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只有一种真理而且自己掌握着这个真理,这是世界上一切罪恶的最深刻的根源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iBose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iBose

知名会员
注册
2012-01-28
消息
1,249
荣誉分数
210
声望点数
123
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co...solved-than-a-condition-to-be-managed/chinese

新三十年战争

纽约—这是一个被信仰传统相悖的各方之间的宗教斗争蹂躏的地区。但冲突也存在于军方和温和派之间,并受到试图捍卫自身利益、扩大影响力的邻国统治者的推波助澜。冲突在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存在;内战和代理战争已难以区分。政府往往无力控制游曳在国内和国家间的军事或其他小集团。生命的损失触目尽心,更有数百万人流离失所。

这可以是当今中东的写照。事实上,它描述的是十七世纪上半叶的欧洲。

在2011年的中东,一位受尽屈辱的突尼斯小水果贩自焚以示抗议,拉开了剧变的序幕。在几周时间里,中东地区已成燎原之势。在十七世纪的欧洲,一场波西米亚新教徒与信奉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皇帝费迪南二世的地方宗教冲突引起了一场时代冲突。

新教徒和天主教徒都转向日后成为德国的领地内宗教盟友寻求支持。许多当时的列强,包括西班牙、法国、瑞典和奥地利,纷纷卷入其中。结果是三十年战争(Thirty Years’ War)——欧洲历史上最暴力、破坏力最强的事件,直到20世纪才被两次世界大战超越。

1618—1648年的欧洲与2011—2014年的中东存在显著不同。但相似点也很多——并且令人警觉。在“阿拉伯之春”爆发三年半后,我们正在目睹的极有可能只是一场长期的、代价沉重的、你死我活的斗争的初级阶段;事件极有可能朝着更加糟糕的方向发展。

该地区是动乱的温床。其大部分人民在政治上孱弱不堪,并且一贫如洗,前途渺茫。伊斯兰教从未经历过类似于欧洲的宗教革命;宗教和世俗之间的界线模糊不清并且互相冲突。

此外,国家身份通常与宗教、宗派和部落身份冲突,并且被后三者压制。公民社会十分孱弱。在一些国家,石油和天然气的存在阻止了多样化经济的产生,中产阶级也无从兴起。教育强调机械学习而不是批判性思维。在许多国家,极权统治者不具有合法性。

外部性东方的作为和不作为起到了火上加油的效果。2003年伊拉克战争是一个重要事件,它加剧了该地区最重要国家之一的逊尼派-什叶派冲突,结果是该地区其他许多分裂社会的这一冲突也纷纷抬头。利比亚的政权更迭产生了一个失败之国;对叙利亚政权更迭的支持漫不经心,为持久内战提供了条件。

中东地区的动向令人担忧:弱国无力治理领土;极少数相对较强的国家为主宰权而互相争夺;军事和恐怖组织影响力日盛;而国家边界日益模糊。地方政治文化分不清民主和多数人统治,选举沦为巩固而不是分享权力的工具。

除了巨大的人道灾难和生命损失,中东动荡最直接的副产品是严重而频繁的恐怖主义——不但在于中东内部,而且正在从此走向世界。能源生产和运输受到了干扰。

外部人所作所为是有限的。有时决策者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防止事态恶化而不是雄心勃勃的改进计划;现在就是这样的时刻。

首先,这要求阻止核扩散(从伊朗开始),不管通过外交还是制裁实现,甚至在必要时采取破坏和军事打击。否则的话局面可能一发不可收拾,中东不少国家以及通过它们的军事和恐怖组织将获得核武器和原料。

降低全球对中东地区能源供给依赖的措施(包括改进燃料效率、开发替代资源)也很有意义。应该马上对约旦黎巴嫩提供经济援助帮助它们应对涌入的难民。土耳其和埃及的民主进程应该专注于强化公民社会、创造分散权力的强大宪法。

针对伊拉克和叙利亚伊斯兰国(现已自称为“伊斯兰国”)等组织的反恐行动必须成为常规动作,不管通过无人机、小型突袭还是训练和武装本地合作伙伴实现。应该认识到,伊拉克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如今,与其说伊拉克是对抗伊朗的堡垒,不如说已经沦为伊朗的势力范围)。应该支持沿伊拉克原有内部边界建立独立的库尔德斯坦(Kurdistan)。

