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渥太华菩提学会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18-03-12
- 消息
- 33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28
即使春天过去,笑容是不败的
2018-04-25 索达吉堪布
今天这个社会,德行被冷落在一边,聪明却受到热捧,很多人在绞尽脑汁想着,玩什么套路说什么话,才能诱惑人、欺骗人。暂时看来,他们或许得到了一点利益,但能不能笑到最后,很难说。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则寓言,特别耐人寻味。
寓言说,有两个人,一个叫“诚信”,一个叫“聪明”,结伴出海,结果途中遇到风暴,两人乘坐的船沉没了。当时救生艇上只有一个位置,“聪明”为了逃生,就把“诚信”推下海,自己坐着救生艇跑了。
“诚信”喝了不少海水,但大难不死,慢慢被海浪推到了一个孤岛上。他在岸边焦急地等待救援,正无可奈何的时候,远方来了一条船,船上挂着一面旗子,写着“快乐”两个字,原来是“快乐”的船。
他拼命喊:“‘快乐’‘快乐’,我是‘诚信’,你可不可以救我?”“快乐”说:“不行不行,我不能救你。我有了诚信,就快乐不起来了,只有狡诈的人才会快乐。”
“快乐”走后不久,“地位”的船来了,“诚信”又大声求救:“‘地位’‘地位’,我是‘诚信’,你可不可以救我?”“地位”说:“不行不行,我不能救你,我有了诚信,地位就保不住了。”
“地位”飞快地跑了。再过一会儿,“竞争”的船来了,“诚信”赶紧大喊:“‘竞争’‘竞争’,我是‘诚信’,你可不可以救我?”“竞争”说:“不行不行,我不能救你,这个时代竞争这么激烈,我如果诚信,还怎么跟人竞争?”说完也离开了。
正当“诚信”快要绝望的时候,“时间”老人来了,把他救到了船上。“诚信”问:“你为什么要救我呢?”“时间”老人说:“诚信所做的一切,时间会看在眼里,时间可以证明诚信的重要啊!”
返回的路上,没想到“聪明”“快乐”“地位”“竞争”的船,早已经翻在了海里。因为没有诚信,聪明会被识破,快乐不会长久,地位会被掀翻,竞争也终归失败。
这则寓言对我们有深刻的启示。很多人的确认为,做人要狡猾一点,活在世间,说话做事都应该有点“聪明”,才能成功,才有前途;而那些老实本分、认真干活的人,会被人瞧不起,会被时代淘汰。我们都被这样的浪潮推到了今天,的确有必要反思,真是这样吗?我们每天追求的生活,真是有价值的吗?跟动物相比,我们高在哪里?跟高尚的人相比,我们又缺了什么?
我想这个时代缺少的,应该是道德教育:如何把人做好。
现在的人越来越没有底线,不受约束,恣意妄为。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分不清好坏、善恶、美丑。如果父母告诉他,这是不好的,这是丑恶的,他可能反而认为,父母老了,思想不进步,心态不开放,孤陋寡闻。因为他看到,这些是当今时代最流行、最推崇的东西。
他的反驳有一定的道理,我们的思维方式、教育模式的确要与时俱进,以顺应时代的变化。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的孩子缺少一种能力:独立思考。
今天的社会越来越呈现出“羊群效应”。一只羊跑了,其它的羊都跟着跑;一个人做了什么,其他人也都跟着做。很少会去思考,这件事到底该不该做。
我看过一个数据,说2014年的时候,全球一半的奢侈品都是中国人购买的。地球上有七十多亿的人口,中国人只占不到五分之一,却消费了一半的奢侈品。其实,很多奢侈品都是“中国制造”,运到国外,价格翻了好几倍,又被中国人买回来,真的是我们需要这些吗?实际情况是,很多人的购买理由,只不过是“看到别人买了”。大部分的文化潮流、消费趋势就是这样形成的——缺乏独立思考的跟风盲从。
从学生时代起,就应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曾为美国学生写了一段誓词,放在了教科书里。新生开学第一课,孩子们都要这样宣誓:“我保证使用我的批评才能,我保证发展我的独立思想,我保证接受教育,从而使自己能够自作判断。”这三个“保证”,是让孩子们发愿,要带着批判性的思考来学习。
当年,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胡适去美国留学,第一次接触到这种教育,感到非常震撼。那些美国孩子,不管是做作业、玩游戏,都会思考“这样做到底好不好”,对生活会有自己的判断。包括藏传佛教的修学中,也有辩论、研讨的传统,而不是盲目地观摩,听老师、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
其实,古代的观摩式教育也不是这样。所以现在的学校有点不伦不类,既不像东方文化重视道德,又不像西方文化重视思维。如此一来,孩子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甚至不愿意读书,不愿意深入地学习和思考。这对以后的父母来讲,可能会是一种比较大的压力。到底是用自己的方式教孩子,还是让他随大流,跟着学校的方式来?到底学什么才是真正对他有利,也对社会有利的?这些都需要考虑。
除此之外,人生还有一些更重大的问题,大部分人或许一辈子都没有想过,甚至会认为这是迷信、封建、落后的思想,而一味地排斥。比如对佛教中的见解和修行,实际上很多人并不了解,仅仅因为受到的教育,或者听了周围人的言论,就对它不屑一顾,抛诸脑后。但真正的批判精神,应该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在了解之前,任何人都无权轻易下定论。否则,连它错在哪里都不知道,又怎能判它“死刑”呢?
