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科技日报发表胡永生文章<是科学新闻还是商业噱头?--也谈治疗性克隆与“人兔杂交” >,批评科学新闻也成了某些媒体炒八卦的作料了。
文章指,不久前,北京某报发表了以“人兔细胞融合成功人类进入‘重组时代’吗”为标题的文章,并被新浪网迅即转载。
文章称:“那不成人兔杂交了吗?它是人?是兔?还是半人半兔?这是该项研究成果在伦理上遭遇的普遍质疑。”
这种“普遍质疑”如果出自对治疗性克隆一无所知的老百姓,情有可原。对于新闻记者,就有问题了:为什么不请教一下专家呢?比如说盛慧珍教授。在现代通信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以那家媒体的实力,这种采访实在是小菜一碟。
不过这位作者没有做这种对于媒体从业者而言必做的功课,也许认为自己是什么“腕儿”吧,便连ABC都不懂就发开了议论。文章断言:“多位伦理学者的主要观点是,虽然当前研究人员主要将这项技术用于治疗性克隆研究,但不排除有人滥用这项技术,从而制造出人兔杂交的物种,果然如此,将是对人类尊严的最大嘲弄,也是对这个生命本身的一种极度不负责任。”
不知道作者这种结论从哪儿来的。因为文章没有具体指明“多位伦理学者”是何许人,笔者不禁怀疑这只是那位作者的臆想。
我的怀疑当然有充分的依据:本报记者聂翠蓉对盛慧珍教授以及中国基因组南方中心伦理委员会主任沈铭贤先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采访,他们的结论是:盛慧珍教授主持的这项实验在伦理方面是站得住的,不存在问题。聂翠蓉的采访已经发表在8月27日本报特别关注栏目。
相关实验争议焦点不在伦理
在这里有必要再重复一下聂翠蓉采访的主要内容:首先,这项实验通过了中国基因组南方中心伦理委员会的严格鉴定,完全符合国际通行的伦理准则要求。这里的伦理准则,主要有三个内容:不能进行生殖性克隆;治疗性克隆的胚胎不能超过14天,这个规定是与国际上一致的,因为超过14天,细胞团增大,神经细胞会生成;另外,不能进行人兽配子杂交试验,它会引起人兽染色体混合。盛慧珍的试验只是进行基础性的研究,胚胎成活不超过7天。重要的是,这次鉴定的程序完全与国外一样,即论文发表前进行伦理方面的审核。
盛慧珍教授从科学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了进一步解释:从科学上讲,将人体细胞与去核的动物卵母细胞融合,这样形成的胚胎,其染色体全部是人的,去核动物卵母细胞主要提供了一套因子,可以对人体细胞核进行重编程。这套因子及卵母细胞携带的其它绝大多数蛋白和RNA在后面的胚胎发育中都被降解了。因此,最后带入胚胎干细胞的主要卵母细胞成分就只有线粒体DNA了。因为线粒体DNA只编码参与供能链的13个肽,并不编码与“人”特征有关的任何蛋白,也不编码与免疫有关的分子,因此在伦理上应不会有太大争议。
当然,盛慧珍教授也承认,这项实验确实是一项“有争议的实验”。然而争议恰恰不在伦理领域。争议主要是在此项实验说明的三个观点:
1.人体细胞核可以被重新启动并发育到囊胚阶段。
2.人体细胞核重编程可以用非人哺乳类卵母细胞来执行。
3.从人体细胞起源的囊胚中可以分离出胚胎干细胞。
这三个观点说明“治疗性克隆”路线是有可能走得通的。前两个观点已经被实验基本证实,第三个观点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数据,相关实验正在进行之中。这说明,在治疗性克隆的研究方面,我们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质疑来自国外,因为中国科学家的这项成果太出乎西方科学界的意外了。首先,这些实验所论证的观点突破了数个生物界认为“几乎不可能”、“极难”甚至“完全不可能”的概念,跑到主流思想的前面去了。
从这几点看,“重组时代”纯属无稽之谈。那篇文章的作者连基本事实都没有搞清楚,就做起了八卦文章。
八卦新闻无助于公众理解科学
无独有偶。发表“重组时代”一文的媒体当年曾把量子隐形传态(英文是teleportation)说成是超光速“瞬间传递”。无论是耸人听闻的“重组时代”还是超光速“瞬间传递”,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炒作。说“不负责任”,是因为作者对自己不懂的东西居然敢不请教专家就想当然地往报纸版面上抡。
