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凤凰卫视9月27日消息:
文/爱德华.萨依德(Edward W. Said)
「东方主义」出版二十五年之后,再度引发一个问题:现代帝国主义是否已然终结,还是仍在东方肆虐?阿拉伯人与穆斯林受到谆谆告诫:探讨自身为何受害与念念不忘帝国的劫掠,其实只是在逃避当前的责任。「你们失败了,你们走错路了」,现代东方主义者如是说。然而这是对帝国侵略何等肤浅的思考,全然忽略了帝国对「劣等」人民与「臣民种族」世世代代的巨大扭曲。我们正确地认知到,犹太人大屠杀永远改变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意识:但为何我们不能对帝国主义的所作所为以及东方主义持续至今的行径,也从认知的层面脱胎换骨?
我在「东方主义」中的理念是要运用人文的判准来打开斗争的场域,引介一系列较详尽的思想与分析,来取代争议频仍、不假思索的激愤。我曾经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人文主义」。我的「人文主义」首先意谓着尝试解开由心灵打造的枷锁,如此一来,人才能够让心灵基于反省的理解与真诚的告白,进行历史与理性的思考。进而言之,人文主义是由一种社群意识维系,与其它的诠释者、社会以及年代声气相通。
长久以来我一直感觉到,身为学者与知识分子,担负着特殊的知识与道德责任。过去三十五年来,我将大部分时间投注于鼓吹巴勒斯坦人民应有民族自决的权利,但是我在这么做的同时,一直力图密切注意犹太人的生活境况,以及他们遭受的迫害凌虐与种族屠杀之苦。最重要的是,追求巴勒斯坦/以色列平等的抗争必须导向一个人道目标,也就是和平共处,而不是变本加厉的压迫与否定。可想而知,我指涉的东方主义与现代反犹太主义有共同的根源。是故独立自主的知识分子一定要提出其它模式,来取代过度简化局限的模式。
现在我要讨论一种另辟他途的模式。语文学其实是最基础也最具创造力的一门诠释性艺术。在我看来,最令人激赏的典范就是歌德对伊斯兰教的广泛兴趣,特别是对于波斯诗人哈菲兹,这股高度热情后来让他写下「西东诗集」,并改变了他对「世界文学」的想法。所谓「世界文学」是将世界上所有文学作品视为一个交响共鸣的整体,从理论上来看,它既能保持每部作品的个别性,又不会有见树不见林之憾。讽刺的是,随着今日的全球化世界日趋紧密,我们可能正走向歌德在观念上极力要避免的标准化与同构型。
「世界文学」运用的语文学并不会疏离与敌视不同的时代与文化,而是要以宽阔胸襟与温暖善意来发扬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如此一来,诠释者的心灵会主动辟出一处空间,接纳来自异国的「他者」。这种为陌生遥远的作品创造性地辟出心灵空间,是诠释者的语文学使命中最重要的一个面向。
然上述这一切在德国显然都遭到国家社会主义的破坏摧残。人文研究的观念与实践无论是视野范围抑或中心性都日渐式微。奠基于档案研究以及心灵普遍原则的书籍文化,过去曾经维系人文主义作为一门历史学科,如今也消失殆尽。今日我们的学生不再研读文字的真正意义,反而经常被网际网络与大众媒体上唾手可得的知识吸引分心。
更糟的是,教育正受到民族主义者与宗教正统派的威胁,他们经常透过大众媒体散播理念,以不顾历史、煽风点火的心态将焦点集中于远方的电子战争,给予观者一种外科手术般的精确感,事实上却模糊了现代「干净」战争造成的恐怖痛苦与毁灭。一个未知的敌人遭到妖魔化,其「恐怖份子」的卷标能够让人们一直处于激动与愤怒的状态,媒体影像在此一过程中吸引了太多的注意力,并且会在危机与不安的时刻受到利用,后九一一时期就是如此。
奠基于「人类必须创造自身历史」此一俗世观念的反省、论辩、理性争执与道德原则,已经被这些抽象观念取代:颂扬美国人或西方人的异常优越、鄙视事件脉络的相关性、对其他文化满怀嘲讽轻蔑。
