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十連敗

lfe634

灰體輻射
注册
2011-10-07
消息
6,106
荣誉分数
3,502
声望点数
373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給了白俄羅斯記者出身的女作家 Svetlana Alexievich。
她的作品介紹: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1009-culture-feature-Svetlana-Alexievich01/
簡單一句:她說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寫「一部人類情感的歷史」。

很受中國讀者喜愛的村上春樹連續六年被提名,一份日本報紙就來了這個惡劣標題 (大概之前還有四次機會吧):
https://cmule.com/viewthread.php?tid=458016&extra=page=1
4747bc07jw1ewuk49xhi8j20f20kpwip.jpg

其實我對村上春樹了解很少... 從語錄大概曉得他是怎樣的風格。
這裡有沒有村上粉?能講解一下村上?
  • 願意聽別人說話的人並不多。每個人都只想說話,而說的話又不是什麼有內容的話。我也是其中之一。-- 村上春樹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給了白俄羅斯記者出身的女作家 Svetlana Alexievich。
她的作品介紹: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1009-culture-feature-Svetlana-Alexievich01/
簡單一句:她說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寫「一部人類情感的歷史」。

很受中國讀者喜愛的村上春樹連續六年被提名,一份日本報紙就來了這個惡劣標題 (大概之前還有四次機會吧):
https://cmule.com/viewthread.php?tid=458016&extra=page=1
4747bc07jw1ewuk49xhi8j20f20kpwip.jpg

其實我對村上春樹了解很少... 從語錄大概曉得他是怎樣的風格。
這裡有沒有村上粉?能講解一下村上?
  • 願意聽別人說話的人並不多。每個人都只想說話,而說的話又不是什麼有內容的話。我也是其中之一。-- 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写作很广泛:小說,散文,游记,纪实,翻譯,随笔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村上春樹
 
村上春树还不老,可以继续写,人家好歹有实力入围诺贝尔文学奖,不知道那些起哄看热闹有什么好嘲笑的...:rolleyes:

转一篇文章:
常识止步的地方,文学起步了——推荐日本小说六部 |《东方历史评论》,
作者:陈希我


我想推荐六部日本小说: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川端康成的《睡美人》、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村上春树的《再袭面包店》和东野圭吾《彷徨之刃》。有人觉得我的写作受日本文学影响甚深,其实勿宁说是我的趣味遭遇了日本文学。


日本文学一直很受中国读者轻视。这里难说没有民族情绪。一是因为被日本人欺负了。但文学与道德无关,好人未必写得出好作品,而且情形往往相反。日本民族确实无法称为善类,俄罗斯民族也是,但是这两个民族却在文学艺术上异常璀璨。二是觉得“老子先前阔多了”,日本文化不外乎来源于中国。我曾经说过日本文学并非来源于中国,许多人受不了。但是正如伽利略顿着脚喊:“这地毕竟是在动的啊!”日本文学不是来源于中国,也是不以主观愿望为改变的。日本文学,特别是日本小说,一直比中国发达。就说历史,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是日本的《源氏物语》,它出现300年后,才有了《三国演义》。听起来很伤自尊心,但是无可奈何的事实。至少是中国小说,先前并不阔。


实际上,西方的《十日谈》的出现,也是在《源氏物语》300年之后的。西方文学也未必就能傲视日本文学,日本文学并没有在西方得到适合的评价。这里有“东方主义”的因素。日本文学虽然缺乏西方文学中的宏大叙事和形而上的观照,但它细腻、敏锐、奇崛、形而下,对“人性的幽暗国度”(村上春树语)有着惊艳的洞察。


芥川龙之介《竹林中》就是这样一个作品。它写的是一个强奸杀人案,当事人和旁证者的证言竟然无法合成一个客观事实。这不是侦探小说,侦探小说寻求的是真相,而《竹林中》却在告诉我们真相不可知。在这里,芥川提出了让整个人类窘迫的问题:人言不可信。这不可信不只是因为人类容易为自己的私利撒谎,还因为我们即使想表达真相,仍然不可能。这是更可怕的,也因此,根据这小说改编的电影《罗生门》当年在轰动了“二战”后的西方。在刚结束的战争灾难中,都说日德是非正义一方,但是正义的一方在哪里?


