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龍樹菩薩《中論》教言

頂禮佛陀

资深人士
注册
2013-08-30
消息
4,516
荣誉分数
1,090
声望点数
223
རྩ་བ་ཤེས་རབ་ལས།གང་གིས་རྟེན་ཅིང་འབྲེལ་བར་འབྱུང་།།འགག་པ་མེད་པ་སྐྱེ་མེད་པ།།ཆད་པ་མེད་པ་རྟག་མེད་པ།།འོང་བ་མེད་པ་འགྲོ་མེད་པ།།ཐ་དད་དོན་མིན་དོན་གཅིག་མིན། སྤྲོ་པ་ཉེ་བར་ཞི་བསྟན་པ།།རྫོགས་པའི་སངས་རྒྱས་སྨྲ་རྣམས་ཀྱི།།དམ་པ་དེ་ལ་ཕྱག་འཚལ་ལོ།།ཞེས་གསུངས།

《中論》: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敬錄自 索達吉堪布的藏文化微博

http://weibo.com/sdjzwh

---------------------------------------------------------------

敬錄自《中論講記》 龍猛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甲二(論義)分三:一、宣說見解而頂禮;二、抉擇宣說中觀之見;三、憶念恩德而頂禮。

乙一、(宣說見解而頂禮)分二:一、宣說中觀見解;二、頂禮宣說者。

丙一、(宣說中觀見解):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諸法首先不生究竟不滅,不是常有亦非斷滅,不是一體亦非異體,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一般印度論師在論首都會有頂禮句,在論末也會有憶念恩德的頂禮句。龍猛菩薩即以前兩偈頂禮世尊。此偈開顯了佛陀所證所講的緣起空性之理,雖僅短短四句,但已圓滿涵攝《中論》的全部內容。

本師釋迦牟尼佛圓滿證悟緣起空性之後,於《般若經》等眾多經典中再再宣說了諸法不生不滅乃至不來不去的實相。然而佛經浩如煙海,佛語深邃幽隱,薄地凡夫以自力無法通達其真義。憫於眾生的愚癡蒙昧,龍猛菩薩撰著了《中論》為主的諸多論典,以理證深入細緻地闡釋了二轉法輪的般若深義。

雖然中觀宗開顯了勝義實相,但並未遮破名言中的假立顯現。全知麥彭仁波切也說,沒有破顯現的中觀宗。針對名言中的假立法,我們可以說有生有滅、有常有斷、有一有異、有來有去。然而,這畢竟是假立、是名言,並非真實。但眾生對此並不了知,認為生滅、來去等八邊真實存在,於是在輪迴中流轉不息。為了遣除眾生的實執,寂滅有情的輪迴,中觀宗才以勝義理論遮破八邊。

生滅、來去等八邊戲論是由迷亂分別造成的,迷亂分別的根源就是執著,而一切眾生的相續中都存在著遍計執著和俱生執著。所謂遍計執著,就是因受外道論典的影響而形成的執著。如唯物論等西方科學理論,大自在天、帝釋天等外物創造世間的學說,這些邪說使人們的相續受到染污,由此產生了遍計執著。所謂俱生執著,就是六道一切眾生與生俱來的我執,由於它從無始以來串習至今,所以比遍計執著堅固得多。

有了這兩種執著就有了迷亂分別,有了迷亂分別就有了八邊戲論,有了八邊戲論則眾生永遠不能見到萬法真相從而流轉生死。為了讓眾生了達實相、息滅輪迴,龍猛菩薩開篇即以總說的方式宣說了諸法遠離八邊戲論的真實義。

「不生亦不滅」:不管是佛陀還是後來的高僧大德,在一切如實通達緣起空性者的根本智面前,諸法首先不生,究竟不滅,就像石女的兒子一樣根本沒有真實本體。

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中,這一句是「不生」在前,「不滅」在後。波羅頗蜜多羅(智識)譯師所譯的《般若燈論釋》中是「不滅亦不起」。而在藏文《中論》的譯本中,這一句譯為「不滅亦不生」。對於「不滅亦不生」,果仁巴大師解釋說:諸法之滅若不存在,其生亦不可成立。意思是,有了諸法的滅就一定有它的生,如果遮破了滅,生也就遮破了。可見,以「不滅亦不生」同樣可以開顯離戲大空性。所以,不論是「不生亦不滅」,還是「不滅亦不生」,兩種譯文的意義並不相違,都是合理的。

