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英国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xyh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xyh

Moderator
注册
2002-03-07
消息
1,118
荣誉分数
13
声望点数
168
感怀英国

韩旭




打开这扇门,红漆金闩,走进这座城堡,满眼的珍宝典藏,凝视这尊雕像,典雅与慈祥的目光。游人的喧嚣起伏并没让泰晤士河为此而奔涌,苏格兰高地厚厚的草垫淹没了威士忌的浓烈香醇,电台广播中流淌出古典音乐永恒的旋律,特产的黑啤总裹着一层细腻的酒花。你能感受到英国的深沉和厚重吗,你又能承受得了这份沉重吗,你是否还愿意继续享受这分深厚呢?

对一个地方的踏访如果有一位深谙此地人文的“导游”相伴,那你的见闻就会像细雨般孜孜不倦的演绎心间,这也是我们这次英国之行的幸运所在,景物和风情都有了别致的故事作装扮,满眼的牛仔裤随时空穿梭演化回了宫廷盛装。同行的郎叔叔正像是一位脚踏本初子午线两侧的博乐,以博东西方文化为乐,以成为英伦博士为荣,以博大和博爱为上。我们随他环游英国,的确可以随时体验英国的深邃和广博,同时对英国因过分流连曾经的“光辉岁月”所表现出的孤傲和沉闷也有了一种特别的品味。

很难在旅英归来的短时间里理清思绪,不知从何道来为妙,可是今天的中国哪像英国一样总让人找到隐秘在静谧中思考的感觉,不可以在时差全倒好之后再浸入那些原于拉丁文、法文、德文的英文。我也许仍是只能蜻蜓点水,驻足感性,但希望能在叙述之后,合上这扇门之前,自身对Great Britain(大不列颠)的情怀能理解得更深,也能在言语之间激起你的思绪和疑惑。

仍是世界的都市――伦敦

的确是“馥郁的馨香弥漫空中”,街头移步换景,却始终伴有隐约的香气,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香水的香,这是伦敦的香,似乎能让人精神畅快,总想找到这香气的源头。也许现在回味18世纪英国文坛大师萨缪埃尔・约翰逊的那句“当你对伦敦厌倦之时,就是对人生也已经厌倦了”,更让你有一种淋漓尽致的感觉吧。

其实我不必再谈英国的历史,特别是维多利亚时代“日不落帝国”的光辉岁月,但是,从历史书上读出的和从所到伦敦的每一个角落里流露出来的内容是不同的,也许这也是伦敦尽可能的保持原来风姿的原因,你也只有真的来到这里,走在这些青苔掩盖下的遗迹旁的时候,才能明白沧桑和荣耀共同书写的才是鲜活的历史。

特拉法尔加广场,亦即鸽子广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四尊威武的狮子,很多孩子被父母抱上去坐在狮子的大爪子上玩耍照相。金狮体态与自然的雄狮同出一辙,只是放大了比例,雕成的鬃毛看上去毛茸茸的。这让我想起中国的狮子,从头上的鬈毛,到直射人心的眼光,到飞腾的身形,到隆隆震天的金铃,无处不是演绎夸张。究竟是哪种狮子更让人感到亲近呢?又究竟是哪种狮子更与人世合一呢?中华比拟的文化,讲究神似,少有什么精准写实的艺术,也许立体感没有西方的重,可透视的概念在中西美术中可各有体现,自然赋予人想象力,人们看待自然是否该有更多想象呢?

大本钟远近闻名,但也许它所属的议会大厦就显得不那么famous(有名)了。每15分钟就敲响一次,也许是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这里是西方自由民主的发祥地。看今日的英国,一切都在既定的轨道上行驶,法治左右的民主已成为制度化的政治体制,似乎自由更需要考虑到他人和社会的情况才可能成为合法的有意义的自由,正像是建新房子盖新楼要与社区风格协调且无害公众利益才会被批准,英国没有激烈革命的传统,传统被视为宝贵财富,对未来的人能否完全超越前人智慧、抛开历史持怀疑态度。社会终会围绕人来旋转,人也不能脱离既定的社会结构,值得称颂的不是西方或者东方的独特人文精神和表面的运行方式,现代化进程中,皮毛的照搬可能使蹩脚的事物更加不伦不类,就像民主的路不能在很短的时间以休克疗法或彻底除旧塑新能走完的。每15分钟一次的钟声不在于要记录一段新的历史,而在于让人们在这一缜密的程序下有意识去不断的调整步伐和节奏,可能正因为这记录历史的钟,英国没有成文宪法却实行着宪政。