写出如此黑暗的人,命中注定不可活了。芥川龙之介终于被“模模糊糊的不安”所焦虑,自杀了。 值得一说的是,至今中国作家们仍津津乐道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巧妙叙述,作者用了各个不可靠的叙述者叙述故事。但福可纳最后没能坚持下去,退缩了,最后还是再用了一个正常人把客观陈述出来。而芥川龙之介却胆大到底,《竹林中》全篇只引用了不可靠叙述者的话,压根儿就没有客观呈现。


谷崎润一郎《春琴抄》也是一个奇异的小说。谷崎润一郎和芥川龙之介是《新思潮》杂志的前后同仁,但他们文学观念却异常悬殊,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作品具有同样的精彩。《春琴抄》写的是什么?爱。一个女盲师和她的男弟子相爱,但他们的爱不是通过互相呵护来表达,而是通过女方对男方的折磨,而男方欣然承受。爱你就要折磨你,受不了折磨就不配言爱。这就是虐恋,有虐才有恋。更为惊竦的是,当女方遭到了毁容,男方竟然刺瞎自己的双眼,好让对方在自己心目中永远美丽。小说揭示了人类不为人知或耻于言说的情感,这也许恰是我们最本质的情感。


这小说的叙事方式也很奇特,作者完全无意于写故事,也没有把它写成西式的惊竦小说,而是用东方“屏风式”的结构,让故事的每个段落各自独立,又隐约关联。这是典型的日本小说,语言也是异常“日本”。有人说那标点符号很少的长长的句子像潺潺流水,我倒觉得更像被拉得绵长的胶,读着让你喘不过气来,又欲罢不能。


1967年,日本有了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叫川端康成。有一种说法:若非谷崎润一郎在两年前去世,获得此奖的可能是谷崎。当然,对东方人,不仅中国人,对当年的日本人也是,诺奖很容易变成了乌龙。中国还有说本来应该老舍得的,可惜老舍自杀了。其实这不重要,只要理解诺奖会授给优秀作家中的某一个,即可。至于谁最终得到,天知道。


川端康成被中国和世界熟知的作品,是《古都》《雪国》《千只鹤》,还有一篇常被提起的,叫《伊豆的舞女》,但其实这些作品都不如《睡美人》,《伊豆的舞女》更不外是少男少女的青春小说。但遗憾的是,中国哪怕是文学研究者,也有不少不熟悉《睡美人》。中国读者和研究者对川端有个根深蒂固的误读,觉得他是写“美”的。其实川端的“美”压根不是中国人以为的“美”。也许正因为这个“不是”,让我们无法接受。一个老人在他垂暮之年去“睡美人俱乐部”,与被药药睡了的年轻女孩同睡。有人指责这是色情小说,有人指责这是残害女性,特别是现在为“校长猥亵学生”所激愤的正义的人们,我想是绝对不能接受这种残害的。但问题并不这么简单,文学作品也不是常识道德说教。在川端康成意识里,那些女孩与被残害无关。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嫖妓小说却没有性交媾,这些女孩被视为菩萨的化身。这使得这小说有了宗教的维度。色情还是宗教,就看干了还是没干?干了即色情,没干则宗教。


川端康成最后也自杀了。是获得诺奖之后自杀的,这就像他的小说一样让中国人不解。要是我们,一定滋润活着,接受各种膜拜。他没有留下遗书,所谓“无言的死,就是无尽的话”。这“无尽的话”到底是什么?各种猜测。但我想他自杀至少有一个原因:不自杀的作家不是好作家。


关于川端自杀,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三岛由纪夫自杀了,其中还有关于他们两个特殊感情的传闻。两个人确实感情不一般,当然其中也不乏有互相利用的嫌疑。其实感情很多时候是不能排除致用因素的,完全剔除致用的感情有吗?男女之情,无法完全撇开身体;朋友之情,无法完全撇开帮忙;就是陌生人,送一颗糖果也会增加好感。关于他们互为有用,指的是三岛在将川端作品推介到西方上做了贡献,而川端提名三岛诺贝尔文学奖。当然三岛最终并没有获得这个奖,他去走另外的道路了,为恢复“文化天皇制”摇旗呐喊,最后剖腹自杀以殉道。


三岛由纪夫自杀前拍了一个写真集《蔷薇刑》,镜头前的他暴力、生猛,这是他愿意展现给公众的形象,但其实他从小就很羸弱。《金阁寺》主人公也是集羸弱与暴力于一身。这是根据真实事件写成的小说,但它不是新闻,新闻立足的是常识,文学立足的是非常识。常识止步的地方,文学起步了。三岛把一个小僧人烧毁金阁寺的事件演绎成了“杀美”的故事,当“美”到极致,必然压迫审美者,那么这“美”就成了“恶”。这是否是典型的日本人思维?


