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塔湖图
知名会员
- 注册
- 2010-01-07
- 消息
- 163
- 荣誉分数
- 13
- 声望点数
- 128
纪念北大120 校庆
在外人眼里,未名湖,博雅塔和图书馆构建成的一塔湖图是北大最美的地方。
每当你走进燕园,你总会看到一些人在湖边塔前流连,摆姿势拍照,留下到此一游的身影。经常看见有人把未名湖和博雅塔描写得美得不得了,还有一首歌,叫《未名湖是个海洋》,说是诗人都藏在水底,灵魂们都是一条条鱼,晚上从水面跃起,到岸上游荡。
其实未名湖就是一个小湖,既不衔远山,也不吞长江,更不要提浩浩汤汤或者气象万千了。走第一遍时新鲜,多走几遍就不觉得怎样了。湖水既不是一碧万顷,也没有沙鸥翔集,还有些浑浊。一眼望去,看不到湖底也看不到鱼,偶有水浅的地方看到的不是水底潜行的诗人和他们的灵魂,看到的只是泥和沙。
北京有许多明寺古塔,像玉泉山玉峰塔,昆明湖多宝塔,北海白塔。博雅塔无论高度还是雄伟或者气势,在北京的古塔中都称不上出类拔萃,只能算是一座小塔。
而北大图书馆,怎么说呢,无论名气怎样响,就是一座藏书不算多,而且自习室里经常找不到座位的普通而简陋的楼,而已。
***
在许多北大校友心里,北大最美的地方不是未名湖,不是博雅塔,不是图书馆。
北大最美的的地方是三角地。
三角地地方不大,挨着学三食堂和书店,由几块信息布告栏围出一块空地,是学三食堂吃完饭回宿舍的必经之路。
三角地太普通了,也太不起眼了。猛一眼看上去,三角地就是一个乱糟糟闹哄哄的人来人往的地方,既不美观,也不吸引人。布告栏经常贴的满满的,不断有走着或者骑车路过的学生们停下脚步,花几分钟的时间把布告栏里各个社团举行活动和讲座的海报看个遍,然后匆匆离去。
初来北大的人,走过这块空地时可能都不会知道这是三角地。
***
北大的业余生活在各大学里应该算是最丰富的,只要你有时间,每天晚上几乎都有讲座或者电影或者社团的其他活动举行,可以去听去看和参加。
像上课和上自习一样,看海报和听讲座是每个北大学生生活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没有网络的八十年代,三角地的几块布告栏就像是今天网上的一个热闹的论坛,汇聚了各方的信息,既有讲座和社团活动这类的学术信息,也有买卖和转让物品一类的生活信息。
偶尔也有清华人打着结伴春游秋游的幌子来泡北大女生,在三角地贴小广告。这种小广告经常受到北大男生的嘲笑,并被来贴别的海报的北大男生们毫不客气地覆盖掉。
传言说,清华男生因为女生少学业压力大,郁闷得经常想在宿舍里踹暖气管子。
也难怪清华人特别能忍辱负重。
***
三角地虽然窄小也乱糟糟的,但是确是最能体现北大独立自由和兼容并蓄精神的地方。
历届北大的学生运动,都是起源于三角地。学生们在宿舍里讨论和思考,在三角地贴出自己想法,在布告栏下面聚集在一起,争论和质疑一些观点,在激辩和交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些自由表达和激烈争辩后的观点,有些达成共识,有些成为纲领,有些成为行动。
我觉得北大最值得骄傲的地方,是对五四精神的传承,和曾经拥有过蔡元培这样的校长。在国内,没有一所大学能像北大那样自由和民主。八十年代末期,也只有北大,能够请方励之这样的人在校园内演讲,能够让王丹组织民主沙龙并且公开活动,能够请美国大使洛德在塞万提斯像下举行演讲,能够有各种学生团体举办各种各样多元的甚至犯禁的讲座和讨论,能够有崔健和北岛这样的人来北大演唱和演讲。
任何一所别的学校,比如与北大比肩的清华,在校园的民主自由和宽松的氛围上就逊色多了。
别的学校,别说像王丹这样组织民主沙龙了,就是请方励之和洛德这样的人来演讲,组织者也早被警告和开除了。
也难怪,当年方励之因为得罪邓小平,在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运动中,被撤掉科大校长后回北京天文台工作,北京那么多所高校,高校里那么多社团,没有一所学校一个社团敢请方励之去演讲,哪怕是纯物理的演讲。
***
北大,也只有北大,请去了老校友方励之做演讲,在一个大讲堂里。
虽然讲座的题目是天文学,但是大讲堂里座无虚席,过道上占满了人,甚至连门口和窗外都站着跟科学不沾边的北大学生,来听方的演讲。
当方励之在回答问题时把他从研究天文学历史上得出来的结论 -- 彻底改变人们的思维(比如说地心说)得等到一代人死了后才能完成 -- 阐述了一遍之后,学生们发出了会意的阵阵笑声。
那是一个老人垂帘听政的时期。民主自由=资产阶级自由化。
我们以为老一代人离去了,中国的民主自由就会来到,至少会有很大的进步。
斯人已逝,但是现在的中国呢?民主自由进步了吗?