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提高国民素质应当是媒体肩负的责任。“让公众理解科学”对于提高国民素质至关重要,科学新闻与公众理解科学密切相关。对于科学前沿发生的事情,没有人敢说什么都懂,因此作为广大读者“眼睛”的记者编辑,在从事科学新闻报道的时候理应慎之又慎,以免以讹传讹。
笔者曾经就teleportation一词请教一位中科院院士、著名的物理学家,他的回答很简单:不懂,因为这不是他的专长。这一回答体现了一种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事实上国内只有两家实验室从事该领域研究,笔者找到中国科技大学的郭光灿教授当面请教,才明白相关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就以盛慧珍教授主持的这项实验为例,其科学意义是在治疗性克隆领域取得突破,为培养人类干细胞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干细胞的作用已经不是新闻。干细胞可以救治白血病患者,也可以让因角膜疾患而失明的盲人复明,人类胚胎干细胞甚至可能医治老年痴呆等各种目前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疾病,这正是我们的科学家从事治疗性克隆研究的意义所在。媒体应当让大众理解,我国科学家为什么要开展这样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在未来将会有什么样的应用前景。当然,对于“人兔杂交”的担忧,只要把科学道理说明白,就会自然消除。
科学技术从来就是中性的。原子核领域的研究结果可以用来建设核电站,也可以用来制造核弹。就是家家厨房里都有的菜刀,只是做饭工具,可是如果你非要把它带上飞机,机场安检当然要怀疑你是否别有用心。克隆技术虽然可能被不法之徒用于“人兔杂交”,但这决不能成为反对治疗性克隆研究的理由。就好比因为有歹徒用菜刀杀人而禁止使用菜刀,岂不荒谬?
在娱乐、体育新闻圈内,为了吸引眼球,新闻造假、炒八卦也许已经见怪不怪。把这套媚俗的东西往科学新闻领域搬,就很危险。因为这样的炒作不仅歪曲事实,更是在亵渎科学精神。
文章指,不久前,北京某报发表了以“人兔细胞融合成功人类进入‘重组时代’吗”为标题的文章,并被新浪网迅即转载。
文章称:“那不成人兔杂交了吗?它是人?是兔?还是半人半兔?这是该项研究成果在伦理上遭遇的普遍质疑。”
这种“普遍质疑”如果出自对治疗性克隆一无所知的老百姓,情有可原。对于新闻记者,就有问题了:为什么不请教一下专家呢?比如说盛慧珍教授。在现代通信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以那家媒体的实力,这种采访实在是小菜一碟。
不过这位作者没有做这种对于媒体从业者而言必做的功课,也许认为自己是什么“腕儿”吧,便连ABC都不懂就发开了议论。文章断言:“多位伦理学者的主要观点是,虽然当前研究人员主要将这项技术用于治疗性克隆研究,但不排除有人滥用这项技术,从而制造出人兔杂交的物种,果然如此,将是对人类尊严的最大嘲弄,也是对这个生命本身的一种极度不负责任。”
不知道作者这种结论从哪儿来的。因为文章没有具体指明“多位伦理学者”是何许人,笔者不禁怀疑这只是那位作者的臆想。
我的怀疑当然有充分的依据:本报记者聂翠蓉对盛慧珍教授以及中国基因组南方中心伦理委员会主任沈铭贤先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采访,他们的结论是:盛慧珍教授主持的这项实验在伦理方面是站得住的,不存在问题。聂翠蓉的采访已经发表在8月27日本报特别关注栏目。
相关实验争议焦点不在伦理
在这里有必要再重复一下聂翠蓉采访的主要内容:首先,这项实验通过了中国基因组南方中心伦理委员会的严格鉴定,完全符合国际通行的伦理准则要求。这里的伦理准则,主要有三个内容:不能进行生殖性克隆;治疗性克隆的胚胎不能超过14天,这个规定是与国际上一致的,因为超过14天,细胞团增大,神经细胞会生成;另外,不能进行人兽配子杂交试验,它会引起人兽染色体混合。盛慧珍的试验只是进行基础性的研究,胚胎成活不超过7天。重要的是,这次鉴定的程序完全与国外一样,即论文发表前进行伦理方面的审核。
