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过客
至尊VIP
- 注册
- 2003-06-07
- 消息
- 5,902
- 荣誉分数
- 6
- 声望点数
- 0
新华网西安10月14日电 年届80高龄的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终于如愿登上他心仪已久的西岳华山,在北峰之巅会盟天下英豪,并在陕西多处历史名胜参禅谈艺,激扬文字大话江湖。
“这是文化活动,不是武术比赛”“大家叫我大侠,实在不当敢!”金庸在到西安后的首次记者见面会上说,几十年前“我们是同业,大家比较辛苦,有什么问题尽管提出来”。
由于人们对陕西电视台操办的“华山论剑”大型文化活动充满了商业想象和武打期待,金庸一再表示:“这是文化活动,不是武术比赛,自己也不会武功。希望能在文化氛围中开始和结束,千万不要搞太多的商业广告。”在金庸小说高层论坛上,著名作家贾平凹说:“我很喜欢金庸小说中弥漫的那种气氛,感觉就是在读一幅中国山水画,那些景色扑面而来。小说有许多都是国家、政治集团的争斗,站的角度很高,这让其小说看起来宏大、深厚。”
《最后一个匈奴》作者、自称“长安匈奴”的作家高健群说:“金庸小说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向壁凿空的英雄梦。”他还专门为金先生来陕写了一幅对联:“袖中一卷英雄传,万里怀书西入秦。”
对多位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深受感动的金庸说:“大家把我的小说说的太好了,希望多谈谈我的缺点。”
“来陕西主要是学习”
“不得了!不得了!”金庸先生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不时发出感叹。在半小时的参观时间里,他看了多幅镇馆之宝--唐墓壁画,有《马?图》、《狩猎出行图》、《客使图》与《阙楼图》等。这些由地下走出的精美壁画,让人真实体会到了什么是盛唐气象。
面对伟大的历史遗迹,游弋于小说与历史之间的金庸先生心潮澎湃欣然题辞:“盛唐风流,见于今日;缅怀当年,不胜向往。”
金庸说,来陕西主要是学习,学习历史。“我正在写《中国通史》,小说式的。用小说手法写主要是为了让青少年容易阅读,对中国历史、中华文化有更多了解。”陕西是中国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多个朝代都城所在地。缘此,酷爱历史的金大侠主动提出要与陕西的考古专家进行座谈,学习历史,“向各位专家讨教”。看到秦始皇陵的石质铠甲,金庸不禁欠身询问:“箭能射穿吗?”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说,石质铠甲是陪葬品,历经两千多年的腐蚀后已十分脆弱,出土时石片有的已裂为数十块碎片。这跟黄蓉穿的软猬甲实不可“等同视之”。
对于金庸“匈奴哪去了”的问题,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王世平说,匈奴被汉朝打败后约5万人西去,但史书没有说去了哪里。恰好的是欧洲的史书记载此时从东方来了一群剽悍之人……
斗室阔论,书生意气。临别苦短,金庸遂手书一辞:“拜聆各位专家高论深受教益,如入大学再上一课,感谢不尽。”
聂卫平、金庸师徒过着
“聂老师是我的老师,向他一鞠躬。”10月8日,金庸在登华山闯第三关“奇局关”时,恭恭敬敬地向把关人聂卫平鞠了一躬。聂棋圣说:“您只要下一步棋就能过关。我这个关非常容易过。”
曾有中央领导问聂棋圣“有几个围棋弟子?”,聂棋圣答:“最好的是马晓春,但真正拜过师的只有查先生一位。”在围棋上,金庸虽为弟子,但聂卫平很崇拜查良镛的小说,金庸的年纪又比聂卫平大得多,因此他们互尊称对方为“先生”,被聂卫平戏称作“两头大”。自少年起就迷恋围棋的金庸,在报社工作时曾发表过《围棋杂谈》等“棋话”。而武侠小说中围棋的妙用更是难以胜表,尤其是《天龙八部》第三十一章“输赢成败,又争由人算”中的“珍珑棋局”,生动地表现了范百龄、慕容复、段延庆和少林寺小和尚虚竹等人的不同命运,诚是“棋如人生”。
“老师手下留情。”金庸“轻松”地与老师弈了一手,在聂棋圣的“过关”声中乾坤豁然开朗:金庸终于登上了魂绕梦牵的华山北峰之巅。此时,聂棋圣则乘坐八抬大轿悄然“隐退”。
“一个手掌拍出来的是什么声音?”
“一个手掌拍出来的是什么声音?”金庸先生的问题是一个地道的偈语,“两个手拍起来是啪啪的响声,那一个手拍起来是什么呢?”
