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过客
至尊VIP
- 注册
- 2003-06-07
- 消息
- 5,902
- 荣誉分数
- 6
- 声望点数
- 0
闾丘露薇――“中国记者第一人”
收看凤凰卫视的观众,都会记住这张中国女性的面孔,她有些疲惫,有些憔悴,可是她那纤韵的身影在伊拉克的滚滚战火中却显得十分坚定和沉着,她就是闾丘露薇。
闾丘露薇:凤凰卫视记者、主持人。生于上海。199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后移居香港。1999年在香港浸会大学取得传播硕士学位。一九九七年加入凤凰卫视。曾采访多项大型活动。近年尤以战地采访声名鹊起。2001年“9・11”事件后,三度赴阿富汗采访,成为第一位进入阿富汗的华人女记者。此次又成为进入伊拉克战地的“中国记者第一人”,也是开战后返回战火巴格达的全球媒体第一人。3月24日战火燃起后的突入巴格达和3月29日与央视记者一起撤出巴格达,几乎是万众瞩目。后来,因为生活中有了更突如其来的事,她4月15日又重返巴格达直至29日才回香港的行踪,没有太多人知晓。直到5月1日凤凰卫视的“非典专题”《北京一日》,又看到她面容平静地站在北京街头。
仿佛一夜之间,战场倏忽变换,而闾丘总在前沿。北京时间2003年3月20日上午10时35分,伊拉克战争打响,这一天闾丘露薇独辟蹊径带着摄像师,独自长途跋涉去了约伊边境,在那里守候30个小时,独家采访到开战以来第一批涌出约伊边境地的难民。那一天,她不知发回了多少条消息。她带着毛毯和枕头露宿在约旦边境的戈壁滩。那天的最后一次报道时,她已说不出话来了。在返回巴格达的途中,因为刮起沙尘暴,她乘坐的一辆越野车撞在一辆油罐车上,闾丘下巴受伤。她的报道被全球多家媒体转发。有人说,全球华人最出色的记者是闾丘露薇,毫无疑问!
在安曼,闾丘一天只吃一顿饭,只睡三四个小时。在那里,她只有记者的职责,没有自己。闾丘以及所有和她一样出色的中国战地记者让世界再也无法忽视华人媒体的声音!
这个被人们用诗一样的语言赞美的明星记者,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看法却特别现实、朴素,而且本分,没有那么多自我诗意化的成分。她的总结是:工作让她衣食有靠,也让她获得自信,从而得到比较好的人生状态。
闾丘这样说:我自己感觉记者就是一份职业。每个职业对你有不同的要求,就像现在医生护士你要去救SARS病人,那记者,你就是各个场合都可能要去,包括战场。我的做人原则,就一定要尽我的力把它做到最好,这是一个人的起码道德。
SARS让人们认识柴静
柴静是在这次SARS报道中忽如一夜春风般地被人们迅速熟知的人物。从4月19日起,她在央视《新闻调查》栏目中连续做了四期非典专题,她也几乎与世隔绝到5月26日。
过去20多年的人生经验加起来也没有这一次给予柴静的多。她五次进入病区,第一次是一个人,别了个微型麦克,出来后向大家讲述她的所见所闻,其后再进入的每一次都让她真实地触摸到死亡。自称“对现场非常迷恋”的柴静刚调到《新闻调查》节目,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进入非典重症病房。她兴奋地发短消息给制片人,说不能用语言表达她的迫切。柴静说:“一部分是出于职责,另一方面就是好奇心和探知真相的欲望。”她形容说,这一个月是箭在弦上,只要醒着就要工作。而以前在湖南卫视做《新青年》的时候,她每个月只需要工作一周,这个春天给她的每一刻都是高度兴奋的。有观众认为他们的节目使公众更加恐慌,柴静说:“比恐慌更可怕的是人的轻慢,使人们在最初的漠视到信任和不再恐惧,这就是我工作的意义。”
她自己也曾陷入过恐惧,一个同事在采访中有些咳嗽,大家都很紧张。一位医生告诉他们,他也曾经疑神疑鬼,早上第一次量体温时是35.8度,怎么都不能相信,再一量36.4度,哗地一下心就放下了。即使这样,采访完他们还是主动住到了一家酒店,不要服务员,用专用的电梯。直到前几天,病毒检测报告出来了,制片人揪着的心才放下。柴静自己倒没有什么感觉,甚至没有告诉父母,她说:“关心别人时会忘了自己。”
