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赞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iWen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iWen

嗡阿热巴扎那得
注册
2013-07-04
消息
1,039
荣誉分数
205
声望点数
73
《佛赞》-----索达吉堪布
一朵白云,往南飞去。
飘飘荡荡,如烟如絮。
它承载着,我的心意,
共同追寻,佛的足迹。
蓝毗尼园,示现化身,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菩提伽耶,降伏众魔,
启明星时,彻悟光明。
鹿野苑中,敲响法音,
启示正途,照亮尘世。
拘尸那罗,教化无常,
涅槃雷鸣,震动天地。
您的大悲,您的智慧,
世间智者,何人能及?
若以信心,稍作随念,
绵绵加持,流入心间。
嗡 牟尼牟尼 玛哈牟尼 耶 梭哈
嗡 牟尼牟尼 玛哈牟尼 耶 梭哈
 
《胜出天神赞》第一讲


思考题

1、本论是从哪个角度赞叹佛陀的?最主要抉择了什么问题?这对当前现象有何警示作用?

2、佛陀与诸天尊均不是作者的现量境,作者凭什么说佛陀的功德超胜一切天尊?

3、请大致说明,佛陀与天神具体有哪些差别?通过二者对比,可得出什么结论?这对你有何启示?

4、外道天神为什么手持兵器?这与佛教圣尊手持兵器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5、要想实现世界和平,必须依靠什么样的教义?为什么?请谈谈你自己的体会。

6、有些大德说,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虽然形式不同,但理念完全一样,修其他宗教也可往生极乐世界。对此你持什么样的看法?他这种言行是否一定不合理?为什么?

祈祷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遍智无垢光尊者:

刚热托嘎仁钦年布格 托嘎雪山宝藏颈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 圆诸功德喜乐园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 二义精藏瑜伽士

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 祈祷龙钦绕降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 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业者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 祈祷文殊上师足

祈祷法王如意宝:

晋美作恰尊比得拉旺 无畏自在辩讲著之藏

彭措拉巴森杰云丹作 圆满具足三学之功德

华伊潘迪炯内仁波切 无量利乐之源如意宝

珍巧华丹拉玛所瓦得 祈祷吉祥上师胜引尊

劝众听法偈:

拉耶嘎当勒当诺因嘎 天龙夜叉鸠槃荼

哲温达当摩耶嘎南当 乃至人与非人等

卓瓦根杰札南杰赞巴 所有一切众生语

檀嘉嘎德达给丘丹多 悉以诸音而说法

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给大家传讲印度论师德雪达波所造的《胜出天神赞》。

本赞文分三:一、初义;二、论义;三、末义。

一、初义:

论名:《胜出天神赞》

本论赞叹了释迦牟尼佛的功德。各种佛赞在印度是相当多的,汉地也为数不少,藏地各大教派的论师们也经常通过不同的诗学妙音来赞颂佛的圆满功德。关于释迦牟尼佛的功德,可从身、语、意、功德、事业,以及饶益有情、证悟缘起等各个侧面来赞叹。但这里赞叹的角度,主要是胜过一切天神,而不是像宗喀巴大师和麦彭仁波切在《缘起赞》中所说的证悟缘起,也不是佛陀的相好圆满等等。

在当今世上,许多人分不清楚佛与神之间的差别,包括汉地的有些人,根本不了解到底该皈依神还是皈依佛,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谈。其实所谓的“神”,下文将会剖析到,包括梵天、帝释天、遍入天等天尊。印度原始教、婆罗门教等诸多派系中都拜神,现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家家户户,包括中国南方等许多地方,也有不同形式的拜神传统。不过佛陀远远超过天神,因为天神具有贪嗔痴等烦恼,以及伤害众生等不良行为,虽然暂时可赐予自己一些利益,但对究竟解脱帮不上什么忙,所以不应该对他们皈依。学习本论之后,大家应该分清楚什么是佛、什么是神,知道神并不是究竟的皈依处。

《藏汉大字典》和有些论典中,将本论称为《胜出灭神赞》,这肯定不合理。“灭”和“天”的字形比较相似,可能是他们打错了。

作者:德雪达波论师

作者在印度相当出名,他与《殊胜赞》的作者脱准珠杰,都出生于婆罗门家,两人是亲兄弟,由于祖祖辈辈都崇拜大自在天,所以他们从小就信奉婆罗门教。当长大之后,他们既学了婆罗门教十八门为主的知识,同时也学了佛教的一些教理,发现佛教有许多殊胜之处。

为了选择其一,他们当时发愿:若没见到大自在天,则不行持任何善法。发愿之后,二人依靠神足通,前往现在的冈底斯神山[1]。到了那里,在白云缭绕中见到了大自在天及天后俄玛得瓦的化身,他们生起无比的欢喜心,立即对圣尊进行供养。就在此时,有五百比丘犹如红色飞禽般降落下来,大自在天的化身见后,马上前去顶礼供养,并告诉他们:“信奉我的教派,并不能获得真实利益,三界导师佛陀才是最究竟的皈依处。”听到这话,兄弟俩以智慧进行分析,觉得佛教的见修行果确实比婆罗门教更胜一筹,于是选择了佛教。随后他们皈依出家,成为佛门中非常了不起的大德。

后来,脱准珠杰造了《殊胜赞》[2]、德雪达波造了《胜出天神赞》,以歌颂佛陀的伟大及其超胜诸天神之处。佛陀的赞文虽有千千万万,但是在印度,这两个赞文可谓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甚至还谱成了脍炙人口的歌曲,在信众中广为传唱。此文传至藏地并被翻译出来后,不管是哪个教派的寺院和大德都经常念诵,包括夏天安居的时候,僧人们也会不断地诵持。

记得在20年前,我第一次到马尔康某寺院传法,途中遇到我寺院的拉雪堪布,在他面前,我得到了这两个赞文的传承。当时我一路上思维它的法义,对释迦牟尼佛生起了不共的信心,那时候自己有很多感触,这种不共的信心,并非来源于佛陀的神通神变。

藏地各寺院对本论都很重视,希望汉地的修行人通过这次学习,一方面要区分开神与佛的差别,同时也要多念诵这样的金刚语,来赞叹佛陀的殊胜功德。若能如此,我们的信心不容易退转,且生生世世不会转生邪见之家

下面把本论简单给大家解释一下:

梵语:得瓦阿德夏雅多札

汉语:胜出天神赞

梵语与汉语相对照,“得瓦”意为天神,“阿德夏雅”意为胜出,“多札”意为赞颂,合在一起就是“胜出天神赞”。

顶礼一切如来!

此赞文虽然是赞叹释迦牟尼佛的,但作者顶礼的对象是——像释迦牟尼佛那样断证圆满的所有如来。在他们足下,以身口意三门恭敬作礼。

二、论义:

若问:有什么理由说佛陀的功德超胜于一切天尊?

如来遍入非现量,梵天大天亦不见,

思闻彼等色力行,观谁有抑无功德。


对如来与遍入天、梵天、大自在天,我(作者)虽然没有现量目睹,但通过闻思各自的色身、威力、行为,便可清楚谁有功德、谁没有功德。

有些人崇拜断证圆满的佛陀,有些人信奉遍入天、梵天、大自在天,不论是哪一方,都不是作者的现量境。虽然刚才的历史中说,他见过大自在天的化身,可并没有像人与人面谈一样时时接触,以深入了解其功德;再加上,作者出世时,佛陀早已示现涅槃,因此,对于佛陀、遍入天、梵天、大自在天这四位应供处,作者没有现量见过,不能妄下结论谁有功德。

既然不能断定谁有功德,那为什么要赞叹佛陀呢?作者说,我虽然没有亲见,但我有十分确凿的依据,通过教证、理证分析他们之间的不同差别,可以推出佛陀的功德胜过任何天尊。

有关佛陀的功德,在《毗奈耶经》、《阿含经》、《俱舍论》等大小乘经论中都有详细描述;而诸天尊的功德,从印度婆罗门教、原始教的教义及民间故事中,也可了知他们是什么样的。对二者的色身、威力、行为进行比较后,作者可以知道谁具功德、谁不具功德,从而抉择出所应依止的对象。

且不说永远的怙主,就算是世间人的暂时利用,也需要对方具足一定功德。例如,公司招聘人才时,必须考试过关才能录取,倘若一点学问也没有,任何单位也不会要的。同样,我们依止天尊也好、世尊也罢,也要通过智慧进行观察,谁具足功德才堪为依止处。就像依止一位上师,如果他什么功德都没有,跟你一模一样,甚至还不如你,那依止他有什么用呢?

所以,《殊胜赞》中有一句话说:“我弃余本师,皈依世尊您,是因唯有您,具德无过失。”意思就是,我放弃大自在天派、遍入天派等其他本师,唯一皈依释迦牟尼佛您,因为唯有您才具足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功德,没有身语意任何过失。其他圣尊都做不到,因而我要依止您。

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本论的教言,我们后学者也要通过学习,明白自己是拜神还是拜佛。现在很多人特别盲目,尤其是汉地一些偏僻地方,只要看到神像就拜一拜,根本不管拜的是神还是佛菩萨,什么都懵懵懂懂的,这种行为不是很好。我们作为佛教徒,应以公正的态度来取舍,谁具足功德就去依止谁,谁不具功德就应放弃他,不要有偏袒心,像世间人一样,亲朋纵然是坏人,自己也全力以赴地歌功颂德,而怨敌纵然是好人,也不承认他具有功德智慧,这是不公正的做法。

我们应当客观地评价佛陀与天尊,不要因为自己是佛教徒,就拼命地赞叹佛陀,或者不是佛教徒,就竭力毁谤佛教各宗,而应该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以智慧反复观察,最终可以得出结论: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唯有佛陀找不出任何过失。以法称论师《释量论》中的丰富比量来证明,佛陀才是唯一的量士夫。若能生起这种定解,才称为真正的佛教徒。否则,连什么是佛、什么是神都搞不清楚,见到一个塑像就开始拜,根本不管具不具足功德,这完全是迷信,我们并不赞叹。我们佛教徒理应具足正信,依靠教理的观察,辨别开佛与神之间的差别。

若问:佛陀与天神具体有哪些方面的差别呢?

遍入勤持兵刃杵,大天佩饰人头鬘,

佛一装束最寂静,当供寂静不静谁?


装束之差别:遍入天勤于执持兵刃杵,大自在天乐于佩戴人头鬘,而佛陀的一切装束最寂静。我们应当供养寂静者,谁会供养不寂静者呢?

