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禮佛陀
资深人士
- 注册
- 2013-08-30
- 消息
- 4,516
- 荣誉分数
- 1,090
- 声望点数
- 223
དབུ་མ་རྩ་བ་ཤེས་རབ་ལས།གང་ཕྱིར་རྟེན་འབྱུང་མ་ཡིན་པའི།།ཆོས་འགའ་ཡོད་པ་མ་ཡིན་ལ།།དེ་ཕྱིར་སྟོང་ཉིད་མ་ཡིན་པའི།།ཆོས་འགའ་ཡོད་པ་མ་ཡིན་ནོ།།ཞེས་གསུངས།
《中論》: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敬錄自 索達吉堪布的藏文化微博
http://weibo.com/sdjzwh
---------------------------------------------------------
敬錄自《中論講記》 龍猛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80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81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29.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30.pdf
子二、(宣說緣起空性):
沒有一個法不從因緣中產生,所以一切法沒有不是空性的。
人們所見的各種色法、所聞的各種聲音等以及能見聞的眼識、耳識等,這些內外所攝的一切萬法全部由因緣而生,並非像外道所說的那樣萬法由常有的自在天、微塵等產生或者無因而生。《中觀四百論》云:“一切為果生,所以無常性。”意思是任何法的產生注定要成為它的果法的因緣,而任何果法又無不依靠它的因緣,所以任何法都不可能存在常有、實有的體性。佛經亦云:“智者通達緣起法,不依一切邊執見,了知諸法因緣生,不得無因無緣法。”由此可知,一切見聞覺知的法沒有一個不是從因緣而生,既然都是從因緣而生,那麼就不可能有一個法不是空性。
---------------------------------------------------------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zhonglunshi/default.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xm/xm16.pdf
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
全知麥彭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
敬錄自《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 索達吉堪布的前言
在浩如煙海的佛學論典中,闡釋佛陀二轉法輪密意——般若空性的大小經論,可謂卷帙浩繁;先後湧現出的各派論師,也是盈千累萬。但能親得佛陀授記,開創甚深見之妙道,以遠離四邊戲論慧炬照亮娑婆世界,使世人得以窺見凡夫分別心難以測度的究竟實相之典範人物,則非龍樹菩薩莫屬。尊者憑藉超凡入聖的俱生智慧,集《般若經》之所有精華於一體,撰著了詮說般若空性的中觀論典之根本源泉——中觀理集諸論。
---------------------------------------------------------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zhonglunshi/op2.php
聖者龍樹菩薩略傳
雍怎益西堅贊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
敬錄自《親友書》講記 龍樹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66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6
http://down.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qinyoushu.pdf
介紹作者:龍猛菩薩
佛教歷史上,龍猛菩薩是公認的登地菩薩,佛陀在《楞伽經》中親自授記:“南方碑達國,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龍,能破有無邊。”意即南方碑達國(注)有一位吉祥比丘,名叫龍猛,在佛陀涅槃之後,佛教內部產生爭論時,他站出來弘揚大乘中觀,破除有邊與無邊,詮釋般若波羅蜜多法門。在《大鼓經》、《大雲經》、《文殊根本續》等大乘經續中,對龍猛菩薩也有明顯的授記,有些說他是一地菩薩,有些說是七地菩薩,有些甚至說獲得了佛果。藏傳佛教中他被喻為“二勝六莊嚴(注)”之一,漢傳佛教中他被八大宗派(注)奉為開山始祖,這樣的大菩薩、大聖者,佛教徒沒有一個不承認。