她讲起在第一批30多名病人被转移时,他们跟着乱跑,当时一个躺在担架上的女病人对摄像说:“再拍,再拍就摘了口罩亲你。”现场气氛一下子变得戏谑起来,像这样轻松的段子还有不少。一个病人对自己肺部可能会纤维化忧心忡忡,医生很幽默地劝解说:“真要纤维化了,咱就放到工艺品商店展览。”病房里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愁云惨雾,还会经常发生些有趣的事,一个老太太会问医生:“今天吃什么?”她总是把穿白大褂的医生当成厨师。
纤弱的女记者在危险时刻好像特别能让观众深深记住。柴静说:“在危险的时候,性别并不重要,只是女记者流露出的东西会不一样。”一个80多岁的北京老大爷的最大心愿就是在5月2日给孙子办结婚喜酒,但那天,亲家一家都被隔离了。老人很轻松地说“那就吃顿便饭吧。”他盛饭时柴静跟到厨房说:“爷爷别难过。”老人突然哽咽着抱住她。柴静在那时就特别地感觉到女记者在新闻中的优势――女性会容易激发出最真实的东西。
柴静和她的同事们把检测报告一直带在身上,他们同样害怕被人群远离。但是有一次在一个饭店吃饭,老板娘认出了她。她问这位老板娘:“你介不介意我来吃饭?”老板娘说:“那有什么关系。”还有在一次采访中,有一个小学生跑到她面前说:“阿姨,我认识你,你要保重身体。”然后认真地敬了个少先队礼。柴静由此感觉到的是温暖和释然。
陈鲁豫:美丽的背后
作为凤凰卫视的“当家花旦”,鲁豫在工作上游刃有余,其黄金档节目“鲁豫有约”备受好评;生活里她自在愉快,保持女人的美丽本色,最近又新婚燕尔……这般出色的人物,让人总想探究她美丽的背后。
从CCTV《艺苑风景线》初露锋芒,到搭上凤凰卫视《凤凰早班车》的顺风快车,再到现在的《鲁豫有约》,陈鲁豫的“星”运越来越旺。她说:“我在1995年的时候,就想做一档谈话类节目了。不过,当时觉得自己阅历不够,条件不太成熟。这几年下来,我个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储备和知识储备都比以前“厚”了一些,所以,才敢去把握《鲁豫有约》。我觉得从来不存在什么“星”运的问题,而是看机会来的时候你有没有“储备”、有没有“厚度”。 ”
鲁豫一直很欣赏“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古话,觉得一个美丽的女人一定是有内涵的,不光是学识上的,还有做人的修养、生活的习惯等方面。可是她更加追求工作的完美。她说:“我是挺跟自己较劲的人,追求完美,总是要求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好,要求自己每天都做得很好。但我从来不认为繁忙的工作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影响。只要一有休息时间,我就能尽量调整。工作之余,我觉得最舒服、最放松的事情就是回到家里,把妆卸得很干净,然后削一个苹果躺在沙发上,翘着腿吃苹果,休息、保养两不误。另外,看书、看电视、和朋友一起吃饭聊天也都能让我觉得生活有所变化。有时间的话,我喜欢到外面去休假。和余秋雨先生一起进行“千禧之旅”的时候,我选择了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拉克和伊朗,也是因为我狂爱旅游。我当时想,要不是这个节目,就不会再有机会去这样的地方了,那对人生是一种损失。 ”
对于受访人物的选择,陈鲁豫有自己的原则:“任何节目不可能面面俱到,得大致有一个方向,我们最开始设定人物,原则上是任何人都可以,包括街头卖冰棍的,但从操作角度不太现实,越是普通人越难做,因为这个人如果是大家都认识的话基本上他的事你都了解,于是我们就大致选一个方向,经历比较坎坷的,我们需要把节目做得很真实,真实就意味着你如果是风口浪尖的人物,很多话你不能讲,所以得等到事情沉淀之后再来讲,大家就有种真诚度。”
