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怙主薩迦班智達教言

頂禮佛陀

资深人士
注册
2013-08-30
消息
4,516
荣誉分数
1,090
声望点数
223
ས་སྐྱ་པཎ་ཆེན་གྱིས།སྐྱེས་མཆོག་རང་གི་སྐྱོན་ལ་ལྟ།།སྐྱེ་བོ་ངན་པ་གཞན་སྐྱོན་འཚོལ།།རྨ་བྱ་རང་གི་ལུས་ལ་རྟོག།སྲིན་བྱ་གཞན་ལ་ལྟས་ངན་གཏོང་།།ཞེས་གསུངས།

薩迦班智達:

聖士觀察自過失,劣者觀察他過失,孔雀觀察自身體,鴟鴞給人起惡兆。


敬錄自 索達吉堪布的藏文化微博

http://weibo.com/sdjzwh

------------------------------------------------------------------------

敬錄自《格言寶藏論釋》 薩迦班智達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釋

https://www.zhibeifw.com/vb/gybzlss/

https://www.zhibeifw.com/vb/gybzlsx/

聖士觀察自過失,劣者觀察他過失,

孔雀觀察自身體,鴟鴞給人起惡兆。​

高尚的聖士經常觀察自己的過失,邪惡的劣者老是挑剔別人的過失,就像孔雀觀察剔洗自己的身體,貓頭鷹卻總給人起惡兆。

聖者大德以及人品賢良的高尚人士,他們從不去觀察、指責別人的過失,而是從各方面來反觀自己,身行如何、言語如何、意念分別如何等,並以善的三業對治惡的三業。比如噶當派的一位傳承上師,他每天都要觀察自己的心念是善是惡,並以黑白兩種石子作為善惡業對比的方便。當心裡生起一個惡念或做一件不如法的事時就放一枚黑石子,當心裡生起一個善念或做一件好事時就放一枚白石子。起初黑石多於白石,逐漸黑白各半,後來白多黑少,最後全是白石。他的修行終至究竟圓滿。高尚人士就是如此,不僅注意言行向善,且連細微的分別念也嚴於防範,不出差錯。

與此相反,愚人劣者卻是不察自己過,樂觀他人非,他們的眼睛始終向外看猶如望遠鏡,只望到別人卻看不到自己的污點。查找別人的缺點習以成癖,在觀察他人的時候細緻入微,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甚至戴上放大鏡,企圖在雞蛋裡挑出幾根骨頭。藏族諺語說:“不知自己臉上跑犛牛,卻看到他人臉上有蝨蚤。”此等諸人品格低劣,性情卑下,卻毫無自知之明,他們對於別人的過失,稍有所得,就立刻充當“傳話筒”,廣為宣揚。對於別人的功德,他們往往視而不見,更不會隨喜讚歎,一看到過失便如獲至寶,興奮至極。宣講他過更是肆無忌憚,成為說是道非的“專業人才”。

鳥中極品除鳳凰之外即孔雀,其尾屏色彩斑斕,儀態萬千,總給人以美的享受。如此美麗的孔雀常常漫步溪邊,藉水中倒影觀察自己的身體,一有污點立即剔除,使身體保持豔美無瑕的狀態。而貓頭鷹(鴟鴞)卻是一種不吉祥的鳥,它的聲音常常會給人帶來不祥的徵兆。佛教和民俗都有這種說法:若聞鴟鴞之鳴叫,即是不祥之預兆,辦事不能得成功,應念咒作祈禱。

------------------------------------------------------------------------

敬錄自《量理寶藏論》講記 薩迦班智達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s://www.zhibeifw.com/jx/kt/wl/llbzljj-00002/

當然,講義裡面也說了,薩迦班智達跟文殊菩薩無二無別。但這並不像現在有些活佛自己說“我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我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不是這樣的。在藏地雪域,薩迦班智達是公認的文殊菩薩化身。華智仁波切也說過,藏地雪域有三大文殊:無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師、薩迦班智達。薩迦班智達的傳記當中也有記載,當時有一群人到五台山去拜見文殊菩薩,晚上的時候他們都做了一個同樣的夢,每人在夢中都聽到一個同樣的聲音:現在文殊菩薩不在這裡,他在藏地的朗七卡以班智達的形象住世,你們應該返回藏地去見文殊菩薩。而當時,薩迦班智達就是住在朗七卡。當然,真正的文殊菩薩住在那裡,不在這裡,從了義來講不會存在這種現象。但一般來講,與文殊菩薩無二無別的薩迦班智達完全可以稱為全知。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