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十种奇怪学佛人
作者:希热多吉居士 发布时间:2015-11-30 来源:微信
早起看到清湖师兄转发的这个帖子,觉得总结的很好,道出了当今学佛人的十种怪现象,读来对人有相当的警示作用,分享给大家。原文作者是妙建法师。
1、贪心学佛,心常望报
有的人学佛的目的、动机和行为只有一个,就是求这个、求那个,求保佑升官发财、考上学校、事事顺利等等。尤其一些人抱着和佛菩萨做生意的心情,今天烧一柱香,请佛菩萨帮我完成一项心愿,明天供几个水果,求佛菩萨保佑我什么什么,否则就是佛菩萨不灵,等等。
2、瞋心学佛,好詈世人
有的人不学佛还好,一学佛就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这也是罪过,那也是罪过,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或者只看到人性和社会的阴暗面,或者片面地说世道越来越坏,人心不古,等等。这些人在生活工作中往往不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容易与周围的人发生矛盾,忘记了菩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
3、痴心学佛,迷信盲从
有的人学佛,很容易有迷信、轻信、盲从、依赖、偏执甚至狂热等心理。依法不依人,是学佛四依四不依之一。但是一些人由于自己缺乏知见和分辨、判断力,又不清楚自己的根机,也不能广学博究佛教义理,因此,很容易随大流,盲目跟风,尤其容易对某某知名大师迷信盲从,有时比较偏激甚至走极端(宗教虔诚不等于偏执、狂热),而且对自己的偏差往往不自觉。
所谓四依与四不依,即:(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三)依义不依语;(四)依智不依识。(了义经,说示究竟显了之义之经典也。不了义经,谓隐覆实义,而为方便之说,不明了开显法性实义经典。)
4、慢心学佛,心不皈依
有的人学佛,从根本上还存有我慢。在心底里没有诚心归依佛、法、僧三宝。有的人连简单的三归依誓愿也不发。有的人误解佛教为偶像崇拜,或所谓面子上放不下,不愿意拜佛、顶礼。至于禅宗高僧,比如丹霞烧佛、呵祖骂佛等等,和上述慢心学佛,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5、疑心学佛,心存犹疑
有的人学佛,对佛法、佛经半信半疑,缺乏信心。往往以个人的世俗知见为标准去理解佛法、佛经,结果是这也不真实,那也不可能,不仅心存犹疑,而且难免在心底里不自觉地谤佛、谤法。信(信心)、解(理解)、行(实行)、证(体证),是学佛修行的四个阶段。无信心,则其他无从谈起。(当然可以在具体问题上发起疑情,这是学佛参禅的途径,与疑心学佛是两码事。)
6、边见学佛,执有执无
有的人学佛容易产生边见。所谓边见(或恶见、不正见,意思差不多)一般有两种,也就是执着于两边,所以称为边见:一是断见(执无、执空),一是常见(执有)。有的人一学佛,就是什么都是空,对生活、工作也很消极悲观。这是断灭空,是对佛教“空”的观念的误解。有的人一学佛,就是一心想进入极乐世界、净土(他们在心底里往往将之理解为天堂),永远享福,或者片面地将轮回理解为灵魂永远不死。这也都是对佛教的误解。
以上六种偏差,是从佛教所说的六烦恼而言。所谓六烦恼,即: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等六种根本烦恼。
7、杂乱学佛,心无适主
有的人学佛比较杂乱,究其根源,一是知见不够,对佛教义理缺乏理解,对自己的根器也不清楚,一是定力不够,不能真正静下心来参究佛理,更谈不上实修实证、做功夫。见到禅宗,觉得禅宗好;见到净宗,觉得净宗好;见到密宗,又觉得密宗好,什么都想学,但什么又都没有认真去学。对学理也一样,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学佛要真的有受用,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门路,并“一门深入”。
另外,杂乱学佛与广学博究不是一回事。
8、散漫学佛,不能精进
