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话剧《记忆中的红气球》回顾(一)
作者:石静
去年(2016)夏天,新体验艺术工作坊(以下简称:工作坊)非常荣幸地收到海燕舞蹈学校的邀请,参加首届渥太华“童心童梦”青少年专场文艺晚会。经商量,工作坊大胆地决定,把网络微电影“记忆中的红气球”(以下简称:红气球),改编成长度不足10分钟的同名“微”话剧。将一个网上点击率上百万的微电影改编成微话剧, 不失为一次大胆的艺术尝试。演出日定于2016年12月3日。
编导的挑战
挑战首先在于内容的表达。戏剧总是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来讲解故事的,而电影和话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又完全不同。 “红气球” 的故事情节看起来非常简单,矛盾并不激烈:它讲述了一个5-6岁的小男孩的母亲突然病逝,父亲不想让幼小的心灵受到打击,只告诉孩子妈妈去了天堂。总也见不到妈妈的孩子由于思念妈妈就忍不住打电话给警察局让警察帮助找妈妈。当孩子告诉警察:“爸爸说,妈妈去了天堂”,警察很快就明白了爸爸的用意。无意间,他继续了孩子爸爸的“善意谎言”,并在与孩子的电话交谈中出主意安慰孩子,来帮助这位不曾见过面的爸爸一同保护好孩子,使一颗幼小的童心不受到伤害 ......
这是一个平淡而细腻感人的故事。把微电影搬到舞台上,首先面对的挑战是剧本改编。如何编排内容,如何把握关键细节?并合理明晰地呈现在舞台上,真正打动观众?能否在10分钟之内,在舞台上演绎出感人的剧情?这些真的需要动番脑筋。
挑战之二来自演员选择与培训。“童心童梦”专场是需要有孩子出演的节目:剧中有2位主要角色,6岁的小男孩,Jerry;911的李警官 – 符合主办方的要求。有舞台表演背景的演员几乎没有,所选择的演员都必须经过一定的表演培训才能扮演剧中的角色。而如何把纯粹的业余演员快速培训到一定水平:既要说明故事,还要打动观众,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挑战之三来自电影与舞台剧的转换。众所周知,电影可以通过不停地编辑剪辑,不停地反复表演,不满意可以随时重演。YouTube上微电影的每个镜头,不知经过了多少次的拍摄,剪辑,再推敲,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点击率上百万的微电影,感动世界;而舞台上的表演,需要一气呵成,没有重来的机会,没有剪辑的机会。特别是孩子的戏份,对孩子来说挑战太大了。
如何处理上述这三项挑战,老实说,没有先例和经验。一句话,没干过!
要说面对挑战,“工作坊”还愿意大胆的尝试创新,那是因为有个驱使的动力:“记忆中的红气球” 细腻感人的故事,那平凡中的不平凡中呈现出来了的对孩子的,以及人与人之间极其自然的爱护,呵护,深深打动了我们,也激励着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知悉了解这个故事!就这样,我们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 让故事“记忆中的红气球”走上渥太华童心童梦少儿专场舞台。
舞台/舞美设计
舞台布景设计是非常闹心的事情。我们没有舞美设计人员;没有资金去制作布景。舞台简陋些没有关系,但是如何能够把呈现故事的场景做得可信,可演,美观,那真是令人闹心的事情。为了尽可能的忠实于原本真实故事,保留微电影里的关键细节,我们在形式上尽可能多地运用了舞台灯光的特点。比如一开始的暗场,随即音乐的出现,主要都是为了让观众逐渐安静下来,随后出现的女声画外音,轻轻的暖暖的充满希望祈求的引出了故事,带出了悬念。
“我们泪流满面,步步回头。可是,我们只能往前走。多么希望风可以再暖一点,妈妈可以陪我再久一点。还好,气球能替我飞翔,朝着你去的方向,寻你。对于孩子来说,最伟大的爱莫过于帮助孩子们建立一个健康牢固的内心世界。记忆中的红气球 - 6岁小男孩报警寻找他最亲爱的妈妈,那么警察的回答是 ...什么呢?” 这是微话剧的开始。
