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南京都市圈财富 中国企业二次重组调查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05月10日 11:57 中国经营报
安徽省的芜湖、马鞍山、滁州以及江苏省的南京、镇江、扬州六城市将于近日在南京召开市长联合会议,对构建“南京都市圈”的有关事宜进行最后敲定。而在此之前,六城市的计委有关官员已经齐聚芜湖,对“南京都市圈”具体操作方案包括如何消除政策障碍、行政及市场壁垒,如何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开放市场、科技人才流动、产业密切合作以及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共建等进行磨合。
“‘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对于促进城市间区域经济发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均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程必定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构建“南京都市圈”的做法给予肯定。但他同时认为,对于“都市圈”现象不能一哄而上,因为“都市圈”所牵涉到的各种利益的冲突,必须加以有效缓解,否则只能处于炒作阶段。
苏皖六城市打造“南京都市圈”
突破区域垄断实现城市资源互享
据介绍,“南京都市圈”是江苏省委、省政府近年来提出着重建设的该省三大都市圈之一,其范围锁定在南京周边100公里左右,由于驱车往来只需1个多小时,故又被称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程必定说,“南京都市圈”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城市概念,而是一个被发达的交通网络紧密联系起来的城市群落。其实质是以南京为中心形成一个经济区域带,在这个区域带里,大家共同发展,共同做强做大,即以一个城市为龙头来带动一大批城市及周围农村发展。
“南京都市圈”源于国家计委一份关于中国大都市圈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提出:南京可以联合安徽几个城市和镇江、扬州共同构造一个长江中下游大都市圈。报告认为,以南京为中心的都市圈地区具有相对完整的大工业体系,这里距上海有一定距离,又与安徽的经济往来密切,从人口、地理位置和经济总量等方面都具备形成大都市的条件。
在这个报告的指引下,2001年3月21日,由江苏省计委召集,南京、镇江、扬州和安徽省的马鞍山、芜湖、滁州六座城市的计委负责人坐在了一起,首度就“南京都市圈”建立和发展问题进行了研讨。六城市还建立了“南京都市圈”计委主任联系会议制度,以互通信息,加强沟通,实现“圈内资源共享,提高整体竞争力”的目标。经过一年左右的运作,“南京都市圈”这一概念已在国内外产生相当影响。
在江苏省日前出台的《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构架》中,明确提出了“南京都市圈”发展的总体目标:按照区域共同利益的原则,以南京为中心,重点推进6城市间交通网、流通网、金融网、信息网等四大网络的建设和对接,加强旅游业和新兴工业两大产业的合作,到2005年使“都市圈”内六个城市的经济总量?GDP?达到4000亿元以上,城市化率达到55%,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区域经济,从整体上提高“南京都市圈”在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的竞争力。
程必定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南京的中心城市的地位凸显,而安徽省又是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尽管安徽省近年发展速度很快,但其与周围邻省相比,差距还很大。与沿海的江苏、山东等省相比差距更大,与同属平原地区的河南、江西相比也没有优势。
因此,如何尽快融入东部沿海沿江城市,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是安徽省苦苦寻求的课题。这次能与江苏省的三城市共同构件“南京都市圈”,对于安徽省来说可谓是正中下怀。程必定认为,“都市圈”的发展是没有度的,这是打破行政区域概念,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都市圈”是一种经济板块的形式,与行政区划无关。
有关分析指出,“南京都市圈”的形成有直接的动力,那就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加入WTO后,会看好“都市圈”扩大的市场,同时,为“都市圈”配套的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也会相应扩大。因此,对融入“都市圈”的城市来说是“双赢”或“多赢”的。
“都市圈”能“圈”住多少财富?
对待“都市圈”要“热冷相夹”
从根本上来说,“都市圈”应是由经济的内在联系而聚集在一起的,其活力在于遵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采取市场运作机制来发展经济。程必定对记者说,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对于方兴未艾的“都市圈”的建设,应该采取既不能冷也不能热的态度。他进一步解释说,以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采取的是“农村主导型”的模式,现在这种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因为对于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难以从这种发展模式中找到切实解决的答案。因此,现在必须加大力度,促使从“农村主导型”向“城市主导型”阶段进行转变。
程必定告诉记者,“都市圈”要真正进入运作阶段,靠的不是炒作,因为这牵涉到许多层面包括宏观和微观上的东西,“都市圈”的建设过程,也是“圈”内城市以及与“圈”外城市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协调从而逐步深化与推进的过程。他说,构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都市圈”,需要做到这样几点:培育市场融入机制和资源配置的机制以及城市主导的机制;造就融入主体,探讨融入方式。
具体来说,就是:政府部门必须真正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打破计划经济观念,按照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建立有效的“经济区域机制”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地方政府要树立“算大账,图大利”的思想,因为“都市圈”在实施中必然牵涉到比如税收、资源外流等各种利益关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企业是发展的主体,在“南京都市圈”中,没有企业的参与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允许工、商、交通运输等企业的积极参与。
从这个方面来说,真正成熟意义上的“南京都市圈”还不存在。专家指出,“南京都市圈”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区域经济的关联度和一体化程度都还很低,南京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区域内的经济整体上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所以,“南京都市圈”构建的鸿沟不在于地跨两省,而在于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于如何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升级。
