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尘
“一聲佛號一聲心”
- 注册
- 2015-01-20
- 消息
- 170
- 荣誉分数
- 140
- 声望点数
- 53
心無罣礙 林達雄
心無罣礙這四字是從《心經》裡來的,《心經》上說: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湼槃。首先來看看什麼是罣礙?心為何有罣礙?根據《心經》的解釋,罣是網罩的意思,因為有無明煩惱圍繞覆蓋我們的心,像被羅網罩住,不得自在。礙是阻礙,阻滯。心生執著,阻礙正道。
我們生下來時,沒有煩惱。為何後來長大有這麼多的煩惱?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心遭污染,生了貪嗔痴之心。就像明亮的鏡子,放在塵土飛揚的地方,很快就被灰塵蒙蔽,而看不出鏡中的形像了。我們生下來時,心沒有煩惱,後來看到別的小孩有糖吃,有玩具玩,就也想要擁有,於是就開始有煩惱了。開始上學以後,擔心考試會不會及格,考得好不好,長大了以後,有找工作養家糊口的煩惱,年紀再大一點,就有名與利的煩惱,兒女長大了,又有兒女養育、教育、成家立業的煩惱。如比週而復始,再加上每天生活上想要,但得不到的求不得之苦,求不得之煩惱,於是煩惱罣礙永無止境。
如何才能做得到心無罣礙?《心經》上教導我們,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當我們深信奉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就能掃除五種能夠遮蔽我們的心,使我們的心陰暗不顯的障礙物,能解脫人生的痛苦。菩薩、修行者依般若妙智慧修行,就可到彼岸,以般若妙智慧來破除煩惱業障。《心經》所說也許比較抽象,後學舉幾個較具體的例子,供各位學長做為參考,也許能幫我們往心無罣礙的方向去修行。
諸惡莫做。壞事不要做,不合良心的事不要做,虧心事不要做。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自然就不會有擔心牽掛之事。做事依法而做,依理而行,一切都正正當當,自然也不會有擔心牽掛之事。
培養慈悲心。對眾生有慈悲心,自然就不會為個人小事而牽掛於心。有個故事《銅鑼聲》是敘述兩位年輕人從鄉下來到城市,歷經奮鬥,終於賺了很多錢,後來年紀大了,就決定回鄉下安享晚年。在他們回鄉的小路上,碰到了一位白衣老先生,這位老先生手上拿著一面銅鑼,在那裡等他們。他們問老先生:「你在這兒做什麼?」老先生說:「我是專門幫人敲最後一聲銅鑼的人,你們兩個都只剩下三天的生命,到第三天黃昏的時候,我會拿著銅鑼到你家的門外敲,你們一聽到鑼聲,生命就結束了。」講完後,這個老人就消失不見了。這兩人聽完後就楞住了,好不容易在城市,自年輕時,辛苦了這些年,賺了這麼多錢,要回來享福,結果卻只剩下三天好活。
兩人各自回家後,第一個有錢人從此不吃不喝,每天都愁眉不展,細數他的財產。心想:「怎麼辦?只剩三天可活!」他就這樣垂頭喪氣,面如死灰,什麼事也不做,只記得那個老人要來敲銅鑼。他一直等,一直等到第三天的黃昏,整個人已經像洩了氣的皮球。終於那個老人來了,拿著銅鑼站在他的門外,「鏘!」的敲了一聲。他一聽到鑼聲,就立刻倒了下去,死了。
為什麼呢? 因為,他一直在等這一聲,本來都快怕死了,聽到這一聲,等到了,也真就嚇死了!
