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宽容与不宽容问题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iBose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iBose

知名会员
注册
2012-01-28
消息
1,249
荣誉分数
210
声望点数
123
·第 7届全国青年世界史工作者研讨会论文 ·

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宽容与 不宽容问题
王 加 丰

内容提要
当代西方基督教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有限宽容的文化。其主要表现是不愿与 非基督教文化平等共存 ,强调以西方的自由民主的价值观来支配全世界。近 500年来 ,基督教 从世界上最不宽容的宗教走向有限宽容 ,是用许多人的生命和血的教训换来的。无疑 ,这种文 化包含着各种美好的原则 ,但这些美好原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和应用。一神论、普世 主义和现实经济利益的结合 ,使它在宣扬各种美好原则的同时 ,又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世界霸 权。只要不平等的现行世界分工体系不变 ,它的有限宽容也很难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关键词 西方 基督教文化 有限宽容
 
当代西方人一般都对他们国家的宗教宽容、信仰自由非常自豪。他们中很少有人会思考这样的 问题 :当代西方基督教文化是一种宽容的文化吗 ,它是不是还有某些相当不宽容的地方 ? 我们认为 , 从公元 4世纪基督教取得统治地位以来 ,它在很长时间内曾经是世界上最不宽容的宗教 ;近 500年 来 ,它在宽容的道路上走过了漫长的路程 ,但直到今天 ,西方基督教仍然是一种有限宽容的宗教。与 此相一致 ,当代西方基督教文化也只能说是一种有限宽容的文化。这种有限宽容不仅对西方各国内 部的宗教或种族关系有重要影响 ,而且对西方国家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关系有严重影响。本文 ①主 要以美国为例来说明以上观点。

-------------------------------------------------

① 本文的西方基督教文化 ,大体上相当于通常所说的西方文化 ,不包括信仰天主教的第三世界国家和信仰东正教的国家的文 化。由于基督教 (这里指新教与天主教 )是西方文化的核心成分 ,所以本文中一些地方是针对基督教的基本主张来讨论的。 另外 ,本文的“宽容 ”的概念 ,相当于英语里的 tolerance或 toleration。 关于西方基督教走向宽容的过程 ,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正如扎戈林所指出的 :历史学家对这方面的研究大都是个案 或专题研究 ,极少有广泛或全面的论述 ,而哲学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则有时显得缺乏历史依据。他认为综合性的且又有学 术深度的主要有 :乔丹 :《英国宗教宽容的发展 》(W. K. Jordan, The D evelopm ent of Religious Toleration in England) 4卷 ,哈佛大 学出版社 1932—1940年版 ;约瑟夫 ·莱克勒 :《宽容与宗教改革 》(Joseph Lecler, Toleration and the Reform ation) 2卷 ,纽约 1960年版 ;亨利 ·卡门 :《宽容的兴起 》(Henry Kamen, The R ise of Toleration) ,伦敦 1967年版。见扎戈林 :《西方的宗教宽容 思想是如何产生的 》( Perez Zacorin, How the Idea of Religious Toleration Cam e to theW est)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另 外 ,上世纪 90年代以来 ,关于美国人的宗教信仰与美国政治或与其外交政策的关系的论著不断涌现。实际上 ,当前许多有 关美国外交政策的论述 ,不管作者是美国人或非美国人 (包括中国学者 ) ,往往要涉及美国人的宗教信仰问题 ,如阿纳托尔 · 莱文的《美国 :正确与谬误 ? ———对美国民族主义的剖析 》(Anatol L ieven, Am erica: R ight orW rong? An Anatom y of Am erican N ationalism ,纽约 2004年版 )就属于这样的一本书。换言之 ,基督教信仰对当前美国国内外政策的影响已受到美国和世界上 其他国家学者的充分注意。
 
一、当代西方基督教文化是一种有限宽容的文化


我们说 ,当代西方基督教文化 ,特别是其中的美国文化 ,是一种有限宽容的文化 ,是因为它始终弥 漫着一种单一宗教 (文明、文化 )的情结。这既表现在对内政策上 ,也表现在对外政策上。

就美国国内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来说 ,长期以来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气氛。比如迈克尔 ·科比特等 人就曾这样说道 :“宗教和政治在美国的全部历史上一直以来都交织在一起 ,从殖民时期开始到今天 都是这样。”①这种情况造成的一个结果 ,是非基督教徒和无神论者感到失去了归属感。几年前发生 在加利福尼亚的迈克尔 ·纽道 (Newdow)的诉讼案 ,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纽道是一个无神论者 ,职业是医生 ,还拥有律师资格。他有一个读小学的女儿。当地的公立中小 学每天早晨都要求学生背诵国旗效忠誓词 ,誓词中有“在上帝保佑下 ”( under God)一词 ,但非基督教 徒可以不背诵。纽道认为女儿虽然可以不背诵 ,但得经常被迫听这种誓词 ,因而受到了伤害。他先向 加州东部地区法院提起上诉 ,理由是该习惯违反宪法修正案第一条关于政教分离的规定。接着他又 向在旧金山的第九巡回上诉法院上诉。2002年 6月 26日 ,该法院的三人审判小组作出了“在上帝保 佑下 ”一词违宪的判决。该判决在美国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上层人士或主流意识形态一般都对此 持反对态度。布什总统知道后大为光火 ,斥之为“荒唐 ”。时为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的汤姆 ·达施勒 (Tom Daschle)贬之为“胡说 ”,纽约州州长乔治 ·帕塔基则斥之为“垃圾判决 ”( junk justice)。参议院 以 99票对 0票通过决议 ,敦促取消这一决定。众议院以 416票对 3票 (另有 11人弃权 )通过了类似 决议。议员们还聚集在国会大厦的台阶上背诵这一誓言 ,并高唱《上帝赐福阿美利加 》。可见 ,在这 个问题上 ,两党的主要成员惊人地意见一致。该判决由此宣布暂缓执行。