遍入天为了护持眷属、征服统治他众,手持宝轮、兵刃杵等兵器,这些均由金刚制成。婆罗门的故事中说,曾有一位仙人苦行多年,他死后骨头变为坚硬的金刚,遍入天、帝释天、梵天用来做成兵器,经常与非天作战。

大天(大自在天)贪心比较重,时常住于尸陀林中,将死尸粉涂抹在身上,并佩饰着象征嗔恨的人头鬘。

佛陀的装束最为寂静,全身上下只有三衣一钵,除此之外并无他物。所以,看到庄严寂静的佛像时,人们会分别念顿息,内心安静下来。

关于三衣的由来及形状,有这样一种说法:佛陀在成道后的最初五六年中,起先没有制定着衣的规矩。后来在一年的冬天,佛陀游化时,见弟子们个个穿得不整齐,看起来既失威仪又十分累赘,于是开始规定着衣的要求。当时正值印度的隆冬,佛陀晚上亲自试验:初夜披一件就够了;中夜觉得冷,于是加一件;后夜时还觉得冷,于是再加一件,这样就足够御寒了。因此,佛陀规定比丘不得超过三衣,这就是“三衣”的由来。

最初的三衣,并不是割截后再拼凑而成,而是一块长方形的整布。有一天,佛陀外出时看到道旁的田地,一方方、一块块,沟畦分明,便让阿难照做这样的衣服,“福田衣”便依此而来。当时佛陀告诉大家,僧衣如果是一块整布,盗贼偷走之后,稍加改动照样可以披着,但割截分裂之后,他们偷走也没有用,如此可减少比丘的损失。

佛陀制定的三衣,代表出家人知足少欲,衣服若比较少,分别念就不会那么重。很多人出家以后,一件衣服穿几十年,平时只需一两件换洗就可以,并不用积累太多的衣服。现在很多在家人,今天换白色的,明天换红色的,后天换绿色的……天天都要为穿什么而伤脑筋,分别念非常错综复杂。所以,通过装束也看得出来,佛陀的内心极为寂静。既然如此,我们理当供养寂静者,还是像大自在天、遍入天那样的不寂静者呢?答案显而易见。

或许有人问:“对持兵器的天尊不应供养,那佛教有些圣尊也持有兵器,是不是也不要供养他们了?”不能这样一概而论。佛教中有些护法神和忿怒本尊,手上虽然持着一些兵器,但按照密宗续部和护法神故事的说法,这些兵器是用来摧毁烦恼、斩断分别念的一种标志,并不是用它去杀害众生。

有些浅慧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看到手里持兵器,就认为统统不能供养,这是不对的。密宗的护法殿中,很多圣尊手持利器;汉地寺院大殿里供奉的护法神,手中也都持有兵刃。但他们的兵器与外道天尊的截然不同,外道天尊拿兵器是为了与非天作战,以此去杀戮他们,或者如有些宗教的教义中说,假如有百姓放肆、不信教,则要将他们赶尽杀绝。因此,内道与外道在教义上大有差异,尤其是学了密宗的甚深法义之后,大家就会明白,佛教和外道间有天壤之别。

遍入摧毁塔嘎等,大天毁灭三层城,

能瘦挥矛杀自舅,唯佛诸行利众生。


行为之差别:遍入天杀死了塔嘎等非天,大自在天毁灭了非天的三层城市,能瘦挥舞短矛杀害自己的舅舅,而唯有佛陀的行为,完全是利益众生。

上面也讲了,佛教有些圣尊虽然手持兵器,但不会伤害任何众生,文殊菩萨手里拿着宝剑,可从没有杀过一只蚂蚁。而其他的外道天尊,就与此大不相同了:

遍入天拿着兵器,摧毁了非天的很多军队。公案中说,当他与非天发生战争时,手下的很多天人不愿意杀生,遍入天就编造一些邪论,声称能杀所杀都是空性,大象与天尊也不存在,以一切皆空的名义让他们参战,杀害了塔嘎等许多非天。

大天以嗔恨心,用三尖箭毁坏了非天地上、地下、天上的三层城市。《殊胜赞》也说:“大天怒一箭,焚烧三层城。”大天射出愤怒的一箭,将非天的三层城市摧毁无余。

能瘦,是嘎达嘎天尊,又名六面童子。他的嗔恨心特别严重,通过挥舞短矛,将自己的一个舅舅[3]杀害了。

由此可见,每一个天尊都会杀害众生,所以在这个世间上,利益一切众生的唯有佛陀佛陀从发心直至成佛之间,以及在转法轮的整个过程中,没有伤害过一个众生。他开创佛教不像其他宗教一样,是为了夺取别人的地位、财产、权力、妻室等,而是自始至终地利益众生。为了满足众生的暂时利益,佛陀在因地时,甚至布施自己的头目脑髓、家产妻儿,成佛后又以无上的佛法饶益一切众生。

因此,真正的利他者只有佛陀,除了佛陀以外,不论是天尊,还是其他任何众生,都难免有自私之心。就像现在西方国家选举总统,有些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很多漂亮话,说自己上台后百分之百如何如何,结果机会到手之后,他并不是像所承诺过的一样,已经彻头彻尾改变了。而佛陀从发愿一直到成佛,在漫长的岁月里是怎么做的,大家应该非常清楚。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让人类获得和平的,唯有佛教的教义。所以我劝大家学佛、好好修行,并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是想让大家得到真实的利益。世间上有各种宗派的理论学说,但这些理论一代又一代被后人推翻,唯有佛陀的甘露妙法颠扑不破,始终都在利益众生。很多人口口声声说要构建世界和平、开创和谐社会,但若将这些口号落到实处,一定要从佛教的利他做起。现在有些贪官讲得特别漂亮,尤其是开大会时,讲话全是为老百姓着想,似乎跟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没什么差别,但下来之后,马上为了自己而放弃众生利益,与刚才完全判若两人,这就是没有利他心所致。

如今很多人大力弘扬其他宗教,尽管此举也无可厚非,但其宗旨与佛教并不相同,不一定能令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和睦共处。所以,大家在学佛的过程中,切勿将各宗派的教义混淆在一起,不然很容易误入歧途。

言我护此杀害此,是天神最之宗旨,

佛陀无怨亦无亲,增生定胜行饶益。


观念之差别:宣扬保护亲友、杀害怨敌,是天神的究竟宗旨。而佛陀无怨也无亲,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令其皆获得增上生、决定胜的安乐。

外道的教义中常说,“我要护持这个众生,我要杀害那个众生”,自他区分得非常明显,对帮助自己的众生要维护,而对不共戴天或弱小无助的众生,就要进行杀害。(比如,现在人对大熊猫很看重,猎杀它就要受到惩罚,而对牦牛等旁生则大开杀戒,认为不杀它们就没有肉吃,这种邪分别念非常可怕。)其实,外道的教义正如庄子所言:“顺我意者生,逆我心者死。”也就是世人所谓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随顺自己的可以活下去,而违逆自己的只有死路一条。“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就是诸天尊的宗旨。

佛陀是无怨无亲的,对众生一视同仁,乃至最弱小的众生,也用慈悲心来爱护,不会因有权有势而恭敬他,也不会因卑微弱小而蔑视、甚至杀戮他。佛陀平等饶益所有的众生,让他们暂时获得人天快乐,有吃有穿,地位财产无不齐全,同时又知道这种快乐不长远、不究竟,进而引导他们断除一切烦恼障、所知障,证得究竟圆满的正等觉果位。

所以,真正的和谐平等,在佛教中可以体现出来。其他宗教或政府虽然提倡男女平等、国家平等,什么都要平等,却没有这种能力贯彻落实。在他们的眼里,有钱财、有地位、有势力的人,自然不同凡响,而没有地位的人,就应受歧视压迫,甚至对有生命、有感受的旁生,毫无恻隐之心,想杀就杀,想吃就吃,很多行为非常可怕。因此,大家一定要分清外道和内道的差别,分不清的话,自己有时候在学外道也不知道。

现今有些大德学习外道,也许是为了救度外道众生,就像以前的文殊菩萨一样,到外道中去毁谤释迦牟尼佛,以致很多外道相信文殊菩萨并随学他,最终逐渐被引入内教,个别大德可能也有这种密意吧。但在此过程中,务必要掌握一些分寸。有的上师说:“宇宙之间只有一位真神,在中国变现为孔子,在印度变现为释迦牟尼佛,在西方变现为耶稣,在阿拉伯变现为穆罕默德。”并说:“我有把握修学任何一个宗教,都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

对于这种观点,有人就驳斥道:作为佛教徒,了解外道教义是可以的,但若自己随学,并劝他人随学,这完全违背了佛教的戒律,如《优婆塞戒经》云:“如是菩萨,虽知外典,自不受持,亦不教人。”

而且,外道能往生极乐世界也是不现实的。《观无量寿经》中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佛陀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一定要修三种福[4],第一福是“慈心不杀”,第二福是“受持三归”,第三福是“发菩提心”。许多外道都杀生祭祀、喝酒吃肉,如此修行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

这种破斥也有道理。假如分不清外道和内道,为了搞好团结,就说大家都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机会,不需要修极乐世界的三种福,也不必念阿弥陀佛,哪怕念诵外道的名号或经典,也能轻而易举地解脱,这是不合理的。除非你有特殊密意,否则,一定要分清内外道的差别。

当然,从行为上看,有些外道也有可取之处,譬如劝人做慈善公益、促进世界和平,这些我们可以借鉴学习。但若将自他的见修行果混为一谈,则很容易步入错误的迷途,这方面大家要注意!

遍入语生贪等患,大天所行如疯人,

如来过咎无余遣,孰堪大师当分析!


烦恼之差别:遍入天的语言能引生贪心等过患,大自在天的行为犹如疯子,而佛陀的三门远离过咎、清净无染。他们谁堪为依止处?大家理当分析。

遍入天说出来的语言,能令人生起贪心、嗔心、痴心等烦恼过患。前面也讲过,遍入天以“一切皆空”来劝诱天人杀生,而且还说娶自己的至亲没有过失,杀害亲眷也无有罪业,语言中有许许多多过咎。

大天的行为就像疯狂者一样,极其过分。外道传说中言,为了引诱仙人们的妻子,大天赤身裸体在她们面前行走,致使很多仙人的妻子对他的男根生起贪心,之后仙人开始诅咒,他的生殖器如大象鼻子一样落到地上……现在的印度和尼泊尔,也有许多外道供奉生殖器,他们视石制的生殖器为皈依处,天天用花鬘进行供养,行为如疯子一样。

佛陀的内外密身口意三门完全寂静,具有遣除众生贪嗔痴一切过患的智慧与悲心,佛陀的语言根本没有错误,行为也绝对远离过咎。

尤其是若能依止佛陀出家,如理如法的修行人会非常寂静,生活非常快乐,没有任何压力,也摆脱了大大小小的嫉妒冲突。我们在座很多修行人,自己一年中的快乐,外面的人很多年也得不到。不过,有些人体会不到这一点,有个居士长期学佛,原本非常精进,但前不久他跟我说:“我学佛已经可以了,现在要好好搞一个世间法,好好成立一个家庭,好好享受一下!”可是他的命不太好,一直没有达成所愿。

总之,通过对比天尊与佛陀这二者,理应依止具贪嗔痴的天尊,还是无贪无嗔、圆满觉悟的佛陀,大家要心中有数。如果依止释迦牟尼佛,自己可以证悟实相,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还能令其他众生脱离痛苦泥沼,获得觉悟,《大乘义章》云:“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为佛。”因此,到底该依止谁的教派?自己应该好好想一想。

谁无慈悲勤伤他?谁成众生皈依处?