在座很多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这是人生最辉煌的阶段,但也可能是最痛苦的阶段,因为都在你追我赶的竞争之中。刚进校门的时候,彼此都差不多,而现在,可能你已经超过了一些人,也有一些人远远超过了你,把你甩在后面。竞争会让我们的心产生攀比,产生傲慢、嫉妒、焦虑等等的烦恼。此时如果能用上佛教的方法,调整竞争的心态,也许痛苦会少很多。
就像前面提到的奢侈品。其实在国外,很少有人出于攀比去购买那些高端品牌。我曾经看过欧洲的一些报道,在他们看来,为了面子,购买超出经济承受能力的奢侈品,是不明智和羞耻的事。他们说:“山鸡即使插上孔雀的羽毛,也不会变成孔雀。”
按照佛教的讲法,就是要随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福报和因缘,一旦超出这些,就成了奢求。如果要求不那么高,过自己该有的日子,活得不会那么累,心也能得到休息和调整,保持一份平和。这对很多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2018-04-25 索达吉堪布
今天这个社会,德行被冷落在一边,聪明却受到热捧,很多人在绞尽脑汁想着,玩什么套路说什么话,才能诱惑人、欺骗人。暂时看来,他们或许得到了一点利益,但能不能笑到最后,很难说。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则寓言,特别耐人寻味。
寓言说,有两个人,一个叫“诚信”,一个叫“聪明”,结伴出海,结果途中遇到风暴,两人乘坐的船沉没了。当时救生艇上只有一个位置,“聪明”为了逃生,就把“诚信”推下海,自己坐着救生艇跑了。
“诚信”喝了不少海水,但大难不死,慢慢被海浪推到了一个孤岛上。他在岸边焦急地等待救援,正无可奈何的时候,远方来了一条船,船上挂着一面旗子,写着“快乐”两个字,原来是“快乐”的船。
他拼命喊:“‘快乐’‘快乐’,我是‘诚信’,你可不可以救我?”“快乐”说:“不行不行,我不能救你。我有了诚信,就快乐不起来了,只有狡诈的人才会快乐。”
“快乐”走后不久,“地位”的船来了,“诚信”又大声求救:“‘地位’‘地位’,我是‘诚信’,你可不可以救我?”“地位”说:“不行不行,我不能救你,我有了诚信,地位就保不住了。”
“地位”飞快地跑了。再过一会儿,“竞争”的船来了,“诚信”赶紧大喊:“‘竞争’‘竞争’,我是‘诚信’,你可不可以救我?”“竞争”说:“不行不行,我不能救你,这个时代竞争这么激烈,我如果诚信,还怎么跟人竞争?”说完也离开了。
正当“诚信”快要绝望的时候,“时间”老人来了,把他救到了船上。“诚信”问:“你为什么要救我呢?”“时间”老人说:“诚信所做的一切,时间会看在眼里,时间可以证明诚信的重要啊!”