我们不容幻想。政权更迭不是万灵丹;它可能难以实现,并且几乎不可能巩固。谈判不能解决所有冲突,甚至不能解决大部分冲突。

眼下,从以色列-巴勒斯坦争端看,这显然是正确的。即使发生变化,全面和解也只是有助于本地,而无法影响邻国或冲突动态。尽管如此,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的狭隘停火仍是值得追求的。

类似地,只有在接受叙利亚的现实(包括巴沙尔政权在可预见的未来继续存在)而非试图改变它的情况下,外交才有可能在叙利亚起作用。答案不在于勾勒新地图,尽管一旦人口发生改变并且政治稳定得到重塑,承认新边界将是可望且可及的。

决策者必须认识到他们的局限性。对目前和可预见的未来——在新地方秩序出现或冲突各方都筋疲力尽之前——中东与其说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如说是一个需要管理的状况。
 
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內戰演變而成的全歐洲參與的一次大規模國際戰爭。這場戰爭是歐洲各國爭奪利益、樹立霸權以及宗教糾紛戲劇化的產物,战争以波希米亞人民反抗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為肇始,最後以哈布斯堡家族戰敗並簽訂《西發里亞和約》而告結束。這場戰爭使德意志各邦國大約被消灭了百分之六十的人口,波美拉尼亚被消灭了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西里西亚被消灭了四分之一的人口,其中男性更有將近一半死亡,十分慘烈。

馬丁·路德于1517年《九十五條論綱》为標誌的宗教改革運動使全歐洲分為天主教新教兩大陣營,而神圣罗马帝国諸侯則在信仰上出現了嚴重歧見,同樣地分裂為天主教與新教兩派。隨著查理五世在1555年簽署《奧格斯堡和約》,暫時結束了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間的戰爭,和約內容包括:

  • 帝國二百二十四個諸侯國允許自行決定各自轄區的法定宗教,既“教隨國立”路德派信徒能夠在信奉天主教的親王主教轄區內保留自己的信仰
  • 1552年以前由路德派諸侯沒收的天主教會財產不予返還
  • 凡是改宗路德教的親王主教被要求放棄領地統治權
雖然和約暫時結束了新教和天主教之間的敵意,但並未解決宗教衝突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忽略加爾文教的合法地位,在未來的數年中,後者在帝國境內的信徒迅速壯大。

神聖羅馬帝國周邊國家出於自身利益,間接促成三十年戰爭的爆發:

  • 西班牙哈布斯堡對帝國西部萊茵河畔領土感興趣,因為萊茵河流域分別緊挨著西屬尼德蘭弗朗什-孔泰等西班牙哈布斯堡領地,連接著從米蘭公國至西屬尼德蘭的西班牙道路。自1560開始的尼德蘭叛亂在1609年通過簽訂協定短暫停戰
  • 法蘭西王國處在哈布斯堡家族的包圍之中,南部和北部是西班牙本土和西屬尼德蘭,東部是弗朗什-孔泰,使法蘭西國王感到存在著巨大的危險。皇帝斐迪南二世急於向帝國小諸侯國施加影響力,波旁家族對時局的關注超越了宗教界限,站在新教徒一方
  • 瑞典王國丹麥-挪威意圖控制波羅的海沿岸的帝國諸侯國。
新教和天主教之間的緊張局勢在16世紀後半葉愈演愈烈,《奧格斯堡和約》的約束力開始失效,趨於瓦解。由於一些改宗新教的親王主教拒絕放棄對教區的統治權,作為回應,哈布斯堡家族、帝國天主教諸侯和西班牙人尋求奪回對上述教區的控制。1583年至1588年間的科隆戰爭是在此背景下發生的。事件的緣由是因科隆選侯格布哈特.特魯赫澤斯.馮.瓦爾德堡改宗加爾文教,由於其是帝國選帝侯,勢必會導致選侯中新教勢力強過天主教,新教徒會被選為國王和皇帝可能性出現。西班牙軍隊隨後驅逐了格布哈特,先前在選舉中以十票對十二票輸給格布哈特的歐内斯特被重新選舉為科隆大主教,後者來自維特爾斯巴赫家族。此後,天主教區域內巴伐利亞公國維爾茨堡等地的“教隨國立”政策變得嚴厲而且苛刻,這導致了天主教轄區內的路德教徒只能在改宗和流亡之間選擇。原先信奉路德教的諸侯國,如:萊茵-普法爾茨拿騷黑森-卡塞爾勃蘭登堡-普魯士先後改宗加爾文教。因此在十七世紀初,萊茵河畔、多瑙河南岸是以天主教占多數,路德教在帝國和歐洲北部佔多數,加爾文教立足於帝國中西部、瑞士、荷蘭共和國。三個教派的信徒無處不在,然而,在一些領地和帝國自由市,三派信徒人數處於均等。