***
当年陈明远穿着一件发旧的蓝布上衣,在正午的阳光下,站在三角地的布告栏顶上,大声的喊出了“我们贫穷、我们落后、我们愚昧,我们过着很苦的日子,但是我们有一个理想这就是自由和民主!”,慷慨激昂的样子像是古代的仁人志士。
底下的学生们仰望着这位个子矮小其貌不扬的中年人,举着饭盆由衷的大声鼓掌和叫好。
我觉得那是北大最帅最美的时刻。
***
1989年的那段时期,在三角地每天晚上几乎都有学生自发地聚集起来,讨论中国的民主和自由,抨击腐败和特权,痛斥老人政治,争辩罢课还是不罢课,游行还是不游行,绝食还是不绝食,撤出广场还是不撤出广场。
在那些人群里你可以看到王丹。那时他还没有发福,还是一个身体单薄面容清瘦嗓门不大的男生,说起话来有些慢,不太容易镇住乱哄哄的场子。
在人群里你还可以看到柴玲。那时她还是一个一看就很单纯和脸上带着稚气的学生,自己不太喜欢长篇大论,喜欢站在边上倾听别人的争辩。
我想如果未名湖底真的藏着诗人们的灵魂的话,他们晚上一定会来到三角地,在三角地里重新感觉到浑身热血沸腾起来。
从三角地出发,多少北大学子,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走出校门,参加绝食和挡军车,用年轻的身躯和鲜血演绎了他们心中的理想主义情结。
那时,如果你在北大校园,你会觉得三角地才是北大的灵魂,才是北大精神的象征,才是一块真正的圣地。
***
听说三角地后来被拆了。
知乎上说,根据校方的说法,这只是几块“不再具有思想交流意义”、且贴满商业小广告、“严重影响校容”的广告牌,为了迎接重大检查,被半夜悄悄拆除了。
北大最美的精神圣地就此悄然消失,成为历史但是没能留下一块即使是断壁残垣的遗迹,让人扼腕叹息。
没有了三角地的北大,湖光塔影还在,但是灵魂却无处追寻了。没有了灵魂的校园,湖光塔影再美丽,恐怕也只不过是一处让人游览拍照的风景罢了。
拆三角地,恐怕很多北大校友都会反对。当然也有不少人会感到麻木。那么多东西都拆了,就是把未名湖和博雅塔也给拆了,你能怎样呢?你总不能别人晚上拆,你白天给重新搭起来吧?
