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过客
至尊VIP
- 注册
- 2003-06-07
- 消息
- 5,902
- 荣誉分数
- 6
- 声望点数
- 0
编者按:不久前,本报关于京津冀经济科技地位持续弱化的报道,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本报组织驻北京、天津、河北及编辑部记者,对京津冀经济带应对未来挑战、加快整体发展进行了长达月余的调研。本文是部分参加调研的记者“有感而发”,作为京津冀连续报道的开篇。
京津冀有条件缩小南北差距
李煦(驻北京记者):现在,人们大多只是从地图上看到经济发展水平由南向北渐进的趋势。但实际上是南北差距加大,华北、东北大大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而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差距,从现在看也是在拉大。
因此,不能坐等南北差距减小,不要以为市场化进程会自然而然地由南向北扩展,要靠主动发展减少这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差距。要想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或是强有力的火车头,京津冀要快马加鞭、迎头赶上。在缩小“南北差距”的过程中,京津冀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最有条件走得更快些,关键是形成合力,形成一个真正的产业带。
王文化(驻河北记者):京津冀山水相连,血脉相通,地理上是一体,历史上也是一体。从地理上堪称我国北部的黄金地带,历史上也一直是中国的心腹之地。现实的两大感觉是失落和分割,失落是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从经济到社会人文都有一种落后感,河北人、天津人如今最响亮的话大约只能是“想当年”了。分割可以说是一种切肤之痛,近几十年形成的行政区划,将京津冀割成了三个“片断”,河北是“没心(心脏地带――北京)“没肺”(主要出海口――天津)”,天津是失去了腹地,北京只好长期在内部“划圈――摊大饼”。这种分割进一步影响发展,造成更多失落,要发展就要“整合”。从京津冀来说,从华北来说,从整个中国来说,都需要这一区域的“雄起”。
资本正瞄准京津冀
陆敏(本报记者):我感受最深的是,京津冀地区或许已经具备吸引资本目光的某些要素。拿高尔夫球场来说,这一地区的密集度在全国都能排上前列。采访中接触的经营者对这一地区的市场非常看好,这也是他们不顾竞争激烈、生意难做而不断在此聚集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前所述,北京的奥运商机和大都市效应都使得它的城市积聚能力越来越强,虽然目前它的扩散能力远远不够,但资本的追逐目光已经瞄准了这个目标。而这其中,地缘优势可能是最容易被利用的。所以无论天津还是河北,许多项目的目标客户都是北京。
梁栋(驻河北记者):谈起“资本”,我认为,这正是京津冀区域经济难以启动的重要原因,一是资本不够,二是国有资本比例太高。认真审视一下珠三角、长三角的发展过程和条件,不难得出这个结论。试想想,如果有更多的国外和民间资本投入,这些资本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资本特征,而不是像国有资本那样行政化、那样带有地方“利己”色彩,京津冀腾飞不就更快了吗?
没有产业链 形不成经济圈
刘娟(本报记者):产业链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链条。有产业链的地方,区域经济就可以联动,就能够形成经济圈,这一点,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表现得十分明显。
然而,京津冀地区没有形成明显的产业链,仅有的几个产品的产业链十分单薄。在采访中感触最深的是,京津冀尤其是京津地区较少有合作的意识。京津地区也在搞产业链,但这种产业链配套是要把自己本地区企业消化掉,比如,天津搞“配套工程”,指令摩托罗拉的配套企业必须百分之多少要在天津找;而北京现代汽车,则被要求“救活”北京原有的汽车配套厂家。
各家自打算盘的结果是,资源不能在这一区域有效配置,产业链不能在这一区域有效衔接。因此,这一区域难以形成分工细腻、丰富多彩的厚重的产业链。
张俊成(驻天津记者):京津冀地区形不成产业链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主观原因是这一地区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占主导位置,产业自然是“大而全”。这一地区的“强势政府”自觉不自觉地都在搞“大而全”,都在自成体系。因此,区域内产业链是残缺的。京津冀形不成产业链也有客观因素,主要表现在京津冀地区的北京、天津这两大城市各种产业发展快,产业定位高,但周边地区很低,因此,产业的传递梯度落差大,甚至形成了产业“悬崖”。因此,这一带很难形成平稳衔接的产业链。
无论如何,没有产业链的地区经济是很难联系起来的。目前,跨国公司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技术竞争转为产业链竞争,没有产业链支持的地区,吸引力将会大打折扣。目前,长江三角洲的16个城市已构成经济互动平台,京津冀地区如不赶快行动,恐怕会落得更远。
