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大男孩何以受到美国人的狂热追捧
--------------------------------------------------------------------------------
作者: 刘元举 (推荐: 一读者) 万维读者网 2003年10月01日 http://www.clibrary.com
29日晚,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了北京2008首届奥林匹克文化节的闭幕式――奥林匹克主题音乐会。将这场音乐会推向高潮的是专程从美国赶来的钢琴天才郎朗与中国爱乐乐团的著名指挥家余隆合作的柴柯夫斯基降b小调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在观众海潮般的掌声中,郎朗加弹了四首曲子,其中《一条大河》在他的指下淋漓尽致地传递了他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令观众感动不已。
郎朗还在克蒂斯音乐学院读书期间,就已经开始了他的职业演奏生涯。每年他都有150多场的演出,他与美国最著名的五大交响乐团常年签约,几年来,他的琴声响遍美国,也响彻欧洲。所到之处,都是鲜花和掌声:各地重要报纸都以大篇幅刊登郎朗照片和评论文章,有人赞他是霍洛维兹之后最具天才的钢琴大师,有人称他是古典音乐的领军人物,就连IMG总裁兰多也激动地说,郎朗是基辛(Kissin)和帕瓦亚(Perahia)的组合。
最近,环球唱片公司为他出的CD已经连续七周高居美国排行榜之首,美国一家媒体排列出二十位对世界发生重要影响的年轻人,其中就有郎朗。美国为何如此喜欢郎朗?
女追星族出语惊人吓坏郎朗
郎朗在美国巡回演出时,总是受到空前的欢迎。从美国各地专程赶来与他合影留念的找他签名的比比皆是。著名影星陈冲,也是其中之一,她非常喜欢听郎朗的演出,时常会专程赶来聆听郎朗的音乐会。还有谭盾等人,也都因喜欢郎朗而成了郎朗的好朋友。众多喜欢郎朗的追星族当中,有一位纯粹的美国女人创造了追星之最。
那一次,郎朗在阿斯苯音乐节上与指挥家大卫・金曼联袂演奏。郎朗弹奏的是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这是郎朗到美国之后,首次演奏肖邦作品。其实,郎朗在13岁那年,在日本仙台参加世界青年柴柯夫斯基钢琴大赛时,就因弹奏这首曲子而一举夺冠。
肖邦在写这首曲子时,正值青春季节,他疯狂地爱上了学声学的一位姑娘,她叫康斯坦莎・格拉德科夫斯卡。恋爱过程与感觉完全是西方式的,一见钟情。肖邦陷入情网,整天相思,却羞于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这份感情。单相思的折磨,硬是把他折磨出这首可以流传千古的名曲。肖邦等于向全世界表述他的初恋,他的死去活来的痴爱。
郎朗是个小孩子,是个在中国视爱情为不正经的保守封闭状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父母之间长期分居,即使在有限的条件下温存一番也会严格地提防他、回避他。所以,他接到女孩子的所谓情书统统扔到马桶里,连看都不看一眼。这种差异能否影响到对于肖邦音乐的理解与演奏呢?父亲郎卫国告诉他,带着对祖国的热爱去弹这首爱情的曲子,带着对母亲的爱去弹,总之,要投入真正的感情去弹。然而,这种感情能够真正表现出肖邦那种缠绵悱恻、充满浪漫主义的美妙的幻想情趣吗?