如同着迷围棋一般,金庸对佛学的深入研究也在“封笔”之后。他对一起谈禅的法门寺法师说:“我在《射雕英雄传》写的《九阴真经》,你说就是《能严经》,其实我是先写的小说,然后才开始认真研究这些禅经的。”虽知金庸熟读佛经,但知其入门书是英文版的《原始佛经》的却不多。金庸说:“我看经书很多时候是读不懂的,我就去看注解,结果,那些唐宋朝代的高僧的注解也都很难懂,越看越糊涂,我就只好看英国人直接翻译过来的,他们写的比较容易懂。”
对现在有的书说禅给予肯定之后,金庸又用禅语常用的比喻手法指出:“这就像手指月亮,原本是为了要看好月亮而看手指的,但有时候看多了手指,只记住了手指,反倒忘了月亮所在了,实在是要不得。”
金庸说:“我觉得开悟之前,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开悟之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但对于开悟的方式,因人慧性相异,他认为“有时是需要棒喝的”。总之,“我觉得看待许多事情都变得清朗,我不怕死了。”
金庸大师为情落泪
金庸先生笔下的江湖一直闪现着侠客美女的绵绵情丝,让几亿读者难以舍弃放心不下。那种一见钟情、从一而终、白头偕老的理想爱情,金庸坦称十分向往,但很少。他说:“如果一个人运气非常之好,碰到一个异性一见钟情,她喜欢你,你和她相处最后白头偕老,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但这种运气是可遇不可求的。”对于自己的夫人,金庸先生一直很低调,但从他的精神风貌之间,人们可以体会其美满感觉。在参加中国电视“金鹰节”后,金庸先生得了重感冒。夫人建议推迟来陕,在金庸先生一再坚持下,夫人便一路随行,“监督”吃饭、吃药,细心照料。
谈起笔下人物的爱情,金庸表示,在写作过程中曾多次伤心落泪,不论是在创作时,还是在后来修改时。杨过在赴小龙女之约的苦等,张无忌与小昭的分离,萧峰与阿朱的感情,都让他感到很无助。
男儿有泪不轻弹,金庸大师却泪洒华山。当他看到家乡海宁的电视片、回忆起去世多年的父亲时,这位80岁的老人潸然泪下。金庸说:“我写的时候自己充满感情,爱家乡,爱自己祖国这是与生俱来的,到现在还是保持这样一种热烈的感情,可能不知不觉渗透在小说当中。”
“这是文化活动,不是武术比赛”“大家叫我大侠,实在不当敢!”金庸在到西安后的首次记者见面会上说,几十年前“我们是同业,大家比较辛苦,有什么问题尽管提出来”。
由于人们对陕西电视台操办的“华山论剑”大型文化活动充满了商业想象和武打期待,金庸一再表示:“这是文化活动,不是武术比赛,自己也不会武功。希望能在文化氛围中开始和结束,千万不要搞太多的商业广告。”在金庸小说高层论坛上,著名作家贾平凹说:“我很喜欢金庸小说中弥漫的那种气氛,感觉就是在读一幅中国山水画,那些景色扑面而来。小说有许多都是国家、政治集团的争斗,站的角度很高,这让其小说看起来宏大、深厚。”
《最后一个匈奴》作者、自称“长安匈奴”的作家高健群说:“金庸小说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向壁凿空的英雄梦。”他还专门为金先生来陕写了一幅对联:“袖中一卷英雄传,万里怀书西入秦。”
对多位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深受感动的金庸说:“大家把我的小说说的太好了,希望多谈谈我的缺点。”
“来陕西主要是学习”
“不得了!不得了!”金庸先生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不时发出感叹。在半小时的参观时间里,他看了多幅镇馆之宝--唐墓壁画,有《马?图》、《狩猎出行图》、《客使图》与《阙楼图》等。这些由地下走出的精美壁画,让人真实体会到了什么是盛唐气象。
面对伟大的历史遗迹,游弋于小说与历史之间的金庸先生心潮澎湃欣然题辞:“盛唐风流,见于今日;缅怀当年,不胜向往。”
金庸说,来陕西主要是学习,学习历史。“我正在写《中国通史》,小说式的。用小说手法写主要是为了让青少年容易阅读,对中国历史、中华文化有更多了解。”陕西是中国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多个朝代都城所在地。缘此,酷爱历史的金大侠主动提出要与陕西的考古专家进行座谈,学习历史,“向各位专家讨教”。看到秦始皇陵的石质铠甲,金庸不禁欠身询问:“箭能射穿吗?”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说,石质铠甲是陪葬品,历经两千多年的腐蚀后已十分脆弱,出土时石片有的已裂为数十块碎片。这跟黄蓉穿的软猬甲实不可“等同视之”。
