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何以堪
总瓢把子
- 注册
- 2002-03-24
- 消息
- 1,753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软件蓝领”浮出水面
有“中国硅谷”之誉的北京中关村,网罗了数以十万计的IT界精英,但据说中关村还是缺人。据悉,目前中关村急需两类人才,一类是既懂技术又擅管理的高端人才,一类是“软件蓝领”,其中“软件蓝领”缺口约为4―5万。另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5年内,我国软件人才需求量为40万,其中大部分是“软件蓝领”。
所谓“软件蓝领”,就是在软件企业从事基础性操作的工人,这些基础性工作包括用编码写程序、数据录入等。专家指出,成熟的软件产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应该呈“金字塔”型,顶端是若干名高端管理技术人才、底端是一大批基础技术人才,处于金字塔底层的“软件蓝领”是实现产品价值的主力军。然而,现阶段我国软件人才却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既缺乏“高精尖”人才,又缺乏“软件蓝领”。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软件产业存在着严重的大材小用问题。许多软件企业大量使用本科生、研究生等高级软件人才从事初级程序员的工作,不仅造成了人才资源浪费,也提高了产品的成本,削弱了我国软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我国软件业目前尚处于逐渐形成国际竞争力的“过渡阶段”,“人力密集型”软件产品仍会在企业总收入中占据较大的份额,因而,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软件蓝领”将是我国软件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除了每年培养3.5万名IT业高级人才之外,我国还应象印度、爱尔兰和以色列等国一样,培养大批量的“软件蓝领”。
这种普遍共识正在演变为实践,“软件蓝领”培训已经成为当前IT界和教育界的热点。据新华网报道,去年,北大青鸟斥资近2亿元在全国18个省、38个城市建立了70家连锁培训中心,招收了12000人接受ACCP软件工程师培训。挤进“软件蓝领”培训市场的不只北大青鸟一家,中盈天诺、连邦等众多高科技企业也纷纷搭乘了这班客船。
软件产业“瓶颈”何在
在世界软件业已经步入工业化的今天,我国软件业仍然停留在依靠“个人英雄主义”包打天下的“小作坊式”开发阶段,这严重束缚了我国软件业的产业化进程。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软件技术人员总量约16万,分布在近6000家大大小小软件公司,其中,50人以下的公司占55%左右,50人至200人的公司占42%左右,1000人以上的企业则仅有北大方正、中软总公司、东大软件集团和用友软件集团等寥寥数家。
我们已经习惯于将印度作为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参照系,不仅因为印度是举世公认的、最大的软件供应国之一,还因为印度与我国具有相似的资源基础和经济文化背景。印度拥有1000家软件企业、28万名软件工程师,平均每家企业280人,而且印度软件公司动辄上千人,其中超5000人规模的企业达18家之多。2000年,印度国内软件产值为82.6亿美元、出口62亿美元,而当年我国软件总产值仅为238亿元人民币、出口额仅有4亿多美元,二者相距悬殊。
在印度,软件开发和生产的流程就象传统工厂制造商品的流水线一样,先由高端管理技术人才进行项目的需求分析、设计软件的架构和定义功能模块,然后由众多软件工人进行后期制作。而我国大多数软件企业还停留在“小作坊”运作阶段,少数软件研发人员承担着从设计、开发到编程整个流程的工作,这种过分依赖少数研发人员的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众多软件企业的“硬伤”。业内人士指出,公司规模偏小,使得我国大多数软件企业没有形成完备的分工体系,不能形成工厂式运作和标准化生产,从而影响了我国软件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然而,如果就此得出结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于规模小、在于缺乏“软件蓝领”――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中国每年能培养出几十万“软件蓝领”,试问以中国软件企业的现有容积,能顺畅地消化掉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缺乏“软件蓝领”并不是当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迟缓的原因,而是结果。
专家分析指出,我国软件业之所以历经多年没有发展起来,除了软件人才匮乏之外,资金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市场不完善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原因。此外,我国软件企业位于全球软件产业生态链的下端,所谓上端企业做产品和标准,下端企业做服务,这也是我国软件企业大不起来的重要制约因素。
软件业的春天,才是“软件蓝领”的春天
有业内人士对中国软件产业的格局进行了三个“阶层”的划分:以方正电子和众多LINNUX公司为代表的“技术型”企业,以金蝶、东软、浪潮、金山等为代表的“市场型”企业,以北大青鸟、托普为代表的“资本型”企业,其中,市场型企业构成了中国软件产业的主流力量,而技术型企业和资本型企业则形成了辅助的两翼。这种划分尽管失之简略,但它能说明一个问题:中国软件企业正在按照自己选择的道路阔步前进。
前不久,用友软件集团董事长王文京在广州表示,中国管理软件业的春天正在来临。2001年,中国管理软件销售总额为26.2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28.4%,特别是ERP软件的增长更为惊人,2001年ERP软件的销售额达8.7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70.6%。
风光无限的春天显然不仅仅限于管理软件业。近日,从北京2002年软件产业工作会议上也传出了“利好”消息:去年北京软件及相关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249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软件产品实现销售收入72亿元,比上年增长33.3%,软件服务实现销售收入177亿元,比上年增长30%。
尽管印度三大软件公司(TATA、INFOSYS、WIPRO)中的任意一家就足以与我国软件产业总出口额相提并论,但是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我国软件业的春天正在悄悄来临:2000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开启了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第三次浪潮”的闸门。此外,我们还拥有丰富的脑力资源、拥有巨大的内需市场、拥有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
