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01-16
- 消息
- 9,686
- 荣誉分数
- 5
- 声望点数
- 0
中国改革:由日模式变美国模式
--------------------------------------------------------------------------------
作者: 尾崎春生 (推荐: 一读者) 2002年5月04日 07:43 http://www.clibrary.com
随着中国兴起、美中关系越来越密切的同时,日本的“存在”感也正在迅速
减弱。中国在前苏联解体和海湾战争后,强化了以美国为改革模式、认为日本模
式“不合适”的倾向。
日美中三角关系发生变化
2月访华的布什总统和江泽民国家主席就(两国)发展“建设性关系”达成了
一致意见。虽然在台湾问题等方面还存在着对立,但江主席在记者招待会上阐述
说,“中美间的共同利益将进一步扩大”。对美国来说,中国已成为经济・安全
保障方面不可忽视的存在,对中国来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的经济改革
不能缺少美国的支持。
今年是签署美中和解共同声明(上海公报)和日中恢复邦交30周年。在构成
美中・日中・日美关系的三角里,每两个国家间的关系的密切程度都发生了变化,
但现在美中关系的重要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趋势,超过了其他的两国关系。
从这种认识出发,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研究会总结了一份《美中靠近・日
本飘浮――三国关系和日本的出路》的报告,从制度、资金・物流・人员的移动、
安全保障等方面对美中靠近的真实情况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提出了日本应该采
取的道路。
从制度方面来看,中国自90年代以后,在信息化、金融・资金管理、企业管
理等方面都积极引入美国模式。
93年决定推动的“金字工程”,实际上是美国于当年1月公布的“信息超速公
路”构想的中国版。而连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主要大学的国家公用经济信息
通讯网“金桥”和全国范围内的增值税征税管理系统“金税”等已经启动。
98年,中国参考美国重新划分了中央银行的管辖地区,引入美国标准的债券
分类,金融机关的检查方法也完全采用美联邦储蓄委员会(FRB)方式;99年设立
了“美国方式”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关于企业管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现
正推进美国方式的资本市场整顿,比如强化上市企业的会计标准・信息公开、明
确从市场退出的制度等等。
72年日中邦交正常化后,中国贪婪地学习日本的战后复兴和高速增长的经验。
战后的倾斜生产方式、产业政策立案和行政指导、财阀・行业团体的存在方式、
引入外资、生产・质量管理等都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91年的
前苏联解体和海湾战争,成为中国把目光转向美国的契机。特别是海湾战争,使
中国强烈认识到适应世界转为美国一极体制这一形势以及科学技术・信息化的必
要性。结果,以92年推动改革加速的邓小平南巡讲话为契机,中国加强了对美国
的重视。
在对华直接投资上,美国先行一步,而日本落在了后面。中国对日本的兴趣,
虽然在质量管理等部分领域还和以前一样,但从全体来看,在(日本)泡沫经济
崩溃、发生金融舞弊事件之后,已经迅速淡化。
从资金流动方面来看,美国对华的积极态度也很突出。美国银行以中国的入
世和良好的业绩为背景,在投资银行业务、保险等领域率先进入中国金融市场,
在合并・收购(M&A)有深厚技术储蓄的企业和债权证券化等方面也展开了积极的
商业活动。
另一方面,虽然日本金融机构的对华融资余额依然超过美国金融机构,但由
于国内不景气和不良债权问题、以及相继发生的对中国非银行机构的贷款变成呆
帐的问题,已不再有昔日的风光。
在对华投资上,美国也处于优势。虽然在中国确定入世后、日本企业的对华
投资激增,但从96年以后直到2001年年底,在对华投资额份额上,美国已超过了
日本。在华企业的效益率也是美国企业比日本企业高得多。
从贸易方面来看,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虽然是日本,但在中国经济的飞跃发
展下,日本的中国威胁论抬头,埋下了很多扩大日中贸易摩擦的导火线。尽管美
国也会因为来自中国的进口扩大而避免不了贸易摩擦,但由于日本背负着历史认
识问题的沉重包袱,不得不对中国采取协调性的态度。
在安全保障方面日本成为从属变数
从人员的往来也能看出美中关系变密切了。据财团法人RadioPress的《旬刊
中国内外动向》每期刊登的日美党首・阁僚级访华次数,99年12月以来的2年间美
国比日本多3成,而美国大企业领导的访华比日本多3倍。
可以设想中国留美学生回国的增多将使美中关系进一步密切。中国国家教育
委员会预测说,“2000年从美国归来的留学生有13000人。5年后将兴起归国热。”
已经有曾在美国留过学的人担任中央政府副部长级的职务。20年后将出现一个以
美国留学生为主的党・国家领导集团吧。
美国对中国兴趣增强的原因,也是因为在能源・粮食・军事方面中国的影响
力正在扩大。