像所有的协奏曲一样,肖邦的这首乐曲也分三个乐章,第一章是快板,庄严、雄伟,乐队演奏出很长的引子,好像是铺垫,在渐弱下去的衔接处,钢琴脱颖而出,以脆快明亮的击键,表述着动人的语言,晶莹璀璨,充满勃勃生机。郎朗正是以洒脱的感觉和精确的触键,还有那种随着音乐节奏而起起伏伏的身子,楔子般地为辉煌乐队定了基调,并且使自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进入第二部分,便转入广板。这是个慢板乐章,令人沉醉的爱情描述,如梦似幻,用幻想和热情去编织浓郁的诗境,从中托浮起肖邦日思夜想的女神――格拉德科夫斯卡。这是最难弹奏的部分,只有用惊人的手法才能让钢琴在声乐风格中歌唱。尽管郎朗7岁弹完740,9岁弹黑键,11岁弹《匈牙利狂想曲》,12岁弹肖邦第一、第二协奏曲、肖邦24首练习曲、13岁弹拉赫玛尼诺夫第三协奏曲、柴一……但是,他若想在这样重大的演出中真正弹好肖邦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也仍然让人深深担心。
最令人担心的时刻到了。这个乐章本身要求就得弹慢,而弹得太慢,就极容易使整个乐队松散疲沓下来,那可就无法收拾了。而只有带着乐队牵着乐队,与乐队浑然一体,达到深度默契,那才能使散开的音乐拢起来,拢出一团粘稠的深情。太难了,对于从未与乐队合过这首曲子的郎朗要想左右乐队,牵着乐队确有不小的难度。但是,郎朗做到了。他不仅征服了乐队征服了指挥而且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
郎朗越弹越来神儿,到了末乐章时,他发挥出东方人的全部灵性,把旋律表现得美极了。他仿佛是天使,驰骋在一片高远圣洁的天空,那么轻松,那么明快,那么辉煌。仿佛手底下有着无穷无尽的珠宝任他拨弄,每一下拨弄,都发出了水晶般清澈透亮的声音。郎朗的技巧与音乐达到了高度的和谐,随着他那出神入化飘忽不定的手指,旋律生动欢快,隐隐透出了玛祖卡舞曲的节奏。这种节奏在郎朗翻飞的指尖下缀联成一片洁白轻盈的浪花,而郎朗正是在这片浪花尖上尽情跳跃,将情感一次次推向高峰。
指挥感谢他,乐队的人感谢他,观众更是感谢他。郎朗受到的欢迎是激动人心的,他一遍遍返场,一次次地行着大礼,迈着他父亲为他精心设计的那种过于沉稳的“小大师”步子,走上台,又走下台……
经过加弹,还经过一次次谢幕,郎朗终于完成了演出走到后台。可是,他还没等擦掉额上的汗珠,就有一位中年妇女围上来,十分热情地对郎朗说了一句话,这一句话可把郎朗吓了一大跳:“郎朗,你弹得太好了!你的第一乐章弹完时,我就像跟我爱人做爱完事了一样,全都发泄出来了。就是这种感觉,非常棒的感觉!”见郎朗面红耳赤,说不出话来,她便开心地哈哈大笑着,在场的人也随着大笑不已。
老收藏家馈赠礼品乐坏了郎朗
这是美国上流社会非常有地位的人物,他是克蒂斯音乐学院的赞助商,是位著名的小提琴收藏家。他已经70多岁了,在他过70大寿时,曾在卡耐基音乐大厅请郎朗为他举办了专场生日独奏会。那一次,他送给郎朗的礼物是柴柯夫斯基的亲笔信。这封信被郎家视作珍宝,用镜框镶嵌起来,挂在家中最出眼的地方。
