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塔湖图
知名会员
- 注册
- 2010-01-07
- 消息
- 163
- 荣誉分数
- 13
- 声望点数
- 128
八十年代初能进北大的学子读书都是不差的。能在这群人中拔尖的应该算是俊杰了。在我们八一级英专的五十多号同学中,张凤华就是很出众的一个。
一进北大就记住了他。入校第一周,新生大会。各系新生拎着凳子排队去大饭厅听党委书记训示。看着乌泱泱的人流,心中感慨,总算跻身这天之骄子大聚会了。正踌躇满志间,听见前面的小个子跟我同宿舍的刘军(西川)抱怨,说今年高考英语试题太简单,上面还有错,还只得98分,太冤了。我心中一惊,我怎么不知道考题有错,用了吃奶的力气才考了95分。这家伙狂啊!
观察了几天,发现这个天津外语类状元、说话声音有点尖的张凤华确实挺厉害。和一些北京和其它省份外语学校来的同学不同,张凤华平民出身,全是自己找书琢磨出来的。我四年级时跟他去天津玩了两天,住他们家。他父母没读过很多书,普通工人和家庭妇女。他能脱颖而出全靠自己聪明好学。虽然英文精读和泛读课和他不在一个小班,但是在宿舍里言谈中就发现他记忆力强,词汇量大且对词意琢磨很透,所以读写都很精到,读书活学活用,就是Francis Bacon说的那种present wit。他性格外向,精力旺盛,争强好胜。功课自不在话下,他很快就进入了博览群书的阶段,狂看课外书。
当时大家都觉得,按照凤华的禀赋,成就一番事业毫无疑问。
那段时间里,无比自由的燕园里,一派浪漫向上的气象,真的是那种天高任鸟飞的感觉。我们入校时,77级和78级都还没毕业,他们从工厂、矿山和农村带来的历练和沉稳的气质是我们丈量自己的参照,学贯中西的老先生们是我们终极的向往。太多的西方思潮扑面而来,太多新鲜的诱惑让我们神不守舍。朦胧诗,星星画展,民主竞选,校园恋爱,贴面舞,《苦恋》,佛洛依德,立体主义,第三次浪潮,让人眼花缭乱。课堂上,文革中受尽磨难的老师们倾情相授,全是在中学时闻所未闻的内容,他们从国外养成的君子淑女的做派也让暗羡不已。宿舍里,我们就着全国粮票换来的花生米,聊着William Blake,拉斐尔,拿着砖头录音机听点莫扎特,时刻觉得境界在提升。在讲座上,向仰慕多年的名人们大声提问;一言不合,摔椅子就走,丝毫不给面子。那轻狂的感觉,实在是好得要命。
凤华这般充满精力、躁动不安的学子,自然被深深裹挟在各种思想和行动的诱惑中。大学四年中,他尝试了许多事情。
读书
不记得凤华是何时开始课程外的涉猎。那时大家都争先恐后买书,生怕别人知道的东西自己不知道。那时都是从五道口外文书店买国外原版书的翻印本。尽管多数同学每月的全部生活开销只40元左右,都会省下十几元钱买书。每人的床边靠着墙排着一排排的书。自己没有的书也会向周围同学借阅。
凤华在这种读书竞赛中自然是领先者。他读英文原版书的时间比多数同学都早。他书读得很杂很偏。好像二年级时他就开始读些佛教经籍,记得他找了一本《五灯会元》天天读。他时常来我们寝室跟大才子刘军(笔名西川)聊天。就文学知识的广博和深度方面而言,西川是我们班的标志性人物,能诗会画,留长发,中式棉袄,一双高腰靴子,一副玉树临风才子不羁的派头。凤华对西川还是很服气的,在读书和其它方面都喜欢和西川切磋。在头两年中,凤华读书、写诗和后来想画画都多少受西川的影响。
五色石
二年级时,班上五个才情出众的男女生宣布成立了诗歌小团体,取名五色石,女娲用五色石补天之意,有刘军、傅浩、张凤华、李东和陶宁,各有笔名。这五个人,气质和文字各领风骚。反映在诗歌风格上,刘军浑厚质朴,傅浩柔美飘逸,凤华隽永精炼,李东想象奇绝,陶宁精巧灵动。结集一册《五色石》,好像是油印小开本,同学们竞相传阅诵读,诗名传到系外。可惜诗社只持续了一两年就解散了,各忙自己的追求去了。三四年级时,西语系学生刊物《缪斯》中也发表了一些他们的诗作和译作。