另外一個有錢人心想:「太可惜了,賺那麼多錢,只剩下三天可活,我從小就離家,從沒為家鄉做過什麼,我應該把這些錢拿出來,分給家鄉所有苦難和需要幫助的人。」 於是,他把他的錢分給窮苦的人,又鋪路又造橋,光是處理這些事,就讓他忙得不得了,根本忘記三天以後銅鑼聲的這件事。到了第三天,才把所有的財產都散光了,村民們非常感謝他,於是就請了鑼鼓陣,演戲,到他家門口來慶祝,場面非常熱鬧,舞龍舞獅,又放鞭炮,又放煙火。到了第三天黃昏,老人依約出現,在他家門外敲銅鑼,老人「鏘!鏘!鏘!」地敲了好幾聲銅鑼,可是大夥全都沒聽到,因為太吵了,老人再怎麼敲也沒用,只好走了。這個有錢人過了好多天才想起老人要來敲鑼的事,還正納悶:「怎麼老人沒來呢?」
當一個人處於絕望的時候,若能展現積極樂觀的一面,承擔眼前的一刻,不必擔心以後的事情,就不必怕哪一天銅鑼會響,也不必特別去聽那一聲銅鑼的聲音。絕望將不再是絕望,卻反而可能是另一個轉機呢!當手中只一顆酸檸檬時,你也要設法將它做成一杯可口的檸檬汁。
有句諺語:「能解決的事,不必去擔心;不能解決的事,擔心也沒用。」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把握當下才是最重要的。每個人的生命就像一根蠟燭一樣,不斷的燃燒放出光來,有的人用那光只照亮自己的角落,有的人卻用它來照亮別人。人生下來遲早總有走的一天,生命之意義,並不完全在於活得多長或多短,而是在於是不是活得有意義。
放下,放開心胸,不計較。不要像眼睛一樣,容不下一粒沙子。肚量要大,像大海。長江的水那麼大,日夜不停的往大海流,也沒見大海增高。
最近看到一篇故事《累了,就把心事放下來》,說有位居士剛認識一位出家師父,他們相約在一家茶館談論佛法,師父解釋因果、輪迴這些事情,談著,談著,居士跟師父提到個人煩惱的一些事,師父一聽完,他索性要居士用左手提起他剛買的三罐番茄汁,一邊提著,一邊跟他說話。慢慢的左手感覺到疲勞,居士不解為何師父要他一邊提著三罐蕃茄汁,一邊跟他說話。受不了這樣的酸痛,居士自行把左手放下,卻聽到師父說:「不要放下,拿著它跟我交談。」 聽到這樣的話,心理更不了解,手提得那麼酸,為何不讓放下手上的重物,輕鬆地與他交談?
約莫過了15分鐘,居士的左手實在承受不住了,才聽見師父說:「可以放下了。」看著居士狐疑的臉,師父居然笑了出來,說:「你不喜歡提著重物跟我說話,為何你卻喜歡帶著煩惱來跟我說話,為何你卻喜歡帶著煩惱來過著你的生活呢?手酸了,放下就好,對待煩惱,不也是這樣?或許這些煩惱就像那些番茄汁一樣,是你自己用手把它們給舉起來的呢?」
我們可以這樣的練習,一手舉起有重量的東西,一邊想著事情。手酸了,自然會放下手上的東西,看看是否有一天,我們會不會也學到,心累了,就把心事給放下來。我們能很容易的放下有形的重物,卻很難放下無形的重擔。對待無形的煩惱不也是一樣嗎?也許你的煩惱,就像你手上的東西,是自己舉起來的,自己招惹來的。何不也輕輕的把它放下。執著的人生會讓自己承擔莫須有的重擔。所以學習放下執著,也就在學習人生自在。
轉境:對已發生不能挽回的事要寬恕,要轉境。
一名署名約翰衛斯理的人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對夫婦在婚後十一年生了一個男孩,夫妻恩愛,男孩自然是二人的寶貝。男孩兩歲的某一天,丈夫在出門上班之際,看到桌上有一藥瓶打開了,不過因為趕時間,他只揚聲要妻子把藥瓶收好,然後就關上門上班去了。
妻子在廚房忙得團團轉,就忘了丈夫的叮囑。男孩拿藥瓶,覺得好奇、又被藥水的顏色所吸引,於是一飲而盡。藥水成份厲害,即使成人服用也只能用少量。男孩服藥過量,被送到醫院後,已回天乏術。
妻子被嚇呆了,不知如何面對丈夫。丈夫得知噩耗後,緊張的趕到醫院,看到兒子的遺體,非常的傷心,望了妻子一眼,沒說別的,只說:「I love you, darling!」 (親愛的我愛你)。