如果说那封老柴的信价值连城的话,那么在最近一次,郎朗在苏黎世度过21岁生日时,这位老收藏家专程从美国起来,参加了郎朗的生日晚宴。郎朗那天弹得是李斯特的《唐璜》。老收藏家与他的妻子都是头一回听郎朗弹这首华丽的曲子。这位老人每次听郎朗的演奏都十分亢奋十分激动,就好像每一次都获得了一次兴奋剂的注射似的。他头一回的克蒂斯音乐学院听学生郎朗演奏时,就曾激动得泪流满面。在他与有关媒体谈到郎朗与著名钢琴大师基辛的对比时,他说:“郎朗能够让我流泪,但基辛不能!”数年来,他始终在为郎朗鼓掌。只要有时间,他就会跟随郎朗来到各个城市聆听郎朗的演出。而且每一次他都是激动不已。
这一次,他与他的夫人在苏黎世为郎朗选了当地一个最豪华的大饭店,极其体面地为郎朗举办21岁的生日宴会。用郎朗父亲郎国任的话说,饭店是最好的,酒也是最好的,总之什么都是最好的!而在这些所有的最好当中,这位富翁当场送给郎朗的礼物更是最好的――一封李斯特的亲笔信。这封信是李斯特写给他的最好的学生的。
收藏家在将这封信送给郎朗时,不无激动地说:李斯特的信是为他最好的学生写的,而当今世界,郎朗就是最好的,即便李斯特在世的话,他也会亲手将这封信送给郎朗的!到场的人都是上流社会的人,都称得上贵族或有教养的人,他们都热烈鼓掌,都为郎朗举杯,为郎朗贺寿。郎朗父子激动不已。
老收藏家为了找到这封信,几乎跑遍了整个欧洲。后来,他听说这封信在俄罗斯的民间,便前往俄罗斯寻找,结果把俄罗斯跑了个遍也没有找到,又顺藤摸瓜找到了德国,最终在法兰克福的一位收藏家那里看到了这封信。这封信在德国收藏家的家中墙上挂着,他进门后,一眼就看到了。那是一股非常亲切的感觉,就好像这封信已经在这里等待他好久好久了。他从墙上将镶在镜框里的李斯特的信摘下来,眯起眼睛认真审视着。他与这位德国收藏家达成的协议是,他用一把意大利名牌小提琴换取这封信。这把小提琴价值七万美元。他将昂贵的小提琴换回的信挂在家中的墙上,每天都要看上几眼,直到把它从墙上摘下来送给郎朗作为21岁生日礼品。
老收藏家的太太也特别喜欢郎朗,她说,我不怕说话惹恼别人,我就是爱听郎朗的钢琴演奏,我听过的所有钢琴家当中,只有郎朗能够让我们兴奋,让我们感到年轻!老夫老妻都是郎朗迷,都是追星族,所以,丈夫拿出多么贵重的礼物送给郎朗,她这为妻子的也不会不同意的。 郎朗在美国:要什么就有什么?
郎朗刚一到克蒂斯音乐学院时,就深得校长格拉夫曼夫妇的喜欢。常常是这样,美国上流社会的夫妻之间,有一位喜欢郎朗,另一位也会马上喜欢上郎朗。格拉夫曼是俄裔犹太人,他是美国犹太协会的副会长。他在犹太人当中,是有相当地位的。他们老俩口身边没有孩子,郎朗每次到他们家上课时,都会享受到亲热的家庭氛围。
郎朗似乎很适应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他在没有去美国之前就喜欢与人见面时去搂抱对方。记得他那时才14岁,见到熟人,就上前搂抱,然后与人家比个儿。他特别愿意比个儿,那种拥抱和比个儿的情景,都显得十分亲切,很是招人喜欢。
美国人在表现情感方式上,也是喜欢拥抱,喜欢外露,而郎朗在回到北京时,几次在宾馆或演出剧场遇到美国来人时,都会喜出望外地上前与那些贵夫人们拥抱。而每每这时,便会使那些贵夫人们高兴地哇啦一阵子,那种氛围看上去就会让人受到感染的。这种外在的美国式的拥抱,无疑是郎朗受美国人喜欢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呢?美国经纪人称赞郎朗人品好,说郎朗不摆架子,对于媒体也好观众也好,总是笑脸相迎,不像有的大牌演奏家那么孤傲,那么难以令人接近。9・11事件当天,郎朗赶到纽约准备演出,当他睡至深夜时,突然被电话叫醒,让他赶紧打开电视。他以为电视里正在播放他的演出呢。郎朗打开来一看,世贸大楼一片火光。,冒烟的大楼上有人往下掉,人就像鸟儿一样。他睡眼朦胧还以为在拍电影呢。