之后用两束聚光灯(其它部分的舞台虚掉),左边:李警官的办公室;右边:孩子家里的小桌小椅,小男孩拿着电话机,点明了故事的场所,同时也让主人工 - 人物出现在舞台上,展开故事;场景与场景之间的灯光的切换,画外音的叙述,结合背景视屏图像,达到承上启下,对故事的时间地点变化做出明确的交代,简练中不失明朗度,大量红色氢气球出现在舞台上,点题而又非常给气氛,等等,在没有特定舞美设计,灯光设计,特别是没有很多资金来制作布景道具的情况下,这样的舞台场景设计显然达到了既简单又完全不影响故事的感染力,而感染力来自于编,导,演的用心认真投入创作 – the Dedication - 这是我们能够去努力达到的方向。
演员 – 招生面试与排练
挑选演员,我们从招生训练开始。2016年9月下旬筹备,10月发出招生简章。 培训从10月29日开始,到11月底结束,总共6堂课。学员既是学生也是演员。
记得 2016年10月21日周五的晚上,鹿氏中医馆教室里灯光明亮,除了成人,大约有9个5岁至7岁的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陆陆续续地走进教室。这是一次面试。短剧需要2位主要演员:儿童演员5-6岁饰演剧中的 Jerry,成人演员饰演李警官。经过面试,最终我们决定启用2位小演员,芮芮与润润,同时饰演 Jerry;任维强(Kevin)饰演李警官。
选用两个孩子同时练习演Jerry,也是考虑到小孩子的不确定性,要知道当时的这2位小演员,芮芮6岁半,润润才6岁还不到。
开始排练前,我就对家长说明:12月3日的演出,只有一个Jerry出演,另一个为“后备队员“。开始无法知道谁合适上演,老师不知道,家长也对孩子的表现无法预测。另外,还必须做好准备,无论孩子排练场有多好,一旦到了大舞台上,面对黑压压的观众群,加上灯光一暗一亮的变化,孩子头一次是否会被吓着?是否会突然怯场而 “罢演”?许多未知因素!
同样对我来说也一样,人生头一回给6岁的孩子上表演课,什么“火候”是个准,都是未知。一切都在感觉中尝试,尝试中感觉。对我来说 ,这部微话剧,两位小演员是最大的挑战。微电影拍摄时孩子的表演可以一次次的拍摄直到满意为止,可是话剧到了舞台上就要一气呵成,一锤定音!到底最后效果怎样,实在没有把握。无论怎样,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排练得越熟练,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舞台风险。
2位小演员也太不容易,从晚上6点开始到8点,有时甚至8点半,这么丁点儿的孩子2个多小时不停地跟着故事走,说故事中的话,做故事中人物的动作,表达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这些都需要相当的专注和毅力。
李警官,另一个主角。没有演过戏的Kevin第一次接受 “男一号” 的角色,难度可想而知。他曾经在2014年秋冬参加过四季诗社的第一期朗诵表演培训班,继而又在2015年初的结业演出,以“追梦”为主题的朗诵音乐会上表演朗诵。那是他的的头一次在舞台上表演。表演话剧人生第一回。从这次表演学习班的第一天起他就认真揣摩角色特征,以及感受李警官的内心世界;他不断提问题,调整纠正自己的每一个动作细节。每次上课,一遍又一遍,两个小孩可以轮换休息,李警官只有一个无法轮换,每次他都认真的与不同的Jerry配合练习。我记得有一回,他终于忍不住了说,“我也想喝点水”。抱歉,Kevin,我太想着孩子,而忘了你的辛苦,向你真诚的道歉。
功夫不负认真用功的人!Kevin成功的饰演了“李警官”。尽管他自己对自己的表演表示不满意,我很能理解。艺术总是追求完美,因而演员永远对自己的演出不满意。但是,演出之后有观众评论:“真看不出他是头一次演话剧!”
芮芮和润润-都是我们可爱的Jerry! 哪位出演?纠结!