三岛由纪夫曾说,《金阁寺》是写的是关于艺术家的故事。艺术家(作家)是什么?就是在天堂和地狱之间被挤压的人。不可否认,近20年来,日本作家生存状况相对平稳,作品不可避免地平淡了。但也有例外的,比如村上春树的短篇。虽然《挪威的森林》等长篇让他爆得大名,但我觉得村上精彩在短篇。写出那些短篇的村上春树,让我相信他不只是一个通俗的作家。当然这些年村上春树的小说又有了变化,气象大了,也好像有思想了,但也神神道道了。所以我更愿意推荐他的《再袭面包店》,这是他的小说集,我推荐的是这小说集中的那个叫《再袭面包店》的短篇。


为什么要“再袭”?因为初袭遭到了屈辱,不仅被抓,而且还被迫听瓦格纳。也许这是最轻最优雅的惩罚了,但是也许恰因为优雅,所以侮辱才深。这成为袭击者人生的分水岭。村上春树的叙事喜欢制造分水岭这种东西,这是他影响我最大的地方。起因跟行动之间有着巨大的空白,这种大胆和奇妙让我想起的只有霍桑的《威克菲尔德》。“我”的人生从此改变了:大学毕业后就职法律事务所、准备参加司法考试、结婚,再也不想去抢面包了。我成了这个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享受者,中国那些既得利益的享受者和拼命挤进利益集团的人是否会觉得诧异?但这是文学。这就是文学。文学在“我”价值观上撕开一个口子,让我决定再袭一次面包店。


东野圭吾写的是“推理小说”,按分类属于通俗类,但日本一些了不起的推理小说家并不只是通俗,如前辈的松本清张。相反,中国的通俗小说还真是通俗,媚俗,俗而无骨。看看东野圭吾的《嫌疑犯X的现身》和《白夜行》,应该汗颜。当然,东野小说有个软肋,语言太差。所以根据他小说改编的影视更好。《彷徨之刃》在东野小说中算不上最好,但我想推荐它,因为它对中国文学写作有启示性的意义。这小说从俗理即法律止步的地方提出问题:一个父亲的唯一相依为命的女儿被歹徒奸污杀害,而因为罪犯是未成年人,法律惩罚十分有限。那么,如何抚慰一个父亲的创伤?是否允许父亲在法律之外的复仇?


这种问题,中国的通俗作家乃至纯文学作家并非都有能力面对的,中国的传统文学观念太“正”,有谁能站在法律之外思考?有谁能像角田光代《第八日的蝉》那样站在儿童诱拐犯的立场思考?有谁能站在国家民族道德之外思考?中国文学至今无法从“正”的陷阱中逃出来。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給了白俄羅斯記者出身的女作家 Svetlana Alexievich。
她的作品介紹: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1009-culture-feature-Svetlana-Alexievich01/
簡單一句:她說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寫「一部人類情感的歷史」。

很受中國讀者喜愛的村上春樹連續六年被提名,一份日本報紙就來了這個惡劣標題 (大概之前還有四次機會吧):
https://cmule.com/viewthread.php?tid=458016&extra=page=1
4747bc07jw1ewuk49xhi8j20f20kpwip.jpg

其實我對村上春樹了解很少... 從語錄大概曉得他是怎樣的風格。
這裡有沒有村上粉?能講解一下村上?
  • 願意聽別人說話的人並不多。每個人都只想說話,而說的話又不是什麼有內容的話。我也是其中之一。-- 村上春樹
我也会是村上的粉,一直为村上鸣不平。特别是那年村上败给莫言,我觉得是文学的倒退,自那之后,我觉得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人品味不怎么样。还有那年他们把诺贝尔奖给高行健,高行健的作品差远了,作品少也没有力度,居然能得到这样的殊荣,而村上这样的居然十连败,可见诺贝尔不是一个很公平的奖。
 
村上春树还不老,可以继续写,人家好歹有实力入围诺贝尔文学奖,不知道那些起哄看热闹有什么好嘲笑的...:rolleyes:

转一篇文章:
常识止步的地方,文学起步了——推荐日本小说六部 |《东方历史评论》,
作者:陈希我


我想推荐六部日本小说: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川端康成的《睡美人》、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村上春树的《再袭面包店》和东野圭吾《彷徨之刃》。有人觉得我的写作受日本文学影响甚深,其实勿宁说是我的趣味遭遇了日本文学。


日本文学一直很受中国读者轻视。这里难说没有民族情绪。一是因为被日本人欺负了。但文学与道德无关,好人未必写得出好作品,而且情形往往相反。日本民族确实无法称为善类,俄罗斯民族也是,但是这两个民族却在文学艺术上异常璀璨。二是觉得“老子先前阔多了”,日本文化不外乎来源于中国。我曾经说过日本文学并非来源于中国,许多人受不了。但是正如伽利略顿着脚喊:“这地毕竟是在动的啊!”日本文学不是来源于中国,也是不以主观愿望为改变的。日本文学,特别是日本小说,一直比中国发达。就说历史,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是日本的《源氏物语》,它出现300年后,才有了《三国演义》。听起来很伤自尊心,但是无可奈何的事实。至少是中国小说,先前并不阔。


实际上,西方的《十日谈》的出现,也是在《源氏物语》300年之后的。西方文学也未必就能傲视日本文学,日本文学并没有在西方得到适合的评价。这里有“东方主义”的因素。日本文学虽然缺乏西方文学中的宏大叙事和形而上的观照,但它细腻、敏锐、奇崛、形而下,对“人性的幽暗国度”(村上春树语)有着惊艳的洞察。


芥川龙之介《竹林中》就是这样一个作品。它写的是一个强奸杀人案,当事人和旁证者的证言竟然无法合成一个客观事实。这不是侦探小说,侦探小说寻求的是真相,而《竹林中》却在告诉我们真相不可知。在这里,芥川提出了让整个人类窘迫的问题:人言不可信。这不可信不只是因为人类容易为自己的私利撒谎,还因为我们即使想表达真相,仍然不可能。这是更可怕的,也因此,根据这小说改编的电影《罗生门》当年在轰动了“二战”后的西方。在刚结束的战争灾难中,都说日德是非正义一方,但是正义的一方在哪里?


写出如此黑暗的人,命中注定不可活了。芥川龙之介终于被“模模糊糊的不安”所焦虑,自杀了。 值得一说的是,至今中国作家们仍津津乐道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巧妙叙述,作者用了各个不可靠的叙述者叙述故事。但福可纳最后没能坚持下去,退缩了,最后还是再用了一个正常人把客观陈述出来。而芥川龙之介却胆大到底,《竹林中》全篇只引用了不可靠叙述者的话,压根儿就没有客观呈现。


谷崎润一郎《春琴抄》也是一个奇异的小说。谷崎润一郎和芥川龙之介是《新思潮》杂志的前后同仁,但他们文学观念却异常悬殊,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作品具有同样的精彩。《春琴抄》写的是什么?爱。一个女盲师和她的男弟子相爱,但他们的爱不是通过互相呵护来表达,而是通过女方对男方的折磨,而男方欣然承受。爱你就要折磨你,受不了折磨就不配言爱。这就是虐恋,有虐才有恋。更为惊竦的是,当女方遭到了毁容,男方竟然刺瞎自己的双眼,好让对方在自己心目中永远美丽。小说揭示了人类不为人知或耻于言说的情感,这也许恰是我们最本质的情感。


这小说的叙事方式也很奇特,作者完全无意于写故事,也没有把它写成西式的惊竦小说,而是用东方“屏风式”的结构,让故事的每个段落各自独立,又隐约关联。这是典型的日本小说,语言也是异常“日本”。有人说那标点符号很少的长长的句子像潺潺流水,我倒觉得更像被拉得绵长的胶,读着让你喘不过气来,又欲罢不能。


1967年,日本有了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叫川端康成。有一种说法:若非谷崎润一郎在两年前去世,获得此奖的可能是谷崎。当然,对东方人,不仅中国人,对当年的日本人也是,诺奖很容易变成了乌龙。中国还有说本来应该老舍得的,可惜老舍自杀了。其实这不重要,只要理解诺奖会授给优秀作家中的某一个,即可。至于谁最终得到,天知道。