所以,京津冀急需建立一种协调机制,市场调节配置资源是一个基本方向,但在目前这一地区国有资本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市场还管不了市长。所以,市长之间沟流通协调十分必要。应该由中央指导主持下三省市的协调机构,协调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与配置。
另外,没有现代化的物流业,就不可能有高效的区域合作。如果说产业链是区域经济的纽带的话,现代物流业是血管,是把产销联系起来的大动脉。京津冀要发展,要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带,离不开现代物流业。
减小落差 消除“悬崖”
王文化:我感觉河北与京津联结比较好的有两个产业,一是蔬菜等农副产品,二是旅游。这几年河北蔬菜在京津市场占到一半左右,河北一些蔬菜生产基地与北京、天津的蔬菜批发市场形成了比较稳固供销关系,京津还把河北一批养殖场被确定为生猪活贮基地。河北旅游的收入也多出自京津人的腰包,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镇有“京北第一草原”之称,大滩现有投资300万元以上的度假村39家,其中36家为京津投资,游客也多来自京津。
不可否认京津冀确实存在“断裂带”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树立区域整体发展概念,改变单一中心局面,形成区域内战略分工与合作,并实行生态补偿的办法。经济上各地要找准定位,走共同发展,实现共赢的道路。生态上应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市场经济的办法对张家口、承德进行扶持。
张俊成:有专家认为,珠三角的如顺德、东莞等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核心城市广州、深圳有差距,但无断裂,大中小城市产业梯度合理,产业扩散与转移自然流畅,整个区域被经济链条拴在一起,长三角的城市群发育也很完善。苏、锡、常等中等城市如同群星拱月,依傍在上海的周边,大中小城市群,为产业的梯次转移,铺就了一条平缓自然的通道。
反观京津冀,京津两大城市双雄并立,周边能与京津两市产业衔接的中等城市数量很少,小型城市的产业水平很低下,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产业就如同一道悬崖峭壁,中心城市的能量很难辐射和发散出来。因此,消除“悬崖”,构筑产业衔接的“缓坡”,是形成经济带的当务之急。
[相关报道]京津冀:修补残缺产业链
手机生产商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的总部在北京,但其生产基地在天津,而天津仅有两家企业为摩托罗拉生产电池芯及配套线路板,加上河北一家企业为其生产液晶显示屏,北京生产一些零星的配套产品外,摩托罗拉的绝大部分零配件产品来自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另一世界知名手机制造商落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后,也仅有15家为其配套的企业同时入驻。一家手机生产商,仅有几十家配套企业是远远不够的。
中韩合资的北京现代汽车及中日合资的天津汽车生产基地相距只有100多公里,但二者之间未有产业联动。
按照一般规律,一家大企业在某地落户后,势必要带动一条产业链或产业网。记者在京津冀地区寻找这样的产业链时,发现这一地区仅有电子、轻工、生物制药等很少产业有产业链联系。而且这些联系仅表现在企业研发总部设在北京,而生产基地设在天津或河北。据有关专家介绍,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每隔几十公里,就有一个很工业化的现代城市,形成一种上下游衔接、大小配套、结构合理、分工细致的大规模产业群。京津冀地区与之相比,差得很远。天津市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2002年天津实际利用内资仅61.9亿元。北京与天津市、县(区)、乡(镇)近几年的经济合作项目总共75项,合作资金59.87亿元。
而据对北京市400多家研发机构的调查,2002年北京市共转让出1400项研发成果,其中1000多项转让到了京、津、唐(山)以外的地区。经济界人士认为,残缺的、不完整的产业链是京津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产业链条太方便了。”摩托罗拉(中国)有限公司一位高层人士告诉记者。比如,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采购线路板,当地还有跟线路板配套的下游企业,跟这个下游企业配套的还有更下游的。在这些地区大企业要选择配件供应商时,面对的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一群企业。
北京现代的中国投资方――北京汽车投资公司总经理助理毛海介绍,北京现代目前已与国内40多家配套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得到所需的500多种零部件供应和配套服务。其中,近20家是韩国现代的原配套供应商在北京建立的合资或独资企业,另外20多家则是中国国内的协作厂家,但主要分布在上海和昆山等地。