说到英国的富有,也许在这里所谓财富的概念要有所升级。稀世珍宝,无价之宝,很多是经大洋运送,加以皇家的光环和艺术家的抛砖引玉,一件件沉淀着一段段历史兴衰的国宝被小心地呵护着。不论是漫步于拥有钻石珍宝馆的伦敦塔宫殿,还是浏览大英博物馆的各洲展品,甚至是在英国各地著名的城堡中,你都能因射灯聚焦的珠光宝气、人文奇迹而惊叹。如果我不再首先强调一下这些东西的来历,不再让你先为帝国曾经的不正义而对它现在拥有的财富先行声讨,那么不论这些东西是否还留有被抢掠的痕迹,不论在曾经的炮舰强力下有多少的不公与毁灭,我们都应该承认这里曾经而且也许仍然具有的吸引力,那时它用一种有些强权的包容世界、改造世界的目光去看待英伦三岛外面的世界,以它自己的领先去加速世界的旋转。也许卷入这个漩涡总伴有痛苦,但这也许是摆脱受其摆布的第一步,至少在边缘化威胁下你也有了强国富民的动力和努力。或许在大英博物馆里你更应该驻足的是一个高高的圆顶图书馆,阳光透过彩色的天窗散射在密密的书架上。在这里你可以用很先进的计算机系统找到一部很古老的或者很偏僻的书,而抬头仰望的恢宏的高顶留给了你多少空间去思考和融会!知识会陈旧,技术会不断更新,但领先和具有自然的吸引力是要葆有这种开放和吸收的心态的。

走在一个个精美的橱窗前,你丝毫不会让伦敦和时尚脱钩,商店的外观让你想起上海外滩的风格,但满街的牛仔裤和超短裙绝对不亚于王室旋风的魅力。你可以找到各种个性十足的超现实作品,可以在泰晤士河河边举办的达利抽象雕塑展中畅想,我们不可以认为英国拒绝现代。但的确,也许更多的游客会光顾的是一个叫“Past Time”(流金岁月)的小店,里面有很多各国古式风格的玩物或服饰,其实也并非都是产自英国,不过确实感觉在这里的氛围中享受这些古典情趣是最合时宜的。尊重过去的文明,维护遗产的本来面目,伦敦可以说是一个保守的现代都市,如果说“日不落帝国”使伦敦成为了世界的都市,那今天它依旧在一个稳健的发条驱动下波动世界的脉搏。其实也可以理解,最能博得年少的孩子们欢心的不正是一脸白胡须的圣诞老人吗?但同时也确实是因为这位老人穿上了鲜红活泼的外套啊!

天生具有绅士细胞的英国人?

贵族的繁文缛节不只是英国的专利,但绅士遗风确实是当人们谈论英国时津津乐道的话题。可究竟什么样是绅士又怎么才能鉴定呢?我相信绅士不是做作的冷眼梗脖,不是只穿正装、抽雪茄,不是见人就脱帽鞠躬只说客套话,绅士是一些看重自己,在意他人,让别人感觉舒服,层次越高就越和蔼,不乏幽默和批判的高修养的人。英国绅士现在大多也是有事业的人,而且似乎绅士更习惯与绅士交流,所以社会更是有一种人以类聚的感觉,因此出身和教育常成为一个人能否成为绅士的决定因素。而英国恬静的生活节奏更给予人们相互微笑示意的时间,给予人们享受闲情逸趣的机会,绅士的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修养和亲切与这种悠扬的旋律相得益彰,更让人为之倾倒。也许是泰晤士河静静流淌的水培育了英国的绅士,或者是proud and splendid (荣耀)已经成为了英国绅士的基因,总之在英国,绅士是可以培养但难以模仿的,正像豌豆上的公主,一份心态和气质的塑造比一种礼节和装饰的照搬要困难得多。