软件业的春天,才是“软件蓝领”的春天。当我国软件业迈上产业化、规模化的康庄大道时,“软件蓝领”的市场才会真正供需两旺,我国软件人才和软件产业才会形成携手共进的良性发展格局。
有“中国硅谷”之誉的北京中关村,网罗了数以十万计的IT界精英,但据说中关村还是缺人。据悉,目前中关村急需两类人才,一类是既懂技术又擅管理的高端人才,一类是“软件蓝领”,其中“软件蓝领”缺口约为4―5万。另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5年内,我国软件人才需求量为40万,其中大部分是“软件蓝领”。
所谓“软件蓝领”,就是在软件企业从事基础性操作的工人,这些基础性工作包括用编码写程序、数据录入等。专家指出,成熟的软件产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应该呈“金字塔”型,顶端是若干名高端管理技术人才、底端是一大批基础技术人才,处于金字塔底层的“软件蓝领”是实现产品价值的主力军。然而,现阶段我国软件人才却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既缺乏“高精尖”人才,又缺乏“软件蓝领”。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软件产业存在着严重的大材小用问题。许多软件企业大量使用本科生、研究生等高级软件人才从事初级程序员的工作,不仅造成了人才资源浪费,也提高了产品的成本,削弱了我国软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我国软件业目前尚处于逐渐形成国际竞争力的“过渡阶段”,“人力密集型”软件产品仍会在企业总收入中占据较大的份额,因而,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软件蓝领”将是我国软件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除了每年培养3.5万名IT业高级人才之外,我国还应象印度、爱尔兰和以色列等国一样,培养大批量的“软件蓝领”。
这种普遍共识正在演变为实践,“软件蓝领”培训已经成为当前IT界和教育界的热点。据新华网报道,去年,北大青鸟斥资近2亿元在全国18个省、38个城市建立了70家连锁培训中心,招收了12000人接受ACCP软件工程师培训。挤进“软件蓝领”培训市场的不只北大青鸟一家,中盈天诺、连邦等众多高科技企业也纷纷搭乘了这班客船。
软件产业“瓶颈”何在
在世界软件业已经步入工业化的今天,我国软件业仍然停留在依靠“个人英雄主义”包打天下的“小作坊式”开发阶段,这严重束缚了我国软件业的产业化进程。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软件技术人员总量约16万,分布在近6000家大大小小软件公司,其中,50人以下的公司占55%左右,50人至200人的公司占42%左右,1000人以上的企业则仅有北大方正、中软总公司、东大软件集团和用友软件集团等寥寥数家。
我们已经习惯于将印度作为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参照系,不仅因为印度是举世公认的、最大的软件供应国之一,还因为印度与我国具有相似的资源基础和经济文化背景。印度拥有1000家软件企业、28万名软件工程师,平均每家企业280人,而且印度软件公司动辄上千人,其中超5000人规模的企业达18家之多。2000年,印度国内软件产值为82.6亿美元、出口62亿美元,而当年我国软件总产值仅为238亿元人民币、出口额仅有4亿多美元,二者相距悬殊。
在印度,软件开发和生产的流程就象传统工厂制造商品的流水线一样,先由高端管理技术人才进行项目的需求分析、设计软件的架构和定义功能模块,然后由众多软件工人进行后期制作。而我国大多数软件企业还停留在“小作坊”运作阶段,少数软件研发人员承担着从设计、开发到编程整个流程的工作,这种过分依赖少数研发人员的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众多软件企业的“硬伤”。业内人士指出,公司规模偏小,使得我国大多数软件企业没有形成完备的分工体系,不能形成工厂式运作和标准化生产,从而影响了我国软件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然而,如果就此得出结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于规模小、在于缺乏“软件蓝领”――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中国每年能培养出几十万“软件蓝领”,试问以中国软件企业的现有容积,能顺畅地消化掉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缺乏“软件蓝领”并不是当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迟缓的原因,而是结果。
专家分析指出,我国软件业之所以历经多年没有发展起来,除了软件人才匮乏之外,资金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市场不完善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原因。此外,我国软件企业位于全球软件产业生态链的下端,所谓上端企业做产品和标准,下端企业做服务,这也是我国软件企业大不起来的重要制约因素。
软件业的春天,才是“软件蓝领”的春天
有业内人士对中国软件产业的格局进行了三个“阶层”的划分:以方正电子和众多LINNUX公司为代表的“技术型”企业,以金蝶、东软、浪潮、金山等为代表的“市场型”企业,以北大青鸟、托普为代表的“资本型”企业,其中,市场型企业构成了中国软件产业的主流力量,而技术型企业和资本型企业则形成了辅助的两翼。这种划分尽管失之简略,但它能说明一个问题:中国软件企业正在按照自己选择的道路阔步前进。
前不久,用友软件集团董事长王文京在广州表示,中国管理软件业的春天正在来临。2001年,中国管理软件销售总额为26.2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28.4%,特别是ERP软件的增长更为惊人,2001年ERP软件的销售额达8.7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70.6%。
风光无限的春天显然不仅仅限于管理软件业。近日,从北京2002年软件产业工作会议上也传出了“利好”消息:去年北京软件及相关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249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软件产品实现销售收入72亿元,比上年增长33.3%,软件服务实现销售收入177亿元,比上年增长30%。
尽管印度三大软件公司(TATA、INFOSYS、WIPRO)中的任意一家就足以与我国软件产业总出口额相提并论,但是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我国软件业的春天正在悄悄来临:2000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开启了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第三次浪潮”的闸门。此外,我们还拥有丰富的脑力资源、拥有巨大的内需市场、拥有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
软件业的春天,才是“软件蓝领”的春天。当我国软件业迈上产业化、规模化的康庄大道时,“软件蓝领”的市场才会真正供需两旺,我国软件人才和软件产业才会形成携手共进的良性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