川端康成被中国和世界熟知的作品,是《古都》《雪国》《千只鹤》,还有一篇常被提起的,叫《伊豆的舞女》,但其实这些作品都不如《睡美人》,《伊豆的舞女》更不外是少男少女的青春小说。但遗憾的是,中国哪怕是文学研究者,也有不少不熟悉《睡美人》。中国读者和研究者对川端有个根深蒂固的误读,觉得他是写“美”的。其实川端的“美”压根不是中国人以为的“美”。也许正因为这个“不是”,让我们无法接受。一个老人在他垂暮之年去“睡美人俱乐部”,与被药药睡了的年轻女孩同睡。有人指责这是色情小说,有人指责这是残害女性,特别是现在为“校长猥亵学生”所激愤的正义的人们,我想是绝对不能接受这种残害的。但问题并不这么简单,文学作品也不是常识道德说教。在川端康成意识里,那些女孩与被残害无关。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嫖妓小说却没有性交媾,这些女孩被视为菩萨的化身。这使得这小说有了宗教的维度。色情还是宗教,就看干了还是没干?干了即色情,没干则宗教。


川端康成最后也自杀了。是获得诺奖之后自杀的,这就像他的小说一样让中国人不解。要是我们,一定滋润活着,接受各种膜拜。他没有留下遗书,所谓“无言的死,就是无尽的话”。这“无尽的话”到底是什么?各种猜测。但我想他自杀至少有一个原因:不自杀的作家不是好作家。


关于川端自杀,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三岛由纪夫自杀了,其中还有关于他们两个特殊感情的传闻。两个人确实感情不一般,当然其中也不乏有互相利用的嫌疑。其实感情很多时候是不能排除致用因素的,完全剔除致用的感情有吗?男女之情,无法完全撇开身体;朋友之情,无法完全撇开帮忙;就是陌生人,送一颗糖果也会增加好感。关于他们互为有用,指的是三岛在将川端作品推介到西方上做了贡献,而川端提名三岛诺贝尔文学奖。当然三岛最终并没有获得这个奖,他去走另外的道路了,为恢复“文化天皇制”摇旗呐喊,最后剖腹自杀以殉道。


三岛由纪夫自杀前拍了一个写真集《蔷薇刑》,镜头前的他暴力、生猛,这是他愿意展现给公众的形象,但其实他从小就很羸弱。《金阁寺》主人公也是集羸弱与暴力于一身。这是根据真实事件写成的小说,但它不是新闻,新闻立足的是常识,文学立足的是非常识。常识止步的地方,文学起步了。三岛把一个小僧人烧毁金阁寺的事件演绎成了“杀美”的故事,当“美”到极致,必然压迫审美者,那么这“美”就成了“恶”。这是否是典型的日本人思维?


三岛由纪夫曾说,《金阁寺》是写的是关于艺术家的故事。艺术家(作家)是什么?就是在天堂和地狱之间被挤压的人。不可否认,近20年来,日本作家生存状况相对平稳,作品不可避免地平淡了。但也有例外的,比如村上春树的短篇。虽然《挪威的森林》等长篇让他爆得大名,但我觉得村上精彩在短篇。写出那些短篇的村上春树,让我相信他不只是一个通俗的作家。当然这些年村上春树的小说又有了变化,气象大了,也好像有思想了,但也神神道道了。所以我更愿意推荐他的《再袭面包店》,这是他的小说集,我推荐的是这小说集中的那个叫《再袭面包店》的短篇。


为什么要“再袭”?因为初袭遭到了屈辱,不仅被抓,而且还被迫听瓦格纳。也许这是最轻最优雅的惩罚了,但是也许恰因为优雅,所以侮辱才深。这成为袭击者人生的分水岭。村上春树的叙事喜欢制造分水岭这种东西,这是他影响我最大的地方。起因跟行动之间有着巨大的空白,这种大胆和奇妙让我想起的只有霍桑的《威克菲尔德》。“我”的人生从此改变了:大学毕业后就职法律事务所、准备参加司法考试、结婚,再也不想去抢面包了。我成了这个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享受者,中国那些既得利益的享受者和拼命挤进利益集团的人是否会觉得诧异?但这是文学。这就是文学。文学在“我”价值观上撕开一个口子,让我决定再袭一次面包店。


