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忘记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5-03
- 消息
- 1,566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亚太经济时报记者项俊平 武汉长江二桥是香港新世界发展集团投资8.6亿元参与兴建的一项享有30年收费权限的市政工程。2002年10月,武汉市政府根据上级部门的政策规定取消路桥收费,香港新世界的收益陡然“缩水”。
亚太经济时报记者获悉,香港新世界旗下新世界中国地区总监区炜铨近日将飞抵武汉,借考察CBD项目之机就“赔偿”问题与武汉市有关方面进行磋商。
据透露,上月底借武汉市官员赴港招商之机,香港新世界主席郑裕彤拉下脸面,直接提出“赔偿”问题,得到武汉市官员的积极回应。
在外界眼里,投资回报期长达30年之久的武汉长江二桥是新世界的一台“印钞机”,而且是一台“谁也搬不走的‘印钞机’”。但没有人想到的是,这台“印钞机”只运行了7年就被“搬走”了。
2002年10月1日,武汉市政府根据湖北省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对包括武汉长江二桥在内的五座市内桥梁停止收取通行费,实行“年票制”,同时收回投资方享有的大桥经营权。
郑氏拉下脸当面索赔
据本报记者了解,为了修建长江二桥,1990年,武汉桥梁公司成立。1991年,长江二桥破土动工,1993年,长江二桥项目遭遇资金短缺瓶颈──武汉桥梁投入3亿元后,资金缺口10亿元无法解决。这时,香港新世界集团乘机介入,于是三方──武汉桥梁、武汉控股(600168)和香港新世界发展合资成立了武汉桥梁建设股份公司(以下简称“武桥股份”),这是国内桥梁系统中唯一一家中外合资股份公司。
武桥股份负责融资修建,建成后的收费权也由该股份公司拥有。中方以长江二桥的资产加上江汉一桥、二桥的政府投资、人员费用等折为资产注入,占51.14%股权(其中武汉控股出资4.2亿元,拥有武桥股份25.4%的股份),外方香港新世界投资8.6亿元,持48.86%股权,为其第一大股东。武桥股份主营业务为长江二桥、江汉一桥、二桥的建设、维护和收费,三方享有同比例的投资收益。
1995年6月18日,长江二桥建成通车,长江二桥、江汉一、二桥开始收费,每座桥日均收费22万元左右,其中,武汉二桥日均流量8万车次,收入近50万元。其后两年间,武桥公司每年车辆收费收入约2.5亿,净利润约1.8亿元。按投资比例,武汉桥梁、香港新世界和武汉控股每年可获得4633万、8794万和4572万元的投资收益。由于回报丰厚,武汉控股一度计划增持武汉桥梁股权至51%.
但好景不长,1998年月湖大桥(江汉四桥)建成通车,车流量有所分流,武桥公司收费收入减少约2000万,净利润下降至1.6亿元。1999年6月,武汉市根据湖北省政府有关部门规定,停止江汉一、二桥收费,每天收入减少40万元,武汉桥梁当年收入比1998年减少约4700万元,净利润约1.2亿元。
“而最大的打击要数2002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年票制’。武汉市有关方面承诺只按每年不低于2001年从武桥公司实际分得的税后收益水平给予投资回报。”武汉控股的有关人士介绍说:“这样一来,香港新世界的收益将大幅下降,郑裕彤原先预计十七、八年可以收回投资的时间可能将延长一倍,乐观的话也需要近30年。”如此漫长的回收期,令过去一个财年亏损75亿元港元,目前急需现金流的郑裕彤萌生了向武汉市索赔的念头。
30年权限突缩为7年
今年9月22日,借湖北省省长罗清泉及武汉市市长李宪生来港出席鄂港经贸洽谈会之机,郑裕彤拉下脸面,向武汉市政府提出了有关长江二桥的“赔偿”要求。
区炜铨,新世界发展旗下的新世界中国(0917)地区总监,按照郑裕彤的安排,近日将飞抵武汉,明是考察王家墩中央商务区?目(CBD),实质是就赔偿的有关问题与湖北省及武汉市有关方面进行当面的具体磋商。区炜铨日前曾透露,此前,郑裕彤已借助此次香港“圆桌会议”的良机,与湖北省和武汉市的官员就解?新世界在湖北省面临的一揽子问题达成了“口头协议”,其中包括武汉长江二桥的“赔偿”问题。
据本报记者了解,湖北省和武汉市承诺的“口头协议”目前尚未进入操作程序,不过,有关人士提出了三个可供参考的“赔偿”方案。
