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坐公交车买菜的周润发裸捐56亿港币全部身家

taoing

知名会员
注册
2006-11-11
消息
201
荣誉分数
66
声望点数
138
他穿着 15 块拖鞋吃路边摊!不要家里上亿资产
作者:Thomas 时间:2018-11-14, 14:53 阅读量:87 评论数:0
版权归Vansky所有,转载请标注链接。
人生路上,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更会迷失自我,追名逐利中,一切都在悄无声息地变质。

谁都知道由简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相信99%的人都做不到。



181114141434_2.png


但是,并不包括我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周润发,发哥。

毕竟是我的童年男神

181114141431_1.png


去年年底,周润发宣布退休后将名下所有财产,56 亿的全部身家,全部捐助慈善事业。

目前已经全部办妥。

张国荣曾说:「不仅因为演技,更因为他的为人,周润发先生是我敬佩一生的演员。」

181114141437_3.png


周润发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给大家奉献了非常多的经典作品,像“赌神”“小马哥”都是无法替代的角色,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影帝。而且不只是在影视方面的成就,在人品方面周润发也让人无话可说。

如今这个时代,让人能记住名字的华语电影已经很少了,尤其是在移居海外以后,更少的接触华语电影。

但是那些好的老电影,依旧是那么让人映像深刻。

181114141440_4.png


在众多明星炒作、撕逼,用尽各种方式上热搜的时候,周润发先生也偶尔会上热门,但却是因为搭地铁被拍、买地摊拖鞋被拍,在湖边晨跑被拍.......明明赚了够我们普通人奋斗几百辈子的 56 亿,却活得像个普通人。



看到周润发,不由得想到一句话:烟火气,才是最高级的人生状态。

电影《无双》中有一句话:「这个世界上,一百万人里只有一个主角。」

不管是荧幕上,还是生活中,周润发都是这样的存在。

181114141442_5.png


从《上海滩》里的许文强,到《英雄本色》里的小马哥,从《赌神》里的高进,到《无双》里的吴复生,一个回眸,一个举手,都带着男神的光环,引得无数影迷倾倒。

生活中更是如此,即便已经 63 岁,依然帅得发光,一丝不苟的头发,高大挺拔的身材,英俊潇洒,温柔儒雅,走在街上,即便不认识,也绝不会泯然众人。

但就是这样一个走到哪里都光芒万丈的男主角,却生生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带着一身烟火气的「群众演员」。

正如郑伊健所说:「当很多明星整天想着如何炒作自己时,发哥已经做回普通人了。」



181114141450_6.png


有一次,美食家蔡澜约好友吃饭。席间,演员曾江夸赞蔡澜:「蔡澜可是这一区的皇帝。」

蔡澜听了,赶紧摇头:「我只能说是个熟客,九龙城真正的皇帝是周润发。」

为什么说周润发是九龙城的皇帝呢?「发哥跟这里的摊贩融成了一片,每一家店他都熟悉得不得了。见到店主就问长问短,连人家家里的祖母都记得。这里的店铺就像他家的一样,他可以随意赊账,吃完就签单,几个月结一次账。」





