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开示:佛视众生皆是佛,众生视佛皆是众生。

戒尘

“一聲佛號一聲心”
注册
2015-01-20
消息
170
荣誉分数
140
声望点数
53
天地之大德曰生,如来之大道曰慈。人物虽异,心性是同。举凡三乘六凡,如来视之,皆如一子。何以故。以其皆具佛性,皆堪成佛故。三乘且置。六凡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狱,虽则高下悬殊,苦乐迥异。总皆未断惑业,未出生死。天福若尽,即便下降。狱罪若灭,仍复上升。犹如车轮,互为高下。

  我今幸得人身,理宜委曲设法,护惜物命。体天地好生之德,全吾心恻隐之仁。良以诸物与我,同生于天地之间,同受天地之化育。而且同知贪生,同知畏死。仁人于枯骨,尚且掩而埋之。于草木,尚且方长不折。况肯为悦我口腹,令水陆诸物受刀砧烹煮之苦哉。

  须知此等诸物,从无始来,亦曾高居尊位,威权赫奕。不知借威权以培德,反致仗威权以造业。竟使恶业丛集,堕于异类。口不能言,心无智虑,身无技术,以罹此难。虽弱肉强食,于事则得。而怨恨所结,能无生生世世,图报此怨之念乎。人纵不念诸物被杀之苦,独不惧怨业深结,常被彼杀乎。又不惧残害天物,天将夺我福寿乎。

  人惟欲眷属团聚,寿命延长,身心安乐,诸缘如意。正应发大悲心,行放生业。使天地鬼神,悉皆愍我爱物之诚。则向之所欲,当可即得。若仗我有钱财,我有智力,设种种法,掩取诸物,以取悦我口腹,不计彼之痛苦。尚得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之人矣乎。

  然我与彼等,同在生死。从无始来,彼固各各皆为我之父母兄弟妻妾子女,我亦各各皆为彼之父母兄弟妻妾子女。彼固各各或于人中,或于异类,皆被我杀。我亦各各或于人中,或于异类,皆被彼杀。为亲为怨,相生相杀。静言思之,愧不欲生。急急改图,尚悔其迟。况肯蹈常袭故,仍执迷情,以为天生异类,原为供人食料乎。

  然我尚具足惑业,固无由出于轮回之外。万一彼罪已灭,复生人道。善根发生,闻法修行。断惑证真,得成佛道。我若堕落,尚当望彼垂慈救援,以期离苦得乐,亲证佛性。岂可恃一时之强力,俾长劫以无救乎哉。古有高僧,行步不跨虫蚁。人问其故。答曰,彼此同在生死中,或彼先成佛道,尚望其垂慈度我,何敢轻慢乎。

  是知佛视众生皆是佛,众生视佛皆是众生。佛视众生皆是佛,故多方化导之,种种折摄之。纵令绝无信心,亦不弃舍。曲垂方便,令种善根。待其因缘时至,自然发生增长,依教奉行耳。众生视佛皆是众生,故闻佛之言,不生感激,反以己之邪知谬见,多方毁谤。甚至拆毁塔寺,焚烧经典。固结魔党,破坏清修。殆至正智稍开,则便愧悔无及。由兹遂复归命如来,兴崇佛法者,古今来比比皆是。

  须知父母于逆子,尚生弃舍之心。佛于逆恶不信之流,愈生怜愍。何以故。愍其惑业深重,失本心故。以虽则现时背逆于佛,而即心本具之天真佛性,仍复丝毫不失。如焦模中金像,敝衣中宝珠,蒙尘之秦镜,在璞之荆璧。愚人但见其外相,而不知其内容。佛则遗外相而论内容,故无一众生或生弃舍也。

  然佛尚不轻众生,众生何可轻众生乎。故凡一切水陆众生,必令各各得所,常得飞走游泳于自所行境。以各乐天真,各尽天年。则此书所说之种种善报,当可具得矣。人既如是,物尚不欲令其失所,何况于人。则互相亲爱,互相扶持。自然俗美人和,必致风调雨顺。其有不物阜民康,时清国泰者乎。

  又祈凡我同人,切勿自轻。当思我与如来,同一心性。彼何以惑业净尽,福慧圆满,安住寂光,常享法乐乎。我何以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莫由出离乎。心性是一,苦乐天渊。若犹以佛性功德,独让如来亲得受用者,尚得名为大丈夫哉。



节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三》:“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序”