当他真正明白怎么回事时,他们父子被困在一个广场上。许多人都在广场上徘徊,不能进楼里,人们担心随时会发生的危险。父子俩大眼瞪小眼,不知怎么办是好。当时郎朗的经纪人是布来克本。大个子的布来克本足有一米九十多。正是这样一位壮汉,居然被吓傻了,不知躲到哪里去了。郎朗父子给他打了一天电话,也无法与他联系上。
后来,好不容易打通了IMG总裁兰多的电话,郎朗头一句话就是问候兰多是否受到惊吓?这一问候可把兰多感动坏了。她知道郎朗就在世贸大楼不远处的广场上徘徊,如同无家可归的孩子。一整天没有水喝,连经纪人也找不到,那么危机的情境下,居然还这么关心问候没有处于危险区的人,这令她感慨不已。于是,总裁逢人便夸郎朗品性好。
其实,郎朗被追捧的重要理由是他的演奏魅力之所在。他的炫技,他的触键,他的特殊的极富夸张的动作,构成了他的独特冲击力,很煽情的。正如那位收藏家太太所言,听郎朗弹琴能够使他们感觉年轻,感觉到青春的活力与激情。
但是,郎朗的激情演奏也并不一定能够得到所有美国人的赞美,他也挨骂过。那是去年,郎朗与著名指挥家艾森巴赫在芝加哥音乐节上的合作,一老一少激情出场。他们第一天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变奏曲,艾森巴赫指挥的芝加哥爱乐乐团与郎朗珠联璧合,他们同样激情万丈,把场上观众弹得热情澎湃。特别是两人弹的四手联奏特别默契,简直妙不可言,令人叹为观止。结果他们把观众弹疯了,他们两人也将激情推到了极至。
翌日,《芝加哥论坛报》以显赫的标题骂他们:“两个不要脸的大疯子”。撰稿人居然是几年前,头一次将郎朗在芝加哥音乐节上捧红的首席记者。却在这篇文章中骂郎朗和艾森巴赫是两个大疯子,认为他们弹得根本不是作曲家的作品,而是他们自己。老的不尽指挥家责任,而是一味跟随着小的演奏,迁就他,怂恿他,还恶狠狠地说“坐火箭上来的这小子也该停一停了”!
芝加哥论坛报的影响是巨大的,一夜之间传得纷纷扬扬,有人说郎朗这回要完蛋了。郎朗顶住了压力。几个月后,又回到了芝加哥,这一次他是替波里尼来出场的,与著名的钢琴大师指挥大师巴伦波依姆合作。也是演出了三天。弹门德尔松的第一协奏曲,弹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第一天大受欢迎,第二天更火,因为他与巴伦波依姆进行了联弹。第三天,仍然是他与巴伦波依姆的联弹奖演奏推上颠狂,其受欢迎的程度是无法言说的。这一回郎朗父子等着看芝加哥论坛报的反应。还是那位首席记者,还是他写的大块文章,不过,这一回,他没有骂郎朗,不仅没骂,还结结实实地评述道:“郎朗在巴伦波依姆的带动下,弹得实在太好了!是叫人想象不到的好。”
而今年夏天,郎朗又一次与艾森巴赫合作重返芝加哥演出,郎朗这回弹奏得是贝多芬第四,郎朗将这首曲弹得自然是大受欢迎,弹出了一片热烈的叫好与欢呼声浪。弹完之后,郎朗父子不知道报纸会做何评论。当他们打开报纸之后,看到了一张的大照片,那是郎朗在一条大河边尽情舒展两臂,面向天空拍下的照片,有行字为:“郎朗要什么,就有什么。”又是那位记者,他在文章中说:“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像郎朗弹得这样美,他不愧为真正的艺术家!”