***
从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富裕起来了,但是贪腐和社会不公却愈演愈烈了。
北大校园里的大学生们还在,但是理想主义和激情早已快消失殆尽了。
北大校长还在,北大教授们还在,但是民主和爱国,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早已让位于权和利,成了对权钱追求的陪葬品。
许多不应该发生在北大的事发生了,甚至出现了北大老师性侵学生和北大党委书记说当年参加游行的学生是傻X这样的传闻。
每当看到北大的负面新闻时,我想许多北大校友都会为北大痛心。
毕竟,那是你的母校,在那里你渡过了最好的青春芳华。
你可以自己骂北大,但是别人说北大不好,你绝对会不开心。
***
丁石孙是八十年代末最后一位杰出的校长,六四之后过了一段时间被免职。
他在北大时,秉承蔡元培先生的自由思想和兼容并蓄的精神,让北大有了建国后思想和学术最自由的一段时光。季羡林在北大百年校庆时,曾说在北大历史上,有两位校长值得记住,一位是被称为“北大之父”的蔡元培,另一位就是丁石孙校长。
丁校长一头白发,很好认。多少人都在北大校园里见过丁校长骑自行车。那辆自行车比北大一般同学的自行车都破,像是相声里说的,除了铃不响,剩下哪儿都响。
我一直觉得,王丹和他的民主沙龙的小伙伴们,最应该感谢丁校长。换一个别的学校,一个别的校长,无论清华,人大,师大,外院,他和他的小伙伴们早就会被开除了,或者自己把民主沙龙解散了。
北大一个学生被关进秦城,北大校长出具证明,说他是北大品学兼优的学生。
只有像丁校长这样的人才会这样保护自己的学生。
传言说毛新宇想进北大,被丁校长拒绝了。
这校长,你不为他骄傲都不行。
***
丁校长被免职后,曾经有学生提议给丁校长在北大树立一座雕像,以纪念他尽一己之力扛住压力秉承北大精神,不知道这个愿望后来有没有实现。
多年后丁校长回顾自己在北大的历程时说:“我是个失败的校长,因为我心目中理想的、好的学校,不是这样的,没有达到。”。
一个尽最大努力保护了北大学生,最后被免职的校长,一个如此清廉的校长,一个说自己是个失败的校长的校长。这人品,让那些对外牛皮哄哄对内胆小怕事对上唯命是从的校长们情何以堪啊。
自丁校长之后,历届北大校长,再也没有一位能像丁校长那样有勇气有担当敢于置乌纱帽于不顾,在校园里保护北大精神的。
我觉得他们在黄泉遇到蔡元培校长,得用袖子遮住自己的脸。
***
三角地虽然拆除了,然而记忆是鲜活的,抹不去的。
在曾经经历过三角地辉煌时代的北大人心里,三角地依然存在,像是一座无形的丰碑一样存在。三角地所代表的北大的自由思想和兼容并蓄精神依然存在。
我想,将来会有一天,在北大三角地遗址上会建立起一座真正的丰碑,纪念那一个时代,那一段历史,成为北大精神和北大校园文化的一个象征。
我希望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拆除这座代表自由宽容和平等的丰碑,希望它能成为北大的一个永不倒塌的纪念碑,无论在北大人的心里还是在北大校园里。
注:本文在征文截止日期之后收到,所以没有参加最后评比。
在外人眼里,未名湖,博雅塔和图书馆构建成的一塔湖图是北大最美的地方。
每当你走进燕园,你总会看到一些人在湖边塔前流连,摆姿势拍照,留下到此一游的身影。经常看见有人把未名湖和博雅塔描写得美得不得了,还有一首歌,叫《未名湖是个海洋》,说是诗人都藏在水底,灵魂们都是一条条鱼,晚上从水面跃起,到岸上游荡。
其实未名湖就是一个小湖,既不衔远山,也不吞长江,更不要提浩浩汤汤或者气象万千了。走第一遍时新鲜,多走几遍就不觉得怎样了。湖水既不是一碧万顷,也没有沙鸥翔集,还有些浑浊。一眼望去,看不到湖底也看不到鱼,偶有水浅的地方看到的不是水底潜行的诗人和他们的灵魂,看到的只是泥和沙。
北京有许多明寺古塔,像玉泉山玉峰塔,昆明湖多宝塔,北海白塔。博雅塔无论高度还是雄伟或者气势,在北京的古塔中都称不上出类拔萃,只能算是一座小塔。
而北大图书馆,怎么说呢,无论名气怎样响,就是一座藏书不算多,而且自习室里经常找不到座位的普通而简陋的楼,而已。
***
在许多北大校友心里,北大最美的地方不是未名湖,不是博雅塔,不是图书馆。
北大最美的的地方是三角地。
三角地地方不大,挨着学三食堂和书店,由几块信息布告栏围出一块空地,是学三食堂吃完饭回宿舍的必经之路。
三角地太普通了,也太不起眼了。猛一眼看上去,三角地就是一个乱糟糟闹哄哄的人来人往的地方,既不美观,也不吸引人。布告栏经常贴的满满的,不断有走着或者骑车路过的学生们停下脚步,花几分钟的时间把布告栏里各个社团举行活动和讲座的海报看个遍,然后匆匆离去。
初来北大的人,走过这块空地时可能都不会知道这是三角地。
***
北大的业余生活在各大学里应该算是最丰富的,只要你有时间,每天晚上几乎都有讲座或者电影或者社团的其他活动举行,可以去听去看和参加。
