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黑王王克勤:中国"身价"最高记者

moyu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3-12
消息
10,20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王克勤先后推出了震惊海内外的《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公选“劣迹人”引曝黑幕》、《甘肃回收市场黑幕》等一系列揭黑性深度调查性报道。仅2001年一年因为他的报道被送进监狱的黑恶分子就达160多人。

  为揭开黑幕,他经历过许许多多生死劫难,警方曾派4名刑警荷枪实弹进驻他的家里保卫他的安全。在他连续8个月没有拿到一分钱工资收入、冒死为民请命的同时,他却于2001年11月被原所在单位无辜开除公职。

  在他调查黑恶问题的过程中,有黑社会组织曾要出价五百万元买他的人头,因此他被传媒界誉为当代中国“身价”最高的记者。他的传奇经历早已成为中国传媒界的焦点。



  王克勤简介   

  男,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本科,1964年11月生,甘肃省永登县人。

  2002年度中国传媒杰出人物,2003年中国十大维权人物,中国经济时报高级记者,中国当代著名揭黑记者,被业界称之为“中国的林肯・斯蒂芬斯”?美国著名揭黑记者_。

  农家子弟出身的王克勤不仅在兰州市委机关从事过文秘宣传、外贸进出口公司从事过商贸业务,而且还在一家国企担任过一年多的副厂长。1989年进入媒体至今,先后在甘肃经济日报、西部发展报、西部商报、中国经济时报从事记者编辑、专栏负责人、部主任及执行总编等工作。   

  黑帮出500万元买他的人头

  2000年11月,时任甘肃经济日报社记者的王克勤接到一系列股民投诉,开始调查兰州证券黑市。首先他以商人的身份频频出入兰州各大股市探访、了解相关情况。12月下旬,王克勤第一次接到涉及他调查的华信公司的警告:王记者,你注意一点,不要胡整。随后“要打断王克勤的腿”,“要剥了你的皮”的威胁不断传来。

  王克勤没有在意,他继续自己的调查。考虑到这张黑网势力太大,自己的力量太单薄,恐怕还不能完全揭发事实,2001年元旦,王克勤请中国经济时报的记者王宏加入采访中。

  2001年元月下旬,稿子上交《甘肃经济日报》以及《中国经济时报》。这段时间,王克勤家恐吓电话不断。家里人听见电话响,就有种受惊吓的感觉。甚至有人传出黑道的老大用500万元买他的人头,这些事情严重影响家人的正常生活。为了安全起见,2月2日,王克勤万般无奈只好把妻子、儿子送到外地。

  2月3日,《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一文,在《中国经济时报》时报周刊刊发,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甘肃省内各媒体以及国内各大网站纷纷转载,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社会经纬》、《财经报道》栏目组等媒体都进行了采访报道。

  2月9日下午(正是春节),王克勤在传呼机上收到了新年的第一个“礼物”:“我们已知道了你的家庭地址,晚上,我们来接你的老婆孩子。”王克勤立即向公安部门报了案,当晚由公安部门派出了4名荷枪实弹的警察保护王克勤。这年的春节,王克勤就是一个人吃着方便面、速冻饺子挂念着妻儿度过的。他回忆说,那时,偶有风吹草动都怀疑有人来,有时候,有人来访也怀疑是来报复的。

  当时的国务院领导亲自对《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一文连续作出了重要批示,甘肃省委书记、省长亲自部署,在全省展开了专项打黑斗争。由此,此案成为2001年“全国经济秩序整顿第一大案”。但在这段时间里,王克勤却不得不顶着“夸大其词”、“给甘肃抹黑”等“舆论谴责”。就在这年11月,他被原单位开除公职。

  接手调查出租车行业

  2002年6月28日,《中国经济时报》接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经部部长郭励弘转来的北京几名出租车司机“关于司机生存状况的申诉与调查”等相关材料,才调入该报不久的王克勤受命展开对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问题的调查。

  通过研读大量文件、资料,王克勤发现许多出租车公司纯粹是空手套白狼起家的。而他们的发家手段一是掠夺司机个人财产,二是贪占国家财产,三是掠夺社会公众的财富,出租车成了出租车公司“合法”敛取社会公众财富的工具。并且,更为恶劣的是,北京市交通局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正是出租车公司掠夺出租司机个人财产的“尚方宝剑”。

  令人震惊的是,当一个个出租车司机为了维护自己出资人合法权益时,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竟然出台有关文件,拒绝受理出租车司机状告出租车公司的案件。以致于发生出租车司机在北京西客站集体卧轨,造成京广线停运数小时的恶性事件。

  王克勤觉得必须得认真地深入调查下去,查个究竟。

  艰辛的采访

  2002年7月2日,他与北京市交通局宣传处取得联系,他每周至少打三四个电话,对方总是想方设法回绝他的采访,理由总是“我们处长不在”、“我们处长开会”、“资料已经转给出租汽车管理处了”、“还没有结果”等等。

  有一天,王克勤找到出租处梁处长的电话,打电话给他,希望他能安排一点时间接受采访,但他的回答依然是:“我们的新闻由宣传处统一发布,我不直接接待记者。”王克勤多么希望能见到这位梁处长,因为据司机们反映,他是由出租车公司老板摇身一变,进而成为出租处处长的,“可黑了!”

