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看老人与海,究竟在讲什么?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XCYM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梁文道有两个专辑专门讲《老人与海》,阐述的比较全面的:
84天持续出海、 72小时狼狈追击,与看不见的对手正面交锋的最强渔夫如何诠释“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人类精神

 
1. 海明威捍卫自己尊严之作。
2. 构思多年
3. 有原型

GREGORIO FUENTES.
guy_1.png

joe_russell_and_ernest_hemingway_with_a_marlin_havana_harbor_1932.jpg

4. 我对这部作品第一印象就是充满了隐喻。但是海明威明示否认。哈哈
that’s what he said. "There isn’t any symbolism," he wrote to critic Bernard Berenson. "The sea is the sea. The old man is an old man … The sharks are all sharks no better and no worse. All the symbolism that people say is shit. What goes beyond is what you see beyond when you know."
不奇怪,凡是隐喻类的作品,都会尽力避免被别人看成儿童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寓得太浅显太儿童。所以要用“隐喻”。隐就意味着,作者打死不会说出故事really about。
5. 海明威自信这是其最好作品。结构清晰简单,故事一点不复杂,这种故事,不做隐喻很难成为成人世界的最佳读物。
6. 有人评论:I remember doing a book report on this back in high school. It was a bore! But when I re-read it twenty years later, it became one of my favorites. 没错,这可以是一部简单直接的儿童读物,但是其隐喻的东西,越有阅历的人就觉得,越有意思越丰富。如果真是老头说的没有隐喻,那就只能是一部无聊的儿童读物。

读完之后,学习到一点,隐喻类作品的最重要的特点是简单清晰的线索和结构,附加大量的富有镜头感的细节描述。前者使得读者很容易地进入作品,然后开始自己自我隐喻的旅程。后者使的这个旅程毫不枯燥,反而精彩纷呈,更能让隐喻旅途上的读者可以联想起巨量的现实生活细节与小说共鸣。

这部作品拿诺奖,名至实归。趣闻是,后来诺贝尔奖被小偷偷了,Raúl Castro 发出威胁,小偷怕了,还回来的。
 
1. 海明威捍卫自己尊严之作。
2. 构思多年
3. 有原型
GREGORIO FUENTES.
guy_1.png

joe_russell_and_ernest_hemingway_with_a_marlin_havana_harbor_1932.jpg

4. 我对这部作品第一印象就是充满了隐喻。但是海明威明示否认。哈哈
that’s what he said. "There isn’t any symbolism," he wrote to critic Bernard Berenson. "The sea is the sea. The old man is an old man … The sharks are all sharks no better and no worse. All the symbolism that people say is shit. What goes beyond is what you see beyond when you know."
不奇怪,凡是隐喻类的作品,都会尽力避免被别人看成儿童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寓得太浅显太儿童。所以要用“隐喻”。隐就意味着,作者打死不会说出故事really about。
5. 海明威自信这是其最好作品。结构清晰简单,故事一点不复杂,这种故事,不做隐喻很难成为成人世界的最佳读物。
6. 有人评论:I remember doing a book report on this back in high school. It was a bore! But when I re-read it twenty years later, it became one of my favorites. 没错,这可以是一部简单直接的儿童读物,但是其隐喻的东西,越有阅历的人就觉得,越有意思越丰富。如果真是老头说的没有隐喻,那就只能是一部无聊的儿童读物。

读完之后,学习到一点,隐喻类作品的最重要的特点是简单清晰的线索和结构,附加大量的富有镜头感的细节描述。前者使得读者很容易地进入作品,然后开始自己自我隐喻的旅程。后者使的这个旅程毫不枯燥,反而精彩纷呈,更能让隐喻旅途上的读者可以联想起巨量的现实生活细节与小说共鸣。

这部作品拿诺奖,名至实归。趣闻是,后来诺贝尔奖被小偷偷了,Raúl Castro 发出威胁,小偷怕了,还回来的。
门主学习精神可嘉!
“隐喻类作品的最重要的特点是简单清晰的线索和结构,附加大量的富有镜头感的细节描述。前者使得读者很容易地进入作品,然后开始自己自我隐喻的旅程。后者使的这个旅程毫不枯燥,反而精彩纷呈,更能让隐喻旅途上的读者可以联想起巨量的现实生活细节与小说共鸣。”这个总结得很不错。前两天谈诗歌也是这样,不要写的太直白,太繁复,巧妙地点到为止,多给读者发挥想象的空间。
 