然而真正失落的是一种感受,对于人类生活的厚实内涵与相生相倚的感受,既不能简化为一道公式,也不该视若敝屣。就连谈论战争的语言都已非人性化到极点:「我们要长驱直入,铲除萨达姆,以干净的外科手术式攻击摧毁他的军队,这将让大家叹为观止。」一位女国会议员某天晚上在全国性电视节目上如是说。我觉得有一件事非常能够说明,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刻:切尼副总统在二○○二年八月二十六日发表强硬谈话,谈论攻打伊拉克的势在必行,他只引述了一名中东事务「专家」的言论来支持美国对伊拉克采行军事干预,此人是阿拉伯裔学者,以每晚计酬的方式担任大众媒体顾问,不断发泄他对自己同胞的仇恨以及对出身背景的厌弃。这种「学者的背叛」充分显示出,真诚的人文主义会如何堕落为侵略主义与虚假的爱国精神。
上述是这场全球性论辩一边阵营的情景,但在阿拉伯与穆斯林国家这边,情况几乎同等恶劣。正如卢拉.哈拉夫二○○二年九月四日在英国「金融时报」上一篇精湛文章中所论,这个区域已经沦入一种轻率的反美心态。由于各国政府对于美国无可奈何,因此他们将精力转向镇压抑制自家的人民,造成怨恨、愤怒与无助的诅咒等全然无益于开放社会的结果;关于人类历史与发展的俗世理念,也都屈服于失败与挫折以及一种伊斯兰教义。
这倒并不是说文化世界已全面倒退。最近在南非约翰尼斯堡召开的「联合国世界高峰会」尽管有各种束缚掣肘,事实上已揭示了一个全球共同关怀的广大领域,其细部运作涵盖了环境、饥馑、先进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医疗卫生、人权等事务,显示一种令人欣慰的新群体正在浮现,而且使「四海一家」这个经常流于轻易的观念具备了新的迫切性。
最后也最为重要的是,对于扭曲历史的非人性作法与不公不义,我愿意大胆推论,人文主义是我们唯一的而且是最终极的抵抗凭借。今日计算机网络的民主领域欣欣向荣,令我们大受鼓舞激荡。伊拉克战争开打之前遍及全球的示威活动,都要归功于世界各地的另类社群,他们交流各种另类信息,敏锐觉察环境、人权、自由主义等将我们为一体的脉动。尽管这世上有众多的拉姆斯菲尔德、本.拉登、沙龙与布什,以强大到难以置信的力量横生阻扰,人类与人文主义对于启蒙与解放的渴望,不会那么容易受到拖延敷衍。我相信,在通往人类自由那条漫长崎岖的道路上,「东方主义」将会尽一份心力。
文/爱德华.萨依德(Edward W. Said)
「东方主义」出版二十五年之后,再度引发一个问题:现代帝国主义是否已然终结,还是仍在东方肆虐?阿拉伯人与穆斯林受到谆谆告诫:探讨自身为何受害与念念不忘帝国的劫掠,其实只是在逃避当前的责任。「你们失败了,你们走错路了」,现代东方主义者如是说。然而这是对帝国侵略何等肤浅的思考,全然忽略了帝国对「劣等」人民与「臣民种族」世世代代的巨大扭曲。我们正确地认知到,犹太人大屠杀永远改变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意识:但为何我们不能对帝国主义的所作所为以及东方主义持续至今的行径,也从认知的层面脱胎换骨?
我在「东方主义」中的理念是要运用人文的判准来打开斗争的场域,引介一系列较详尽的思想与分析,来取代争议频仍、不假思索的激愤。我曾经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人文主义」。我的「人文主义」首先意谓着尝试解开由心灵打造的枷锁,如此一来,人才能够让心灵基于反省的理解与真诚的告白,进行历史与理性的思考。进而言之,人文主义是由一种社群意识维系,与其它的诠释者、社会以及年代声气相通。
长久以来我一直感觉到,身为学者与知识分子,担负着特殊的知识与道德责任。过去三十五年来,我将大部分时间投注于鼓吹巴勒斯坦人民应有民族自决的权利,但是我在这么做的同时,一直力图密切注意犹太人的生活境况,以及他们遭受的迫害凌虐与种族屠杀之苦。最重要的是,追求巴勒斯坦/以色列平等的抗争必须导向一个人道目标,也就是和平共处,而不是变本加厉的压迫与否定。可想而知,我指涉的东方主义与现代反犹太主义有共同的根源。是故独立自主的知识分子一定要提出其它模式,来取代过度简化局限的模式。
现在我要讨论一种另辟他途的模式。语文学其实是最基础也最具创造力的一门诠释性艺术。在我看来,最令人激赏的典范就是歌德对伊斯兰教的广泛兴趣,特别是对于波斯诗人哈菲兹,这股高度热情后来让他写下「西东诗集」,并改变了他对「世界文学」的想法。所谓「世界文学」是将世界上所有文学作品视为一个交响共鸣的整体,从理论上来看,它既能保持每部作品的个别性,又不会有见树不见林之憾。讽刺的是,随着今日的全球化世界日趋紧密,我们可能正走向歌德在观念上极力要避免的标准化与同构型。