2003年 2月 28日 ,第九巡回上诉法院决定维持原判。2004年 3月 ,联邦最高法院对该案件进行重 新审理。6月 14日 ,最高法院以 8票对 0票驳回纽道的上诉。但它并未正面回答纽道关于违宪的指责 , 其驳回上诉的理由是:纽道的女儿系非婚生子女 ,监护权归他的妻子 ,因而他没有资格提出这场诉讼。

美国是一个自诩为世界上最主张民主自由、信仰自由的国家。从这场诉讼中 ,我们确实可以充分 观察到美国民主和信仰自由的程度 ,但它也暴露了其限度。不怀偏见的人都可以看出来 ,纽道的要求 是合理的。因为当政府偏向于某种宗教时 ,不属于这种宗教的公民就会产生“异乡人 ”的感觉。如纽 道在审判中所问的 :“为什么要使我感到像一个外来人 ?”旧金山的三人审判小组的判决也是出于这 样的动机 :如果在誓言中公开赞许使用这个短语 ,实际上就是告诉那些非基督教徒或不信教的人 ,他 们不是美利坚政治共同体的完整的成员。

政教分离是建立一个现代国家的基本要求。但美国未能完全做到这一点。美国国旗效忠誓词产 生于 1892年 ,以后经过一些不大的修改。“在上帝保佑下 ”这个短语是 20世纪 50年代初麦卡锡主义 盛行时加上去的 ,是当时反共反苏思潮支配下的产物。美国文化凡在重大关头总是转向宗教寻求凝 聚人心的灵感。
------------------------------------------------------------------------------------------------------------------------------
① M. 科比特和朱莉娅 ·M. 科比特 :《美国的政治和宗教 》(M. Corbett and Julia M. Corbett, 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the U nited S tates) ,纽约加兰出版社 1999年版 ,第 3页。
 
当然 ,在美国这样的文化土壤上 ,纽道和旧金山第九巡回上诉法院的法官们也不乏支持者 ,类似 的案件也不止这么一桩。我们举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 :美国国内浓厚的宗教气氛使非基督教徒和 无神论者产生了归属感的问题 ,从而对他们政府所宣称的信仰自由产生怀疑。拿亨廷顿的话来说就 是 ,纽道的诉讼案涉及“美国人身份认同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份周报的民意测验表明了美国人的宗 教态度 : 87%的公众认为国旗效忠誓言应该包括这个短语 ,反对这种立场的也就是说支持纽道的只有 9% ; 84%的人还说 ,只要不提及特定的宗教 ,他们赞成在公共场所 (包括学校和政府建筑物 )提及上 帝。一份统计材料还说 , 85%以上的美国人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 ①。

纽道的诉讼案深刻地体现了美国文化或西方基督教文化的矛盾方面 ②。从美国的法律来看 ,纽 道的要求是合理的 ,但是难以做到。亨廷顿曾说道 :在美国的历史长河中 ,美国人的宗教信念确实发 生过起伏 ;“然而 ,美国人的宗教虔诚存在着一种全面往下传播的趋势。在 21世纪初 ,美国人对基督 教身份的认同 ,与他们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相比 ,是同样坚定 ,很可能是更加坚定 ”③。“9·11”事件 后 ,美国人的宗教观念持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 ,非基督教徒被边缘化是很自然的。

作为一个东方国家的公民 ,我们更感兴趣的是 :美国的这种宗教现状对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 ? 美 国人可能很少会考虑这样的问题 :当这种宗教观念与基督教的普世主义紧密结合起来时 ,它对世界其 他民族造成的危害会有多大 ? 因为美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国家 ,它的一举一动都对世界各国产生重要 影响。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

1. 对非基督教文明存在根深蒂固的轻蔑和歧视 ,不愿与其他文明平等共存 ,主张天下归宗 ,以西 方的自由民主的价值观来支配全世界。早在 1984年 ,牛津大学钦定现代史讲座教授迈克尔 ·霍华德 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演说时就曾指出 :“西方人通常认为 ,文化的差异性是历史造成的一 种特殊现象 ,现在正迅速受到一种共同的、西方导向的、讲英语的世界性的文化所侵蚀。我认为 ,恐怕 事情完全不是这样。”他告诫说 ,不像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不是超文化的 ,而是文化的产物。西方的社 会科学成果在另一种文化的人看来 ,就像是异己的东西 ④。这种富有远见的思想未能为大多数美国 人所理解。实际上 ,在全世界强行推行西方价值观念的行为本身 ,就与当代西方人所自诩的自由平等 和信仰自由原则相背离。这就是亨廷顿所指出的 :西方一些人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非西方世界 , “以此为目的的任何努力都有悖于西方的自决和民主价值观 ”⑤。在我们看来 ,西方一些人似乎正在 忘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他们的思潮中出现了一种回归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趋势 ,更多地不是关 注各种文明的共同点 ,而是不同点。这是一种帝国主义的思维方式。

