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过客
至尊VIP
- 注册
- 2003-06-07
- 消息
- 5,902
- 荣誉分数
- 6
- 声望点数
- 0
话题一:认识新媒体
著名学者方汉奇教授认为:“信息应该是真实的,内容应该是健康的,应该是能够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的,维护我们的社会安定。”并提醒网络媒体“在这个基础上,应该增加信息量,这是我们网络媒体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的一件事,因为它的时效性会比其他媒体更强,而如果是提供了错误的导向,它的影响就比其他的媒体所起的负面的作用更大,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话题二:网络媒体的自律
北京广播学院社会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冯宋彻教授,在肯定和强调“自律”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指出:“在网络领域,仅仅依靠网络伦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伦理道德毕竟是一种软性的社会控制手段,它还需要硬性的法律手段来支撑。对于那些缺乏起码道德责任感或良心已经泯灭的人来说,网络伦理自律可能不足以阻止他们在网络领域的损人利己行为。因此,网络立法就显得十分重要。”
话题三:网络传播的文化冲击与人文反思
清华大学外语系博士生导师王宁教授认为:“(1)网络文化是一种以高科技为传播方式的文化,因此欣赏或从事网络文化传播必须熟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这对不通电脑者无疑是一种挑战;(2)网络文化是快捷的文化样式,往往良莠不齐,精芜并存,因此我们需要对之进行选择和分析,选择那些最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来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3)网络文化是传统的印刷文字文化的必要补充,它的诞生使得文化传播更加便利和快捷,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文化传播领域的一场革命;(4)网络文化的诞生也促进了出版业的发展。对上述这些特征我们应当有着充分的认识。这样,我们才能够思考出应对网络文化冲击的对策。”
话题四:公信力―――互联网发展的生命线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郑保卫教授分析网络媒体在建立公信力方面的特殊之处在于:“一是网络媒体从业者自身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养相对弱些。二是网络传播形式的一些特殊要求导致其在传播内容做到真实可信方面更有难度。三是网络传播中传受关系的特殊性也容易影响到网络媒体的声誉。四是网络媒体管理上的不规范致使其不良传播行为得不到有效制约。”
话题五:网络传播与大众文化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认为:“电脑传媒对大众文化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人文社会景观有提升和降位的双重可能性,这种变化可以使文化的精英立场丧失部分空间,但也可以使真正的学术思想获得一个平台。”
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欧阳友权教授指出:“网络是一个大众文化媒体,它具有大众本色。”
话题六:网络技术创新与全球化传播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博士生导师、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吴建平教授说:“我国的互联网发展确实非常快,但是目前所使用的技术和主要设备还是从国外进口,目前的互联网技术确实基本被国外所把持和垄断,这是因为我们开发互联网比人家落后20年的结果。但是,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安全和经济运转的重要支撑环节,无论从经济角度考虑,还是从国家安全考虑,我们都必须开发互联网技术。特别是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开发方面,我们与国际的差别还不是很大,大家都在进行下一代互联网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开发,因此我们有比较多的互联网技术开发机会。因此,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开发方面,与国际接轨,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技术,这样在重要方面才不受制于人。”
话题七:网络版权
国家版权局版权司副司长许超在谈到著作权人的精神权利如何在网络空间得到有效的保护的问题时说:“精神权利是作者的重要权利,不论是离线环境还是在线环境,都应该受到保护,应该说原则上没有区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限制著作权的情况下,比方说报刊转载其他报刊上的文章,可以不经作者的许可,但是应当注明作者姓名。网络环境下刊登别人的作品,也应该注明作者姓名。版权管理信息不仅涉及作者的精神权利,而且涉及作者的经济权利。例如,将他人作品的管理权利信息改成我的,我就会轻易取得本不该属于我的报酬。技术引起的问题如果触犯了法律,我认为主要应当依靠法律解决。当然,技术的发展也能够从技术角度起到保护版权的作用。”
话题八:网络传播与青少年亚文化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肖鹰教授认为:“网络对青少年亚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由于网络匿名性常常可以表达在现实生活当中不能表达的一切,所以它会提供他人介入青年的内心,也提供青年与青年之间的内心交流冲撞。如果我们有更多的引导和相应的一些教育辅助手段,我想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甚至可以利用网络的匿名性来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认同环境。网络给我们提供了更大的自由,诸如发表言论的空间,表达意见的空间,甚至表达感情的空间。我觉得网络给我们自由的时候,实际上又在提示每个人要有更重要的责任。”
话题九:舆论引导与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喻国明教授提出了舆论引导成功与否的判别标准:经过我们的舆论引导,是否能够使人民群众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善,也就是说是否使他们对于现实状况的了解更加清晰了,更加全面了,认识更加深刻了。
