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土地“丁财两旺”看楼市

情何以堪

总瓢把子
注册
2002-03-24
消息
1,753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前不久,香港特区政府今年的首次卖地大获丰收,令人欢欣鼓舞,以致当地各大报章在次日都不约而同地发表社论、社评,给予非常积极的评价。而卖地立即发挥连带效应,在此后香港股指连升的五日中,地产股成为升幅最大的耀眼板块。

用商业意识异常强烈的港人的话说,这次卖地是实实在在的“丁财两旺”。

先看“丁”,本港地产业的“巨无霸”几乎全部到齐:“长实”副主席李泽钜,“信置”主席黄志祥,“恒隆”主席陈启宗,“恒基”执行董事李家诚。就连很久不现身这类场合的华懋集团主席“小甜甜”龚心如,也亲临现场督战。真可谓“群贤毕至”。再看“财”,经过多番竞叫,四块地皮全数卖出,而且全部超过市场人士的预期价,特别是备受关注的西九龙填海区的那块地皮,由“信和置业”以16.4亿港元夺得,比开价高近50%,比预期价也要高22.4%。四块地,总共为政府库房带来了29.7亿港元进账,一举超过了去年全年的卖地收入。相比之前的多次清冷场面和惨淡结局,港府卖地这天的确是近四年来少有的“好日子”,地产商、政府终于实现了期盼已久的“双赢”。

香港的楼市终于开始复苏啦!为这一天高兴的不仅仅是香港的“财爷”和地产商,还有许多已经或准备涉足这个领域的投资者,还有更多以此作“风向标”判断香港经济兴衰的普通市民。尽管不少人为之欣喜地欢呼雀跃时,心里并不十分塌实,因为在以往几年中,也曾出现过一些小“波澜”,但都是笑声未落,楼市就又调头继续下沉了。但是,楼市毕竟是沉闷得太久了,人们不愿意放弃难得的“宣泄”机会,更不愿意放弃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客观说,人们这次“兴奋”多半不是“虚火”,有一定的实在理据。且不说“群贤毕至”竞相举牌的热烈场面和超出预期的库房收入,单就一块地皮的异常“走红”,也能给人以相当宽广的想象空间。“信置”以16亿多买得的那块地的“近邻”,是2000年12月卖出的。由于当时只有“恒隆”一家举牌,那块地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以低价成交。现在那一地区建成的新楼出售价格是每平方英尺3000至3400元。“信置”现在以大大高于开价的价格买地,预计几年后,必须以4000元的单价卖楼,才能获得理想的收益。比现时高出两成到三成的“预期”楼价,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地产商们对未来楼市走势的估计。虽然他们不是未卜先知的神仙,但他们绝对属于香港乃至世界商家中“最精明”的一群。在整体经济“热浪”中,他们往往也难免发出一些致命的“昏招”,但在整体“冰冷”的情况下,他们是不会整齐划一地拿上十亿的巨资冒险“打水漂”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人们就是把他们视为一群市场经济激流中反应敏感的鸭子,从他们是否肯“下水扎猛捕食”,来判断未来楼市气候的。一只鸭子下水,不代表春天的到来。现在,一群“鸭子”都争着“下水”,人们有理由认为楼市“回春”的日子不会远了。  楼市的冷暖,最终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而供求的变幻起伏,又受到本地整体经济状况及外围环境走向的影响。前些年,在世界性泡沫经济风起云涌的大潮流中,本港也紧跟“热旋”扶摇直上。泡沫经济的“重灾区”房地产业,在完全扭曲的供求信息刺激下,像野马脱缰驶上畸形发展轨道,楼价的飙升速度令人瞠目结舌。楼市“颠峰”时期,港岛黄金地段写字楼,曾开出过近两万元一平方英尺的“天价”;理想地段的住宅,也创造过差不多同样的“辉煌”。政府、发展商和倒卖“楼花”的小炒家,都狠尝了几年楼市“疯狂”的甜头。比香港更“风光”的日本,更是“点石成金”,区区三十几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市价”,一度曾超过了美国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沃土。但无根底的暴起之后,必然是插水式的暴跌。日本为此已经付出了超过十年持续经济低迷的代价,香港的楼价也比高峰期跌落了一半以上。细做分析,香港楼市的降温,有其绝对合理的一面,经济高热阶段的“预期”肯定是失准的,而建立在失准预期基础上的投资、投机行为,是一种虚假的市场需求,只能维持对价格的短时间刺激。随着泡沫经济的爆裂,虚假需求也迅速烟消云散;高楼价失去虚假需求的支撑,必然立即倾覆。当然,造成楼市低迷时间过久的,也确有特殊的因素。例如亚洲金融风暴的袭击、世界性经济衰退的拖累,香港整体经济的不景,以及“冰冻”时期人们过分紧张的消费心理,都使现实市场需求萎缩到了现实消费能力之下。投机的离场,有需求并有能力买来自住的又不敢贸然入市,楼市冷、楼价跌也就势不可挡了。

经过市场较长时间的自发调节,再加上特区政府一系列的政策调整,“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合力,终于使紊乱的香港楼市逐步趋于稳定、见底止跌。用中医的话说,这是自身调理到位。而当此之时,中国内地经济持续向好和美国等外围经济出现复苏苗头的“利好”信息,又从心理上对港人发挥了正面作用,增强了大家对香港经济转好的信心。在这种有利环境下,被掩盖的潜在消费能力自然开始变成现实的消费行动,近期将军澳、西九龙和马鞍山地区一些新楼盘的热卖,就是最实际的表现。

据推算,1997年高峰期时,香港市民平均供楼的月支出要超过家庭每月的总收入;而由于楼价和银行贷款利率的双双大幅降低,现在市民平均供楼的月支出只占家庭总收入的25% 左右。这一供款状况,大抵与欧美相近,相当于本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水平。而近十多年来,尽管经历了金融风暴的冲击、经济衰退的影响,但港人的平均收入水平还是大大提高了,自己买楼居住的能力随之显著增强。这也是近来失业率继续上升、裁员减薪不止、外贸出口仍降,但买楼市民却逆势增加的根本原因。适宜的“天时”,加上得力的促销手段,实际存在的消费能力,就会顺畅地“破土而出”。香港人多地少的自然状况,难以改变;香港人均收入居世界前列,是客观事实;香港的“无房户”仍占相当大的比例,居住面积普遍狭窄,其中不少人具备买房或扩大面积的经济实力。这些就是呼唤香港楼市复苏的基本因素,也是支撑香港楼价在今后一段时期里能够保持较高水平的基本支柱。从这个角度说,靠实际消费能力催动的地产热卖、新楼旺销,应该被视为“春汛”,而不是“回光”。

毋庸讳言,虽然与1997年相比,香港的楼价已经跌落了 60%,许多港人被跌出了“血”,但与周边绝大多数地区相比,香港依然是房价的“制高点”。高房价抬起的高人工,主要由这“双高”构成的高成本,始终是香港的经济“软肋”,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因此,从长远计,笔者坚定地认为,目前香港楼市只是找到了现阶段的供求平衡点。香港的楼价不仅不可能再登上1997年那样婉若天宫似的“海市蜃楼”,而且会随着经济的转型,不断发生变动,逐步与“邻居”缩小差距。因为只有这样,香港才能保持“营商宝地”、“增值福田”的永恒魅力。也许在人们刚刚闻到些许“春”的气息时,不该说这种扫兴话,但实在是担心“炒家”又闻风而起。
:)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