--------------------------------------------
① 上述资料见以下网页和文章 :英特网 : / /m ichael - newdow. biography. m s/;因特网 : / /www. mywiseowl. com / articles/Pledge_of_ A llegiance;因特网 : / /www. mywiseowl. com / articles/Newdow_v. _United_States_Congress;塞缪尔 ·亨廷顿 :《我们是一个“上帝 保佑下的国家 ”吗 ?》( Samuel Huntington,“A re W e a Nation‘Under God’”?) ,《美国事业 》( The Am erican Enterprise)第 15卷 , 2004年第 5期。
②纽道败诉后 ,仍不断就其他类似问题提出上诉 ,包括控告小布什总统第二次就职典礼时举行的祈祷仪式。但他几乎不存在 胜诉的希望 ,因为美国宪法虽然规定政教分离 ,但现实生活中与宪法相悖的现象相当普遍 :“比如国会开会时要首先由牧师 进行祈祷 ;众议院议长讲台上方的墙壁上镌刻着‘我们相信上帝 ’的格言 ;最高法院内墙上有摩西传十诫的绘画 ;两党全国代 表大会的第一个程序是祈祷 ”。见暖风 :《无神论者 VS布什 》,《青年时讯 》2005年 1月 20日。
③塞缪尔 ·亨廷顿 :《我们是一个“上帝保佑下的国家 ”吗 ?》《美国事业 》第 15卷 , 2004年第 5期。
④ 迈克尔 ·埃利奥特 ·霍华德 :《美国与更广阔的世界 》(M ichael Eliot Howard, “America and the W iderWorld”) ,《当代重大演 说 》(V ital Speeches of the D ay)第 50卷 , 1984年第 18期 ,第 559页。
⑤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新华出版社 1998年版 ,第 359页。
 
2. 强调各文明的冲突和斗争 ,强调矛盾和冲突的不可妥协性与不可调和性 ,追求美国支配下的 “世界和平 ”。这是上述认识的必然结果。亨廷顿指出 :“要避免文明间大战 ,各核心国家就应避免干 涉其他文明的冲突。但事实是 ,一些国家 ,特别是美国 ,毫无疑问会认为这一点是难以接受的。”他还 直截了当地说 :“美国一贯反对由另一个强国来主宰欧洲或东亚 ,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 ,美国在本世纪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因此 ,未来的世界和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和美 国的领导人协调他们各自的利益及避免紧张状态和对抗升级为更为强烈的冲突甚至暴力冲突的能 力 ,而这些紧张状态和对抗将不可避免地存在。”①换言之 ,美国希望永远保持它独霸世界的局面 ,由 它来承担帝国的责任 ,重新实现约 2000年前的“罗马式和平 ”(Pax Romana)。当然 ,罗马帝国的统治 范围主要是地中海周边地区 ,而美国追求的是支配整个世界 ,任何打破这种局面的行为都会被看成是 对美国利益的侵犯。这也就是当前学术界和媒体已讲得纷纷扬扬的“美国式和平 ”(Pax Americana)。 关于“美国式和平 ”,西方人有的反对 ,有的担忧 ,有的叫好 ,但大多数人都不否定这种事实的存在。 一篇为其歌功颂德的文章这样说道 :二战以来的人类进步 ,或者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一是靠民 主资本主义制度的传播 ,第二是靠美国式和平的稳定 ②。

“美国式和平 ”是世俗帝国的追求与基督教普世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劳埃德 ·斯蒂芬在《论一种使 命 》的文章中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他先提出这两个事实: 1821年时 ,美国国务卿约翰 ·昆西 ·亚 当斯告诫美国人不要谋求消灭海外的怪兽;约 80年后总统麦金莱却提出了干预菲律宾事务的理由 ,说 “靠上帝的神恩 ”他能占领整个群岛 ,并“教育 ”菲律宾人 ,使他们变得“文明 ”和基督教化。斯蒂芬接着 指出 :“亚当斯的话已被人忽视了 ,麦金莱的诉求已成为长期存在的民族信念 ……美国接受了某种神 授使命的观念 ,那就是通过它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向全世界传播自由、民主和资本主义繁荣 ,这种观念 一直在发生作用。”最后斯蒂芬告诫说 :美国人面临着一种选择 ,在共和国和帝国之间作出选择 ;而基 督徒也面临着做一个什么样的教徒的问题 ,要么是按照福音书所说的那样避开暴力和军国主义、赞成 非暴力和宽恕 ,要么是走向帝国主义和不断战争 ③。

3. 把文化冲突与政治斗争结合起来 ,强调基督教文化各国之间及与基督教文化相近的文化 (如 犹太文化 )的团结 ,共同对敌。冷战后 ,西方国家的凝聚力有所下降 ,美国希望通过捍卫共同的文化 , 即捍卫共同的价值观把西方世界统一在自己的霸权体系下 ,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美国式和平 ”的 目标。北约的战略新概念就特别强调北约国家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在这个旗号下 ,北约轰炸南斯拉 夫就不是在侵略一个主权国家 ,而是一种文明与另一种文明的冲突。关于这种被称为“宗教保守主 义 ”的发展趋势 ,美国一些学者十分清楚。不久前 ,迈克尔 ·科比特和朱莉娅 ·科比特就这样告诫 道 :“当我们进入下一个千年时 ,宗教保守主义者所关注的那些事情将对美国的公共生活继续产生影 响 ,而且这种影响将可能不断增长。”④

