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恩上師仁波切側記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iWen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iWen

嗡阿热巴扎那得
注册
2013-07-04
消息
1,039
荣誉分数
205
声望点数
73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上师莲花生大士
顶礼圣者法王如意宝
顶礼大恩上师仁波切



《藏密佛教史》

藏密佛教史
——天鼓妙音

第二世敦珠晋扎益西多吉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

贝诺扎那

出生于涅莫雪堪地方的阿阇黎贝诺札纳,经国王赤松德赞劝请,历经七次八大危难等难以承受的五十七种艰难困苦全然不顾而去往印度,在达那够夏清凉檀香林,临近到达西日桑哈依靠神变设置的九层岩洞,虽然他让那里提水的瑜伽母给上师送信,可是她却没有答复。贝诺札那作看式把她的水器粘在地上,瑜伽母打开自己的胸襟显示出金刚界坛城,在她的帮助下,贝诺札那得以拜见花戒桑给大师,献上纯金曼茶罗,请求传授无有勤作之乘。大师说需要观察。
早晨,上师作秘密印持以后宣讲了所有甚深要诀并说:“如果没有严加保密,势必会受到国王的惩罚而危及性命,所以白天你要在其余诸位班智达面前听闻因果法,到了晚上才可以传窍诀法。”就这样采取了不为人知的方便和缘起。
上师在晚上采用这种方法:他把心部十八窍诀用白山羊的乳汁写在白绸缎上,当用烟熏时文字就会清晰现出,让护法神承诺保护,作极其保密的印持,盖上极其保密印。尽管这样,可是贝诺札纳心里仍不满足,结果上师又为他传授了六十续部的一切灌顶、窍诀以及果位固有的深法,可以说他已经完全得到了白黑花界部一切佛法的堂奥。可是贝诺札纳似乎显得还
不满足。上师亲口说:“法界虽无尽,若知一真如,无余已圆满,立誓无别法。”接着又给他传了寻教三规、布施四处、不施四处。此后,贝诺札纳在德瓦地方的大尸林中又拜见了嘎绕多吉大师,得受了六百四十万大圆满义传承,并且现前获得证悟、解脱同时的大成就。
随后,他依靠修成的神足返回西藏,白天为国王传共同因果法门,晚上悄悄单独传授大圆满,并翻译了前译五心部。当时,印度人对教言流失到藏地,以嫉妒心而使西藏人们产生怀疑,挑拨离间。由于对正法怀有歹心的王妃和群臣的左右,贝诺札纳大师暂时不得不来到擦瓦绒地方。在嘉绒岩怙主静处摄受了耶札酿波等,以能成熟的灌顶、能解脱的教言度化众生。在擦瓦绒的达则卡,为桑敦益西上师传讲了所有大圆满类。在洞空绒的红岩静堡,传给帮·桑吉滚波。在卫藏,为涅·赞那革玛绕、乐萨·西绕卓玛传讲,被一致称为五次第。乐萨西绕卓玛迎请贝诺札纳到龟兹国,最后在尼泊尔巴桑尸林中成就双运身。涅·赞那革玛绕传给索波·花吉益西、札花吉酿波、拉隆·拜吉多吉、哦札·花吉云讷等等,这是一种传承。
再有,索波·花吉益西传给努钦的一种传承;也有藏夏嘎多传给帮绕卡达、雅彻达玛西绕、色姆给隆、玛尔巴西绕哦,然后传到宿珠坡巴。


《密宗虹身成就略记》

贝若扎那等(2N- <R- 4- /,)

贝若扎那,父名巴阁黑多,母名萨嘎世,于8 世纪中叶,生于前藏尼木地区,是藏族最早出家的七觉士之一,也是三大译师之一。15 岁时前往印度,经受了十六大苦行,获得了无上密乘修法。返藏后翻译了《六十正理论简说》及《五大心部续》等许多显密经续,对藏地佛法的传播贡献极大。最后在里意地区(新疆)示现神变,其身融入于毗卢遮那佛石像的心间。他的大弟子意扎和尼查慈诚思等七人成就大虹身。据伏藏品《贝若扎那传》记载,他在里意地区时,有六十位弟子成就无余光身。


喇嘛钦!

自大圣境五台山
文殊加持入心者
祈祷晋美彭措足
证悟意传祈加持

具德上师加持入心间
不偏众生普降大法雨
三学之藏索朗达吉尊
祈请身寿不变久住世

胜义不变光明金刚基,圆满有寂利乐增福德,
以无迁变常有殊胜智,恒赐照见万法之智慧。
一切导师如来所说道,圆满三乘佛法如意宝,
教主法王上师大尊主,祈愿恒时长久住于世。
无漏清净不坏精华命,诸长寿佛尊定会加持,
犹如十力尊主长寿佛,众生顶戴尊者愿久住。
极具大悲智慧与威力,已得以承续如来果位,
凭借威势能胜伏四魔,尊者超胜十方祈住世。
 
最后编辑:
此地只应天上有
——2011.8喇荣记行

西北工业大学 张郎


人生些许经历,蓦然回首,常常自觉是不真实的。这种真实缺乏的感觉,有时候,是过分的伤痛,不愿回忆。或者回忆的影幕自动将其抗拒式的过滤,只留下幻漠的微处,让我们聊以系手牵衣,淡淡缅怀;有时候,却是因为太过圣洁,圣洁如绝美,让我们无法轻易的舒展回忆的双翼,生恐今时今地的尘垢之身,沾染了那影幕中的清净,宁愿,让一切渺渺远远,与当下的时空疏淡,仿佛不真实起来。


显然,喇荣之行,自属于这般清净的后者。让我久久不敢动笔,又似乎不可遏制,欲说还休,休且欲说的这般复杂,又会自然为其过滤,臻入佳境的情感。


2011年8月8日至16日,感恩佛菩萨的加持,我有幸来到四川省色达县的喇荣五明佛学院。这是一次清净庄严的朝圣之旅。五明佛学院依着五座大山而建,僧房林立,行者甚多,是所有佛子心中的圣地,大家辈出,不可胜举。据晋美彭措法王介绍,至少有三百多位登地菩萨,混迹于看似平凡的僧众之中。学院海拔四千米左右,在高原之上,蓝天白云,清新宁静,直是另外一处世界。从来仙山福地,大道所寄,其合天地、大德、气脉、人仰之处,有必不可言说,而又必须言说于知者之前,吾心之侧,所以留迹者。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路途素描



车子一直伴着清泉前行。



一觉醒来,才发现已经上了山顶。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蓝天和白云。这里的蓝天和白云,是经山间的清泉淘洗而出的,干净,明亮,柔软,清纯。


水是碧绿碧绿的,而且几乎安静,看不见流动。山崖和林木倒映其中的深处,清晰如明镜。一草一木,一岩一石,历历可辨,宛若翡翠里面镌刻的山水,通透,晶莹,如暖,生烟。


突然间不想回去了。升起这个念头,让我恐惧。


水中随处可见枯木、吊桥,被巨大而浓密的林叶覆盖,幽深缠绵,我的心似已进入了另外一个维度,让我忍不住放下手中的佛卷,痴痴然随着窗外碧绿而有神的山溪而去……


奇形怪状的藏式农房、白塔,不时映入眼帘,尤其那一串串用细绳穿起来的三角小旗,成五色,让我清晰的知道,已经到了传说中的藏地。白云附着在蓝天上,蓝天笼罩在一望无际的僧房上。
山越来越高,气温越来越凉,阳光也似乎越来越温暖,我关上了车窗,暂绝微寒,却不妨碍接受温暖。


见到雄鹰,山上只有草,而无树,像是披着一件绿色外衣的巨兽,在安静的入睡。黑色的牦牛在山间卧倒,长久不动,宛若青草间一点别样的植物。一切,在这里,仿佛都是静止的。连呼吸都不敢那么大胆!




二、人生之若如初见:与喇荣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随着大山变为高原,原本峥嵘峭拔的岩石化成了曲线平和的坡地,高树成青草,夕阳斜照,牦牛四散,穿着藏袍的女人和孩子们坐在草地上晚餐,野花遍地,炊烟袅袅,随着身旁的溪流往西而去,凝在车窗前的我,目光仿佛被神秘之手牢牢抓住,久久停驻于外,不能自已。


下车,穿羽绒服,与几位师兄,携带着简单的行囊,迎风而前,暮色下,驻足山门,四望如梦。记得给朋友打的第一个电话,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感觉来到了极乐世界。因为,依照《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无数经典的记载,只有极乐净土,仿佛如是:金色的殿顶,白色的佛塔,处处相连的佛堂大殿,最重要是那一抹鲜艳而不乏深沉的红色——触目皆是僧众和喇嘛,在这里,穿着便装的我们,倒显得异类。踌躇于净土之间,手足无措。第一次这么自觉卑弱!


次日才发现,存活于我此前所印象的蓝天和白云,是个假象。就像柏拉图所谓艺术,是对真实的二次模仿。因为在这里,我才知道了什么叫做真正的蓝天,真实的白云。蓝蓝的天,几乎看不到一丝杂尘,而附着其上的白云,根本,似乎,动也不动,一直是那样的静止安定。
依照佛法,我们的自性原本清净,只是被妄念、分别和执着层层障碍,厚遮竟而忘记了自己的本来。若非见到了这样的云天,我如何可知,他们还有如此一番面目!让我在某段静绝无人的山间小路上,低头,安静的沉思,在内心中虔诚的膜拜……




三、感恩上师:索达吉堪布二三事



事实上,来之前,我对堪布的了知,如藏传佛教的传承一样,极少极稀,几乎空白。因为收到了通知,在网上百度一番,匆忙之间,只看到了一堆头衔,外无其他。见到堪布的第一面,是中午在餐厅吃饭的时候。那天走廊边站着一排身姿笔挺面相恭敬的师兄,问其为何不进去就餐,答:等堪布。略觉讶异。


正在埋头吃饭,突然有人喊了一声,堪布来了。大家不约而同的站起身来,堪布微笑着进入,独自一人,走路很快,几乎走遍了餐厅的每一处,与几乎每一个人点头招呼,然后自行拿了一个与我们相同的快餐盘,要了一份简单的饭菜,就坐在对面的大圆桌前,吃了起来。我很惊讶,与堪布的第一次相遇!