10月8日,本报记者就湖北省和武汉市将向香港新世界长江二桥投资项目进行“赔偿”的“口头承诺”一事采访了武汉市有关部门,得到的答复均是“不知道”。
“我个人认为,称补偿比赔偿要准确些”,武汉市政府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坦言道:“这不是一桩小事。由于该事件牵涉的数额巨大,以及涉及多方利益,首先需要省市领导集体研究,定出条条框框,然后交由有关部门具体操作。不巧的是,省市领导返汉后遇上黄金周放假,加之李市长出访美国,我估计补偿方案一时难以出台,顺利的话也得几个月的时间。”
新世界启动又一轮投资
“香港新世界一旦能从二桥项目上‘解套’,可能将把巨资砸向武汉的房地产项目。”武汉万科的工作人员分析道。
据悉,目前香港新世界在武汉在建的房地产项目有两个:一个是在原武汉饭店旧址上重新崛起的一座投资额高达16亿元,总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包括商场、酒店、写字楼和高档住宅的大型商贸建筑群──武汉新世界中心;另一个是首期投资额为6亿元的位于汉口塔子湖畔的新世界“梦湖花园”别墅区。以这两个汉口新标志性项目为开端,香港新世界将在武汉启动第二轮的大规模投资。
“而香港新世界的下一个目标将是武汉CBD.”业界的这番话得到了区炜铨的认同。他并笑称:“只要有钱赚就做。”
据了解,CBD项目位于武汉市汉口城区中心,占地2.67平方公里(4000亩),是进入武汉的门户和武汉各城市功能区对外交流的窗口,被誉为“连接武汉三镇的枢纽”。按照国际着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制定的战略策划,这个中央商务区将包含6个品质功能区:华中地区商务中心、华中地区服务中心、国际博览中心、商业娱乐区、优质住宅区和大型公共绿地,预计总投资在600亿元左右。
香港新世界之所以青睐武汉的房地产市场,是因为尝到了甜头。用区炜铨的话说,“武汉应该是一个投资重点。众所周知,中国各大城市中,武汉的楼价是很低的,升值空间很大,在其他地方,投资房产能增值20%已属不易,但香港新世界在武汉开发的常青花园,从开始的每平方米908元到现在的2000元,已经翻了一番,而且空间还很大,再翻一番也是有可能的。”
但香港新世界在武汉的成功并没有掩饰住它在房地产投资上的窘境,10月16日,郑裕彤麾下的三家香港上市公司新世界基建、新世界中国公司和新世界发展公布了过去一个财年的亏损业绩,共计亏损75亿港币。
在这种背景下,近日将飞抵江城的区炜铨此行的目的就显得很重要了。CBD“投资馅饼”以及烫人的“赔偿山芋”能否让新世界发展有得“吃”,答案即将呈现在与区握手之后的武汉人的掌心上……
三种“赔偿”方案
有关人士分析认为,香港新世界未来可能获得的“赔偿”方案有三种可能:
一是政府出面进行回购,对香港新世界在武汉桥梁股份的投资,按目前的净资产测算,进行一次性回收,此方案干净利落,但政府必须一次性支出一大笔资金;二是资产置换,即由政府出面,以同样具有良好成长性和稳定收益的资产与新世界的投入资金进行等额置换;最后一种可能性也是最具操作性的,即维持年票制下的政府补贴,由政府定出一个基数,在一定年限内每年按一定比例增长,过年限后不再增长,上述收费金额由武汉市城市建设基金管理部门按月、季拨付给武汉桥梁股份公司,各股东再按比例分享。
据悉,武汉控股已经在补偿方面获得了突破。日前,武汉控股收到武汉市城市建设基金管理办公室的承诺函,主要内容是自武汉市路桥收费实施“一票制”改革后,关于公司对武汉桥梁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回购的问题,城建基金办承诺在其未收回投资本金前,保证每年按不低于公司2001年从武桥公司实际分得的税后收益水平给予武汉控股1233余万元的回报。
有关人士分析认为,香港新世界的此次武汉之行胜数很大。其理由是,湖北省政府在鄂港经贸洽谈会上向新世界推介了武汉规划中的投资额高达600亿元的CBD项目,郑裕彤对此很感兴趣。如果武汉市政府能让新世界发展从长江二桥投资项目上“火中取栗”,很有可能换来他的“投桃报李”。因此,“达成‘赔偿’协议的可能性极大,毕竟双方各有所谋。”
新世界香港巨亏内地狂赚
雨在下,这是南方夏日常见的阵雨。雨中,牛背的一边是湿漉漉的,而另一边却是干爽爽的,农人称这种奇异的雨为“牛背雨”。