汽车也好,手机也罢,为何京津冀地区形不成长三角、珠三角那样紧密的产业链?有关专家认为,京津冀地区既缺乏像长三角那样的政府全力推动,又缺乏像珠三角那样的市场发育程度。长三角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政府全力推进这一地区的经济合作,16个主要城市联手打造经济环境,联动发展。珠三角地区主要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企业间自发的内部需求,促成了紧密联系的市场化环境,使这一地区产业链日趋完整。而京津冀地区尤其是京津两市缺乏协调,多考虑的是自身发展规划。比如,北京搞总部战略,天津也要成立自己的CBD,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落户天津。在北京、天津的开发区内,大家也都在打造自己的完整产业链,很少想到跨地区合作。
相对于两地政府间对合作的“消极”,企业界对京津冀间经济合作很有信心。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传播与公共事务部经理陈雷告诉记者,京津冀地区有很多优势,许多跨国公司在天津设生产基地,与北京总部呼应,而产业链的下游则可以向河北延伸。陈雷认为,京津冀地区既有资源优势,又有便捷的交通网络,建立紧密的经济联系是必然趋势。
北京现代汽车的人士则表示,尽管目前北京现代与天津的汽车产业还没有形成产业链对接,但随着丰田在天津扩大投资规模和北京汽车工业的振兴,许多新项目将建在京津高速公路旁边,今后北京与天津必然会形成一个汽车产业带。天津设有中国优秀的汽车研究机构,可为北京现代与天津未来的合作提供平台。
有关专家指出,出于降低成本和扩大市场的考虑,跨国公司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技术竞争转移到了产业链的竞争。国公司在全球寻找投资地点时,有没有产业链支持将是重要的选择依据。京津冀地区如果不抓住机会,将会被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甩得更远。专家认为,京津冀要培养产业链,政府起码要研究三个问题,一是本地区有哪些产业链缺失需要补充;二是怎样加强链条的薄弱环节;三是如何整合既有产业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京津冀经济圈中已有一些城市开始为培养产业链做出努力。比如,河北廊坊市给自己定位就是服务京津。为了适应京津制造业向河北转移的形势,廊坊市政府加强对中专技术学校的投入。廊坊电科院东芝避雷器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机构在北京,生产基地在廊坊的大型中外合资企业,这家企业用了大量的廊坊中专技校毕业生。企业负责人认为,廊坊培养的技术工人完全符合自己对技术人员本地化、知识化的需求。
京津冀有条件缩小南北差距
李煦(驻北京记者):现在,人们大多只是从地图上看到经济发展水平由南向北渐进的趋势。但实际上是南北差距加大,华北、东北大大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而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差距,从现在看也是在拉大。
因此,不能坐等南北差距减小,不要以为市场化进程会自然而然地由南向北扩展,要靠主动发展减少这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差距。要想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或是强有力的火车头,京津冀要快马加鞭、迎头赶上。在缩小“南北差距”的过程中,京津冀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最有条件走得更快些,关键是形成合力,形成一个真正的产业带。
王文化(驻河北记者):京津冀山水相连,血脉相通,地理上是一体,历史上也是一体。从地理上堪称我国北部的黄金地带,历史上也一直是中国的心腹之地。现实的两大感觉是失落和分割,失落是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从经济到社会人文都有一种落后感,河北人、天津人如今最响亮的话大约只能是“想当年”了。分割可以说是一种切肤之痛,近几十年形成的行政区划,将京津冀割成了三个“片断”,河北是“没心(心脏地带――北京)“没肺”(主要出海口――天津)”,天津是失去了腹地,北京只好长期在内部“划圈――摊大饼”。这种分割进一步影响发展,造成更多失落,要发展就要“整合”。从京津冀来说,从华北来说,从整个中国来说,都需要这一区域的“雄起”。
资本正瞄准京津冀
陆敏(本报记者):我感受最深的是,京津冀地区或许已经具备吸引资本目光的某些要素。拿高尔夫球场来说,这一地区的密集度在全国都能排上前列。采访中接触的经营者对这一地区的市场非常看好,这也是他们不顾竞争激烈、生意难做而不断在此聚集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前所述,北京的奥运商机和大都市效应都使得它的城市积聚能力越来越强,虽然目前它的扩散能力远远不够,但资本的追逐目光已经瞄准了这个目标。而这其中,地缘优势可能是最容易被利用的。所以无论天津还是河北,许多项目的目标客户都是北京。
梁栋(驻河北记者):谈起“资本”,我认为,这正是京津冀区域经济难以启动的重要原因,一是资本不够,二是国有资本比例太高。认真审视一下珠三角、长三角的发展过程和条件,不难得出这个结论。试想想,如果有更多的国外和民间资本投入,这些资本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资本特征,而不是像国有资本那样行政化、那样带有地方“利己”色彩,京津冀腾飞不就更快了吗?