谁具贪兮谁离贪?深思此中应供谁?


结论:谁无有慈悲而勤于伤他,谁有资格成为众生的皈依处?谁具有贪心,谁又远离贪心?通过反反复复衡量,应当明白谁才是真正的应供处。

我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分析之后,应该清楚:谁对所有众生具足慈悲,而谁不但没有慈悲,还要伤害无量众生?谁堪为众生的皈依处,而谁不堪为皈依处?谁具足贪心,而谁不具贪心?明白这个道理后,就知道谁可以皈依了。

皈依不是那么简单的,现在有些人碰到一个上师,就马上皈依,其实不能这样草率。不管是上师也好、佛陀也好,你要想皈依的话,首先应观察他的功德。比如世间的天尊,他们的贪嗔痴像重重山峦一样此起彼伏,皈依他们有什么用呢?还有些外道见到旁生就杀,对不信教者肆意杀戮俘虏,这样的教徒极易变成恐怖分子或极端主义者,对此怎么可以皈依呢?而佛教完全是慈悲为怀、利益众生,如此教义世间罕有,确实值得我们托付身心。当今时代,种种教派如商品般琳琅满目,大家有幸遇到唯一值得依止、如意宝般的佛教,实在是往昔善根成熟所致,否则,在乌云密布的轮回旷野中,真的很难找到通往目的地的道路。

对于佛教,我们不能光是口头上赞叹,一定要通过智慧来观察。《长阿含经》中有则公案说:有一次,佛陀以及眷属四方游化,在佛陀一行人的后面,有一对外道师徒正好也同路。一路上,外道弟子不断赞叹佛陀的功德,而外道上师一直毁谤佛陀。他们两人争执不息,晚上过夜时,还在那里不停地争辩。

众弟子把这个情况告诉佛陀,佛陀说:“你们如果听到别人称颂佛陀,不要感到欢喜、愉快,对其赞叹有加;如果听到别人毁谤佛陀,也没有必要伤心、愤怒,甚至怀恨在心而意图报复。因为这样只会给自己带来障碍,不能如实地判断别人所说是否有道理。”

接着,佛陀又说:“一般凡夫都只从一些表面行为来赞叹佛陀,不能从佛陀所证得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这方面来赞叹。只有从佛陀所证得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来赞叹,才是真正如实地赞叹佛陀。”

然而,一般世间人难以了达佛陀的功德。《殊胜赞》中说,凡夫人对造罪业极为擅长,即使是再愚笨的人,生贪心、嗔心、痴心也易如反掌,而对功德却了解得少之又少,这样一来,不可能真实了解佛陀的甚深境界。因此,佛陀告诫弟子,别人赞叹佛陀没必要过于高兴,别人毁谤佛陀也不必过于悲伤,这方面不应有任何执著。

不过,从我们的角度来讲,假如赞叹佛陀的人越来越多,就会为世界增加一分和平安详。反之,如果不赞叹佛陀、不皈依佛陀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自私自利越来越严重,整个世界会出现很多不安定因素

现在的社会提倡快速发展,可是仅仅经济发展了,而利他心没有得以发展的话,人心会越来越贪婪,社会也越来越不安宁。如今,大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一年比一年高,今年是72层楼,明年就84层楼,一直往空中发展,但这样的结果是:物价一年比一年高,粮食一年比一年少,人心一年比一年贪,最后物质增长与道德滑坡完全成正比。以前经济落后时,人们还算快乐安逸,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开的轿车很豪华、房子装修得很舒适,可人们内心的痛苦却加剧了。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利他心日益锐减,物质生活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人们并不快乐。我们作为修行人,要明白快乐来自于内心,若想真正得到快乐,须从释迦牟尼佛的教义中寻找,否则,若依止其他外道的学说,就会像小孩寻彩虹一样越追越远,最后得不到任何结果。

因此,现在人非常需要佛法的引导,如果佛法能在人间得以广弘,贪心就会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争斗矛盾会自然消失。就拿一个家庭来说,假如妻子的贪心大,为了丈夫经常生嫉妒心,有了嫉妒就会引发嗔恨,进而其他烦恼也纷纷涌现,但若依靠佛法的对治铲除贪心,一切矛盾即会当下平息。因此,在这个社会中,佛法是唯一包治百病的良药,倘若缺少了它,人们纵然没日没夜地寻找快乐,终究也会徒劳无获,甚至还会自取灭亡。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 冈底斯神山:位于西藏与尼泊尔交界处。在古印度,崇拜大自在神的外道徒经常不远万里,长途跋涉,北上西藏来朝拜冈底斯山,转山诵经,祈祷大自在神的护佑。直至今日,仍有许多印度人来西藏转山朝拜,虔诚地祈求大自在神及诸神的护佑。

[2] 上师已翻译出来了,以后有时间会为大家传讲。

[3] 能瘦的舅舅,有些教典说他叫充充;有些说叫仲仲;有些说是一个山神。

[4] 经中云:“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最后编辑:
胜出天神赞》第二讲


思考题

7、为什么不能皈依外道天尊?为什么应该皈依佛陀?你能分清天尊与佛陀的区别吗?

8、有些天尊因贪著美酒而不堪为应供处,那我们佛教中对有些护法神也要供酒,这种现象是否不合理?请说明理由。

9、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赞叹佛陀,说外道天尊具足过患,他是不是有偏袒心?为什么?你对此有哪些感想?

10、概而言之,佛陀最主要有什么功德?外道天尊是否具足?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11、缘佛陀而顶礼会有何种功德?若想获得这些功德,是否必须要有虔诚的信心?请具体说明。

12、有些外道古籍说,佛陀是遍入天的一个化身,这是怎么说的?此说法是否属实?为什么?

13、有些大德引导徒众跪拜外道本师,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请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客观评价。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若问:为什么不应礼敬外道天尊呢?

帝持金刚力犁遍入轮,瘦矛大天三尖住寒林,

愚无悲持殊刃苦畏逼,恒勤杀生智者谁礼敬?


帝释天手持金刚,具力天子握着犁刃,遍入天拿着宝轮,能瘦持着短矛,大天持三尖箭住在尸陀林。这些愚者没有大悲心,手持兵器给他众带来痛苦逼迫,恒时精勤地杀害众生,对此智者谁会去顶礼呢?

外道所供奉的天尊都有过患,作为佛教徒,皈依佛后不能供奉外道天尊,否则就违反了皈依戒。如果是非佛教徒,虽然可从天尊那里暂时得到一点利益,但究竟来讲,天尊既不能赐予增上生的一切人天福报,更不能赐予决定胜的究竟解脱,因此不应皈依外道天尊。

从天尊的故事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并不完全是利益众生者,供奉天尊对自他不一定有大利益。比如,帝释天持着摧毁敌军的金刚;具力天子手握毁灭对手的犁刃;遍入天手持杀害非天的锋利宝轮;能瘦(六面童子)手里持着短矛;大天持三尖箭始终住在尸陀林里,与享用血肉的鬼神聚在一起,做种种危害众生的事情。这些天尊非常愚笨,对众生没有无缘的大悲心,手里持着各种各样的兵器,给自他带来痛苦和危害。即便是天尊之间,也经常发生内战,以兵器杀害很多天人。所以,对这些残忍暴力的天尊,具有智慧的人不应该恭敬顶礼

要知道,这些天尊自己也束缚在轮回中,自顾尚且不暇,又怎么可能救我们呢?故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说:“一切遭受恐怖者,多数皈依山森林,以及殿堂与神树,此等并非真依处。”一切遭受恐怖的人,大多数会皈依大山、森林、城隍庙、神树,但这些解决不了生死大事,并不是究竟的皈依处。这个道理,《胜幢经》中也阐述过。因此,我们唯一应皈依释迦牟尼佛为主的诸佛,这才是无谬的皈依之处。大家平时在修行过程中,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恐怖危害、病魔缠绕、不顺之事时,内心首先要皈依佛陀,祈祷诸佛菩萨、金刚上师以无缘智慧和无边能力来加持自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均要视为佛陀的加持。

现在很多人分不清佛和神的区别,不要说普通的老百姓,有时候就连一些大法师,在讲经说法或者领众修行时,也对内道和外道混淆不清。也许他们是菩萨的化现,其密意根本无法揣测,但一般来讲,什么该皈依、什么不该皈依,佛经中讲得非常清楚,如果全部混在一起,对弟子的相续不一定有利。虽然从世间角度看,可以说“大家要团结起来,外道和内道是一家人”,然从出世间的角度讲,佛教有不共的修行方法,我们应该选择出世间修行,这是很重要的!

若问:既然不能皈依天尊,那为什么要皈依佛陀呢?