千龙网
--------------------------------------------------------------------------------
作者: 刘元举 (推荐: 一读者) 万维读者网 2003年10月01日 http://www.clibrary.com
29日晚,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了北京2008首届奥林匹克文化节的闭幕式――奥林匹克主题音乐会。将这场音乐会推向高潮的是专程从美国赶来的钢琴天才郎朗与中国爱乐乐团的著名指挥家余隆合作的柴柯夫斯基降b小调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在观众海潮般的掌声中,郎朗加弹了四首曲子,其中《一条大河》在他的指下淋漓尽致地传递了他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令观众感动不已。
郎朗还在克蒂斯音乐学院读书期间,就已经开始了他的职业演奏生涯。每年他都有150多场的演出,他与美国最著名的五大交响乐团常年签约,几年来,他的琴声响遍美国,也响彻欧洲。所到之处,都是鲜花和掌声:各地重要报纸都以大篇幅刊登郎朗照片和评论文章,有人赞他是霍洛维兹之后最具天才的钢琴大师,有人称他是古典音乐的领军人物,就连IMG总裁兰多也激动地说,郎朗是基辛(Kissin)和帕瓦亚(Perahia)的组合。
最近,环球唱片公司为他出的CD已经连续七周高居美国排行榜之首,美国一家媒体排列出二十位对世界发生重要影响的年轻人,其中就有郎朗。美国为何如此喜欢郎朗?
女追星族出语惊人吓坏郎朗
郎朗在美国巡回演出时,总是受到空前的欢迎。从美国各地专程赶来与他合影留念的找他签名的比比皆是。著名影星陈冲,也是其中之一,她非常喜欢听郎朗的演出,时常会专程赶来聆听郎朗的音乐会。还有谭盾等人,也都因喜欢郎朗而成了郎朗的好朋友。众多喜欢郎朗的追星族当中,有一位纯粹的美国女人创造了追星之最。
那一次,郎朗在阿斯苯音乐节上与指挥家大卫・金曼联袂演奏。郎朗弹奏的是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这是郎朗到美国之后,首次演奏肖邦作品。其实,郎朗在13岁那年,在日本仙台参加世界青年柴柯夫斯基钢琴大赛时,就因弹奏这首曲子而一举夺冠。
肖邦在写这首曲子时,正值青春季节,他疯狂地爱上了学声学的一位姑娘,她叫康斯坦莎・格拉德科夫斯卡。恋爱过程与感觉完全是西方式的,一见钟情。肖邦陷入情网,整天相思,却羞于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这份感情。单相思的折磨,硬是把他折磨出这首可以流传千古的名曲。肖邦等于向全世界表述他的初恋,他的死去活来的痴爱。
郎朗是个小孩子,是个在中国视爱情为不正经的保守封闭状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父母之间长期分居,即使在有限的条件下温存一番也会严格地提防他、回避他。所以,他接到女孩子的所谓情书统统扔到马桶里,连看都不看一眼。这种差异能否影响到对于肖邦音乐的理解与演奏呢?父亲郎卫国告诉他,带着对祖国的热爱去弹这首爱情的曲子,带着对母亲的爱去弹,总之,要投入真正的感情去弹。然而,这种感情能够真正表现出肖邦那种缠绵悱恻、充满浪漫主义的美妙的幻想情趣吗?