门主学习精神可嘉!
“隐喻类作品的最重要的特点是简单清晰的线索和结构,附加大量的富有镜头感的细节描述。前者使得读者很容易地进入作品,然后开始自己自我隐喻的旅程。后者使的这个旅程毫不枯燥,反而精彩纷呈,更能让隐喻旅途上的读者可以联想起巨量的现实生活细节与小说共鸣。”这个总结得很不错。前两天谈诗歌也是这样,不要写的太直白,太繁复,巧妙地点到为止,多给读者发挥想象的空间。

嗯。前辈说的是。
 
如何能写出最好的隐喻作品?

海明威一开始不承认这是一部隐喻作品,他不是在撒谎。他自己都坚信,这不是隐喻。但是海明威后来也承认:“我试图描写一个真实的老人,一个真实的男孩,真实的大海,一条真实的鱼和许多真实的鲨鱼。然而,如果我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

也就是说,隐喻作品可以事先设计好然后下笔。然而这不是浑然天成的隐喻。浑然天成的隐喻也许是作者开始写的时候,并没有设计,而是在写一个真实的故事,然而,随着笔触深入,故事表层之下,不断加入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和智慧,最终这个简单的故事,就变成了一幅多层隐喻的画作。画面之上和画面之下的故事不分彼此浑然一体。这就是最好的隐喻类作品。

这让我想起《加州旅馆》的歌词,其隐喻之丰富不在老人与海之下,虽然没有拿到文学荣誉,毕竟那个时代,文学看不上歌词。我倒觉得他们足以因这首歌自豪。然而这种作品可遇而不可求。老鹰乐队也没有更多的类似的作品。

想想也很正常,精彩的隐喻作品真心不是设计出来的。
 
门柱痴迷老人与海的隐喻层面的时候,我google了一回,有大把的文章论述老人与海的语义特点和隐喻的内容。不少很俗的解释。偶尔也能看到一些新鲜的见解。这篇是论文。写的比较符合门柱的理解。

