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樓那請問經》教言

頂禮佛陀

资深人士
注册
2013-08-30
消息
4,516
荣誉分数
1,090
声望点数
223
ཉེ་བར་འཁོར་གྱིས་ཞུས་པའི་མདོ་ལས། འཁོར་བ་ལ་མི་ཕྱོགས་པ་ནི་བྱང་ཆུབ་སེམས་དཔའ་རྣམས་ཀྱི་འཆལ་བའི་ཚུལ་ཁྲིམས་ཀྱི་མཆོག་ཡིན་ནོ།། འཁོར་བ་ཡོངས་སུ་འཛིན་པ་ནི་ཚུལ་ཁྲིམས་ཀྱི་མཆོག་ཡིན་ནོ།ཞེས་གསུངས།

《富樓那請問經》:

不入輪迴是菩薩之破戒,受持輪迴是殊勝之戒律。


敬錄自 索達吉堪布的藏文化微博

http://weibo.com/sdjzwh

-------------------------------------------------------------------------

敬錄自《願海精髓》講記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著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dy.com/index.ph ... tid=75&id=25925

https://zhibeifw.com/jx/kt/jt/yhjsjj-00002/

我亦乃至等空眾生盡,不貪自利寂樂之享受,

依於利他如飾勝意行,從而趣入三有之大城。​

我也乃至等同虛空的眾生度盡之前,絕不貪執聲聞自我寂滅的安樂,而是依於飾品般的利他意樂和行為(注),不貪執住於寂靜處,也不害怕接觸眾生,從現在開始披上精進和無畏的鎧甲,趨入生死輪迴的城市度化眾生。

希望各位好好思維這些道理。法王的《願海精髓》雖然只有八個偈頌,但大乘八萬四千法門的所有精華都在裡面。現在我每次念誦這個願文都感覺有很大的加持,也覺得有不共的緣起。大家應該對此願文生起定解。當年法王發願時,我並沒有發覺有特別甚深的意義,但後來越來越覺得其中每個字都有甚深的意義,可以說是一字千金,根本無法用語言和分別念來形容。尤其學習了大乘的諸多經論後,更是深深地感到聖者的金剛語與世間人以分別念造的文字確有天壤之別。

《金色童子因緣經》云:“佛於生死大海中,自度度他皆出離,我當亦度諸眾生,出離同歸無上道。”意思是說,佛陀在生死輪迴中發起了自度度他的菩提心,最終圓滿成辦了自他二利,我們應當像佛那樣發願,這樣自他眾生都會獲得解脫。

如果人的相續中有利益眾生的心,自己的許多事情都會很容易。我看到一本叫《和平》的書,其中有一段精彩的文字:人一旦想著自己,就會誤入狹隘的空間,即使一件很小的事也會顯得特別大;相反,如果能想著別人,視野就會變得很廣闊,任何問題都會變得微不足道。很多人應該深思這一段文字,其實很多人的痛苦、煩惱、不平、焦慮都來自於自私心,如果能少想自己、多想眾生,遇到再大的問題也會顯得很渺小。

《華嚴經》說:“先發諸大願,除滅眾生苦,究竟菩薩行,成就無上道。”我們首先應該發度化眾生的大願,如果發了這樣的願,不僅能滅除一切眾生的痛苦,自己的菩薩行也會究竟,必將得成無上菩提之道。

兩個人同時學佛,剛開始都是凡夫的境界,後來一個人發現了菩提心的重要性,從此不斷地在菩提心方面努力,心裡裝的都是眾生,想的全是利益眾生,而另一個人沒有發現菩提心的重要性,心裡想的全是自己,從來沒考慮過利益眾生。到一定時候,一比較就會發現:利益他眾者就像《二規教言論》中所說的那樣,“恒時精進利他者,初時雖為賤奴僕,此後逐漸至高位,猶如蒼龍騰空中”,而不利益他眾者卻平庸如前。因此,如果有人真正發心利益他眾,剛開始他可能跟其他人一樣,但後來他的事業、功德必將遠遠超過其他人。

發無上菩提心確實非常重要,我們也要為了成辦自他二利發起無上的菩提心,之後無所畏懼地趣入三有的城市。趣入城市並不是說天天到成都、北京,天天在賓館裡享受、看電視,而是要去利益眾生,在此過程中要忍耐任何痛苦。

各位道友應該披上利他的鎧甲。在現在這個時代,大乘修行人不能只是一個人待在山裡,這對自己的修行雖然有利,但不能利益很多眾生。利益眾生是很重要的,現在依靠科技利益眾生特別方便,所以我們要抓緊時機利益眾生。如果所有的大乘修行人都不發心,天天貪執自己的寂滅安樂,這樣懂佛法的人都“睡懶覺”了,那眾生的苦誰來除啊?作為菩薩不應該“睡懶覺”,應該想到:周圍有那麼多缺乏佛法的眾生,我要用各種方法給他們送去佛法。尤其現代科技的力量很大,我們這裡有許多道友在利用科技弘法,今天我在課上講一個偈頌,世界上很多人馬上都會聽到,法義馬上就能融入心。當然,反過來如果我發心不健康,故意講讓眾生生起貪心、瞋心的語言,通過網絡一發布,許多人也會馬上生起煩惱。所以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們不要睡懶覺,應該關注周圍的世界,這麼多眾生每天喝著世間八法的美酒,醉醺醺不知取捨,如果還不去利益他們,那真的很遺憾。

法王教言的每個字都有甚深的含義,拿“依於利他如飾勝意行”來說,利他的殊勝意樂和行為就像飾品一樣,人們隨時都佩戴著飾品,同樣,菩薩也應時刻有利益眾生的意樂和行為,不能有空才發菩提心,不空時就不發菩提心。哪裡有這樣的菩薩?應該心情好要利益眾生,心情不好也要利益眾生,身體好要利益眾生,身體不好也要利益眾生。如果什麼違緣都沒有時利益眾生,一旦遇到違緣就不利益眾生,甚至反而想害眾生,這是不是大乘菩薩啊?大家應該想一想。


注:利他有行為和意樂兩種:為眾生做一點一滴的事情也是行為上利他,產生一瞬間的利他心也是意樂上利他。

-------------------------------------------------------------------------

http://www.zhibeidy.com/index.ph ... tid=75&id=25925

https://zhibeifw.com/jx/kt/jt/yhjsjj-00002/

《願海精髓》講記

索達吉堪布 傳講


http://www.zhibeidy.com/index.php?a=shows&id=4146

《願海精髓》誕生二十周年記

索達吉堪布 開示
 
阿弥陀佛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