西班牙哈布斯堡統治者感到吃驚和意外的是,同宗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帝卻忠實遵循查理五世的宗教政策:對諸侯的宗教信仰採取包容態度。自斐迪南一世馬蒂亞斯諸位皇帝為了避免因帝國內部信仰不同從而引發宗教戰爭的可能,從而對帝國內部的宗教事務尤其是新教的傳播採取放任和不強制的政策。皇帝的政策行為觸怒了尋求宗教統一性的勢力。與此同時,信奉路德教的瑞典和丹麥-挪威致力於援助帝國境內新教徒,以此獲得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影響力。

1606年,帝國自由市多瑙韦尔特因宗教紧张局势引發暴力行為。起因源於該市信奉路德教的市長禁止天主教一年一度的圣驾巡游,導致該市發生騷亂。促使以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為首的天主教外部勢力的介入。暴力事件結束后,帝國加爾文教信徒感覺受到威脅,組建了以普法爾茨選侯腓特烈四世腓特烈五世為首的新教聯盟,作為回應,天主教方組建了以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為首的天主教聯盟。

緊張局勢于1609年進一步升級,因于利希—克里維斯—貝格公爵約翰.威廉死後無嗣引發的于利希繼承戰爭,兩個敵對的申請者爭奪聯合公國的繼承者。第一個是勃蘭登堡選侯夫人安娜,她是公爵約翰.威廉大姐瑪麗.埃莱奥诺雷的長女,第二位是普法爾茨—諾伊堡伯爵沃尔夫冈·威廉,他是公爵約翰.威廉二姐安娜與普法爾茨—諾伊堡伯爵菲利普.路德維希的長子。安娜宣稱聯合公國應由長系繼承。沃尔夫冈·威廉則以公爵約翰.威廉最年長的男性繼承人自居。雙方都是新教徒。1610年,出于阻止雙方戰爭的目的,皇帝魯道夫二世的軍隊佔據聯合公國,直至宮廷會議解決雙方糾紛。然而,一些新教諸侯懼怕信奉天主教的皇帝會把聯合公國據為己有,阻止聯合公國落入新教徒之手。法蘭西國王亨利四世與荷蘭共和國的代表建議派兵入侵聯合公國,但計劃隨著亨利四世遇刺身亡而告終。為了在競爭中獲取優勢,沃尔夫冈·威廉改宗天主教,勃蘭登堡選侯约翰.西吉斯蒙德改宗加爾文教。爭議在1614年的克桑滕和約得到解決,聯合公國被拆解:于利希和貝格給沃尔夫冈·威廉,约翰.西吉斯蒙德獲得克里維斯、馬克、拉文斯堡。

荷蘭叛亂的背景對於認識導致三十年戰爭原因是必需的。眾所周知,西班牙與荷蘭簽訂的十二年休戰條約將於1621年到期,當時整個歐洲意識到這點,西班牙帝國試圖再次征服荷蘭共和國。時任弗蘭德爾軍司令斯皮諾拉嘗試通過友好領土直抵荷蘭共和國,而行軍路線中唯一的敵對國家是普法爾茨選侯國,因此普法爾茨選侯國在歐洲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意義遠遠超過了它自身的價值。這解釋了為什麼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于1612年為女兒伊麗莎白.斯圖亞特與普法爾茨選侯腓特烈五世的婚禮做準備,儘管當時的社會習俗和輿論認為公主該嫁給另一個王室。