文学论文..浅析《老人与海》的多重价值
来源:论文中国_论文发表_论文代写 作者:论文中国_论文发表_论文代写 日期:2014/3/3 访问量:877 次
【内容摘要】《老人与海》具有伦理、宗教、文学、艺术、美学等多重价值,分别体现在人文精神、宗教暗示、文学隐喻、文体“极简”、艺术“冰山”诸方面。本文以海明威反复强调的“冰山”理论为突破口,来探讨《老人与海》的多重价值。而“冰山”的“八分之七”与“八分之一”的关系实质为“显”与“隐”的关系,“显”与“隐”也由此成为解读《老人与海》多重价值的核心密码。
关键词: 海明威 硬汉子精神 宗教 隐喻 “极简” “冰山”
一、人文精神
从本质上说,《老人与海》更像是部寓言小说,它借助老渔圣地亚哥在大海中的奋争来展示作者所崇尚的硬汉子精神。这种硬汉子精神就是不屈于命运,向失败或死亡挑战的坚忍不拨的精神:他可能在与生活的一切恶势力及与自身搏斗之中一次次失败,但人的不甘失败的精神却永远无法击垮。譬如说,老人圣地亚哥一开始便居于不利的地位,因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而被其他渔夫视为失败者。但他敢于超越自己的生命极限,在第八十五天上“驶向远方”去钓大鱼。等到真的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明知对方力量强于自己,还是决心战斗到底。后来,当鲨鱼一再来袭时,他用尽一切手段反击。尽管最后鱼肉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跨他的英勇意志。老人最终没能保住大马林鱼,但他却成为精神的胜利者,是精神上永远无法击跨的人。老人输掉了物质利欲后,却保持了优胜者的气度。
所以,瑞典学院常任秘书安德斯·奥斯特林给出了权威评论:“这篇小说,是对于即使在物质的收获归于乌有时,仍然要坚持下去的战斗精神之赞歌,是在失败中获得道德上的胜利的赞词。”我国美国文学研究专家董衡巽也认为:“《老人与海》主题思想是要人勇敢地面对失败。”[1]而老渔夫在同鲨鱼拼杀时,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句话恰好是海明威硬汉子精神的最好注解,也道出了本书的主题。
不过海明威的硬汉子精神也带有几分矛盾、悲观、失落、迷惘和宿命的悲剧色彩。就悲观和宿命而言,老人圣地亚哥一再埋怨自己:“我出海太远了”。因为出海远,才钓上了大鱼。而鱼过分大,无法装载,只得绑在船舷外。最后在归途中,鱼肉被嗅到血腥腻味的鲨鱼咬尽。这就是老人同一切反对他的强大的量之间搏斗的结果,鲨鱼正是宇宙间一切敌对力量的代表。这是无法避免的命运,而老人成了自己悲剧的制造者。由此可见,海明威的意识里浸染着古希腊式宿命论的悲剧色彩。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主人公,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2]就迷惘而言,“海明威十分清楚他的人物的处境,他们并不是不觉悟,而是觉悟之后不知道何去何从。” [3]就矛盾和失落而言,海明威用貌似强硬的风格来映射他的极度悲观的思想。难道人生的殊死搏斗等价于一条没有实在意义的鱼?明知“胜者一无所获”却要以胜者自居?而文中字里行间折射出的或悲观或乐观的情绪也传达了富矛盾意味的双重性格。显然,海明威因之前战争的创伤而焦虑、彷徨,并受到了叔本华、尼采、萨特等人哲学思想的影响。
二、宗教暗示
《老人与海》一文多处与基督教的《圣经》相关。我们知道,耶稣的门徒多为打渔出身,而老人圣地亚哥恰好是地道的渔夫。老人的名字“圣地亚哥”和西班牙一座城市“圣地亚哥”同名,而这座城市恰好是基督教徒的朝圣地。
文中一些类似基督受难的细节,也说明作者有意识地把老人比做圣徒或耶稣的化身。例如:当老人钓大鱼时,他和小船被鱼拖着走,钓索勒在背上使他感到疼痛(喻指耶稣扛着十字架走向髑髅地),紧扣在头上的草帽把额部勒得好痛(耶稣头上也曾戴着荆冠),双手被钓索勒得出血(耶稣的手钉满了钉子)。出海前孩子送来的食物则象征“最后晚餐”。[4]
本文开头曾提到老人曾八十七天没捕到鱼,这个数字也有深刻的宗教寓义:耶稣受洗后,曾被圣灵引到旷野,禁食四十昼夜,受到魔鬼的试探。[5]这四十天加上基督教大斋期四十天及复活前 “圣周”七天,刚好为八十七天。而这次出海,老人一连八十四天没捕到鱼,接下来的三天征服了一条大马林鱼,刚好等同于基督由受难到复活的那三天。
三、文学隐喻
《老人与海》还蕴藏着海明威对作家和写作的看法。文中用多方面的隐喻来暗示艺术家的艰苦创作过程。文中的渔夫也代表了作家,捕鱼术则代表写作艺术,而大鱼则代表伟大的作品。小说开端一句就是:“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的钓鱼的老人。”而作家的使命正是写作,不能想别的(因为当渔夫“正是我生来的行当”),而且只能靠自已(大鱼拖着船走,他孤立无援),必须完成这杰作(和鱼搏斗,宁死不屈),等到发现这杰作的伟大(他第一次看见鱼长长的身影时,还不大相信那么大),更坚定了完成的决心(杀死了绑在小船一边),事后依旧保持着对创作的忠诚,迎向新的挑战(鲨鱼不断来袭),要全力捍卫它,但力不从心,杰作遭到评论家的糟蹋(鲨鱼把鱼肉咬尽,扔下了大鱼的残骸),最终杰作被毁,但也获得了一种悲而壮的英雄般的感觉。由此可见,捕鱼过程与写作过程是对应一致的。所以当鲨鱼摧残死鱼时,老人“感到就像自己挨到袭击一样”。由此可知,本书中的鲨鱼泛指书评家和评论家,但作者是有区别地对待他们的。他痛恨 “食腐肉的”鲨鱼,因为它们“朝鱼身上被咬过的地方咬。”这种鲨鱼暗指人云亦云的评论家,他们全是懦夫。但作者称赞首先来袭击的那条大灰鲸鲨,说它“生就一副好体格,能游得跟海里最快的鱼一样快,周身一切都很美……”。“它不是食腐动物……它是美丽而崇高的,见什么都不怕。”这类鲨鱼暗指那种有真知灼见的伟大的评论家,作家能从他们的评论中获益。
四、文体“极简”
《老人与海》篇幅不长,只能算作中篇小说,但含金量极高,是海明威的压轴之作。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评论家安东尼·伯吉斯说:“作为一篇干净利落的‘陈述性’散文,它在海明威的全部作品中都是无与伦比的。每一个词都有它的作用,没有一个词是多余的”。[6]从某种程度说,《老人与海》文体的这种“极简”风格源自作家本人对写作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在该小说中,海明威总是使用一些结构简单的句子或并列句,对话多为最普通的日常用语,名词、动词出现较多,形容词等修饰性的词及一些虚词出现频率很少,文体也也因而简约洗炼至极,有“电报风格”之称。作者显然追求一种清新、朴实、无雕琢而浑然天成的“自然真实”。如果我们把海明威递给我们的作品比作饮料,那决非浓烈的美国咖啡,而是一杯淡淡的泉水。
    