发哥是娱乐圈出了名的贴地气,人送外号「地铁天王」。在网上随手一搜,就能看到很多他在地铁、菜市场被偷拍的照片。

181114141452_7.png


  ✦ 他会坐 2.2 港元的轮渡,连口罩都不戴,俨然一个普通市民。

  ✦ 他会遛弯到菜市场,买 16 块一盒的卤味,拿到手里还要仔细对比。

  ✦ 他会买 15 块的地摊拖鞋,捏在手里试试弹性好才给钱。

  明明是个大明星,却活得跟隔壁家阿叔如出一辙,被网友亲切的成为「香港市民周先生」。

  不由得想到香港流传着的一个段子:「想遇到香港明星,就到中环奢侈品店逛街,想要遇见周润发,就到地铁、公交站和菜市场。」





有人说,人间烟火最难得。

是的,真正的烟火气,不是每天囿于柴米油盐之间,蝇营狗苟,而是像周润发先生这样,明明带着男神的光芒,却把自己活成一个普通人,享受着街边市井的生活趣味。

周润发有钱吗?当然!在演员片酬榜中,周润发电影 8000 万的片酬。也就是说,他拍一部电影的酬劳,远远高于我们普通人一辈子的正常收入总和。

56 亿的身家,明明可以一掷千金,像其他明星一样买豪车别墅过着奢侈的生活,周润发却活出了一身的柴米油盐的市井气息。

181114143311_8.png


有一次,在《艺术人生》节目中,朱军问周润发会穿什么名牌的衣服,却不想他眯着眼,露着标志性笑容说到:「不需要,我的衣服都穿了十几年了。」

2014 年,iPhone 已经出到 6,都变成了人手一个的街机,发哥还拿着老款诺基亚。

直到后来,诺基亚坏了,发哥才接过发嫂淘汰的旧手机继续用。

任泉在和周润发拍《孔子》时,发现了一个「秘密」:「发哥竟然去秀水街买便宜衣服!」

任泉以为这是个秘密,其实这在香港早已不是秘密。

大家都知道发哥买东西不爱去商场,就爱在平价市场买物美价廉的衣服穿,一件 98 块的T恤,一双 15 块凉拖,还会和老板讨价还价。去年网友还看到发哥,在专卖店买打折的运动鞋。

对于发哥的节俭,身边很多人都不理解,有人甚至会想,难道发哥是现代版葛朗台?有人评价他是「贱骨头」。

听了这话,他不仅不生气,还笑着说:「我没有司机也没有助理,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明明可以一掷千金,却裹一身庸俗的烟火气,穿梭于市井之间。也许,生活的真谛,就是该有烟火气,没了烟火气,生活将残缺不堪。



181114143547_9.png


论成就,周润发拿过两个金马影帝、三个金像影帝

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第一位入选中学教科书的艺人。

论国际影响力,他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七位「地球名人英雄」之一;

1998 年,芝加哥市长把一月十二日命名为「周润发纪念日」。

论财力,他的片酬常常吓跑一些导演,从出道以来,已经赚了 56 亿。

但是即便这样,他还是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普通人,从市井的烟火中来,最后也回到烟火中去。前一秒还是气质高贵的天王巨星,一转身,已是市井买菜人。



181114143807_10.png



可能是由于我已经达到了平凡的极致境界了,我不能体会发哥的那种感觉,还有可能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富过!(真相)

所以我敬佩他

在这个浮躁肤浅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男神女神」涌现出来,他们有着精致的外表,棱角分明的五官,高挑诱人的身材,圈粉无数少男少女,一条微博就点赞过亿,一张付费自拍就圈钱百万,即便丑闻暴露,依然有万人追捧。

而又有几个,能像发哥一样,既能将舞台上的自己锤炼到极致的完美,也能在回归生活后全身而退,把所得的名和利都归还跟社会呢?

记住,真正的男神,不能只会在荧幕中耍帅,而是要活在生活里,脚踏实地地赢得敬意啊。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有的人看似万千宠爱,却不知转头就空,有的人,看似平平淡淡,却把日子过得一团和气。

只有心中有烟火气的人,才能在漫长又琐碎的生活里,点亮每一寸灰暗,填上每一点色彩,让人生不是一场孤独的旅程
 
很多中上产阶级和富豪特别爱炫耀,追求在房子车子珠宝服装山珍海味旅游派对等排场上全面压倒别人,发哥的极度俭朴和他们形成天壤之别,可谓富贵不能淫。
 
最后编辑:
圣诞节是村里中产阶级们疯狂派对和热带旅游的疯狂季节。在疯狂享受山珍海味和海滩美景的同时,希望朋友们不要忘记世界上还有很多贫贱孤寒人士,过度消费也使得地球环境日益恶化,今后龙卷风飓风等极端气候会越来越频繁。
 
最后编辑:
虚荣的人往往是缺什么而炫耀什么。
把钱财看轻、做舍得的人、做不要假面具的人才能活得自信和轻松。
赞周润发!华人的榜样……:jiayou:
 
除发哥外,还有一香港艺人古天乐也值得钦佩,颜值与爱心大大的有。
 
中国人不是没有爱心, 中国人的爱心都被土共给逼没了, 造假造没了, 文化大革命革没了, 猫论猫没了,一尊尊没了。

有谁出来给土共辩护?
 