有的人学佛比较散漫,散漫与杂乱不同的地方是,杂乱是找不到门路,而散乱则是提不起状态,精神上懈怠、松弛、放逸,没有“如少水鱼”“如救头燃”的迫切要求,因此平时学佛,只凭一时兴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宁愿把时间花在无益的嬉戏之中,也不精勤向道,白白浪费光阴,所谓“得人身空过……,如宝投水”。
普贤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见于《华严经》、《法句经》等。
9、泥而不化,如犬逐块
有的人学佛泥而不化,不知圆融、灵活地理解和运用佛法。在上述四依与四不依中,如果说痴心学佛、迷信盲从的人容易出现依人不依法的偏差,那么,泥而不化、如犬逐块的人则容易出现其他三种偏差,即依不了义经、依语、依识。具体说,即:执着于佛的方便之说,不明佛法究竟实义;执着于佛的个别文字、语言,不明佛法根本宗旨;或者不明佛法的真智慧,以人间情识为依,喜欢以凡情俗智去度量佛法。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人的偏差也就是佛教经常说的“如标月指”,只见指头而不见指头所指的月亮;亦如禅宗所说“如犬逐块”,狗只知去追逐土块、石块而不去追逐扔土块、石块的人。
10、纯为学术,买椟还珠
有的人学佛纯为学术,买椟还珠。这与上述泥而不化,如犬逐块颇有一些类似处,都有点本末倒置。不同的是,这些人往往是一些做学问的学者,他们的偏差主要不是执着于佛法的字面意义而不知圆融,而是执着于以世智辩聪观念去对佛法进行批判、考据,对佛法的修行道却不能身体力行。不可否认,他们的工作有不少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佛教学者中有的人对佛教义理,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们中还有的人对佛法有真知实证,则另当别论)。但是,如果仅仅着眼佛教幽玄精微的义理,或一些纯学术的考据、批判,于佛法的核心即佛教的修行道却缺乏信解行证,不能以除烦恼、求解脱、了生死为学佛的根本目的,则又无异于“买椟还珠”。因为不管怎样,佛法不是拿来做学术的文字、理论,而是有助于获得生命之究竟解脱的法门,真正的佛法“可以明见,非时常真,来观可征,引导得果”。
阿弥陀佛!
作者:希热多吉居士 发布时间:2015-11-30 来源:微信
早起看到清湖师兄转发的这个帖子,觉得总结的很好,道出了当今学佛人的十种怪现象,读来对人有相当的警示作用,分享给大家。原文作者是妙建法师。
1、贪心学佛,心常望报
有的人学佛的目的、动机和行为只有一个,就是求这个、求那个,求保佑升官发财、考上学校、事事顺利等等。尤其一些人抱着和佛菩萨做生意的心情,今天烧一柱香,请佛菩萨帮我完成一项心愿,明天供几个水果,求佛菩萨保佑我什么什么,否则就是佛菩萨不灵,等等。
2、瞋心学佛,好詈世人
有的人不学佛还好,一学佛就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这也是罪过,那也是罪过,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或者只看到人性和社会的阴暗面,或者片面地说世道越来越坏,人心不古,等等。这些人在生活工作中往往不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容易与周围的人发生矛盾,忘记了菩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
3、痴心学佛,迷信盲从
有的人学佛,很容易有迷信、轻信、盲从、依赖、偏执甚至狂热等心理。依法不依人,是学佛四依四不依之一。但是一些人由于自己缺乏知见和分辨、判断力,又不清楚自己的根机,也不能广学博究佛教义理,因此,很容易随大流,盲目跟风,尤其容易对某某知名大师迷信盲从,有时比较偏激甚至走极端(宗教虔诚不等于偏执、狂热),而且对自己的偏差往往不自觉。
所谓四依与四不依,即:(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三)依义不依语;(四)依智不依识。(了义经,说示究竟显了之义之经典也。不了义经,谓隐覆实义,而为方便之说,不明了开显法性实义经典。)
4、慢心学佛,心不皈依
有的人学佛,从根本上还存有我慢。在心底里没有诚心归依佛、法、僧三宝。有的人连简单的三归依誓愿也不发。有的人误解佛教为偶像崇拜,或所谓面子上放不下,不愿意拜佛、顶礼。至于禅宗高僧,比如丹霞烧佛、呵祖骂佛等等,和上述慢心学佛,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5、疑心学佛,心存犹疑
