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的困惑:中国人非要吐痰喧哗吗?[转贴]

冬天

领悟
VIP
注册
2003-02-17
消息
1,079
荣誉分数
4
声望点数
148
看了心寒.......

看了这篇文章的回帖更心寒..........

中国人有句口头禅:从小事做起。其实,道德往往是在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财物等一些小处、细节中体现的。而常常被中国人忽视的吐口痰、喧哗两声这些小处和细节,却是“老外”们衡量一个开放的国度国民素质的重要依据。


  “老外”皱眉:有些中国人在公共场合有失风范

  在中国工作或生活的“老外”们在谈到中国人的道德观时,显得很困惑。一方面,他们对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孝顺敬老和家庭责任感充满溢美之词,另一方面却觉得人们在公共场合的种种鲁莽行为不可理喻。

  为一家中国媒体工作的新西兰人格雷格・卫切莱说,虽然中国人在单位等“小群体”中保持温文尔雅,但在公共场合的“大群体”中却常常表现得有失风范。

  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人多”的关联词是“拥挤”,而“拥挤”的关联词是“加塞”。事实上,人们对秩序的视若无睹已经惹恼了很多“老外”。卫切莱说:“每当我排队等候上车、买票或在快餐店点餐时,总看到有人插队。这些人对其他排队等候服务的人没有一点起码的尊重。”

  曾在北京印刷学院作过英文老师的美国人珍妮・李经历过太多的“加塞”情形:“北京的地铁每天都是如此。车门一打开,人们会像潮水一样挤进来,奔向空座,而想下车的乘客则被堵在门口。”

  她还讲述了国庆节前自己在北京火车站售票窗口排队买票的一次经历:“一部分人耐心地排着长队,也有很多人挤到窗口前询问什么,或以咨询为借口插队买票。队列里的人都很愤怒,大喊着‘请排队’,但没有用。不远处的治安人员对此也置之不理。”拥有200多万辆机动车的北京也因某些司机的不文明行为而使其形象受到牵连。“这里,汽车不给行人和自行车让路,而在许多西方国家,这是非常粗鲁的行为。中国的有车族似乎有种优越感,觉得有了车,就可以主宰马路了,全然不把路人和自行车放在眼里。”在中国从事新闻工作的澳大利亚人约翰・伊文说。

  目前在北京语言大学念书的西班牙学生安东尼奥・布罗透则列举了其他一些公共场合的不文明行径:“马路上仍有痰迹和口香糖,垃圾被扔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许多公厕臭味难闻、打扫得马马虎虎。”

  “小群体”与“大群体”中的道德观念失衡

  中国人知道孝敬自己的老人,却常常“不记得”在公共汽车或地铁里给其他老人让座。是什么造成了中国人在“小群体”和“大群体”中道德观念的失衡?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甘绍平一语道出其中的关键:“中国人有自己的传统美德,但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道德重人伦、礼教,家规、乡规发展完善,而现代工业化社会、甚至信息化社会所需求的公共道德、公共社会生活规范却没有发展的土壤。”

  甘绍平指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民众是不具备平等身份的“臣民”。他们被动履行义务,权利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不足,而社会公德的发展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自觉的社会责任感。

  他说:“市场经济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结构,民众的工作、交友、娱乐等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由依附村落、单位等‘熟人社会’转而置身公众生活,但其公共和公德意识仍显淡薄。”

  他举例说,成千上万的农民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城市打工,他们向往过上优裕的生活,但对城市环境、对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并不适应。因为固有的生活习惯,加上因脱离“熟人社会”而丧失来自亲友、邻人道德约束力,他们在陌生人面前显得“随心所欲”“不讲公德”。

  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东方伦理学博士后李萍指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欠缺导致城里人也会道德失范。她说:“很多细节问题,比如吃饭时不要随便翻菜、不要把筷子伸到别人面前的盘里夹菜,这些最起码的文明规范不是靠学校开设专门的课程教学生,而是靠家长从小教导孩子。我们的家长做得也很不够。”

  国家公职人员为何没能成为社会的道德楷模

  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虽然吐痰要受罚,交通规则繁杂而具体,但“老外”们认为,“执法不力”是一大问题。“因为人们的违规行为不受到严惩,所以中国人对法律法规的敬畏比许多西方人要差很多。”珍妮・李说。

  专家认为,要有效地落实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就必须克服长期存在的“官本位”思想。曾在日本留学两年的李萍告诉记者一个例子:到中国访问的日本代表团的团长往往是一位官员,其职责是为团里的医生、律师或学者代表们服务的,而代表们才是日本社会尊重的核心人物。而中国接待方往往根据传统思维方式,对团长礼待有加,对代表们却不甚恭敬,造成对方的不满。

  李萍说,正是因为有“官本位”的思想,不少官员为自己谋求特权,在公共场合也不例外。他们对普通老百姓没有尊重,更谈不上对秩序的尊重了。这些人也成为“法治”的最大障碍,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法律的执行者和监督者。