东野圭吾写的是“推理小说”,按分类属于通俗类,但日本一些了不起的推理小说家并不只是通俗,如前辈的松本清张。相反,中国的通俗小说还真是通俗,媚俗,俗而无骨。看看东野圭吾的《嫌疑犯X的现身》和《白夜行》,应该汗颜。当然,东野小说有个软肋,语言太差。所以根据他小说改编的影视更好。《彷徨之刃》在东野小说中算不上最好,但我想推荐它,因为它对中国文学写作有启示性的意义。这小说从俗理即法律止步的地方提出问题:一个父亲的唯一相依为命的女儿被歹徒奸污杀害,而因为罪犯是未成年人,法律惩罚十分有限。那么,如何抚慰一个父亲的创伤?是否允许父亲在法律之外的复仇?


这种问题,中国的通俗作家乃至纯文学作家并非都有能力面对的,中国的传统文学观念太“正”,有谁能站在法律之外思考?有谁能像角田光代《第八日的蝉》那样站在儿童诱拐犯的立场思考?有谁能站在国家民族道德之外思考?中国文学至今无法从“正”的陷阱中逃出来。
好文章,谢谢灵兮转载。以后要去读读这六部小说。
 
好人未必写得出好作品,而且情形往往相反。
這句話很有意思。我的理解是,一般的(道德)好人當作者,主旨要傳達的意思都是老生常談,比較悶一些。但我又納悶,諾貝爾文學獎很喜歡推廣 "民主自由 的老生常談呢,讀者 (民主人士除外) 都要睡著啦。要不是諾貝爾的評審太政治化,要不就是好人作者其實也能寫出非常精彩的作品,只是作品裡面主旨的"好"已經超越當下的道德教條了,然後被眼神不佳的評審劃到 "作者不是好人" 那一邊去。
 
在知乎上找到一段,不知道各位意見如何。

为什么村上春树能从一个酒吧老板成为一个世界级的作家?
作者:桃喵喵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827358/answer/66775354

...隐藏在「富足」背后的「失落感」「无力感」与「绝望感」(这很像部分宋词中传达出的情绪——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是中产与小资都能明显意识或感受到的情绪。村上的作品之所以广受欢迎,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成功地将这种略带悲伤又似有深度的复杂心境和感受表达出来。而这种情绪,究其本质,无疑是 「孤独」了。由此可见,村上大部分时间都在试图追问和剖析诸如「孤独谓何?」「为何孤独?」…这样的问题。...

***

如果這種說法可靠,我想我不是村上的目標讀者了。我不是那樣的中產、小資。雖然有些孤獨是避免不了的,這種小資中產的孤獨卻挺容易避免 -- 失落來自期望過高,無力是過早宣告放棄,絕望就是放棄的必然結果。然而掉落在這樣的情緒裡自憐,是不會解決問題的。看看那些比自己慘的人無暇喘息,看看那些比自己厲害的人無心停在原地。人就活一次,消極太對不起為了我們犧牲自己的人。
 
在知乎上找到一段,不知道各位意見如何。

为什么村上春树能从一个酒吧老板成为一个世界级的作家?
作者:桃喵喵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827358/answer/66775354

...隐藏在「富足」背后的「失落感」「无力感」与「绝望感」(这很像部分宋词中传达出的情绪——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是中产与小资都能明显意识或感受到的情绪。村上的作品之所以广受欢迎,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成功地将这种略带悲伤又似有深度的复杂心境和感受表达出来。而这种情绪,究其本质,无疑是 「孤独」了。由此可见,村上大部分时间都在试图追问和剖析诸如「孤独谓何?」「为何孤独?」…这样的问题。...

***

如果這種說法可靠,我想我不是村上的目標讀者了。我不是那樣的中產、小資。雖然有些孤獨是避免不了的,這種小資中產的孤獨卻挺容易避免 -- 失落來自期望過高,無力是過早宣告放棄,絕望就是放棄的必然結果。然而掉落在這樣的情緒裡自憐,是不會解決問題的。看看那些比自己慘的人無暇喘息,看看那些比自己厲害的人無心停在原地。人就活一次,消極太對不起為了我們犧牲自己的人。
没意见,爱怎么看怎么看吧:rolleyes:....