除发哥外,还有一香港艺人古天乐也值得钦佩,颜值与爱心大大的有。
香港还有一个叫田家炳的企业家,82岁高龄把自己的豪宅贱价卖了,全家租住130平方米公寓,坐地铁上班,吃粗茶淡饭,每月全部花费不超过3000港币,省下的钱财80%以上捐建国内三百多所大中小学,共计有十多亿港币,直到99岁去世为止。

香港慈善家田家炳辞世:拥有亿万家财 每月花不到3千

香港慈善家田家炳辞世:拥有亿万家财 每月花不到3千
2018年07月11日 08:14 新华社
新浪财经APP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分享 875
腾讯QQ QQ空间
[iframe name="sinaadtk_sandbox_id_0" width="640" height="90" id="sinaadtk_sandbox_id_0" src="javascript:'[/iframe]
  这位99岁的慈善家走了,留给我们三百多所学校……

  田家炳基金会10日发布讣告,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当日上午安详辞世,享年99岁。

CYXD-hfefkqp9499373.jpg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0日对田家炳辞世表示深切哀悼,并代表特区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林郑月娥说,田家炳是著名实业家和慈善家,一生致力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令人景仰,对其辞世深感哀痛。

cwrL-hfefkqp9499438.jpg

  田家炳1919年生于广东大埔,早年于南洋创业;1958年举家移居香港,凭着坚毅精神及辛勤耕耘,创办化工实业,为业界翘楚;1982年创办田家炳基金会,以“回馈社会、贡献国家”为宗旨,致力捐办社会公益事业,尤重教育,惠泽全国。

kKiK-hfefkqp9499482.jpg

  据田家炳基金会统计,至今,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已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大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

  田家炳几十年持续支持教育事业的善举赢得广泛赞誉。他在香港获得过“感动香港十大人物”“爱心奖”等奖项,被授予香港特区政府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

  全国范围内,他也曾被数十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院士头衔或聘为荣誉教授。

  2006 年,田家炳先生曾接受媒体记者的独家专访。现以当年的文章纪念田家炳先生(文章有删节)

  ↓↓↓

  不是捐钱最多,但是把自己总资产的 80%都用于慈善事业的,在中国只有一个人,他就是田家炳。

  24 年前,田家炳成立“田家炳基金会”。迄今为止,他已累计捐资 10 亿多港元用于中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益事业,其中教育所占的比例高达 90%。

  教 · 育

  捐赠中小学,是因为“利润回报”比较高

  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开始,田家炳就以捐办公益为业:1982 年,他捐出价值 10 多亿元的 4 栋工业大厦,成立纯公益性质的“田家炳基金会”,将每年几千万元的租金收入用于公益;1984 年,他将化工厂交给几个儿子经营,自己成为职业慈善家。

  记者(以下简称“记”):慈善捐助中,您为什么钟情教育事业?

田家炳(以下简称“田”):我 16 岁时父亲就去世,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我刚刚读到初二,就只能忍痛辍学,接手父亲的砖瓦窑生意。



小时候没读多少书,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后来在印尼生活了 20 多年,也走过欧洲一些国家,发现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的素质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发达。



正是有了这些经历,我能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和创业,对国家的发达兴旺有多重要。13 亿人口是中国的一个大“包袱”,怎么把这个“包袱 ”变成财富?我认为就是办好教育!

  记:与其他慈善家不同,您资助的重点在中国内地的中小学,您似乎有一种基础教育情结。

田:要教育办好,首先是基础教育要办好。基础教育是最基本的,如果搞不好,北大、清华这些好的高校就不可能有好的生源……



受基础教育的孩子比例比受高等教育的要高……内地基础教育也极需发展,这也是我重点捐助内地的原因。特别是山区的穷孩子,我希望看到他们可以在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



同是 100 万元捐款,如用在内地,其发挥的成效可能比用在香港大几倍,因此基金会 90%的捐款都用在内地。虽然基金会是在香港注册的,依例捐助内地要缴税,但我不计较税务得失。



我最乐意到内地经济较差、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去捐款……看到那么多的孩子能因此而有书可读,感觉会是毕生最大寄托。

  富 · 有

  卖掉“花园式豪宅”,住出租屋

  在自己的孩子还睡着拥挤的上下铺时,田家炳就开始关心别人孩子的生活。1959 年,他担任香港新界最大慈善机构博爱医院的总理;1965 年,他又出任香港华人最大慈善机构东华三院的总理,参与推动社会福利工作。

  记:听说,2001 年香港“金融风暴” 后,您为了多捐助内地建学校,甚至宁愿把自己原本居住了 37 年的“花园式豪宅”卖掉,与夫人一起搬去住出租屋。

田:经历了香港“金融风暴”,基金会的收入大大减少,手上能周转的资金又少,但已经答应了别人的申请,有了承诺就要做到,于是我就下决心把房子卖掉助学。



子女们不同意我卖别墅,但他们都成家立业了,我和太太要那么大的房子干什么呢?而且,别墅卖的钱可以捐助 20 间学校,我也尽了绵薄之力了,很开心!