「不常亦不斷」:眾生認為有常有斷:已有的法恒時存在,這是常;已有的法變成沒有,這是斷。然而諸法無生的緣故不會有一個實有的法存在,所以不常;沒有實有的法存在就不會有它的滅,所以不斷。

「不一亦不異」:如果諸法以自性而存在,則要麼是一體要麼是異體。然而諸法無生的緣故並無自性存在,所以不會成為一體;沒有一體,異體也不可能成立。另外,如果觀察事物的本體,任何法都由支分組成,這樣分析至微塵、剎那都無實體可得;實有的一體不存在,多體也就無法安立。所以,任何法都不是一體,也不是異體。

「不來亦不去」:一切法並非從他處而來,也不往何處而去。雖然眾生認為色、心諸法皆有來去,然而諸法無生無滅的緣故,哪裡會有真實的來去呢?

世人有各種各樣的執著:有、無、是、非、好、壞……既然有這麼多執著,那為何只離八邊就是實相呢?因為,眾生的邊戲執著雖有成千上萬,但以生滅等八邊完全可以涵攝無餘。宗喀巴大師的《理證海》也講:所有戲論都可以包括於八邊,除了八邊之外沒有必要再作安立。因此離八邊就是離一切邊。

遠離八邊的次第是根據內道、外道、世間人的次第安立的。內道有實宗多執著生滅二邊,故以不生不滅破除;外道多執常斷二邊,故以不常不斷破除;世間人多執一異、來去四邊,故以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破除。當然也可以根據其他方式安立。

對於離八邊,內道各宗有不同的解釋。小乘有部、經部講離八邊,只抉擇到人無我空性,而保留了無分微塵、無分剎那實有;大乘隨理唯識宗講離八邊,只抉擇到人無我和相似的法無我空性,而保留了成實的依他起識;中觀自續派講離八邊,只抉擇到單空,而保留了名言中的生滅等。

以上各宗雖然從下到上從不同的高度抉擇了離八邊,但這些宗派最終都有或粗或細的執著,所以誰也沒有真正抉擇到諸法的本體。諸法的本體是大空性,並不存在無分微塵、無分剎那以及成實的心識,也不是單空。這樣的大空性,只有中觀應成派能抉擇,針對上根的所化眾生,應成派以遮除八邊的方式直接宣說了大空性的本體。

學習《中論》的目的就是要抉擇諸法的實相,要抉擇諸法實相必須要跟隨應成派的究竟見解。如果只建立無遮單空,那本論的直接內容就成了世俗諦,這樣的話,就與佛陀宣說般若、龍猛菩薩詮釋般若的究竟意趣不相符。至於本論之究竟意趣,則如《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所言:「此論則以『緣起而生之真如性,遠離八邊戲之實相,息滅一切戲論』作為其所詮內容。」

一切諸法的實相是離於八邊的大空性,這就是釋迦如來所宣說的般若教義的甚深內涵。對此教義,若非龍猛菩薩的理證開顯,我們就無法真實趨入。如同大海中雖伏藏有如意寶,但如果沒有具能力的商主去取寶,人們就無法享用。同樣,如果沒有龍猛師徒的勝義理證,一般的人,尤其是現在的後學者,就根本無法趨入如意寶般的般若義理。

丙二、(頂禮宣說者):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佛陀能夠宣說一切諸法皆由因緣和合而生,又能善巧寂滅能詮所詮等一切戲論。我(龍猛菩薩)向佛陀三門恭敬地頂禮,因為佛陀所說的緣起空性之理是一切學說中的第一。

在世出世間的一切學說中,佛陀所宣說的緣起性空最為第一,其他任何學說都無法企及。佛陀通達世間所有學問和技藝,這已遠非常人所能及,而尤為不共的是佛陀了達名言諸法皆依因緣和合而生,是如夢如幻的緣起假相,其本性為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且以大悲心宣說了這種真理。而這種真理也唯有人天導師釋迦牟尼佛才能宣說。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世界上儘管有五花八門的外道思想以及各種各樣的學術觀點,但它們都無法觸及萬法的真相。唯有佛陀的緣起性空學說究竟圓滿,它真正宣說了諸法實相,這是任何人也無法推翻的。

古印度有許多外道,如數論外道、勝論外道、裸體外道、順世外道、密行外道等,他們有的認為因果不存在,有的以天堂為究竟的解脫處,有的以大自在天等天尊為皈依處……這樣的邪見導致了種種邪行:或者根本不取捨因果,或者以血肉供養天尊……這些外道的觀點在全知無垢光尊者的《如意寶藏論》中有介紹和破斥。雖然外道也希求解脫,但是他們的見解和行為都落於偏執,並不符合中道,無法解脫。而作為已入內道的修行人,相續中是否存在外道的習氣也不好說,所以,如果在了知外道的觀點後對其破斥則不會誤入歧途。全知麥彭仁波切也說,內道修行人通達外道的一些基本觀點也有必要。

現在漢藏兩地同樣都有許多外道邪說,雖然這些邪說也自稱要引導人們趨入解脫,但觀察其理論之後則會發現:像佛教那樣如理如實宣說萬法本性的一個也沒有。沒有緣起性空的正說哪裡會有解脫?