现在,进口了世界全部石油供给量约40%的中国,把能源安全保障作为国家安
全保障的重要课题,对占其石油进口量一半的中东产油国积极开展外交,强化战
略石油储备。4月中旬以后,江泽民国家主席和朱槠基总理相继访问了利比亚・伊
朗、土耳其・埃及。美国对这种动向极为关切,也可以说是对已有的美国主导下
的世界能源秩序的挑战。
在农产品方面,入世后中国增加了对美进口,中国确实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上
增强了影响力,使得强迫中国开放农产品市场的美国农业综合企业颇为关注。
从安全保障方面看日美中关系,不错现在还是美国主导,但中国也开始主张
“有责任的大国”的作用,美中的战略关系正在扩大。日本已成为美中的“从属
变数”的事实无可否认。
日本应当迅速进行制度改革
美中关系靠近的原因,是因为美国强烈希望在中国加入WTO后不得不接受世界
标准的今天,通过市场化、法制化使中国走向民主化。其是非暂且不论,而日本
却没有这种明确的对华国家战略。
日本企业的对华战略也很弱。与美国企业瞄准入世后开放的中国市场、作为
全球化战略的一环、早就打入中国的行动相比,日本企业打入中国依然多是为了
确保低租金的生产据点。
虽然在美中夹缝间日本存在感降低的原因也在于国家・企业的中国战略,但
如果回顾日本自身,也必须指出国家的制度疲劳和竞争力低下这两个因素。
日本的高速增长,是由官民协调、意见一致方式下的行政指导、按资排辈的
工资制度等支撑起来的。不过,组织内部个人权限和责任不明确,重视组织胜过
个人,消息不公开,产生不了有独创性的发明,企业家精神也流于官僚化。而且,
很难调整既得利益,改革得不到进展,无法产生制度改革的内在动力。这种情况
至今基本未变。
另一方面,中国把改革模式放宽到全球,采取了“到处都有可学的东西”的
态度。中国企业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原因,有①确立企业经营权和引入利用信息化
的先进的经营管理体制②确立与美国相近的能力主义・业绩主义的劳务・人事制
度③引入外资④严格的企业竞争等等。
这些都和美国模式相近,但中国并不是“美国万能主义”。中国国内对“美
国把其价值观强加给国际社会”(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的批判
还根深蒂固。但是,中国学习对其改革有用的东西、并将其与实行改革结合起来。
这种态度值得日本学习。
虽然在日本有人认为结构改革的牌已经出尽,但和美中两国相比,日本改革
停滞不前,恰似“飘浮”在空中一般。可以说中国的兴起是促使日本从沉睡中醒
来的“黑船”(注:黑船,即所谓“黑船来航”,指1853年美国人柏利率领舰队
达到浦贺港的事件,此举打开了日本的近代国门)。日本通过对旧有的制度环境
进行根本性变革来着手强化竞争力的时期已经到来。(日本经济新闻)
--------------------------------------------------------------------------------
作者: 尾崎春生 (推荐: 一读者) 2002年5月04日 07:43 http://www.clibrary.com
随着中国兴起、美中关系越来越密切的同时,日本的“存在”感也正在迅速
减弱。中国在前苏联解体和海湾战争后,强化了以美国为改革模式、认为日本模
式“不合适”的倾向。
日美中三角关系发生变化
2月访华的布什总统和江泽民国家主席就(两国)发展“建设性关系”达成了
一致意见。虽然在台湾问题等方面还存在着对立,但江主席在记者招待会上阐述
说,“中美间的共同利益将进一步扩大”。对美国来说,中国已成为经济・安全
保障方面不可忽视的存在,对中国来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的经济改革
不能缺少美国的支持。
今年是签署美中和解共同声明(上海公报)和日中恢复邦交30周年。在构成
美中・日中・日美关系的三角里,每两个国家间的关系的密切程度都发生了变化,
但现在美中关系的重要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趋势,超过了其他的两国关系。
从这种认识出发,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研究会总结了一份《美中靠近・日
本飘浮――三国关系和日本的出路》的报告,从制度、资金・物流・人员的移动、
安全保障等方面对美中靠近的真实情况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提出了日本应该采
取的道路。
从制度方面来看,中国自90年代以后,在信息化、金融・资金管理、企业管
理等方面都积极引入美国模式。
93年决定推动的“金字工程”,实际上是美国于当年1月公布的“信息超速公
路”构想的中国版。而连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主要大学的国家公用经济信息
通讯网“金桥”和全国范围内的增值税征税管理系统“金税”等已经启动。
98年,中国参考美国重新划分了中央银行的管辖地区,引入美国标准的债券
分类,金融机关的检查方法也完全采用美联邦储蓄委员会(FRB)方式;99年设立
了“美国方式”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关于企业管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现
正推进美国方式的资本市场整顿,比如强化上市企业的会计标准・信息公开、明