五、艺术“冰山”
 海明威把自己的创作比做“冰山”,并用“冰山原理”来形象地概括自己的艺术创作风格和技巧。他曾说:“《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一千多篇那么长,把村里每个人都写进去,包括他们如何谋生、怎么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等……,但我想学着另辟途径,把一切不必要向读者传达的东西删去,这件事做起来很难,我一直十分努力在做” ,“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原理去写它。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省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这是并不显现出来的部分” , “然而所要知道的是,冰山的水面以下的部分是什么。” [7]由此可知,水面上的东西一目了然,水面以下的部分才是作品的本质内涵,也是作者的情感所在——外显的形象越集中、越鲜明、越冼练,内隐的情感越深厚、越有力、越丰富。我认为,海明威的“冰山”艺术原理突出体现在:  
(一)以少胜多:
海明威说过,“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部分,好象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这种以少胜多的省略原则或“冰山”理论使他成为开创一代文风的大师。冰山理论要求小说的对话、叙述、动作都要含蓄简约,读者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 所以连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思绪也非直叙铺陈,而是借人物的动作来生动表现,观众其实被邀请一同帮助作者完成了作品。这种通过“有限”展现“无限”的美学观点接近当时美国的一种“极少主义”画派艺术理念。该画派认为:少就意味着多,愈少的东西才能表达愈多的东西。也不知道海明威是否受过该画派的影响,但据说海明威很喜欢研究印象派以来的一些现代绘画大师的作品,并从中汲收营养。而中国古代美学也强调“以少胜多,知白守黑,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这也与海明威的“冰山”美学惊人地相似。
(二)重视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综合刺激作用:
海明威习惯用视觉、听觉和触觉去刻画形象,这样使形象更生动,可观性更强,使读者更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更强的艺术效果。由此,我们会联想到印象派一位绘画大师波纳尔。波纳尔的绘画描绘的不仅是视觉的印象,而且画家也把听觉、触觉的印象也综合在画面上,与文学作品《老人与海》有异曲同工之妙,极具艺术感染力。
(三)时空的超越:
为了让“冰山”的“八分之七”更丰厚起来,海明威不断切换时空来展露“冰山”的“八分之一”。从表面看,作品《老人与海》结构有些松散,只是一些生活碎片的拼贴,情节间缺乏清晰的逻辑。但在杂乱的表象之下涌动着一条情感脉络,它把这些甚至看似不相干的时空图景串在了一起。这种“电影化”的组合方式具体体现在:蒙太奇的剪接、视点的灵活转移和镜头回闪等。这种现代的组构方式大大拓展了小说的信息量,“冰山”的八分之七也由此无限丰厚。
(四)“叙述距离”的拉近
叙述距离的拉近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画面“叙述距离”的拉近。《老人与海》的细节描写及景物描写是近距离写真的,画面逼真而感人。就细节描写而言,如主人公出海前的准备工作,出海后如何下饵,鱼上钩后如何跟它周旋,又如何把它杀死了绑在船边等,作者都用细腻的白描手法娓娓道来,使这些外在的事件表现出内在的涵义,无须多加解释。就景物描写而言,文中“他眼下已看不见海岸的那一道绿色了,只看得见那些青山的仿佛积着白雪的山峰,以及山峰上空像是高耸的雪山般的云块。海水颜色深极了,阳光在海水中幻成彩虹七色。那数不清的斑斑点点浮游生物,由于此刻太阳升到了头顶上空,都看不见了,眼下老人看得见的仅仅是蓝色海水深处的七色光带,还有他那几根笔直垂在有一英里深的水中的钓索”为我们展现了色调明确、色彩响亮、光色绚烂、突出“聚光”、塑造立体的油画效果,冼练而厚实,老人的形象也因“近距离观察”及“强聚光烘衬”显得尤为突出。针对“冰山的八分之一”,这种近距离写真突出了一种“超写实”的出奇的“实”, 强化了一种神秘气氛,而且“近距离观察”及“强聚光烘衬”有一种近乎残酷的感觉,迫使读者强烈地想到 “冰山的八分之七” , 也就是“虚”的部分。其次是语言“叙述距离”的拉近。
结 语
由此可见,在短短的篇幅中《老人与海》蕴涵了极其复杂的层次。它们交织在一起,浑然一体,天衣无缝。这篇小说也因而具备了多重价值,迫使读者不得不从美学、艺术、文体学、伦理、宗教等多个角度去审视它,以期获得一个客观完整的印象。同时我认为这篇小说有多方面的隐喻。海明威后来也承认:“我试图描写一个真实的老人,一个真实的男孩,真实的大海,一条真实的鱼和许多真实的鲨鱼。然而,如果我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8]正由于海明威在文学造诣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才能下意识地把文学、艺术、美学、宗教、伦理等诸多因子融入一个简单的故事中。作者也正是在“隐”与“现”的矛盾求索中实现了《老人与海》的多重价值。这篇小说最终以完美艺术性和深邃哲理性征服了世界文坛,成为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创作技巧的集大成者。
 