在汉地,大德的出场,大凡都是出来讲法的时候,由许多居士鲜花迎请,其他僧众簇拥而出,头悬香盖,穿红色袈裟,戴长穗佛珠,流苏垂地,缓步慢行,走路虽静虽轻,但几乎有金玉之声,而极少见到其生活之态,遑论同桌进食。所以,印象中略显错落的对照,让我对穿着随意的堪布,凭空的生起一份亲近来。


喇荣的温度,比想象中的更冷。早晚必须穿羽绒服,室外尤寒。晚间第一次给我们开示,在空荡的大经堂,直觉背后冰凉。但堪布一进来,短暂的跟大家打了个招呼,然后就去下身上的搭衣,竟然偏袒右臂,只穿了一件黄色“小背心”,就开始讲了起来。此后的数天中,堪布一直如此,从未换过或添过衣服,让我无限的惊叹。


我个人业障极深,听课从来不能专心,已成习气。但在听堪布的三次讲法时,每次都能很神奇的凝聚心力,坚持始终,且在过程中常常有“顿悟”,堪布渊博的学识,透彻的解说,尤其是那种慈悲的摄受,让我不由自主的进入一种凝定的状态,随着他智慧的法语,一路向前,心下清凉。


第二天中午,因随师兄们去流通处请书,耽搁了午休,我便生起了些不适的高原反应,几乎不能吃饭,而且头晕无力,时时作呕,当时,他们都劝我去看医生,或吸点氧气。我婉拒,一方面,我想尽量自己来抵抗,另一方面,我知道这里的氧气等资源都很难获得,不想因我而奢废四方供养。


到了晚间,难受依然,适逢堪布对我们次日要上台报告的几个演讲者,要进行短暂的考察和开示。在那间寂静的讲法堂,我虔诚的跪在堪布面前聆听开示,过程中,堪布慈悲的问我:看你好像有点高原反应。我点头答是。堪布也并未多说什么,继续了刚才的话题。等开示完毕,我出了房门,一时所有不适的感觉尽去,胸中一片自在舒逸。我从来不向往神通,也很少与人宣说或讨论,然而至此,我似又不得不说,又或不知从何可说矣。


中途有一次藏地风情的观览。先上坛城集合,然后往下,到一片草地上野炊,表演。去的初时,还觉得新鲜可喜,慢慢的,体力就越来越弱,脚步缓慢,甚至最后都需要歇息,才能继续往前走。太阳又当空直射,更增疲倦。但又有人喊:堪布来了。往后看去,远处一点红色,为我们一些学员所包围的独特身影,往这而来。


待其近,果然是堪布,又是独身一人,别无侍者相伴,与我们几乎相同。不同的是,速度显然比我们快很多很多,他从背后追来,然后疾走,见我们赶不上,又在草地上坐会儿,跟大家说会儿话,等一等后来者,才继续往前走。就这样,一路之上,走走停停,陪着我们。以我的脚力,显然是无法追赶的。一直尽量,紧紧尾随。在此后的回忆中,便长久的留存着堪布撑着一把独伞,背着一个旧旅行包,在我之前健步如飞的红色身影……那是一位年近五十的人啊!


再后来,偶遇有缘的其他法师,给我介绍了堪布的许多轶事,我相信那些法师的人格,也相信这些事情的真实,如同相信佛经当中有些尚不能为我们经验世界所推理证明一样,但一定存在某些世界与现象的记载,但在这里,不欲多提。我只是一个凡夫,无法见得真正的法身与究竟,那么,就不必去妄猜臆测,只要遵守所见和亲身所感之事,作以留存,我想,就已经足够了,足够了。虽然,我在敲上这些文字的时候,有真切的体验,堪布就在我的对面,用他那慈悲而智慧的眼神,轻拂着我此时、回来后,以及可能未来——所有的躁动与妄念。


记得那一天,不知为何,统一颁发给我们的皈依法号,我的那张,偏偏弄丢。我忐忑不安的告知堪布,堪布居然很爽快的,让我去找一本子,随手在扉页上,写下了两个字:“圆忍”。这是我个人皈依的第三次,但不是直接根据排辈和姓名的组合,而由上师亲赐独予的,却是首次,何况,还出自于堪布慈悲的亲笔书写。我当如何,在此时,表达我的感恩之情和虔诚之心。


“圆”则不特为我所理解为班辈,而在于智慧的圆融和佛法的博涵;“忍”在兼具持戒与忍辱二义,事实上,这二字的组合,在我看来,已经融合了六度波罗蜜的所有内容,也因此涵盖了所谓八万四千所有法门,而其尤为重要者,是让我在对境炼心时,能够持戒忍辱,然后归于圆融的禅定智慧。


我相信,这两个字,或者此法号所带给我的,便是堪布法身的一个部分,或者是化身的一种,会一直陪伴我,指导我,加持我,警醒我,在我无论身处逆境与顺境,烦恼或喜乐的时候,都要让我清醒,我是佛的弟子,于佛的弟子而言,万法一片云烟,唯有菩提心与菩提道,才是我们唯一的依凭和捍守,以此来利乐更多的人,随缘而精进的完成此生的使命,往世的愿力,如斯而已!

。。。。。。

也正是在习读这些经典的过程中,才逐渐察觉出了以前隐藏在自己粗浊念头下的一些微细的恶念,然后运用经典所传授的方法,一一对治,灭尽溶化,在后来所接触到的重复的人事循环和烦恼执着时,不再像以前那般贪着苦闷,轻易为境所带走,或随业而糊涂,对自己当下所做的事,所对的人,所说的话,所起的念,愈来愈清晰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更加清净的持戒,定心,使得尽量能够多一些自由掌控自己的机会,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是谁,到底在做些什么,到底不该做什么,到底该怎样将自己有限而短暂的一生,投入到永恒与寂静的必当所为,值得所为之正业中去!


于此,这不仅只是一个过程!



写到这里的时候,也许,我该顿笔了。但我又似是顿不了的,因为,心,停不下来!因为,我的心,依旧在那里,听法诵经,深默自忏,听高原上的风,嗅青草的味,与黑色牦牛一起悠闲的散步,与苍然雄鹰一切精进的翱翔……我回到世间的身,算个甚么?


但我似乎又该顿笔了。无论我的心,行到哪里,默然寂静,涅槃止息,才是他最终的归宿。回忆与仰慕,应该化作修行路上的清泉,而不是昨日桥头那一湾让我去眷恋的渡口。我依然,应该站起来,回过头,往前走去,走到苦行无染,走到安静下来,走到烦恼灭尽,走到众生解脱,走到随缘安住的当下,走到不变随缘的永恒,然后,在某方清净圆满的净土,修习,召唤,寂静,默然,然后——其实,本没有然后!


感恩佛菩萨的加持和索达吉堪布,以此落笔!
 
送你一对翅膀 助你翱翔

——上师索达吉堪布创办的智悲学校纪实



“折翅的雄鹰也能高飞,但是需要我们的珍惜和抚慰,我愿意献上一份爱心,为他们创造翱翔蓝天的机会。” 这是我们的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仁波切,在智悲佛网为创办智悲学校(原炉霍县上、下罗科玛小学)专栏上的首页题词。这一句充溢着上师大悲平等发愿力的肺腑之言,在上师的慈善教育事业中,已经充分体现与证明。



上、下罗科玛学校,在上师重新创办和资助发展的五年中,让我们看到了堪布仁波切,在大悲心推动下的愿、行和果。作为一名佛弟子,为了报答堪布仁波切多年来对我们汉众弟子传法的深恩厚德和回馈社会,在随喜和承事堪布仁波切慈善的教育事业中,我愿将自己在学校发心五年期间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与大家分享。我们都渴望着阳光和雨露,太阳是大家的!



一、 重新创办之前的罗科玛小学状况



炉霍县上、下罗科玛小学原校占地面积小,无有操场、草坪和路灯;校舍是平房,很简陋,教师没有办公室,都在自己的宿舍里备课、辅导和批改作业,医疗卫生和交通都很不方便;学校规模小,教学用具少,无微机室、图书阅览室及会议室;本乡的学生走读不住校,生源少,适龄学童入学率低,并且流失严重。原上罗科玛小学有学生178名左右,但在每年挖虫草的季节,流失严重,学校曾出现只剩下20余名学生上课的情形;而下罗科玛小学,还曾出现过在一个班级里,一位老师给两名学生上课的惨状。



牧区确实有很多贫困和单亲的家庭,还有孤儿,其家境令人不忍目睹……由于其所处的环境,造成了家长教育意识差,但又迫于政府九年义务教育的压力,怕罚款,竟然出现了宁可把自己家的牦牛送给孩子多的人家,让其家的小孩顶替自己家的孩子去读书,而让自己家的小孩在家放牛和照顾弟妹的情况。汉地的父母是创造一切条件让自己的孩子上好学校学习,甚至陪读(以便于辅导和照顾其生活)。相比之下,前者的情形真是令人感到可悲可叹(如此下去将进入恶性循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和不重视教育的氛围中,又有谁愿意在这里教书育人呢?!其教学质量也可想而知。



二、 上师慈善教育事业的缘起和宗旨



在上师写的《无从选择》中,上师家乡一个从未上过学的9岁男孩,有一次止不住泪水地跪拜在上师面前祈求:“喇嘛仁波切!我想读书!我要读书!!求求您!保佑我!”上师被这突如其来的场景一下子惊呆了,不知所措地抱着他,感到眼圈一阵湿润,被一种莫名其妙的力量牵引着,使上师身不由己地说出了这句诺言:“你会有书读的!”