著名学者方汉奇教授认为:“信息应该是真实的,内容应该是健康的,应该是能够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的,维护我们的社会安定。”并提醒网络媒体“在这个基础上,应该增加信息量,这是我们网络媒体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的一件事,因为它的时效性会比其他媒体更强,而如果是提供了错误的导向,它的影响就比其他的媒体所起的负面的作用更大,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话题二:网络媒体的自律
北京广播学院社会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冯宋彻教授,在肯定和强调“自律”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指出:“在网络领域,仅仅依靠网络伦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伦理道德毕竟是一种软性的社会控制手段,它还需要硬性的法律手段来支撑。对于那些缺乏起码道德责任感或良心已经泯灭的人来说,网络伦理自律可能不足以阻止他们在网络领域的损人利己行为。因此,网络立法就显得十分重要。”
话题三:网络传播的文化冲击与人文反思
清华大学外语系博士生导师王宁教授认为:“(1)网络文化是一种以高科技为传播方式的文化,因此欣赏或从事网络文化传播必须熟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这对不通电脑者无疑是一种挑战;(2)网络文化是快捷的文化样式,往往良莠不齐,精芜并存,因此我们需要对之进行选择和分析,选择那些最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来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3)网络文化是传统的印刷文字文化的必要补充,它的诞生使得文化传播更加便利和快捷,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文化传播领域的一场革命;(4)网络文化的诞生也促进了出版业的发展。对上述这些特征我们应当有着充分的认识。这样,我们才能够思考出应对网络文化冲击的对策。”
话题四:公信力―――互联网发展的生命线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郑保卫教授分析网络媒体在建立公信力方面的特殊之处在于:“一是网络媒体从业者自身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养相对弱些。二是网络传播形式的一些特殊要求导致其在传播内容做到真实可信方面更有难度。三是网络传播中传受关系的特殊性也容易影响到网络媒体的声誉。四是网络媒体管理上的不规范致使其不良传播行为得不到有效制约。”
话题五:网络传播与大众文化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认为:“电脑传媒对大众文化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人文社会景观有提升和降位的双重可能性,这种变化可以使文化的精英立场丧失部分空间,但也可以使真正的学术思想获得一个平台。”
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欧阳友权教授指出:“网络是一个大众文化媒体,它具有大众本色。”
话题六:网络技术创新与全球化传播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博士生导师、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吴建平教授说:“我国的互联网发展确实非常快,但是目前所使用的技术和主要设备还是从国外进口,目前的互联网技术确实基本被国外所把持和垄断,这是因为我们开发互联网比人家落后20年的结果。但是,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安全和经济运转的重要支撑环节,无论从经济角度考虑,还是从国家安全考虑,我们都必须开发互联网技术。特别是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开发方面,我们与国际的差别还不是很大,大家都在进行下一代互联网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开发,因此我们有比较多的互联网技术开发机会。因此,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开发方面,与国际接轨,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技术,这样在重要方面才不受制于人。”
话题七:网络版权
国家版权局版权司副司长许超在谈到著作权人的精神权利如何在网络空间得到有效的保护的问题时说:“精神权利是作者的重要权利,不论是离线环境还是在线环境,都应该受到保护,应该说原则上没有区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限制著作权的情况下,比方说报刊转载其他报刊上的文章,可以不经作者的许可,但是应当注明作者姓名。网络环境下刊登别人的作品,也应该注明作者姓名。版权管理信息不仅涉及作者的精神权利,而且涉及作者的经济权利。例如,将他人作品的管理权利信息改成我的,我就会轻易取得本不该属于我的报酬。技术引起的问题如果触犯了法律,我认为主要应当依靠法律解决。当然,技术的发展也能够从技术角度起到保护版权的作用。”
话题八:网络传播与青少年亚文化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肖鹰教授认为:“网络对青少年亚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由于网络匿名性常常可以表达在现实生活当中不能表达的一切,所以它会提供他人介入青年的内心,也提供青年与青年之间的内心交流冲撞。如果我们有更多的引导和相应的一些教育辅助手段,我想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甚至可以利用网络的匿名性来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认同环境。网络给我们提供了更大的自由,诸如发表言论的空间,表达意见的空间,甚至表达感情的空间。我觉得网络给我们自由的时候,实际上又在提示每个人要有更重要的责任。”
话题九:舆论引导与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喻国明教授提出了舆论引导成功与否的判别标准:经过我们的舆论引导,是否能够使人民群众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善,也就是说是否使他们对于现实状况的了解更加清晰了,更加全面了,认识更加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