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晨还不到18岁。父亲是生意人,母亲在国内某电视台工作。小晨看到他的同学纷纷出国,也誓死要出去,“我知道那是火坑,那我也要跳下去。”离异后的母亲没有办法,花了一大笔钱,通过中介公司把他送到德国。当时,他在国内读高一。
小晨到了德国后发现,中介公司在国内所许诺的与现实有很大 的差距。他就读的那个学校A,座落在柏林郊区一个偏僻的地方,几乎是专门为中国人 开办的一所所谓的学校,而且 是第一次招收学生,几乎全是中国人,说白了,这是一所专门为赚中国人的钱而开设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在德国有很多,自然,被骗的学生也就有很多。
据悉,这样的学校大多都是 中国人拉来德国人做招牌办的。“中国人坑中国人”几乎已经成为海外华人的共识,在德国也不例外。
由于对这个学校不满意,小晨又花了一大笔中介费,私下里在 德国另外一个小城市找了一所学校B。根据德国的规定,小晨是不得随意转学的,否则, 签证失效。小晨在B校上了大约一个月的课,校方通知他,不得继续上课。
A校是回不去了,B校又无法上课,签证眼看就要到期,一个前途 无限的小伙子就这么在德国飘着。在誓死不回国的前提下,他决定在德国开办一个公司。在德国,注册一家公司很容易,但是,一个不满18岁的孩子,没有中国的大学学习背景,更没有德国的学习背景,要经营一家公司谈何容易!他只是为了要留在德国而留在德国,甚至他还表示,哪怕成为“黑户”也要留在德国。他已经花费了2万欧元,他母亲又从国内寄来2500欧元,他要注册一家公司还需要2・5万欧元。他母亲说,如果他不出国,他们家早就有车有房了。
有些留学生在国内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经济实力,他们出 国纯粹是“为了留学而留学”。一旦学成,立即回国。但留学市场中也存在着“留学垃圾”,它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逐渐显露,并在21世纪的初期出现高潮。中国有庞大的留学需求市场,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是否出国留学,但并非每个人都有资格去留学。尽管中国不存在也不必要有统一的出国留学标准,但是,从目前中国中学生出国留学的总 体效果看,负面效果远远大于正面效果。对一个中国中学生出国留学来说,其在国外的成功 难度其实要远远大于一个在国内读完本科的大学生。在国外出现的种种令人不安的留学现象, 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中国的中学生。市场上最盛行的说法是,中学生出国可以很快适应当地 的语言环境。然而,当你亲眼看到众多的中国不满18岁的学生被圈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他 们又怎么能很快适应当地环境呢?
众多的中学生出国留学都是报喜不报忧,甚至对自己的不幸遭 遇难以启齿,总是给人在国外留学很风光的印象,造成不明真相的人一次次重覆那种不幸的留学故事。其实,他们当中的很多人的表现都很糟糕。现在,中国的留学浪潮又会掀起 新的波澜,也许又有一批高考“落榜”或根本就没有参加高考的孩子们要踏上出国路。很多 家长和孩子都以为出国留学就意味着前程似锦。其实,出国未必是他们的最佳选择,特别是 中学生出国一定要慎重。
这些中学生在国外糟糕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中介公司有直接关系。中学生出国留学已经成为某些中介公司获取不义之财的重要途径。这些中介惯 用的手法是与国外的中介或学校联手,想尽办法把钱从学生口袋里掏出来,再想尽办法把学生送出去。然后,学生、中介和学校开始无休止地扯皮。学生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前途;家 长付出的代价是巨额金钱;学校付出的代价是名声,但即使名声坏了,还可以重新注册学校;而中介虽然无法再中介同一个人,但可以中介别的人。
有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强大压力下,往往屈服而把孩子送出国; 有些家长是为了把自己来路不明的钱洗乾净而把孩子送出国;有些家长是看到孩子在国内学习不好没有前途而送他们出去的;有的是因为有一些正规交流项目(这样的项目很少) 而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国;还有更多的家长则是被中介公司连蒙带骗把孩子送出去的。遗憾的是,他们在把孩子送出去之后,就像面对断了线的风筝,对孩子留学真相缺乏真正了解。
