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中国第一本反映残酷青春的小说《北京娃娃》日前由远方出版社出版,该书在新浪网连载两天,就引来数十页的网友评论。有的人赞扬她的真实,有的人批评她的“堕落”。可以预测,这本小说,正在和即将引来众多的争议;作者春树,也会被媒体和读者广泛关注。剔除掉炒作的成分,也许通过这本小说,我们有理由关注无数少女们辽阔、焦灼的内心世界,并且试图为她们做点什么。
春树,永远愤怒(正方・祝福)
前些天春树给我发来一组诗,让我赶紧找个地方发出来,换成稿费花花。这件事比较重要,因为我知道没钱花是什么感觉,尤其是对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来说,尤其是她还不是一个朋克战士。她喜欢香水,喜欢被人爱,喜欢门口贴着五星或者更多星的宾馆,喜欢打车而不是像东北旺的外地乐手那样看完演出走20公里路回家。
当然那些诗没有被发表出来,因为我认识的编辑及其领导还不大习惯春树的表达方式。比如说,《只有暴力才能解决一切》。事实上这是病蛹乐队的一句歌词,意思是人逼急了什么都干得出来,他们还进一步唱:“只有暴力反抗才能解决一切!”这样就给暴力上了一个思想的台阶。春树喜欢这个,我也喜欢,并且,我们都是在同一个场所看见该乐队演出的。
该场所叫做开心乐园,在消失以前是北京地下摇滚的根据地。春树在诗里说,那里的人冬天都穿背心。当然当然,几百个愤青撞来撞去,热啊。在一些人心安理得过着安定团结的美好生活的时候,另一些人在开心乐园之类的地方互相安慰,愤怒、欢乐、放纵、迷惘地度过着青春,建立地下文化,形成亚社会和秘密的感情方式。在这里,我和春树,还有《北京娃娃》里大多数人物默契地相遇、笑着打招呼、在人群里挤进挤出、喝三块钱以下的啤酒,最后做鸟兽散或者找个地方苟且一下。
我不觉得《北京娃娃》是一本多么优秀的小说。它引人入胜,是因为生活本身就充满垃圾和奇迹;它水到渠成,是因为语言没有受到污染;它在叙事的缝隙中随便喷射着忧伤,因为作者不介意伤害和幻想;它具体、即兴、坦白、快速,因为作者能力有限,仅仅能够打开自己的感觉。这就够了。春树现在还干不了别的,她只需要安静地呆着,不再自卑,即使没钱,或被成人世界出售、争议―――为自己身处的人群感到骄傲。然后,或许可以这样说,基于一个城市青年亚文化的立场,写作。
这也不是什么成长小说,除非你非要把觉醒和本能的挣扎看作成长的烦恼―――那种一到结婚年龄就灰飞烟灭的荷尔蒙冲动。春树在小说里祝某人“身体健康,永远愤怒”,我们知道,这很难,但为什么不试试呢?
好吧,春树,我祝你永远愤怒,即使你并不是一个朋克。
□颜峻
女人的疯狂没有尽头(反方・担忧)
近日,又一本由女人写的小说开始流行起来,很多文化人聚集在饭桌上都开始以这本书作为谈资。媒体也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此前有一干所谓的“美女”作家,给自己贴上了“身体”的标签,我原来以为,女人的疯狂已经到头了,还能怎么疯狂下去呢?看了远方出版社的这本《北京娃娃》后我才知道,我真是大错而特错,女人的疯狂真是没有尽头。这本《北京娃娃》的作者,一位17岁的名叫春树的作者比九丹、虹影、卫慧们还要疯狂和放肆。
对于有窥视癖的、被《绝对隐私》、《乌鸦》这样的书所培养出来的读者而言,这是一具年轻的身体,比起九丹那种老女人的身体当然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但实际上,这本书与九丹的小说相比,几乎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书中的主人公从初中毕业时开始,就一直不断地跟各种各样的男人交往,有比她大很多的成年人,也有她的同龄人,她根本就不加以选择,见一面就可以马上发生关系,而很快两个人就分手了。如果非要找出《北京娃娃》与《乌鸦》骨子里的不同之处的话,那么《北京娃娃》比《乌鸦》来得更大胆,思维方式也更新人类,在《乌鸦》中,还时不时地来点忏悔,而到了《北京娃娃》中,这一切就好像吃饭喝水一样正常,好像与男人第一次见面就发生关系是最正常不过的,如果不是这样反而不正常了。在书中,作者春树写一个刚刚认识的男孩时说:“我真想马上跟他回去,立刻在床上砰砰砰地大跳一场”,真够骇人听闻的。
我并不认为春树写《北京娃娃》时怀有着跟卫慧、九丹她们一样的动机,与那两个女人的狡猾、世故相比,春树的确还是个单纯的孩子,但可怕的也正在这里,在“单纯”的外衣下,她的骨子里流淌着的却是那样一种令人恐怖的血液,她或者她们这一代正在成为传统道德感彻底沦丧的一代。读者会喜欢这样刺激的东西,媒体也会喜欢这样能给它们带来猛料的东西。但我却不喜欢,甚至厌恶,如果因此你们说我是道学家、伪君子,那我也认了,当个道学家总比一点伦理道德感都没有的新人类强。