答案呼之欲出。海明威到底在讲什么?他在讲他自己。

看到很多中文英文文章解析老人与海的隐喻,很多都有固定答案了。好像是语文考试的参考答案一样。简单明了。孩子代表。。。鲨鱼代表。。。大鱼代表。。。。。。

海明威估计还活着的话,会气死的。哈哈。生前一再模糊留白,但也拦不住后人固化他的作品。隐喻类作品最忌讳的就是固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州旅馆倒是更为成功。当然了,后者的文学价值也许不能和老人与海媲美,因此少了些文学专业的严肃的高大上的解析。
 
如何能写出最好的隐喻作品?

海明威一开始不承认这是一部隐喻作品,他不是在撒谎。他自己都坚信,这不是隐喻。但是海明威后来也承认:“我试图描写一个真实的老人,一个真实的男孩,真实的大海,一条真实的鱼和许多真实的鲨鱼。然而,如果我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

也就是说,隐喻作品可以事先设计好然后下笔。然而这不是浑然天成的隐喻。浑然天成的隐喻也许是作者开始写的时候,并没有设计,而是在写一个真实的故事,然而,随着笔触深入,故事表层之下,不断加入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和智慧,最终这个简单的故事,就变成了一幅多层隐喻的画作。画面之上和画面之下的故事不分彼此浑然一体。这就是最好的隐喻类作品。

这让我想起《加州旅馆》的歌词,其隐喻之丰富不在老人与海之下,虽然没有拿到文学荣誉,毕竟那个时代,文学看不上歌词。我倒觉得他们足以因这首歌自豪。然而这种作品可遇而不可求。老鹰乐队也没有更多的类似的作品。

想想也很正常,精彩的隐喻作品真心不是设计出来的。
门主写的很不错。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故事的原型或许只是真实的老人,男孩和大海,不同的人写一定有不同的效果。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在于其思维能力也在于娴熟的表达技巧,海明威或许没有刻意做很多隐喻,但是下意识的,他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反思放入了故事中,给普通的生活场景赋予了新的智慧和生命力,而且海明威是写作高手,有技巧地能将平凡的老人,男孩和大海抽象成人类的生存状态,概括出自己对人类命运的哲思,让读者从各个角度上发现共鸣,这就是艺术高于生活的地方。《加州旅馆》也是听不错的作品,所以能够流传40年,而经久不衰。
 
门柱痴迷老人与海的隐喻层面的时候,我google了一回,有大把的文章论述老人与海的语义特点和隐喻的内容。不少很俗的解释。偶尔也能看到一些新鲜的见解。这篇是论文。写的比较符合门柱的理解。