有趣的是,香港股市日前也下了一场“牛背雨”,而被“淋”着的便是香港新世界发展集团(以下简称“香港新世界”)。
10月16日下午2时许,香港新世界公布,在过去的一个财年,其麾下的新世界基建亏损9.59亿港元,去年同期亏损为1.48亿港元,期内每股亏损1.01港元;新世界中国亏损17亿港元,每股亏损1.155港元;新世界发展亏损48亿港元,期内每股亏损2.21港元。三家公司共计亏损75亿港元。
但当它在香港被“淋”了个透湿的时候,它在内地的收益却是“阳光普照”。有消息称,香港新世界在内地的投资已经渡过了蛰伏期,至2002年,其在内地的楼盘每月进账2亿元人民币,开始了大规模的利润回报。
据了解,香港新世界于1980年大举进军内地市场,投资领域涉及物业、基建、酒店、工业、百货等行业,投资额超过50亿美元,遍布20多城市,被人们誉为“内地第一港商”。它同时也是拥有国内最多土地储备的海外物业发展商。目前在国内土地储备已达1900万平方米,居香港六大地产巨头之首。
据业内人士介绍,新世界在香港的亏损,主要是由于楼市低迷,而集团本身扩张过快,负债过重,楼盘积压所致。
目前,香港新世界开始了他们的“减负王牌”运动。一是将原先隶属于新世界基建的太平洋港口公司和新世界基建进行资产重组,通过此举,获得现金50亿港元,从而达到减债与提高融资能力的目的。但对香港新世界而言,最卓有成效的还属另一张“减负王牌”──启动在内地积累的大量土地,进行房地产项目开发,并在短期内套现,偿还债务。据悉,从2002年下半年至2003年底,香港新世界将推出5000个住宅单位,市值高达30亿港币。
尽管遭遇上了“牛背雨”,但香港新世界主席郑裕彤对“雨季”的尽快结束充满了信心。他的自信源自二个方面:一是香港疲弱的地产市道有好转迹象,今年上半年楼宇买卖成交宗数较去年下半年上升7.5%;二是行政长官董建华在国庆酒会致辞时说,将提出稳定楼市的措施。出席同一场合的地产建设商会主席何鸿?及郑裕彤随即公开呼吁,政府再停止卖地和勾地1年,便可以救楼市,“再停1年不卖地,让旧货消化,楼市便会好转很多,而最近香港气氛转好,消费也增加很多。”
但眼下,香港新世界遭遇的这场“牛背雨”还在下。至于它还要下多久,何时结束,或许只有天知道……
亚太经济时报记者获悉,香港新世界旗下新世界中国地区总监区炜铨近日将飞抵武汉,借考察CBD项目之机就“赔偿”问题与武汉市有关方面进行磋商。
据透露,上月底借武汉市官员赴港招商之机,香港新世界主席郑裕彤拉下脸面,直接提出“赔偿”问题,得到武汉市官员的积极回应。
在外界眼里,投资回报期长达30年之久的武汉长江二桥是新世界的一台“印钞机”,而且是一台“谁也搬不走的‘印钞机’”。但没有人想到的是,这台“印钞机”只运行了7年就被“搬走”了。
2002年10月1日,武汉市政府根据湖北省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对包括武汉长江二桥在内的五座市内桥梁停止收取通行费,实行“年票制”,同时收回投资方享有的大桥经营权。
郑氏拉下脸当面索赔
据本报记者了解,为了修建长江二桥,1990年,武汉桥梁公司成立。1991年,长江二桥破土动工,1993年,长江二桥项目遭遇资金短缺瓶颈──武汉桥梁投入3亿元后,资金缺口10亿元无法解决。这时,香港新世界集团乘机介入,于是三方──武汉桥梁、武汉控股(600168)和香港新世界发展合资成立了武汉桥梁建设股份公司(以下简称“武桥股份”),这是国内桥梁系统中唯一一家中外合资股份公司。
武桥股份负责融资修建,建成后的收费权也由该股份公司拥有。中方以长江二桥的资产加上江汉一桥、二桥的政府投资、人员费用等折为资产注入,占51.14%股权(其中武汉控股出资4.2亿元,拥有武桥股份25.4%的股份),外方香港新世界投资8.6亿元,持48.86%股权,为其第一大股东。武桥股份主营业务为长江二桥、江汉一桥、二桥的建设、维护和收费,三方享有同比例的投资收益。
1995年6月18日,长江二桥建成通车,长江二桥、江汉一、二桥开始收费,每座桥日均收费22万元左右,其中,武汉二桥日均流量8万车次,收入近50万元。其后两年间,武桥公司每年车辆收费收入约2.5亿,净利润约1.8亿元。按投资比例,武汉桥梁、香港新世界和武汉控股每年可获得4633万、8794万和4572万元的投资收益。由于回报丰厚,武汉控股一度计划增持武汉桥梁股权至51%.