  佛视众生皆是佛,众生视佛皆是众生。佛视众生皆是佛,故随顺机宜,为之说法。俾得消除妄业,亲证本有。即一切众生皆得究竟涅槃,了不见我为能度,众生为所度,以彼原是佛故。众生视佛皆是众生,故西天九十五种外道,及此方拘墟儒士,莫不竭尽心力,多方毁谤。必期于佛法断灭,了无声迹,而其心始快。然杲日当空,只手焉遮。适足以彰佛法之光明,而形自己之浅陋而已。有宿根者,由谤佛辟佛因缘,遂复归依佛法,为佛弟子,代佛扬化。无宿根者,当乘此业力,永堕阿鼻地狱。待其业报尽时,往劫闻佛名之善根,当即发现。由兹方入佛法,当即渐种善根,以至业尽情空,复还本有而后已。甚矣,佛恩之广大深远,莫能形容也。一句染神,永为道种。譬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能如是生信,是谓正信。尔宜勉之。



节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复吴希真居士书三”
 
最后编辑:
摘自:印光法师 著 《忍得》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徳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碍智,即得现前。”众生沉九界,如来证一乘,于心性毫无增减。其所以升沉迥异,苦乐悬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别耳。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佛与众生,心行受用绝不相同者,何也?以佛则背尘合觉,众生则背觉合尘。佛性虽同,而迷悟迥异。故致苦乐升沉,天渊悬殊也。若能详察三因佛性之义,则无疑不破,无人不欲修习矣。三因者,正因、了因、缘因也。一、正因佛性,即吾人即心本具之妙性,诸佛所证真常之法身。此则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居涅盘而不净。众生彻底迷背,诸佛究竟圆证。迷证虽异,性常平等。二、了因佛性,此即正因佛性所发生之正智。以或由知识,或由经教,得闻正因佛性之义,而得了悟。知由一念无明,障蔽心源。不知六尘境界,当体本空,认为实有,以致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由惑造业,因业受苦。反令正因佛性,为起惑造业受苦之本。从兹了悟,遂欲反妄归真,冀复本性也。三、缘因佛性,缘即助缘。既得了悟,即须修习种种善法,以期消除惑业,增长福慧,必令所悟本具之理,究竟亲证而后已。姑且喻明:正因佛性,如矿中金,如木中火,如镜中光,如谷中芽。虽复本具,若不了知,及加烹炼、钻研、磨砺、种植、雨泽等缘,则金火光芽将永无发生之日。是知虽有正因,若无缘了,不能得其受用。此所以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而即欲度脱。众生由不了悟不肯修习善法,以致长劫轮回生死莫之能出。如来于是广设方便随机启迪。冀其返妄归真,背尘合觉。
众生者, 未悟之佛。佛者, 已悟之众生。其心性本体, 平等一如, 无二无别。其苦乐受用, 天地悬殊者, 由称性顺修, 背性逆修之所致也。其理甚深, 不易宣说。欲不费词, 姑以喻明。诸佛致极修德, 彻证性德。譬如大圆宝镜, 其体是铜。知有光明, 日事揩磨。施功不已, 尘尽光发。高台卓竖, 有形斯映。大而天地, 小而尘毛, 森罗万象, 炳然齐现。正当万象齐现之时, 而复空洞虚豁, 了无一物。诸佛之心, 亦复如是。断尽烦恼惑业, 圆彰智慧德相。尽来际以安住寂光, 常享法乐。度九界以出离生死, 同证涅盘。众生全迷性德, 毫无修德。譬如宝镜蒙尘, 不但毫无光明, 即铜体亦被锈遮, 而不复现。众生之心, 亦复如是。若知即此铜体不现之废镜, 具有照天照地之光明。从兹不肯废弃, 日事揩磨。初则略露铜质, 次则渐发光明。倘能极力尽磨, 一旦尘垢净尽, 自然遇形斯映, 照天照地矣。然此光明, 镜本自具, 非从外来, 非从磨得。然不磨则亦无由而得也。众生背尘合觉, 返妄归真, 亦复如是。渐断烦惑, 渐增智慧。迨至功圆行满, 则断无可断, 证无可证。圆满菩提, 归无所得。神通智慧, 功德相好, 与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了无异致。然虽如是, 但复本有, 别无新得。若唯任性德, 不起修德, 则尽未来际, 常受生死轮回之苦, 永无复本还元之日矣。
真性在未证前,随恶缘则成烦恼,而仍不变。随善缘、净缘而成菩提,亦不变。譬如真金打做马桶夜壶,虽日盛粪,而金性仍然不变。打做佛像菩萨像,虽极其贵重,而金性仍然不变。世间人各具佛性,而常造恶业,如以金做马桶夜壶,太不知自重了。
以吾人一念心性,犹如虚空,常恒不变。虽常不变,而复念念随缘。不随佛界之缘,便随九界之缘。不随三乘之缘,便随六道之缘。不随人天之缘,便随三途之缘。由其缘之染净不同,致其报之苦乐迥异。虽于本体了无改变,而其相用固已天渊悬殊矣。譬如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虽虚空之本体,不因云日而为增减。而有显现障蔽之相,固不可以同年而语也。如来以是义故,普令众生缘念于佛。故曰“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又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夫随佛界之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若随众生各界之缘,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矣。了此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凡夫之心,与如来所证之不生不灭之心,了无有异,其异者乃凡夫迷染所致耳,非心体原有改变也。弥陀净土,总在吾人一念心性之中,则阿弥陀佛我心本具,既是我心本具固当常念,既能常念则感应道交,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事理圆融生佛不二矣。故曰:“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
心之本体,与佛无二,故佛令人念佛,以佛威德神力之智慧火,烹炼凡夫夹杂烦恼惑业之佛心。俾彼烦恼惑业,悉皆四散消落,唯留清净纯真之心,方可谓心即佛、佛即心。未到此地位说,不过示其体性而已,若论相(事相)与用(力用),则完全不是矣。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此未达理性,而但依事修持也。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者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则此理方能彰显,故名为造,心具即理体,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称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虽悟理而仍不废事,方为真修,否则便堕执理废事之狂妄知见矣。故下曰:“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此种解法,千古未有,实为机理双契、理事圆融,非法身大士孰克臻此。以事持纵未悟理,岂能出于理外,不过行人自心未能圆悟,既悟焉则即事是理,岂所悟之理不在事中乎?理不离事,事不离理,事理无二。如人身心, 二俱同时运用,断未有心与身,彼此分张者。
莲池大师云:“着事而念能相续,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通,难免落空之祸。以事有挟理之功,理无独立之能故也。” 吾人学佛,必须即事而成理,即理而成事,理事圆融,空有不二,始可圆成三昧,了脱生死。若自谓我即是佛,执理废事,差之远矣。当用力修持,一心念佛,从事而显理,显理而仍注重于事,方得实益。
今人多尚空谈,不务实践,劝修净业,当理事并进,而尤须以事,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终日事持,即终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闻理持,便觉此义深,兼合自己懒惰懈怠,畏于劳烦持念之情,遂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只成空谈矣。
 