文学论文..浅析《老人与海》的多重价值
来源:论文中国_论文发表_论文代写 作者:论文中国_论文发表_论文代写 日期:2014/3/3 访问量:877 次
【内容摘要】《老人与海》具有伦理、宗教、文学、艺术、美学等多重价值,分别体现在人文精神、宗教暗示、文学隐喻、文体“极简”、艺术“冰山”诸方面。本文以海明威反复强调的“冰山”理论为突破口,来探讨《老人与海》的多重价值。而“冰山”的“八分之七”与“八分之一”的关系实质为“显”与“隐”的关系,“显”与“隐”也由此成为解读《老人与海》多重价值的核心密码。
关键词: 海明威 硬汉子精神 宗教 隐喻 “极简” “冰山”
一、人文精神
从本质上说,《老人与海》更像是部寓言小说,它借助老渔圣地亚哥在大海中的奋争来展示作者所崇尚的硬汉子精神。这种硬汉子精神就是不屈于命运,向失败或死亡挑战的坚忍不拨的精神:他可能在与生活的一切恶势力及与自身搏斗之中一次次失败,但人的不甘失败的精神却永远无法击垮。譬如说,老人圣地亚哥一开始便居于不利的地位,因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而被其他渔夫视为失败者。但他敢于超越自己的生命极限,在第八十五天上“驶向远方”去钓大鱼。等到真的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明知对方力量强于自己,还是决心战斗到底。后来,当鲨鱼一再来袭时,他用尽一切手段反击。尽管最后鱼肉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跨他的英勇意志。老人最终没能保住大马林鱼,但他却成为精神的胜利者,是精神上永远无法击跨的人。老人输掉了物质利欲后,却保持了优胜者的气度。
所以,瑞典学院常任秘书安德斯·奥斯特林给出了权威评论:“这篇小说,是对于即使在物质的收获归于乌有时,仍然要坚持下去的战斗精神之赞歌,是在失败中获得道德上的胜利的赞词。”我国美国文学研究专家董衡巽也认为:“《老人与海》主题思想是要人勇敢地面对失败。”[1]而老渔夫在同鲨鱼拼杀时,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句话恰好是海明威硬汉子精神的最好注解,也道出了本书的主题。
不过海明威的硬汉子精神也带有几分矛盾、悲观、失落、迷惘和宿命的悲剧色彩。就悲观和宿命而言,老人圣地亚哥一再埋怨自己:“我出海太远了”。因为出海远,才钓上了大鱼。而鱼过分大,无法装载,只得绑在船舷外。最后在归途中,鱼肉被嗅到血腥腻味的鲨鱼咬尽。这就是老人同一切反对他的强大的量之间搏斗的结果,鲨鱼正是宇宙间一切敌对力量的代表。这是无法避免的命运,而老人成了自己悲剧的制造者。由此可见,海明威的意识里浸染着古希腊式宿命论的悲剧色彩。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主人公,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2]就迷惘而言,“海明威十分清楚他的人物的处境,他们并不是不觉悟,而是觉悟之后不知道何去何从。” [3]就矛盾和失落而言,海明威用貌似强硬的风格来映射他的极度悲观的思想。难道人生的殊死搏斗等价于一条没有实在意义的鱼?明知“胜者一无所获”却要以胜者自居?而文中字里行间折射出的或悲观或乐观的情绪也传达了富矛盾意味的双重性格。显然,海明威因之前战争的创伤而焦虑、彷徨,并受到了叔本华、尼采、萨特等人哲学思想的影响。
