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
欧洲媒体终于证实《亚洲周刊》独家报道,北约战机轰炸中国驻南国使馆是蓄意
的,以为南国总统米洛舍维奇在使馆内,并要摧毁电子战设备。
在江泽民访英前夕,两份欧洲报章──伦敦的《观察家报》与丹麦哥本哈根的《政
治报》十月十七日联合报道,多名北约政府及军事官员承认,美国战机轰炸中国驻贝尔
格莱德大使馆的事件并非意外,而是蓄意的战争行为。
英国外交大臣库克(郭伟邦)立即在英国广播公司的晨间新闻节目中回应:“这一
胡乱报道,我看没有丝毫事实根据。”库克肯定没有看过这篇题为《北约故意袭击大使
馆》的报道,因为它包含比“丝毫”多得多的事实根据。
消息来自高层官员
由丹麦《政治报》记者延斯.霍尔舍、英国《观察家报》记者约翰.斯威尼和埃
德.武利厄米组成的调查小组披露的这一消息,震惊了整个北约机构和美国媒体,因为
他们的消息来源可信度高,包括:意大利那不勒 斯空军基地的北约飞行控制军官、在
马其顿监测南斯拉夫无线电通讯的情报人员,以及布鲁塞尔北约总部的一名高级官员。
《观察家报》的外国新闻编辑博蒙特在刊登报道前,坚持要匿名消息来源“验明正
身”,他表示,其中一名官员属于“可能接触到的最高层一级”。
报道主要建基于霍尔舍的新闻挖掘上。霍氏今年五月被《政治报》派驻阿尔巴尼
亚,负责报道那伫的科索沃阿族难民营。在接受亚洲周刊的电话采访时,霍尔舍回忆
说,他获悉北约炸中中国大使馆时,就知道北约的 “旧地图”解释完全站不住脚,
“但自己那时对此并不十分关注”。六月,霍尔舍随北约部队进入科索沃后,遇到一名
北约情报官,开始得到怀疑的理据。“这名情报官告诉我,中国大使馆曾被用作一个无
线电转播中心,这也就解释了它为甚么会被炸”。
这名在马其顿从事电子侦察的情报官说:“北约一直在寻找贝尔格莱德的无线电发
射台。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奇官邸四月二十三日被炸后,无线电讯号消失了二十四小
时,但后来又出现了,我们发现它来自中国大使馆。”
霍尔舍电话采访贝尔格莱德市政府的土地登记局,发现美国声称的计划攻击目标联
邦军需局,距中国大使馆甚远,但这还不足以让他得出结论。直到九月底,即江泽民访
英前三周,霍尔舍终于确定袭击大使馆是一项有意的战争行为,因为霍尔舍在一个筹款
会上遇到在北约总部担任高级情报官的老相识,“他是个讯息的宝藏,确认了每一个细
节”。
在伦敦,《观察家报》的记者访问了另一名高级军官,披露北约在选择攻击目标时
有个“双轨”系统:先由北约侦察机和士兵选定初级目标,然后由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和
英、法、德三国的领袖认可;另一轨道的目标选择则“完全由美国单独控制”,包含一
些“政治敏感 ”目标,须得到美国总统或美国国家安全局同意。
蓄意轰炸不再是秘密
那不勒斯空军基地的飞行控制官表示,中国大使馆原本被列为 “非攻击对
象”,标明的新址地点也正确,并非如北约及美国国防部事后所说用了旧地图。
这几位记者还引述美国国家地图局(NIMA)的消息来源说,“ 旧地图说”是一
则谎言。霍尔舍表示:“几乎每个涉及北约空中行动及无线电讯号指挥的人都知道,炸
大使馆是故意的,它不再是个秘密。”这也证实了我在亚洲周刊今年六月七至十三日号
(第十三卷第二十三期)封面专题独家报道的内容。
不过,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仍口硬,她回应报道时表示:“用文雅的外交辞令
说,它是胡说八道(Balderdash)。”这个十六世纪的旧词汇,意指“多泡沫的液体或
无味的混合酒”。对库克及奥尔布赖特来说,《观察家报》和《政治报》的报道肯定是
苦味而且倒胃口的。
在香港的瑞典记者约兰.莱昂胡夫,也是《政治报》小组成员,他两周前在北京访
问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被告知“不管西方媒体说多少谎话,真相始终是真相”。北京
不但没有对报道感到高兴,外交部反而显得很愤怒:“所谓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援助
南斯拉夫军方的说法,纯属别有用心的捏造。”
中国对那不勒斯基地飞行控制官的下述说法特别不快:“中国使馆的电子形象被北
约锁定并瞄准。”报道指出,北约的早期空袭迫使南斯拉夫军队将通讯设备转移到米洛
舍维奇官邸,后来又转移到中国大使馆。报道还暗示,中国对北约的巡航导弹袭击进行
了电子监测。霍尔舍表示,中国在这方面扮演的角色仍是一个谜,“中国人究竟在监测
甚么?南斯拉夫给、他们甚么作为回报?”