這丈夫是人類關係的天才,因為兒子的死已成事實,再吵再罵也不會改變事實,只會惹來更多的傷心,而且不只他失去兒子,他的妻子也失去兒子。再吵再罵,說不定最後連他最愛的妻子也會失去了。
這故事告訴我們,對一件不幸的事,你可以怨天尤人,痛罵社會,責怪他人,甚至自責無窮,但事情卻不會因這些而改變,這一切只改變了你和你日後的生活,只會擔負著疤痕,痛苦的生活下去。反之,放下怨恨和懼怕,放下過去,勇敢的活下去,也許事情的情況,並不如想像中壞,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由人轉境,而不是被外界事物牽著走 。
很簡短的故事,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當我們看到那句 " I love you, darling!" 的時候,心中感慨萬千,多麼簡單的一句話,但要有多久的修練,多大的包容,多深的人生智慧,才能在那種時刻,說出如此令人動容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有不想讓人所知的不幸事,用什麼方式去面對,又怎麼去面對未來以及週邊的人事物,都是自己的選擇。
對已發生不能挽回的事,要轉境要寬恕,寬恕不僅可使對方好過些,而且也可使自己平靜的活下去。兒孫自有兒孫福,過度的關懷反而不利於他們以後的成長,何不將過分關懷的心放下,給他們多一點生活的空間,讓他們自然的去成長。聽說過養在動物園中的熊貓,放到野外大自然中,他們就生存不了。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去覓食,也不知道如何去保護自己。把兒孫呵護得太好,也會有同樣的問題,如把心放下,讓他們自小學會跌倒時,自己知道如何爬起來。
戒貪嗔痴:大宇集團的創辦人金宇中,曾是韓國的傳奇人物,但後來被發現他以不合法的手段獲得資金,而被判罪,被判刑十年並追繳1.7億美元。韓國有幾位總統下場都不太好,全斗煥、盧太愚任後,都因貪污被判有罪,被關起來。原因都是貪字,沒貪就不會有什麼擔憂掛念了。
如果能去掉貪嗔痴,不貪心,不發怒,不痴心妄想,不做壞事,放開心胸,慈悲待人接物,那麼心中煩惱之事,必會逐漸減少,日子必定會過得快樂自在。
心無罣礙這四字是從《心經》裡來的,《心經》上說: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湼槃。首先來看看什麼是罣礙?心為何有罣礙?根據《心經》的解釋,罣是網罩的意思,因為有無明煩惱圍繞覆蓋我們的心,像被羅網罩住,不得自在。礙是阻礙,阻滯。心生執著,阻礙正道。
我們生下來時,沒有煩惱。為何後來長大有這麼多的煩惱?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心遭污染,生了貪嗔痴之心。就像明亮的鏡子,放在塵土飛揚的地方,很快就被灰塵蒙蔽,而看不出鏡中的形像了。我們生下來時,心沒有煩惱,後來看到別的小孩有糖吃,有玩具玩,就也想要擁有,於是就開始有煩惱了。開始上學以後,擔心考試會不會及格,考得好不好,長大了以後,有找工作養家糊口的煩惱,年紀再大一點,就有名與利的煩惱,兒女長大了,又有兒女養育、教育、成家立業的煩惱。如比週而復始,再加上每天生活上想要,但得不到的求不得之苦,求不得之煩惱,於是煩惱罣礙永無止境。
如何才能做得到心無罣礙?《心經》上教導我們,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當我們深信奉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就能掃除五種能夠遮蔽我們的心,使我們的心陰暗不顯的障礙物,能解脫人生的痛苦。菩薩、修行者依般若妙智慧修行,就可到彼岸,以般若妙智慧來破除煩惱業障。《心經》所說也許比較抽象,後學舉幾個較具體的例子,供各位學長做為參考,也許能幫我們往心無罣礙的方向去修行。