  她认为,国家公职人员本应是社会公德、道德规范最好的示范阶层。然而,一些年轻的国家公职人员可以随意对前来办事的年长者直呼其名,警察有可能是带头违反交通规则的人。“问题就在于中国没有一个阶层整体能够成为社会的道德楷模,虽然劳动模范和优秀教师每年都有评选,但却不足以形成群体示范力量,也不能挽回公众对道德的信心。”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伦理研究室主任余涌认为,加强道德建设,就必须严格对为政者的道德要求。这当然要诉诸为政者的道德自律,诉诸社会的舆论监督,但更要诉诸制度,诉诸选拔、任用、管理和奖惩公务人员的各种机制,诉诸这些机制中对道德标准的尊重,诉诸“依法治国”在行政系统中的权威性。

  专家同时指出,法非万能,其能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而改造心境、提高修养还得依靠道德教育。

  不论是珍妮・李、卫切莱,还是目前在中国推广法国旅游事业的贝内蒂克特・拉佩蕾蕾都认为,中国现在必须依靠健全的法规制度来遏制公共场合的不文明行径,然而这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在公共场合不要吐痰、不要大声喧哗,没人会有粗鲁的举动。很多中国需要强制实施的文明礼貌行为在我们国家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他们说。

  李萍认为,道德建设,除了加强家庭教育,还得克服学校教育的弊端。“我们的传统教育体制学科分得过细,过于狭隘,忽视了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我们必须鼓励学生更多地体验公共生活,让他们在群体中发展人本主义意识、关注人与人的日常关系和平凡需求。”李萍说。

  要彻底根除中国人在公共场合的不良习惯,首先必须规范和约束外部行为,然后再通过适当的教育慢慢提高内部境界,由外及内、由末及本培养个人道德和公共道德。中国伦理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希仁指出,这是道德建设的规律。
 
我们在这些方面确实很有改进的必要。忠言逆耳利于行,不应对类似有建设性的批评持抵触情绪。只有不断吸取教训不断改过,民族才有发展,社会才会进步。

从自己作起,从小作起是最容易最有效的事。
 
有插队,吐痰的不良习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种死不认错,并“这是中国,关老外什么事情”的态度。

看看那些写在sina上的评论就知道了。

古代帝王尚知纳鉴,难道现代的中国人连这点能力都没有了?还是所谓的“民族情绪”在作怪
 
是啊,看了那些吐痰、喧哗有什么不好的评论,觉得就这样安于现状的社会,怎么可能进步?怎么可能发展?sighing....
 
自从来到加拿大之后
我还没有见过中国的同胞随地吐痰的
倒是看到一些当地人。。。
 
首先应该问“为什么中国人会做这个,做那个”,或者“做这错事,做那错事”。

正己永远在正人前面。

同时也应该看到,即使批评的人自己没有做到这一切,我们也应该做到这一切。
 
北方汉语由于受胡音影响,传统汉语中的若音消失,说话是直嗓子,从喉弄里直接发声,容易让人以为喧哗
 
最初由 snoopy 发布
自从来到加拿大之后
我还没有见过中国的同胞随地吐痰的
倒是看到一些当地人。。。

恩,同感。我觉得没必要去跟别人比什么谁素质高,自己最起码要有个基本的标准,或者说做的事情对的起自己。
 
最初由 oldman 发布
北方汉语由于受胡音影响,传统汉语中的若音消失,说话是直嗓子,从喉弄里直接发声,容易让人以为喧哗

high :cool:
 
最初由 chengchy 发布
有插队,吐痰的不良习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种死不认错,并“这是中国,关老外什么事情”的态度。

看看那些写在sina上的评论就知道了。

古代帝王尚知纳鉴,难道现代的中国人连这点能力都没有了?还是所谓的“民族情绪”在作怪

没错,强大自己的民族、维护国家尊严不是建立在不承认自己的缺点的基础上的。
 
最初由 oldman 发布
北方汉语由于受胡音影响,传统汉语中的若音消失,说话是直嗓子,从喉弄里直接发声,容易让人以为喧哗

高!!
 
曾在北京街上看到两人打招呼,每人吼两下:

甲:嘿!三儿!

乙:唉!嘿!

没了
 
国内汽车不让行人和自行车到是有点原因的
人太多,自行车太多
不象国外,让行人和自行车顶多也就是等个几十秒的事
在国内你要是让一下行人和自行车
估计几分钟内就别想走了
那自行车和行人大潮会源源不断的从你车前走过的
再加上国内行人自行车从来不遵守交通灯
情况更惨
所以不是不想让行人,是不敢让
要是国内的行人自行车也象这里那么少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慢那么几秒钟让一下的
 
最初由 LogyBear 发布
国内汽车不让行人和自行车到是有点原因的
人太多,自行车太多
不象国外,让行人和自行车顶多也就是等个几十秒的事
在国内你要是让一下行人和自行车
估计几分钟内就别想走了
那自行车和行人大潮会源源不断的从你车前走过的
再加上国内行人自行车从来不遵守交通灯
情况更惨
所以不是不想让行人,是不敢让
要是国内的行人自行车也象这里那么少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慢那么几秒钟让一下的

但要先走的那方,最起码给个手势吧?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