或許有人會問:現代科學不是可以解釋一切嗎?其實,現代科學只是暫時、片面地解釋了一些顯現法的道理,對於諸法空性之理,一點邊也沒沾上。雖然現代學者各自建立了龐大的學術體系,也有許多研究成果,但這些根本不及佛陀智慧的一分。

據說有些科學家也在研究佛法,並且試圖用實驗和推理來解釋空性。最近就有位道友對我說:「堪布,有個好消息!現在的量子物理學的研究成果已經接近佛法的空性了,以前人們認為分子、電子、夸克以及更微細的法存在,但現在已經能夠證明它們不存在了!」不存在就是空性,就是佛法了嗎?不是這樣的!我總是在想:沒有佛法的見解和修持,只是以世間的方式來推測,這根本不可能通達佛法的奧義。如果依靠佛法的見解來研究量子力學、相對論等,則很有可能因此而通達萬法的真理。而只是依靠量子力學來抉擇般若空性,就像木匠用他的鋸子來鋸鋼鐵一般,有很大的困難。其實他們的理論只是說明夸克等不存在而已,除此以外,哪裡有更深入的力量來抉擇空性呢?緣起顯現的同時卻是空性,空性的同時卻能從中顯現緣起,這樣的道理只有依龍猛菩薩的理證才能抉擇。單單依靠相對論、物理、化學等世間理論,再聰明的人也不行。

我們還應知道,自古以來世人建立了很多學說,但是前人的學說總是很快就被後人推翻,在幾千年的人類歷史中這種現象可謂屢見不鮮。唯有釋迦牟尼佛於二千五百年前所宣說的真理始終屹然不動,誰人能破得了半句?因此,我們應對佛陀無與倫比的智慧生起堅定的信心,應該像龍猛菩薩那樣畢恭畢敬地向佛陀頂禮。

以上兩個偈頌宣說了遠離八邊的實相,並對宣說如是實相的佛陀作了頂禮。作為後學者應經常念誦這兩個偈頌,這不僅可以憶念佛陀和龍猛菩薩的恩德,還可以作為對他們的祈禱,以期通達中觀的道理。

藏地歷來就非常重視這兩頌,在念誦《般若經》時首先要念這兩頌,以此頂禮佛陀並祈禱生起般若空性的證悟,而在藏傳佛教的《心經回遮儀軌》中也有這兩頌。創立斷法的瑪吉拉准空行母說:這兩頌不僅是讚歎、頂禮佛陀的偈文,也是非常殊勝的降伏法。

---------------------------------------------------------------

http://www.zhibeifw.com/vb/zls/

http://cloud.zhibeifw.com/s/dt33o3ae

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

全知麥彭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

敬錄自《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 索達吉堪布的前言

在浩如煙海的佛學論典中,闡釋佛陀二轉法輪密意——般若空性的大小經論,可謂卷帙浩繁;先後湧現出的各派論師,也是盈千累萬。但能親得佛陀授記,開創甚深見之妙道,以遠離四邊戲論慧炬照亮娑婆世界,使世人得以窺見凡夫分別心難以測度的究竟實相之典範人物,則非龍樹菩薩莫屬。尊者憑藉超凡入聖的俱生智慧,集《般若經》之所有精華於一體,撰著了詮說般若空性的中觀論典之根本源泉——中觀理集諸論。