其实,在上师的心中,一直有个潜藏很久的建校愿望。上师的成长经历,使他老人家深深地饱尝了少年失学的痛苦,后来面对纷繁的世界,上师认识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没有文化是寸步难行的。



上师看到当前21世纪,人类社会正在高速度地向数字化、信息化和高科化时代迈进,而与其极不相称的是,家乡却日趋文盲化。文盲意味着什么?那就是贫穷落后乃至生存的危机!这种悲惨的现状无法堪忍,为此,上师由衷地发了这样的愿:为了改善和提高家乡牧区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为了继承和发扬藏族传统文化,以振兴家乡教育为缘起,从报效桑梓,造福故土做起,力争逐步改善一个乡,一个县,一个州乃至整个牧区的教育现状。正是治穷先治愚,兴国先兴教。



从中亦让我们看到了,堪布的担忧乃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堪布仁波切已经担负起从振兴家乡到振兴民族的历史大任。不愧有人曾说:“堪布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堪布仁波切在大悲心的推动下,于2006年经过与炉霍县有关部门领导多次协商并签下协议,决定在原上、下罗科玛小学的基础上重新扩建和修建校园及校舍。改建后的新校(智悲学校),于2007年8月21日举办开学典礼,正式启用。该校是一所公办私助性的小学,其教学管理是采取全员寄宿制封闭式的管理方式。



三、堪布悲心与愿力的感召



上师在对弟子的教诫中曾说过:“大乘佛子成佛的目的,就是为了度化众生,使众生得到暂时的安乐和究竟的菩提之果。”“作为大乘佛子,为了度化众生而打坐修行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真正能急众生之所急,想众生之所想,对众生所受的痛苦生起不堪忍受的大悲心。”“众生才是大乘菩提的根本。”事实上也正像上师所说:“只有让周围的人都能感受到关爱的佛教徒,才能被人们认同;只有与民众息息相通的宗教,才能保持最旺盛的生命力。”



建校五年来,从社会十方爱心人士源源不断捐来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四季服装到用于学校楼房建筑、购买办公设备和医药品等大量捐资,从为学校发心人员的爱心付出到佛学院师父对我含着泪水的嘱托以及家人的殷切嘱咐……从中无不显示出堪布仁波切悲心与愿力和福德力的感召!



五年来,从堪布投入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到堪布不辞辛苦来学校、打电话对学生学习、生活和品德等方面的询问,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里倾注了上师的心血,融入了上师的大悲,寄予了上师的殷切期望。



四、校园主要建设项目



建校前,堪布在考察原校舍过程中,发现原校舍的规模与条件(校园面积、教室、宿舍和食堂等)都满足不了学校今后的发展需要。为此,堪布将学校周围老乡的房舍地盘也买了下来,以扩大校园建设。原校园的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左右,而扩建后的校园面积是20000平方米左右。



修建了三层教学楼, 还有学生公寓楼(三层男生宿舍楼、两层女生宿舍楼)及学生大餐厅和师生淋浴室,以及能容纳千余名学生的水泥地面的操场,还有两个篮球场和有健身器材的游乐沙地场。在校园正门两边的围墙内前面,种植了与穿越校园河水并行的绿色草坪和柏树。



成立了校医室、图书阅览室、微机室和会议室。修建了教师宿舍和食堂(包括素食餐厅),配备了校车,于校园内外安装了路灯。还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改善了水源水质问题,自来水方便了师生的生活用水。扩建后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感受到了,这里是孩子们的天堂,也是我们的乐园。



由上述可知,在堪布的慈善教育事业中,为了挽救失学儿童,资助贫困家庭的学生,让学生健康地成长,为他们创造了优越的环境和条件。其办学成果和对社会上的影响力,足以证明了我校不愧被授予“慈善中华行杰出贡献单位奖”的荣誉称号。这是大家有目共睹。即使过去曾有少数人的误会和暂时的阻碍,但经过沟通,一切都已经过去。



五、罗科玛学校的变化



1、校园及其环境的变化



学校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上、下罗科玛乡。校园四面环山,风景怡人,空气新鲜,河水甘美。山上生长着茂密的花草树木,还有不断为人们传来悦耳妙音的各色鸟儿。正如上师所说:这里无不透露着深山的生机,其山、水和树木都有一定的预示和象征。学校的背后,是高耸入云的萨琼神山,过去许多修行人在此终年闭关。这座山的稳固意味着学校的稳定;前山巍峨壮观,长满茂密的松树,预示着这里人才济济,德行犹如松树般不屈服于任何逆境;东边吉祥的路和吉祥的河,象征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会给众生普降智慧甘霖……确实,在这里工作的人员和外来参观的人,都感受到了校园的温馨和祥和。这里更何况是慈悲心和菩提心所摄受之地,乃是吉祥之地!



蓝天白云下的校园里,令人醒目可见的是,具有藏民族建筑风格、令人喜爱的崭新的三层教学楼。教学楼中央红墙栏杆上悬挂着蓝底白字藏汉两种文字的八字校训,即“崇德、崇学、崇实、崇俭”。从校训中可见学校尊崇的是什么,培养学生的方向是什么,从中也体现出了堪布建校,一方面是资助贫困的学生和挽救失学的学生,但终究是为社会培养利益众生的人才。



校园里还有美丽的花坛、绿色的草坪和柏树。小桥下清澈的河水缓缓地流淌着。操场、篮球场和乒乓球场以及各种健身和游乐的器械,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运动和健身的空间。夜晚,校园内白莲花似的路灯、教室里的灯光与天空中的月光争相辉映。这里恍如世外桃源。



学生公寓楼里,每个房间的床铺被褥、洗漱用品及鞋等,都摆放得整整齐齐,有些军校的氛围。



现在展现于我们眼前的校园,从美化、绿化,到健身和环保等方面,已经彻底地改变了原校占地面积小、校舍简陋、规模小、环境差和教学条件差等落后的历史局面。



2、生源变化及家长教育意识的改变



建校五年来,新生入学率不仅打破了原校历史上的记录(上罗小学每年招新生四个班级,200人左右),而且进入成倍增长之后的持续发展状态。上罗科玛小学,从原有的178名学生增长到现在的1070名学生;教学班级,从原校的六个年级七个班增长到现在的六个年级25个班级。下罗科玛小学,从原有的110名学生,增长到现在的430名学生;教学班级,从原校的六个年级六个班增长到现在的12个班级。两校学生总人数从288名增长到现在1500名。



学校的大部分孩子来自牧区的贫困家庭,还有部分单亲家庭孩子和少数孤儿,学生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堪布预计招收和容纳的500~600名儿童。为此,堪布于2009年初和2011年暑假,分两次又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安排发心人员负责扩建教学楼和师生宿舍。即便如此,于2011年的新学年,也未能满足所有新生家长的要求。堪布慈悲,优先录取了本乡的学生和贫困生及单亲孤儿,剩余的名额,由家长抽签录取。当家长们陆续离开校园时,把洁白的八吉祥哈达高高地挂在了校园的大门上……这无声的语言,曾令我站在学校的大门口久久地凝望和深思……这是家长对学校的信赖与期望,是最高的礼节!此时此刻,让我感受到了一名教师的重大责任。



五年来,我校源源增长生源和成倍增加教学班的喜人景象,彻底改变了原校新生入学率低、适龄学生流失严重的历史局面。为此,我们由衷地随喜和感谢堪布仁波切对学生的关注和全方位的关爱。



建校五年来,每年新生入学时,堪布都在百忙中不辞辛苦地亲临学校,召开家长会,协助学校安排新生入学登记,安排有关人员为孩子们理发、洗浴,发放校服、内衣和鞋袜等生活用品及书包等学习用品。一位家长给孩子换新衣服时,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高兴得嘴都合不上了,情不自禁地对我说:“像堪布这样关心和帮助老百姓的太少了!”还有一位家长给孩子穿新鞋时由衷地说:“我的孩子,就是你们的孩子。”当时我深受感动,信任是无价的!



由此可见,堪布对学生的深切关怀以及家长对堪布的恭敬、信赖和感谢,已经彻底地改变了牧区家长不重视孩子教育的愚昧思想观念,这又是一个历史性的改变。



3、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日常行为的变化



由于藏地牧区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入学的新生从未受过学前幼儿启蒙教育,故没有良好的的卫生习惯、文明礼仪和勤俭节约的意识。新生入学时,有的孩子头发和指甲很长;由于牧区的孩子习惯于趴在地上看书、写字,常将新穿的校服弄得很脏。针对学生这些不良的卫生习惯和行为,校领导和老师不辞辛苦地进行教育和管理。以大环境影响小环境,以老生带新生,不断地检查评比,其结果从学生个人卫生情况的变化到自觉地关灯闭水,从见到老师行礼问好到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等中表现出来,可见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意识,逐渐地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校貌。



从中可见,学校对学生全员寄宿制封闭式教学管理的力量和老师的辛苦,可以改变每一个孩子的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意识。从中体现出了堪布仁波切,为实行学校全员寄宿制封闭式教学管理,努力创造一切条件的良苦用心和高度的责任心。



学生每周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有规律、有秩序地进行。早晚洗漱、洗脚。周日洗衣、洗头。一日三餐整齐地按班级排队,全校学生一边共同背诵藏、汉文《弟子规》,一边有序地进入餐厅就餐。既充分利用了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同时又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他们穿的是统一的校服,坐在窗明几净、桌椅整齐的教室里,接受着系统而规范的教育。住的是比家里环境优越的学生公寓楼。学生冬季早晚洗漱用的都是太阳能热水,喝的是开水。学生宿舍的被褥枕罩和低年级学生的脏衣服都由校洗衣工清洗。在这里,学生的穿、用和疾病治疗全部是由堪布的慈善资金和社会十方爱心人士捐助。在这里读书的孩子没有任何担忧,家长没有任何负担。即使是父母也没有能力做到这些啊!