在山岗上的一家乡间情调十足的hotel(中国很少有这么小巧的宾馆)里,我们和郎叔叔任职的英国公司董事长及其夫人和助理共进晚餐,我坐在助理Judy对面,她穿着一件很简洁活跃的蓝色吊带长裙,美丽亲切的眼睛丝毫不会透露她的年龄。我们兴意盎然地随意交谈,我知道她有一个不到10岁的女儿,在学跳现代舞,她很为她女儿而骄傲,还说明年10月份有一个她女儿参加的演出比赛。我想起当天上午我们和公司里的另一个职员一起外出交流时,她告诉我她8岁的女儿正在山谷里骑马。还有中午在我们去的公园休闲餐厅中,我和一个新组合的大家庭聊天,一个也就是12岁左右的男孩说他自己可以参加学校或是社会上的团体去世界各地旅游,他已经去过美国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还计划有一天到中国去看看。这一切又让我回想起几天前在郎叔叔现在就读的学校,Cranfield University,我们听一位22岁的大学生讲述学校的飞机训练,他在学校自选了开飞机,几乎每天都会穿越长空,我问他天气要是不很好的话还飞不飞,他说只要不是很恶劣的天气他都会飞,有时看不见地面,但可以用仪器导航。好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为自己负责,为父母活着的不多,独立意识很强,郎叔叔说很多有钱人给孩子的零用钱反而比一般 家庭给孩子的少,上了大学的孩子常常要自己工作挣学费。你可以说在中国孩子们没有机会脱离父母的安排,很难在业余时间去做很多社会实践和特长培养,特别是那些不“入流”的特长,但是当你看到中国的孩子不张嘴伴随的不思考,不锻炼伴随的不坚强,强迫伴随的逆反,过分竞争伴随的抑郁,这些就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国际性人才了吗?给孩子较开放的空间,注重对他们为人处世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绅士是可以“遗传”的,不应该是用夹板板出来的。

绅士想是与粗人相对,作公认的绅士是要放弃很多在多数人眼中世俗的东西的,长久以来也许形成习惯,再看不起实用的、工业化的、物质化的东西,这样可能形成了一种高品位的社会氛围和崇尚精英的文化,但在世界市场大潮中,它的活力是否会因它的孤芳自赏而折损或反倒被人淡忘呢?(也许这个问题太功利了,绅士也许就应该脱俗,特别是作为道德原则化身的时候,比如大法官。)剑桥的学生笑话牛津的学生是过于严肃孤傲是我们常听说的,感觉有些像是对牛津悠久深沉的历史和庄重恢宏的氛围的一种嘲讽,但是剑桥著名的国王学院又何尝不是以高耸的教堂为核心,剑河的水若是没有船桨的撩动也许也看不到生息了。仔细想一想,当今在世的最负盛名的物理学家霍金就是剑桥大学的教授,多少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英国知名大学任教,很多人们正在享受的应用技术很多都是发自英国,但推行这些技术的企业的商标常常属于美国或日本。绅士也许是精英的一种代表,科学的王冠也许比技术大国更为绅士们看中。现代文明是从英国走向世界的这一点是英国绅士永远都不会置之不理的行事根据,所以“要把自己放的低”可能是在礼花升空绽放之后一起随辉煌消失了的。当得起绅士确实是不容易的,特别是英国绅士,你能说历史光辉的沉淀能绝对在某代人身上断裂吗?但是今天的现实是大家都有被淹没于美国漩涡中的可能和趋势,究竟英国人是否会笑到最后也许连英国人自己都无法下定论。

我想,古板的绅士和桀骜不驯、玩世不恭的嬉皮士都不是今天引领英国的主流,年轻人中举止优雅热忱又不乏勇气和胆识的人也许就是未来绅士主流的来源,当你走进大学校园时可以切身体会到,培养绅士和有规矩的人是如何与传授知识和训练学习思考能力并举的。也许你无助的目光很容易被某一位路过身边的学生捕捉到,他们很可能主动问你一句:“May I help you?”(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没想到被绅士服务感觉格外亲切,其实他们很可能正穿着运动服锻炼身体或看着书上着网,但那种和气友善的神情早已把你的异乡客心绪化解。在参观一家公司的过程中,一位科技兼经营人员为我们做极为详细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工程全过程的熟悉了解,更为他谦虚严谨、有耐心的态度而感慨。