有的人学佛,对佛法、佛经半信半疑,缺乏信心。往往以个人的世俗知见为标准去理解佛法、佛经,结果是这也不真实,那也不可能,不仅心存犹疑,而且难免在心底里不自觉地谤佛、谤法。信(信心)、解(理解)、行(实行)、证(体证),是学佛修行的四个阶段。无信心,则其他无从谈起。(当然可以在具体问题上发起疑情,这是学佛参禅的途径,与疑心学佛是两码事。)
6、边见学佛,执有执无
有的人学佛容易产生边见。所谓边见(或恶见、不正见,意思差不多)一般有两种,也就是执着于两边,所以称为边见:一是断见(执无、执空),一是常见(执有)。有的人一学佛,就是什么都是空,对生活、工作也很消极悲观。这是断灭空,是对佛教“空”的观念的误解。有的人一学佛,就是一心想进入极乐世界、净土(他们在心底里往往将之理解为天堂),永远享福,或者片面地将轮回理解为灵魂永远不死。这也都是对佛教的误解。
以上六种偏差,是从佛教所说的六烦恼而言。所谓六烦恼,即: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等六种根本烦恼。
7、杂乱学佛,心无适主
有的人学佛比较杂乱,究其根源,一是知见不够,对佛教义理缺乏理解,对自己的根器也不清楚,一是定力不够,不能真正静下心来参究佛理,更谈不上实修实证、做功夫。见到禅宗,觉得禅宗好;见到净宗,觉得净宗好;见到密宗,又觉得密宗好,什么都想学,但什么又都没有认真去学。对学理也一样,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学佛要真的有受用,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门路,并“一门深入”。
另外,杂乱学佛与广学博究不是一回事。
8、散漫学佛,不能精进
有的人学佛比较散漫,散漫与杂乱不同的地方是,杂乱是找不到门路,而散乱则是提不起状态,精神上懈怠、松弛、放逸,没有“如少水鱼”“如救头燃”的迫切要求,因此平时学佛,只凭一时兴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宁愿把时间花在无益的嬉戏之中,也不精勤向道,白白浪费光阴,所谓“得人身空过……,如宝投水”。
普贤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见于《华严经》、《法句经》等。
9、泥而不化,如犬逐块
有的人学佛泥而不化,不知圆融、灵活地理解和运用佛法。在上述四依与四不依中,如果说痴心学佛、迷信盲从的人容易出现依人不依法的偏差,那么,泥而不化、如犬逐块的人则容易出现其他三种偏差,即依不了义经、依语、依识。具体说,即:执着于佛的方便之说,不明佛法究竟实义;执着于佛的个别文字、语言,不明佛法根本宗旨;或者不明佛法的真智慧,以人间情识为依,喜欢以凡情俗智去度量佛法。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人的偏差也就是佛教经常说的“如标月指”,只见指头而不见指头所指的月亮;亦如禅宗所说“如犬逐块”,狗只知去追逐土块、石块而不去追逐扔土块、石块的人。
10、纯为学术,买椟还珠
有的人学佛纯为学术,买椟还珠。这与上述泥而不化,如犬逐块颇有一些类似处,都有点本末倒置。不同的是,这些人往往是一些做学问的学者,他们的偏差主要不是执着于佛法的字面意义而不知圆融,而是执着于以世智辩聪观念去对佛法进行批判、考据,对佛法的修行道却不能身体力行。不可否认,他们的工作有不少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佛教学者中有的人对佛教义理,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们中还有的人对佛法有真知实证,则另当别论)。但是,如果仅仅着眼佛教幽玄精微的义理,或一些纯学术的考据、批判,于佛法的核心即佛教的修行道却缺乏信解行证,不能以除烦恼、求解脱、了生死为学佛的根本目的,则又无异于“买椟还珠”。因为不管怎样,佛法不是拿来做学术的文字、理论,而是有助于获得生命之究竟解脱的法门,真正的佛法“可以明见,非时常真,来观可征,引导得果”。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