春树,永远愤怒(正方・祝福)
前些天春树给我发来一组诗,让我赶紧找个地方发出来,换成稿费花花。这件事比较重要,因为我知道没钱花是什么感觉,尤其是对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来说,尤其是她还不是一个朋克战士。她喜欢香水,喜欢被人爱,喜欢门口贴着五星或者更多星的宾馆,喜欢打车而不是像东北旺的外地乐手那样看完演出走20公里路回家。
当然那些诗没有被发表出来,因为我认识的编辑及其领导还不大习惯春树的表达方式。比如说,《只有暴力才能解决一切》。事实上这是病蛹乐队的一句歌词,意思是人逼急了什么都干得出来,他们还进一步唱:“只有暴力反抗才能解决一切!”这样就给暴力上了一个思想的台阶。春树喜欢这个,我也喜欢,并且,我们都是在同一个场所看见该乐队演出的。
该场所叫做开心乐园,在消失以前是北京地下摇滚的根据地。春树在诗里说,那里的人冬天都穿背心。当然当然,几百个愤青撞来撞去,热啊。在一些人心安理得过着安定团结的美好生活的时候,另一些人在开心乐园之类的地方互相安慰,愤怒、欢乐、放纵、迷惘地度过着青春,建立地下文化,形成亚社会和秘密的感情方式。在这里,我和春树,还有《北京娃娃》里大多数人物默契地相遇、笑着打招呼、在人群里挤进挤出、喝三块钱以下的啤酒,最后做鸟兽散或者找个地方苟且一下。
我不觉得《北京娃娃》是一本多么优秀的小说。它引人入胜,是因为生活本身就充满垃圾和奇迹;它水到渠成,是因为语言没有受到污染;它在叙事的缝隙中随便喷射着忧伤,因为作者不介意伤害和幻想;它具体、即兴、坦白、快速,因为作者能力有限,仅仅能够打开自己的感觉。这就够了。春树现在还干不了别的,她只需要安静地呆着,不再自卑,即使没钱,或被成人世界出售、争议―――为自己身处的人群感到骄傲。然后,或许可以这样说,基于一个城市青年亚文化的立场,写作。
这也不是什么成长小说,除非你非要把觉醒和本能的挣扎看作成长的烦恼―――那种一到结婚年龄就灰飞烟灭的荷尔蒙冲动。春树在小说里祝某人“身体健康,永远愤怒”,我们知道,这很难,但为什么不试试呢?
好吧,春树,我祝你永远愤怒,即使你并不是一个朋克。
□颜峻
女人的疯狂没有尽头(反方・担忧)
近日,又一本由女人写的小说开始流行起来,很多文化人聚集在饭桌上都开始以这本书作为谈资。媒体也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此前有一干所谓的“美女”作家,给自己贴上了“身体”的标签,我原来以为,女人的疯狂已经到头了,还能怎么疯狂下去呢?看了远方出版社的这本《北京娃娃》后我才知道,我真是大错而特错,女人的疯狂真是没有尽头。这本《北京娃娃》的作者,一位17岁的名叫春树的作者比九丹、虹影、卫慧们还要疯狂和放肆。
对于有窥视癖的、被《绝对隐私》、《乌鸦》这样的书所培养出来的读者而言,这是一具年轻的身体,比起九丹那种老女人的身体当然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但实际上,这本书与九丹的小说相比,几乎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书中的主人公从初中毕业时开始,就一直不断地跟各种各样的男人交往,有比她大很多的成年人,也有她的同龄人,她根本就不加以选择,见一面就可以马上发生关系,而很快两个人就分手了。如果非要找出《北京娃娃》与《乌鸦》骨子里的不同之处的话,那么《北京娃娃》比《乌鸦》来得更大胆,思维方式也更新人类,在《乌鸦》中,还时不时地来点忏悔,而到了《北京娃娃》中,这一切就好像吃饭喝水一样正常,好像与男人第一次见面就发生关系是最正常不过的,如果不是这样反而不正常了。在书中,作者春树写一个刚刚认识的男孩时说:“我真想马上跟他回去,立刻在床上砰砰砰地大跳一场”,真够骇人听闻的。
我并不认为春树写《北京娃娃》时怀有着跟卫慧、九丹她们一样的动机,与那两个女人的狡猾、世故相比,春树的确还是个单纯的孩子,但可怕的也正在这里,在“单纯”的外衣下,她的骨子里流淌着的却是那样一种令人恐怖的血液,她或者她们这一代正在成为传统道德感彻底沦丧的一代。读者会喜欢这样刺激的东西,媒体也会喜欢这样能给它们带来猛料的东西。但我却不喜欢,甚至厌恶,如果因此你们说我是道学家、伪君子,那我也认了,当个道学家总比一点伦理道德感都没有的新人类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