---------------------------------------------------------------

http://www.zhibeifw.com/vb/zls/

聖者龍樹菩薩略傳

雍怎益西堅贊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

敬錄自《親友書》講記 龍樹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vb/qysjj/

http://cloud.zhibeifw.com/s/pqc9bl5a

http://www.zhibeifw.com/jx/kt/cx/qysjj-00001/

介紹作者:龍猛菩薩

佛教歷史上,龍猛菩薩是公認的登地菩薩,佛陀在《楞伽經》中親自授記:“南方碑達國,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龍,能破有無邊。”意即南方碑達國(注)有一位吉祥比丘,名叫龍猛,在佛陀涅槃之後,佛教內部產生爭論時,他站出來弘揚大乘中觀,破除有邊與無邊,詮釋般若波羅蜜多法門。在《大鼓經》、《大雲經》、《文殊根本續》等大乘經續中,對龍猛菩薩也有明顯的授記,有些說他是一地菩薩,有些說是七地菩薩,有些甚至說獲得了佛果。藏傳佛教中他被喻為“二勝六莊嚴(注)”之一,漢傳佛教中他被八大宗派(注)奉為開山始祖,這樣的大菩薩、大聖者,佛教徒沒有一個不承認。

《大唐西域記》中說,當時龍猛菩薩令佛法越來越興盛,魔王波旬極度不安,投生為樂行王的兒子——具力太子,為了獲得王位,跟母親商量要害死龍猛菩薩。他來到菩薩前面,說自己不幸得了一種病,非人腦不能醫治,求菩薩布施自己的頭顱。龍猛菩薩心想:“往昔佛陀無數次布施自己的身體,如今我遇到這樣的對境,也應當滿足他的心願。”於是隨手取一根吉祥草,吹口氣化作利劍,把頭割了下來,以此而示現圓寂。

《前行》裡面也說,樂行王子向龍猛菩薩索要頭顱,菩薩爽快地答應了。太子奮力揮起寶劍,可好像斬虛空一樣,根本無法傷害菩薩。菩薩告訴他:“我五百世前就徹底清淨了兵器砍割的異熟果報,所以用兵器無法砍斷我的頭。但我曾經割吉祥草時殺害小蟲的宿業沒有償還,你用吉祥草可以割斷我的頭。”太子依言照辦,頭顱當下落地,菩薩趨入寂滅,往生極樂世界。

王子擔心頭顱會重新復原,便將其扔到了一由旬以外的地方。由於菩薩對地水火風已獲自在,所以身體與頭部變成兩座大山(我去印度南方時,看到並朝拜過)。不過更奇妙的是,隨著歲月的遞增,二者之間的距離一步步縮短,等到將來兩山接觸之時,龍猛菩薩將重入此身體,再次弘揚大乘般若法門。

龍猛菩薩的殊勝教言,大家有機會學習,確確實實非常有福報。現在邪說層出不窮,邪惡勢力也十分強大,在暗無天日的世間上,我們得到人身、值遇佛法,並能聽聞佛陀親自授記的龍猛菩薩之教言,是多生累劫的善根福德,理應值得珍惜。

《親友書》是龍猛菩薩給樂行王的教言。漢傳佛教的經典中,樂行王又名禪陀迦王、乘土王。早在唐朝,《親友書》就被義淨法師翻譯出來了,義淨在翻譯之前曾說:這些竅訣十分殊勝,可惜漢地多不了解,故將之翻譯出來,希望能順利流通。1999年我依他的譯本給大家作過解釋,但以藏文來對照,許多詞句比較難懂,不太容易直接了解。後來宋朝譯師也翻譯了兩個譯本,現收錄於《大藏經.論集部》中,因而在漢傳佛教中,《親友書》有三個不同的版本(注)。然自唐朝到現在,從漢地歷史上看,人們對這部論典並沒有予以足夠重視,不像《阿彌陀經》、《金剛經》那樣人盡皆知。

如今依靠大家的信心和發願力,弘揚《親友書》的因緣已經成熟,希望你們一定要好好學習,今後若有機緣,也應全力以赴在不同層次的佛教團體中弘揚。本論所宣講的教言,只要是大乘根基、對佛教有信心,百分之百有非常大的利益。世間亂七八糟的學問,並沒有什麼價值,最有價值的就是聖者的金剛妙語,它可讓眾生根深蒂固的煩惱逐漸瓦解,有殊勝威力和不共加持!


注1:南方碑達國,即現在的印度南方,1990年法王一行去印度時曾朝拜過。

注2:二勝六莊嚴:二勝謂精通佛教最勝根本,即戒律學的兩大論師釋迦光和功德光。六莊嚴謂裝飾南贍部洲的六莊嚴:精通中觀學的龍樹和聖天;精通對法學的無著和世親;精通因明學的陳那和法稱。

注3:禪宗、淨土宗、密宗、唯識(法相)宗、天臺宗、華嚴宗、三論宗、成實宗。

注4:《龍樹菩薩勸誡王頌》,大唐三藏法師義淨譯;《勸發諸王要偈》,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譯;《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1608130241433.gif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