不持三尖亦无贪怀女,不握锋轮短矛犁之刃,

解脱烦恼智者勤利他,世间皈处大仙我皈依。


众生怙主佛陀与天尊截然不同:他不像大天那样以嗔心持着三尖箭,也没有以贪心怀抱女人,没有像遍入天那样手拿锋利的宝轮,没有像能瘦那样持着短矛,也不像具力天子一样拿着犁刃。既然没有兵器降伏敌众,那又如何成为三界至尊呢?原因是佛陀已彻底调伏自心,脱离了贪嗔痴为主的八万四千烦恼,并且一直精勤地利益众生。所以,在这样的大仙面前,我虔诚地皈依。

一个人如果离开了贪嗔之网,就不需要兵器保护自己了,需要保护的只是凡夫人。以前奔公甲在家时腰间佩带着两三把刀,仍然觉得不敷防备,他出了家以后,丢下防身的武器,仇人反倒一个也没有了。同样,佛陀虽然没有持着兵器,但他已经获得了解脱,永断贪嗔痴烦恼之结,远离所知障以及爱染等烦恼障,超越生死轮回的瀑流,诚如《随念三宝经》所言:“永断诸结,脱离热恼,解脱爱染,越众瀑流。”因此,佛陀根本不必持有武器。

而且,佛陀的所作所为,是常年如一日地利益众生,任何众生向他祈求,他都会赐予保护。而不是像世间人一样,对一个人值不值得保护,还要分很多层次,佛陀见到任何众生遭受苦难,都不会坐视不理。因此,世间上最大的平等、和平,只有在佛教的教义中有,其他宗教所提倡的人与人和平,并没有涉及动物界,只是暂时的和平而并不究竟。

因此,我们劝大家学习佛法,不是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与其他的宗教抢弟子,而是觉得佛教的教义珍贵无比,对每个众生的生生世世都有利,这样的甘露妙法大家要是得到该多好啊!如果有人皈依三宝,我们心里确实很高兴。哪怕一个人皈依佛陀,按照佛陀的教义去行事,帮助所有的众生,我们再怎么辛苦也愿意。这个世界上,皈依佛陀利益众生的人越多,战乱和灾害越会得以平息。佛陀的这种利他,并不是短短几十年的举动,而是流传百世的行为。

佛教的利他精神,其他任何宗教、学说都无法比拟。很多宗教的创立,是凡夫人依靠分别念,为了达到一个目标而故意创造树立的,暂时看来似乎很有道理,可以吸引大量信徒,但若真正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是某一个人的目的或者政权,不可能利益所有众生。而佛陀,正如《大智度论》所言:“一切种智者,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为了不同众生得到利益,佛陀宣说了不同法门,这些法门没有一个是害众生的,全是帮助众生和利益众生,除此以外,佛陀的教义再没有其他了。

这么好的法门,谁得到都值得高兴,自己得到是自己的福报,别人得到也要随喜,只要皈依佛门、学了佛,肯定对今生来世都有帮助。这种发心不是像世间人那样,希望自己的势力越来越扩大,然后用自己的力量消灭对方,而是纯粹想利益他众。

因此,通过与外道的行为、发心、目标进行比较,大家要明白佛教的殊胜性。佛教中唯一提倡的就是利他,其他外道虽然暂时帮助别人,比如建医院、做一些慈善,但做不到真正的平等,对牦牛、异教徒等会大开杀戒。可是佛教不是这样,即使对于怨敌,也会布施自己的身体,这种伟大的精神在世间上绝无仅有。这一点,我们不是像孩子赞叹父亲一样心存偏袒,而是通过对各自教义进行对比,站在公平的立场上发言的,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其他外道都离不开自私自利,而佛法完全是无我利他,就像如意宝珠般极为难得。

若问:凭什么说天尊有很多过失,而佛陀没有丝毫过失呢?

大天随爱无耻娶害妻,遍入过凶作废瘦灭亲,

母食人肉俄玛杀非天,邪师贪酒而佛无少过


大自在天随自己的贪念,在人前显露各种无有羞耻的行为,娶俄玛得瓦等具害心的女人为妻;遍入天的嗔恨心相当可怕,凶狠残暴地杀害了曼摩等敌人;具力天子的行为无有慈悲,杀死了敌方很多众生;能瘦也在嗔心的引发下,杀害自己的舅舅等亲人;梵天母、帝释母、大自在母等八大天女,表面上看来可爱美丽,实际上特别残暴,杀害了许多众生,尤其是经常到尸陀林里喝人血、吃人肉、做不如法的行为;俄玛天女以嗔恨心和嫉妒心杀害了玛黑非天;邪师象鼻天[1]贪执美酒。而唯有佛陀不具任何过失。

有些人可能想:“我们供奉的有些护法神,也要供酒,这种现象是否不如法,跟佛法相违呢?”

这个问题在密宗中有解释。当年莲花生大士来藏地时,降伏了很多鬼神,让他们发愿护持佛教,不危害众生。这些鬼神本来是吃肉喝酒的,许多恶习不能改变,莲师就特别开许:“只要你们今后竭力维护佛教、不杀害众生,原来的生活习俗可以不变,你喜欢酒的话,我们也可以供奉酒。”如此承诺之后,他们甘愿当佛教的护法。

包括现在汉地的关公,在南方一带也有供肉、供酒的现象。虽然有些是民间传统,但对于世间鬼神,有时候不能要求太高,就像有些居士一样,让他的所作所为完全像出家人,他暂时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所以可有特殊开许。同样,对那些鬼神而言,只要是过失不太大、不伤害众生的供品,可以暂时满足他们,但有一个条件是:他们必须要维护佛教、维护高僧大德,不能杀害众生。如是共同签订协议之后,佛教徒可以给护法供酒。然而,外道很多天尊不是这样,他们并没有在高僧大德面前承诺过,完全是以贪心而饮酒,对这些天神经常供养没有实在意义。

总之,与诸多天尊不同的是,佛陀没有任何过失。《天问经》中云:“何人无过失,何人不失念,诸功德成就,唯有佛一人。”佛陀没有丝毫过失,也不会有丧失正知正念的情况,不像我们凡夫人,本来想得清清楚楚,结果一下子就忘光了,什么也想不起来。佛陀没有这样的过失,反而具足悲心、利他心、智慧、信心等所有功德,因此,唯一的量士夫就是佛陀。

不但佛陀不具有上述贪嗔痴等过失,即便是追随佛陀的修行人,若能如理如实地行持,也不会增上贪嗔痴烦恼。现在有些人对佛法不太了解,对密宗更不了解,认为藏传佛教中有一些引生贪嗔痴的教义,这是绝对没有的。我们在这里闻思那么多年,根本找不到一句能增上贪嗔痴的语言——当然,假如你自己没有通达教义,那就另当别论了。

若问:你这样口口声声地赞叹佛陀、说天尊不如法,是不是有偏袒心啊?

有坏非亲外道非我怨,彼等余行亦非现量见,

耳闻言行各自之差异,信佛功德超群我依止。


作者很明确地表态说:绝对没有。出有坏佛陀不是我的亲戚,外道不是我的怨敌,他们的行径我也没有现量见过,但由于耳闻了佛陀与天尊的不同言行,我相信佛陀的功德更为超胜,所以才恭敬依止佛陀。

出有坏,是指佛陀的断证功德,即“出”离有寂二边,“有”六种妙德[2],能“坏”四魔[3]。如此出有坏的佛陀,并不是作者的亲人,而外道淡黄派(数论外道)、顺世外道、胜论外道等,也不是作者的怨敌。因此,他不会刻意偏袒某一方,也不会以一两个行为就判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而且,他没有现量见过佛陀和天尊的行为。那为什么口口声声地赞叹佛陀,而不赞叹天尊呢?

这样做是有原因的。因为他闻思过内外道的很多典籍,从《毗奈耶经》等大小乘经典中了知佛陀所有的发心及行为,从外道古籍中也对外道的言行举止了如指掌,通过不断地分析辨别,最终明白在三界当中,唯有佛陀才是真正的利他者,拥有至高无上、超胜一切的功德。《白莲花经》中也说:“佛陀功德不可思,佛法功德不可思,僧众功德不可思,深信不可思议者,获得不可思功德。”佛陀所揭示的胜义谛、世俗谛以及利他道理符合于真理,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王朝的更替而改变,哪怕是过了几千年、几万年,对众生仍然是有利的。

因此,作者不是因为外道是怨敌就排斥他,佛陀是亲人就赞叹他,而是认真对比二者的功过后,才心甘情愿皈依佛陀的。不像世间人一样,在护亲灭敌方面极为擅长,亲友没有功德也要竭力赞叹,敌人没有过失也要凭空捏造。包括有些道友,看不惯一个人,哪怕他没有犯戒律,也要说他如何如何破戒;而对关系比较好的人,就算他为人非常坏,也觉得他跟释迦牟尼佛没什么差别。很多人对自他怀有贪嗔,所以评价不公正,但作者绝对不是这样。

善逝非父外道非我敌,如来未予我财外未掠,

然佛世尊说唯利众生,无垢除一切染我诚信。


作者进一步说:善逝(佛陀)并不是我的父亲,数论外道、顺世外道等也不是我的仇敌;佛陀并没有赐予我地位、财产、权势,外道也没有抢夺我的地位、财产、权势。然而,佛陀在教言中说要唯一利益众生,遣除一切害他的垢染,这是令我最佩服、最生信的地方。

佛陀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来没有离开过利他。如圣天论师说:“诸佛所动作,都非无因缘,乃至出入息,亦为利有情。”佛陀三门所有动作并非无因无缘,乃至呼气、吸气,也是为了利益众生。不像我们凡夫人,虽然说了很多话,一大半都是为自己,而佛陀说的话,自始至终唯一是利他,语言没有任何垢染,绝不会杂有妄语、离间语、恶口、绮语,全部都对众生有利。因此,衡量外道和佛陀的言行之后,作者对佛陀从心坎深处生起信心。

我们学这样的佛赞很有必要。否则,现在的社会非常复杂,有许多特别混乱的思想,还有错综复杂的各种学说和教派,以致很多人找不到方向,听这人说一个,觉得挺有道理,听那人说一个,也有非常吸引人的地方,自己头脑比较简单,由于对佛陀和佛法没有生起坚定的信解,像墙上芦苇一样随风飘动,被很多似是而非的道理所迷惑,有舍弃佛法的危险性。所以,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不要因为自己是佛教徒,就盲目地赞叹佛陀,在这个世界上,谁有真理,就应当依止谁。但通过多方面的观察可知,除了佛陀的教法,其他教义都没有多大意义。

鉴于此,从今年开始,我对菩提学会的道友们发起倡导——用佛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现在很多父母没有好好教育孩子,虽然让他们上学,但没有教他们如何做人。所以我想要求大家,尽量把这些孩子在周末时组织起来,看一些赞叹佛陀的偈文等等。若能从小这样串习,他们长大后一定对佛教和整个人类有利!

若问:一言以蔽之,佛陀主要有什么功德呢?