排练中两个孩子,两个Jerry,在两位妈妈的配合下,都非常认真。每次上课排练都十分投入。只是芮芮上课前曾对妈妈说,他只上课不上台。但是第二堂课的课堂上,他告诉我说,“老师,我想上台演出”。逗得我们都忍俊不住的笑出声来。记得有一次排练时需要孩子站在镜子前看自己,但实际上的镜子是“虚”的,演员站在台前向前方看去,镜子在自己的想象中,而演员看着前方就好比看着真实的镜子。芮芮觉得好玩说,”Oh, invisible mirror!”. 我笑了,觉得孩子们的理解很正确,This is truly a “invisible mirror”; this mirror exists, when actor believes that there is a mirror in front of him!
三堂课后,两个孩子们基本都能把全剧完整地连串下来。课时进行到第四课时,我基本对演员的情况有了比较明晰的认识。
两个Jerry 各有特色。芮芮,调皮好动,理解了就敢说敢做,说话声音大,胆子也较大。这位小演员需要加强内心的体验,比如Jerry思念妈妈的痛,以及被妈妈 “忘却和抛弃” 的伤感,等等;润润,则相反,他乖巧听话,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说话声音小;胆子较小,那副小不点羞羞的模样,很让人产生同情想帮助他。 润润这位小演员不需要怎么演,他就是Jerry,只是需要勇敢些,放开,放大声音就更好。芮芮和润润,12月3日演出日哪个上?纠结!
我试着寻取各方意见。扮演李警官的Kevin说,2个Jerry他都喜欢!扮演Jerry爸爸的马文晓说,2个Jerry他都喜欢!我问了朱丽颖老师,她同意我对2位Jerry各具特色的评价。然而,我必须做出选择- 二选一。纠结极了!
我痛苦地做出决定:用芮芮出演Jerry。原因仅是,芮芮比润润大些,性格大胆些,兴许更容易适应舞台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当然,另一个孩子也不闲着,饰演Jerry的Brother(配角),也是要出现在舞台上的 - 也能得到锻炼。
艰难的决定得到两位孩子的家长的极大配合和理解。我好幸运,有这2位妈妈,孙维和晔煜。
作者:石静
去年(2016)夏天,新体验艺术工作坊(以下简称:工作坊)非常荣幸地收到海燕舞蹈学校的邀请,参加首届渥太华“童心童梦”青少年专场文艺晚会。经商量,工作坊大胆地决定,把网络微电影“记忆中的红气球”(以下简称:红气球),改编成长度不足10分钟的同名“微”话剧。将一个网上点击率上百万的微电影改编成微话剧, 不失为一次大胆的艺术尝试。演出日定于2016年12月3日。
编导的挑战
挑战首先在于内容的表达。戏剧总是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来讲解故事的,而电影和话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又完全不同。 “红气球” 的故事情节看起来非常简单,矛盾并不激烈:它讲述了一个5-6岁的小男孩的母亲突然病逝,父亲不想让幼小的心灵受到打击,只告诉孩子妈妈去了天堂。总也见不到妈妈的孩子由于思念妈妈就忍不住打电话给警察局让警察帮助找妈妈。当孩子告诉警察:“爸爸说,妈妈去了天堂”,警察很快就明白了爸爸的用意。无意间,他继续了孩子爸爸的“善意谎言”,并在与孩子的电话交谈中出主意安慰孩子,来帮助这位不曾见过面的爸爸一同保护好孩子,使一颗幼小的童心不受到伤害 ......
这是一个平淡而细腻感人的故事。把微电影搬到舞台上,首先面对的挑战是剧本改编。如何编排内容,如何把握关键细节?并合理明晰地呈现在舞台上,真正打动观众?能否在10分钟之内,在舞台上演绎出感人的剧情?这些真的需要动番脑筋。
挑战之二来自演员选择与培训。“童心童梦”专场是需要有孩子出演的节目:剧中有2位主要角色,6岁的小男孩,Jerry;911的李警官 – 符合主办方的要求。有舞台表演背景的演员几乎没有,所选择的演员都必须经过一定的表演培训才能扮演剧中的角色。而如何把纯粹的业余演员快速培训到一定水平:既要说明故事,还要打动观众,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挑战之三来自电影与舞台剧的转换。众所周知,电影可以通过不停地编辑剪辑,不停地反复表演,不满意可以随时重演。YouTube上微电影的每个镜头,不知经过了多少次的拍摄,剪辑,再推敲,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点击率上百万的微电影,感动世界;而舞台上的表演,需要一气呵成,没有重来的机会,没有剪辑的机会。特别是孩子的戏份,对孩子来说挑战太大了。
如何处理上述这三项挑战,老实说,没有先例和经验。一句话,没干过!