确从市场退出的制度等等。
72年日中邦交正常化后,中国贪婪地学习日本的战后复兴和高速增长的经验。
战后的倾斜生产方式、产业政策立案和行政指导、财阀・行业团体的存在方式、
引入外资、生产・质量管理等都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91年的
前苏联解体和海湾战争,成为中国把目光转向美国的契机。特别是海湾战争,使
中国强烈认识到适应世界转为美国一极体制这一形势以及科学技术・信息化的必
要性。结果,以92年推动改革加速的邓小平南巡讲话为契机,中国加强了对美国
的重视。
在对华直接投资上,美国先行一步,而日本落在了后面。中国对日本的兴趣,
虽然在质量管理等部分领域还和以前一样,但从全体来看,在(日本)泡沫经济
崩溃、发生金融舞弊事件之后,已经迅速淡化。
从资金流动方面来看,美国对华的积极态度也很突出。美国银行以中国的入
世和良好的业绩为背景,在投资银行业务、保险等领域率先进入中国金融市场,
在合并・收购(M&A)有深厚技术储蓄的企业和债权证券化等方面也展开了积极的
商业活动。
另一方面,虽然日本金融机构的对华融资余额依然超过美国金融机构,但由
于国内不景气和不良债权问题、以及相继发生的对中国非银行机构的贷款变成呆
帐的问题,已不再有昔日的风光。
在对华投资上,美国也处于优势。虽然在中国确定入世后、日本企业的对华
投资激增,但从96年以后直到2001年年底,在对华投资额份额上,美国已超过了
日本。在华企业的效益率也是美国企业比日本企业高得多。
从贸易方面来看,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虽然是日本,但在中国经济的飞跃发
展下,日本的中国威胁论抬头,埋下了很多扩大日中贸易摩擦的导火线。尽管美
国也会因为来自中国的进口扩大而避免不了贸易摩擦,但由于日本背负着历史认
识问题的沉重包袱,不得不对中国采取协调性的态度。
在安全保障方面日本成为从属变数
从人员的往来也能看出美中关系变密切了。据财团法人RadioPress的《旬刊
中国内外动向》每期刊登的日美党首・阁僚级访华次数,99年12月以来的2年间美
国比日本多3成,而美国大企业领导的访华比日本多3倍。
可以设想中国留美学生回国的增多将使美中关系进一步密切。中国国家教育
委员会预测说,“2000年从美国归来的留学生有13000人。5年后将兴起归国热。”
已经有曾在美国留过学的人担任中央政府副部长级的职务。20年后将出现一个以
美国留学生为主的党・国家领导集团吧。
美国对中国兴趣增强的原因,也是因为在能源・粮食・军事方面中国的影响
力正在扩大。
现在,进口了世界全部石油供给量约40%的中国,把能源安全保障作为国家安
全保障的重要课题,对占其石油进口量一半的中东产油国积极开展外交,强化战
略石油储备。4月中旬以后,江泽民国家主席和朱槠基总理相继访问了利比亚・伊
朗、土耳其・埃及。美国对这种动向极为关切,也可以说是对已有的美国主导下
的世界能源秩序的挑战。
在农产品方面,入世后中国增加了对美进口,中国确实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上
增强了影响力,使得强迫中国开放农产品市场的美国农业综合企业颇为关注。
从安全保障方面看日美中关系,不错现在还是美国主导,但中国也开始主张
“有责任的大国”的作用,美中的战略关系正在扩大。日本已成为美中的“从属
变数”的事实无可否认。
日本应当迅速进行制度改革
美中关系靠近的原因,是因为美国强烈希望在中国加入WTO后不得不接受世界
标准的今天,通过市场化、法制化使中国走向民主化。其是非暂且不论,而日本
却没有这种明确的对华国家战略。
日本企业的对华战略也很弱。与美国企业瞄准入世后开放的中国市场、作为
全球化战略的一环、早就打入中国的行动相比,日本企业打入中国依然多是为了
确保低租金的生产据点。
虽然在美中夹缝间日本存在感降低的原因也在于国家・企业的中国战略,但
如果回顾日本自身,也必须指出国家的制度疲劳和竞争力低下这两个因素。
日本的高速增长,是由官民协调、意见一致方式下的行政指导、按资排辈的
工资制度等支撑起来的。不过,组织内部个人权限和责任不明确,重视组织胜过
个人,消息不公开,产生不了有独创性的发明,企业家精神也流于官僚化。而且,
很难调整既得利益,改革得不到进展,无法产生制度改革的内在动力。这种情况
至今基本未变。
另一方面,中国把改革模式放宽到全球,采取了“到处都有可学的东西”的
态度。中国企业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原因,有①确立企业经营权和引入利用信息化
的先进的经营管理体制②确立与美国相近的能力主义・业绩主义的劳务・人事制
度③引入外资④严格的企业竞争等等。
这些都和美国模式相近,但中国并不是“美国万能主义”。中国国内对“美
国把其价值观强加给国际社会”(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的批判
还根深蒂固。但是,中国学习对其改革有用的东西、并将其与实行改革结合起来。
这种态度值得日本学习。
虽然在日本有人认为结构改革的牌已经出尽,但和美中两国相比,日本改革
停滞不前,恰似“飘浮”在空中一般。可以说中国的兴起是促使日本从沉睡中醒
来的“黑船”(注:黑船,即所谓“黑船来航”,指1853年美国人柏利率领舰队
达到浦贺港的事件,此举打开了日本的近代国门)。日本通过对旧有的制度环境
进行根本性变革来着手强化竞争力的时期已经到来。(日本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