但好景不长,1998年月湖大桥(江汉四桥)建成通车,车流量有所分流,武桥公司收费收入减少约2000万,净利润下降至1.6亿元。1999年6月,武汉市根据湖北省政府有关部门规定,停止江汉一、二桥收费,每天收入减少40万元,武汉桥梁当年收入比1998年减少约4700万元,净利润约1.2亿元。
“而最大的打击要数2002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年票制’。武汉市有关方面承诺只按每年不低于2001年从武桥公司实际分得的税后收益水平给予投资回报。”武汉控股的有关人士介绍说:“这样一来,香港新世界的收益将大幅下降,郑裕彤原先预计十七、八年可以收回投资的时间可能将延长一倍,乐观的话也需要近30年。”如此漫长的回收期,令过去一个财年亏损75亿元港元,目前急需现金流的郑裕彤萌生了向武汉市索赔的念头。
30年权限突缩为7年
今年9月22日,借湖北省省长罗清泉及武汉市市长李宪生来港出席鄂港经贸洽谈会之机,郑裕彤拉下脸面,向武汉市政府提出了有关长江二桥的“赔偿”要求。
区炜铨,新世界发展旗下的新世界中国(0917)地区总监,按照郑裕彤的安排,近日将飞抵武汉,明是考察王家墩中央商务区?目(CBD),实质是就赔偿的有关问题与湖北省及武汉市有关方面进行当面的具体磋商。区炜铨日前曾透露,此前,郑裕彤已借助此次香港“圆桌会议”的良机,与湖北省和武汉市的官员就解?新世界在湖北省面临的一揽子问题达成了“口头协议”,其中包括武汉长江二桥的“赔偿”问题。
据本报记者了解,湖北省和武汉市承诺的“口头协议”目前尚未进入操作程序,不过,有关人士提出了三个可供参考的“赔偿”方案。
10月8日,本报记者就湖北省和武汉市将向香港新世界长江二桥投资项目进行“赔偿”的“口头承诺”一事采访了武汉市有关部门,得到的答复均是“不知道”。
“我个人认为,称补偿比赔偿要准确些”,武汉市政府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坦言道:“这不是一桩小事。由于该事件牵涉的数额巨大,以及涉及多方利益,首先需要省市领导集体研究,定出条条框框,然后交由有关部门具体操作。不巧的是,省市领导返汉后遇上黄金周放假,加之李市长出访美国,我估计补偿方案一时难以出台,顺利的话也得几个月的时间。”
新世界启动又一轮投资
“香港新世界一旦能从二桥项目上‘解套’,可能将把巨资砸向武汉的房地产项目。”武汉万科的工作人员分析道。
据悉,目前香港新世界在武汉在建的房地产项目有两个:一个是在原武汉饭店旧址上重新崛起的一座投资额高达16亿元,总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包括商场、酒店、写字楼和高档住宅的大型商贸建筑群──武汉新世界中心;另一个是首期投资额为6亿元的位于汉口塔子湖畔的新世界“梦湖花园”别墅区。以这两个汉口新标志性项目为开端,香港新世界将在武汉启动第二轮的大规模投资。
“而香港新世界的下一个目标将是武汉CBD.”业界的这番话得到了区炜铨的认同。他并笑称:“只要有钱赚就做。”
据了解,CBD项目位于武汉市汉口城区中心,占地2.67平方公里(4000亩),是进入武汉的门户和武汉各城市功能区对外交流的窗口,被誉为“连接武汉三镇的枢纽”。按照国际着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制定的战略策划,这个中央商务区将包含6个品质功能区:华中地区商务中心、华中地区服务中心、国际博览中心、商业娱乐区、优质住宅区和大型公共绿地,预计总投资在600亿元左右。
香港新世界之所以青睐武汉的房地产市场,是因为尝到了甜头。用区炜铨的话说,“武汉应该是一个投资重点。众所周知,中国各大城市中,武汉的楼价是很低的,升值空间很大,在其他地方,投资房产能增值20%已属不易,但香港新世界在武汉开发的常青花园,从开始的每平方米908元到现在的2000元,已经翻了一番,而且空间还很大,再翻一番也是有可能的。”
但香港新世界在武汉的成功并没有掩饰住它在房地产投资上的窘境,10月16日,郑裕彤麾下的三家香港上市公司新世界基建、新世界中国公司和新世界发展公布了过去一个财年的亏损业绩,共计亏损75亿港币。