有一点需要补充,绅士终归是有一种特别的心气的,特别是他不会时时满脸堆笑,交往交流也是选择对象的,如果你的举止礼貌有气质,一定可以博得他们的尊重,也许我们还是要面对欧美主流社会对土生土长的华人的鄙夷心理,但改变这些一方面是靠我们国家的不断强大和我们对外形象的不断改善,另一方面每一个中国人在国外都应该自尊和自强,主动与人交往,入乡随俗,增加修养,甚至是积极地接受一些方面的熏陶,不仅使自己收获当地的见闻知识技能,也要使外面的世界增加对我们和我们国家的了解,使他们从你身上也感到有所收获。我在这里也对旅居英伦的华人的“入流之路”有了一番体会,他们的辛勤和朴实,现实和节俭,低调和自在让人觉得酸甜苦辣搅拌在一起,能在此立足,让英国人能有所认可要有很强的拼搏精神。这里很多中国人做的主要是与中国人关系密切的生意,很难对此有何评论,但希望他们可以让英国绅士们的中国印象不断丰满美好。

也许你很难把绅士和酒鬼相结合,不过英国的酒吧确是真真正正的文化现象。在这个闲暇时光充盈的地方,酒已不仅是一种文化和礼节了,它近乎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特别是啤酒。下班和晚饭后,男女老少,各擎一杯低度黑啤或香槟,谈论着工作生活,国事家事,在浓浓的酒花中品味人生和回味功过成败。我有幸在一个吧台前亲自拧开摆满五种扎啤的酒桶阀门,细细的白线慢慢滑进杯沿,虽说不上酒香四溢,但已然让人在轻音乐中沉醉。不知酒曾经给了多少作家以灵感,至少荻更斯酒馆的兴隆说明了一方酒水的独到。大多数PUB(酒吧)在英国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有唱有跳、喧闹异常的地方,特别是外观常是乡村风格,让人赏心悦目又轻松怡然。各色鲜花和圆木屋顶伴着柔柔烛光,夏日迟走的红日在带走晚霞时不忘让湛蓝深情的夜空与隐约可见的云朵继续伴随人们谈笑风生。其实酒馆是人们交流的一个很重要的场所,就像是白天的咖啡馆,不过在那人们主要是小憩一下,酒馆可一般不会独来独往了。当然,酒吧也不是省油的灯,酒鬼和滋事的人还是会因酒精而现身街头,所以精神上的松弛和兴奋度是要恰当把握的了。

狗的天堂,孩子的世外桃源

Treasure Houses, 如果只从字面理解,那就是藏宝金屋了,但要是在英国可不能这么简单理解,这些显贵的房子里固然有稀世珍宝,但他们的主人并未烟消云散,很多世代仍兴盛不衰,同时又好像过着和普通人一样奋斗的生活,所以我觉得他们才是他们自己真正的财富。在今天,近十个城堡、宫殿依旧矗立于全国各地,每一个城堡的主人都拥有大片土地,但他们一般只把自己的住所视为私人领地,其他地方都向公众免费开放,所以附近城里的人常携家人、当然包括宠物狗来此度假,远道慕名而来的游客也会选择这些反映英国情怀的古堡来感触贵族兴衰史。

正像参观介绍上说的,Perhaps one of the most compelling features of the Treasure Houses of England is that they all offer the visitor a living history.(也许这些名门府邸最引人入胜的特点之一就是它们给参观者们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历史画卷。)的确至今许多知名的家族还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的居所记载了从9世纪以来的英国历史,这里保存了很多艺术家和作家的旷世奇作,这里的家具、饰物来自世界各地,也许你在中国都很难见到如此精巧别致的成套古瓷器。这里的花园和公园式的布景甚至赛过了皇家别墅,同时每一个古堡亦有它的独家品位。