恒喜利他常时益群生,苦难重重有情令安乐,

如手掌物洞彻诸所知,无与伦比仙人我挚信。


恒常喜欢利他、时时饶益众生,对苦难重重的有情赐予安乐;对万法的实相洞彻无碍,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般清晰了然。对此无与伦比的大仙人,我生起诚挚的信心。

佛陀从发心乃至成佛,始终欢喜利益众生,这种利益众生不止是一个心愿,而且在实际行动中,一直以六度四摄贯彻始终,看到苦难重重的众生,就想方设法暂时解除他的身心痛苦,最终让他获得圆满解脱。而且,佛陀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对万法无所不知,对世间万事万物了如指掌,就像看手掌中的庵摩罗果般一目了然。如此利益一切众生、具无比智慧的佛陀,在三界中无与伦比、极为罕见。

月称菩萨说:“具智慧世尊,一切身语意,无有为自利,唯行利他众。”世间上唯有佛陀的身口意皆为利益众生,断除了自私自利,而且通达世俗与胜义的实相。不仅仅是他自己通达,同时还依各种方式让千千万万的众生开悟,使他们永远脱离苦海。

一是利益一切众生,一是通达一切万法,这是佛陀的两大不共特征。龙猛菩萨也说:“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正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意思就是,大慈大悲的乔达摩大圣主(佛陀),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怜悯一切众生,宣说正法而令其解脱;一是彻达万法的真相,断除一切邪知邪见。在如是圆满的佛陀面前,龙猛菩萨以三门恭敬顶礼。

我们应该反反复复念这个偈颂,在世间大怙主佛陀面前,若能经常这样赞叹礼敬,自己的分别念可以随着真理转,最终佛陀的悲心、智慧、力量定会融入相续,进而对佛陀生起《定解宝灯论》中所讲的不退转信心。

若问:缘佛陀顶礼会有什么样的果报呢?

诚心信奉或欢喜,怀疑抑或顾他面,

何者作礼能仁王,彼得天界圆满乐。


我们若发自内心对佛陀生起虔诚的信心;或者依靠朋友介绍、自己看到佛像,而对佛陀心生欢喜;或者心存怀疑,觉得顶礼佛陀或许有功德;或者自己本不愿供佛礼佛,但碍于他人情面,不得不在佛像前顶礼[4]。无论以什么样的发心作礼,由于佛陀是见闻接触的功德福田,依此功德,以后都能转生于天界。

《阿含经》中讲过,礼佛有五种功德[5]:一、相貌端正,身相庄严;二、声音好听;三、具足财富,钱包里的钱多多有;四、生于富贵家、贵族家;五、命终后转生天界。礼佛的功德不可思议,无论以什么样的发心礼佛,哪怕以嗔恨心或蔑视的眼光注视着佛像,也有无量功德。如《华严经》云:“见闻供养彼等佛,亦增无量大福聚。”以佛陀作为对境,见到、听到或供养、顶礼,都会产生极大的利益。所以,即使有些人不信佛,让他参加法会看到一些佛像,这样功德也很大。我有时候去一些旅游胜地时,见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心里经常想:“这里有一座佛像多好啊!不管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对他们都有非常大的利益。”

关于礼佛可以升天,佛经中有这样一则公案:从前佛陀在世时,有位长者每天去供养佛陀,听佛陀开示。长者的妻子嫉妒心比较强,看他天天都往外跑,有点不放心,觉得他可能有问题。一天,她实在忍不住了,就问长者:“你天天都出去干嘛?”长者回答:“我去见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不是长得很漂亮,所以吸引你天天都往那儿跑?(在她眼里,只有长得好看才可以经常去。)”长者听了,觉得很好笑,就告诉妻子:“佛陀相貌是非常庄严,但佛陀的功德远不止于此……”妻子听后有点仰慕,便要求带自己一起去见佛陀。

当他们俩到达时,佛陀正在为众眷属说法,周围的人特别多,他们只好站在远处,遥望着佛陀。长者妻子见到佛陀的庄严身相,不由得生起无比信心,虽然自己未能靠近佛陀,但情不自禁地朝佛陀至诚顶礼,然后就回去了。

多年以后,长者妻子寿尽命终,因为礼佛的功德而转生天界,在天上享受天福。她用天眼观察到自己的生天因缘后,内心非常感恩佛陀,于是来到佛面前听法,当下证得初果。

由此可见,礼佛的功德确实非常大。

若问:外道教典中说,佛陀是遍入天的一个化身,这种说法是否可靠呢?

相传古昔遍入天,闻世生老病死转,

为救众人发胜心,慈悲勤生释迦族,


名曰瞿昙于人间,得以成佛乃传言,

烦恼蠢人由愚痴,不知大师行饶益!


有些外道古籍记载,遍入天有十个化身[6],其中之一就是释迦牟尼佛。这是怎么说的呢?相传在久远以前,遍入天看到众生随生老病死而流转轮回,生起了极大的悲心,为救护这些可怜众生,他发下非常殊胜的愿,以慈悲力降生于释迦族中,这就是乔达摩,或叫瞿昙童子。他以此身份精进修持,最后在印度成佛。但作者说这是一种谣传。因为遍入天的整个历史,从头到尾讲了很多杀生作战的故事,而释迦佛从发心到成佛也没有伤害一个众生。所以,被无明愚痴所障蔽的愚者,根本不知道佛陀饶益众生的行为。

佛陀不会有伤害众生的行为,就拿即生来说,按照《宝性论》的观点,释迦牟尼佛来到人间主要示现了十二相:1)从兜率天降临人间;2)入胎;3)在蓝毗尼花园降生;4)学工巧等;5)在眷属中嬉戏,享用妃嫔;6)生起出离心出家;7)六年苦行;8)往诣印度金刚座;9)降伏魔军;10)大彻大悟;11)三转法轮;12)示现涅槃。这十二相里根本没有遍入天的杀害众生、与他众作战,以及各种不如法行为。所以,外道的典籍并不符合历史。

现在有些外道把释迦牟尼佛与他们的祖师或创始人合在一起,声称是一个圣者的两个化身。很多佛信徒也信以为真,觉得释迦牟尼佛跟外道本师一模一样,所以到外道殿堂时,对外道本师也像对释迦牟尼佛一样顶礼。当然,各宗教之间要和平团结、理解包容,以这样的世间理念对天尊恭敬尊重也可以,但如果你真认为他们的祖师就是释迦牟尼佛,那说明你对佛教一窍不通。

昨天有个人问我:“某某上师到外道殿堂去顶礼,我想不通怎么办?”我说:“他要是真正的善知识,此举可能含有摄受外道的甚深密意。但即便如此,他自己也要非常清楚:外道祖师公元多少年来到人间?从他创教到现在杀了多少众生,身负多少血债?这跟释迦牟尼佛利益众生的教义是否相违?对此应当了然于胸。”

所以,有些修行人以后要注意,不注意的话,听一些上师的教言就全盘接收,根本不分外道与内道,这是不明智的行为。有些上师虽然有名声、有威望,但这不重要,真理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作为佛教徒,生生世世不要造堕入地狱的因。有些人为了所谓的团结,为了得到人们赞叹、恭敬、供养,就把佛教的教义抛之脑后而随顺外道,这是不合理的。比如外道提倡发动战争,你作为出家人,为了随顺,也带上长刀、拿着短枪跟着他们跑,这没有任何必要。尽管有时候应该随顺别人,但关键问题上没有必要随顺。对家人、对好友也是如此。

现在有些佛教徒学得比较杂,修行也不知道方向,自认为是一个清净的佛教徒,但到底怎么样还需要观察。学这部论典的主要目标,就是把神和佛区分开来。虽然按照密续、经论的观点,有些神也是诸佛菩萨的化现,但你不认识的话,就不用皈依他,这在佛经中有明确开示。否则,觉得外道天神中有诸佛菩萨的化现,就要皈依所有的外道,这样自己也会变得糊里糊涂。因此,希望大家对有些教理要学习,不然的话,带徒弟会不会让他误入歧途也很难说。

本论的作者非常出名,他对外道并不是完全排斥。有些人因为是佛教徒,就视外道不共戴天:“你是学那一派的,不是学我这派的,不要到我跟前来!不要接触我!”这也没有必要。但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一个标准线,在有些行为和发心方面,理应经常观察、思维。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 象鼻天:印度教的护法神,象头人身。相传为大自在天之长子,掌管天库。修其法者,可令财富丰足,故民间从商者皆奉为财神。

[2] 六种妙德:自在、祥瑞、美名、身庄严、智慧、精进。

[3] 四魔:天子魔、死魔、蕴魔、烦恼魔。

[4] 以前有一个领导特别狠,平时对佛法一点都不恭敬,口口声声毁谤佛陀。有一次,他跟他的上级来我们学院视察,到了大经堂的时候,他上级看到佛像就合掌顶礼,他东看西看,见所有的人都在顶礼,自己一个人站着也不好意思,于是别别扭扭地一起作礼。这就属于“顾他面”。

[5] 《增一阿含经》云:“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

[6] 传说遍入天有十个化身,分别为:鱼,龟,野猪,人狮,倭人,持斧罗摩,罗摩,黑天,佛陀,迦尔基。
 
《胜出天神赞》第三讲

思考题

14、既然佛法是趋入解脱的唯一津梁,那为什么学佛的人那么少?你对此是怎么认为的?

15、有些人看了一两本佛经,就认为自己精通佛法了,于是对佛法指指点点、大放厥词,对这种现象你如何看待?

16、供养遍入天与供养佛陀有哪些不同?请引用公案进行分析。最终可得出什么结论?

17、对于这节课所倡导的“从小学佛,培育爱心”,你打算怎么样响应?

18、我们所依止的本师,需要具足什么特点?假如外道天尊也拥有这些特点,我们是否应当皈依?请说明理由。

19、皈依三宝之后,戒律中为何规定不能皈依外道?这是不是因为佛教太缺人了?你有什么体会?

20、通过学习《胜出天神赞》,你自己有哪些收获?倘若你周围有人不明白这些道理,你将会如何引导他们?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若问:还有什么理由证明佛陀不是遍入天的化身呢?