以上的讨论足以表明 :基督教文化今天仍是一种有限宽容的文化 ,它是美国政府推行“美国式和 平 ”的重要手段。那么 ,真正的宽容应该是怎样的呢 ? 我们认为 ,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 形式上或实质上都不以任何一种宗教作为国教 ;真诚地支持和实行各民族、种族和各文化或文明的平 等共存 ,特别是不把自己的信念强加于其他群体或民族 ;致力于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在 推行符合现代性的价值观时 ,要考虑到各国各民族的历史的、传统的因素 ,要看到现代性有多形式的 表现和多途径的实现方式 ,而且现代性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不是下一道命令就能解决的问题 ;在信仰自由和文化自主等等问题上不搞双重标准 ;以和平竞争、平等协商的方式来调整和解决各国或各民族 之间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对无法通过和平方式解决的问题 ,如何处置最终应通过大多数人的意志 来决定。当代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离这个目标还相当遥远。
------------------------------------------------------------
① 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第 366页 ,同时也可参考该书的中文版序言。
② 阿伦 ·H. 梅尔策 :《领导与进步 》(A llan H. Meltzer, “Leadership and Progress”) ,《商业经济学 》(B usiness Econom ics)第 39卷 , 2004年第 1期。
③ 劳埃德 ·斯蒂芬 :《论一种使命 》(L loyd Steffen,“On a M ission”) ,《基督教世纪 》(Christian Century)第 122卷 , 2005年第 7期 , 第 33、38页。
④ M. 科比特和朱莉娅 ·M. 科比特 :《美国的政治和宗教 》,第 144页。
 
二、从宗教迫害到有限宗教宽容的漫长路程

西方基督教文化某种意义上可说是当今世界上最开放的文化 ,这是与这一文化区的国家属于当 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相一致的。但上面的分析表明 ,开放与宽容并非一回事 ;它很开放 ,但它的宽 容仍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了解基督教从不宽容走向有限宽容的艰难历程 ,我们就会知道 ,这种宗教要 变得更加宽容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基督教从古代罗马诞生起 ,就有三个基本特点 : (1)在教内实行宗教平等 ; (2)不宽容异教 ; (3)主 张普世主义。这些特点使基督教具有世界性的视野 ,四海为家 ,把整个地球作为自己的活动场所 ;但 也使它不容忍其他文化 ,实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扩张政策。它的普世主义看起来很开放 ,但并不 妨碍它实行历史上最野蛮的宗教迫害。西欧历史上仅由于信仰原因而被它烧死、绞死的人不计其数 , 在其他宗教里极其罕见。所以 ,这个曾经是世界上最不宽容的宗教能有今天这种程度的宽容 ,已非易 事 ,决不能仅凭开放性来判断它的性质。实际上它的开放性类似于“扩张 ”,它的基本教义中就不承 认有任何界限 ,主张凡有人类的地方都应该有基督教 ,而且不承认其他任何信仰。在中世纪时 ,它虽 然允许犹太人保留自己的信仰 ,但它对犹太人的盘剥、掠夺和欺凌也是罕见的。中世纪末以来 ,由于 资本主义开始发展 ,走向宽容成为大趋势。不宽容 ,就不可能有资本主义 ,因为政治高于宗教、公民平 等、政党平等都是现代社会必备的前提。但从近 500年间基督教走向宽容的艰难历程可以看出 ,它走 向宽容在很大程度上是迫不得已 ,十分被动 ,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在这期间 ,某种形式的宗教狂热 还一再出现。

从 16世纪到 20世纪中 ,基督教或基督教文化的宽容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西方两 大教派的信徒间达成谅解 ,第二阶段是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之间达成一定的谅解。

第一阶段大体从 16世纪延续到 19世纪中 ,主要内容是新教居民和天主教居民之间达成妥协 (还 不是这两大教会之间的正式妥协 )。16世纪是基督教走向宽容的开端 ,其标志性的事件是 : 1555年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与德国的新教诸候签订《奥格斯堡和约 》,确定教随国定的原则 ; 1598年 法国国王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 》,容许胡格诺派合法存在。通常认为后者是近代宗教宽容史上具 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但从现在的角度看 ,那时的宗教宽容非常有限。但即使是这样一个不太明显的 进步 ,欧洲人也是在近一个世纪中用大量鲜血和极其惨痛的教训换来的。而且 ,这初步的宗教宽容并 非产生于人们对信仰自由有什么深刻的认识 ,而是客观的必要性所使然 :

首先 ,近代国家形成的必要性 ,促使政治的重要性压倒宗教。在中世纪 ,教权高于政权。但进入 近代以来 ,政治问题日益吸引了统治者更多的注意。最初是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这样的地方 ,统治者能 否依赖政治手段来解决或缓和共和国的内外冲突 ,已渐渐成为他们能否维护统治的基本准则。在这 种情况下 ,他们考虑问题时政治问题逐渐升到首位。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 》就反映了这种情况。随 着政治中心的转移 , 16世纪中后期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性转移到了德国和法国。法国政府在宗教战 争中的一系列作为 ,包括政治家派的出现 ,都反映了这种趋势。同时 ,这个政治派别在相当长时间里 不成气候 ,说明少数先知先觉的人物的主张要得到大众赞同 ,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而且这个过程很 可能是流血或惨痛的教训。否则 ,普通群众或大部分统治精英都不会接受后来看来是正确的东西。可以说 ,没有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及此后两大教派的生死搏斗 ,以至双方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就不 会有《南特敕令 》。当代西方学者一般都持有这种观点 : 16世纪时还谈不上真正的宗教宽容 ,《南特敕 令 》只是双方都感到接近同归于尽时的一种临时选择 ,一种无可奈何的权宜之计。亨利四世通常被 认为是法国历史上最伟大或最得到好感的一位国王 ,作为政治家派的一员 ,他一生中数次改宗 ,在虔 诚的教徒看来几乎是一个朝三暮四的人物 ,但他为了法国的统一与安宁 ,只得使自己的信仰从属于政 治的需要。1589年 ,亨利四世给三级会议写的信中就强调 ,两种宗教共存是“把人民重新团结起来为 上帝服务的唯一真正有效的方法 ”①。