Chatsworth House是Devonshire 公爵府邸,开放的陈列馆原来也是居所的一部分,宗教油画的篷顶是意大利艺术家历时一年的杰作,红地毯围着罗马柱,银烛台与金餐具遥相呼应。在原先的书房里,深海中天然的绿色花纹大理石与中国古代的褐漆书箱相辅相成。而演奏室门上绘出的小提琴曾蒙骗多少艺术大师的双眼,即使再高的价钱也难以把这幅挟天时地利于一体的艺术作品移去他处,光与影的结合也许是最简单的道理,但是仍让人们为之倾倒赞叹。

窗外无际的草坪环绕着一尊尊雕像,在喷泉的乐声中与蓝天共同欣赏人们的欢欣,滑稽老人的管风琴已经摇响,我也按捺不住刚才被庄重的贵族画像和照片左右的心绪,跑向小山岗顶端流下来的阶梯式水景。数不清的孩子在水中嬉戏,阳光下块块野餐布垫就像是一朵朵小花绽放在绿海之中。蛋卷冰激凌推车前排了长长一条队,不时有爷孙共舔甜蜜的情景。喷泉形成的水柱随风轻摆竟然在落下时形成了水帘,水雾散落在水池外,让花丛中的泥土变成软泥,而孩子们是不可能错过这个水中清爽的大好机会,地上溅起的泥水伴着童声惊叫给这个绿树掩映下的古堡带来了更多生气。如果你看到各式各样的狗随主人漫步可不要惊讶,这里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狗的天堂。可以说再听话的狗也让主人忙得不可开交了,它们对草坪的依恋可是与“皇家狗粮”相提并论的,而在照相机中留下倩影也是让它们乐此不疲的。

郎叔叔说几百年的兴盛或延续不是只因为他们有这个装满财富的大房子,而在于他们以贵族的严谨来对待自己,培养和训练儿女,与更多人分享荣华富贵,让静谧的山谷充满孩子的欢笑。今天人们对他们的尊敬不再只因为对他们头衔的仰慕,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做着与平常人相似的事情,特殊的礼仪并不再像很久以前是为了捍卫他们的特权,普通人可以在这里吮吸着高贵而又清新的气息尽享天伦之乐。阶级之间的和谐并不轻松,但开放的garden and park,(花园和公园),的确是对整个身心的陶冶和休整,也许在这里,你只想微笑。

山谷中的乐声,海鸥衔来的手工制品

汽车驶在起伏的苏格兰高地上,天空好像越来越近,草似乎越长越高,我们好像渐渐隐藏起来,甚至是躲在了那一头头白色的羊和黄色的牛身后,有时我又幻觉骑上一匹黑马飞驰而去,晚霞被风吹散,只剩下我的红披肩在风中飘舞。从英格兰跃向苏格兰,一路没有聆听到风笛,但眼前已经浮现出花格裙装的男士们怀抱风笛齐步行进的画面。我们的目的地爱丁堡终于悄无声息的映入眼帘,灰褐色的楼群,沿山耸起的城堡,有些地方感觉比英格兰更古旧,衬着很多皮肤如雪的人,在寂静的暮色笼罩下的非闹市区,说它是一个童话世界亦不足为过。北海在此歇脚,游艇和渔船停靠在海岸。一切都让我又把它定义为了一个旅游城市,一幅浓重的淡彩画。

清晨,不,是黎明,睡眼惺忪的我突然因为那束穿过窗帘隙缝的耀眼阳光而清醒,起身走到窗前,一辆敞篷跑车驶过,“风驰电掣”的还有车上超重低音的音响。对面街头一面苏格兰旗随风飞扬,圣安德鲁十字的白色让那深蓝的底色不再沉静,反而显出高贵和威武。昨晚的小城剪影难道又迷惑了我的双眼?