4、教学质量的变化和德育教育的加强



这里原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很差,数学、语文和藏文能达到及格的很少见。有的连自己的藏文名字都不会写,还有听不懂汉语的。为此,这里的老师大部分都在超负荷工作,有的老师经常用午休和周末为学生补课。曾有很多老师累病了,输液完了,继续上课。由此可见这里的老师的敬业精神和付出的辛苦。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苦心人天不负!”



我校于2008年7月参加全县统考中,有两个班级分别荣获了数学和藏文统考的一等奖和三等奖,从此打破了原校历史上从未获过统考奖的记录。后来又于2009、2010、2011三年连续荣获县统考中各校获奖总数第一名的殊荣。于2009年2月,我校荣获了慈善中华行杰出贡献单位奖的殊荣。于2011年底,在全县教育目标考核项目中,我校荣获了目标考核一等奖。素质教育音体美也获得了全县一等奖。在各项考核中,尤其对我校的德育教育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肯定。



堪布不仅为学校送来了学生需要的学习用品,还为学校送来了藏、汉文版的《弟子规》等德育教育的教材和光盘,并建议要将学习《弟子规》和我校的校训纳入到德育教育课程中。为此,全校德育教育课,每学年都有计划地学习《弟子规》和八字“崇德、崇学、崇实、崇俭”校训,并进行全校性的检查和评比。每次堪布都亲临学校,参加全校各班级德育大赛活动并进行指导和颁奖。其调动了师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了相互促进和学习的机会,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圣贤的教诲走进了校园,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师生的心田。多年来,其潜移默化着师生的言行,学生的变化和进步,让我们老师看到了希望,让家长看到了希望!这是我校德育教育的特色。



上师看到大多数学校片面地重视升学率和分数,而忽视了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培养,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缺少基本的关爱,而深感遗憾和担忧!对此,堪布愿用自己的努力,在本校弥补这一缺憾。有人曾说过,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从中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堪布强调教学质量和德育教育不可片面发展的重要性。为激励学生争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堪布于每学年,既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还奖励思想品德良好的学生。



建校五年来,我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品德的提高,是突破历史性、飞跃性的变化。多么令人喜悦的成果!这一切都离不开上师三宝的加持。



5、学习、办公和生活条件及待遇的变化



学生年龄虽然幼小,但每天都上早晚自习课。师生们充分利用了堪布为我们创造的优越环境和条件以及学生宝贵的大好时光,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多学习一些文化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从小勤奋好学的好习惯。



现在,堪布为我们老师提供了宽敞、明亮和舒适的大办公室,并为学校配备了微机室、校医室、会议室、图书阅览室、校车、师生淋浴室、宿舍与食堂,还有空调、电视机、洗衣机、饮水机和音响等设备。上师还非常关心我们师生的健康及伙食的质量与安全,为师生食堂配备了电冰柜、消毒柜和搅面机。上师还委托负责人为周末不能回家的孩子买苹果吃。上师知道老师很辛苦,在每学期开学时,都给教师食堂伙食补助费。每年“六·一”儿童节和教师节等,上师都为我们送来节日的慰问品。



此时此刻,我们都不知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表达出我们对堪布仁波切的感恩之心!上师给予我们师生的不仅是温馨、舒适的工作环境和物质,更重要的是给予了我们深切的关怀和温暖!从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到上师的慈善教育事业中,在随喜、随学和承事的点点滴滴中,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什么样的人是最幸福的人——能让众生感受到快乐的人、被众生所需要的人,是最最幸福的人!!!



6、“六·一” 儿童节的主题:感恩的心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和小学校中主要的庆祝节日,也是师生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的一次展现。每年在这喜庆欢乐的节日里,校园里彩旗飘飘,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大标题,醒目地悬挂在教学楼中央的上方,校园里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清晨5点多钟,师生已经起床,学生们欢喜地穿上了堪布送来的节日盛装,老师们开始为学生化妆。有些学生走近我的身边,带着期盼的眼神问我:“老师,堪布今天来吗?”我高兴地回答说:“堪布今天来!”学生当时高兴得手舞足蹈。从中可见,这里的孩子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啊!



从学生身着节日盛装的大型民族舞蹈到大合唱,从集体诗歌朗诵到竖笛合奏,从英语对话到体操表演、独唱、独舞等等,体现出了学生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合唱《感恩的心》、《感恩一切》和堪布为智悲学校创立而作的《启动爱心》,深深地感染和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这既是一次向堪布、向家长和社会汇报的演出,更是一次供养和感恩的演出、启动爱心的演出、让世界充满爱的演出!



7、社会的关注



上师建校以来,学校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关注,省内外的领导及教育部门的领导陆续到我校参观访问。听说以前人们都不知道炉霍县有一个罗科玛小学,而现在是家喻户晓。曾经有甘孜州的州委书记、州长、州统战部部长和州教育局局长,以及炉霍县教育部门的领导及各中小学的校长,还有青海省白玛县,四川省色达县教育部门的领导及四川省教育处的处长来我校参观访问。从中可见,堪布的慈善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果,在社会上影响力的广大和深远……



来我校参观的队伍,他们下了车后,首先把摄像机和照相机端起,拍摄校园全貌。我们的校长带着老师恭敬地迎上去,将手中洁白的哈达敬献给参观的来宾。他们进入校园就感受到了一种非常祥和、令人愉悦的氛围。他们随着校长走进教学楼、教师办公室、微机室、图书阅览室、会议室和学生公寓楼及食堂等。听着校长的介绍,他们由衷地发出了共同的感受:堪布功德无量,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有些人员向我询问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听我介绍之后,他们很感慨地说:“这里的学生太有福报了!你们在这里是普度众生。”其实,是我们的堪布仁波切在行菩萨道、在普度众生!几年来,在上师的慈善教育事业中,具有创历史性的几大突破性变化,有谁能不为之而感动!



州统战部部长要离开校园时,曾对着校长大声地说:“十年后,这里的学生将成为甘孜州的栋梁人才!”



六、一些老师和工作人员的经历及受益人的故事



《弟子规》中告诫我们:“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几年来,在这里随喜堪布发心的老师和工作人员的变化,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圣贤的教诲和上师三宝的加持力是不可思议的!



到这里的发心人员,来自于祖国的四面八方。这里是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缺氧)高寒地区,文化、科技和经济都很落后,又是不同民族生活的地区,有着生活习惯不同和语言沟通障碍。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每位发心人员在圆满完成两年甚至六年的工作任务之后,70%的发心人员都到五明佛学院剃度出家,披上袈裟,闻思修行。从中让我感受到了佛法的殊胜和传承上师们的伟大!



在学校发心期间和假期于五明佛学院闻思中,我们不知有过多少次的感动、惭愧和激励……暇满人身难得,善知识难遇,佛法难闻,我们都已经值遇。这是我们最大的受益!我们来到了圣地,又融进了上师的慈善教育事业——伟大的菩萨行!我们是幸运的,是幸福的!有上师三宝的加持,坚信正法是真正的眼目!没有我们克服不了的困难。



这里的老师和工作人员(非发心人员),还有学生的家长,在日常的言谈中,常流露出对堪布的恭敬和感恩之情,有些调离学校时的难舍难分,无法言表……有一位老师,她教的班级成绩连续多年荣获县统考一等奖,她是有能力、有机会调到城小学校的。但她曾对我说过:“我舍不得堪布和我的学生!”几年来,有困难的老师和员工,只要上师知道的,没有不帮助的。宗塔小学等其他学校,有困难求助堪布时,上师也是平等慈悲地赐予关怀。



七、祈愿和感谢



目前,上、下罗科玛小学校的规模、教育教学和生活的环境条件,在全县乃至甘孜州乡下的小学中,是最优越的学校。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已经很有秩序地走向了制度化、科学化、人性化和规范化。



在上师的慈善教育事业发展中,几年来所取得的成果,用于改善办学环境与条件的资金和物资,来源于堪布创办的慈善基金和社会十方爱心人士的捐助。为此,我们由衷地随喜和感谢堪布和关爱牧区孩子的捐助者!



在上师的慈善教育事业发展中,几年来,不知挽救了多少孩子的命运,又将要改变多少孩子的人生……有的孩子曾对我说过:“老师,我们非常感谢堪布!我们不愿意在家放牛,我们喜欢上学!”这名男孩,当时不是适龄入学,已是超龄2岁刚刚入一年级。上师很慈悲,第一二年招收这样的孩子有很多,还有12、13岁等年龄的孩子刚上一年级。我很随喜堪布,又被堪布实现悲心愿力的实际行动深深地感动着……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为了家乡的未来、祖国的未来、人类的未来!



承蒙上师三宝的加持!在日常的闻思和几年来的发心中,使我们领悟到了,随喜和承事上师的弘法利生事业,就是我们最殊胜的修行;实现上师的心愿,就是最大的利益众生。



最后,让我们全校的师生和天下的佛弟子共同祈愿:愿堪布仁波切等十方高僧大德法体安康,法雨甘露普降大地,利生事业与日月同辉!