何时以贪嗔,非天家夺宝,

贪慧行奸计,夺取一切地。

遍入未解脱,痴人皆供礼,

佛陀定解脱,凡愚不敬礼。


遍入天在某一个时候,以深重的贪心和嗔心,用狡诈诡计先夺取了非天的如意宝、甘露等家财,后在贪心的驱使下,又骗取了非天所控制的整个大地。遍入天并未解脱相续中的烦恼,愚痴的人却纷纷供养礼拜他,而佛陀决定具足解脱的功德,凡愚者却不知礼敬。

遍入天跟佛陀有非常大的差别,但世人因为愚痴的缘故,不一定懂得这个道理。从前,遍入天为了抢夺非天统治的地盘,变化成一个矮小的天人,到大力非天前祈求赐予一块地。非天问他需要多大的地方,他说:“只要我身体覆盖的地方就可以。”大力非天满不在乎地答应了。遍入天遂以神变力化现出庞大的身躯,将整个大地都覆盖了。大力非天后悔莫及,只好让出了自己的地盘。

这是《吠陀》的一个故事。《吠陀》里的故事,有些是有依据的,有些只是一种传说。但这个故事在印度古籍中经常引用,在藏地诗学中也随处可见。作者以此作为依据,用来说明遍入天具有贪心,贪执别人的财宝、别人所统治的大地;见到别人使用,他也会生起极大的嫉妒和嗔心,通过各种手段抢到自己手里。

从遍入天的行为可以看出,他并没有摆脱贪嗔痴等八万四千烦恼,可成千上万的愚痴者,却盲目地崇拜遍入天。在印度来讲,最大的两个派系,就是遍入天派和大自在天派,有无数人信仰供奉,其殿堂里的朝拜者每天络绎不绝。佛陀与遍入天、大自在天比起来,无论是所证悟的智慧、所断除的障碍,各方面都远远超胜,而且具足一切解脱的功德,自相续脱离一切束缚,能饶益无量无边的众生,然而在这样的圣者面前,顶礼的人可谓少之又少,凡夫愚者根本不知道佛陀的功德。

如今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除了不丹、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信奉佛教外,大多数都不信仰佛教。2008年的一本书里说,现在全世界有六十六亿多人,五十多亿人有宗教信仰,占总人口的85%。其中基督徒最多,约二十二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1/3;穆斯林约十三亿人,占总人口的1/5;佛教有三亿多人。从这些数据来看,学佛的人并不是很多。当然,这只不过是统计的人数,若加上没有统计的佛教徒,肯定远远不止这个数字。比如现在有很多公务员,每天都在学佛、念佛,但不敢公开,连皈依证都不敢办,到寺院去也是东看西看,生怕有电子眼、监控器,所以这些人肯定不在统计范围之内。

不过,就算加上这些人,学佛的人也仍然不多。为什么不多呢?《殊胜赞》中讲过,因为佛教的教义高深莫测,大多数凡夫望而却步。譬如,世间天珠或如意宝的价值,具有智慧的人才了知,一般人根本不懂。同样,非常粗浅的知识,很多人都愿意接受,而甚深微细的佛法,他们却不愿追随。《四百论》也说:“婆罗门离系,如来三所宗,耳眼意能知,故佛法深细。”印度三大宗教分别为婆罗门教、离系外道、佛教,其中婆罗门教讲究歌咏唱诵的音律,主要是耳根的对境;离系外道以外表行为为主,一丝不挂地修行,不进饮食而依于五火,主要是眼根的对境;而佛教的深奥境界,主要是意根的对境,必须以甚深智慧才能了悟。

大家都知道,知识越深细,学的人就越少。就像一个最好的大学,学生考上的可能性很小,一百个人只有两三个被录取,同样,对极为甚深广大的佛教,学的人少也是正常现象。前段时间,我到青海去看一个著名的藏医,他在办公室里长吁短叹:“藏传佛教好似如意宝一样珍贵,但懂得的人实在太少了。不过还可以吧,反正也有少数,佛陀不是说了嘛,‘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不懂也是情有可原……”他自言自语地在那儿叹息。我觉得他言之有理,藏传佛教或整个佛教是那么好的甚深妙法,可现在的芸芸众生根本不信,即使信一点,也是除了迷信以外没有通达佛法的教义。

佛法是相当甚深的,并不是像有些人想得那么简单。有些人看一两本书,就认为精通佛法了,马上开始著书立说,指责佛教这个地方不对、那个地方不对,这是非常可笑的行为。我本人看过大量国外翻译过来的书,也看过国内藏文和汉文方面的书,一听那些人驳斥佛教的论调,就知道他只是在世间学过一点点,但对佛教浩如烟海的道理连边儿都没摸到。这种人很可怜也很可笑,除了感叹以外,我从来没觉得他很厉害、担心他对佛教的驳斥有理,连这样一个怀疑也不会生起来。

要知道,想深入佛教的话,看一两本书是不够的。藏传佛教的《大藏经》中,经典有一百多函,论著有两百多函,学一部论典就要花很长时间。对我个人而言,二十多年来反反复复刻苦钻研,越学越觉得佛法深奥,而有些人以考察的名义只学了短短几天,根本不可能通达佛法内容。

没有精通佛法之前,千万不要肆意毁谤,如果有人信口开河,你也不可人云亦云。古往今来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驳倒佛教。很多非常权威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对佛教五体投地、恭敬有加。而现在个别孤陋寡闻的人,举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故作权威地反对佛教,只能显露出他的愚痴无知,对佛教没有丝毫损害。佛教的教义纯洁无垢,完全符合于自然真理,因此,任何人也没办法驳斥它。

若问:供养遍入天与供养佛陀有何不同吗?

大地系四洋,腰带沉甸甸,

似重予遍入,大力成痛苦;

以尘供能仁,获成无忧王,

披满月光衣,地上得统治。


用古印度的诗学修辞来说明,整个大地系着四大洋的沉甸甸的腰带,这样的大地曾被大力非天施予遍入天,按理来讲,大力非天应该得到好报,结果他却被遍入天以神变压在地下,感受无边的痛苦。与之相反,胜者孩童仅仅以沙石供养佛陀,来世就转生为无忧王,统治被月光所覆盖的大地。

这个偈颂说明,我们对遍入天怎么样供养恭敬,就像对恶人承侍一样,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现在有些黑社会老大,自己手下做事得力时,会给予一些财利、地位,而一旦他不高兴,很可能翻脸不认人,马上就把手下杀掉。所以,将具有贪嗔烦恼的对境作为依止处,到了一定的时候,不会对你真正有利,因为这个依止处始终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你,不像佛教大乘菩提心的教义,是无条件地帮助你。包括世间两个人成家,他(她)也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自己,一旦你的行为触怒他(她),就会打你、骂你,甚至杀死你。因此,依止自私自利的对境,全部都是痛苦之因,而依止利他心强烈的对境,才会散发出快乐的光芒。

这里是说,对遍入天作供养,不但没有好报,反而会产生痛苦。相反,在佛陀面前作供养,即使只有一点点,其果报也非常广大。以前佛陀在王舍城时,有一次带阿难去城市里化缘,两个孩童在城中玩泥沙,其中一个孩童叫胜者(又名德胜),他看见佛陀的庄严身相,生起无比的欢喜心和诚挚心,自己很想供养佛陀,但没有别的供品,就抓了一把泥沙前去供养。可是他个子太小,够不着佛陀的钵盂,另一个孩子就跪着,让他站在自己身上,佛陀也慈祥地弯下腰,用钵盂接受了他的供养,并让阿难回去后用水和着泥沙涂在僧众的僧房上[1]。当时佛陀告诉阿难:“在我涅槃一百年之后,这个孩童将转生为统治印度的无忧王(也叫阿育王),另一个孩童会变成他的大臣。”所以,不要说用鲜花、财物等供养佛陀,甚至孩童在玩耍的过程中以泥沙供佛,来世也可以获得殊胜王位。

阿育王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时代,他通过武力统一印度全境,使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大国,显现上残害了很多众生;后半生是“白阿育王”时代,他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并修建了84000座舍利塔,将佛陀的舍利广布于南赡部洲。这样的国王,也是通过对佛陀简单供养而得到的。

记得《华严经·十地菩萨赞佛偈》中云:“若得见于佛,舍离一切障,长养无尽福,成就菩提道。”若能见到佛陀或佛像,可以断除一切障碍,长养无量福德。所以我常在课堂上强调,希望大家多供养佛像,哪怕是一根香、一盏灯,也要不断地供养。

尤其是有些小孩,这方面一定要尽量培养。就像我昨前天所说,菩提学会中的很多居士,如果有孩子在上学,除了让他按部就班学习现有的课程外,还应利用周末或放假期间,让他学一些佛教知识。大人可以把孩子集中在一起,讲《儿童佛教课》[2]里的故事或其他佛教故事,让他从小就学会积累福德、不造恶业。否则,现在的环境只能教会孩子杀生、邪淫,根本不能教他们如何行善断恶,很多孩子由于没有受到良好教育,长大后恶劣见解始终扭转不过来,这是特别可怕的。

所以,我从今年开始,发出“从小学佛,培育爱心”这一口号,倡导孩子们学习佛法。儿童时期在一生中极为关键,这时候所学的知识记得最牢固,假如每个小孩都心中有佛,懂得在佛前供养,将来就会像阿育王一样有福报。这种理念若能从小在心底里扎根,那他长大以后,绝不会变成贪官或恐怖分子等对自他有害的坏人。

我们学院的文殊小学,这几年来在很多老师的努力下,许多孩子真正变成了修行人,非常感谢!那么在外面的大城市里,希望你们也要创造条件,从今年起,各地应建立这样的“佛教小学”。当然,真正办小学的话,需要很多手续,这有一定的困难,但你们可以效仿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的做法,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组织孩子们集体学佛,培养他们对佛的诚挚信心。比如将几个小孩凑在一起,今天磕头,明天听故事,后天看《佛陀故事》的动画片……这对他们一生有非常大的作用。否则,他们从小生长在不好的环境中,有些老师也特别坏,一直讲许多诱发贪心嗔心的故事——以前我就遇到过很多坏老师,现在想起来有点恨,但自己发了菩提心,也不能恨!开玩笑。

承接前面所说,阿育王因前世供佛泥沙的果报,后来成了印度大国王,他所统辖的国土,是月光覆盖的一切大地。这是一种夸张的修辞,实际上阿育王统治的主要是整个印度,此果报来自于供佛的一点点泥沙。因此,我们现在做一个小小的功德,再过几百年、几千年,也会得到无量快乐。《入行论》云:“依佛无边福,恒常获安乐。”依靠对佛的供养、祈祷,我们会获得无穷无尽的福德,在生死轮回中恒常快乐,最后得到圆满佛果的无上大乐!

若问:作者皈依佛陀,不皈依外道本师,他为什么要这样取舍呢?

我不执佛方,不嗔淡黄等,

谁具正理语,认彼为本师。


我既不偏执佛陀,也不嗔恨淡黄仙人等,谁具有符合事实的真理,我就认定谁为本师。

作者说自己不偏袒佛陀的观点,不会因为自己是佛教徒、学了佛,就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毕竟从家族上讲,他出生于婆罗门家,全家皆以大自在天为本师,所以他没必要站在佛教这边。同时,他也不嗔恨外道的淡黄仙人、食米斋仙人、裸体外道本师等,前面已经讲了,因为他们并未抢夺他的财产,从来没有害过他。

我们平时也应该这样,没必要站在佛教的角度,也没必要站在外教的角度,不要随便就自赞毁他,而应以公正的心态来观察,看到底是哪一个宗派好、哪个宗派符合真理。不管是空性方面也好、显现方面也好,谁具有真理,我们就应当依止谁。如果外道中有真理,同样也可以接受,把它当作自己本师。但若它的教义经不起理论推敲、教证理证的观察,那把相似智慧视为真理是不合理的。本论的作者既精通外道又精通佛教,在反复比较和观察之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唯一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圆满完整宣说了万法真理,任何外道本师均无法揭示。于是他选择依止佛陀,而不是以迷信来依止的。

我们依止上师也要这样。哪一位上师符合善知识的条件,就应当依止他,而不是因为他对自己很好,所以要依止。毕竟依止上师关乎生死大事,并非只为了从上师那儿得一点财物,因此,这个问题值得慎重!