《金周刊》记者范利祥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05月10日 11:57 中国经营报
安徽省的芜湖、马鞍山、滁州以及江苏省的南京、镇江、扬州六城市将于近日在南京召开市长联合会议,对构建“南京都市圈”的有关事宜进行最后敲定。而在此之前,六城市的计委有关官员已经齐聚芜湖,对“南京都市圈”具体操作方案包括如何消除政策障碍、行政及市场壁垒,如何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开放市场、科技人才流动、产业密切合作以及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共建等进行磨合。
“‘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对于促进城市间区域经济发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均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程必定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构建“南京都市圈”的做法给予肯定。但他同时认为,对于“都市圈”现象不能一哄而上,因为“都市圈”所牵涉到的各种利益的冲突,必须加以有效缓解,否则只能处于炒作阶段。
苏皖六城市打造“南京都市圈”
突破区域垄断实现城市资源互享
据介绍,“南京都市圈”是江苏省委、省政府近年来提出着重建设的该省三大都市圈之一,其范围锁定在南京周边100公里左右,由于驱车往来只需1个多小时,故又被称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程必定说,“南京都市圈”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城市概念,而是一个被发达的交通网络紧密联系起来的城市群落。其实质是以南京为中心形成一个经济区域带,在这个区域带里,大家共同发展,共同做强做大,即以一个城市为龙头来带动一大批城市及周围农村发展。
“南京都市圈”源于国家计委一份关于中国大都市圈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提出:南京可以联合安徽几个城市和镇江、扬州共同构造一个长江中下游大都市圈。报告认为,以南京为中心的都市圈地区具有相对完整的大工业体系,这里距上海有一定距离,又与安徽的经济往来密切,从人口、地理位置和经济总量等方面都具备形成大都市的条件。
在这个报告的指引下,2001年3月21日,由江苏省计委召集,南京、镇江、扬州和安徽省的马鞍山、芜湖、滁州六座城市的计委负责人坐在了一起,首度就“南京都市圈”建立和发展问题进行了研讨。六城市还建立了“南京都市圈”计委主任联系会议制度,以互通信息,加强沟通,实现“圈内资源共享,提高整体竞争力”的目标。经过一年左右的运作,“南京都市圈”这一概念已在国内外产生相当影响。
在江苏省日前出台的《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构架》中,明确提出了“南京都市圈”发展的总体目标:按照区域共同利益的原则,以南京为中心,重点推进6城市间交通网、流通网、金融网、信息网等四大网络的建设和对接,加强旅游业和新兴工业两大产业的合作,到2005年使“都市圈”内六个城市的经济总量?GDP?达到4000亿元以上,城市化率达到55%,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区域经济,从整体上提高“南京都市圈”在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的竞争力。
程必定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南京的中心城市的地位凸显,而安徽省又是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尽管安徽省近年发展速度很快,但其与周围邻省相比,差距还很大。与沿海的江苏、山东等省相比差距更大,与同属平原地区的河南、江西相比也没有优势。
因此,如何尽快融入东部沿海沿江城市,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是安徽省苦苦寻求的课题。这次能与江苏省的三城市共同构件“南京都市圈”,对于安徽省来说可谓是正中下怀。程必定认为,“都市圈”的发展是没有度的,这是打破行政区域概念,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都市圈”是一种经济板块的形式,与行政区划无关。
有关分析指出,“南京都市圈”的形成有直接的动力,那就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加入WTO后,会看好“都市圈”扩大的市场,同时,为“都市圈”配套的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也会相应扩大。因此,对融入“都市圈”的城市来说是“双赢”或“多赢”的。
“都市圈”能“圈”住多少财富?
对待“都市圈”要“热冷相夹”
从根本上来说,“都市圈”应是由经济的内在联系而聚集在一起的,其活力在于遵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采取市场运作机制来发展经济。程必定对记者说,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对于方兴未艾的“都市圈”的建设,应该采取既不能冷也不能热的态度。他进一步解释说,以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采取的是“农村主导型”的模式,现在这种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因为对于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难以从这种发展模式中找到切实解决的答案。因此,现在必须加大力度,促使从“农村主导型”向“城市主导型”阶段进行转变。
程必定告诉记者,“都市圈”要真正进入运作阶段,靠的不是炒作,因为这牵涉到许多层面包括宏观和微观上的东西,“都市圈”的建设过程,也是“圈”内城市以及与“圈”外城市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协调从而逐步深化与推进的过程。他说,构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都市圈”,需要做到这样几点:培育市场融入机制和资源配置的机制以及城市主导的机制;造就融入主体,探讨融入方式。
具体来说,就是:政府部门必须真正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打破计划经济观念,按照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建立有效的“经济区域机制”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地方政府要树立“算大账,图大利”的思想,因为“都市圈”在实施中必然牵涉到比如税收、资源外流等各种利益关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企业是发展的主体,在“南京都市圈”中,没有企业的参与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允许工、商、交通运输等企业的积极参与。
从这个方面来说,真正成熟意义上的“南京都市圈”还不存在。专家指出,“南京都市圈”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区域经济的关联度和一体化程度都还很低,南京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区域内的经济整体上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所以,“南京都市圈”构建的鸿沟不在于地跨两省,而在于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于如何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升级。
《金周刊》记者范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