二、宗教暗示
《老人与海》一文多处与基督教的《圣经》相关。我们知道,耶稣的门徒多为打渔出身,而老人圣地亚哥恰好是地道的渔夫。老人的名字“圣地亚哥”和西班牙一座城市“圣地亚哥”同名,而这座城市恰好是基督教徒的朝圣地。
文中一些类似基督受难的细节,也说明作者有意识地把老人比做圣徒或耶稣的化身。例如:当老人钓大鱼时,他和小船被鱼拖着走,钓索勒在背上使他感到疼痛(喻指耶稣扛着十字架走向髑髅地),紧扣在头上的草帽把额部勒得好痛(耶稣头上也曾戴着荆冠),双手被钓索勒得出血(耶稣的手钉满了钉子)。出海前孩子送来的食物则象征“最后晚餐”。[4]
本文开头曾提到老人曾八十七天没捕到鱼,这个数字也有深刻的宗教寓义:耶稣受洗后,曾被圣灵引到旷野,禁食四十昼夜,受到魔鬼的试探。[5]这四十天加上基督教大斋期四十天及复活前 “圣周”七天,刚好为八十七天。而这次出海,老人一连八十四天没捕到鱼,接下来的三天征服了一条大马林鱼,刚好等同于基督由受难到复活的那三天。
三、文学隐喻
《老人与海》还蕴藏着海明威对作家和写作的看法。文中用多方面的隐喻来暗示艺术家的艰苦创作过程。文中的渔夫也代表了作家,捕鱼术则代表写作艺术,而大鱼则代表伟大的作品。小说开端一句就是:“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的钓鱼的老人。”而作家的使命正是写作,不能想别的(因为当渔夫“正是我生来的行当”),而且只能靠自已(大鱼拖着船走,他孤立无援),必须完成这杰作(和鱼搏斗,宁死不屈),等到发现这杰作的伟大(他第一次看见鱼长长的身影时,还不大相信那么大),更坚定了完成的决心(杀死了绑在小船一边),事后依旧保持着对创作的忠诚,迎向新的挑战(鲨鱼不断来袭),要全力捍卫它,但力不从心,杰作遭到评论家的糟蹋(鲨鱼把鱼肉咬尽,扔下了大鱼的残骸),最终杰作被毁,但也获得了一种悲而壮的英雄般的感觉。由此可见,捕鱼过程与写作过程是对应一致的。所以当鲨鱼摧残死鱼时,老人“感到就像自己挨到袭击一样”。由此可知,本书中的鲨鱼泛指书评家和评论家,但作者是有区别地对待他们的。他痛恨 “食腐肉的”鲨鱼,因为它们“朝鱼身上被咬过的地方咬。”这种鲨鱼暗指人云亦云的评论家,他们全是懦夫。但作者称赞首先来袭击的那条大灰鲸鲨,说它“生就一副好体格,能游得跟海里最快的鱼一样快,周身一切都很美……”。“它不是食腐动物……它是美丽而崇高的,见什么都不怕。”这类鲨鱼暗指那种有真知灼见的伟大的评论家,作家能从他们的评论中获益。
四、文体“极简”
《老人与海》篇幅不长,只能算作中篇小说,但含金量极高,是海明威的压轴之作。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评论家安东尼·伯吉斯说:“作为一篇干净利落的‘陈述性’散文,它在海明威的全部作品中都是无与伦比的。每一个词都有它的作用,没有一个词是多余的”。[6]从某种程度说,《老人与海》文体的这种“极简”风格源自作家本人对写作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在该小说中,海明威总是使用一些结构简单的句子或并列句,对话多为最普通的日常用语,名词、动词出现较多,形容词等修饰性的词及一些虚词出现频率很少,文体也也因而简约洗炼至极,有“电报风格”之称。作者显然追求一种清新、朴实、无雕琢而浑然天成的“自然真实”。如果我们把海明威递给我们的作品比作饮料,那决非浓烈的美国咖啡,而是一杯淡淡的泉水。
    
