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生活的沉思

盗梦者

盗梦空间Inception
VIP
注册
2012-05-28
消息
5,036
荣誉分数
2,912
声望点数
273
所在地
真空妙有
佛法与生活的沉思

http://www.chamshantemple.org/messa...=386&attachId=0&langCd=CN&magPageNo=magPageNo


佛法与生活的沉思
发布: 2009-09-06 18:07:00 作者: 来源: 袁仁强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即是生活,生活即是体悟。行住坐卧皆是禪,一切正法皆是佛法。

  作为一个初涉佛门的修行人,太过的忙忙碌碌,令己无法坚持不断禪修,更羞於听经闻法之间断。这其实是自心的无法寧静和智慧的断缺,不可以家务工作繁多而唐塞。但每一天,我还总算有一些自觉或不自觉的省悟。弟欠越发察觉,我是如此之浅薄、渺小、卑微,甚至於近乎无奈、无知。

  无知,无明是生活中最大的悲哀,更是学佛求道途中最大的困惑和障碍。有知,有明而犯,则更是对自我的放纵,践踏,和毁灭。

佛法与智慧
  佛性人人亦本具。我们凡夫俗子就是迷失了这念心。人生方向的迷失亦即在於无法观照自我,不具般若智慧。世间烦恼,都离不开贪嗔痴。我们的欲望过多,自然痛苦亦多,甚或魔障亦多。

  树立人生处世的正知正见,就是在学习佛法。排除太多的杂念,敢於面对现实,客观分析事实,就能扫除障碍,排掉念念相攀之缘,去掉分别心,铲掉妄想,得到心中的安乐寂静。这也是生活禪。

  做人要讲原则,学佛要持六度。有原则的人是聪明,持六度的人是智慧。持六度终能明心见性,此乃人生最大的智慧。

  世俗中所言智慧大多是讲聪明而已,甚至只是一种累加的小聪明而已。就连秦皇汉武、唐高宋祖也莫过如此。不少自命天子、恩威盖世的皇家贵族,也常常落入「长生不老」的梦境,不得出离。所以,认识自我,明心见性,实非易事。非学佛者,非真求道者,难得要领。

佛法与慈悲

  现代科技的昌明,物质生活的富足,并不能抑止人们日益膨胀的自私和贪婪。正如某歌手在十多年之前所形容,狂妄无知的就是现代人,「星星在文明的天空中再也看不见!天其实并不高,海其实并不远,人心其实比天高比海更遥远!」

  人没有慈悲心,挺容易成为坏人,佛弟子没有完美的慈悲心,无从真正悟道成佛。感念大乘佛教,即是最圆融的慈悲之说。所以,佛说,「佛心者,大慈悲心是!」而观世音菩萨的智慧即全在其大慈大悲。
  故此,每一个人怀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时,悲从心中来;故此,唱起「外婆的澎湖湾」时,想念那双走过独木桥的小脚,悲从心中来;故此,小别老师父后再重逢,总是发现老人家双眼泛红的泪光,悲从心中来…更有之,听闻佛法,或有许多发自内心的呤诵声音一起和悦而扬出时,悲从心中来。这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体验,是人心深处的触动,是人生美妙的法喜。这也是你的慈悲心在与他人的慈悲心在一起,在一起融合互动,甚或是与佛菩萨的某种感应交流

生活中无处非佛法
  佛之智慧,佛之慈悲,就是我们人生的最高追求、最高準则和最高境界。但是这个追求、準则和境界,亦是最平凡的。这就是所谓的平常心就是道。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平常,就应当平常。
  生活之中无处不具佛法。佛法教会我们过有智慧的生活,过慈悲的生活。即用般若智慧来观照洞观察一切,如俗语所说,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数,要看清事实本来的真相──空相,而决不能再如以往一样陷入迷惑颠倒,甚至不辨是非黑白;即用慈悲博爱来为人处世,用包容、体恤心去处理人际关係,包括家庭、工作、同修等各种关係,这也如世俗所说,就是要做到「理解万岁」

  如果自己是家族支柱,努力工作自然是起码的菩萨道要求;如果自己是家庭主妇,细心照料家人生活,甚至是洗衣煮饭,那也是在行菩萨道;孝敬长辈、爱护幼小,尽职尽责,也是在行菩萨道;去寺庙做义工,哪怕是搞卫生洗厕所,也是在行菩萨道…佛法可以妙用到生活当中,生活当中亦可以体悟到佛法的殊胜。「慧生於觉,觉生於自在,生生还是无生: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这是国内某名寺的一幅禪联。生活与学佛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如此简单。「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这四句讲的就是在生活中求得佛法的妙理。
 
最后编辑:
阿弥陀佛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