忍 不意味不辨善恶 。对丑恶沉默 是对善良的伤害。居士身在红尘 要对丑恶发狮子吼。
 
忍 不意味不辨善恶 。对丑恶沉默 是对善良的伤害。居士身在红尘 要对丑恶发狮子吼。
阿弥陀佛, 看来您不是修佛之人啊。 请还这里一片安宁吧。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看来您不是修佛之人啊。 请还这里一片安宁吧。阿弥陀佛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所谓法无定法 工具而已。佛教内部职位众多,怎可能从一而论。

听说过「护法」吗?wu99居士在cfc佛教论坛成立前就是cfc佛教护法,楼主新来不清楚历史,不要妄下断言。没有护法,佛弟子如何清静修行?

不知楼主对六度万行中的忍辱和布施的辩证关系如何理解。布施中的无畏布施是什么意思呢?
 
听说过「护法」吗?wu99居士在cfc佛教论坛成立前就是cfc佛教护法,楼主新来不清楚历史,不要妄下断言。没有护法,佛弟子如何清静修行?

虽然4年了 可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要不是small和乐呵呵师兄要走司法程序,那些基督教会的还不会收敛。以前只知道忍忍忍,那件事之后才明白凡事要辩证。自己的事要忍,关系到社会佛教的大事就要出面解决。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语。在红尘就要用红尘的方法。就像是和德国人不能说汉语,而一定要说德语一样,否则行不通。

cfc真是演兵场,能学到本领。感恩cfcer!!!
 
阿弥陀佛, 看来您不是修佛之人啊。 请还这里一片安宁吧。阿弥陀佛
释迦摩尼佛他老人家亲自这么说,都不一定管用;):evil::D:D:D:tx::tx::tx: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