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1世界投资报告》称,全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近400家在华投资,中国正在成为许多跨国公司重要的生产基地、采购基地和研发基地。这表明众多跨国公司都认识到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后一块有待开发的巨大市场,作为跨国公司,如果没有坚定的中国战略,就无法真正实施全球化战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和试探阶段,二是90年代的大规模进入阶段,而进入90年代末期以后,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景明朗化,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进入大发展阶段。从近一二年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和经营行为看,在大发展阶段跨国公司在华战略呈现以下几个新特征。
投资:大规模全方位进军
随着对中国市场环境的逐渐熟悉,以及对中国市场潜力和重要性认识的加深,跨国公司开始在华大规模系统化的投资,这表现为跨国公司不仅仅向单个的企业进行投资,而且对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各个阶段的产品进行整个产业链条的大规模投资;还表现为跨国公司不仅仅把生产基地设在中国,而且对研究开发、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各个运营环节进行全方位系统的大规模投资,使中国成为支撑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运营中心之一。例如,近一二年众多跨国公司不断追加在华投资,扩大生产线和投资领域,拓展经营职能。为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能力,上海贝尔公司追加投资达1.1亿美元;英特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自在浦东建立第一个生产企业以来,已先后两度增资,投资规模由9510万美元扩大到1.98亿美元。另外,很多一直把中国作为生产基地的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迄今为止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已设立的研发中心达100多个,近40家具备了相当规模,微软、通用电气、IBM、杜邦、宝洁等著名跨国公司都在中国投资了研发项目。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大规模系统化投资战略,一方面表明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表明跨国公司认识到能否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定的地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他们在21世纪的命运。
管理:进行整合强化控制
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规模的逐渐扩大,跨国公司在华管理战略上逐渐开始强化协调控制机制,以确保其投资收益和公司的未来发展。这种强化协调控制的管理战略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开始将亚太地区总部移到中国,或者建立中国地区总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是跨国公司经营战略地区化和全球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地区组织机构,它的权限是处理不能由国家或地区一级的公司机构处理,而必须由总部决定和协调的问题。统计资料表明,目前至少有36家跨国公司在北京、上海设立了地区总部。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说明跨国公司开始着眼于在中国市场的整体投资和战略投资,并对在中国分散的单个投资项目进行协调控制,优化组合,以期产生整体效益。二是跨国公司在实施人力资源本地化策略同时,强化对关键岗位的控制。南开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跨国公司控制在华企业的重要机制是直接任命总经理,进行财务监控和直接任命关键部门的经理。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母公司都认为合资企业总经理的任命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控制机制,在由外方任命负责人的部门中,技术部门和财务部门占的比例高达94.2%和92.8%。
方式:跨国并购日趋增多
跨国投资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所谓的“绿地投资”,即新建企业(包括合资和独资),另一种是跨国并购。与新建企业相比,并购方式具有一系列优点,包括缩短投资时间,能够迅速扩大规模,迅速地“吃掉”国际竞争对手,并转化为自己的竞争力量,从而获得市场份额,等等。因而跨国公司尤其是美欧跨国公司更倾向于采用并购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但是,由于受到政策的限制和我国国内资本市场成熟程度的影响,我国吸引的直接投资外资一直是以“绿地投资”为主,跨国并购较少。1998年以来,受国际跨国并购浪潮的影响和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预期驱动,跨国并购逐渐增多,外资进入中国已经开始从建立三资企业向并购本地企业发展。例如,法国达能公司先后收购了乐百氏和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公司,使得该公司已经成为中国饮用水市场的巨头。可以预计,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对行业管制的逐渐放松,以及中国对世贸组织规则的逐渐适应,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企业及跨国公司将通过并购方式抢占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
布局:从东到西梯次推进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大型跨国公司加大了对中国西部地区的投资。1999年底,西门子投资50万马克设立的重庆大学自动化培训中心落成,该公司进入重庆3年来,在这里参加或促成的工程及销售项目金额达2000多万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60多家在成都、重庆落户,有30多家在西安落户,其中多数驻足高科技领域。更多的跨国公司开始把新产品研发和实验机构直接建在西部,仅2000年4月―6月,就有10多家电子信息行业的跨国巨头相继到西安建立新产品研究开发基地。跨国公司西部区位战略表明,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管理优势促进我国西部大开发是可行的。今后结合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取向,借鉴东部成功的经验,制定新的优惠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前来西部投资,无疑是促进西部发展的重要措施。(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黄群慧)