三十年后,西川在国内诗坛地位崇高,以诗歌创作和翻译享得大名。傅浩英美文学研究修成正果,成为叶芝专家,译作多多。李东野鹤闲云,诗画怡情,不经意间书画诗均达化境。陶宁才情过人,经营儿童文学出版,创作和翻译卓有成就。凤华却英年凋零,正是天妒其才。
琴棋书画
凤华精力旺盛,什么都要尝试一下,因为学得快,也总能学什么成什么。有一阵,他在宿舍里把两张书桌一拼,开始打起乒乓球来。他们房间的谭山瓦、黎天琦、杨震、项晓玮和徐晓东都是好手,晚饭后和晚自习后总要厮杀一番。后来凤华买了一块很贵的友谊牌的横板拍,苦练一阵后,把室友都打败了。之后开始拎着球拍满楼道找高手切磋,后来碰到真正高手陈舜国,是世界冠军郭跃华的陪练,低我们一班,张风华自是没有机会。
有段时间,凤华宿舍晚自习后要打牌或下军棋,也去德专和法专同学下军棋。凤华也是不肯落后的,是输赢很认真的那种。打起升级来,常常为一张牌争得面红耳赤。
凤华还请刘军教他画画。刘军让他先画桌子上的杯子。他画了几天杯子之后,觉得实在是件不靠谱的事情,就放弃了。
燕园的柿子
北大校园里有许多柿子树,大饭厅前和二十八楼边有成片的。八四年秋天,毕业前一年,青色和微黄的柿子挂满枝头。我向凤华和杨震提议把柿子打下来吃。他们劲头也很大。我们准备好手电、床单和一根末梢绑了铁丝钩子的竹竿,等到晚上十一点钟后,路上行人稀少的时候,就开始打柿子。我分工爬上树拿竹竿钩柿子,杨震和凤华在下面拉床单接柿子。有两次柿子还砸在他们头上。校图书馆前草地上的柿子树顶上有一颗孤零零的红透了的柿子,很诱人,因为来往人多,我和凤华等到一天雨后的半夜时分下手。照例是我上树,没想到钩子还没碰到柿子,脚下的树枝却断了,我和树枝一起落下。我顾不得脚痛,在黑暗中摸到了那颗摔裂了的柿子,和凤华就着雨水把柿子吃掉了。
八四年秋天北大校园的柿子被我们全数收获,装了几个纸箱,每天午饭后去翻检一遍,看有没有变软可吃的。一天中午,凤华仰面酣睡,我们恶作剧打赌,赌凤华会不会翻身。拿了两颗熟透的柿子,在他左脸和右脸边各放一颗。一个多小时过去,他居然一动没动。
经商路
进入四年级,大家都开始筹划毕业考研或等待分配。我们几位男生不打算继续念了,想换个专业或者找个工作。我当时想得简单,先找个和英文相关的事情做做,以后再说,完全没有想到去做商业。凤华却开始计划从事商业贸易类的工作。在我们当时的价值取向中,这是比较另类的选择。来北大招人的单位多是政府机构和大学,大公司不多,外贸类的只有中信、光大和华润,名额很少。凤华花了不少功夫游说系领导同意他代表男生和系里沟通毕业分配的事情,还被选为班长。为大家做了好事,也为确保他能获得去贸易公司的名额。还好,只有两个男生想去贸易公司,凤华如愿以偿。在八十年代初,对于英美文学专业的我们来说,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是最理想的归宿了,文学期刊外文局次之,大学教书再次之,去外交部等各部委感觉有点偏离航道,而去中信、光大和华润跨入商界更是等而下之了。我中学时喜欢读日本的侦探小说,很多细腻的心理描写。日本那一代的作家很多是念英美文学出身的,给我许多憧憬,觉得再不济,翻译小说也是很快活的职业去了华润。
凤华却开始计划从事商业贸易类的工作,这件事一直很费解。他对金钱并不是很在意的。他花了不少功夫游说系领导同意他代表男生和系里沟通毕业分配的事情。
凤华去香港的华润公司上班以后,每次回京和我们见面,都是他请吃饭,还送我们一些港货。在他为父母和哥哥姐姐家里置齐彩电冰箱四大件之后,他好像就没有什么物质方面的要求了,对吃穿毫不在意。我八七年去安徽讲师团前,他送我一个Walkman。多亏了那个小机器,陪我在乡下寂静的夜晚边听Karen Carpenter的歌边批改学生作业熬过了一年。八八年的春节,凤华又邀我和张杰到深圳小聚,车资和盘缠都他出。彼时黎天麒在罗湖海关上班,也有许多闲暇,陪我和张杰领略了香风熏人醉的深圳风情。一日,我们想起班上同学陆露在新建的深大教书,便一起坐了公车去深大,结果陆露不在学校,于是在回罗湖途中去香蜜湖玩了一回卡丁车。之后我们又去一同去广州,到了六祖慧能的寺庙,第一次见到菩提树。那时毕业后无拘无束相处最长的一次。