在这种背景下,近日将飞抵江城的区炜铨此行的目的就显得很重要了。CBD“投资馅饼”以及烫人的“赔偿山芋”能否让新世界发展有得“吃”,答案即将呈现在与区握手之后的武汉人的掌心上……
三种“赔偿”方案
有关人士分析认为,香港新世界未来可能获得的“赔偿”方案有三种可能:
一是政府出面进行回购,对香港新世界在武汉桥梁股份的投资,按目前的净资产测算,进行一次性回收,此方案干净利落,但政府必须一次性支出一大笔资金;二是资产置换,即由政府出面,以同样具有良好成长性和稳定收益的资产与新世界的投入资金进行等额置换;最后一种可能性也是最具操作性的,即维持年票制下的政府补贴,由政府定出一个基数,在一定年限内每年按一定比例增长,过年限后不再增长,上述收费金额由武汉市城市建设基金管理部门按月、季拨付给武汉桥梁股份公司,各股东再按比例分享。
据悉,武汉控股已经在补偿方面获得了突破。日前,武汉控股收到武汉市城市建设基金管理办公室的承诺函,主要内容是自武汉市路桥收费实施“一票制”改革后,关于公司对武汉桥梁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回购的问题,城建基金办承诺在其未收回投资本金前,保证每年按不低于公司2001年从武桥公司实际分得的税后收益水平给予武汉控股1233余万元的回报。
有关人士分析认为,香港新世界的此次武汉之行胜数很大。其理由是,湖北省政府在鄂港经贸洽谈会上向新世界推介了武汉规划中的投资额高达600亿元的CBD项目,郑裕彤对此很感兴趣。如果武汉市政府能让新世界发展从长江二桥投资项目上“火中取栗”,很有可能换来他的“投桃报李”。因此,“达成‘赔偿’协议的可能性极大,毕竟双方各有所谋。”
新世界香港巨亏内地狂赚
雨在下,这是南方夏日常见的阵雨。雨中,牛背的一边是湿漉漉的,而另一边却是干爽爽的,农人称这种奇异的雨为“牛背雨”。
有趣的是,香港股市日前也下了一场“牛背雨”,而被“淋”着的便是香港新世界发展集团(以下简称“香港新世界”)。
10月16日下午2时许,香港新世界公布,在过去的一个财年,其麾下的新世界基建亏损9.59亿港元,去年同期亏损为1.48亿港元,期内每股亏损1.01港元;新世界中国亏损17亿港元,每股亏损1.155港元;新世界发展亏损48亿港元,期内每股亏损2.21港元。三家公司共计亏损75亿港元。
但当它在香港被“淋”了个透湿的时候,它在内地的收益却是“阳光普照”。有消息称,香港新世界在内地的投资已经渡过了蛰伏期,至2002年,其在内地的楼盘每月进账2亿元人民币,开始了大规模的利润回报。
据了解,香港新世界于1980年大举进军内地市场,投资领域涉及物业、基建、酒店、工业、百货等行业,投资额超过50亿美元,遍布20多城市,被人们誉为“内地第一港商”。它同时也是拥有国内最多土地储备的海外物业发展商。目前在国内土地储备已达1900万平方米,居香港六大地产巨头之首。
据业内人士介绍,新世界在香港的亏损,主要是由于楼市低迷,而集团本身扩张过快,负债过重,楼盘积压所致。
目前,香港新世界开始了他们的“减负王牌”运动。一是将原先隶属于新世界基建的太平洋港口公司和新世界基建进行资产重组,通过此举,获得现金50亿港元,从而达到减债与提高融资能力的目的。但对香港新世界而言,最卓有成效的还属另一张“减负王牌”──启动在内地积累的大量土地,进行房地产项目开发,并在短期内套现,偿还债务。据悉,从2002年下半年至2003年底,香港新世界将推出5000个住宅单位,市值高达30亿港币。
尽管遭遇上了“牛背雨”,但香港新世界主席郑裕彤对“雨季”的尽快结束充满了信心。他的自信源自二个方面:一是香港疲弱的地产市道有好转迹象,今年上半年楼宇买卖成交宗数较去年下半年上升7.5%;二是行政长官董建华在国庆酒会致辞时说,将提出稳定楼市的措施。出席同一场合的地产建设商会主席何鸿?及郑裕彤随即公开呼吁,政府再停止卖地和勾地1年,便可以救楼市,“再停1年不卖地,让旧货消化,楼市便会好转很多,而最近香港气氛转好,消费也增加很多。”
但眼下,香港新世界遭遇的这场“牛背雨”还在下。至于它还要下多久,何时结束,或许只有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