盛慧珍教授从科学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了进一步解释:从科学上讲,将人体细胞与去核的动物卵母细胞融合,这样形成的胚胎,其染色体全部是人的,去核动物卵母细胞主要提供了一套因子,可以对人体细胞核进行重编程。这套因子及卵母细胞携带的其它绝大多数蛋白和RNA在后面的胚胎发育中都被降解了。因此,最后带入胚胎干细胞的主要卵母细胞成分就只有线粒体DNA了。因为线粒体DNA只编码参与供能链的13个肽,并不编码与“人”特征有关的任何蛋白,也不编码与免疫有关的分子,因此在伦理上应不会有太大争议。
当然,盛慧珍教授也承认,这项实验确实是一项“有争议的实验”。然而争议恰恰不在伦理领域。争议主要是在此项实验说明的三个观点:
1.人体细胞核可以被重新启动并发育到囊胚阶段。
2.人体细胞核重编程可以用非人哺乳类卵母细胞来执行。
3.从人体细胞起源的囊胚中可以分离出胚胎干细胞。
这三个观点说明“治疗性克隆”路线是有可能走得通的。前两个观点已经被实验基本证实,第三个观点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数据,相关实验正在进行之中。这说明,在治疗性克隆的研究方面,我们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质疑来自国外,因为中国科学家的这项成果太出乎西方科学界的意外了。首先,这些实验所论证的观点突破了数个生物界认为“几乎不可能”、“极难”甚至“完全不可能”的概念,跑到主流思想的前面去了。
从这几点看,“重组时代”纯属无稽之谈。那篇文章的作者连基本事实都没有搞清楚,就做起了八卦文章。
八卦新闻无助于公众理解科学
无独有偶。发表“重组时代”一文的媒体当年曾把量子隐形传态(英文是teleportation)说成是超光速“瞬间传递”。无论是耸人听闻的“重组时代”还是超光速“瞬间传递”,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炒作。说“不负责任”,是因为作者对自己不懂的东西居然敢不请教专家就想当然地往报纸版面上抡。
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提高国民素质应当是媒体肩负的责任。“让公众理解科学”对于提高国民素质至关重要,科学新闻与公众理解科学密切相关。对于科学前沿发生的事情,没有人敢说什么都懂,因此作为广大读者“眼睛”的记者编辑,在从事科学新闻报道的时候理应慎之又慎,以免以讹传讹。
笔者曾经就teleportation一词请教一位中科院院士、著名的物理学家,他的回答很简单:不懂,因为这不是他的专长。这一回答体现了一种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事实上国内只有两家实验室从事该领域研究,笔者找到中国科技大学的郭光灿教授当面请教,才明白相关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就以盛慧珍教授主持的这项实验为例,其科学意义是在治疗性克隆领域取得突破,为培养人类干细胞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干细胞的作用已经不是新闻。干细胞可以救治白血病患者,也可以让因角膜疾患而失明的盲人复明,人类胚胎干细胞甚至可能医治老年痴呆等各种目前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疾病,这正是我们的科学家从事治疗性克隆研究的意义所在。媒体应当让大众理解,我国科学家为什么要开展这样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在未来将会有什么样的应用前景。当然,对于“人兔杂交”的担忧,只要把科学道理说明白,就会自然消除。
科学技术从来就是中性的。原子核领域的研究结果可以用来建设核电站,也可以用来制造核弹。就是家家厨房里都有的菜刀,只是做饭工具,可是如果你非要把它带上飞机,机场安检当然要怀疑你是否别有用心。克隆技术虽然可能被不法之徒用于“人兔杂交”,但这决不能成为反对治疗性克隆研究的理由。就好比因为有歹徒用菜刀杀人而禁止使用菜刀,岂不荒谬?
在娱乐、体育新闻圈内,为了吸引眼球,新闻造假、炒八卦也许已经见怪不怪。把这套媚俗的东西往科学新闻领域搬,就很危险。因为这样的炒作不仅歪曲事实,更是在亵渎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