《大唐西域記》中說,當時龍猛菩薩令佛法越來越興盛,魔王波旬極度不安,投生為樂行王的兒子——具力太子,為了獲得王位,跟母親商量要害死龍猛菩薩。他來到菩薩前面,說自己不幸得了一種病,非人腦不能醫治,求菩薩布施自己的頭顱。龍猛菩薩心想:“往昔佛陀無數次布施自己的身體,如今我遇到這樣的對境,也應當滿足他的心願。”於是隨手取一根吉祥草,吹口氣化作利劍,把頭割了下來,以此而示現圓寂。
《前行》裡面也說,樂行王子向龍猛菩薩索要頭顱,菩薩爽快地答應了。太子奮力揮起寶劍,可好像斬虛空一樣,根本無法傷害菩薩。菩薩告訴他:“我五百世前就徹底清淨了兵器砍割的異熟果報,所以用兵器無法砍斷我的頭。但我曾經割吉祥草時殺害小蟲的宿業沒有償還,你用吉祥草可以割斷我的頭。”太子依言照辦,頭顱當下落地,菩薩趨入寂滅,往生極樂世界。
王子擔心頭顱會重新復原,便將其扔到了一由旬以外的地方。由於菩薩對地水火風已獲自在,所以身體與頭部變成兩座大山(我去印度南方時,看到並朝拜過)。不過更奇妙的是,隨著歲月的遞增,二者之間的距離一步步縮短,等到將來兩山接觸之時,龍猛菩薩將重入此身體,再次弘揚大乘般若法門。
龍猛菩薩的殊勝教言,大家有機會學習,確確實實非常有福報。現在邪說層出不窮,邪惡勢力也十分強大,在暗無天日的世間上,我們得到人身、值遇佛法,並能聽聞佛陀親自授記的龍猛菩薩之教言,是多生累劫的善根福德,理應值得珍惜。
《親友書》是龍猛菩薩給樂行王的教言。漢傳佛教的經典中,樂行王又名禪陀迦王、乘土王。早在唐朝,《親友書》就被義淨法師翻譯出來了,義淨在翻譯之前曾說:這些竅訣十分殊勝,可惜漢地多不了解,故將之翻譯出來,希望能順利流通。1999年我依他的譯本給大家作過解釋,但以藏文來對照,許多詞句比較難懂,不太容易直接了解。後來宋朝譯師也翻譯了兩個譯本,現收錄於《大藏經.論集部》中,因而在漢傳佛教中,《親友書》有三個不同的版本(注)。然自唐朝到現在,從漢地歷史上看,人們對這部論典並沒有予以足夠重視,不像《阿彌陀經》、《金剛經》那樣人盡皆知。
如今依靠大家的信心和發願力,弘揚《親友書》的因緣已經成熟,希望你們一定要好好學習,今後若有機緣,也應全力以赴在不同層次的佛教團體中弘揚。本論所宣講的教言,只要是大乘根基、對佛教有信心,百分之百有非常大的利益。世間亂七八糟的學問,並沒有什麼價值,最有價值的就是聖者的金剛妙語,它可讓眾生根深蒂固的煩惱逐漸瓦解,有殊勝威力和不共加持!
注1:南方碑達國,即現在的印度南方,1990年法王一行去印度時曾朝拜過。
注2:二勝六莊嚴:二勝謂精通佛教最勝根本,即戒律學的兩大論師釋迦光和功德光。六莊嚴謂裝飾南贍部洲的六莊嚴:精通中觀學的龍樹和聖天;精通對法學的無著和世親;精通因明學的陳那和法稱。
注3:禪宗、淨土宗、密宗、唯識(法相)宗、天臺宗、華嚴宗、三論宗、成實宗。
注4:《龍樹菩薩勸誡王頌》,大唐三藏法師義淨譯;《勸發諸王要偈》,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譯;《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中論》: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敬錄自 索達吉堪布的藏文化微博
http://weibo.com/sdjzwh
---------------------------------------------------------
敬錄自《中論講記》 龍猛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80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81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29.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30.pdf
子二、(宣說緣起空性):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沒有一個法不從因緣中產生,所以一切法沒有不是空性的。
人們所見的各種色法、所聞的各種聲音等以及能見聞的眼識、耳識等,這些內外所攝的一切萬法全部由因緣而生,並非像外道所說的那樣萬法由常有的自在天、微塵等產生或者無因而生。《中觀四百論》云:“一切為果生,所以無常性。”意思是任何法的產生注定要成為它的果法的因緣,而任何果法又無不依靠它的因緣,所以任何法都不可能存在常有、實有的體性。佛經亦云:“智者通達緣起法,不依一切邊執見,了知諸法因緣生,不得無因無緣法。”由此可知,一切見聞覺知的法沒有一個不是從因緣而生,既然都是從因緣而生,那麼就不可能有一個法不是空性。
---------------------------------------------------------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zhonglunshi/default.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xm/xm16.pdf
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
全知麥彭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