我觉得后面的一个跟帖写的很好,转载如下:

知乎用户,M&A

张洁MATTYA无言甚谁 等人赞同
安妮宝贝是用笔下的小资文艺作品赚钱;村上春树是用开酒吧赚来的钱写作。初心本来就不同。

ps:村上阅读体验整理
我大概是从《海边的卡夫卡》开始,读村上春树的作品。
有时我又想,一个人之所以会翻开村上春树的书,不知不觉就一页页读下去,继而一本一本去搜罗,多半是在他人生比较死气沉沉的时期。工作也好、爱情也好,总之一塌糊涂的时期。如同午后厚厚天鹅绒窗帘内的宁静,本来或许也很享受,但因为正处于骚动不安的年纪,这宁静才蜕变成死气,才愈发使人觉得空荡、心烦意乱,恨不得撕碎窗帘打破窗户一跳了事。

村上的好处就在于,他承认这种死气,并替你坦然接受。早在其出道之作《且听风吟》中,他就曾借虚拟作家哈特费尔德之口说道:“我向这房间中至为神圣的书籍、即按字母顺序排列编印的电话号码簿发誓:说真话,我只说真话——人生是空的。”但正因为其空,他的主人公们才更可以放心享受生活。霏霏细雨或漫漫大雪永远是窗外的布景,他们固执地坐在窗内,深陷在咖啡的香气和音乐的柔曼中。这是一种深到骨髓又不知具体为何物,徒然在自我营造的孤独世界审视内心空洞的绝望。

“不是对谁都这么,”初说,“因为是你。并非对谁都亲切。我的人生实在太有限了,不可能对谁都亲切。假如不太有限,我想我会为你做很多很多。但不是这样。”这是《国境以南,太阳以西》里面主人公最热烈的表白。却是以太多否定词的面目出现。也许,我们的人生,对于否定的信心总是更足一点罢。

也因为此,我对村上其实曾经有蛮多的好感,但对仅仅因为《挪威的森林》就热烈喜欢或热烈讨厌他的读者没有好感,如果是在我身边的朋友如是谈论,我会建议他们去读一下《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还有《奇鸟行状录》。这是村上最好的两部小说。

在一处称作“世界尽头”的所在,主人公的人生就是在安静的图书馆里阅读藏在独角兽头颅里的古梦,陪伴他的是一个女孩,图书管理员,屋外是永远的大雪,屋内是氤氲的咖啡香气。我一直觉得,这是村上小说世界中最动人的场景,这种世界尽头的动人场景,来自一种心灵尽头的简单,村上不是一个复杂的作家,正如人生的沮丧与失败并不复杂一样。斯宾诺莎用内在信仰将失败的犹太人从现实政治重负中解放出来,与此类似,村上也是凭借对心灵自由的维护,将众多失败的都市人从现实的生活重压下解放出来。他的主人公,再怎么颓唐卑微,依旧还可以听着罗西尼的歌剧煮意大利面,这种触手可及的“英雄”姿态,感染了很多平凡的人。

当然人们可以质问,这种解放在何种程度上为真?我的回答是,当然不够为真!就像在斯宾诺莎之后,犹太人的问题并没有真的解决一样,但我们并不因此看轻斯宾诺莎。人之为人的最光辉之处,就是他永远身处某种局限性中,却依旧能做出奋力向前的姿势。

至于《奇鸟行状录》,可能是村上对历史记忆和集体记忆开掘最深的一部著作,我会记得他所描述的在蒙古旷野上像化石一般裸露在外的诺门罕战役中的残骸,以及那一口深井,仿佛唯有咬牙坐入虚构之井中才可以碰触历史天空的深邃。

2
然而,他的小说有些重复。主人公永远为男性,三十到五十不等(其年纪随作者自己年纪增长会适当增长),离异或分居,喜欢爵士乐,阅读趣味是巴尔扎克托马斯曼古希腊史,身旁总有几个可人女孩儿,很会享受生活,却永远沉浸在过去与幻梦中。他的小说着力塑造的,不是人物也不是故事情节,而是某种略嫌沮丧的人生,只是因为恰巧某个时段的我也身处人生沮丧的阶段,因此得以共鸣,以及深深的安慰。

前不久,看到他最新的一部短篇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广大文艺男中青年正是在村上主人公的这种自艾自怜中找到了最好的安慰和滋养,总是有永恒的女性,引导他们上身。

