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生活

水清月现

^&$%^$&^$&
注册
2013-06-20
消息
491
荣誉分数
18
声望点数
78
不做十种奇怪学佛人
作者:希热多吉居士 发布时间:2015-11-30 来源:微信

早起看到清湖师兄转发的这个帖子,觉得总结的很好,道出了当今学佛人的十种怪现象,读来对人有相当的警示作用,分享给大家。原文作者是妙建法师。


1、贪心学佛,心常望报



有的人学佛的目的、动机和行为只有一个,就是求这个、求那个,求保佑升官发财、考上学校、事事顺利等等。尤其一些人抱着和佛菩萨做生意的心情,今天烧一柱香,请佛菩萨帮我完成一项心愿,明天供几个水果,求佛菩萨保佑我什么什么,否则就是佛菩萨不灵,等等。


2、瞋心学佛,好詈世人



有的人不学佛还好,一学佛就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这也是罪过,那也是罪过,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或者只看到人性和社会的阴暗面,或者片面地说世道越来越坏,人心不古,等等。这些人在生活工作中往往不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容易与周围的人发生矛盾,忘记了菩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


3、痴心学佛,迷信盲从



有的人学佛,很容易有迷信、轻信、盲从、依赖、偏执甚至狂热等心理。依法不依人,是学佛四依四不依之一。但是一些人由于自己缺乏知见和分辨、判断力,又不清楚自己的根机,也不能广学博究佛教义理,因此,很容易随大流,盲目跟风,尤其容易对某某知名大师迷信盲从,有时比较偏激甚至走极端(宗教虔诚不等于偏执、狂热),而且对自己的偏差往往不自觉。


所谓四依与四不依,即:(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三)依义不依语;(四)依智不依识。(了义经,说示究竟显了之义之经典也。不了义经,谓隐覆实义,而为方便之说,不明了开显法性实义经典。)


4、慢心学佛,心不皈依



有的人学佛,从根本上还存有我慢。在心底里没有诚心归依佛、法、僧三宝。有的人连简单的三归依誓愿也不发。有的人误解佛教为偶像崇拜,或所谓面子上放不下,不愿意拜佛、顶礼。至于禅宗高僧,比如丹霞烧佛、呵祖骂佛等等,和上述慢心学佛,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5、疑心学佛,心存犹疑



有的人学佛,对佛法、佛经半信半疑,缺乏信心。往往以个人的世俗知见为标准去理解佛法、佛经,结果是这也不真实,那也不可能,不仅心存犹疑,而且难免在心底里不自觉地谤佛、谤法。信(信心)、解(理解)、行(实行)、证(体证),是学佛修行的四个阶段。无信心,则其他无从谈起。(当然可以在具体问题上发起疑情,这是学佛参禅的途径,与疑心学佛是两码事。)


6、边见学佛,执有执无



有的人学佛容易产生边见。所谓边见(或恶见、不正见,意思差不多)一般有两种,也就是执着于两边,所以称为边见:一是断见(执无、执空),一是常见(执有)。有的人一学佛,就是什么都是空,对生活、工作也很消极悲观。这是断灭空,是对佛教“空”的观念的误解。有的人一学佛,就是一心想进入极乐世界、净土(他们在心底里往往将之理解为天堂),永远享福,或者片面地将轮回理解为灵魂永远不死。这也都是对佛教的误解。


以上六种偏差,是从佛教所说的六烦恼而言。所谓六烦恼,即: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等六种根本烦恼。


7、杂乱学佛,心无适主



有的人学佛比较杂乱,究其根源,一是知见不够,对佛教义理缺乏理解,对自己的根器也不清楚,一是定力不够,不能真正静下心来参究佛理,更谈不上实修实证、做功夫。见到禅宗,觉得禅宗好;见到净宗,觉得净宗好;见到密宗,又觉得密宗好,什么都想学,但什么又都没有认真去学。对学理也一样,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学佛要真的有受用,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门路,并“一门深入”。


另外,杂乱学佛与广学博究不是一回事。


8、散漫学佛,不能精进



有的人学佛比较散漫,散漫与杂乱不同的地方是,杂乱是找不到门路,而散乱则是提不起状态,精神上懈怠、松弛、放逸,没有“如少水鱼”“如救头燃”的迫切要求,因此平时学佛,只凭一时兴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宁愿把时间花在无益的嬉戏之中,也不精勤向道,白白浪费光阴,所谓“得人身空过……,如宝投水”。


