记者了解,“稻瘟病”的确是水稻领域的“癌症”。截至目前,全球该领域诸多科学家都在致力于对稻瘟病的研究,但除了防治,并未获得根本性解决的方法。

造成安徽万亩超级稻减产绝收的原因,正是因为稻瘟病。记者在《万亩超级稻缘何减产绝收》(观察者网:翻页可读)的报道中,采访有关专家时,专家曾告知,去年的确属于历史罕见的稻瘟病高发气候。稻瘟病可分为苗瘟和穗颈瘟两种,去年,安徽事发地稻瘟病则属于后者。就是水稻抽穗的时候,遇到了稻瘟病高发气候,适温(25—28摄氏度)、高湿。对稻瘟病具高感性的两优2093,在防治不得力、本身又存在稻瘟病高感缺陷的双重因素下,导致了事故发生。这仅仅是单个品种因素,并不能代表所有超级稻品种种群。

另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隆平高科执行总裁彭光剑,他表示,此次“两优0293”在安徽减产绝收,主要是自然灾害导致,“安徽的品种普遍都出现了稻瘟病的状况,不仅是我们这个品种。”记者同时发现,“两优0293”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类似安徽这样的减产现象,并非孤例。

“两优0293”并非由袁隆平选育

在绝收事件引发关注后,不少人认为“两优0293”稻种和袁隆平有很大关系,就此,南都记者9日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取得联系。他的秘书杨耀松对记者说,这次安徽水稻产区的减产,“天气原因、病虫害原因都有。这件事情和袁老没有一点关系。”在杨耀松看来,社会上对袁隆平有太多的误会,他解释说,超级水稻是袁隆平领衔的,但“两优0293”品种不是袁隆平个人选育的。

据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官方网站介绍,“超级杂交稻两优0293(P88S/0293)”是国家“863”计划(2002AA211131)“长江流域超级杂交早、中、晚稻的选育”的研究成果,该项目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持,万宜珍、罗孝和等人是此项目的完成人员,项目起止时间是2002年至2008年,鉴(审)定时间是2006年,研究成果获得了“2009年获湖南省农科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至于“隆平高科”,则是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等共同发起设立的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杨耀松称,袁隆平从来没有参与“隆平高科”的经营管理,“袁老在8日下午听说此事后,马上指示‘隆平高科’尽快做出处理,希望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南方周末那篇报道有这么一段:”安徽省种子管理站的调查报告认为,此次稻瘟病的发生与当时的天气阴雨、寡照、气温低有关,但为什么在同样天气条件下,只有“两优0293”出现大面积稻瘟病?“
隆平高科执行总裁彭光剑补充:“安徽的品种普遍都出现了稻瘟病的状况,不仅是我们这个品种。”
这两段内容明显矛盾,事实究竟怎样?真希望安徽有关部门出来说清楚。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