諸惡莫做。壞事不要做,不合良心的事不要做,虧心事不要做。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自然就不會有擔心牽掛之事。做事依法而做,依理而行,一切都正正當當,自然也不會有擔心牽掛之事。
培養慈悲心。對眾生有慈悲心,自然就不會為個人小事而牽掛於心。有個故事《銅鑼聲》是敘述兩位年輕人從鄉下來到城市,歷經奮鬥,終於賺了很多錢,後來年紀大了,就決定回鄉下安享晚年。在他們回鄉的小路上,碰到了一位白衣老先生,這位老先生手上拿著一面銅鑼,在那裡等他們。他們問老先生:「你在這兒做什麼?」老先生說:「我是專門幫人敲最後一聲銅鑼的人,你們兩個都只剩下三天的生命,到第三天黃昏的時候,我會拿著銅鑼到你家的門外敲,你們一聽到鑼聲,生命就結束了。」講完後,這個老人就消失不見了。這兩人聽完後就楞住了,好不容易在城市,自年輕時,辛苦了這些年,賺了這麼多錢,要回來享福,結果卻只剩下三天好活。
兩人各自回家後,第一個有錢人從此不吃不喝,每天都愁眉不展,細數他的財產。心想:「怎麼辦?只剩三天可活!」他就這樣垂頭喪氣,面如死灰,什麼事也不做,只記得那個老人要來敲銅鑼。他一直等,一直等到第三天的黃昏,整個人已經像洩了氣的皮球。終於那個老人來了,拿著銅鑼站在他的門外,「鏘!」的敲了一聲。他一聽到鑼聲,就立刻倒了下去,死了。
為什麼呢? 因為,他一直在等這一聲,本來都快怕死了,聽到這一聲,等到了,也真就嚇死了!
另外一個有錢人心想:「太可惜了,賺那麼多錢,只剩下三天可活,我從小就離家,從沒為家鄉做過什麼,我應該把這些錢拿出來,分給家鄉所有苦難和需要幫助的人。」 於是,他把他的錢分給窮苦的人,又鋪路又造橋,光是處理這些事,就讓他忙得不得了,根本忘記三天以後銅鑼聲的這件事。到了第三天,才把所有的財產都散光了,村民們非常感謝他,於是就請了鑼鼓陣,演戲,到他家門口來慶祝,場面非常熱鬧,舞龍舞獅,又放鞭炮,又放煙火。到了第三天黃昏,老人依約出現,在他家門外敲銅鑼,老人「鏘!鏘!鏘!」地敲了好幾聲銅鑼,可是大夥全都沒聽到,因為太吵了,老人再怎麼敲也沒用,只好走了。這個有錢人過了好多天才想起老人要來敲鑼的事,還正納悶:「怎麼老人沒來呢?」
當一個人處於絕望的時候,若能展現積極樂觀的一面,承擔眼前的一刻,不必擔心以後的事情,就不必怕哪一天銅鑼會響,也不必特別去聽那一聲銅鑼的聲音。絕望將不再是絕望,卻反而可能是另一個轉機呢!當手中只一顆酸檸檬時,你也要設法將它做成一杯可口的檸檬汁。
有句諺語:「能解決的事,不必去擔心;不能解決的事,擔心也沒用。」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把握當下才是最重要的。每個人的生命就像一根蠟燭一樣,不斷的燃燒放出光來,有的人用那光只照亮自己的角落,有的人卻用它來照亮別人。人生下來遲早總有走的一天,生命之意義,並不完全在於活得多長或多短,而是在於是不是活得有意義。
放下,放開心胸,不計較。不要像眼睛一樣,容不下一粒沙子。肚量要大,像大海。長江的水那麼大,日夜不停的往大海流,也沒見大海增高。
最近看到一篇故事《累了,就把心事放下來》,說有位居士剛認識一位出家師父,他們相約在一家茶館談論佛法,師父解釋因果、輪迴這些事情,談著,談著,居士跟師父提到個人煩惱的一些事,師父一聽完,他索性要居士用左手提起他剛買的三罐番茄汁,一邊提著,一邊跟他說話。慢慢的左手感覺到疲勞,居士不解為何師父要他一邊提著三罐蕃茄汁,一邊跟他說話。受不了這樣的酸痛,居士自行把左手放下,卻聽到師父說:「不要放下,拿著它跟我交談。」 聽到這樣的話,心理更不了解,手提得那麼酸,為何不讓放下手上的重物,輕鬆地與他交談?