轰炸使馆是情报大失误
自从在亚洲周刊发表“旧地图说站不住脚”的报道后,我在南斯拉夫、英国、日本
继续挖掘有关的材料,与美国及中国的消息人士交谈。我也提出类似的疑问:中国大使
馆在这场战争中究竟起了甚么作用?美国是否准确无误地辨认出大使馆的敌意电子活
动,使之成为攻击的合法理由?到目前为止,我的结论是,美国轰炸中国使馆,对中央
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局而言,是最大的情报失误。美国空军确实是有意轰炸中国大使馆,
但理由是完全错的,因它们当作攻击目标的设备和人并不在使馆内。
五月九日,在中央情报局与国防部情报局负责人记者会上,记者们指出,从南斯拉
夫运往中国使馆的设备,唯一可确认的是电视广播设备,这是因为塞尔维亚电视台大楼
遇炸被毁。这些电视设备是用来向贝尔格莱德四千余中国人播放中国电影的,这些民用
电波讯号被国安局错判为军用讯号。
暗杀组追踪南国总统
接近美国情报机构的可靠消息人士称,中央情报局曾委派一个特别暗杀小组追踪米
洛舍维奇的一举一动,就像当年对付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一样。这个“处决行动”小组从
一名谍报人员那伫得知,米洛舍维奇曾计划五月七日晚到中国大使馆地下室接受录影访
问。这就可以解释,为甚么B-2轰炸机扔下的炸弹有延迟引爆装置,可深入地下再起
爆。
包令人震惊的发现是,在轰炸大使馆之前,美国一个秘密行动小组已经到达贝尔格
莱德。驻贝尔格莱德的日本记者报道,当地市民曾见到一小队白种外国人,说英语,在
飞弹击中中国大使馆后冲向使馆,于消防人员到达前在废墟中用手电拍摄现场,随后迅
速消失在夜色中。但是,头号攻击目标米洛舍维奇不在使馆内;第二号目标,也就是用
来击落隐形战机的精密电子战设备也不在。
五月二十日是使馆被炸事件的关键日子,因为这一天美国国务院向北京发出和解讯
息并得到善意回应。这一天的早些时候发生甚么事?具体的细节很零乱,可能在以后多
年伫都是一个谜。
美国媒体完全采用美国和北约的“误炸说”,尽避白宫和五角大楼从未提供任何可
信的事实,美国媒体都不想去问一下。在挖掘事实真相时,我遇上《时代》杂志驻北京
记者弗洛尔克鲁兹,他的意见是美国媒体“太快”接受了“悲剧性误炸”的说法。
美国媒体广受批评
在《观察家报》和《政治报》的报道发表后,美国媒体广受批评。网上杂志News
Watch Media Critic指责,美国媒体甚至在报道上述两份报章的报道时,也拖拖沓沓,
遮遮掩掩。该杂志还报道说,美国的全国公众电台正计划对事件进行独立调查。
最早采用“误炸”一辞的《纽约时报》表示,尚不能确定是否将追踪有关报道。这
种犹豫不决不可能出于对事实的考量,肯定是因为政治理由,因为素以报道严肃著称的
《观察家报》在报道发表前,已经作了严格的事实查证。
宣传取向与羊群心理只会进一步伤害美国媒体。《观察家报》的外国新闻编辑博蒙
特认为,美国媒体最终还是要面对事实,“纵然要经过两个月甚至二十年,真相终会大
白于天下”。
欧洲媒体终于证实《亚洲周刊》独家报道,北约战机轰炸中国驻南国使馆是蓄意
的,以为南国总统米洛舍维奇在使馆内,并要摧毁电子战设备。
在江泽民访英前夕,两份欧洲报章──伦敦的《观察家报》与丹麦哥本哈根的《政
治报》十月十七日联合报道,多名北约政府及军事官员承认,美国战机轰炸中国驻贝尔
格莱德大使馆的事件并非意外,而是蓄意的战争行为。
英国外交大臣库克(郭伟邦)立即在英国广播公司的晨间新闻节目中回应:“这一
胡乱报道,我看没有丝毫事实根据。”库克肯定没有看过这篇题为《北约故意袭击大使
馆》的报道,因为它包含比“丝毫”多得多的事实根据。
消息来自高层官员
由丹麦《政治报》记者延斯.霍尔舍、英国《观察家报》记者约翰.斯威尼和埃
德.武利厄米组成的调查小组披露的这一消息,震惊了整个北约机构和美国媒体,因为