歐洲列強均想插手帝國事務,以獲取利益。它們分為兩派,其中哈布斯堡王朝集團由奧地利大公國西班牙王国神圣罗马帝国的天主教諸侯國組成,並得到羅馬教皇及波兰立陶宛联盟的支持;而另一方為反哈布斯堡王朝集團,由法兰西王国丹麥王国瑞典帝国荷蘭及德意志的新教諸侯國組成,並得到英格兰王国俄國的支持。法國雖是天主教國家,但是在首相黎塞留樞機的主導下,對於世俗政治的考量勝過了宗教信仰,为削弱大陸上競爭對手哈布斯堡王朝,毅然支持新教國家陣營。

戰爭導火線是1618年波希米亞(即今捷克)人民反抗神聖羅馬帝國的民族及宗教起義,著名的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而整場戰爭共分為4個階段,分別是波希米亞階段(1618年1624年)、丹麥階段(1625年1629年)、瑞典階段(1630年1635年)及法国-瑞典階段(1636年1648年),最後以哈布斯堡王朝集團戰敗,參戰各國於1648年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為止,共達三十年之久。
 
三十年战争:欧洲军事史上的残暴巅峰是如何酿成的

祁鑫



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的主战场在德国,战争期间德意志地区饱受摧残,人口锐减。战前德国人口1600-1700万,战后降至1000-1100万,人口损失五六百万之巨(比例高达30%),绝大多数是平民,德国男性减少近半。在之后的奥地利王室继承战,七年战争,普法战争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都不曾遭遇这样惨痛的人口灾难。什么因素导致如此惊人的死亡规模?
435.jpg

德意志各地区人口死亡比例

规模扩张与军费猛增

现代早期的欧洲战争不再是封建骑士主导的小规模战争。14世纪的步兵革命后,良好组织的农民步兵也可以战胜骑士。相对于装备昂贵、训练周期长因而数量有限的骑士,步兵的长矛和防护甲胄价格低廉,而且培训简单,拥有几乎取之不尽的兵源。从1450年到1600年,欧洲人口增长一倍,而军队人数则翻几番地增长(详见下表)。到三十年战争期间,欧洲主要国家的总兵力之和达到一百万,其中来源于德国的士兵占近一半。
433.jpg

军队规模(注:西班牙军队规模萎缩是因为国力严重衰落)

17世纪上半叶火药武器普及,加农炮机动性提高,轻便的滑膛枪取代了原来的火绳枪,长矛等传统兵器逐渐被淘汰。火药武器尤其是加农炮的制造、维护、修理、消耗和运输等费用明显高于冷兵器。

意大利战争时期(1495-1559年)的城防堡垒令早期火炮的威力大减,后来发展成更复杂坚固的棱堡防御系统。八十年战争(1568-1648年)初期,西班牙军队在尼德兰的荷兰省几乎寸步难行,就是因为这种城堡遍布荷兰。三十年战争不乏著名的野战战役(白山战役、吕岑战役等),但是各国军队无不在功城(防)战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进攻武器和防御手段的互相竞争导致欧洲军费猛增。
434.jpg

吕岑战役(1632年)

16世纪中期以后美洲白银的涌入加剧了欧洲早已存在的通货膨胀,1500-1630年工业品价格涨了三倍,食品价格上涨五倍,通货膨胀更加刺激军费飙升。西班牙腓力二世(1556-1598年)每个士兵的军费是查理五世(1516—1555年)时期的三倍。

欧洲王室政府的财政收入虽也持续增长,但无法应对战争期间军费(包括武器装备、军饷、补给、运输等)的暴涨。最有钱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从1557年开始,到三十年战争结束时,财政破产了七次。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虽拥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却不像西班牙王室那样拥有美洲白银和诸多欧洲领地的收入。
437.jpg