要说面对挑战,“工作坊”还愿意大胆的尝试创新,那是因为有个驱使的动力:“记忆中的红气球” 细腻感人的故事,那平凡中的不平凡中呈现出来了的对孩子的,以及人与人之间极其自然的爱护,呵护,深深打动了我们,也激励着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知悉了解这个故事!就这样,我们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 让故事“记忆中的红气球”走上渥太华童心童梦少儿专场舞台。
舞台/舞美设计
舞台布景设计是非常闹心的事情。我们没有舞美设计人员;没有资金去制作布景。舞台简陋些没有关系,但是如何能够把呈现故事的场景做得可信,可演,美观,那真是令人闹心的事情。为了尽可能的忠实于原本真实故事,保留微电影里的关键细节,我们在形式上尽可能多地运用了舞台灯光的特点。比如一开始的暗场,随即音乐的出现,主要都是为了让观众逐渐安静下来,随后出现的女声画外音,轻轻的暖暖的充满希望祈求的引出了故事,带出了悬念。
“我们泪流满面,步步回头。可是,我们只能往前走。多么希望风可以再暖一点,妈妈可以陪我再久一点。还好,气球能替我飞翔,朝着你去的方向,寻你。对于孩子来说,最伟大的爱莫过于帮助孩子们建立一个健康牢固的内心世界。记忆中的红气球 - 6岁小男孩报警寻找他最亲爱的妈妈,那么警察的回答是 ...什么呢?” 这是微话剧的开始。
之后用两束聚光灯(其它部分的舞台虚掉),左边:李警官的办公室;右边:孩子家里的小桌小椅,小男孩拿着电话机,点明了故事的场所,同时也让主人工 - 人物出现在舞台上,展开故事;场景与场景之间的灯光的切换,画外音的叙述,结合背景视屏图像,达到承上启下,对故事的时间地点变化做出明确的交代,简练中不失明朗度,大量红色氢气球出现在舞台上,点题而又非常给气氛,等等,在没有特定舞美设计,灯光设计,特别是没有很多资金来制作布景道具的情况下,这样的舞台场景设计显然达到了既简单又完全不影响故事的感染力,而感染力来自于编,导,演的用心认真投入创作 – the Dedication - 这是我们能够去努力达到的方向。
演员 – 招生面试与排练
挑选演员,我们从招生训练开始。2016年9月下旬筹备,10月发出招生简章。 培训从10月29日开始,到11月底结束,总共6堂课。学员既是学生也是演员。
记得 2016年10月21日周五的晚上,鹿氏中医馆教室里灯光明亮,除了成人,大约有9个5岁至7岁的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陆陆续续地走进教室。这是一次面试。短剧需要2位主要演员:儿童演员5-6岁饰演剧中的 Jerry,成人演员饰演李警官。经过面试,最终我们决定启用2位小演员,芮芮与润润,同时饰演 Jerry;任维强(Kevin)饰演李警官。
选用两个孩子同时练习演Jerry,也是考虑到小孩子的不确定性,要知道当时的这2位小演员,芮芮6岁半,润润才6岁还不到。
开始排练前,我就对家长说明:12月3日的演出,只有一个Jerry出演,另一个为“后备队员“。开始无法知道谁合适上演,老师不知道,家长也对孩子的表现无法预测。另外,还必须做好准备,无论孩子排练场有多好,一旦到了大舞台上,面对黑压压的观众群,加上灯光一暗一亮的变化,孩子头一次是否会被吓着?是否会突然怯场而 “罢演”?许多未知因素!