愿我们的老师和员工,能做一名堪布期望的“知识伴你成长 爱心与你同行”的实施者、传递者和示范者。愿这里的孩子们,能够珍惜堪布仁波切赐予我们难得的机遇和为我们创造的优越环境与条件,永远怀着一颗念恩、感恩的心,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辜负堪布和社会十方爱心人士对我们的关爱和寄予我们的殷切期望,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愿此校能成为你们人生成长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增长慈悲和智慧的摇篮。愿你们将来能以优良的品德感召世人、感化世人,以超胜的本领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愿将来在你们之中,会出现更多的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并勇于担负起弘扬民族大业的杰出人才和普度众生的佛菩萨!





作者:圆海

于圣地喇荣五明佛学院

2012年9月27日
 
这是索达吉堪布六月(5.31-6.30)每一天的记录:

5月31日,堪布处理并交代好各方面的事情后,从喇荣五明佛学院出发,前往炉霍。

6月1日,上午来到上罗科玛中心校,与师生们共度六一,对老师、学生、家长作了简短开示,并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师生颁奖。

下午,前往下罗科玛中心校,观看了孩子们的节目表演,在滂沱大雨中,给家长、师生提出了一些希望和要求。

2日,视察中学、居士林经堂的建筑工程,并与相关人员商量安排施工进度。

3日,早上从炉霍出发,下午到达成都,晚上再飞往北京。

4日,上午到医院检查身体,下午约见德育、出版方面的人士。

5日下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了《药师佛与中医》的演讲。分析了中医与藏医的相似之处,并提醒大家,现在很多疾病不单单跟身体有关,跟心灵也有很大关系,如何运用医学方法治疗心病,佛教可以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演讲结束后,该校的常务副院长总结道:“堪布的演讲对中医界,尤其是治疗心病方面,有很多值得思考的新启示。”

6日下午,在北京大学,作了《密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演讲,并就密宗与艺术、密宗与管理、密宗与教育这三大主题,与几位著名教授分别对谈。全程长达四个小时,六百多人参加,现场座无虚席,气氛非常热烈。堪布说这三个领域虽然不是自己的专业,但一直对此特别关注,并以多年传法、管理僧团的实践经验与大家分享,很多人听后受益极大。交流结束后走出会场,在雾霾的北京天空中,出现了双彩虹。

7日上午,在中国传媒大学宗教研究所,讲了《知识与文化的差异》。告诫大家知识不等于文化,未来时代更需要注重文化传承。尤其对传媒专业的学生们提出,今后在宣传或创作跟宗教有关的内容时,请务必要尊重宗教的教义。现场还来了很多藏族学生,堪布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应好好学习当今优秀文化,同时不要忘了自己的语言文字、文化传统。

7日下午,在北京雨枫书店,作了《走向自己——佛法治愈心灵创伤》的演讲,之后与心理咨询方面的教授作了对谈。堪布给大家讲了佛教中禅修、无我、菩提心的修法,告诉人们如何走出抑郁症等心灵疾病的阴影。现场气氛非常活跃。

8日,清晨离开北京,晚上抵达澳门。

9日下午,在澳门大学,作了《佛教如何面对灾难》的演讲。本来安排了两个小时,但现场师生提问相当热烈,问题也很有深度,问答环节延长了半个小时。尽管如此,大家仍感意犹未尽。

曾任澳门大学九年校长、时任东亚书院院长的姚伟彬教授说:“澳门佛教本来不是很兴盛,没想到提问的人这么多,超过了很多诺贝尔奖得主来这里演讲的场面。非常感谢堪布,大家收获很大!”教授本人也非常注重授课,在担任校长的九年里,有七年时间同时兼顾带班讲课,从不间断,这一点让堪布深感佩服。

在澳门期间,堪布觉得此地虽有著名赌场,但人心却很朴素善良,路上的车辆会给行人让路,吃饭时没有一人低头看手机……很多现象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10日,在澳门地藏殿佛教中心,由该中心与澳门白玉中心主办,堪布为1000多名佛教徒作了《放生功德与修行次第》的演讲,讲了放生的利益和功德,以及佛法的修行次第,并对现场不同年龄、背景的人提出的问题,作了耐心解答。

11日,离开澳门前往广州。晚上主持第五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的筹备会议,作了相关安排和商议。

12日上午,在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学术大厅,应几家大企业邀请,作了《科学精神与佛法智慧——带动社会良性发展》的演讲。指出近代科学存在严重的主客观分离,若想弥补这一局限性,应结合佛教中四依、六度等智慧,企业的科技创新不能只以满足人类私欲为目标,而应考虑更长远的未来。

12日晚上,在华南理工大学,讲了《佛教视野中的物质》。用佛教智慧分析四大等极微如何组成粗大物质,指出物质的本性与心有关,最后心的本体也不存在。在问答环节,关于前世今生等问题,很多老师和学生提出疑惑,跟堪布进行热烈的讨论。

13日,临时前往成都,下午和晚上参加与佛学院建筑有关的会议。

14日,从成都飞到青岛。

15日,在青岛监狱,讲了《探究苦乐的根源,获得自在的未来》。这是第二次前往该监狱,堪布讲法非常受服刑人员欢迎,大家纷纷提出心中困惑,现场就有人问:“我们在服刑期间,家里若发生变化,如父母去世、妻子离婚,该怎么办?”堪布回答:“如果懂得佛教的无常观,就会知道这种变化不但会在你们身上发生,在外面的人身上也是如此,他们也会面临离婚、死亡等现象,这在无常的世界中很难避免……”演讲结束时,堪布还提醒大家要坚持六种心:忏悔心、勇敢心、精进心、欢喜心、利他心、感恩心。

尤其是,堪布在演讲和交流中,深深体会到服刑人员对家人的牵挂,特别是家境贫寒的家庭,各方面压力非常大。为了缓解他们的后顾之忧,此次堪布向青岛市红十字会心桥基金捐款,定向资助一些家庭贫困的服刑人员。

16日,在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的国际交流中心,为1000多名师生作了《幸福人生,从心开始》的演讲,受到极大好评。堪布还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宿舍楼、教学楼、实验楼,说将来如果因缘具足,自己也想在藏地创办一所技术学校,让很多藏族孩子在谋生方面有一技之长。

17日上午,应青岛市慈善总会爱基金的邀请,在如是书店的明艺剧场,作了《因爱结缘,向善而行》的演讲。讲到东西方因国情、文化不同,慈善模式也应有所区别,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慈善模式,而应兼顾东方的文化和现状;做慈善要具备智慧,不光要做财布施,更要做法布施,引导受助者有一颗感恩向善的心,以做到正能量的循环;帮助别人其实是帮助自己,帮助自己断除我执、傲慢,培养利他心……

下午,为来自烟台、潍坊、济南等地的佛教徒,作了两个小时名为《心生欢喜,恒守谦卑》的开示,鼓励大家在修行道中始终不退转,以闻思修为核心价值观,尽己所能地利益有情。

18日,从青岛飞往上海。

19日,与一些社会知名人士作了交流。


20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讲了《探寻生活的另一种价值》。堪布提醒大家,人生在世,除了追求金钱、爱情以外,拥有涵养、诚意、利他等品质也极为重要。之后在现场提问环节,以抓阄的方式随机抽取,很多人都兴致勃勃地参与,致使原本安排的时间有所延长。

当天正值端午节,晚上与该地佛教团体共度佳节,并给相关负责人讲了《利他的使命》。之后连夜飞往下一站,凌晨2点才到海南。

21日,为中国政法大学海南校友会,讲了《当代的公平与正义》。分析了戒律与法律的差别,指出自律与他律的关系,并希望执法人员在处理问题时不要忘记利他、公平。校友会的会长赞叹道:“堪布讲得特别棒!”

22日,在海南大学,由副校长亲自主持,堪布讲了《做才是得到》,提醒大家不能只说不做,做的话方向不能错,不能随便做恶事,利他才是最有意义的。

23日上午,在海南监狱,为全省3000多名司法局的相关人员、戒毒局的管理人员、监狱的狱警等,讲了《爱的力量》。

下午,为监狱2000多名服刑人员,讲了《命运可以逆转》,同时依靠网络视频直播,让全省很多监狱的服刑人员同步听受。堪布引用古今中外的案例,分析人的命运可以改变。并以椰子树为喻告诉大家,椰子树有顽强的生命力,面对七级狂风也不会倒下,希望每个人也要有坚强的心力,不要轻易向命运屈服。

晚上,给当地佛教信众讲了《未来弘法利生的责任》。

24日,从海口飞到厦门,坐车三个小时到福建龙岩。

25日,在龙岩监狱,为500多名死缓、无期徒刑等重刑犯人讲了《你并没有失去希望》,反响非常好。尤其在问答环节,很多人提出自己对未来的顾虑,询问怎么样成佛、如何忏悔、什么是六度等佛教问题,堪布耐心地一一作了解答。

之后从龙岩坐车到厦门,连夜搭乘飞机赶往武夷山。

26日上午,在武夷山监狱,为500多名服刑人员讲了《宽恕》。分析了宽恕的必要和利益,告诉大家一个道理:“面对伤害,以牙还牙不会让你更好过,选择宽恕,才能轻盈地放下过去。当你试着宽恕‘那个人’,奇迹不一定发生在他身上,但一定会发生在你身上。”还讲了英国士兵的一个故事,其中引用佛陀的一句教言:“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融。”让大家好好记住这句话。之前还给服刑人员结缘了《苦才是人生》,许多人都表示看后很有帮助,监狱这个狭隘的空间似乎大了很多。