三十年战争地图

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一直四分五裂、诸邦林立,其中一半信仰新教的诸侯还是皇帝的死敌。虽有巴伐利亚公爵等富裕的天主教诸侯支持皇帝,战争开销远超地方诸侯所能负担,皇帝斐迪南二世的世袭领地由于波西米亚叛变而只剩下少数贫穷地区。通过官方渠道征集战时费用的程序又非常耗时。欧洲很多政府可举债筹集军费,然而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从银行家几乎借不到钱。
429.jpg

斐迪南二世

军事企业家与雇佣兵

1625年战争的丹麦阶段爆发。面临财政危机的斐迪南二世军事上接连受挫,又无力组建新军,遂任命波西米亚贵族、著名的雇佣军将领华伦斯坦为帝国军队总司令。三十年战争期间的佣兵将领被史学家称为军事企业家(military entrepreneur)。政府与军事企业家签订合约,封一个头衔,许诺领地,甚至默许强征“战争税”('contribution')。这些军事企业家招募雇佣军、管理和率领军队打仗,并给各级军官和普通佣兵发放军饷。雇佣兵与军事企业家是劳资关系,而与政府没有任何法律关系,不受政府控制。德国的大小诸侯一般都雇佣或者本人就是军事企业家。德国当时约有三百个军事企业家。
430.jpg

华伦斯坦

雇佣军自古希腊时代就有,在英法百年战争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恶名昭著。雇佣兵虽是职业军人,军事素质较高,但参军是为钱卖命,忠诚度极低、军纪涣散,劫掠和破坏是家常便饭。由于前述军队规模扩张和经济财政困难,三十年战争期间各国军队主力都是雇佣军。欧洲真正能养得起、管理好军队的只有尼德兰政府,他们的雇佣军军纪严明,几乎没有哗变和劫掠。

补给与劫掠等暴力行为

三十年战争期间还没有建立合理的后勤保障体系,不存在有效的补给线。作战部队一般就地取材、以战养战。每支军队身后跟着一大群随军仆役、商人和妇女等,尾大不掉。战争中后期,随军人数增长到士兵人数的两倍,三倍甚至五倍 。一个两万人的典型部队,实际人数可达到十万人以上,相当于一个移动的城市,食物、粮草、住宿等严重依赖所经地区域供应,经常是耗尽一地资源后,另往他地寻找补给。

战争初期,天主教和新教联盟的军事企业家都征收战争税供养军队,无论被征收者是敌方、友方还是中立方。地方上缴这样的费用以免遭劫掠和破坏。战争税的一部分被军事企业家和指挥官瓜分,剩余的往往由军队出纳发给普通佣兵,后者向随军商人购买面包和酒水等。随军商人则向地方供应商购买相关物资。这样一个采购体系有效运作的前提是良好的军民关系、长期合作关系与适当的制度。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军队进入德国,三十年战争升级,现金的缺乏导致索取、偷窃和强征取代了购买,上述采购体系失效。加之很多雇佣兵本就指望劫掠发财,军民双方敌意加深、关系恶化,雇佣兵的行为从纯粹的抢劫变成恶意的破坏、纵火、甚至屠杀。1632年在巴伐利亚某地抢掠的士兵遭农民杀害,结果当地的很多村庄被毁,居民遭屠杀。30年代以后,在欧洲旷野遇到军队的农民只有死路一条。
432.jpg

战争期间的劫掠

早期著名军事企业家曼斯菲尔德伯爵效力于新教联盟,他几起几落,每次被击败或解散军队后都能东山再起,重新招募一只规模相当甚至更大的军队。拥有地产、艺术品、银器、粮食和葡萄酒等资源的天主教教堂和修道院,是曼斯菲尔德热衷敲诈劫掠的对象之一。

1622年夏天,曼斯菲尔德仅从斯佩尔地区的教堂就强行征集了5000浦式耳的谷物和500马车的酒水。新教联盟的另一个将领布伦瑞克的克里斯蒂安在法德边界和尼德兰肆意纵火劫掠,曼斯菲尔德于1622年参与了对前者尼德兰的破坏。