中国学生相比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更容易出问题,有以下6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生活自理能力差。因国内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差,比如不会烧饭,不会用洗衣机;他们要么乱花钱,要么自己不会购买生活必需品。
第二,沟通能力差。很多中国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相对于别的国家的学生而言, 他们不喜欢主动把问题说出来,或者主动跟别人沟通。总是期待所有人包括寄宿家庭都能像国内的父母一样无微不至地主动询问他问题,照顾和呵护自己 。一旦碰到任何问题,他们比较倾向于首先打越洋电话跟自己的父母抱怨,而父母再通过中介沟通,中介再打越洋电话与 海外学校沟通,有时仅仅为了解决诸如洗衣、丢了书包之类的芝麻小事。
第三,礼貌不够,不知道感谢人。中国学生不善于表达感激,或者没有这样一个礼貌用语的习惯。
第四,自我中心,很少为他人考虑、很少顾及他人感受。某些学生不经寄宿家庭同意,擅自留宿外来朋友;或者不经许可随意取用寄宿家庭房东个人 生活用品;不顾及他人的生活习惯和感受,将内衣裤晾在浴室内,不停滴水在人家地毯上。很多中国学生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也不出来跟别人沟通,也没有好奇心了解一种新的文化, 把自己封闭起来。
第五,大部分学生对国外的期望值过高。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大都来自条件不错的家庭。他们到了国外后,很多学生寄宿家庭的生活条件可能没有他 (她)在家里的好,有一个很大的心理落差。
第六,中西方饮食习惯大不相同。不应该总期待出国也能吃到地 道而熟悉的中餐。应该学会适应当地饮食。 想要出国的小留学生及其家长,要有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期望值,帮助孩子尽早自立。
培养正确的使用金钱的观念。还有要注重社交技巧,怎么样更礼貌对待周围的人。在饮食上一定要做好最充分的心理准备。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尽早让孩子脱离父母过分的呵护与保护,产生一定分辨是非、明辨事理的免疫力。
小晨到了德国后发现,中介公司在国内所许诺的与现实有很大 的差距。他就读的那个学校A,座落在柏林郊区一个偏僻的地方,几乎是专门为中国人 开办的一所所谓的学校,而且 是第一次招收学生,几乎全是中国人,说白了,这是一所专门为赚中国人的钱而开设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在德国有很多,自然,被骗的学生也就有很多。
据悉,这样的学校大多都是 中国人拉来德国人做招牌办的。“中国人坑中国人”几乎已经成为海外华人的共识,在德国也不例外。
由于对这个学校不满意,小晨又花了一大笔中介费,私下里在 德国另外一个小城市找了一所学校B。根据德国的规定,小晨是不得随意转学的,否则, 签证失效。小晨在B校上了大约一个月的课,校方通知他,不得继续上课。
A校是回不去了,B校又无法上课,签证眼看就要到期,一个前途 无限的小伙子就这么在德国飘着。在誓死不回国的前提下,他决定在德国开办一个公司。在德国,注册一家公司很容易,但是,一个不满18岁的孩子,没有中国的大学学习背景,更没有德国的学习背景,要经营一家公司谈何容易!他只是为了要留在德国而留在德国,甚至他还表示,哪怕成为“黑户”也要留在德国。他已经花费了2万欧元,他母亲又从国内寄来2500欧元,他要注册一家公司还需要2・5万欧元。他母亲说,如果他不出国,他们家早就有车有房了。
有些留学生在国内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经济实力,他们出 国纯粹是“为了留学而留学”。一旦学成,立即回国。但留学市场中也存在着“留学垃圾”,它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逐渐显露,并在21世纪的初期出现高潮。中国有庞大的留学需求市场,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是否出国留学,但并非每个人都有资格去留学。尽管中国不存在也不必要有统一的出国留学标准,但是,从目前中国中学生出国留学的总 体效果看,负面效果远远大于正面效果。对一个中国中学生出国留学来说,其在国外的成功 难度其实要远远大于一个在国内读完本科的大学生。在国外出现的种种令人不安的留学现象, 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中国的中学生。市场上最盛行的说法是,中学生出国可以很快适应当地 的语言环境。然而,当你亲眼看到众多的中国不满18岁的学生被圈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他 们又怎么能很快适应当地环境呢?
