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粮道、加行道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iWen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iWen

嗡阿热巴扎那得
注册
2013-07-04
消息
1,039
荣誉分数
205
声望点数
73
资是资助,粮是粮食,修道就象古人远行,要有善根福德正法等粮食资助其身,才能到达。修持三乘佛法都必须要积累福德与智慧二资粮才能成就。积累福德资粮就是造善业。

资粮道是指从最初开始接触佛法,一直到进入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到大资粮道,这段期间都算是在资粮道当中。 在这当中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真正的已经进入? 就要看我们自己的精进,看自己的信心、看自己的悲心,或者说对法的欢喜心。 尤其是对佛法的信心愈来愈增强,这代表资粮道次第正在增长的征兆。

进入加行道之后就是止和观的开始,加行道的开始最主要是指「止」功德的展现。 这时在加行道上会发现,止的禅修让我们的心愈来愈稳定,愈来愈专一,智慧愈来愈开展,特别是愈来愈精进等。
当加行道圆满是指心能完全专一,也就是止的圆满,这是很深的部分,所以在此无法细讲。 接下来是「观」也就是见道的部分。 在见道位的时候,已经消除了各种的是或不是的怀疑;可以说是本然究竟的智慧,对于法性的现证已经开启了。 此时靠自力就完全能够知道很多事情,不需要依靠他力。 在见道位的时候感受就像是吃糖一样,自己能够知道味道,不需要再问别人了。

我们在判定资粮位跟加行位的差别,主要是依据禅定。资粮位的菩萨,我们现在就是叫作资粮位的菩萨,我们的菩提心非常脆弱,完全靠着一个誓愿力跟简单的行动,这个行动还不是六波罗蜜的行动。资粮位的行动力是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如此的行动力而已。所以资粮位菩萨的心,是随风飘荡的,这个八风在吹的时候,是不断的波动。但是这个资粮位菩萨的不可思议,就是他不放弃努力,他内心的希望──对无上菩提的追求、对圣道的追求,我可以做得不够好,我也可以随时调整自己,但是我绝不放弃,就是靠着这个不放弃的力量,在资持着资粮位的菩萨。所以《三十颂》说:「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这个资粮位的菩萨就是「求住唯识性」,他内心当中对于无上菩提的追求,是永远不放弃的,虽然他内心当中还有很多感情的障碍、他内心当中有很多的善根还没有成熟,但是他内心当中永远不会放弃他的目标,资粮位就是这样的一个相貌。但是加行位菩萨不是这样子,他不是只是靠着一念的誓愿而已,他内心的观照力,因为禅定的加强,他内心不平等的这种情感,已经被调伏下来,他有禅定,所以他那个誓愿力的旁边,多一个观照力,就是多一个光明,就是在黑暗当中,他出现一道光明,叫「明得三摩地」。所以资粮位跟加行位最简单的判定方法,就是禅定,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分界线。
 