职业生涯达到顶峰的华伦斯坦控制有十五万雇佣兵,他的部队被称为“蝗虫大军”,所经之处无不坐吃山空、破坏殆尽。1630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率军登陆德国之初,建立起一系列有良好防御和管理的仓库,制定了新的军需制度。瑞典军队深入德国境内后,后方补给无用武之地。国王亲自统帅的部队和私人军事企业家的军队一样靠劫掠谋生。从古斯塔夫的行军路线来看,补给始终是他考虑的首要目标,他要么向着有补给能力的地区转移,要么沿着易于运输物资的河流移动。
436.jpg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

讽刺的是,到1632年古斯塔夫战死时,他十多万人的军队里只有不到10%是瑞典人,剩余大部分是德国雇佣兵。三十年战争中,仅瑞典军队就摧毁了德国2000座堡垒,1.8万个村庄和1500个城镇(占德国城镇总数的三分之一)。

平民死亡的主要原因

三十年战争期间洗劫、破坏和暴力行为的泛滥在欧洲史无前例,雇佣兵的种种罪行罄竹难书,但几百万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战争。三十年战争的研究者称,平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战争期间异常气候导致的谷物绝收、歉收带来的饥荒以及鼠疫(由老鼠和跳蚤传播)等传染病的流行。战争虽不是主因,但相关研究者认为军民关系暴力化,劫掠和破坏等因素无疑强化、放大并延长了饥荒和鼠疫等引发的灾难。
431.jpg

战争期间的劫掠

一方面,数十万雇佣兵的强征、劫掠和出于报复的纵火与破坏加剧了粮食歉收引起的饥饿和营养不足,从而导致更多人死于饥馑。另一方面,上述行为令大量平民流离失所、四处逃难。拥挤逃命的人群、恶劣的卫生条件促进了被感染跳蚤的传播从而刺激了鼠疫蔓延,主要军队的行军路线也与鼠疫爆发和传播状况大致相符。

劫掠的消失

早在1630年代初期华伦斯坦如日中天时,斐迪南二世就意识到雇佣兵的严重问题。华伦斯坦不分敌友地征收战争税和劫掠破坏,不但令皇帝得罪德意志诸侯和盟友,损失政治资源,而且华伦斯坦拥兵自重,屡屡违背皇帝意愿。

1634年3月华伦斯坦被暗杀后,其雇佣兵部队被皇帝收编,由政府管控。这是日后帝国常备军的雏形。无独有偶,新教联盟的军事企业家伯恩哈德•冯•魏玛于1639年死后,其军队立刻被法国首相黎赛留置于王室控制之下。三十年战争结束前,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平定叛变的雇佣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普鲁士常备军。

三十年暴虐战争致使经济凋敝、人口剧降,战后欧洲诸王侯纷纷组建常备军,这时的军人实际上仍是雇佣军,不过逐渐由政府取代军事企业家征募、管理和指挥。军人的薪水、住宿、武器、制服开始由国家供应,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完全保障军队战时甚至是平时所需,军饷不足、延迟发放以及补给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因此军人劫掠仍时有发生,只不过规模、频次、残暴程度远不及三十年战争。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国家相继通过反雇佣军法,公民军成为绝对主力,禁止劫掠平民通过战争法被确定下来。
 
这贴的 Title 好。
 
同意。宗教要不是都标榜自己独一无二,唯我独尊,也不叫宗教了。
 
我不信教,但我必須說:罪惡的根源是人性裡面的自私,一些"真理"倒是有效管住了這些罪惡的根源。
不需要"真理"也能管住的就不要苛責需要的了。
 
我不信教,但我必須說:罪惡的根源是人性裡面的自私,一些"真理"倒是有效管住了這些罪惡的根源。
不需要"真理"也能管住的就不要苛責需要的了。
为你的理解能力捉急, 这句话为一切以宗教为名的杀戮,迫害的思想根源做了很好的总结。
 
同意。宗教要不是都标榜自己独一无二,唯我独尊,也不叫宗教了。

绝对真理是绝对唯一的。宗教既然是对绝对真理的追求和认知,自然会宣称自己是唯一正确的。也正因为如此,不同宗教一定是彼此排斥的。也就是说,世界上宗教形形色色,最多只有一个是真正立基于真理之上的。
 