经济日报 2002年05月09日
投资:大规模全方位进军
随着对中国市场环境的逐渐熟悉,以及对中国市场潜力和重要性认识的加深,跨国公司开始在华大规模系统化的投资,这表现为跨国公司不仅仅向单个的企业进行投资,而且对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各个阶段的产品进行整个产业链条的大规模投资;还表现为跨国公司不仅仅把生产基地设在中国,而且对研究开发、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各个运营环节进行全方位系统的大规模投资,使中国成为支撑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运营中心之一。例如,近一二年众多跨国公司不断追加在华投资,扩大生产线和投资领域,拓展经营职能。为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能力,上海贝尔公司追加投资达1.1亿美元;英特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自在浦东建立第一个生产企业以来,已先后两度增资,投资规模由9510万美元扩大到1.98亿美元。另外,很多一直把中国作为生产基地的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迄今为止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已设立的研发中心达100多个,近40家具备了相当规模,微软、通用电气、IBM、杜邦、宝洁等著名跨国公司都在中国投资了研发项目。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大规模系统化投资战略,一方面表明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表明跨国公司认识到能否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定的地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他们在21世纪的命运。
管理:进行整合强化控制
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规模的逐渐扩大,跨国公司在华管理战略上逐渐开始强化协调控制机制,以确保其投资收益和公司的未来发展。这种强化协调控制的管理战略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开始将亚太地区总部移到中国,或者建立中国地区总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是跨国公司经营战略地区化和全球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地区组织机构,它的权限是处理不能由国家或地区一级的公司机构处理,而必须由总部决定和协调的问题。统计资料表明,目前至少有36家跨国公司在北京、上海设立了地区总部。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说明跨国公司开始着眼于在中国市场的整体投资和战略投资,并对在中国分散的单个投资项目进行协调控制,优化组合,以期产生整体效益。二是跨国公司在实施人力资源本地化策略同时,强化对关键岗位的控制。南开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跨国公司控制在华企业的重要机制是直接任命总经理,进行财务监控和直接任命关键部门的经理。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母公司都认为合资企业总经理的任命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控制机制,在由外方任命负责人的部门中,技术部门和财务部门占的比例高达94.2%和92.8%。
方式:跨国并购日趋增多
跨国投资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所谓的“绿地投资”,即新建企业(包括合资和独资),另一种是跨国并购。与新建企业相比,并购方式具有一系列优点,包括缩短投资时间,能够迅速扩大规模,迅速地“吃掉”国际竞争对手,并转化为自己的竞争力量,从而获得市场份额,等等。因而跨国公司尤其是美欧跨国公司更倾向于采用并购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但是,由于受到政策的限制和我国国内资本市场成熟程度的影响,我国吸引的直接投资外资一直是以“绿地投资”为主,跨国并购较少。1998年以来,受国际跨国并购浪潮的影响和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预期驱动,跨国并购逐渐增多,外资进入中国已经开始从建立三资企业向并购本地企业发展。例如,法国达能公司先后收购了乐百氏和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公司,使得该公司已经成为中国饮用水市场的巨头。可以预计,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对行业管制的逐渐放松,以及中国对世贸组织规则的逐渐适应,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企业及跨国公司将通过并购方式抢占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
布局:从东到西梯次推进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大型跨国公司加大了对中国西部地区的投资。1999年底,西门子投资50万马克设立的重庆大学自动化培训中心落成,该公司进入重庆3年来,在这里参加或促成的工程及销售项目金额达2000多万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60多家在成都、重庆落户,有30多家在西安落户,其中多数驻足高科技领域。更多的跨国公司开始把新产品研发和实验机构直接建在西部,仅2000年4月―6月,就有10多家电子信息行业的跨国巨头相继到西安建立新产品研究开发基地。跨国公司西部区位战略表明,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管理优势促进我国西部大开发是可行的。今后结合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取向,借鉴东部成功的经验,制定新的优惠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前来西部投资,无疑是促进西部发展的重要措施。(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黄群慧)
经济日报 2002年05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