他们的消息来源可信度高,包括:意大利那不勒 斯空军基地的北约飞行控制军官、在
马其顿监测南斯拉夫无线电通讯的情报人员,以及布鲁塞尔北约总部的一名高级官员。
《观察家报》的外国新闻编辑博蒙特在刊登报道前,坚持要匿名消息来源“验明正
身”,他表示,其中一名官员属于“可能接触到的最高层一级”。
报道主要建基于霍尔舍的新闻挖掘上。霍氏今年五月被《政治报》派驻阿尔巴尼
亚,负责报道那伫的科索沃阿族难民营。在接受亚洲周刊的电话采访时,霍尔舍回忆
说,他获悉北约炸中中国大使馆时,就知道北约的 “旧地图”解释完全站不住脚,
“但自己那时对此并不十分关注”。六月,霍尔舍随北约部队进入科索沃后,遇到一名
北约情报官,开始得到怀疑的理据。“这名情报官告诉我,中国大使馆曾被用作一个无
线电转播中心,这也就解释了它为甚么会被炸”。
这名在马其顿从事电子侦察的情报官说:“北约一直在寻找贝尔格莱德的无线电发
射台。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奇官邸四月二十三日被炸后,无线电讯号消失了二十四小
时,但后来又出现了,我们发现它来自中国大使馆。”
霍尔舍电话采访贝尔格莱德市政府的土地登记局,发现美国声称的计划攻击目标联
邦军需局,距中国大使馆甚远,但这还不足以让他得出结论。直到九月底,即江泽民访
英前三周,霍尔舍终于确定袭击大使馆是一项有意的战争行为,因为霍尔舍在一个筹款
会上遇到在北约总部担任高级情报官的老相识,“他是个讯息的宝藏,确认了每一个细
节”。
在伦敦,《观察家报》的记者访问了另一名高级军官,披露北约在选择攻击目标时
有个“双轨”系统:先由北约侦察机和士兵选定初级目标,然后由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和
英、法、德三国的领袖认可;另一轨道的目标选择则“完全由美国单独控制”,包含一
些“政治敏感 ”目标,须得到美国总统或美国国家安全局同意。
蓄意轰炸不再是秘密
那不勒斯空军基地的飞行控制官表示,中国大使馆原本被列为 “非攻击对
象”,标明的新址地点也正确,并非如北约及美国国防部事后所说用了旧地图。
这几位记者还引述美国国家地图局(NIMA)的消息来源说,“ 旧地图说”是一
则谎言。霍尔舍表示:“几乎每个涉及北约空中行动及无线电讯号指挥的人都知道,炸
大使馆是故意的,它不再是个秘密。”这也证实了我在亚洲周刊今年六月七至十三日号
(第十三卷第二十三期)封面专题独家报道的内容。
不过,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仍口硬,她回应报道时表示:“用文雅的外交辞令
说,它是胡说八道(Balderdash)。”这个十六世纪的旧词汇,意指“多泡沫的液体或
无味的混合酒”。对库克及奥尔布赖特来说,《观察家报》和《政治报》的报道肯定是
苦味而且倒胃口的。
在香港的瑞典记者约兰.莱昂胡夫,也是《政治报》小组成员,他两周前在北京访
问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被告知“不管西方媒体说多少谎话,真相始终是真相”。北京
不但没有对报道感到高兴,外交部反而显得很愤怒:“所谓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援助
南斯拉夫军方的说法,纯属别有用心的捏造。”
中国对那不勒斯基地飞行控制官的下述说法特别不快:“中国使馆的电子形象被北
约锁定并瞄准。”报道指出,北约的早期空袭迫使南斯拉夫军队将通讯设备转移到米洛
舍维奇官邸,后来又转移到中国大使馆。报道还暗示,中国对北约的巡航导弹袭击进行
了电子监测。霍尔舍表示,中国在这方面扮演的角色仍是一个谜,“中国人究竟在监测
甚么?南斯拉夫给、他们甚么作为回报?”