同样对我来说也一样,人生头一回给6岁的孩子上表演课,什么“火候”是个准,都是未知。一切都在感觉中尝试,尝试中感觉。对我来说 ,这部微话剧,两位小演员是最大的挑战。微电影拍摄时孩子的表演可以一次次的拍摄直到满意为止,可是话剧到了舞台上就要一气呵成,一锤定音!到底最后效果怎样,实在没有把握。无论怎样,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排练得越熟练,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舞台风险。
2位小演员也太不容易,从晚上6点开始到8点,有时甚至8点半,这么丁点儿的孩子2个多小时不停地跟着故事走,说故事中的话,做故事中人物的动作,表达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这些都需要相当的专注和毅力。
李警官,另一个主角。没有演过戏的Kevin第一次接受 “男一号” 的角色,难度可想而知。他曾经在2014年秋冬参加过四季诗社的第一期朗诵表演培训班,继而又在2015年初的结业演出,以“追梦”为主题的朗诵音乐会上表演朗诵。那是他的的头一次在舞台上表演。表演话剧人生第一回。从这次表演学习班的第一天起他就认真揣摩角色特征,以及感受李警官的内心世界;他不断提问题,调整纠正自己的每一个动作细节。每次上课,一遍又一遍,两个小孩可以轮换休息,李警官只有一个无法轮换,每次他都认真的与不同的Jerry配合练习。我记得有一回,他终于忍不住了说,“我也想喝点水”。抱歉,Kevin,我太想着孩子,而忘了你的辛苦,向你真诚的道歉。
功夫不负认真用功的人!Kevin成功的饰演了“李警官”。尽管他自己对自己的表演表示不满意,我很能理解。艺术总是追求完美,因而演员永远对自己的演出不满意。但是,演出之后有观众评论:“真看不出他是头一次演话剧!”
芮芮和润润-都是我们可爱的Jerry! 哪位出演?纠结!
排练中两个孩子,两个Jerry,在两位妈妈的配合下,都非常认真。每次上课排练都十分投入。只是芮芮上课前曾对妈妈说,他只上课不上台。但是第二堂课的课堂上,他告诉我说,“老师,我想上台演出”。逗得我们都忍俊不住的笑出声来。记得有一次排练时需要孩子站在镜子前看自己,但实际上的镜子是“虚”的,演员站在台前向前方看去,镜子在自己的想象中,而演员看着前方就好比看着真实的镜子。芮芮觉得好玩说,”Oh, invisible mirror!”. 我笑了,觉得孩子们的理解很正确,This is truly a “invisible mirror”; this mirror exists, when actor believes that there is a mirror in front of him!
三堂课后,两个孩子们基本都能把全剧完整地连串下来。课时进行到第四课时,我基本对演员的情况有了比较明晰的认识。
两个Jerry 各有特色。芮芮,调皮好动,理解了就敢说敢做,说话声音大,胆子也较大。这位小演员需要加强内心的体验,比如Jerry思念妈妈的痛,以及被妈妈 “忘却和抛弃” 的伤感,等等;润润,则相反,他乖巧听话,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说话声音小;胆子较小,那副小不点羞羞的模样,很让人产生同情想帮助他。 润润这位小演员不需要怎么演,他就是Jerry,只是需要勇敢些,放开,放大声音就更好。芮芮和润润,12月3日演出日哪个上?纠结!
我试着寻取各方意见。扮演李警官的Kevin说,2个Jerry他都喜欢!扮演Jerry爸爸的马文晓说,2个Jerry他都喜欢!我问了朱丽颖老师,她同意我对2位Jerry各具特色的评价。然而,我必须做出选择- 二选一。纠结极了!
我痛苦地做出决定:用芮芮出演Jerry。原因仅是,芮芮比润润大些,性格大胆些,兴许更容易适应舞台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当然,另一个孩子也不闲着,饰演Jerry的Brother(配角),也是要出现在舞台上的 - 也能得到锻炼。
艰难的决定得到两位孩子的家长的极大配合和理解。我好幸运,有这2位妈妈,孙维和晔煜。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