这贴的 Title 好。

这个题目其实是误导人的 - 这么讲的人没有认识真理。

真理是远远高过人的理性的,不可能被人掌握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但真理可以被人认识,因为他愿意被人认识。很显然,渺小的人要认识真理,首先要承认自己渺小,然后才能按照真理的指引来认识他。

主耶稣说,我就是真理。(约翰福音14:6)

他又说,“你们如果住在我的话语中,就真是我的门徒了,并且你们将明白真理,而真理将使你们自由。”(约翰福音8:31- 32)
 
绝对真理是绝对唯一的。宗教既然是对绝对真理的追求和认知,自然会宣称自己是唯一正确的。也正因为如此,不同宗教一定是彼此排斥的。也就是说,世界上宗教形形色色,最多只有一个是真正立基于真理之上的。
说的对,每个宗教都是这样传教。
 
说的对,每个宗教都是这样传教。

不光是宗教啦,只要是与真理的探求有关的,莫不如此,比如说,无神论,比如唯物主义。不同的是,真理的信徒一定会在坚持真理的基础上尊重跟随错误信仰的人,因为他们在真理面前一定知道自己的渺小。
 
不光是宗教啦,只要是与真理的探求有关的,莫不如此,比如说,无神论,比如唯物主义。不同的是,真理的信徒一定会在坚持真理的基础上尊重跟随错误信仰的人,因为他们在真理面前一定知道自己的渺小。
你有说对了,每个宗教都是这样说。
 
又是一个在逻辑理论上自我矛盾自我否定的标题。真理的绝对唯一性是一切理论和逻辑的起点和基础。若给标题里的真理两个字之前加一个伪字, 那就没有问题了。
1+1=谁。 2宣称自己是唯一正确的。3,4,5等大家都很不服,怨恨就出来了,战争往往就难免了。老2还在宣称自己的是。大家就把矛头指向老二,老2从此就背上了独断,专狠,排他,霸道,骄傲的黑锅。人家小五,阿六,老七都说了你也对我也对大家都没错,条条大路通罗马。包容大度。你看老八最好,它无所谓,外面怎么吵它都爱理不理。你说说,要不要劝老2向大家认个错,不就天下太平和谐了吗。
老3和老4也经常打得不可开交,他们也深信自己就是如假包换的那个真答案。除了老二那几场,大部分战争都是他们在打。
为了和谐和包容,大家认为了唯有相对的才是绝对真理。一定要恶魔化那些自称只有自己是绝对的那个。 老二就成了那个战争的根源,罪恶的源头。
打死老二,天下太平。
 
最后编辑:
同意。宗教要不是都标榜自己独一无二,唯我独尊,也不叫宗教了。
竞争中把别人比下去有两种办法:提升自己,比别人做的更好,另一个就是打击别人来抬升自己。这和小贩竞争叫卖有得一比,绝大部分小贩们叫卖都是说自己的好,但很少听见叫卖是说别人的不好---------“大家都来买我的呀,对过那家的货全是垃圾呀!”-----------你这不是找打架吗? 从这点看,不少宗教人士(不是指着坛子,是泛指这世界)连小贩都不如。 须知:大家都提升自己,把自己的事做的更好,这世界整体前进;若大家都靠打击他人来发展自己,是个什么前景,自己想想吧。一个眼前的例子就是中东。
 
另外,再加一句:大家注意到吗:基督教人士在指责极端YSL分子的时候,都是集中在对方杀人上,再不就是说对方的神是撒旦。除此之外,对对方的宗教不宽容性指责并不多。--------- 至少在华人基督教网站或论坛。
宣传种族仇恨是非法的(类似纳粹)。但在宗教场所宣扬仇恨,法律却管不着,于是许多年轻人被极端化。为什么法律管不了?因为法律默认宗教名义下对其它教派的攻击和仇恨?
所以,法律应该制止宗教名义下的攻击和仇恨。鉴于此,基督教本身,也有必要再进一步改革。而基督教为主的国家的总和在实力上是最强大的,因此,基督教的改进将给世界的进步打开一个很大的向上空间。(基本重写了本帖)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