像所有的协奏曲一样,肖邦的这首乐曲也分三个乐章,第一章是快板,庄严、雄伟,乐队演奏出很长的引子,好像是铺垫,在渐弱下去的衔接处,钢琴脱颖而出,以脆快明亮的击键,表述着动人的语言,晶莹璀璨,充满勃勃生机。郎朗正是以洒脱的感觉和精确的触键,还有那种随着音乐节奏而起起伏伏的身子,楔子般地为辉煌乐队定了基调,并且使自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进入第二部分,便转入广板。这是个慢板乐章,令人沉醉的爱情描述,如梦似幻,用幻想和热情去编织浓郁的诗境,从中托浮起肖邦日思夜想的女神――格拉德科夫斯卡。这是最难弹奏的部分,只有用惊人的手法才能让钢琴在声乐风格中歌唱。尽管郎朗7岁弹完740,9岁弹黑键,11岁弹《匈牙利狂想曲》,12岁弹肖邦第一、第二协奏曲、肖邦24首练习曲、13岁弹拉赫玛尼诺夫第三协奏曲、柴一……但是,他若想在这样重大的演出中真正弹好肖邦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也仍然让人深深担心。
最令人担心的时刻到了。这个乐章本身要求就得弹慢,而弹得太慢,就极容易使整个乐队松散疲沓下来,那可就无法收拾了。而只有带着乐队牵着乐队,与乐队浑然一体,达到深度默契,那才能使散开的音乐拢起来,拢出一团粘稠的深情。太难了,对于从未与乐队合过这首曲子的郎朗要想左右乐队,牵着乐队确有不小的难度。但是,郎朗做到了。他不仅征服了乐队征服了指挥而且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
郎朗越弹越来神儿,到了末乐章时,他发挥出东方人的全部灵性,把旋律表现得美极了。他仿佛是天使,驰骋在一片高远圣洁的天空,那么轻松,那么明快,那么辉煌。仿佛手底下有着无穷无尽的珠宝任他拨弄,每一下拨弄,都发出了水晶般清澈透亮的声音。郎朗的技巧与音乐达到了高度的和谐,随着他那出神入化飘忽不定的手指,旋律生动欢快,隐隐透出了玛祖卡舞曲的节奏。这种节奏在郎朗翻飞的指尖下缀联成一片洁白轻盈的浪花,而郎朗正是在这片浪花尖上尽情跳跃,将情感一次次推向高峰。
指挥感谢他,乐队的人感谢他,观众更是感谢他。郎朗受到的欢迎是激动人心的,他一遍遍返场,一次次地行着大礼,迈着他父亲为他精心设计的那种过于沉稳的“小大师”步子,走上台,又走下台……
经过加弹,还经过一次次谢幕,郎朗终于完成了演出走到后台。可是,他还没等擦掉额上的汗珠,就有一位中年妇女围上来,十分热情地对郎朗说了一句话,这一句话可把郎朗吓了一大跳:“郎朗,你弹得太好了!你的第一乐章弹完时,我就像跟我爱人做爱完事了一样,全都发泄出来了。就是这种感觉,非常棒的感觉!”见郎朗面红耳赤,说不出话来,她便开心地哈哈大笑着,在场的人也随着大笑不已。
老收藏家馈赠礼品乐坏了郎朗
这是美国上流社会非常有地位的人物,他是克蒂斯音乐学院的赞助商,是位著名的小提琴收藏家。他已经70多岁了,在他过70大寿时,曾在卡耐基音乐大厅请郎朗为他举办了专场生日独奏会。那一次,他送给郎朗的礼物是柴柯夫斯基的亲笔信。这封信被郎家视作珍宝,用镜框镶嵌起来,挂在家中最出眼的地方。