至今我也不明白凤华为什么要去华润。在香港几年,他下班后和同事绝不来往,都是自己在宿舍读经打坐。
练功、习佛
凤华开始认真习经时,我以为这和他大四练习硬气功一样,不会持久,很快就会移情别图。像他这样高能量的家伙,平日风风火火、好动、调侃和捉弄同伴的性格,很难会长期执著一端。八五年夏天去甘肃支教的时候,他正迷气功,常常打坐,很兴奋自己能四指还是六指禅了,还不时要和人比试一下。那个夏天,我们几个(还有张杰和法专的胡小军)去密云水库,凤华带了西瓜上小船。船划到水库中间,找不到刀切瓜,凤华以掌代刀切西瓜,我们一边踩水一边吃瓜。后来有一次在李戈家里,凤华自告奋勇地要给李戈母亲发气治疗背疾。我们在一旁围观,凤华就在离背后十公分左右的距离双掌发力。我半信半疑,不过李母说确实感到背后一股热呼呼的感觉。
不料这一次凤华却是和以前不一样。气功不练了,开始转向佛经的研读,并造访寺庙,而且一下就扎进去了。
每次凤华从香港回来见面时,都觉得他的性情不同以往,话渐渐少了,人更沉静了,对诸事诸物没有了往日的激情。信中也只写近期的读经心得,觉得以前的自己很愚妄。还对以前说过的话和争辩道歉,颇令我诧异。八九年初夏,我忙于出国。有一次他来北京,我们见面,话已不多。他说以后再也不会和我讨论修佛的话题了。我有些伤感,显然是觉得我慧根不净,不足与语。
再后来,我去芝加哥后给他去的信,基本是有去无回。九一零年二月,收到张杰的信,提及凤华年前的信让他颇为心惊,说感到他进入悟道修佛的更高一层,出家之心已决,只是时间问题。张杰不以为怪,说世纪初便有苏曼殊和李叔同,只是觉得他悟得太苦,非长久之计,不似弘一法师圆寂时“悲欣交集”的心境。我也有些担心。
又两个月,张杰来信,说凤华在香港的高楼决然一跃,坠入虚无。读罢来信,去上课的路上,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小风吹来,泪流满面,种种淡忘的记忆瞬时涌到眼前。
一进北大就记住了他。入校第一周,新生大会。各系新生拎着凳子排队去大饭厅听党委书记训示。看着乌泱泱的人流,心中感慨,总算跻身这天之骄子大聚会了。正踌躇满志间,听见前面的小个子跟我同宿舍的刘军(西川)抱怨,说今年高考英语试题太简单,上面还有错,还只得98分,太冤了。我心中一惊,我怎么不知道考题有错,用了吃奶的力气才考了95分。这家伙狂啊!
观察了几天,发现这个天津外语类状元、说话声音有点尖的张凤华确实挺厉害。和一些北京和其它省份外语学校来的同学不同,张凤华平民出身,全是自己找书琢磨出来的。我四年级时跟他去天津玩了两天,住他们家。他父母没读过很多书,普通工人和家庭妇女。他能脱颖而出全靠自己聪明好学。虽然英文精读和泛读课和他不在一个小班,但是在宿舍里言谈中就发现他记忆力强,词汇量大且对词意琢磨很透,所以读写都很精到,读书活学活用,就是Francis Bacon说的那种present wit。他性格外向,精力旺盛,争强好胜。功课自不在话下,他很快就进入了博览群书的阶段,狂看课外书。
当时大家都觉得,按照凤华的禀赋,成就一番事业毫无疑问。
那段时间里,无比自由的燕园里,一派浪漫向上的气象,真的是那种天高任鸟飞的感觉。我们入校时,77级和78级都还没毕业,他们从工厂、矿山和农村带来的历练和沉稳的气质是我们丈量自己的参照,学贯中西的老先生们是我们终极的向往。太多的西方思潮扑面而来,太多新鲜的诱惑让我们神不守舍。朦胧诗,星星画展,民主竞选,校园恋爱,贴面舞,《苦恋》,佛洛依德,立体主义,第三次浪潮,让人眼花缭乱。课堂上,文革中受尽磨难的老师们倾情相授,全是在中学时闻所未闻的内容,他们从国外养成的君子淑女的做派也让暗羡不已。宿舍里,我们就着全国粮票换来的花生米,聊着William Blake,拉斐尔,拿着砖头录音机听点莫扎特,时刻觉得境界在提升。在讲座上,向仰慕多年的名人们大声提问;一言不合,摔椅子就走,丝毫不给面子。那轻狂的感觉,实在是好得要命。