从做新闻过渡到访谈,鲁豫感觉很自然:“且我知道我能做好,可能因为我很敏感,对人有种天然的兴趣,善于聆听和沟通,我有这种能力。”
收看凤凰卫视的观众,都会记住这张中国女性的面孔,她有些疲惫,有些憔悴,可是她那纤韵的身影在伊拉克的滚滚战火中却显得十分坚定和沉着,她就是闾丘露薇。
闾丘露薇:凤凰卫视记者、主持人。生于上海。199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后移居香港。1999年在香港浸会大学取得传播硕士学位。一九九七年加入凤凰卫视。曾采访多项大型活动。近年尤以战地采访声名鹊起。2001年“9・11”事件后,三度赴阿富汗采访,成为第一位进入阿富汗的华人女记者。此次又成为进入伊拉克战地的“中国记者第一人”,也是开战后返回战火巴格达的全球媒体第一人。3月24日战火燃起后的突入巴格达和3月29日与央视记者一起撤出巴格达,几乎是万众瞩目。后来,因为生活中有了更突如其来的事,她4月15日又重返巴格达直至29日才回香港的行踪,没有太多人知晓。直到5月1日凤凰卫视的“非典专题”《北京一日》,又看到她面容平静地站在北京街头。
仿佛一夜之间,战场倏忽变换,而闾丘总在前沿。北京时间2003年3月20日上午10时35分,伊拉克战争打响,这一天闾丘露薇独辟蹊径带着摄像师,独自长途跋涉去了约伊边境,在那里守候30个小时,独家采访到开战以来第一批涌出约伊边境地的难民。那一天,她不知发回了多少条消息。她带着毛毯和枕头露宿在约旦边境的戈壁滩。那天的最后一次报道时,她已说不出话来了。在返回巴格达的途中,因为刮起沙尘暴,她乘坐的一辆越野车撞在一辆油罐车上,闾丘下巴受伤。她的报道被全球多家媒体转发。有人说,全球华人最出色的记者是闾丘露薇,毫无疑问!
在安曼,闾丘一天只吃一顿饭,只睡三四个小时。在那里,她只有记者的职责,没有自己。闾丘以及所有和她一样出色的中国战地记者让世界再也无法忽视华人媒体的声音!
这个被人们用诗一样的语言赞美的明星记者,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看法却特别现实、朴素,而且本分,没有那么多自我诗意化的成分。她的总结是:工作让她衣食有靠,也让她获得自信,从而得到比较好的人生状态。
闾丘这样说:我自己感觉记者就是一份职业。每个职业对你有不同的要求,就像现在医生护士你要去救SARS病人,那记者,你就是各个场合都可能要去,包括战场。我的做人原则,就一定要尽我的力把它做到最好,这是一个人的起码道德。
SARS让人们认识柴静
柴静是在这次SARS报道中忽如一夜春风般地被人们迅速熟知的人物。从4月19日起,她在央视《新闻调查》栏目中连续做了四期非典专题,她也几乎与世隔绝到5月26日。
过去20多年的人生经验加起来也没有这一次给予柴静的多。她五次进入病区,第一次是一个人,别了个微型麦克,出来后向大家讲述她的所见所闻,其后再进入的每一次都让她真实地触摸到死亡。自称“对现场非常迷恋”的柴静刚调到《新闻调查》节目,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进入非典重症病房。她兴奋地发短消息给制片人,说不能用语言表达她的迫切。柴静说:“一部分是出于职责,另一方面就是好奇心和探知真相的欲望。”她形容说,这一个月是箭在弦上,只要醒着就要工作。而以前在湖南卫视做《新青年》的时候,她每个月只需要工作一周,这个春天给她的每一刻都是高度兴奋的。有观众认为他们的节目使公众更加恐慌,柴静说:“比恐慌更可怕的是人的轻慢,使人们在最初的漠视到信任和不再恐惧,这就是我工作的意义。”
她自己也曾陷入过恐惧,一个同事在采访中有些咳嗽,大家都很紧张。一位医生告诉他们,他也曾经疑神疑鬼,早上第一次量体温时是35.8度,怎么都不能相信,再一量36.4度,哗地一下心就放下了。即使这样,采访完他们还是主动住到了一家酒店,不要服务员,用专用的电梯。直到前几天,病毒检测报告出来了,制片人揪着的心才放下。柴静自己倒没有什么感觉,甚至没有告诉父母,她说:“关心别人时会忘了自己。”