「世界文学」运用的语文学并不会疏离与敌视不同的时代与文化,而是要以宽阔胸襟与温暖善意来发扬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如此一来,诠释者的心灵会主动辟出一处空间,接纳来自异国的「他者」。这种为陌生遥远的作品创造性地辟出心灵空间,是诠释者的语文学使命中最重要的一个面向。
然上述这一切在德国显然都遭到国家社会主义的破坏摧残。人文研究的观念与实践无论是视野范围抑或中心性都日渐式微。奠基于档案研究以及心灵普遍原则的书籍文化,过去曾经维系人文主义作为一门历史学科,如今也消失殆尽。今日我们的学生不再研读文字的真正意义,反而经常被网际网络与大众媒体上唾手可得的知识吸引分心。
更糟的是,教育正受到民族主义者与宗教正统派的威胁,他们经常透过大众媒体散播理念,以不顾历史、煽风点火的心态将焦点集中于远方的电子战争,给予观者一种外科手术般的精确感,事实上却模糊了现代「干净」战争造成的恐怖痛苦与毁灭。一个未知的敌人遭到妖魔化,其「恐怖份子」的卷标能够让人们一直处于激动与愤怒的状态,媒体影像在此一过程中吸引了太多的注意力,并且会在危机与不安的时刻受到利用,后九一一时期就是如此。
奠基于「人类必须创造自身历史」此一俗世观念的反省、论辩、理性争执与道德原则,已经被这些抽象观念取代:颂扬美国人或西方人的异常优越、鄙视事件脉络的相关性、对其他文化满怀嘲讽轻蔑。
然而真正失落的是一种感受,对于人类生活的厚实内涵与相生相倚的感受,既不能简化为一道公式,也不该视若敝屣。就连谈论战争的语言都已非人性化到极点:「我们要长驱直入,铲除萨达姆,以干净的外科手术式攻击摧毁他的军队,这将让大家叹为观止。」一位女国会议员某天晚上在全国性电视节目上如是说。我觉得有一件事非常能够说明,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刻:切尼副总统在二○○二年八月二十六日发表强硬谈话,谈论攻打伊拉克的势在必行,他只引述了一名中东事务「专家」的言论来支持美国对伊拉克采行军事干预,此人是阿拉伯裔学者,以每晚计酬的方式担任大众媒体顾问,不断发泄他对自己同胞的仇恨以及对出身背景的厌弃。这种「学者的背叛」充分显示出,真诚的人文主义会如何堕落为侵略主义与虚假的爱国精神。
上述是这场全球性论辩一边阵营的情景,但在阿拉伯与穆斯林国家这边,情况几乎同等恶劣。正如卢拉.哈拉夫二○○二年九月四日在英国「金融时报」上一篇精湛文章中所论,这个区域已经沦入一种轻率的反美心态。由于各国政府对于美国无可奈何,因此他们将精力转向镇压抑制自家的人民,造成怨恨、愤怒与无助的诅咒等全然无益于开放社会的结果;关于人类历史与发展的俗世理念,也都屈服于失败与挫折以及一种伊斯兰教义。
这倒并不是说文化世界已全面倒退。最近在南非约翰尼斯堡召开的「联合国世界高峰会」尽管有各种束缚掣肘,事实上已揭示了一个全球共同关怀的广大领域,其细部运作涵盖了环境、饥馑、先进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医疗卫生、人权等事务,显示一种令人欣慰的新群体正在浮现,而且使「四海一家」这个经常流于轻易的观念具备了新的迫切性。
最后也最为重要的是,对于扭曲历史的非人性作法与不公不义,我愿意大胆推论,人文主义是我们唯一的而且是最终极的抵抗凭借。今日计算机网络的民主领域欣欣向荣,令我们大受鼓舞激荡。伊拉克战争开打之前遍及全球的示威活动,都要归功于世界各地的另类社群,他们交流各种另类信息,敏锐觉察环境、人权、自由主义等将我们为一体的脉动。尽管这世上有众多的拉姆斯菲尔德、本.拉登、沙龙与布什,以强大到难以置信的力量横生阻扰,人类与人文主义对于启蒙与解放的渴望,不会那么容易受到拖延敷衍。我相信,在通往人类自由那条漫长崎岖的道路上,「东方主义」将会尽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