3
如今,倘若我对村上还是尊敬,那因为他在小说家的身份之外,还一直是一个勤勉的盗火者。在中国还没有发现一位作家,在丰富的小说创作之余,还有力量翻译那么多域外的小说。村上并非像我们国内很多作家一样,仅仅满足做一个外国小说的“推荐专业户”,相反,他是扎扎实实地去翻译这些作品,并成为日本迄今出版译作最多的作家。身体力行地把影响自己的域外作品翻译成自己的母语,这种看似吃力不讨好甚至有点自曝家底的事情,似乎是很多国外大作家常做的事情,波德莱尔翻译爱伦坡,菲茨杰拉尔德翻译鲁拜集,陀思妥耶夫斯基翻译巴尔扎克……数不胜数,我们早先也有作为翻译家的鲁迅和巴金,但如今,似乎中国的翻译家和作家俨然就是两种人。

此外,就像昆德拉的文论胜过其小说一样,当村上在谈论写作这回事的时候,会有一些看似平常却相当有力量的洞见。

比如说,他认为小说家乃至每个人的所谓“自我”应当是隐形的,它隐藏在针对类似炸牡蛎这样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的开放式谈论中,“我谈炸牡蛎,故我在”。村上笔下一些人物具备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其实也正来源于此,他们自行其是,并不受制于小说家的判断性描述;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些人物之间的重复性也正和此有关,我们会发现,无论是炸牡蛎还是炸虾丸炸肉饼,他们谈论的方式都是相似的。

村上的英文很好,且痴迷音乐,这两个因素渗透到他的小说写作中,帮助他形成自己独特的文体。“将母语日语在脑中先做一次‘假性外语化’,规避意识中语言那与生俱来的惰性,然后再构筑文章,用它来写作小说。反思过去,我觉得自始至终都是这么做的。”这可以令人想到德勒兹引用过的普鲁斯特的话,“美好的书是用某种类似外语的语言写成的”,当然,对今天已习惯于欧化表达的中文写作者而言,更有效的追摹方式,不是跟着翻译里面的村上腔亦步亦趋,而是不妨把这里所说的“外语”,理解成古典的汉语文言。其次,村上认为“音乐也好小说也好,最基础的是节奏”,“关于文章的写法,我差不多都是从音乐里学来的”,这个我觉得说的也很对,“生物之以息相通也”,艺术和生活中最简单动人的表达和传递,都是在节奏和气息上的。他又引用爵士钢琴家塞隆尼斯•蒙克的话,“所谓新的乐音,是哪里都不会有的。请看那键盘,所有的乐音都早已排列在那里。只要你扎扎实实把意义注入一个乐音,它就会发出别样的乐响”。

这意义,也即每个小说家致力表达的独特之物,当然各自不同。对村上自己而言,他将之概括为:“世上所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某个宝贵的东西,但能找到的人不多。即使幸运地找到了,那东西也大多受到致命的损伤。但是,我们必须继续寻求。因为不这么做,活着的意义就不复存在。”读者多半喜欢这样清楚简洁的形容,虽然评论家难免觉得有些不满。
 
有时我又想,一个人之所以会翻开村上春树的书,不知不觉就一页页读下去,继而一本一本去搜罗,多半是在他人生比较死气沉沉的时期。工作也好、爱情也好,总之一塌糊涂的时期。如同午后厚厚天鹅绒窗帘内的宁静,本来或许也很享受,但因为正处于骚动不安的年纪,这宁静才蜕变成死气,才愈发使人觉得空荡、心烦意乱,恨不得撕碎窗帘打破窗户一跳了事。

村上的好处就在于,他承认这种死气,并替你坦然接受。
一個人陷入一遢糊塗,當然有可能是偶然運氣,或者外界不可改變的環境,但多數情況是自身有些問題。
如果是所謂"小白向"的通俗網路小說,那作者只須提供讀者意淫、逃避的空間。
但是如果真是"世界級"的作家,我會期待他們能至少側面提供一些新的想法,幫助人走出低潮。
也許村上有,只是我不知道。

好比大人看見孩子哭了,大人抱著孩子安慰:我了解你的想法。喔喔喔不哭。
這的確能有效平復情緒。但重點是大人在孩子平穩之後,會慢慢講些道理、經驗,避免日後發生同樣的情況。
如果大人除了理解孩子什麼也不做,雖然比不停給孩子吃糖叫他不要哭好,總是讓人覺得這不是一個厲害的大人。
他一直沒能拿獎是不是這個原因?還只是其他泛政治化的作家太讓人激賞?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