没有产业链 形不成经济圈
刘娟(本报记者):产业链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链条。有产业链的地方,区域经济就可以联动,就能够形成经济圈,这一点,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表现得十分明显。
然而,京津冀地区没有形成明显的产业链,仅有的几个产品的产业链十分单薄。在采访中感触最深的是,京津冀尤其是京津地区较少有合作的意识。京津地区也在搞产业链,但这种产业链配套是要把自己本地区企业消化掉,比如,天津搞“配套工程”,指令摩托罗拉的配套企业必须百分之多少要在天津找;而北京现代汽车,则被要求“救活”北京原有的汽车配套厂家。
各家自打算盘的结果是,资源不能在这一区域有效配置,产业链不能在这一区域有效衔接。因此,这一区域难以形成分工细腻、丰富多彩的厚重的产业链。
张俊成(驻天津记者):京津冀地区形不成产业链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主观原因是这一地区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占主导位置,产业自然是“大而全”。这一地区的“强势政府”自觉不自觉地都在搞“大而全”,都在自成体系。因此,区域内产业链是残缺的。京津冀形不成产业链也有客观因素,主要表现在京津冀地区的北京、天津这两大城市各种产业发展快,产业定位高,但周边地区很低,因此,产业的传递梯度落差大,甚至形成了产业“悬崖”。因此,这一带很难形成平稳衔接的产业链。
无论如何,没有产业链的地区经济是很难联系起来的。目前,跨国公司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技术竞争转为产业链竞争,没有产业链支持的地区,吸引力将会大打折扣。目前,长江三角洲的16个城市已构成经济互动平台,京津冀地区如不赶快行动,恐怕会落得更远。
所以,京津冀急需建立一种协调机制,市场调节配置资源是一个基本方向,但在目前这一地区国有资本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市场还管不了市长。所以,市长之间沟流通协调十分必要。应该由中央指导主持下三省市的协调机构,协调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与配置。
另外,没有现代化的物流业,就不可能有高效的区域合作。如果说产业链是区域经济的纽带的话,现代物流业是血管,是把产销联系起来的大动脉。京津冀要发展,要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带,离不开现代物流业。
减小落差 消除“悬崖”
王文化:我感觉河北与京津联结比较好的有两个产业,一是蔬菜等农副产品,二是旅游。这几年河北蔬菜在京津市场占到一半左右,河北一些蔬菜生产基地与北京、天津的蔬菜批发市场形成了比较稳固供销关系,京津还把河北一批养殖场被确定为生猪活贮基地。河北旅游的收入也多出自京津人的腰包,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镇有“京北第一草原”之称,大滩现有投资300万元以上的度假村39家,其中36家为京津投资,游客也多来自京津。
不可否认京津冀确实存在“断裂带”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树立区域整体发展概念,改变单一中心局面,形成区域内战略分工与合作,并实行生态补偿的办法。经济上各地要找准定位,走共同发展,实现共赢的道路。生态上应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市场经济的办法对张家口、承德进行扶持。
张俊成:有专家认为,珠三角的如顺德、东莞等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核心城市广州、深圳有差距,但无断裂,大中小城市产业梯度合理,产业扩散与转移自然流畅,整个区域被经济链条拴在一起,长三角的城市群发育也很完善。苏、锡、常等中等城市如同群星拱月,依傍在上海的周边,大中小城市群,为产业的梯次转移,铺就了一条平缓自然的通道。
反观京津冀,京津两大城市双雄并立,周边能与京津两市产业衔接的中等城市数量很少,小型城市的产业水平很低下,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产业就如同一道悬崖峭壁,中心城市的能量很难辐射和发散出来。因此,消除“悬崖”,构筑产业衔接的“缓坡”,是形成经济带的当务之急。
[相关报道]京津冀:修补残缺产业链
手机生产商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的总部在北京,但其生产基地在天津,而天津仅有两家企业为摩托罗拉生产电池芯及配套线路板,加上河北一家企业为其生产液晶显示屏,北京生产一些零星的配套产品外,摩托罗拉的绝大部分零配件产品来自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另一世界知名手机制造商落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后,也仅有15家为其配套的企业同时入驻。一家手机生产商,仅有几十家配套企业是远远不够的。