像上课和上自习一样,看海报和听讲座是每个北大学生生活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没有网络的八十年代,三角地的几块布告栏就像是今天网上的一个热闹的论坛,汇聚了各方的信息,既有讲座和社团活动这类的学术信息,也有买卖和转让物品一类的生活信息。
偶尔也有清华人打着结伴春游秋游的幌子来泡北大女生,在三角地贴小广告。这种小广告经常受到北大男生的嘲笑,并被来贴别的海报的北大男生们毫不客气地覆盖掉。
传言说,清华男生因为女生少学业压力大,郁闷得经常想在宿舍里踹暖气管子。
也难怪清华人特别能忍辱负重。
***
三角地虽然窄小也乱糟糟的,但是确是最能体现北大独立自由和兼容并蓄精神的地方。
历届北大的学生运动,都是起源于三角地。学生们在宿舍里讨论和思考,在三角地贴出自己想法,在布告栏下面聚集在一起,争论和质疑一些观点,在激辩和交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些自由表达和激烈争辩后的观点,有些达成共识,有些成为纲领,有些成为行动。
我觉得北大最值得骄傲的地方,是对五四精神的传承,和曾经拥有过蔡元培这样的校长。在国内,没有一所大学能像北大那样自由和民主。八十年代末期,也只有北大,能够请方励之这样的人在校园内演讲,能够让王丹组织民主沙龙并且公开活动,能够请美国大使洛德在塞万提斯像下举行演讲,能够有各种学生团体举办各种各样多元的甚至犯禁的讲座和讨论,能够有崔健和北岛这样的人来北大演唱和演讲。
任何一所别的学校,比如与北大比肩的清华,在校园的民主自由和宽松的氛围上就逊色多了。
别的学校,别说像王丹这样组织民主沙龙了,就是请方励之和洛德这样的人来演讲,组织者也早被警告和开除了。
也难怪,当年方励之因为得罪邓小平,在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运动中,被撤掉科大校长后回北京天文台工作,北京那么多所高校,高校里那么多社团,没有一所学校一个社团敢请方励之去演讲,哪怕是纯物理的演讲。
***
北大,也只有北大,请去了老校友方励之做演讲,在一个大讲堂里。
虽然讲座的题目是天文学,但是大讲堂里座无虚席,过道上占满了人,甚至连门口和窗外都站着跟科学不沾边的北大学生,来听方的演讲。
当方励之在回答问题时把他从研究天文学历史上得出来的结论 -- 彻底改变人们的思维(比如说地心说)得等到一代人死了后才能完成 -- 阐述了一遍之后,学生们发出了会意的阵阵笑声。
那是一个老人垂帘听政的时期。民主自由=资产阶级自由化。
我们以为老一代人离去了,中国的民主自由就会来到,至少会有很大的进步。
斯人已逝,但是现在的中国呢?民主自由进步了吗?
***
当年陈明远穿着一件发旧的蓝布上衣,在正午的阳光下,站在三角地的布告栏顶上,大声的喊出了“我们贫穷、我们落后、我们愚昧,我们过着很苦的日子,但是我们有一个理想这就是自由和民主!”,慷慨激昂的样子像是古代的仁人志士。
底下的学生们仰望着这位个子矮小其貌不扬的中年人,举着饭盆由衷的大声鼓掌和叫好。
我觉得那是北大最帅最美的时刻。
***
1989年的那段时期,在三角地每天晚上几乎都有学生自发地聚集起来,讨论中国的民主和自由,抨击腐败和特权,痛斥老人政治,争辩罢课还是不罢课,游行还是不游行,绝食还是不绝食,撤出广场还是不撤出广场。
在那些人群里你可以看到王丹。那时他还没有发福,还是一个身体单薄面容清瘦嗓门不大的男生,说起话来有些慢,不太容易镇住乱哄哄的场子。
在人群里你还可以看到柴玲。那时她还是一个一看就很单纯和脸上带着稚气的学生,自己不太喜欢长篇大论,喜欢站在边上倾听别人的争辩。
我想如果未名湖底真的藏着诗人们的灵魂的话,他们晚上一定会来到三角地,在三角地里重新感觉到浑身热血沸腾起来。
从三角地出发,多少北大学子,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走出校门,参加绝食和挡军车,用年轻的身躯和鲜血演绎了他们心中的理想主义情结。
那时,如果你在北大校园,你会觉得三角地才是北大的灵魂,才是北大精神的象征,才是一块真正的圣地。
***
听说三角地后来被拆了。
知乎上说,根据校方的说法,这只是几块“不再具有思想交流意义”、且贴满商业小广告、“严重影响校容”的广告牌,为了迎接重大检查,被半夜悄悄拆除了。
北大最美的精神圣地就此悄然消失,成为历史但是没能留下一块即使是断壁残垣的遗迹,让人扼腕叹息。
没有了三角地的北大,湖光塔影还在,但是灵魂却无处追寻了。没有了灵魂的校园,湖光塔影再美丽,恐怕也只不过是一处让人游览拍照的风景罢了。
拆三角地,恐怕很多北大校友都会反对。当然也有不少人会感到麻木。那么多东西都拆了,就是把未名湖和博雅塔也给拆了,你能怎样呢?你总不能别人晚上拆,你白天给重新搭起来吧?