普贤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见于《华严经》、《法句经》等。


9、泥而不化,如犬逐块


有的人学佛泥而不化,不知圆融、灵活地理解和运用佛法。在上述四依与四不依中,如果说痴心学佛、迷信盲从的人容易出现依人不依法的偏差,那么,泥而不化、如犬逐块的人则容易出现其他三种偏差,即依不了义经、依语、依识。具体说,即:执着于佛的方便之说,不明佛法究竟实义;执着于佛的个别文字、语言,不明佛法根本宗旨;或者不明佛法的真智慧,以人间情识为依,喜欢以凡情俗智去度量佛法。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人的偏差也就是佛教经常说的“如标月指”,只见指头而不见指头所指的月亮;亦如禅宗所说“如犬逐块”,狗只知去追逐土块、石块而不去追逐扔土块、石块的人。


10、纯为学术,买椟还珠



有的人学佛纯为学术,买椟还珠。这与上述泥而不化,如犬逐块颇有一些类似处,都有点本末倒置。不同的是,这些人往往是一些做学问的学者,他们的偏差主要不是执着于佛法的字面意义而不知圆融,而是执着于以世智辩聪观念去对佛法进行批判、考据,对佛法的修行道却不能身体力行。不可否认,他们的工作有不少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佛教学者中有的人对佛教义理,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们中还有的人对佛法有真知实证,则另当别论)。但是,如果仅仅着眼佛教幽玄精微的义理,或一些纯学术的考据、批判,于佛法的核心即佛教的修行道却缺乏信解行证,不能以除烦恼、求解脱、了生死为学佛的根本目的,则又无异于“买椟还珠”。因为不管怎样,佛法不是拿来做学术的文字、理论,而是有助于获得生命之究竟解脱的法门,真正的佛法“可以明见,非时常真,来观可征,引导得果”。


阿弥陀佛!
 
  • 更好的礼物
作者:星云大师 发布时间:2015-11-29 来源:上海人民出版社
送礼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从古至今,人们藉着送礼来表达彼此的关怀、感谢与祝福。然而,送礼要能送得适时、适当,才能发挥送礼的价值。有的人送礼不当,造成对方的困扰、不悦,或是彼此的尴尬,反而适得其反,失去了送礼的意义。

不当的送礼,例如,罹患糖尿病的人,你送他一包巧克力,你不能怪病人不吃,只能怪你自己的无知;夫妻结婚,你送一盒二十世纪的水梨,才刚结婚的夫妻,对此与“离”谐音的礼物,心里犯忌,这不能怪他多心,只能怪你不懂得人情世故。

过去一般人探病,习惯送鲜花;但是鲜花会造成过敏,甚至传染细菌,因此现在医院大都不赞同送花。一般人听到别人身体不舒服,往往会热心地介绍偏方、赠送成药或补药。其实,药也不是万能的,药要能应病与药,如果不能对症下药,反而吃出其他的病来,则是后果严重。也有的人赠送奶粉、饼干等,凡是吃的东西,都不是非常的适当。

那么,赠送什么才是最好的礼物呢?现代人时兴送书、送礼券、送念珠、代订报章杂志等,这都是很有意义的礼物。我们送礼,一定都是送给亲朋好友,对方收到我们的礼物后,要让他能够真正的受到利益,所以最好的礼物应该是“忠言”;即使是“逆耳忠言”,也要方便地把你的真心表达。

什么是最好的礼物呢?“欢喜”是最好的礼物!你就是送红包、送黄金钻石等宝物,如果他不欢喜,也没有意义,所以最好的礼物,就是送给他欢喜。所谓“恭敬不如从命”,你送给他恭敬,接受他的意见,这也是最好的礼物。

送礼得宜,可以增进彼此的情谊。夫妻之间最好的礼物,就是彼此忠诚体谅、亲爱互助。父母送给儿女最好的礼物,就是栽培他受教育,培养他健全的人生观,让他习得各种立身处世的技能与知识。儿女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就是乖巧听话,体贴父母的辛劳,不让父母操心、生气,这都是最好的礼物。

一般人习惯在逢年过节、生日、结婚纪念日,或是新居落成、榜上题名、升官发财等特殊喜庆的日子送礼。其实,当一个人遭逢横逆,身心受创,悲伤失意的时候,你能伸出友谊的手,真诚地关心他、安慰他,送给他一些因缘,帮助他解除困难、远离烦恼、提供所需,甚至给他一份祝福,祝他平安、祝他顺利、祝他如愿等。能够雪中送炭,给人一些重新再出发的因缘、力量、知识、技能、方便等,这才是真正最好的礼物。
 
  • 家庭与菩提心
作者:净慧法师 发布时间:2015-09-01 来源:网络

现在,有很多学佛的人,都在学习大乘佛法,也就是发心要把一切利益归给众生。然而,却有很多人的家庭不能和睦相处,有的和父母不和,有的和妻子不和,大部分的夫妻经常吵架,搞到人心惶惶不能如理学习佛法,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没有重视菩提心的修行,也就是我们根本没有注意菩提心而导致的结果。