上师如意宝赞叹佛教时,经常用这个颂词。以前上师在加拿大的仲巴仁波切总会为大家讲法时,就引用了此教证说,自己在五十多年中,悉心研究佛教道理,确实了知佛教哪一个道理都没有瑕疵、没有错误,如今到了这个年龄,对佛教的所有理论都深信不疑。

很多赞文中也说:“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天上、天下,唯有佛陀所宣的真理正确无误,这一点并不是夸夸其谈,而是经过了理论和实践的长期检验。我本人不是很有智慧,以前没上过特别有名的高等学校,但在读中专的时候,比较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当时书上许多所谓的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始终说服不了自己,总觉得心里疑惑重重。直到遇到佛教之后,通过学习因明和般若,才找到了满意的答案。

在佛教智慧的汪洋大海面前,我觉得自己就像一滴水一样渺小。而末法时代有些人,对佛教略有了解,就认为已经精通无碍,开始对佛教指指点点,甚至对释迦牟尼佛大放厥词,有时候看来十分可笑。他连小小的家庭纠纷都处理不了,还敢批判释迦牟尼佛,真的是非常可怜!在家人和不信佛的人因受环境的影响这样说也情有可原,但有些披袈裟的出家人居然也声称要改革佛教,说释迦牟尼佛的佛法过于陈旧古老,一定要发明新的教义……用现代名词来哗众取宠,这完全是愚笨的标志。

大家对佛教的甚深教义,务必要想方设法生起定解,只有这样,对佛陀的信心才不会改变。否则,只是表面上办个皈依证,加入一些佛教团体,听个灌顶、参加个开光仪式,不一定就是佛教徒。所谓的佛教徒,要对佛法的教义深信不疑,哪怕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三宝。你们每个人有没有做到?应该好好观察。

若问:智者所应依止的宗教,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深慧眼寻觅,依谁具遍知,

利生大教义,智者何需余?


智者一定要以深细的智慧眼来寻觅,无论是佛教还是外道,谁具足通达一切万法的智慧,谁具足饶益一切众生的利他慈悲心,就应当诚心依止谁。除了智慧和悲心这二者,再也不需要其他教义了。

我们人类最需要的,就是通达万法真理的智慧,以及饶益一切众生的悲心。在所有的宗教中,唯有佛教的教义才具备。圣天论师说过:“如来所说法,略言唯二种,不害生人天,观空证涅槃。”释迦牟尼佛所宣的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而言只有两种:一是以悲心不伤害众生,果报可转生于人天善趣;二是通达万法在名言中如梦如幻,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依此可证得无上涅槃。其中就宣说了智慧和悲心。任何一个宗派,如果具有智慧和悲心,我们就应当虔心依止,除此之外,其他教义都没什么价值。

如今在汉地,古今中外的文化学说比较多,很多人的思维方式稀奇古怪,哪怕是一个名词解释,或者一件产品的说明书,也是这人讲一个、那人讲一个,结果大家都不知道方向了。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我们能找到指路明灯般的佛教,真的是非常难得。佛教已经把我们的方向锁定了,如果想广泛地了解,《大藏经》和大德论著中有详细阐述,但归纳起来,就是智慧与悲心。所谓的智慧,是通达一切万法的胜义本体和世俗中业因果不混淆的道理;所谓的悲心,就是要做到无我利他。其实社会越发展、人类越进步,就越需要佛教理念,否则,光是外面修几栋楼,不一定就是进步。现在的楼房越高越怕地震,从窗户往下一看也胆战心惊,难道进步是这样恐怖吗?

若问:假如外道天尊也有智慧和悲心,是否应当依止他们呢?

孰若无诸过,普具众功德,

梵遍入自在,彼是我本师。


假如外道天尊没有贪嗔痴等烦恼,也没有烦恼所引发的杀盗淫妄等过失,而且利益众生的悲心和通达万法的智慧等一切功德圆满具足,那不管他是遍入天、梵天、帝释天、大自在天,还是天龙八部等鬼神,我都可以皈依。

这是一个假设句,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三界中,唯一佛陀是断除二障、通达二智的大圣者,其他天尊不可能具有这样的功德。所以大家不要误解了,觉得:“作者说可以皈依遍入天和大自在天,那他们就是我的本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我们讲经说法,理应让别人懂得取舍。现在有些弟子问某些法师:“对天龙八部、妖魔鬼怪可不可以顶礼呢?”法师就说:“可以顶礼。因为《华严经》中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所以众生的佛性都是一个。《三字经》中也说:‘人之初,性本善。’可见天龙八部、妖魔鬼怪的本性也是纯善,你怎么能不尊重呢?”

这种说法不太合理。倘若你知道这些鬼神是诸佛菩萨的化身,或者他们在高僧大德面前发誓承诺护持佛教,就像藏地有些护法神一样,那顶礼他们是可以的。除此之外,把胜义谛和世俗谛混为一谈,以“佛性是一个”为理由而顶礼、皈依鬼神,皈依戒就无法安立了。如果说有情和无情的法性都是一个,那你也可以顶礼石头、龙泉水,或皈依老猪、饿狗、牦牛,因为它们本性都是纯善,都具有与佛陀一样的佛性。但以这个原因而皈依或顶礼,肯定是不合理的。

我们皈依三宝以后,有非常明确的皈依戒,如《优婆塞戒经》云:“若归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自在天等;若归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典籍;若归僧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邪众。”皈依佛之后,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能皈依大自在天、帝释天、遍入天等外道天尊;皈依法之后,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能皈依《吠陀》等外道典籍;皈依僧之后,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能皈依外道的天神鬼怪、邪知邪见者。假如你皈依三宝以后,又去皈依外道天神,那皈依戒又如何守持呢?所以,外道和内道之间的界限一定要分清。但要想分清的话,没有闻思修行恐怕是不行的。

这个赞叹文一方面是赞颂佛陀的功德,另一方面,也是让很多人搞清楚到底该皈依谁。现在民间的说法各种各样,很多人看到天神也要摆上供品,拜一拜、礼一礼,这种行为的确不如法。虽然有些天神可以给你暂时带来帮助,比如东北的大仙儿或南方的神,暂时让你发财或者平安,对自己的事业有些许利益,但他无法令你获得最究竟的解脱。

在这个世界上,最究竟的解脱唯有佛陀才能赐予。这一点,并非因为我们是佛教徒才这样说,不是像现在有些上师一样,你必须要当他的徒弟,不能到别的上师那里去,否则就背叛他了,他以后再也不理你了。我们不是这样,而是看三界众生非常可怜,他们寻找的解脱之路唯一佛陀才有;而佛陀的解脱真理,在佛法中可以出现;佛法的内容,唯一僧众可以接受,有闻思修行的机会。所以,如果皈依三宝,今生会快乐,来世也会快乐,最终可以获得解脱。就像是一个好老师,父母会放心把孩子交给他,不愿孩子被坏老师带坏了,因此,以真理为标准的话,皈依三宝后不能皈依外道的原因就在于此。并不是我们佛教太缺人了,你皈依以后,一定要把你关在里面不让出去。其实你想出去完全可以,不过你的前途令人堪忧。一旦皈依了三宝,就有了生生世世快乐的开端,但若今天皈依,明天又开始背叛,这对佛教来讲没什么损失,可对你而言还是非常可惜。所以佛经中制定了皈依戒的要求,如果你今天皈依佛陀,明天又到外道殿堂里杀鱼宰鸡供养天神,这没有多大意义。

在座很多出家人,以后出去弘法的时候,一定要有稳固的见解,不然的话,很容易随错综复杂的环境改变——原本你是个名副其实的佛教徒,后来因恶友和环境的影响,变成了一个外教徒,我们听后也会很伤心的。对你个人来讲,也许觉得很有成功感,但实际上这得不偿失。因此,大家应在上师三宝等殊胜对境前经常发愿:“我乃至生生世世不离三宝!”朝拜圣地或高僧大德时,也要默默地想:“愿我生生世世不离佛法的光明,一定要利益众生!”包括自己在家里坐禅、修法,也应常常这样回向,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孰若无过失,且有无量德,

具悲一切智,我即皈依彼。


作者进一步阐述:谁要是没有任何过失,拥有无量功德,且具足圆满的大悲与智慧,我就会皈依谁。

不管是什么样的身份,只要没有危害众生等一切过失,一切障碍全部断除,且精通三藏十二部等所有教理,圆满具足身口意一切功德,并具有利益众生的慈悲心、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广大无边的智慧,作者就会发自内心地皈依他。因为这样的本师可引导自己趋往解脱之路,最终步入无有痛苦的快乐宫殿。

大家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佛陀以外,谁也不可能圆具这些功德,即便是人类中了不起的智者、学者,或被成千上万人崇拜的国王大臣、明星歌星,也不可能如此断证圆满。现在无数人追逐明星歌星,其实真的很笨,我并不是对这些明星歌星不满,他们也有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我没有什么好嫉妒的。可是因为他们会打拳,或有非常吸引人的神态,或者嗓子特别好,无数人就崇拜得不得了,这对自己有什么利益呢?这个明星一旦死了或者老了,他的青春不再、妙音失去,大家还会不会喜欢他呢?不一定。大慈大悲的诸佛菩萨来到世间,人们不见得非常喜欢,因为他们功德深藏不露,大家无法现量照见,而凡夫人稍微有一点特长,人们就特别特别崇拜,其实这是一种颠倒。

真正能给我们带来利益的唯有佛陀。《宝性论》中说,最究竟的皈依处就是佛陀[3],因为佛法和僧众的来源是佛陀。所以,对佛陀恭敬、皈依,世间上再没有比这更超胜了。汉传佛教中对皈依非常重视,这是很好的传统,许多人皈依以后,一般是不会改变的。而在藏传佛教中,几乎没有举行皈依的传统,人人好像从小就已经皈依了。但是,专门有个仪式让人明白自己是佛弟子了,我觉得还是很重要。

在座的道友已经皈依佛陀了,所以无论在哪里见到佛像,都要知道佛陀是唯一的真理者,对其他宗教的圣尊,也没必要排斥或者说过失,但不应跟佛陀一样恭敬礼拜。如果你想对外道本师同样崇拜,那他能不能给你带来暂时、究竟的快乐?这是需要好好分析的。假如遍入天、大自在天跟佛陀具有相同的功德,皈依他们当然可以,但若没有这种能力,你付出所有的财产和精力,恐怕也只是一种浪费。

在这么多的宗教中,我们今生遇到了佛法,的确值得欢喜。作者也说他唯一皈依具有一切功德、远离一切过患的智悲双全的佛陀。所以,从现在开始,大家要明白自己唯一皈依佛陀,生生世世不要改变,而天尊并非究竟皈依处,虽然依止他可暂时得到财富、地位维持生活,但这不是究竟的皈依,最究竟的皈依处只有佛陀。

三、末义:

若问:作者在著论最后是如何回向的呢?