如果说那封老柴的信价值连城的话,那么在最近一次,郎朗在苏黎世度过21岁生日时,这位老收藏家专程从美国起来,参加了郎朗的生日晚宴。郎朗那天弹得是李斯特的《唐璜》。老收藏家与他的妻子都是头一回听郎朗弹这首华丽的曲子。这位老人每次听郎朗的演奏都十分亢奋十分激动,就好像每一次都获得了一次兴奋剂的注射似的。他头一回的克蒂斯音乐学院听学生郎朗演奏时,就曾激动得泪流满面。在他与有关媒体谈到郎朗与著名钢琴大师基辛的对比时,他说:“郎朗能够让我流泪,但基辛不能!”数年来,他始终在为郎朗鼓掌。只要有时间,他就会跟随郎朗来到各个城市聆听郎朗的演出。而且每一次他都是激动不已。
这一次,他与他的夫人在苏黎世为郎朗选了当地一个最豪华的大饭店,极其体面地为郎朗举办21岁的生日宴会。用郎朗父亲郎国任的话说,饭店是最好的,酒也是最好的,总之什么都是最好的!而在这些所有的最好当中,这位富翁当场送给郎朗的礼物更是最好的――一封李斯特的亲笔信。这封信是李斯特写给他的最好的学生的。
收藏家在将这封信送给郎朗时,不无激动地说:李斯特的信是为他最好的学生写的,而当今世界,郎朗就是最好的,即便李斯特在世的话,他也会亲手将这封信送给郎朗的!到场的人都是上流社会的人,都称得上贵族或有教养的人,他们都热烈鼓掌,都为郎朗举杯,为郎朗贺寿。郎朗父子激动不已。
老收藏家为了找到这封信,几乎跑遍了整个欧洲。后来,他听说这封信在俄罗斯的民间,便前往俄罗斯寻找,结果把俄罗斯跑了个遍也没有找到,又顺藤摸瓜找到了德国,最终在法兰克福的一位收藏家那里看到了这封信。这封信在德国收藏家的家中墙上挂着,他进门后,一眼就看到了。那是一股非常亲切的感觉,就好像这封信已经在这里等待他好久好久了。他从墙上将镶在镜框里的李斯特的信摘下来,眯起眼睛认真审视着。他与这位德国收藏家达成的协议是,他用一把意大利名牌小提琴换取这封信。这把小提琴价值七万美元。他将昂贵的小提琴换回的信挂在家中的墙上,每天都要看上几眼,直到把它从墙上摘下来送给郎朗作为21岁生日礼品。
老收藏家的太太也特别喜欢郎朗,她说,我不怕说话惹恼别人,我就是爱听郎朗的钢琴演奏,我听过的所有钢琴家当中,只有郎朗能够让我们兴奋,让我们感到年轻!老夫老妻都是郎朗迷,都是追星族,所以,丈夫拿出多么贵重的礼物送给郎朗,她这为妻子的也不会不同意的。 郎朗在美国:要什么就有什么?
郎朗刚一到克蒂斯音乐学院时,就深得校长格拉夫曼夫妇的喜欢。常常是这样,美国上流社会的夫妻之间,有一位喜欢郎朗,另一位也会马上喜欢上郎朗。格拉夫曼是俄裔犹太人,他是美国犹太协会的副会长。他在犹太人当中,是有相当地位的。他们老俩口身边没有孩子,郎朗每次到他们家上课时,都会享受到亲热的家庭氛围。
郎朗似乎很适应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他在没有去美国之前就喜欢与人见面时去搂抱对方。记得他那时才14岁,见到熟人,就上前搂抱,然后与人家比个儿。他特别愿意比个儿,那种拥抱和比个儿的情景,都显得十分亲切,很是招人喜欢。
美国人在表现情感方式上,也是喜欢拥抱,喜欢外露,而郎朗在回到北京时,几次在宾馆或演出剧场遇到美国来人时,都会喜出望外地上前与那些贵夫人们拥抱。而每每这时,便会使那些贵夫人们高兴地哇啦一阵子,那种氛围看上去就会让人受到感染的。这种外在的美国式的拥抱,无疑是郎朗受美国人喜欢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呢?美国经纪人称赞郎朗人品好,说郎朗不摆架子,对于媒体也好观众也好,总是笑脸相迎,不像有的大牌演奏家那么孤傲,那么难以令人接近。9・11事件当天,郎朗赶到纽约准备演出,当他睡至深夜时,突然被电话叫醒,让他赶紧打开电视。他以为电视里正在播放他的演出呢。郎朗打开来一看,世贸大楼一片火光。,冒烟的大楼上有人往下掉,人就像鸟儿一样。他睡眼朦胧还以为在拍电影呢。