  记:有香港媒体报道说您“越捐越过瘾”,会不会担心自己捐助上瘾,却无能力负担?

田:其实,这很平常啊。当时手头现金不足,就向银行寻求帮助,就像做生意一样正常,只是多了些利息负担,算不了什么。

  记:几十年来,您在大陆、香港、台湾和澳门捐资兴建了 1000 多个项目,捐资数目高达 10 多亿元,捐出了自己 80%以上的财产。

田:我虽然不是最有钱,但我一直在想尽自己的绵力。钱财都是身外物,特别是,看到一栋栋教学大楼拔地而起,听到万千学子的读书声,精神上的享受也比物质上的享受好得多。

  记:听说您每建一所学校,都要亲自去给学生“打气”。

田:能去的我都希望去,去到也只是讲故事而已,给小朋友说些“脚踏实地”的故事,因为,捐赠的目的是育人,而育人最关键是“育品德”。



我有时会对老师说:“我捐钱盖了楼,不用你们感谢我,你们能把我捐资的学校办好,我还要感谢你们”。我最怕的不是钱捐得多,而是学校办不好!

  节 · 俭

  拥有亿万家财,每月用钱却不到3千元

  正是为了把钱都用在“更有意义” 的地方,田家炳素有“吝啬”的美名:

  他在生意场上从不搞铺张的仪式;儿女婚嫁一切从简;自己 80 岁大寿也不摆酒;一双鞋穿了 10 年,袜子补了又补;曾戴的电子表,因款式已旧得不便示人,只好装在口袋里……

  记:听说您无论出差去哪里,无论下榻如何高级的酒店,都是用自己带的肥皂。

田:在我爸爸妈妈的治家格言里,一粥一饭当知来之不易……我是农村出来的,又有过艰辛创业的经历,很容易体会到每一样东西都是一种社会物资,都来之不易,哪怕是一根针、一粒米。



花钱多的时候,物品浪费的时候,自己心里都会很不安。

  记:在商言商,作为一个生意人,对待金钱和物品是否除了“不浪费”外,还为了省钱?

田:也可以这样说吧,只不过要看是为了什么物品,及怎样省钱。



比如,我认为“够用”就好,所以,到现在没有购置专车,每天坐地铁上班,房租成为了我日常最大的支出。这样,当然可以省下一些“小钱”,但我却希望我的这点“小钱”能用在对的地方,比如为孩子、为国家、为民族。

  名 · 声

  担心太出名会华而不实,形成负担

  田家炳本人的曝光率极低,多数人只知其名,而不知其事。

  记:听说,先生所捐的学校都会改名叫“田家炳学校”。

田:一开始我只是捐钱,并没有命名。



用捐资人命名学校在香港比较普遍……我本无意以“田家炳”命名,他们觉得我捐助的几百万是很大的数目,而且是无偿的,就自动效仿我家乡的做法。

  记:听到不好的议论,会感到心灰意冷吗?

田:做人但求无愧于己,对得起良心。



这当然不影响我对教育继续贡献自己的绵力,反而,看到这些“名”,这里有个田家炳中学、田家炳艺术书院等等,我就觉得很光荣,很高兴,也会尽力去做更多。

  记:您在全国各地捐了那么多学校,但在媒体上却找不到一篇关于您的专访,为什么会如此低调?

田:我只是做我自己该做的事,用不着大张旗鼓吧(笑)。



我一向喜欢做实在的事情,名声太响了,就会华而不实,觉得是个负担;实而不华我更容易负担些,所以我不重视怎样去宣扬自己。

  记:您获得了无数个头衔或称号,哪一个最让您开心和看重?