轰炸使馆是情报大失误
自从在亚洲周刊发表“旧地图说站不住脚”的报道后,我在南斯拉夫、英国、日本
继续挖掘有关的材料,与美国及中国的消息人士交谈。我也提出类似的疑问:中国大使
馆在这场战争中究竟起了甚么作用?美国是否准确无误地辨认出大使馆的敌意电子活
动,使之成为攻击的合法理由?到目前为止,我的结论是,美国轰炸中国使馆,对中央
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局而言,是最大的情报失误。美国空军确实是有意轰炸中国大使馆,
但理由是完全错的,因它们当作攻击目标的设备和人并不在使馆内。
五月九日,在中央情报局与国防部情报局负责人记者会上,记者们指出,从南斯拉
夫运往中国使馆的设备,唯一可确认的是电视广播设备,这是因为塞尔维亚电视台大楼
遇炸被毁。这些电视设备是用来向贝尔格莱德四千余中国人播放中国电影的,这些民用
电波讯号被国安局错判为军用讯号。
暗杀组追踪南国总统
接近美国情报机构的可靠消息人士称,中央情报局曾委派一个特别暗杀小组追踪米
洛舍维奇的一举一动,就像当年对付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一样。这个“处决行动”小组从
一名谍报人员那伫得知,米洛舍维奇曾计划五月七日晚到中国大使馆地下室接受录影访
问。这就可以解释,为甚么B-2轰炸机扔下的炸弹有延迟引爆装置,可深入地下再起
爆。
包令人震惊的发现是,在轰炸大使馆之前,美国一个秘密行动小组已经到达贝尔格
莱德。驻贝尔格莱德的日本记者报道,当地市民曾见到一小队白种外国人,说英语,在
飞弹击中中国大使馆后冲向使馆,于消防人员到达前在废墟中用手电拍摄现场,随后迅
速消失在夜色中。但是,头号攻击目标米洛舍维奇不在使馆内;第二号目标,也就是用
来击落隐形战机的精密电子战设备也不在。
五月二十日是使馆被炸事件的关键日子,因为这一天美国国务院向北京发出和解讯
息并得到善意回应。这一天的早些时候发生甚么事?具体的细节很零乱,可能在以后多
年伫都是一个谜。
美国媒体完全采用美国和北约的“误炸说”,尽避白宫和五角大楼从未提供任何可
信的事实,美国媒体都不想去问一下。在挖掘事实真相时,我遇上《时代》杂志驻北京
记者弗洛尔克鲁兹,他的意见是美国媒体“太快”接受了“悲剧性误炸”的说法。
美国媒体广受批评
在《观察家报》和《政治报》的报道发表后,美国媒体广受批评。网上杂志News
Watch Media Critic指责,美国媒体甚至在报道上述两份报章的报道时,也拖拖沓沓,
遮遮掩掩。该杂志还报道说,美国的全国公众电台正计划对事件进行独立调查。
最早采用“误炸”一辞的《纽约时报》表示,尚不能确定是否将追踪有关报道。这
种犹豫不决不可能出于对事实的考量,肯定是因为政治理由,因为素以报道严肃著称的
《观察家报》在报道发表前,已经作了严格的事实查证。
宣传取向与羊群心理只会进一步伤害美国媒体。《观察家报》的外国新闻编辑博蒙
特认为,美国媒体最终还是要面对事实,“纵然要经过两个月甚至二十年,真相终会大
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