城堡、教堂、王子大街、皇家麦尔大道,这些也许都是爱丁堡的标志性地方,但我实在不擅长作历史遗址导游,也对苏格兰曾经与英格兰的战争和荣辱不是很了解,所以希望哪天你能亲自站在爱丁堡城堡城墙底下的炮台旁俯瞰山下古城的峥嵘岁月,感受那份印在苏格兰人顽强和倔强的神情背后的悲怆与凄凉。对于我来说,熙熙攘攘的街头,露天小食店,少年小提琴演奏的轻快旋律,风格独特有生机的民风民情,这些倒是更有feeling(感觉)。

音乐厅中的管风琴对我来说一直是很神秘的东西,每次走入音乐殿堂总是无缘一听它的激昂旋律,没想到第一次聆听和被震撼是在英国苏格兰爱丁堡的教堂中。宏伟的乐声让一切都显得明亮了起来,而灵魂深处似乎也有什么声音在回应这分震慑,只闻声不见人,而视线似乎可以看到彩窗以外的天空,这份庄严而又热烈的心绪在我走进英格兰的教堂中真是没有过。

绕过教堂后面已满是青苔的墓地,热闹的街区小径又铺伸开来,没想到绿树、天桥遮蔽下是一个手工制品集贸市场,而且几乎都是制作者自己销售,一般不可能讲价,东西也是一个样式最多几个,想找到一模一样的两件是不可能的,而且商标和设计介绍都别致的挂在摊前或绘制在物品包装上,的确,和你在中国街头或批发市场看到的手工制品感觉很不一样。如果说到价格,你就更难想象可以在中国的地摊接受如此贵重的物品。一个在饰品专卖店出售的2镑左右的天然彩石银戒指在这里要价竟是20镑。手工劳动是如此的昂贵,快乐的设计师们因为心灵手巧而拥有了这份算是又有个性又有很高收入的工作。或许是因为他们更加珍爱自己的艺术,或许是因为增加了一些赋予这些艺术品更多品味的伴随品,也或许是整个城市环境的氛围就赐予了这些作品独特的文化和情结,还或许是手工劳动在工业化强大的国家通常价格斐然,总之,走过集市里曲折的用落叶装点的木阶,看着“艺术家”们平和纯朴的交谈,把玩着这些天然去雕饰的作品,猛然想起刚才有些“盲目”花出的钱,此刻并没有什么遗憾的感觉,因为你收获了一个旅程。

不知不觉已经走了一天了,可好像真正既定的目的地永远都到不了,因为途中总有fantastic(精妙绝伦的)景物让人停下脚步,接近傍晚我们徜徉到了铺满草坪的山谷坡顶。山谷中回荡的阵阵电子乐器的乐声和流行乐手的演唱让人卸去了腿脚的酸累,巨大的电视屏幕与闪烁的射灯共舞,休闲的听众零散坐在草坡上,这样的晚餐时光真是令人难忘。海鸥在头顶掠过,不时鸣叫两声,洁白的身形让绿茵变成了伊甸园。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几天以来的思索和深邃带来的些许沉闷一时被释放。苏格兰,一个让你可以喜笑颜开的地方,它那并不简单的朴实,它那不为消愁的烈酒,一切的活力和动感都是一份精彩的古典的悠扬。

美国梦与英国魂,你们是来寻根的吗?

在英国最美的季节里,不仅阳光成了常客,云彩也近乎成了无数客机的杰作。每次早餐都是不容我错过的休闲赏景时光,更别说美食多多使人倍加惬意了。如果你对西式早餐了解一些,估计大陆早餐和英美早餐两大类型你是有所耳闻的。欧洲大陆如德法的早餐一般都很简单,一些面包和果酱黄油,一杯咖啡或茶奶就算解决,这比起他们精致的晚餐可太无所道及了。但是英式早餐就会有各式香肠,另外还有鸡蛋、蘑菇、烤豆、番茄烹制搭配,而牛奶泡着麦片或玉米的特色“奶粥”加上香甜的水果更是多数英国人的早餐首选。这让我想起以前在一些饭店里看到的美式早餐,与英式早餐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好像没有“奶粥”。美国与英国,地理上都在大海的怀抱中,同是盎格鲁―萨克逊的文化渊源。当今政坛上英美的伙伴关系有时让人不解,特别是在欧洲,英国寻求独特地位有时让人认为它仍然捍守“光辉孤立”(splendid isolation)的原则。其实在很多层面和历史经验以及人文精神上美国与英国是有着很大差异和区别的,二者不是孪生兄弟,也没有真的同心同德。究竟是谁追寻谁,谁更胜一筹呢?美国人多首选英国度假只是因为这里的乡村欧风吗?