凤华这般充满精力、躁动不安的学子,自然被深深裹挟在各种思想和行动的诱惑中。大学四年中,他尝试了许多事情。
读书
不记得凤华是何时开始课程外的涉猎。那时大家都争先恐后买书,生怕别人知道的东西自己不知道。那时都是从五道口外文书店买国外原版书的翻印本。尽管多数同学每月的全部生活开销只40元左右,都会省下十几元钱买书。每人的床边靠着墙排着一排排的书。自己没有的书也会向周围同学借阅。
凤华在这种读书竞赛中自然是领先者。他读英文原版书的时间比多数同学都早。他书读得很杂很偏。好像二年级时他就开始读些佛教经籍,记得他找了一本《五灯会元》天天读。他时常来我们寝室跟大才子刘军(笔名西川)聊天。就文学知识的广博和深度方面而言,西川是我们班的标志性人物,能诗会画,留长发,中式棉袄,一双高腰靴子,一副玉树临风才子不羁的派头。凤华对西川还是很服气的,在读书和其它方面都喜欢和西川切磋。在头两年中,凤华读书、写诗和后来想画画都多少受西川的影响。
五色石
二年级时,班上五个才情出众的男女生宣布成立了诗歌小团体,取名五色石,女娲用五色石补天之意,有刘军、傅浩、张凤华、李东和陶宁,各有笔名。这五个人,气质和文字各领风骚。反映在诗歌风格上,刘军浑厚质朴,傅浩柔美飘逸,凤华隽永精炼,李东想象奇绝,陶宁精巧灵动。结集一册《五色石》,好像是油印小开本,同学们竞相传阅诵读,诗名传到系外。可惜诗社只持续了一两年就解散了,各忙自己的追求去了。三四年级时,西语系学生刊物《缪斯》中也发表了一些他们的诗作和译作。
三十年后,西川在国内诗坛地位崇高,以诗歌创作和翻译享得大名。傅浩英美文学研究修成正果,成为叶芝专家,译作多多。李东野鹤闲云,诗画怡情,不经意间书画诗均达化境。陶宁才情过人,经营儿童文学出版,创作和翻译卓有成就。凤华却英年凋零,正是天妒其才。
琴棋书画
凤华精力旺盛,什么都要尝试一下,因为学得快,也总能学什么成什么。有一阵,他在宿舍里把两张书桌一拼,开始打起乒乓球来。他们房间的谭山瓦、黎天琦、杨震、项晓玮和徐晓东都是好手,晚饭后和晚自习后总要厮杀一番。后来凤华买了一块很贵的友谊牌的横板拍,苦练一阵后,把室友都打败了。之后开始拎着球拍满楼道找高手切磋,后来碰到真正高手陈舜国,是世界冠军郭跃华的陪练,低我们一班,张风华自是没有机会。
有段时间,凤华宿舍晚自习后要打牌或下军棋,也去德专和法专同学下军棋。凤华也是不肯落后的,是输赢很认真的那种。打起升级来,常常为一张牌争得面红耳赤。
凤华还请刘军教他画画。刘军让他先画桌子上的杯子。他画了几天杯子之后,觉得实在是件不靠谱的事情,就放弃了。
燕园的柿子
北大校园里有许多柿子树,大饭厅前和二十八楼边有成片的。八四年秋天,毕业前一年,青色和微黄的柿子挂满枝头。我向凤华和杨震提议把柿子打下来吃。他们劲头也很大。我们准备好手电、床单和一根末梢绑了铁丝钩子的竹竿,等到晚上十一点钟后,路上行人稀少的时候,就开始打柿子。我分工爬上树拿竹竿钩柿子,杨震和凤华在下面拉床单接柿子。有两次柿子还砸在他们头上。校图书馆前草地上的柿子树顶上有一颗孤零零的红透了的柿子,很诱人,因为来往人多,我和凤华等到一天雨后的半夜时分下手。照例是我上树,没想到钩子还没碰到柿子,脚下的树枝却断了,我和树枝一起落下。我顾不得脚痛,在黑暗中摸到了那颗摔裂了的柿子,和凤华就着雨水把柿子吃掉了。
八四年秋天北大校园的柿子被我们全数收获,装了几个纸箱,每天午饭后去翻检一遍,看有没有变软可吃的。一天中午,凤华仰面酣睡,我们恶作剧打赌,赌凤华会不会翻身。拿了两颗熟透的柿子,在他左脸和右脸边各放一颗。一个多小时过去,他居然一动没动。
经商路