她讲起在第一批30多名病人被转移时,他们跟着乱跑,当时一个躺在担架上的女病人对摄像说:“再拍,再拍就摘了口罩亲你。”现场气氛一下子变得戏谑起来,像这样轻松的段子还有不少。一个病人对自己肺部可能会纤维化忧心忡忡,医生很幽默地劝解说:“真要纤维化了,咱就放到工艺品商店展览。”病房里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愁云惨雾,还会经常发生些有趣的事,一个老太太会问医生:“今天吃什么?”她总是把穿白大褂的医生当成厨师。
纤弱的女记者在危险时刻好像特别能让观众深深记住。柴静说:“在危险的时候,性别并不重要,只是女记者流露出的东西会不一样。”一个80多岁的北京老大爷的最大心愿就是在5月2日给孙子办结婚喜酒,但那天,亲家一家都被隔离了。老人很轻松地说“那就吃顿便饭吧。”他盛饭时柴静跟到厨房说:“爷爷别难过。”老人突然哽咽着抱住她。柴静在那时就特别地感觉到女记者在新闻中的优势――女性会容易激发出最真实的东西。
柴静和她的同事们把检测报告一直带在身上,他们同样害怕被人群远离。但是有一次在一个饭店吃饭,老板娘认出了她。她问这位老板娘:“你介不介意我来吃饭?”老板娘说:“那有什么关系。”还有在一次采访中,有一个小学生跑到她面前说:“阿姨,我认识你,你要保重身体。”然后认真地敬了个少先队礼。柴静由此感觉到的是温暖和释然。
陈鲁豫:美丽的背后
作为凤凰卫视的“当家花旦”,鲁豫在工作上游刃有余,其黄金档节目“鲁豫有约”备受好评;生活里她自在愉快,保持女人的美丽本色,最近又新婚燕尔……这般出色的人物,让人总想探究她美丽的背后。
从CCTV《艺苑风景线》初露锋芒,到搭上凤凰卫视《凤凰早班车》的顺风快车,再到现在的《鲁豫有约》,陈鲁豫的“星”运越来越旺。她说:“我在1995年的时候,就想做一档谈话类节目了。不过,当时觉得自己阅历不够,条件不太成熟。这几年下来,我个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储备和知识储备都比以前“厚”了一些,所以,才敢去把握《鲁豫有约》。我觉得从来不存在什么“星”运的问题,而是看机会来的时候你有没有“储备”、有没有“厚度”。 ”
鲁豫一直很欣赏“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古话,觉得一个美丽的女人一定是有内涵的,不光是学识上的,还有做人的修养、生活的习惯等方面。可是她更加追求工作的完美。她说:“我是挺跟自己较劲的人,追求完美,总是要求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好,要求自己每天都做得很好。但我从来不认为繁忙的工作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影响。只要一有休息时间,我就能尽量调整。工作之余,我觉得最舒服、最放松的事情就是回到家里,把妆卸得很干净,然后削一个苹果躺在沙发上,翘着腿吃苹果,休息、保养两不误。另外,看书、看电视、和朋友一起吃饭聊天也都能让我觉得生活有所变化。有时间的话,我喜欢到外面去休假。和余秋雨先生一起进行“千禧之旅”的时候,我选择了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拉克和伊朗,也是因为我狂爱旅游。我当时想,要不是这个节目,就不会再有机会去这样的地方了,那对人生是一种损失。 ”
对于受访人物的选择,陈鲁豫有自己的原则:“任何节目不可能面面俱到,得大致有一个方向,我们最开始设定人物,原则上是任何人都可以,包括街头卖冰棍的,但从操作角度不太现实,越是普通人越难做,因为这个人如果是大家都认识的话基本上他的事你都了解,于是我们就大致选一个方向,经历比较坎坷的,我们需要把节目做得很真实,真实就意味着你如果是风口浪尖的人物,很多话你不能讲,所以得等到事情沉淀之后再来讲,大家就有种真诚度。”
从做新闻过渡到访谈,鲁豫感觉很自然:“且我知道我能做好,可能因为我很敏感,对人有种天然的兴趣,善于聆听和沟通,我有这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