当他真正明白怎么回事时,他们父子被困在一个广场上。许多人都在广场上徘徊,不能进楼里,人们担心随时会发生的危险。父子俩大眼瞪小眼,不知怎么办是好。当时郎朗的经纪人是布来克本。大个子的布来克本足有一米九十多。正是这样一位壮汉,居然被吓傻了,不知躲到哪里去了。郎朗父子给他打了一天电话,也无法与他联系上。
后来,好不容易打通了IMG总裁兰多的电话,郎朗头一句话就是问候兰多是否受到惊吓?这一问候可把兰多感动坏了。她知道郎朗就在世贸大楼不远处的广场上徘徊,如同无家可归的孩子。一整天没有水喝,连经纪人也找不到,那么危机的情境下,居然还这么关心问候没有处于危险区的人,这令她感慨不已。于是,总裁逢人便夸郎朗品性好。
其实,郎朗被追捧的重要理由是他的演奏魅力之所在。他的炫技,他的触键,他的特殊的极富夸张的动作,构成了他的独特冲击力,很煽情的。正如那位收藏家太太所言,听郎朗弹琴能够使他们感觉年轻,感觉到青春的活力与激情。
但是,郎朗的激情演奏也并不一定能够得到所有美国人的赞美,他也挨骂过。那是去年,郎朗与著名指挥家艾森巴赫在芝加哥音乐节上的合作,一老一少激情出场。他们第一天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变奏曲,艾森巴赫指挥的芝加哥爱乐乐团与郎朗珠联璧合,他们同样激情万丈,把场上观众弹得热情澎湃。特别是两人弹的四手联奏特别默契,简直妙不可言,令人叹为观止。结果他们把观众弹疯了,他们两人也将激情推到了极至。
翌日,《芝加哥论坛报》以显赫的标题骂他们:“两个不要脸的大疯子”。撰稿人居然是几年前,头一次将郎朗在芝加哥音乐节上捧红的首席记者。却在这篇文章中骂郎朗和艾森巴赫是两个大疯子,认为他们弹得根本不是作曲家的作品,而是他们自己。老的不尽指挥家责任,而是一味跟随着小的演奏,迁就他,怂恿他,还恶狠狠地说“坐火箭上来的这小子也该停一停了”!
芝加哥论坛报的影响是巨大的,一夜之间传得纷纷扬扬,有人说郎朗这回要完蛋了。郎朗顶住了压力。几个月后,又回到了芝加哥,这一次他是替波里尼来出场的,与著名的钢琴大师指挥大师巴伦波依姆合作。也是演出了三天。弹门德尔松的第一协奏曲,弹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第一天大受欢迎,第二天更火,因为他与巴伦波依姆进行了联弹。第三天,仍然是他与巴伦波依姆的联弹奖演奏推上颠狂,其受欢迎的程度是无法言说的。这一回郎朗父子等着看芝加哥论坛报的反应。还是那位首席记者,还是他写的大块文章,不过,这一回,他没有骂郎朗,不仅没骂,还结结实实地评述道:“郎朗在巴伦波依姆的带动下,弹得实在太好了!是叫人想象不到的好。”
而今年夏天,郎朗又一次与艾森巴赫合作重返芝加哥演出,郎朗这回弹奏得是贝多芬第四,郎朗将这首曲弹得自然是大受欢迎,弹出了一片热烈的叫好与欢呼声浪。弹完之后,郎朗父子不知道报纸会做何评论。当他们打开报纸之后,看到了一张的大照片,那是郎朗在一条大河边尽情舒展两臂,面向天空拍下的照片,有行字为:“郎朗要什么,就有什么。”又是那位记者,他在文章中说:“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像郎朗弹得这样美,他不愧为真正的艺术家!”
千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