正是以上迫切的政治需要 ,使得当时那些有远见的政治家把政治问题置于宗教问题之上。而普通 信徒要接受这种政治需要 ,是通过血的教训来实现的。其实 , 16世纪 60年代初 ,法国政府看到宗教屠杀 的先兆正排山倒海般地汹涌而来时 ,就迅速采取了类似后来《南特赐令 》那样的一些宽容措施 ,但少数政 治家的远见很快被广大教徒的疯狂淹没得无影无踪。主张容忍胡格诺派的首相甚至被天主教徒看成是 异端。有人曾这样讲到当时法国的政治局面:“王室不可能控制高级教士 ,高级教士更不能控制本堂神 甫和各宗教团体 ,狂热的胡格诺分子不可能受其较谨慎的领袖的遏制 ……王室无法依赖自己的官员 ,官 员们则无法取得人民的服从。各巴力门拼命抵制让异端自由礼拜的措施。”②在这种情况下 ,不管如何 英明的领导者都感到无能为力 ,只能听任狂热的百姓去经受大量流血的教训。

其次 ,两种宗教的现实存在本身客观上有助于宗教宽容的发展。16世纪时新出现的新教 ,在不 容忍其他信仰的问题上与天主教没有什么区别 ,在镇压“异端 ”时甚至更加极端。恩格斯在谈及 1553 年加尔文在日内瓦烧死塞尔维特时 ,愤愤地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 ,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的自由研 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 ,加尔文便烧死了他 ,而且还活活地把 他烤了两个钟头 ,而宗教裁判所只是把乔尔丹诺 ·布鲁诺简单地烧死便心满意足了。”③

但新教的出现造成了一种新的客观形势 ,有力地推动了宗教宽容的发展。这就是新教的一套理 论打破了天主教的舆论一律 ,一些人开始怀疑和重新思考本来认为颠扑不破的那些东西 :两大教派都 自称是上帝的代表 ,拥有绝对真理 ,那到底谁是上帝的真正代表 ? 两者都代表上帝肯定是不可能的 , 会不会世界上还有其他的真理 ,而它们都不是 ? 宗教迫害是建立在迫害者自称代表上帝而被迫害者 无权申诉的基础上的 ,但现在两大教派的军事力量相当 ,谁也消灭不了谁 ,这就使迫害无法执行 ,于是 人们的新的思考也有了可能。

宗教宽容的进一步发展是在荷兰和英国实现的。那时 ,宗教与政治还很难分开 ,宗教宽容总是发 生在政治斗争的中心。16世纪末到 17世纪 ,政治和宗教冲突先是集中于荷兰 ,然后集中于英国。在 17世纪上半叶 ,荷兰还发生了严重的宗教迫害事件 ,这是由掌了权的新教徒实行的。 不过 ,宗教宽容是近代欧洲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茨威格说道 :加尔文烧死塞尔维特后 ,“对加 尔文的义愤就迅速增长。甚至加尔文正式的辩护士贝齐也不得不承认 :‘那可怜的人的骨灰未寒 ,关 于异端是否应受惩罚的辩论就冒头了。有些人主张应镇压异端 ,但不处极刑。而另一些人则希望让 上帝来惩罚他们 ’”④。17世纪中叶 ,弥尔顿主张把教会事务与政府事务分开处理。1651年 ,针对王党理论家攻击革命政府容忍各教派共同存在的问题 ,他反问道 :“为什么不能容纳这些人 ?”⑤

----------------

① 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最优秀书信集 》(Henry IV, les plus belles lettres de Henry IV) ,巴黎 1962年版 ,第 55页。
② E. 阿姆斯特朗:《法国宗教战争 》(E. Armstrong, The French W ars of Religion) , 纽约 1971年版 ,第 15—16页。以上可参看拙文:《战 争、动乱和西欧早期现代化 》,《世界历史 》1989年第 1期;《法国宗教战争与欧洲近代政治思想的产生 》,《世界历史 》2000年第 5期。
③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卷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第 446页。
④茨威格 :《异端的权利 》,三联书店 1987年版 ,第 149页
⑤弥尔顿 :《为英国人民声辩 》,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第 16页。
 