进入四年级,大家都开始筹划毕业考研或等待分配。我们几位男生不打算继续念了,想换个专业或者找个工作。我当时想得简单,先找个和英文相关的事情做做,以后再说,完全没有想到去做商业。凤华却开始计划从事商业贸易类的工作。在我们当时的价值取向中,这是比较另类的选择。来北大招人的单位多是政府机构和大学,大公司不多,外贸类的只有中信、光大和华润,名额很少。凤华花了不少功夫游说系领导同意他代表男生和系里沟通毕业分配的事情,还被选为班长。为大家做了好事,也为确保他能获得去贸易公司的名额。还好,只有两个男生想去贸易公司,凤华如愿以偿。在八十年代初,对于英美文学专业的我们来说,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是最理想的归宿了,文学期刊外文局次之,大学教书再次之,去外交部等各部委感觉有点偏离航道,而去中信、光大和华润跨入商界更是等而下之了。我中学时喜欢读日本的侦探小说,很多细腻的心理描写。日本那一代的作家很多是念英美文学出身的,给我许多憧憬,觉得再不济,翻译小说也是很快活的职业去了华润。
凤华却开始计划从事商业贸易类的工作,这件事一直很费解。他对金钱并不是很在意的。他花了不少功夫游说系领导同意他代表男生和系里沟通毕业分配的事情。
凤华去香港的华润公司上班以后,每次回京和我们见面,都是他请吃饭,还送我们一些港货。在他为父母和哥哥姐姐家里置齐彩电冰箱四大件之后,他好像就没有什么物质方面的要求了,对吃穿毫不在意。我八七年去安徽讲师团前,他送我一个Walkman。多亏了那个小机器,陪我在乡下寂静的夜晚边听Karen Carpenter的歌边批改学生作业熬过了一年。八八年的春节,凤华又邀我和张杰到深圳小聚,车资和盘缠都他出。彼时黎天麒在罗湖海关上班,也有许多闲暇,陪我和张杰领略了香风熏人醉的深圳风情。一日,我们想起班上同学陆露在新建的深大教书,便一起坐了公车去深大,结果陆露不在学校,于是在回罗湖途中去香蜜湖玩了一回卡丁车。之后我们又去一同去广州,到了六祖慧能的寺庙,第一次见到菩提树。那时毕业后无拘无束相处最长的一次。
至今我也不明白凤华为什么要去华润。在香港几年,他下班后和同事绝不来往,都是自己在宿舍读经打坐。
练功、习佛
凤华开始认真习经时,我以为这和他大四练习硬气功一样,不会持久,很快就会移情别图。像他这样高能量的家伙,平日风风火火、好动、调侃和捉弄同伴的性格,很难会长期执著一端。八五年夏天去甘肃支教的时候,他正迷气功,常常打坐,很兴奋自己能四指还是六指禅了,还不时要和人比试一下。那个夏天,我们几个(还有张杰和法专的胡小军)去密云水库,凤华带了西瓜上小船。船划到水库中间,找不到刀切瓜,凤华以掌代刀切西瓜,我们一边踩水一边吃瓜。后来有一次在李戈家里,凤华自告奋勇地要给李戈母亲发气治疗背疾。我们在一旁围观,凤华就在离背后十公分左右的距离双掌发力。我半信半疑,不过李母说确实感到背后一股热呼呼的感觉。
不料这一次凤华却是和以前不一样。气功不练了,开始转向佛经的研读,并造访寺庙,而且一下就扎进去了。
每次凤华从香港回来见面时,都觉得他的性情不同以往,话渐渐少了,人更沉静了,对诸事诸物没有了往日的激情。信中也只写近期的读经心得,觉得以前的自己很愚妄。还对以前说过的话和争辩道歉,颇令我诧异。八九年初夏,我忙于出国。有一次他来北京,我们见面,话已不多。他说以后再也不会和我讨论修佛的话题了。我有些伤感,显然是觉得我慧根不净,不足与语。
再后来,我去芝加哥后给他去的信,基本是有去无回。九一零年二月,收到张杰的信,提及凤华年前的信让他颇为心惊,说感到他进入悟道修佛的更高一层,出家之心已决,只是时间问题。张杰不以为怪,说世纪初便有苏曼殊和李叔同,只是觉得他悟得太苦,非长久之计,不似弘一法师圆寂时“悲欣交集”的心境。我也有些担心。
又两个月,张杰来信,说凤华在香港的高楼决然一跃,坠入虚无。读罢来信,去上课的路上,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小风吹来,泪流满面,种种淡忘的记忆瞬时涌到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