在大乘佛教修持过程中,自我们初发菩提心到最终圆满佛果,在这个中间诸佛菩萨当然是我们至关重要的所依助缘,这点我们很多人都会知道。但是,很多人却不清楚,除了诸佛菩萨外,三界芸芸众生对修行菩提的作用是何等重要。从修行所依助缘的角度而言,众生与佛作用是相等的,每个修行人都必须平等去尊敬。而许多人不明白这点,只知道尊重佛陀,却不尊重众生,这是非理性的观念与行为。


如果没有佛陀引导我们,我们就如同迷途在旷野的盲人,根本不可能从三界轮回中得到解脱,但如果不依靠众生,那我们菩提树之根就没有了。如《华严经》中说:“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不依众生,谁也无法生起大悲菩提心,而成等正觉。龙树菩萨也说过:“众生菩提因,若欲成佛果,于众敬如师。”众生是趋入菩提之根本助因,如果想得到佛果,即应当把一切众生与自己的上师一样恭敬承侍。


那么众生有很多,家庭就是由众生而组成的,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人,在外面大家一致是一个不错的修行人,喜欢帮助别人,并且菩提心很好等等。但就是和家庭搞不团结,经常对自己家人有很大的脾气,搞的人见人烦,我自己认为这种修行人就是有问题,因为把家庭和自己最近的亲人都没有办法融合,那么说明我们就不是真正的产生菩提心,因为,在每一个家庭中,不可能全都是修行人,如果自己是修行人,那么就应该承受家庭给我们带来任何的不利因素和压力,比如说:夫妻吵架,吵架的起因不可能是因为单方面产生的,肯定是两个人都有问题才会吵架,因为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那么如果有一个人是发了菩提心的话,如此一来这个问题,就可以以比较简单的方法来处理,发菩提心的一方,就应该知道自己的丈夫(妻子)也是众生,他因为我而不快乐,想要发泄,那么我就不应该令他继续生烦恼,应该宽容他的无理也好,取闹也罢,渐渐的他也会感觉到你的好。你自己本身也会慢慢的开始对一切周围的人开始产生同样的心理,那么这个菩提心越来越接近于真实。相反的,他若说你一句你还他十句,那么从因果的角度来说,那就是恶性循环,有此因必有此果,这个家庭也就越来越多的争吵和谩骂。


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实践在很多事情的方面。因为,谁也不愿意和一个自私的人或者嗔心强烈的人在一起,如果我们连对自己的家人也不能以菩提心相待,可想而知,要你对其它众生也产生菩提心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家人是我们无始以来极其贪恋的一个因素,对家人都无法产生菩提心,那么,怎可能对一些毫不相干的众生产生真正的菩提心,所以我觉得一个家庭的和睦,就是标志着修习菩提心的人,是否能与菩提心产生相应的一个关键;如果能产生相应的话,那这个人的家庭不会产生那么多的分歧与矛盾。


许多接触过密宗上师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长时间的不愿意离开上师,就是因为上师的菩提心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我们和上师呆在一起,上师绝对不会害我们,只想着用善巧方便利益我们。所以我们喜欢和上师在一起。而如果我们和一个伤害我们生命的人在一起,我们不管是谁都恨不得赶快离开他。所以,一个拥有菩提心的人,不管走到那里,都会受到别人的爱戴,他和公司的人也会处理好,和老板也会和睦,和朋友也不会争吵,家人也喜而乐见,周围邻居也经常赞叹。反之就是另外一个局面。


有些人不明白这些道理,他们对佛像、佛塔等非常尊敬,每次见到都要五体投地的顶礼供养,但看到令自己不开心的人,马上就生厌烦心,甚至要生嗔恨去讥谤伤害。这种做法与所求的菩提完全背道而驰,也不是佛弟子应有的行径。修学佛法的目的,无非是解脱成就,如果舍弃了修行道中与佛无异的众生功德源,那就会如同只有一个轮子的大车,无论如何也不能在菩提大道上前进。作为佛弟子,恭敬利益有情是基本的行为规范,如果一个人只知道尊重佛陀而不尊重众生,那么他不能算是真正的佛弟子,而“敬佛不敬众”,也决不是内教的教法与行为。那么敬众而不敬自己家庭成员,那前面的行为是根本无法保证完成。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能依与所依的关系,如果我们不能把家庭搞和睦,那么说明佛法还没有融入世间。没有融入世间,菩提心就没有建立。家庭如果搞不好,修学佛法是难上难,家庭搞好了,就说明自己在修学的道路上少了一些因缘。很多成佛的经典都有眷属圆满的讲解,并且眷属也是成佛很大的助缘,藏族有很多出家人都是由家人来供养完成道业,故我们一定要处理好家庭融入菩提。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