約莫過了15分鐘,居士的左手實在承受不住了,才聽見師父說:「可以放下了。」看著居士狐疑的臉,師父居然笑了出來,說:「你不喜歡提著重物跟我說話,為何你卻喜歡帶著煩惱來跟我說話,為何你卻喜歡帶著煩惱來過著你的生活呢?手酸了,放下就好,對待煩惱,不也是這樣?或許這些煩惱就像那些番茄汁一樣,是你自己用手把它們給舉起來的呢?」
我們可以這樣的練習,一手舉起有重量的東西,一邊想著事情。手酸了,自然會放下手上的東西,看看是否有一天,我們會不會也學到,心累了,就把心事給放下來。我們能很容易的放下有形的重物,卻很難放下無形的重擔。對待無形的煩惱不也是一樣嗎?也許你的煩惱,就像你手上的東西,是自己舉起來的,自己招惹來的。何不也輕輕的把它放下。執著的人生會讓自己承擔莫須有的重擔。所以學習放下執著,也就在學習人生自在。
轉境:對已發生不能挽回的事要寬恕,要轉境。
一名署名約翰衛斯理的人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對夫婦在婚後十一年生了一個男孩,夫妻恩愛,男孩自然是二人的寶貝。男孩兩歲的某一天,丈夫在出門上班之際,看到桌上有一藥瓶打開了,不過因為趕時間,他只揚聲要妻子把藥瓶收好,然後就關上門上班去了。
妻子在廚房忙得團團轉,就忘了丈夫的叮囑。男孩拿藥瓶,覺得好奇、又被藥水的顏色所吸引,於是一飲而盡。藥水成份厲害,即使成人服用也只能用少量。男孩服藥過量,被送到醫院後,已回天乏術。
妻子被嚇呆了,不知如何面對丈夫。丈夫得知噩耗後,緊張的趕到醫院,看到兒子的遺體,非常的傷心,望了妻子一眼,沒說別的,只說:「I love you, darling!」 (親愛的我愛你)。
這丈夫是人類關係的天才,因為兒子的死已成事實,再吵再罵也不會改變事實,只會惹來更多的傷心,而且不只他失去兒子,他的妻子也失去兒子。再吵再罵,說不定最後連他最愛的妻子也會失去了。
這故事告訴我們,對一件不幸的事,你可以怨天尤人,痛罵社會,責怪他人,甚至自責無窮,但事情卻不會因這些而改變,這一切只改變了你和你日後的生活,只會擔負著疤痕,痛苦的生活下去。反之,放下怨恨和懼怕,放下過去,勇敢的活下去,也許事情的情況,並不如想像中壞,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由人轉境,而不是被外界事物牽著走 。
很簡短的故事,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當我們看到那句 " I love you, darling!" 的時候,心中感慨萬千,多麼簡單的一句話,但要有多久的修練,多大的包容,多深的人生智慧,才能在那種時刻,說出如此令人動容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有不想讓人所知的不幸事,用什麼方式去面對,又怎麼去面對未來以及週邊的人事物,都是自己的選擇。
對已發生不能挽回的事,要轉境要寬恕,寬恕不僅可使對方好過些,而且也可使自己平靜的活下去。兒孫自有兒孫福,過度的關懷反而不利於他們以後的成長,何不將過分關懷的心放下,給他們多一點生活的空間,讓他們自然的去成長。聽說過養在動物園中的熊貓,放到野外大自然中,他們就生存不了。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去覓食,也不知道如何去保護自己。把兒孫呵護得太好,也會有同樣的問題,如把心放下,讓他們自小學會跌倒時,自己知道如何爬起來。
戒貪嗔痴:大宇集團的創辦人金宇中,曾是韓國的傳奇人物,但後來被發現他以不合法的手段獲得資金,而被判罪,被判刑十年並追繳1.7億美元。韓國有幾位總統下場都不太好,全斗煥、盧太愚任後,都因貪污被判有罪,被關起來。原因都是貪字,沒貪就不會有什麼擔憂掛念了。
如果能去掉貪嗔痴,不貪心,不發怒,不痴心妄想,不做壞事,放開心胸,慈悲待人接物,那麼心中煩惱之事,必會逐漸減少,日子必定會過得快樂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