  8月26日上午,王克勤随北京经科出租汽车服务部的几名上访司机进了市府大院。他们守在交通局长办公室门口,等待正在开会的局长。这时,两名警察在楼道里走来走去,出租汽车管理处和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不断地要求他们下楼去。但他们坚持着没走。

  一会儿,局长走出了会议室,对王克勤说:“今天我只接待司机,你是司机吗?”

  王克勤说:“我不是。我是司机的朋友。”

  “不是司机就给我出去。”

  随后命出租汽车管理处的两个大胖子愣是把王克勤架出了会议室。

  涉及到出租司机的劳动权益及与出租车公司的关系问题,王克勤必须得采访北京市劳动局。

  在多次与北京市劳动局电话联系后,对方说,必须三证齐全。问是哪三证。对方说:记者证、工作证和介绍信。

  于是王克勤从报社编辑部开了一纸公函,传真给对方,并写明记者证正在换发之中。对方接到传真后说,关于记者证的事,必须要有人事部门的公函。于是,王克勤从报社人事部专门开具了公函。但对方说:“等着吧,还得跟领导汇报。”

  以后王克勤不断打电话给他们,他们总是说“正在研究”。

  在采访北京市大名鼎鼎的万泉寺出租汽车公司时,先是保安不让进门,后是办公室人员的不断盘查,后来一个喝了酒的人进来说:“你是哪里的记者?我们不接受采访!你给我出去!”最后王克勤从万泉寺公司被撵了出来。

  心酸与安慰

  当王克勤从早到晚坐在六里桥的士餐厅,采访来吃份饭的司机时,有许多人嘲弄他说:“就是领导也没办法,你一个小记者顶个屁用,采访也是白采访。”这时,他深深感到长期的压抑已经阉割了许多出租车司机最后的一点维权意识。王克勤说:“我替出租车司机心酸!”

  说来别人可能不相信,一个每月只赚1000多元的王克勤在为每月能赚近2000元的司机而奔走。为了早日完成工作,王克勤顶着酷热走在北京东直门内大街的马路上时,他差一点晕倒过去,当中午没地方去时,困极了的王克勤躺在马路边的长椅上被清洁工人撵了起来。王克勤说:“当出租车公司的保安把我赶出门时,我真为自己心酸!”

  在王克勤采访过程中,也遇到一些令他安慰的事。

  在采访国务院参事沈梦培的前一天,王克勤与他约好采访时间为第二天上午9时。可王克勤从昌平区平西府赶到位于万寿路附近的沈梦培的办公室时,时间已经是上午10时40分了。本来,沈梦培对王克勤的不守时十分恼火,可听了王克勤的解释后,这位60多岁的参事感动了,他不仅随即亲手帮王克勤倒了一杯水让他先喝,还拿出了一包别人给他的香烟,给王克勤抽。

  经过几个月来的大量调查,王克勤发现,我国现行的出租车行业的管理体制存在的极其严重弊端是―――富了老板,肥了官员,亏了国家,苦了司机,坑了百姓。

  揭开出租车改革的序幕

  2002年12月6日,《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十多天来,出租车司机快把报社的电话打爆了,出租车司机一拨一拨地找到报社,不仅表示感谢,还不断提供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连一些出租车公司的管理人员也打来电话反映出租车公司的行业内幕。

  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出租车司机反映,许多出租车公司采取了极其卑鄙的手段。好几个司机反映,交通局命令出租汽车司机“不得非法传阅《中国经济时报》”;报摊上的摊主反映,零售的该期《中国经济时报》很多被有关部门收购。文中所提到的出租车司机均不同程度受到来自公司和有关部门的恐吓,要停运他们的出租车,“不让他们干了”,有的还扬言日后要把他们“卸胳膊卸腿”。许多司机专程到报社来反映,出租汽车公司逼迫司机做伪证,以解决城市户口、提拔当小队长、发奖金等作为交换条件,要求抄写公司事先准备好的证明材料,作伪证说未接受过《中国经济时报》的采访。

  但这篇报道已引起了中国上层官员的关注,一个切实有力的出租车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拉开帷幕。

  而王克勤就是这次改革的揭幕人。(东方新报摘自《中国新闻研究》)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