最后编辑:
在宗教宽容问题上真正代表英国革命成就的是洛克。洛克关于宗教宽容的看法主要反映在他于 “光荣革命 ”后用拉丁文匿名发表的一封信中。该信一发表立刻引起强烈反响 ,当年就被译成英文、法文 和荷兰文出版。可见 ,这个问题当时已为欧洲学术界和政界所高度关注。在这封信中他指出 :“对于那 些在宗教问题上持有异见的人实行宽容 ,这与耶稣基督的福音和人类的理智本来完全一致 ,有些人们对 于如此透彻精辟的见解 ,竟如此愚盲 ,无视它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真是令人吃惊。”洛克的宗教宽容思想 完全是从建立近代国家的需要出发的 ,是从建立法治社会、维护财产权和贯彻公民平等的需要出发的①。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了《容忍法 》。可以说到 17世纪末 ,英国的宗教宽容已基本确 立。这里用了“基本 ”两个字 ,意味着从这时起英国的政教分离大体完成 ,政府支配了教会 ,对国教以 外的其他信仰采取了宽容政策。但这决不是说 ,人们可以任意批评教会的教义了。严格地说 ,宗教宽 容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直到 19世纪中 ,当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 》时 ,进化论的捍卫者与坚信上 帝造人说的卫士之间还出现了那么激烈的斗争。至于西方人对东方各宗教和文化的宽容和理解 ,那 更是后来的事情。

1824年 ,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出版了《拉丁与日耳曼史 》,欧洲人第一次做到比较平心静气地讨论 两大教派的是非问题。当然 ,这不意味着天主教和新教能坐下来好好对话 ,这是二战后的事情。宗教 冲突所激起的仇恨需要漫长的时间去弥补。

但大体在 19世纪中期以后 ,西方的宗教宽容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他们开始全面认识非西方 的文化与宗教 ,然后对这些宗教和文化慢慢发展起一种有限宽容的思想。

这个过程不是直线发展的。他们先是使不宽容达到顶峰 ,然后再走向某种程度的宽容。这与西 方人在这时期进入殖民活动高峰 ,瓜分世界 ,然后出现非殖民化浪潮是一致的。正是两次世界大战 ,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使西方人对自己的文化与非西方文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经常怀疑 ,如 果没有这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西方人什么时候才能达到这种认识 ? 尽管仍然是有限的宽容 ,但这毕 竟是非常重大的进步 ! 这又使我们想起近代以来西方人的宗教宽容和文化宽容发展的艰难过程。可 以说 ,他们达到这种新的认识 ,是因为碰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威胁了他们本身的生存 , 在种种血的教训下 ,他们才开始新的思考 ,然后形成新的共识。

我这样讲不是想贬低西方的人道主义的作用 ,我承认它一直起着并将继续发挥巨大的作用。但如 果我们看看这 500年来的战争与基督教走向宽容的关系 ,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推动基督 教向宗教宽容发展的力量主要是战争 ;人道主义思潮起了某种先导的作用 ,但这些先导性的思潮得到普 遍接受 ,主要不是靠教育 ,而是流血。16—18世纪间欧洲发生了那么多的战争 ,这里不一一列举了。正 是战争的残酷现实使大多数人产生了新的认识或接受了已由少数先知先觉者提出的主张。所以对基督 教文化的性质 ,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古代中世纪 ,只有皈依基督教才能得到平等地位 ;在今 天 ,许多西方人依然认为 ,必须皈依西方文化或西方的价值观才能得到平等地位。这里 ,宗教迫害消失 了 ,但文化的不平等并未消除。当然 ,有不少西方人 ,包括许多著名的学者 ,能以比较公正的眼光来看世 界上的各种文化及其价值;但他们代表的仅仅是西方的一种思潮 ,在西方文化中不占主导地位。

-----------------------------
①参见洛克 :《论宗教宽容 》,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第 29、45、12、5页。
 
最后编辑:
三、为什么西方基督教文化今天仍不能走向更彻底的宽容

人类已经进入 21世纪了 ,讲起来似乎非常开放和宽容的西方文化实际上宽容有限 ,这在美国表 现得特别明显 ,我们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

从宗教根源上讲 ,这是基督教的一神论与它的普世主义的必然产物 ,这也就是亨廷顿讲的“帝国主 义是普世主义的必然逻辑结果 ”①;从现实经济利益来讲 ,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西方对东方的掠夺和 剥削的基础上的 ,西方不可能真正承认东方的平等地位。这两方面都告诉我们 ,基督教的西方很难做到 与非基督教的东方讲真正的平等和真正的宽容 ,尽管他们中有许多人能用世界眼光看问题 ,怀有文化宽 容的思想。从宗教的意义上讲 ,彻底的宗教宽容意味着放弃或彻底改造自己的普世主义 ,甘愿与其他宗 教或文化平等地和平共处 ,西方基督教能做到这一点吗 ? 而且 ,从经济上看 ,放弃基督教的普世主义意 味着放弃现存的不平等的世界经济秩序 ,意味着将要出现一种新型的世界经济关系 ,眼前西方人也做不 到这一点。就美国来说 ,基督教的普世主义正是它进行扩张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这种普世主义可以用各 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 ,但美国必须有这样一种意识形态。有人曾这样指出:美国人中存在着“一种强烈 的共和主义的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来自清教的遗产 ;但如果没有这些清教的影响 ,美国也可能会用类似 于法国人的“文明使命 ”(mission to civilize)的意识形态主张来为自己的扩张辩护②。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 ,我们会发现西方文化是一种内部存在深刻矛盾的文化 :它充分肯定每一个人 的价值 ,但又同样充分地肯定某些人奴役或剥削另一些人的行为 ,认为这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正当权 利。正是这种矛盾推动着它的发展 ,也正是这种矛盾使它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面貌。这 里仅谈谈近代以来的情况。我们知道 ,文艺复兴是肯定人的价值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但在这当中就 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尊重人的价值 ,意味着所有人的价值都是平等的 ,那么该如何对待那些贫苦的 人和那些受屠杀和虐待的异族居民 ? 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世俗的学者中 ,也存在于教会中。对这个 问题的比较彻底的回答就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就是像 16世纪时在拉美传教的拉斯 ·卡萨斯这样 的人物的出现。拉斯 ·卡萨斯一生都在为印第安人的命运而抗争 ,但直至今天 ,他仍被一些人认为是 神经不正常或有野心的人。