***
从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富裕起来了,但是贪腐和社会不公却愈演愈烈了。
北大校园里的大学生们还在,但是理想主义和激情早已快消失殆尽了。
北大校长还在,北大教授们还在,但是民主和爱国,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早已让位于权和利,成了对权钱追求的陪葬品。
许多不应该发生在北大的事发生了,甚至出现了北大老师性侵学生和北大党委书记说当年参加游行的学生是傻X这样的传闻。
每当看到北大的负面新闻时,我想许多北大校友都会为北大痛心。
毕竟,那是你的母校,在那里你渡过了最好的青春芳华。
你可以自己骂北大,但是别人说北大不好,你绝对会不开心。
***
丁石孙是八十年代末最后一位杰出的校长,六四之后过了一段时间被免职。
他在北大时,秉承蔡元培先生的自由思想和兼容并蓄的精神,让北大有了建国后思想和学术最自由的一段时光。季羡林在北大百年校庆时,曾说在北大历史上,有两位校长值得记住,一位是被称为“北大之父”的蔡元培,另一位就是丁石孙校长。
丁校长一头白发,很好认。多少人都在北大校园里见过丁校长骑自行车。那辆自行车比北大一般同学的自行车都破,像是相声里说的,除了铃不响,剩下哪儿都响。
我一直觉得,王丹和他的民主沙龙的小伙伴们,最应该感谢丁校长。换一个别的学校,一个别的校长,无论清华,人大,师大,外院,他和他的小伙伴们早就会被开除了,或者自己把民主沙龙解散了。
北大一个学生被关进秦城,北大校长出具证明,说他是北大品学兼优的学生。
只有像丁校长这样的人才会这样保护自己的学生。
传言说毛新宇想进北大,被丁校长拒绝了。
这校长,你不为他骄傲都不行。
***
丁校长被免职后,曾经有学生提议给丁校长在北大树立一座雕像,以纪念他尽一己之力扛住压力秉承北大精神,不知道这个愿望后来有没有实现。
多年后丁校长回顾自己在北大的历程时说:“我是个失败的校长,因为我心目中理想的、好的学校,不是这样的,没有达到。”。
一个尽最大努力保护了北大学生,最后被免职的校长,一个如此清廉的校长,一个说自己是个失败的校长的校长。这人品,让那些对外牛皮哄哄对内胆小怕事对上唯命是从的校长们情何以堪啊。
自丁校长之后,历届北大校长,再也没有一位能像丁校长那样有勇气有担当敢于置乌纱帽于不顾,在校园里保护北大精神的。
我觉得他们在黄泉遇到蔡元培校长,得用袖子遮住自己的脸。
***
三角地虽然拆除了,然而记忆是鲜活的,抹不去的。
在曾经经历过三角地辉煌时代的北大人心里,三角地依然存在,像是一座无形的丰碑一样存在。三角地所代表的北大的自由思想和兼容并蓄精神依然存在。
我想,将来会有一天,在北大三角地遗址上会建立起一座真正的丰碑,纪念那一个时代,那一段历史,成为北大精神和北大校园文化的一个象征。
我希望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拆除这座代表自由宽容和平等的丰碑,希望它能成为北大的一个永不倒塌的纪念碑,无论在北大人的心里还是在北大校园里。
注:本文在征文截止日期之后收到,所以没有参加最后评比。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