田:应该是用我的名字命名的“田家炳星” 吧。那是天文学家们艰苦探索的成果,却用上了我的名字。据说这是中国第 5 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这应该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荣耀了。
 
最后编辑:
敬佩,这样的人真是中国人的榜样。
 
国人还处在贪婪的初级阶段,还有无极的路需要走。信仰不变,遥遥无期。
 
扪心自问,如果能达到财政自由,我可能会象发哥或其他富豪那样捐出全部身家用于慈善。但在没到达财政自由之前,我却不可能象一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那样虽然自己贫穷但却倾心帮助别人。前者让人佩服,而后者让人敬佩。

http://e.chengdu.cn/html/2017-03/08/content_589476.htm

一个女人,为那些曾经失色的生命点亮希望之光

27年 4个无家孤儿 她挖煤背矿抚养成材


2017年3月8日 成都商报电子版

  陆学英展示她与收养的四个孤儿的合照
说起老陆,攀枝花矿建社区的街坊邻居几乎都知道,“她自家的生活条件都很艰难,还收养了几个孤儿,太不容易了。”

老陆叫陆学英,今年61岁的她,脸上布满了皱纹。原本生活窘迫的她,在13年的时间里,却一次次义无反顾的收养了4名孤儿,她下井挖煤、工地背矿石,捡垃圾……27个春秋里,陆学英的人生和这几名孤儿的命运紧紧地缠绕在了一起,她用自己绵延的爱为这些原本黯然失色的生命点亮了希望之光。

养子:“忘不了妈妈的眼泪”

昨日,三八妇女节前夕,远在云南的古丽华给远在四川攀枝花的“妈妈”陆学英打来电话问候,“妈妈,你要保重身体,不要再出门捡垃圾了。”今年34岁的古丽华现在已在云南安家,盖起了新房子,婚后一家三口生活十分幸福。

实际上,古丽华与陆学英并没有血缘关系,是一名孤儿。至今,61岁的陆学英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小丽华的情景,那是1990年的一天,她在攀枝花街头捡废品,一个瘦小的小男孩满脸是灰,穿着一身破烂的衣服,被几个比他大的男孩欺负。看见孩子可怜,陆学英上前几声呵斥,将那伙人驱散,并将这个小男孩拉到身旁。陆学英从孩子口中得知,孩子叫古丽华,今年才7岁。因为父亲得癌症去世了,母亲离家不知所踪。听着孩子讲述,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陆学英不禁潸然泪下,“你愿意我当你的妈妈吗?我带你回家。”那天,陆学英把小丽华带回了家,这成了她收养的第一个孤儿。古丽华说,“我永远忘不了那天妈妈的泪水。”

1998年,陆学英同时收养了两个孩子:女孩罗小明和弟弟罗刚,两姐弟也是来自苦难的家庭,他们的爸爸因长期患病,抵抗不住病痛的压力而自杀,母亲因犯罪被判刑。陆学英从别人那里得知这一消息,几经打听,找到了两人居住的地方,收养了两姐弟。由于罗刚长期营养不良,从小就患上了一种怪病,俗称“大脖子病”。陆学英为了给他医病,跑遍了所有的医院,有些药太贵买不起,就只能找一些草药。在她细心照顾下,罗刚奇迹般被医好了。

2003年,一岁多的男孩马松,因父母离异,双方都不要孩子,他成了孤儿,也是陆学英收养的第四个孩子。“第一次见到他们时,都很可怜,我都不忍看到孩子的眼睛,他们渴望有一个家。”

打工 “孩子们给了我力量”

丈夫的微薄工资,根本无法维持一家9口人的生活。没有工作、识字不多的陆学英先是帮当地村民种地,换取粮食和生活用品。后来,她又到建筑工地上打小工,干些背砖、背水泥沙石的体力活。这些年来,她还到井下采过煤、推过车,到焦化厂炼焦,四处跑捡垃圾。陆学英说:“也许,是孩子们给了我力量。

如今,孩子们陆续长大成人,陆学英也不再去背矿。拿着曾经和孩子们的合影照,陆学英向成都商报记者介绍着孩子们的近况。现在除了最小的马松在攀枝花读初二外,其余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古丽华在云南安家;从技工学校毕业后,姐姐罗小明目前在广州打工,结婚成家有了孩子,弟弟罗刚也在攀枝花矿山救护队上班。

成都商报记者 江龙 摄影报道
 
中国人不是没有爱心, 中国人的爱心都被土共给逼没了, 造假造没了, 文化大革命革没了, 猫论猫没了,一尊尊没了。

有谁出来给土共辩护?

人性跟种族没有关系。每个种族都有各样的人。只是社会环境把人往那个方向推而已。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