返回的路上,没想到“聪明”“快乐”“地位”“竞争”的船,早已经翻在了海里。因为没有诚信,聪明会被识破,快乐不会长久,地位会被掀翻,竞争也终归失败。
这则寓言对我们有深刻的启示。很多人的确认为,做人要狡猾一点,活在世间,说话做事都应该有点“聪明”,才能成功,才有前途;而那些老实本分、认真干活的人,会被人瞧不起,会被时代淘汰。我们都被这样的浪潮推到了今天,的确有必要反思,真是这样吗?我们每天追求的生活,真是有价值的吗?跟动物相比,我们高在哪里?跟高尚的人相比,我们又缺了什么?
我想这个时代缺少的,应该是道德教育:如何把人做好。
现在的人越来越没有底线,不受约束,恣意妄为。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分不清好坏、善恶、美丑。如果父母告诉他,这是不好的,这是丑恶的,他可能反而认为,父母老了,思想不进步,心态不开放,孤陋寡闻。因为他看到,这些是当今时代最流行、最推崇的东西。
他的反驳有一定的道理,我们的思维方式、教育模式的确要与时俱进,以顺应时代的变化。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的孩子缺少一种能力:独立思考。
今天的社会越来越呈现出“羊群效应”。一只羊跑了,其它的羊都跟着跑;一个人做了什么,其他人也都跟着做。很少会去思考,这件事到底该不该做。
我看过一个数据,说2014年的时候,全球一半的奢侈品都是中国人购买的。地球上有七十多亿的人口,中国人只占不到五分之一,却消费了一半的奢侈品。其实,很多奢侈品都是“中国制造”,运到国外,价格翻了好几倍,又被中国人买回来,真的是我们需要这些吗?实际情况是,很多人的购买理由,只不过是“看到别人买了”。大部分的文化潮流、消费趋势就是这样形成的——缺乏独立思考的跟风盲从。
从学生时代起,就应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曾为美国学生写了一段誓词,放在了教科书里。新生开学第一课,孩子们都要这样宣誓:“我保证使用我的批评才能,我保证发展我的独立思想,我保证接受教育,从而使自己能够自作判断。”这三个“保证”,是让孩子们发愿,要带着批判性的思考来学习。
当年,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胡适去美国留学,第一次接触到这种教育,感到非常震撼。那些美国孩子,不管是做作业、玩游戏,都会思考“这样做到底好不好”,对生活会有自己的判断。包括藏传佛教的修学中,也有辩论、研讨的传统,而不是盲目地观摩,听老师、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
其实,古代的观摩式教育也不是这样。所以现在的学校有点不伦不类,既不像东方文化重视道德,又不像西方文化重视思维。如此一来,孩子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甚至不愿意读书,不愿意深入地学习和思考。这对以后的父母来讲,可能会是一种比较大的压力。到底是用自己的方式教孩子,还是让他随大流,跟着学校的方式来?到底学什么才是真正对他有利,也对社会有利的?这些都需要考虑。
除此之外,人生还有一些更重大的问题,大部分人或许一辈子都没有想过,甚至会认为这是迷信、封建、落后的思想,而一味地排斥。比如对佛教中的见解和修行,实际上很多人并不了解,仅仅因为受到的教育,或者听了周围人的言论,就对它不屑一顾,抛诸脑后。但真正的批判精神,应该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在了解之前,任何人都无权轻易下定论。否则,连它错在哪里都不知道,又怎能判它“死刑”呢?
在座很多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这是人生最辉煌的阶段,但也可能是最痛苦的阶段,因为都在你追我赶的竞争之中。刚进校门的时候,彼此都差不多,而现在,可能你已经超过了一些人,也有一些人远远超过了你,把你甩在后面。竞争会让我们的心产生攀比,产生傲慢、嫉妒、焦虑等等的烦恼。此时如果能用上佛教的方法,调整竞争的心态,也许痛苦会少很多。
就像前面提到的奢侈品。其实在国外,很少有人出于攀比去购买那些高端品牌。我曾经看过欧洲的一些报道,在他们看来,为了面子,购买超出经济承受能力的奢侈品,是不明智和羞耻的事。他们说:“山鸡即使插上孔雀的羽毛,也不会变成孔雀。”
按照佛教的讲法,就是要随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福报和因缘,一旦超出这些,就成了奢求。如果要求不那么高,过自己该有的日子,活得不会那么累,心也能得到休息和调整,保持一份平和。这对很多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摘自索达吉堪布上海外国语大学演讲
《探寻生活的另一种价值》
活 得 不 累 ,还 很 帅
《探寻生活的另一种价值》
活 得 不 累 ,还 很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