换言之 ,对当时的人来说 ,文艺复兴的价值观念是可以从多方面来加以利用的 ,这也就是西方基 督教文化的特点。你可以偏重它强调人的能力和权利的方面 ,它就成了当年探险家和殖民主义者的 强大的精神来源 ,也是资产者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的精神动力 ;你可以偏重它强调人的平等的一 面 ,这就促使不少人去设想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美好社会。如果谁想彻底贯彻人人平等的 原则 ,那么他们就会成为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 ,如莫尔和康帕内拉 (不要忘记 ,后来的社会主义和共 产主义学说也是基督教文化的产物 )。文艺复兴时期 ,还有一些与莫尔、康帕内拉接近的人 ,虽然我 们从未把他们放在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里来考察 ,如伊拉斯谟和拉伯雷 ,但他们都有自己关于美好社 会的理解。拉伯雷在《巨人传 》里描述的德廉美修道院 ,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么 ! 如果谁要偏重于强 调人的自由和自主权 ,那么他们通常只顾及少数人的权利 ,实际上是主张贫穷和富裕都是个人“自 由 ”行动的结果 ,所以不能怪谁、恨谁。当然 ,理论上他们并不否认大多数人的权利。
---------------------------------------------
①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第 359页。
②埃利奥特 ·艾布拉姆斯主编:《信仰的影响 ,宗教团体与美国外交政策 》( Elliot Abram s, ed. , The Influence of Faith, Religious Groups and U. S. Foreign Policy) ,罗曼和小菲尔德出版有限公司 2001年版 ,第 20页。
 
最后编辑:
西方文化的这种矛盾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比如近两个世纪以来美国的黑人问题。当然 ,也不能就此得出结论说 ,西方人讲的自由平等都是假的。从理论上讲 ,他们确实希望工人能过上好日子 ,但 这种希望建立在现行生产秩序的基础上 ,这也就是为什么工人的贫困在很长时间里难以缓和的原因。 只是到 20世纪中期 ,西方工人的基本生活问题通过建立福利国家得到了较好解决。这时 ,基督教文 化的宽容在西方内部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以前被认为大逆不道的事情 ,都得到了正面评价 ,如 19 世纪的工人运动 ,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等。从这里同样可能看到 ,基督教文化的宽容过程总 是与经济政治问题的解决或缓和紧密相关。

西方国家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 一方面是由于生产力的进步 ,那是我们所熟悉的。另一方面 是有形的和无形的殖民帝国的建立 ,这使西方各国政府有能力拿出一部分殖民利润来解决或缓和国 内各种矛盾。换言之 ,西方人为解决或缓和国内冲突需要大量金钱 ,这些金钱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他们 对非西方世界的剥削 ,这是通过实施根据他们自己的利益而制订出来的各种经济行为准则来实现的。 这里意味着 :当基督教文化能够在国内或在西方内部做到比 19世纪更为宽容时 ,或者说可以在各国 内部贯彻比 19世纪更加平等的原则时 ,它必须在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间维持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西方资产阶级从着重剥削本国无产阶级到着重剥削第三世界人民的过渡从 19世纪就开始了。早在 1858年 ,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就这样写道 :“英国无产阶级实际上日益资产阶级化了 ,因而这一 所有民族中最资产阶级化的民族 ,看来想把事情最终导致这样的地步 ,即除了资产阶级 ,还要有资产 阶级化的贵族和资产阶级化的无产阶级。”①从世界范围看 ,现在的美国就是当年的英国 ,甚至有过之 而无不及。从这种意义上讲 ,很多美国人热衷于在全世界推广他们的价值观或文化并没有什么奇怪 之处。理论上也可以这样说 :美国人大都希望世界各国人民过上好生活 ,但不能触动现行的不平等的 国际经济秩序。

可见 ,二战后当西方人大讲特讲西方与东方各民族的平等时 ,正是西方对东方的剥削也进入一个 新时代的时候。这当然也是历史的一个进步 ,因为 19世纪时他们只在国内讲平等 ,还根本不可能与 东方殖民地国家讲平等。现在 ,随着非殖民化的进行 ,他们对非西方国家也开始讲平等了。但同样 , 这里讲的平等 ,与他们 19世纪时在他们国内讲的平等一样 ,是建立在现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的 ,实际 上只是有限的平等。有限的平等只能产生有限的宽容。