下午,给上百名狱警、监狱管理人员作了《你也可以更幸福》的演讲。强调服刑人员是社会的细胞、是每个家庭的成员,如果他们不但有劳动改造,还有心灵的改造,这对他们自己、对社会都利益很大,所以不能抛弃他们,要重视这个群体。

27日,从武夷山到厦门转机,然后准备飞往南京。等待多时后,由于南京大暴雨,致使航班临时取消。

28日,为不影响授课,凌晨搭乘前往上海的飞机,然后租车转往南京。一路颠簸,下午2点正好抵达南京农业大学,为大家作了《心灵的绿色家园》的演讲。分析了当前自然灾害的根源来自人类的欲望和科技的进步,而佛教中很多智慧可以平衡这一点,并提醒大家绿色家园要从“我”做起,每个人对此都有责任。


29日,在南京大学仁智讲堂,作了《佛法智慧与智慧人生》的演讲。阐述了佛法不同程度的智慧,比如深层的空性智慧、中层的因果轮回、浅层的生活理念。最后堪布提醒大家,佛教中虽有磕头烧香供养,但这只是佛教的部分行为,其根本还是慈悲和智慧的教育。

晚上,给当地佛教中心讲了《佛教的未来》。

30日,从南京飞回成都。之后返回五明佛学院。


整个六月,堪布奔波了12座城市,其中包括11所大学、4个监狱、6个佛教中心等。作了27场演讲,平均几乎每天一场。单单坐飞机,就用了近30个小时。

堪布每天都在赶路、讲课,讲完一场就马上赶下一场,期间还要接待不同城市的有缘人。为了不影响之后的其他安排,堪布尽量把时间往前赶,有时候甚至一天讲三场演讲。

如此紧密的行程,一般人的精力很难承受;针对不同人群的喜好,每天要分析不同的演讲话题,多数人也难以做到。

短短30天,在人生长河中似乎微不足道,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而堪布选择的这种活法,有些人或许不以为然,有些人或许会得到一点启示。
 
http://www.catcm.ac.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gzy/zhxw/201506/11778.html

索达吉堪布:对中医有信心才能有成就
 
6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举办中医药创新系列学术讲座第31讲暨院庆6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四川喇荣五明佛学院著名堪布学者索达吉堪布以“药师佛与中医”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保延主持讲座。
索达吉堪布在演讲中提到,医生是最高尚、最纯洁的职业。从事中医的人首先要对中医这门学科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心,有了这样的信心,才能有成就。医学工作者应该对世界怀有一个非常纯真的心,对中医应该持有一颗坚定的心,无论遇到任何困难我们自己都有一种责任心,对患者始终都要有一种慈悲心。
索达吉堪布指出,疾病与心是有关系的,佛教倡导调和,中医强调阴阳平衡。人们都需要通过养性、养身、养心,以保持内心平静,医生更应该自己保持内心清静,在跟患者交流的时候适当用善巧的语言。
索达吉堪布认为,帮助别人是最有意义的事,也是医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一种责任,有了这种责任感,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讲座结束,刘保延常务副院长和索达吉堪布互赠了纪念奖杯和书籍。讲座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管理处与院工会共同举办,中国中医科学院所属科研人员及研究生320人出席了讲座。
索达吉堪布生于1962年,1985年舍俗出家,前往四川喇荣五明佛学院,传法教言与出版书籍累计超过上千万字。此外,索达吉堪布还将《弟子规》《观无量寿佛经》等汉文典籍,翻译成藏文。从2010年起至今,受邀在哈佛、华盛顿、哥伦比亚、耶鲁、南加州、普林斯顿、斯坦福、悉尼、墨尔本、奥克兰、多伦多、约克等大学以及港大、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近百所著名学府演讲。
(学术管理处)

20150615135849001.jpg



20150615135902001.jpg



20150615135919001.jpg
 
早年,一位在喇荣求学的比丘曾经和上师坐一辆车出门。他不想错过这个机会,绞尽脑汁想出各种问题,询问上师:
“上师,您真的是贝若扎那吗?您一定是贝若扎那!是吗?您是吗?”
上师不答,望着车窗前方的公路,微笑不语。
这位比丘认为上师首肯了,非常激动。他决定要把握住这个稀有的历史时刻,传说将在此时被本人印证。
他又问:“上师,您还记得您是贝若札那时的情景吗?”
他这样缠着上师,不顾上师无言,问了一遍又一遍。上师不忍心听到他的空谷回声,违拂他虔敬单纯的心,慢慢地说:

“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索达吉堪布----传统文化和藏传佛教的传播者
发布时间: 2014-12-21 17:59:15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王道峰

7ce9d3375e211600ddf501.jpg


海外弘法的脚步


2014年9月23日,应澳洲和北美洲22所著名高校的邀请,来自位于四川甘孜色达县的全世界最大的佛学院“喇荣五明佛学院”的索达吉堪布,开始了为期70天的海外弘法。



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四个国家的21个城市、16所大学、4个佛教中心,9个会场,索达吉堪布总共演讲42场,交流与答疑16场,灌顶4次,放生一次。本来,此次发出邀请的还有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华盛顿大学、渥太华大学、牛津大学,因为出行前,索达吉堪布答应了要于12月初回到喇荣佛学院继续传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就只能暂时搁置了。



此次弘法,在不同时区、季节中穿越,在南北半球和北美东西海岸多次往返,每个演讲一结束,就马上赶往下一站。不管路途有多远,索达吉堪布一直坚持坐经济舱,十几个小时也是如此。一路上,索达吉堪布平均每天睡三四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大多数时候吃的是便当。如果有人准备一点水果或者好的食物,他就会温和地拒绝:不要在吃住上面浪费时间。



在美期间,担任藏译英翻译的,是给藏传佛教各教派大德做翻译30余年的一位美国人, 1993年法王如意宝在美弘法期间,也担任过法王的翻译。听了索达吉堪布夜以继日赶赴各地的演讲之后,她感慨道:“如今在西方弘扬藏传佛教的老一辈大德相继离世,索达吉堪布以纯正的藏传佛教传统理念,展示在西方人面前,无疑是太需要了。从他讲课的风格、与西方人交流的方式以及他的人格魅力,我能看到他将来在西方弘法的伟大事业,这太漂亮了!”



从1990年跟随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第一次前往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地弘扬佛法开始,索达吉堪布开始了他的海外弘法历程。1993年,随法王进行环球弘法,足迹遍及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英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地。1995年,随法王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弘法,广利有缘众生。1999年,再次接受邀请,前往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弘法。2013年往返欧美8所大学和若干研究中心弘法交流。



跨越20多年的海外弘法,索达吉堪布已成为当今国际佛学界公认的佛学大师和心灵讲师。2011年,索达吉堪布成立了“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每年的年会除首届年会在喇荣佛学院召开外,第二、第三、第四届的研讨会都在香港举办。他说:“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着力打造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交流平台,适合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人汇聚一堂,抛开偏见与争执,合力寻求医治人类社会现代病的途径。”每一年的研讨主题都是围绕世界及中国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事件拟定。2014年的第四届研讨会围绕“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对话”、“佛教的价值观”、“藏传佛教的学修体系”进行探讨,吸引了来自英、美、澳等海外和内地的255所大学的600多位学子和青年教师参加。索达吉堪布说,虽然这是一个佛学研讨会,但这里是佛教徒和非佛教徒共有的空间,是一个广阔无私的求真理开智慧的平台。



2006年以来,如同千里幽香引来四面八方的蜜蜂云集般,世界各地纷纷组建佛法学习小组,跟随索达吉堪布学习佛法,有些则通过网络参与共修,长期地、系统地、次第地闻思,跟随索达吉堪布修习显密教法,从而延续教证二法,实践佛法的智慧与慈悲,并以妙法甘露利益众生。学的课程有《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藏传净土法》、《入行论释-善说海》、《般若摄颂》以及《现观庄严论》等。
 
从放牛娃到佛学大师



苍茫的雪域高原延伸到四川东部,被称为“康”,与延伸到青海、甘肃南部的“安多”一起,称为“多康”。这是一块孕育了无数大成就者的佛教胜地。索达吉堪布的出生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下罗科玛乡就属于多康地区。



索达吉堪布说:“藏地99%的人信仰佛教,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持诵观音心咒嗡嘛呢巴美吽。记得我小时候隔壁好几家人,忙了一天后,吃完晚饭,家家都在念观音心咒,大大小小的人都拿着念珠。有时候回忆自己的童年,尽管没有现代人的物质条件,住的也不是高楼大厦,但每个人的心是很纯洁的。由于在那种氛围中长大,所以我小时候放牦牛时,每天都拿着念珠念观音心咒,念了多少现在也记不清了,几百万肯定是有。藏地基本上家家户户离不开观音法:山上的经旗全部印有观音心咒,有的挂在帐篷上,有的挂在房子上,有的挂在神山里,有的挂在寺院周围……不管你坐车还是走路,到哪里去都能看得到。任何一个山谷、河边,也能看到刻有观音心咒的石堆。我大概六七岁时,就拿着凿刻观音心咒了。那时候我连字都写不来,隔壁有个隆卓喇嘛,他拿石头在石板上给我写,写完之后我就开始刻,每天都是刻观音心咒。到了吃午饭时,因为当时是小孩,常常会跟大人炫耀我今天刻了多少多少,父母和隔壁的一些老修行人就会表扬我、奖励我。也许是想得奖励吧,那个时候我刻得比较多,自己就是这样慢慢长大的。”