对于金庸“匈奴哪去了”的问题,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王世平说,匈奴被汉朝打败后约5万人西去,但史书没有说去了哪里。恰好的是欧洲的史书记载此时从东方来了一群剽悍之人……
斗室阔论,书生意气。临别苦短,金庸遂手书一辞:“拜聆各位专家高论深受教益,如入大学再上一课,感谢不尽。”
聂卫平、金庸师徒过着
“聂老师是我的老师,向他一鞠躬。”10月8日,金庸在登华山闯第三关“奇局关”时,恭恭敬敬地向把关人聂卫平鞠了一躬。聂棋圣说:“您只要下一步棋就能过关。我这个关非常容易过。”
曾有中央领导问聂棋圣“有几个围棋弟子?”,聂棋圣答:“最好的是马晓春,但真正拜过师的只有查先生一位。”在围棋上,金庸虽为弟子,但聂卫平很崇拜查良镛的小说,金庸的年纪又比聂卫平大得多,因此他们互尊称对方为“先生”,被聂卫平戏称作“两头大”。自少年起就迷恋围棋的金庸,在报社工作时曾发表过《围棋杂谈》等“棋话”。而武侠小说中围棋的妙用更是难以胜表,尤其是《天龙八部》第三十一章“输赢成败,又争由人算”中的“珍珑棋局”,生动地表现了范百龄、慕容复、段延庆和少林寺小和尚虚竹等人的不同命运,诚是“棋如人生”。
“老师手下留情。”金庸“轻松”地与老师弈了一手,在聂棋圣的“过关”声中乾坤豁然开朗:金庸终于登上了魂绕梦牵的华山北峰之巅。此时,聂棋圣则乘坐八抬大轿悄然“隐退”。
“一个手掌拍出来的是什么声音?”
“一个手掌拍出来的是什么声音?”金庸先生的问题是一个地道的偈语,“两个手拍起来是啪啪的响声,那一个手拍起来是什么呢?”
如同着迷围棋一般,金庸对佛学的深入研究也在“封笔”之后。他对一起谈禅的法门寺法师说:“我在《射雕英雄传》写的《九阴真经》,你说就是《能严经》,其实我是先写的小说,然后才开始认真研究这些禅经的。”虽知金庸熟读佛经,但知其入门书是英文版的《原始佛经》的却不多。金庸说:“我看经书很多时候是读不懂的,我就去看注解,结果,那些唐宋朝代的高僧的注解也都很难懂,越看越糊涂,我就只好看英国人直接翻译过来的,他们写的比较容易懂。”
对现在有的书说禅给予肯定之后,金庸又用禅语常用的比喻手法指出:“这就像手指月亮,原本是为了要看好月亮而看手指的,但有时候看多了手指,只记住了手指,反倒忘了月亮所在了,实在是要不得。”
金庸说:“我觉得开悟之前,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开悟之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但对于开悟的方式,因人慧性相异,他认为“有时是需要棒喝的”。总之,“我觉得看待许多事情都变得清朗,我不怕死了。”
金庸大师为情落泪
金庸先生笔下的江湖一直闪现着侠客美女的绵绵情丝,让几亿读者难以舍弃放心不下。那种一见钟情、从一而终、白头偕老的理想爱情,金庸坦称十分向往,但很少。他说:“如果一个人运气非常之好,碰到一个异性一见钟情,她喜欢你,你和她相处最后白头偕老,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但这种运气是可遇不可求的。”对于自己的夫人,金庸先生一直很低调,但从他的精神风貌之间,人们可以体会其美满感觉。在参加中国电视“金鹰节”后,金庸先生得了重感冒。夫人建议推迟来陕,在金庸先生一再坚持下,夫人便一路随行,“监督”吃饭、吃药,细心照料。
谈起笔下人物的爱情,金庸表示,在写作过程中曾多次伤心落泪,不论是在创作时,还是在后来修改时。杨过在赴小龙女之约的苦等,张无忌与小昭的分离,萧峰与阿朱的感情,都让他感到很无助。
男儿有泪不轻弹,金庸大师却泪洒华山。当他看到家乡海宁的电视片、回忆起去世多年的父亲时,这位80岁的老人潸然泪下。金庸说:“我写的时候自己充满感情,爱家乡,爱自己祖国这是与生俱来的,到现在还是保持这样一种热烈的感情,可能不知不觉渗透在小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