五、艺术“冰山”
 海明威把自己的创作比做“冰山”,并用“冰山原理”来形象地概括自己的艺术创作风格和技巧。他曾说:“《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一千多篇那么长,把村里每个人都写进去,包括他们如何谋生、怎么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等……,但我想学着另辟途径,把一切不必要向读者传达的东西删去,这件事做起来很难,我一直十分努力在做” ,“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原理去写它。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省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这是并不显现出来的部分” , “然而所要知道的是,冰山的水面以下的部分是什么。” [7]由此可知,水面上的东西一目了然,水面以下的部分才是作品的本质内涵,也是作者的情感所在——外显的形象越集中、越鲜明、越冼练,内隐的情感越深厚、越有力、越丰富。我认为,海明威的“冰山”艺术原理突出体现在:  
(一)以少胜多:
海明威说过,“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部分,好象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这种以少胜多的省略原则或“冰山”理论使他成为开创一代文风的大师。冰山理论要求小说的对话、叙述、动作都要含蓄简约,读者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 所以连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思绪也非直叙铺陈,而是借人物的动作来生动表现,观众其实被邀请一同帮助作者完成了作品。这种通过“有限”展现“无限”的美学观点接近当时美国的一种“极少主义”画派艺术理念。该画派认为:少就意味着多,愈少的东西才能表达愈多的东西。也不知道海明威是否受过该画派的影响,但据说海明威很喜欢研究印象派以来的一些现代绘画大师的作品,并从中汲收营养。而中国古代美学也强调“以少胜多,知白守黑,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这也与海明威的“冰山”美学惊人地相似。
(二)重视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综合刺激作用:
海明威习惯用视觉、听觉和触觉去刻画形象,这样使形象更生动,可观性更强,使读者更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更强的艺术效果。由此,我们会联想到印象派一位绘画大师波纳尔。波纳尔的绘画描绘的不仅是视觉的印象,而且画家也把听觉、触觉的印象也综合在画面上,与文学作品《老人与海》有异曲同工之妙,极具艺术感染力。
(三)时空的超越:
为了让“冰山”的“八分之七”更丰厚起来,海明威不断切换时空来展露“冰山”的“八分之一”。从表面看,作品《老人与海》结构有些松散,只是一些生活碎片的拼贴,情节间缺乏清晰的逻辑。但在杂乱的表象之下涌动着一条情感脉络,它把这些甚至看似不相干的时空图景串在了一起。这种“电影化”的组合方式具体体现在:蒙太奇的剪接、视点的灵活转移和镜头回闪等。这种现代的组构方式大大拓展了小说的信息量,“冰山”的八分之七也由此无限丰厚。
(四)“叙述距离”的拉近
叙述距离的拉近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画面“叙述距离”的拉近。《老人与海》的细节描写及景物描写是近距离写真的,画面逼真而感人。就细节描写而言,如主人公出海前的准备工作,出海后如何下饵,鱼上钩后如何跟它周旋,又如何把它杀死了绑在船边等,作者都用细腻的白描手法娓娓道来,使这些外在的事件表现出内在的涵义,无须多加解释。就景物描写而言,文中“他眼下已看不见海岸的那一道绿色了,只看得见那些青山的仿佛积着白雪的山峰,以及山峰上空像是高耸的雪山般的云块。海水颜色深极了,阳光在海水中幻成彩虹七色。那数不清的斑斑点点浮游生物,由于此刻太阳升到了头顶上空,都看不见了,眼下老人看得见的仅仅是蓝色海水深处的七色光带,还有他那几根笔直垂在有一英里深的水中的钓索”为我们展现了色调明确、色彩响亮、光色绚烂、突出“聚光”、塑造立体的油画效果,冼练而厚实,老人的形象也因“近距离观察”及“强聚光烘衬”显得尤为突出。针对“冰山的八分之一”,这种近距离写真突出了一种“超写实”的出奇的“实”, 强化了一种神秘气氛,而且“近距离观察”及“强聚光烘衬”有一种近乎残酷的感觉,迫使读者强烈地想到 “冰山的八分之七” , 也就是“虚”的部分。其次是语言“叙述距离”的拉近。
结 语
由此可见,在短短的篇幅中《老人与海》蕴涵了极其复杂的层次。它们交织在一起,浑然一体,天衣无缝。这篇小说也因而具备了多重价值,迫使读者不得不从美学、艺术、文体学、伦理、宗教等多个角度去审视它,以期获得一个客观完整的印象。同时我认为这篇小说有多方面的隐喻。海明威后来也承认:“我试图描写一个真实的老人,一个真实的男孩,真实的大海,一条真实的鱼和许多真实的鲨鱼。然而,如果我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8]正由于海明威在文学造诣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才能下意识地把文学、艺术、美学、宗教、伦理等诸多因子融入一个简单的故事中。作者也正是在“隐”与“现”的矛盾求索中实现了《老人与海》的多重价值。这篇小说最终以完美艺术性和深邃哲理性征服了世界文坛,成为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创作技巧的集大成者。
宗教暗喻感觉有些扯....艺术冰山说的挺好的。
 
答案呼之欲出。海明威到底在讲什么?他在讲他自己。

看到很多中文英文文章解析老人与海的隐喻,很多都有固定答案了。好像是语文考试的参考答案一样。简单明了。孩子代表。。。鲨鱼代表。。。大鱼代表。。。。。。

海明威估计还活着的话,会气死的。哈哈。生前一再模糊留白,但也拦不住后人固化他的作品。隐喻类作品最忌讳的就是固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州旅馆倒是更为成功。当然了,后者的文学价值也许不能和老人与海媲美,因此少了些文学专业的严肃的高大上的解析。
哈哈,枫林这是要改行写文学评论了么,不错不错,一天下来就进步神速。
 
为儿子将来些report,收集点素材。
你这操心得也忒远了:rolleyes::rolleyes::rolleyes:小朋友们会有自己的理解吧, 可能会问,为啥故事里面的老人非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直接去市场卖鱼吃不是挺好么:D
 
老人与海里负面的东西来了。这才是真实的隐喻。为什么他不去买鱼?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