“我还没有上学的时候,我平常在山上放牦牛,那个时候在蓝天白云下,有时候是一群一群的牦牛跟着它们。那个时候的思想是多么的宽广,好像所有的烦恼全部都跟蓝天融合为一体,那个时候的感觉,自然界和我的心带来的快乐是非常非常的难忘。后来在读书的过程当中,我觉得虽然表面上看来是一种艰苦的经历,但实际上从现在我这个年龄回忆的时候,我觉得那个时候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因此对自己的青春也有一些美好的回忆。”



索达吉堪布有一个弟弟三个妹妹。由于家境贫寒,又处于偏远的藏区,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放牧中度过的。放牦牛到14岁,才开始上小学。“而我之所以能读书,完全是拜我们那个村长所赐,现在回想起来,我也是特别感激他。那个村长特别粗暴,村里很多人都怕他,他当时说:你们家里必须让一个孩子去上学,不然就要罚款扣分。我的家人比较害怕,不管是弟弟还是我,要送一个到学校里面去。当时若没有他的忿怒相,可能我即生也没有读书的机会,现在不要说给你们传讲佛法,连自己的温饱都成问题。我经常想:如果自己没有读书,现在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呢?可能像许多同龄人一样,现在到了春季,要到山上去挖虫草,在这个过程中经常跟人争夺,结果什么也挖不到,根本赚不到钱,非常苦恼,我的处境肯定是这样。”



索达吉堪布小学只学了两年,16岁考上了初中,接下来就进入了甘孜师范学校。离师范毕业还有一年的时候,他觉得出家的因缘成熟了。上课时,老师在上面讲课,他在下面看佛经,经常遭受批评。23岁离开学校前往佛学院时,他也不确定这条路究竟能走多远。“听说喇荣沟是个非常寂静的山谷,我想,可能这辈子就待在那里了。离开炉霍县城的时候,站在路边看了很久,心想,今后再也看不到这么繁华的城市了。”他还记得,那天下着很大的雪。



“实际上我还没有去上学的时候我就非常非常想出家。因为我们说的前世的一些因缘,我从小看到出家人的生活,出家人念经的声音,出家人各方面的一些行为就特别感动,经常热泪盈眶。在那时候政策还没有开放,虽然不能披上出家人的袈裟,但是我经常找到一些红色的布匹披着就装出家人。后来去上学的时候,我最大的痛苦就是害怕以后当不成出家人,上学的时候最大的困惑就是这样的。后来因为师范学校即将毕业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出家的因缘应该到了,出家对我来讲是非常好的一种选择。还有一个原因,不管在初中在师范学习的时候,我总感觉到现在的世界很多的知识好像对我来讲是不满足,还要更深层的进行研究。所以这个时候,我只能通过出家这条路,让我有机会对佛经、对论典,包括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知识,有充分利用的时间去学习。本来出家也好,佛教当中的修行是一个艰难的生活,但实际上这种艰难的生活对我的一生来讲是最美好的一段经历。我在那个时候,包括出家了以后,在二十多年当中一直都是白天晚上,可以说是把所有的精力,所有的时间都去钻研佛经论典,现在看来这也是我人生当中最美好的事情,也不觉得那是一种痛苦,一种折磨,根本不发觉。现在无论到哪个国家,哪个城市里面去,我不是很羡慕现在的建筑、财富、地位,但是我很羡慕、向往的就是我有一段非常刻苦学习的一个经历,对我来讲这是一个很难得的一种因缘。”



出家30年,索达吉堪布翻译了《中观庄严论释》、《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等藏文佛学论著一百多部;写作出版传法教言《入行论广解》、《量理宝藏论释》、《前行广释》等书籍一千余万字;畅销书有《苦才是人生》、《残酷才是青春》等,总销量超过100万册;演讲过的国内外著名学府近百所;传讲佛法28年,上课七千余节。
 
传播国学和践行慈善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这部论典最初叫《训蒙文》,后经贾有仁先生修订,改名为《弟子规》,一直流传至今,对人类文明起了很大作用。《弟子规》也是索达吉堪布弘法系统教育中优先的基础部分。传讲《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净土》、《般若》三部大论的同时,索达吉堪布于2009年开始讲《弟子规另解》。他说:“由于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这部论典,发现其中许多义理与佛教并不相违,尤其在塑造人格、培养德行方面,与《格言宝藏论》、《二规教言论》等佛典大有异曲同工之妙,堪为匡正人心、效仿圣贤的一部佳作。1988年, 汉尼斯•阿尔文等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在《巴黎宣言》中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鉴于此,我抽时间细细自学了一遍,并通过与佛教作对比的方式,为四众道友们加以讲授,望大家一方面能了解并继承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能深深体会到佛教的不共殊胜。尽管本书属于古人的蒙学读物,但放眼当今,即便是许多成年人,也因利欲熏心、舍本逐末,对此能真正行持的,可谓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因而,我这次发起号召: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应将其悉心研读。尤其是大人学完之后,理应把这些道理教给孩子,以令其从小就树立起敦伦尽份、防邪存诚的观念。此外,鉴于《弟子规》所规范的行为道德,在当前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我还将其翻译成藏文。希望在传统文化方面,彼此能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让更多的人从中获得利益。”



除了讲《弟子规》,索达吉堪布还传讲了《六祖坛经》。禅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索达吉堪布说:“《六祖坛经》不仅仅是一个佛教的思想、一个传统文化的思想,中外很多人,他们并不是以信仰为前提,而是研究,就像研究《论语》、《孟子》这些论典一样,当做一种思想来进行分析。这样以后,这些学者也从中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利益。”



从自身的成长经历,索达吉堪布深深体会到教育对人生的重要性。“离开家乡差不多有二十年了,多年来我一直住在色达,偶尔回去办个佛事,几乎很少在那边驻留。当时我先去了自己的小学母校,看到那里的墙壁破破烂烂,没有一个完整的教室和宿舍,看了以后令人非常伤心。里面有一群孩子,我专门去了六年级和五年级:六年级只有两个学生,老师面对面地授课,讲完课以后,就和两个学生面对面地坐着,我跟他们说:你们三个人是不是在喝咖啡啊?而五年级只有四个学生。整个学校的建筑惨不忍睹,让人实在不敢相信,当今时代还有这样的学校。”



索达吉堪布说:“这次不管别人对我有什么看法、什么说法,我自己要大胆地发心。也许有些人对我有一份感恩之心,就我个人来讲,的的确确不需要别人的供养,也不需要别人的爱戴,在短暂的人生中,这样过下去应该可以。平平淡淡地在学院里住了二十多年,在整个过程中,我没有过高的要求,生活非常非常简单,十多年的房子也可以住,十多年的衣服也可以穿。现在身上穿的这件,倒不是今天特意炫耀,也是一种因缘巧合吧,是以前上师如意宝去美国,1993年在香港时堪布南卓给我的。现在十多年过去了,一两个礼拜洗一次,洗完后又接着穿,完全是可以的。我现在用的这条腰带,是1990年法王如意宝去印度时买的,已经十七年了,我有时候看一下,质量还是很不错,里面好像还没有烂,再用十几年应该没问题,也许人的寿命都不会那么长。我一个人的生活非常简单,但关键是要把钱用在刀口上。有些人的生活不错时,觉得不可能有贫穷现象,这是因为你没有去实地观察,如果去一些牧民的家里,你就会知道他们有多苦。前段时间我去了一个老乡家,他家里只有一把茶壶、一袋粮食(估计有十来斤),其他什么都没有。我问他身上有多少钱,他说只有三十二块,这就是全部家产,他的母亲生病了,一直躺在那里。这种情况在很多地方非常多。”



生活贫困和家庭负担重,学校和教育设施的匮乏,导致偏僻乡村的儿童失学率非常高。上罗科玛、下罗科玛两个乡,大概有1000多户,5000多人,受大专教育的一个人也没有。假如在其他地方,5000多人的村落中,不可能一个大学生都没有。然而在藏地,现在很多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索达吉堪布说:“我看了一些农牧民的孩子之后,真的很担心藏族人继续这样一代一代、祖祖辈辈都是文盲。”“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觉得顾自己面子不是很重要,如果在小范围中帮助几十个学生,以我的财力和能力应该可以,但如果大范围真的要帮助很多人,恐怕需要许多人的支持。所以不管别人说什么,我也设了一个慈善基金,即使我死了以后,对可怜的人也可以提供帮助。对那些穷苦的人来讲,哪怕是一份小小的发心,对他们也是有利益的。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只要有部分可怜的孩子、病人、老人得到帮助,我自己受到多少毁谤和不满,甚至受到一些其他的惩罚,我也心甘情愿。学习大乘佛法这么多年了,如果还天天想着自己、照顾自己,除此以外,根本没有帮助众生的话,那太愚痴、太可惜了。所以,通过很长时间的思考之后,我大胆地发出了这个呼吁。”