众多的中学生出国留学都是报喜不报忧,甚至对自己的不幸遭 遇难以启齿,总是给人在国外留学很风光的印象,造成不明真相的人一次次重覆那种不幸的留学故事。其实,他们当中的很多人的表现都很糟糕。现在,中国的留学浪潮又会掀起 新的波澜,也许又有一批高考“落榜”或根本就没有参加高考的孩子们要踏上出国路。很多 家长和孩子都以为出国留学就意味着前程似锦。其实,出国未必是他们的最佳选择,特别是 中学生出国一定要慎重。
这些中学生在国外糟糕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中介公司有直接关系。中学生出国留学已经成为某些中介公司获取不义之财的重要途径。这些中介惯 用的手法是与国外的中介或学校联手,想尽办法把钱从学生口袋里掏出来,再想尽办法把学生送出去。然后,学生、中介和学校开始无休止地扯皮。学生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前途;家 长付出的代价是巨额金钱;学校付出的代价是名声,但即使名声坏了,还可以重新注册学校;而中介虽然无法再中介同一个人,但可以中介别的人。
有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强大压力下,往往屈服而把孩子送出国; 有些家长是为了把自己来路不明的钱洗乾净而把孩子送出国;有些家长是看到孩子在国内学习不好没有前途而送他们出去的;有的是因为有一些正规交流项目(这样的项目很少) 而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国;还有更多的家长则是被中介公司连蒙带骗把孩子送出去的。遗憾的是,他们在把孩子送出去之后,就像面对断了线的风筝,对孩子留学真相缺乏真正了解。
中国学生相比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更容易出问题,有以下6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生活自理能力差。因国内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差,比如不会烧饭,不会用洗衣机;他们要么乱花钱,要么自己不会购买生活必需品。
第二,沟通能力差。很多中国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相对于别的国家的学生而言, 他们不喜欢主动把问题说出来,或者主动跟别人沟通。总是期待所有人包括寄宿家庭都能像国内的父母一样无微不至地主动询问他问题,照顾和呵护自己 。一旦碰到任何问题,他们比较倾向于首先打越洋电话跟自己的父母抱怨,而父母再通过中介沟通,中介再打越洋电话与 海外学校沟通,有时仅仅为了解决诸如洗衣、丢了书包之类的芝麻小事。
第三,礼貌不够,不知道感谢人。中国学生不善于表达感激,或者没有这样一个礼貌用语的习惯。
第四,自我中心,很少为他人考虑、很少顾及他人感受。某些学生不经寄宿家庭同意,擅自留宿外来朋友;或者不经许可随意取用寄宿家庭房东个人 生活用品;不顾及他人的生活习惯和感受,将内衣裤晾在浴室内,不停滴水在人家地毯上。很多中国学生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也不出来跟别人沟通,也没有好奇心了解一种新的文化, 把自己封闭起来。
第五,大部分学生对国外的期望值过高。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大都来自条件不错的家庭。他们到了国外后,很多学生寄宿家庭的生活条件可能没有他 (她)在家里的好,有一个很大的心理落差。
第六,中西方饮食习惯大不相同。不应该总期待出国也能吃到地 道而熟悉的中餐。应该学会适应当地饮食。 想要出国的小留学生及其家长,要有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期望值,帮助孩子尽早自立。
培养正确的使用金钱的观念。还有要注重社交技巧,怎么样更礼貌对待周围的人。在饮食上一定要做好最充分的心理准备。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尽早让孩子脱离父母过分的呵护与保护,产生一定分辨是非、明辨事理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