具如莲目之佛尊,赞美千江源大海,

我语所生少分善,愿诸众生具安乐!


具莲花般明目的佛陀之殊胜功德,是我等后学者撰著赞颂文之来源,犹如千江百川皆源于大海一样。我今造此赞文所得的少分功德,愿回向一切众生,令他们得到暂时与究竟的安乐!

我们也要这样想:自己听闻和学习所得到的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他们暂时对释迦牟尼佛和三宝生起不共的信心,究竟在相续中种下解脱的菩提种子,成熟以后获得圆满正等觉的佛果,进而利益无量无边的有情。

《胜出天神赞》,德雪达波论师造圆满。印度堪布萨瓦匝得瓦、主校译师万德仁钦由梵译藏,后由万德拜则绕杰达(赤松德赞时代三大译师之一)校正而抉择。

好,这部论典至此传讲圆满了!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 《毗奈耶经》中有不同的说法,有说让阿难将泥沙涂在佛陀房子的一面。

[2] 《儿童佛教课》,现收录于《妙法宝库03》中。

[3] 《宝性论》中云:“了义之中诸有情,皈依唯一是佛陀。”
 
什么是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

此二智慧是佛的遍知智慧的两个侧面,尽所有智是从佛智的显现分,即从佛照见十方三世一切万法显现的角度,如所有智是从照见万法本体空性的角度来说的。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说:“ 现空双运有两种: 一是菩萨出定时所见世俗缘起与空性的双运,这是暂时的现空双运;另一种是诸佛菩萨入定时所见无生空性与大光明的双运,这是究竟的现空双运。”

从出定位的现空双运言,即从所境所言之现空双运。从入定位之现空双运言,即两种智慧(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的现空双运



问:如果佛陀照见一个凡夫一万劫以后的事,还会不会改变?

答;上师仁波切:“佛陀?不会改变。”

为什么不会改变?

1.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佛陀的遍知智慧并不是以定量‘此边”’的方式照见无边所知的,就像所谓的‘虚空周遍’也能遍及无边无际一样,佛陀是在无勤平等一味中洞晓万法的。彻见的方式完全已逾越了观现世的樊篱……佛在无分别念中了知以及三时中了知万法……”

定量“此边”的方式:是在一个规定的范围内的一个量,是我们凡夫众生现量比量的方式,只能达到某一个边际,极为有限。而众生无量,诸法无量,如同东方的虚空是无边的,往东方的虚空走,并没有新增加的虚空,您不可能到达一个边。佛陀安住在诸法现空平等一味离戏大空的本体中,完全超越我们观现世量的范围,超越任何边际,以无边的方式,洞晓一切万法。

《俱舍论》云:“罗汉麟角喻佛陀,次见二三千无量。”意为:声闻罗汉的瑜伽现量彻见二千大千世界,缘觉阿罗汉的瑜伽现量彻见三千大千世界,佛陀的瑜伽现量彻见无量三千大千世界。

2.佛陀照见张三一万劫的情况,却不是张三宿命的决定者。无论张三成为佛菩萨还是轮回六道,都是多种因缘聚合的结果。

张三在他一万劫的生涯中,如何在六道中沉浮,又是如何在漫长的时日中修道,依靠佛菩萨的加持,又如何以极大心力行持善法,提前圆满无数劫的资粮,佛无余照见;若张三杀盗淫妄,一万劫在恶趣轮转,佛也洞察入微。

按照您所说的两种结果,都说明对方需要行善止恶。如果张三成为佛菩萨,这是张三在一万劫行持随福德分善法和随解脱分善法的结果;如果张三仍在六道轮回,为了能获得人天善趣的安乐和修道的所依之身,他需要行持增上生的因:十善业。



问:众生的命运是一定的还是不一定的?

答:众生的命运是不一定的,大恩上师多次说“否则遇到善知识就没有必要了。”

上师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中说:“佛教徒不是懦弱的,而是坚强的,对于人生的种种不幸,要有直面勇对的胆识和心力,要有扭转命运的勇气和信心,一次不成功,还有下次的机会,只要不放弃,我们就一定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佛教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地,任何事情都会因自己的努力而改变,前世的恶报也许会因现世的某种善业而消减,我们不相信宿命论,我们只相信因果不虚。


命运虽然不一定,但佛陀能够了知,因为佛是遍知。

萨迦班智达在《量理宝藏论》中说:“ 纵经劫间有所说,然于镜内顿时现,如是所知无止境,佛智刹那即彻知。”

大恩上师在《因明讲记》中解释这个颂词时说:

“世间中,纵然一个劫也说不完或者漫长的时间也无法宣说清楚的有些事物,通过圆光镜的缘起却可以顿时显现…… 同样的道理,在佛陀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面前,未来、过去的事情以及现在各种各样细微、粗大事物的境相都会顿时现前,互相不会遮障,这是不可思议的一种境界。所以法称论师说:如来遍知不可思。我们凡夫人怎么样想,也是无法了知。我们也可以看到,佛经对未来的龙猛菩萨、无著菩萨是如何授记的,以及佛法的毁灭、兴盛还有未来劫的情况都说得很清楚。原因是什么呢?在佛陀的智慧中,未来、过去、现在的一切境相都会顿时显现,这就是原因。

这是我们凡夫人怎么想也想不清楚的事,因为我们凡夫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不可思议啊!这是在刹那间顿时显现的,并不是佛陀经过很长时间思维,一直冥思苦想,最后才稍微知道有种模模糊糊的外境,不是这样。一刹那间,所有世间各种瞬息万变的事实完全呈现,这就是佛陀不可思议智慧的功德和威力。当然,如果我们多学习一些有关佛陀智慧和功德方面的大乘经典就会知道,佛陀跟任何凡夫和菩萨的的确确不相同。”

大宝法王讲解的《宗门实修法座-四共加行》:

我们常说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到底佛法僧为什么能成为皈依处呢?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其中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值得我们要皈依的原因,就是佛陀心中所具备的功德。

一谈到功德,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功德很多嘛,佛的功德真有什么不同吗?或者佛的功德特别珍贵殊胜吗?是的。佛陀具备了两项殊胜的功德:智慧与慈悲。

首先要了解智慧的功德。平时我们说大智是指「遍知一切法的智慧」,很多人会觉得很难理解,怎么可能遍知一切法呢?由于我们惯用凡夫的心来臆测,因此不可能理 解。而且,由于我们对于外在的物质、色法都已经习惯,因此以这种惯性的思考,更不可能理解何谓「大智」的。譬如烧开水,只要水温到达一定的程度就会烧开, 但如果超过还继续烧的话,就会烧干;对于凡夫来讲,由于超过了他的理解程度,因此听到大智的功德是不容易了解的。

过去有许多论师, 例如法称论师、陈那论师等考虑到很多人不了解大智的意思,因此解释道:「遍知」是指「对于想要解脱的弟子,佛陀能够正确无误地遍知一切利益他们的方法与他 们的需求」。近一步更说明道:如果「遍知的智慧」是指知道身上有多少虫,世界上有多少生命或者人类的数量的话,事实上,这样的智慧并不值得我们去皈依。

但这里我要提醒大家,以上对于大智的解释,是论师针对不具信仰的人所作的方便开示而已;如果各位将这段解释理解成:「喔,原来佛陀并不是什么都知道」的话,那我会很伤心的。


如何理解佛的遍知

佛陀遍知万法有两种情况:对必要的法全知和对一切所知全知。

《释量论?成量品》说:“何法对众生有必要,应先通达此法。”

《量理宝藏论讲记》云:“世间的道理也是这样,如果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是社会不需要的,那即使再精通它,毕业以后也派不上用场,而在求学的过程中如果能通达有用的知识,那对自己和社会都会有利。

同样,虽然佛陀的确通达一切万法……但最重要的是让众生从轮回苦海中获得解脱乃至成佛的方法,这是任何世间智者都无法通达的……而其它的法,诸如世界上有多少昆虫、草木、微尘,即使不知道这些对修道也没有任何障碍。

……拿佛陀所宣说的《时轮金刚续》来讲,这是藏传佛教中最著名的历算,其中对日食、月食等都描述的非常清楚,在科学还没有发现这些规律之前,佛陀就已经了如指掌。藏地到目前为止,每年都要出版日历,而这不需要任何现代天文仪器,仅仅按照《时轮金刚》进行笔算,就可以对什么时候有日食、月食推测得清清楚楚。与现代的天文学家所得出的结论相比较,包括七大行星的公转、自转的速度等数据几乎没有差别。

其他论典也讲到,远方的毛发如果能看得清清楚楚,近处的绳子肯定能看到。同样,依靠四谛可以使众生从轮回的苦海中获得解脱,或者凡夫人按照佛陀的教言修持最后可将有漏的身体转变成相好圆满的佛身,对于这些甚深的道理,佛陀的微妙智慧完全可以了解。如果佛陀连这么甚深的道理都能通达,那么对世间的知识更能轻而易举地通达。现在科学家所发现的天文地理、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许多理论,其实在佛经中早就开示得清清楚楚,因此遍知佛陀的智慧是每一个众生真正应该希求的目标。”
 
我诵大方广佛华严经, 关于释迦牟尼佛的功德, 有整整一卷的赞叹。读起来真的是享受。
不读华严, 不知佛家之富贵。
真真如此!
 
我诵大方广佛华严经, 关于释迦牟尼佛的功德, 有整整一卷的赞叹。读起来真的是享受。
不读华严, 不知佛家之富贵。
真真如此!
好久不见,乐师兄一向可好:)
 
我很好,谢谢您的关心。很开心看大伙儿讨论热火朝天。
各位弘法不遗余力, 敬佩赞叹。
阿弥陀佛。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