2011年,索达吉堪布发起了“启动爱心”,并以公办私助的方式,创办了上罗科玛、下罗科玛两所小学,和一所中学。不少内地的青年放弃优裕的生活,来到这里做志愿者。索达吉堪布说:“慈善事业首先要从教育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我可能会比较累。按理来讲,晚年的时候应该去山里好好修行,但是人身非常难得,在短暂的人生中若没有做一点事情,自己还是有点遗憾。我翻译经论和闻思修行这么多年,起到的作用不敢说很大,但对个别人还是有点帮助。现在要将所翻译的、所学习的落到实处,真正付诸行动的话,应该要做一些事情。假如什么都不做,光是口头上说发心,好像有点说不过去。我个人来讲,二十多年中不管是在汉族、藏族,都没有特意地化缘募捐,不但是没有,而且对这种事情一直在课堂上做过批评。这次我也想过会不会受人毁谤,或者自己的行为不如法?但我的行为应该不会有问题,因为自心是清净的。然后别人对此会有什么看法,那是别人的事情,正如《入行论》中所讲,众生的意乐千差万别,佛陀也难以一一取悦,何况是我这样的人了。只要能帮助可怜的孩子、可怜的人,我愿意牺牲自己,这一点我也早有考虑。在因果方面,应该不会有问题,因为这确实是一种善事,能帮助众生,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典中也是开许的。至于别人的想法和说法,对我来讲不太重要。如果顾及别人的诽谤,做事情要让所有人都满意,可能我永远也没有这个机会,所以就随缘而去吧!这个学校是公办私助的学校,教学内容和国家教委规定的没有差别,但平时对学生的引导,会跟爱心、慈悲心有一定的关系。《弟子规》也是德育教材。现在政府所推行的教材,内容应该说非常好,在藏文教材里面,也有《萨迦格言》、《水木格言》,学了这些教言以后,对孩子的人格完善会有很大帮助。前段时间我去了炉霍的城小,那里有几百个学生,我去每个班的时候他们都很恭敬,然后就开始读诵藏文课本,让人看后非常高兴。他们读诵的时候,我心里就想:山上有很多孩子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他们要是也能这样读诵的话,即使没有找到很好的工作,自己也不会变成文盲。只要有了文化,对今生来世都会有一定的利益。”



索达吉堪布还关注正在监狱里服刑的犯人改造。抽空去开启他们的智慧,唤醒他们仅存的贤善人格,设立监狱图书馆。2014年6月,索达吉堪布访问青岛监狱,发表《认清往昔 恭迎未来 把握现在》的演讲;8月,走入厦门监狱,发表《不抛弃 不放弃》的演讲。行程匆匆,飞越人心的高墙,为不自由的人带去自由的解药。索达吉堪布说:“有些人在这里不自由,觉得很痛苦。其实,人的很多想不通、走不通、说不通,在于心没有解开。《心地观经》里讲: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世界上,心最重要。如果天天观自己的心,任何苦难都能解脱,否则,再美好的环境也要沉沦。若能把当下的生活,当作一种修行的材料、锻炼的机会,以及让人净化的元素,心灵中很多善和美的正能量可以引发出来。这样,不管在监狱、闭关房,还是大学,任何地方都是绝佳的学习场所,不会有压力和痛苦。你在监狱里呆二十年,就是闭关修行的二十年。”
 
弘扬传统文化和心灵教育


随着中国国力的飞速增长,中华民族复兴指日可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尤为迫切。索达吉堪布认为:“现在很多问题,其实社会的问题也好,家庭的问题、生活的问题,并不是物质的问题,是一种心灵的问题。这种心灵的问题要解开的话,只有在佛教当中找到。如果没有佛教的话,我想现在一般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知识当中基本上是找不到,包括一些心理咨询的老师,他们的解答实际上是没有深度的。因此,经常我也跟他们讲,为什么佛教到现在已经两千五百多年,它生存在这里,而且现在也是与时俱进没有倒退?不管是在哪个地方,如果需要的话就是我们传递智慧和爱心的重点地区,并没有说我这里重点培养,那里就是放弃;这里可能对我有缘,他真的需要的时候就容易接受。”



索达吉堪布说:“现在很重视传统文化的复兴,的确,如果再不重视,那么全国上下的人们会很危险,只看钱,不看内在的财富。不过,现在很多人的信仰是放在形式上,要么戴佛珠,要么在人生遇到困境时去寺庙里拜拜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历史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导致的。



对于那些想从佛教中寻求精神良药的人,第一,一定要学到佛法的真正智慧,这是非常重要的。佛教包罗万象,浩如烟海。我在三十多年研究佛法的过程中,同时也涉猎科学、哲学等东西方很多文化,越来越发现,学习佛法并不是那么简单,一定要花很多时间,要下一定的功夫。即便是一个皈依三宝的佛教徒,也有必要接受系统的佛法教育,否则很容易迷信。第二,佛教跟其他宗教很不同的是佛教的一种慈悲观。佛教里,对人、对动物、对大自然都以一种大爱来对待。现在经常讲人与人,人与世界要和谐,在佛教里可以看到,这种和谐体现得非常彻底。如今东西方的文化都承认,佛教对人类的大爱精神阐释得最为透彻。



当然,我们不否认戴佛珠也有它一定的文化,但我们不能把形式当根本,其背后所代表的慈悲和智慧的教育才是佛教的精髓。这种内涵一定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获得,当完成一系列课程以后,不管是修行的人还是外行人,他们的修行和学问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利益。



当前中国,如果像唐朝一样,整个人的思想有所提升,一定能达到物质和精神的平衡,否则钱越来越多但人的思想越来越下滑,这两个是不对称的。一个心很下劣的人,钱再多,除了干坏事之外也用不上。如果心很善良,钱不多,自己也快乐,对社会也有帮助。人心如果用一种智慧和慈悲来摄持,那么我们对物质的操控就很容易。否则,物质上已经挖掘出丰富的资源,但是需要操控它的时候,我们的心却已经失去能力,没法契入物质了,此时,家庭和社会都会出现病态,个人内心也无法获得幸福。像佛学院这里,很多人从物质条件来说,非常简单,但是内心过得很快乐,大家都是凭着良心做有意义的事情,这种生活,也给社会带来另一方面的作用。



总而言之,于此时代,我们更要反观内心,反观价值观,这非常有必要。”



从第一届世界青年佛教研讨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讨论,到第二届的“心灵教育”的主题设定,再到第三届的“心灵环保”的对话,第四届的“环保、道德和公众利益”的研讨,每一届世界青年佛教研讨会都有关注时下人们心灵的内容,探讨宗教与人类文明社会责任的关系。



什么是“心灵环保”呢?索达吉堪布用英国作家狄更斯的话“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比100种智慧更有力量”作为引子,带出佛教的“自净其意”。他说,“自净其意”通俗讲就是净化心灵,心清净无垢了,外在的一切就很容易了。“心灵环保”就是提倡一种佛教的价值观,一种利他的幸福学,从内心开始、从自身做起,自利利他利益众生,最终达成个人、社会及世界的真正平衡与和谐,达成一种可持续的发展。佛教倡导众生平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慈悲情怀,是对治现代社会人心紊乱的一剂良药,对惟利是图、只知道追求经济效益而严重破坏人心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种种恶行都有较好的劝诫作用。佛教又强调与人为善,重视培养贤善人格、注重因果,这些都对加强社会管理、减少刑事案件的发生、控制不稳定社会因素有一定辅助作用。“但佛教的作用远不止这些,佛教的伟大还在于它能彻底解决人们的无明烦恼,帮助人们摆脱六道轮回的痛苦,从而获得永远的大乐。”



索达吉堪布说:“很多人把生命、生存跟生活之间的关系分不清楚,其实是我们把传统丢失了。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外在物质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进步,这是无可厚非,大家公认的。但同时我们也付出了很多代价,尤其在中国,原来的传统基本上是失去了,失去之后人们的心灵非常空虚,没有了精神支柱,就靠物质、靠外在的东西来充实自己,结果很难达到内心的平衡和充实。现在不管是80、90后,还是稍微年长的人都在拼命追求物质的满足,大城市越来越多的人有攀比心。中国跟欧美国家很不同,那些国家很多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尤其是在穿着品牌或寻找一些高档生活方式方面,对很多人来讲并不是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目标。而我们睁眼所见,就是一个竞争非常强烈的世界,在这样的教育和思想的熏陶下,很多年轻人比较迷茫,不追逐就好像跟不上时代,周围的人都在拼命地追逐;自己追的话在短暂的几十年又过得比较累,而生命的定位自己却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当然我们人类也需要物质上的满足,就是中等的满足。佛教上讲的不能过得太富裕也不能过得太贫穷,佛教非常提倡这种中道财富观。在这基础上,我们要着重去追寻内心的信仰或宗教,这是非常必要的。现在我觉得我们的价值观上面差别是非常大的,以前我小时候,身边的人们总是看书,重视一些艺术、诗学、宗教和哲学等,但现在大家好像都在努力寻找物质财富。现在地球上有七十多亿人,如果每个人都在贪婪寻求物质财富,那么地球上的资源也是无法满足的。所以我们人类要适度,不然我们这辈子,人会很累,而且在贪婪的驱使下拼命开发,也会影响下一代人。我们是这一代的人,这一代的资源我们可以去享受,但不能过于贪婪。人的这种贪婪追求非常愚蠢,也非常可怕。”



2007年开始,索达吉堪布通过网络提供一种系统的、次第的和完整的佛法学习模式。并应邀去全国各地的大学演讲,和学生们面对面交流。索达吉堪布表示,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很多压力,佛教的学习对他们是很有助益的。而年轻人的思想更是可以开发的,可以更进一步更深地去挖掘,深奥的佛理刚开始可能让人难懂,但可以指明一个方向。刚开始可以把佛教思想降低,让他和世俗现实结合起来,但不能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还是要进入到佛教的最高思想理论和修行的阶段。



索达吉堪布常说:“虽然我的身份是僧人,但多年以来一直是个老师。”出家前,索达吉堪布就读于甘孜师范学校,同学毕业后大多当了老师。2006年聚会,盘点哪个同学改行时提到他,“我只是衣服换了,但还一直在教学。”他说,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讲课。“每天如果没有讲课就觉得这一天有点浪费了,哪怕有一个人听课我也愿意讲。”只要在佛学院,除非极特殊情况,他每周都会讲3至4次课。索达吉堪布说,他所追求的,并不是通过教书得什么金钱、名声,而是希望将佛陀传下来的甚深教法,尽量传给下一代。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