-大乘菩提道次第论

冈波巴大师造

第十八章 说道阶次第

  如前所述,最初发菩提心,然后精勤菩萨学处,就能一步一步的趋入菩萨之地道次第了。菩提道之阶次摄言之可如下颂:
  “资粮加行道,见道及修道,
  圆满究竟道,五道至圆成。”
  《菩提道灯论》释五道时说:
  “下、中二类根器的人,最初学佛之时,先示以佛法之基础,然后使之启发行、愿二种菩提心,然后教以精勤集聚福慧二种资粮。如是教示资粮道的教法。这样努力,渐次契证诸法空性,就能进入加行道之’暖‘位了。然后证入初欢喜地等见道、修道及究竟道等阶次……”
  资粮道
  一个具有(大乘)种性之人,最初发大菩提心之后,向上师求得口授(修习福慧二行),乃至未得智慧暖相之前,这一阶段之善行努力统名为资粮道。在这个阶段中,行者之宗教体验可以分为四个重点:欣乐佛法,增上意乐,实际体悟和心有所得。为什么叫做资粮道呢?这是因为要使行人成为堪能产生证悟暖相之法器而修福慧资粮,所以叫做资粮道;又与解脱相应,为诸善法根本,故名资粮道。在这个阶段中,菩萨致力于十二种法要之修持:即四念住,四正断和四神足。
  四念住是:身念住--以正念观察身体。
  受念住--以正念观察六尘六识之感受。
  心念住--以正念观察此心,
  法念住--以正念观察(心所思法)。
  这是小资粮道(初阶)时,所着重修持之法。
  四正断是:令已生起之恶法速疾断除,
  令尚未生起的恶法或罪业不要生起。
  令未生起的善业能够生起,和
  令已生起之善法增长。
  这是中资粮道(中阶)时,所着重修持之法。
  四神足是: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和观三摩地。这是大资粮道(后阶)所着重之修法。
  加行道
  加行道是在资粮道究竟以后之进一步阶段。此时能证悟四圣谛法及其随顺决择之四支分。此中有四位:即暖、顶、忍、世等一法等位。为什么名为加行道(或相合道)呢?那是因为此阶段之行人能契合真谛之证悟的缘故(或邻近真正见道位之前阶之故),所以叫做加行道(或相合道)。在暖位和顶位之时,会具足五根:即信根、精进根、正念根、三昧根、智慧根。在忍位和世第一法位时,则会具足五力:即信力、精进力、正念力、三昧力和智慧力。
  见道
  见道者,是在“世第一法”位之后,以止中修观四圣谛,因而生起同等之胜观,如观苦谛时,生起(对现世之不满足)知苦法之忍相,对苦之事实知其为“真法”之智慧,对苦谛引生进一步之推广了解(知色界、无色界亦是苦相)之智慧,对此苦谛认知其确为真实之认知。每一圣谛皆有四种观察,故总共为十六种心刹那之觉智和顺忍。
  为什么叫做“见道”呢?昔所未见之圣谛,如今已见故名见道。在此位时具有七觉支:正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乐觉支、轻安觉支(或清净觉支)、三昧觉支和平等觉支。
  修道
  修道位是指在见道位以后,进而获取之各阶位。此又可分为世间(修)道和出世间(修)道两种。初项,世间修道者(是指住于此位之菩萨,仍旧修习)与世间共之色界初、二、三、四禅和无色界之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等四定。需要修习这些禅定的作用有三:
  (一)降伏修道位所断舍之诸烦恼故。
  (二)成就四无量心等殊胜功德故。
  (三)为出世道(之修行)作基依故。
  出世间修道:这是指缘于二种智慧之随顺修习止观法。见道时,四谛中之每一谛皆各有忍法和智法四种合成,四四一十六位,其中八位属于忍法,另八种属于智法,为修道位所属,计四禅定,无色界之(初、二、三)定及四无量心等,依彼而修习之止观也。若为契悟法性而修观者,则属于法智,若为证入智慧而修观,则为悟智。非想非非想处定之识蒙昧不明,所以属世间定摄(不能用于修道)。何以故名为修道?于见道时之真如悟境数数修观(使增上广大),故名修道。此阶段具足八圣道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究竟道
  究竟道者即是金刚喻定(或喻如金刚三昧)确知以后,无复再生(于轮回),或知无生之自性。金刚喻定者即是超过修道位之最后阶段,为相合道及无障碍道之总集也。此三昧无有任何障碍,坚实、稳固、一昧、遍满,喻似金刚,故名金刚三昧。无有障碍者,世间各种违缘不能动也;坚实者,一切诸有不能坏也;稳固者,诸妄念不能动也;一昧者,其相一昧也;遍满者,缘观一切所知法之总相真如也。得此三昧后,以证悟四谛之胜智抉知,从此无复投生于轮回,烦恼集谛之因已断尽故。知无生者,以证悟四谛之胜智缘观苦果已尽,无复再生苦果故。或简曰,因已消尽,无复再生果故。何以故名为究竟道耶?学处究竟故,已至涅槃城,道究竟故。此究竟位具足无学位之十法:即无学正见……乃至无学三昧等八种无学正道,以及无学解脱及无学正智(合共为十),此十种无学法者皆属五种无漏蕴法所摄。(例如,无学)正语、正业、正命三者属戒蕴摄;(无学)正念,正定属定蕴摄;(无学)正见、正思惟、正精进、属慧蕴摄;正解脱属解脱蕴摄;正知及解脱智则属于见蕴摄也。
 
同一種暖相

“我執、煩惱、分別念等日趨減少,是上、中、下三種根基者的真實暖相。”暖相,在這裡泛指成就相。很多人喜歡看成就相,“看有沒有發光?”“是不是彩虹?”“這是什麼聲音?”……但我覺得,這些都不重要,對修行人而言,這些有也可、無也可。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就是看煩惱是否減少了。如果以前你的脾氣很大,別人說一句就會“爆炸”,但現在通過修行,我執、煩惱確實減少了,誹謗你也跟誹謗石頭一樣,毫無感覺,那這就是一種成就相。雖然這個不像“光”,能拍下來,但你心裡要知道,這確實是成就相。看別人也是一樣,不論上、中、下哪種根基,這是共同的成就相。這個道理,不單單吉公仁波切這樣說,無等塔波仁波切的《聖道如意寶》、上師如意寶的很多教言,說的也都與此完全相同。所以,修行人應該時時這樣觀察自己。在修菩提心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因為大乘佛教的加持,以及長期串習的力量,有些以前非常自私的人,後來也變了:財富、名聲、身體,都能放下了;別人說也好、打也好,都無所謂;在他心裡,唯一關注的就是弘揚佛法和利益眾生。其實這就是成就相。這種相,別人不一定看得到,但對修行人來說,這的確是很大的進步。這個竅訣很關鍵,在漫長的修行道路上,希望大家牢記!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