总之 ,西方基督教文化是开放的或扩张性的 ,不开放和扩张 ,就没有资本主义。我从来都不同意 靠闭关自守也能慢慢发展起资本主义的说法 ,资本主义一开始就是世界性的。从近现代史来看 ,这种 开放和扩张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先是以殖民统治为主 ,然后通过非殖民化 ,表面上给予世界各族人民 一个平等的地位 ;没有这样一种地位 ,他们就无法通过根据他们自己的利益制订出来的各种规则与各 国“合法地 ”做生意。但这种平等 ,很像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给工人的平等 ,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接 受剥削的平等 ,当然 ,这同时也给了被奴役、被剥削的人们一种思想武器和斗争的依据。这中间 ,就像 在任何社会里总不断有一些穷人会发财一样 ,第三世界中也有一些国家会富起来 ;但就像决不可能使 全体工人都发财一样 ,在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下 ,决不会出现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富起来的盛况。 这里的关键是 ,除了各国的内部原因 ,现行的世界经济秩序不可能让每一个第三世界国家都富起来 , 否则西方剥削东方的整个基础就会崩溃。这就是平等和宽容只能是有限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 ,基督教的开放性产生于罗马帝国的世界性。这种开放性与罗马或意大利对地中海各地 的剥削分不开 ,一旦这种剥削停止 ,其开放性与帝国本身就消失了。这种开放性只是一元的开放 ,即只承认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观的开放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基督教的普世主义无疑继承了这个特点。如 果真的实行世界各民族的平等 ,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就崩溃了。开放是西方统治东方的一种手段 ,它 把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传播到东方 ,但它无法在世界上彻底贯彻或实行这些原则 ,就像 19 世纪西方各国无法在国内比较彻底地贯彻这些原则一样。

那么 ,按照上面的逻辑 , 21世纪里西方人能解决或缓和目前东西方的不平等关系吗 ,就像他们在 20世纪里解决或缓和了 19世纪的国内冲突那样 ? 很困难。上面的比较是就其共同性的角度来展开 的 ,但两者间还有差异的方面。主要有两点差异 :

第一 , 19世纪西方各国国内的冲突 ,本质上是当时的世界分工体系中核心国家内部阶级矛盾的 尖锐表现 ,而当前东西方的不平等关系是当代世界体系中核心国家与非核心国家的关系。19世纪西 方国家内部冲突的解决或缓和 ,取决于新的剥削对象的出现 ,即第三世界国家全面成为西方的剥削对 象 (第三世界国家只是在工业革命后才成为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剥削对象 ) ;而现在我们还看不到新的 重要的剥削对象的形成 ,所以在现行世界分工体系下我们至多只能假定说 ,如果出现了新的剥削对 象 ,或者出现了新的国际分工 ,西方基督教文化有可能走向更全面的宽容。

第二 ,这里还有一个文化传统问题。东方各民族不可能放弃自己的传统而完全变成西方人。大 家都知道这实际上是办不到的 ,如果一定要这样做 ,那就可能沦为殖民地或变成一个混乱的国家。

这样 ,我们就解释了这个道理 :为什么西方会出现一些相当彻底的人道主义者和不少具有长远眼 光的人物 ,但这种人始终只能是少数。彻底的人道主义与彻底的世界性是西方文化中的伟大理想 ,但 要做到这一点意味着取消西方人在 500多年间形成的在世界上的种种特权地位 ,这在目前是行不通 的。但无论如何 ,我们仍然要赞扬这种开放性和世界性 ,它产生了拉斯 ·卡萨斯那样的人物 ,而且也 必然产生出像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们为人类的思想宝库增添了无价的、 极其美好的东西。

世界各民族的真正平等离我们仍然很遥远。而且 ,整个基督教的宽容史证明 ,这个宗教很难产生 自行觉悟的宽容。从历史上看 ,要它宽容只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用多种多样的方式与它斗争 ,一种是 利用它的迫切需要。从第二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到 ,宗教宽容的发展 ,是由于各种现代权利发展的需 要 ,所以要使西方基督教文化走向彻底的宽容 ,首先得在全世界真正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或者使 彻底贯彻这一原则成为他们生存的必备条件。

我们这样讲 ,不是对未来的历史感到悲观 ,近 500年来 ,世界各民族的关系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实际上 ,世界上的所有文化都是不宽容的 ,或都在一定的程度上有不宽容的成份。古代中国的文化可 能是诸重要古典文明中最宽容的文化 ,但它也有个华夷之辨的问题。既如此 ,我们为什么要特别强调 基督教文化的宽容与不宽容问题呢 ? 这里有两个原因。首先 ,西方文化是当前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 文化 ,它的不宽容所造成的危害也最大。其次 ,许多西方人都认为自己很宽容 ,他们往往把开放性看 成宽容 ,这就使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不宽容所造成的危害 ,比如 ,在全球强行推广他们的价值观所造成 的震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站在民族利益的立场来看这些问题 ,很少考虑或不愿考虑这种不宽容不 仅对别人 ,即使对他们自己也可能是很危险的。

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宽容一些 ,但再也不要像以前那样用战争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 !

本文作者王加丰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
① 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卷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第 338页。
 
基督教文化比穆斯林更宽容。
 
基督教文化与基督教信仰是有差别的,前者与人有关,后者无关;人常常见到某个基督徒的行为,不分是否符合基督信仰,就下结论。

每一位基督徒,也需要警醒。
 
基督教文化与基督教信仰是有差别的,前者与人有关,后者无关;人常常见到某个基督徒的行为,不分是否符合基督信仰,就下结论。

每一位基督徒,也需要警醒。
如果信了耶稣,自然有好行为,为何还需要警醒?不警醒又会怎样?
 
如果信了耶稣,自然有好行为,为何还需要警醒?不警醒又会怎样?
如果真信了耶稣,自然有好行为,但还是警醒需要,警醒是真信的表现。假信的人,可以什么都不在乎,不要好行为,不悔改,不警醒。

你也许认为自己"真信",但没有"好行为,悔改,警醒",反正这不是我认识的基督信仰。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