敬錄自《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 索達吉堪布的前言
在浩如煙海的佛學論典中,闡釋佛陀二轉法輪密意——般若空性的大小經論,可謂卷帙浩繁;先後湧現出的各派論師,也是盈千累萬。但能親得佛陀授記,開創甚深見之妙道,以遠離四邊戲論慧炬照亮娑婆世界,使世人得以窺見凡夫分別心難以測度的究竟實相之典範人物,則非龍樹菩薩莫屬。尊者憑藉超凡入聖的俱生智慧,集《般若經》之所有精華於一體,撰著了詮說般若空性的中觀論典之根本源泉——中觀理集諸論。
---------------------------------------------------------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zhonglunshi/op2.php
聖者龍樹菩薩略傳
雍怎益西堅贊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
敬錄自《親友書》講記 龍樹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66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6
http://down.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qinyoushu.pdf
介紹作者:龍猛菩薩
佛教歷史上,龍猛菩薩是公認的登地菩薩,佛陀在《楞伽經》中親自授記:“南方碑達國,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龍,能破有無邊。”意即南方碑達國(注)有一位吉祥比丘,名叫龍猛,在佛陀涅槃之後,佛教內部產生爭論時,他站出來弘揚大乘中觀,破除有邊與無邊,詮釋般若波羅蜜多法門。在《大鼓經》、《大雲經》、《文殊根本續》等大乘經續中,對龍猛菩薩也有明顯的授記,有些說他是一地菩薩,有些說是七地菩薩,有些甚至說獲得了佛果。藏傳佛教中他被喻為“二勝六莊嚴(注)”之一,漢傳佛教中他被八大宗派(注)奉為開山始祖,這樣的大菩薩、大聖者,佛教徒沒有一個不承認。
《大唐西域記》中說,當時龍猛菩薩令佛法越來越興盛,魔王波旬極度不安,投生為樂行王的兒子——具力太子,為了獲得王位,跟母親商量要害死龍猛菩薩。他來到菩薩前面,說自己不幸得了一種病,非人腦不能醫治,求菩薩布施自己的頭顱。龍猛菩薩心想:“往昔佛陀無數次布施自己的身體,如今我遇到這樣的對境,也應當滿足他的心願。”於是隨手取一根吉祥草,吹口氣化作利劍,把頭割了下來,以此而示現圓寂。
《前行》裡面也說,樂行王子向龍猛菩薩索要頭顱,菩薩爽快地答應了。太子奮力揮起寶劍,可好像斬虛空一樣,根本無法傷害菩薩。菩薩告訴他:“我五百世前就徹底清淨了兵器砍割的異熟果報,所以用兵器無法砍斷我的頭。但我曾經割吉祥草時殺害小蟲的宿業沒有償還,你用吉祥草可以割斷我的頭。”太子依言照辦,頭顱當下落地,菩薩趨入寂滅,往生極樂世界。
王子擔心頭顱會重新復原,便將其扔到了一由旬以外的地方。由於菩薩對地水火風已獲自在,所以身體與頭部變成兩座大山(我去印度南方時,看到並朝拜過)。不過更奇妙的是,隨著歲月的遞增,二者之間的距離一步步縮短,等到將來兩山接觸之時,龍猛菩薩將重入此身體,再次弘揚大乘般若法門。
龍猛菩薩的殊勝教言,大家有機會學習,確確實實非常有福報。現在邪說層出不窮,邪惡勢力也十分強大,在暗無天日的世間上,我們得到人身、值遇佛法,並能聽聞佛陀親自授記的龍猛菩薩之教言,是多生累劫的善根福德,理應值得珍惜。
《親友書》是龍猛菩薩給樂行王的教言。漢傳佛教的經典中,樂行王又名禪陀迦王、乘土王。早在唐朝,《親友書》就被義淨法師翻譯出來了,義淨在翻譯之前曾說:這些竅訣十分殊勝,可惜漢地多不了解,故將之翻譯出來,希望能順利流通。1999年我依他的譯本給大家作過解釋,但以藏文來對照,許多詞句比較難懂,不太容易直接了解。後來宋朝譯師也翻譯了兩個譯本,現收錄於《大藏經.論集部》中,因而在漢傳佛教中,《親友書》有三個不同的版本(注)。然自唐朝到現在,從漢地歷史上看,人們對這部論典並沒有予以足夠重視,不像《阿彌陀經》、《金剛經》那樣人盡皆知。
如今依靠大家的信心和發願力,弘揚《親友書》的因緣已經成熟,希望你們一定要好好學習,今後若有機緣,也應全力以赴在不同層次的佛教團體中弘揚。本論所宣講的教言,只要是大乘根基、對佛教有信心,百分之百有非常大的利益。世間亂七八糟的學問,並沒有什麼價值,最有價值的就是聖者的金剛妙語,它可讓眾生根深蒂固的煩惱逐漸瓦解,有殊勝威力和不共加持!
注1:南方碑達國,即現在的印度南方,1990年法王一行去印度時曾朝拜過。
注2:二勝六莊嚴:二勝謂精通佛教最勝根本,即戒律學的兩大論師釋迦光和功德光。六莊嚴謂裝飾南贍部洲的六莊嚴:精通中觀學的龍樹和聖天;精通對法學的無著和世親;精通因明學的陳那和法稱。
注3:禪宗、淨土宗、密宗、唯識(法相)宗、天臺宗、華嚴宗、三論宗、成實宗。
注4:《龍樹菩薩勸誡王頌》,大唐三藏法師義淨譯;《勸發諸王要偈》,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譯;《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