中韩合资的北京现代汽车及中日合资的天津汽车生产基地相距只有100多公里,但二者之间未有产业联动。
按照一般规律,一家大企业在某地落户后,势必要带动一条产业链或产业网。记者在京津冀地区寻找这样的产业链时,发现这一地区仅有电子、轻工、生物制药等很少产业有产业链联系。而且这些联系仅表现在企业研发总部设在北京,而生产基地设在天津或河北。据有关专家介绍,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每隔几十公里,就有一个很工业化的现代城市,形成一种上下游衔接、大小配套、结构合理、分工细致的大规模产业群。京津冀地区与之相比,差得很远。天津市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2002年天津实际利用内资仅61.9亿元。北京与天津市、县(区)、乡(镇)近几年的经济合作项目总共75项,合作资金59.87亿元。
而据对北京市400多家研发机构的调查,2002年北京市共转让出1400项研发成果,其中1000多项转让到了京、津、唐(山)以外的地区。经济界人士认为,残缺的、不完整的产业链是京津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产业链条太方便了。”摩托罗拉(中国)有限公司一位高层人士告诉记者。比如,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采购线路板,当地还有跟线路板配套的下游企业,跟这个下游企业配套的还有更下游的。在这些地区大企业要选择配件供应商时,面对的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一群企业。
北京现代的中国投资方――北京汽车投资公司总经理助理毛海介绍,北京现代目前已与国内40多家配套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得到所需的500多种零部件供应和配套服务。其中,近20家是韩国现代的原配套供应商在北京建立的合资或独资企业,另外20多家则是中国国内的协作厂家,但主要分布在上海和昆山等地。
汽车也好,手机也罢,为何京津冀地区形不成长三角、珠三角那样紧密的产业链?有关专家认为,京津冀地区既缺乏像长三角那样的政府全力推动,又缺乏像珠三角那样的市场发育程度。长三角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政府全力推进这一地区的经济合作,16个主要城市联手打造经济环境,联动发展。珠三角地区主要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企业间自发的内部需求,促成了紧密联系的市场化环境,使这一地区产业链日趋完整。而京津冀地区尤其是京津两市缺乏协调,多考虑的是自身发展规划。比如,北京搞总部战略,天津也要成立自己的CBD,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落户天津。在北京、天津的开发区内,大家也都在打造自己的完整产业链,很少想到跨地区合作。
相对于两地政府间对合作的“消极”,企业界对京津冀间经济合作很有信心。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传播与公共事务部经理陈雷告诉记者,京津冀地区有很多优势,许多跨国公司在天津设生产基地,与北京总部呼应,而产业链的下游则可以向河北延伸。陈雷认为,京津冀地区既有资源优势,又有便捷的交通网络,建立紧密的经济联系是必然趋势。
北京现代汽车的人士则表示,尽管目前北京现代与天津的汽车产业还没有形成产业链对接,但随着丰田在天津扩大投资规模和北京汽车工业的振兴,许多新项目将建在京津高速公路旁边,今后北京与天津必然会形成一个汽车产业带。天津设有中国优秀的汽车研究机构,可为北京现代与天津未来的合作提供平台。
有关专家指出,出于降低成本和扩大市场的考虑,跨国公司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技术竞争转移到了产业链的竞争。国公司在全球寻找投资地点时,有没有产业链支持将是重要的选择依据。京津冀地区如果不抓住机会,将会被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甩得更远。专家认为,京津冀要培养产业链,政府起码要研究三个问题,一是本地区有哪些产业链缺失需要补充;二是怎样加强链条的薄弱环节;三是如何整合既有产业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京津冀经济圈中已有一些城市开始为培养产业链做出努力。比如,河北廊坊市给自己定位就是服务京津。为了适应京津制造业向河北转移的形势,廊坊市政府加强对中专技术学校的投入。廊坊电科院东芝避雷器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机构在北京,生产基地在廊坊的大型中外合资企业,这家企业用了大量的廊坊中专技校毕业生。企业负责人认为,廊坊培养的技术工人完全符合自己对技术人员本地化、知识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