在以伦敦为中心的几个大机场中,主要是美国和英国之间的航线就占据了一个机场。在伦敦眼(London Eye)大观览车下的长队中,你可以听到很多美式英语。美式快餐如麦当劳,伯克王在每一个主要公路路口或加油站都可能见到,而美国的咖啡连锁店Starbucks Coffee (星巴克)美人鱼式的标志更是在各种当地别致的咖啡馆中间探出头来,更别说什么美籍冰激凌、休闲运动服装、音像专卖店,常会让你忘记了此处是美国的脱胎之地――英国。应该说英美有些连带是不能割断的,了解英国的精髓和风尚一般对了解美国的主流和崇尚有所帮助,可如果说英国现在也成为了美国各种扩张的承担者不为过的话,那英国人从心底里是否高看美国呢?他们是否认为美国的实用主义与浅薄无法分离呢?他们是否支持与美国实质上完全的合作呢?

美英同为发达国家,民主与法制都很成熟,一个是宪政传统深厚的英国,一个是拥有独立的司法体系和非民选并终身任职的最高法院大法官的美国,不论是社会发展轨迹还是个人发展道路,在加上繁多细致的规则以后,让人看上去很像是一个结构、功能复杂但操作简单、启动轻便的自动化机械,要把握活力、变通、理性、稳健,表面上看都靠的主要是程序机制,究竟有没有一本他们独自信仰和追求的不同的圣经呢?现在想改动任何一个生产过程都已很难了,那么是不是一切已经达到了他们精神实质和习惯的终结了呢?

英国以它不足美国1/25的土地创造了高于美国创造的1/10的GDP,但在很多人心中现在的英国人是在夕阳帝国的“美誉”下“委曲求全、装腔作势”的生活,加之老龄人口的激增和当地劳动力价格的昂贵使全球化和接收移民的趋势在英国日益凸显,更多的外来人以他们自己的经历和视角去感受英国,得出很多不同的结论,自然有些是误解,我想我的感受也不会完全属实。用一种不太周全的说法,全球化是被美国推行,实际被英国策划吗?保持自己的特殊地位通过与别人接触和吸收、改造别人来实现也许更高明,任何一个社会在现阶段都有不同的需求层次,所以比较优势促使的资本和商品在各国之间的流动是不可避免的,利润是社会共同需要的,它是能进行再分配的物质来源。被人控制一定是有求于别人但又缺少交换的资本和财富,所以富人与富人的交流仍是不能强制禁止的主流,美国选择英国作小伙伴也不是英国的一厢情愿,而和美国站在一起从某种角度看也是一种被动的平衡力量,也许历史上坚定走均势道路的英国至今并未完全昏了头,只是扶持弱者换成左右尚未绝对强大的。

设想在美国去修建一些英国的古堡会不会让人嗤之以鼻呢,或者完全是为了一种有利可图的时髦呢?美国人希望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而英国人似乎已经是人们眼中上帝的爱子了。英国历史沉淀提纯出了的珍宝确实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不过美国这个大机器制造出的东西可总让人忧心忡忡。但是有时接受垃圾比保管和提炼金子也许更让人感觉轻松,快捷、方便、一次性的事物比永久、丰富、用途多的东西虽然少了些品位,但更大众化,更符合生活快节奏。现在给英美精神谁更胜一筹下定论也许还太早,但我们应该看到,现代化达到某种程度引发的精神危机需要人们有机会沉静下来思考一下,反省一下,调节一下,包括人们自身的塑造也需要在每隔一段时间找一个像英国一样的环境去休养生息,潜心“静修”。但估计你也很难把英国这样的地方视作自己一生拼搏奋斗的场所,它的“静”无疑是一种无形的压抑,它的游戏规则对你的素质要求也许更加苛刻和遥不可及。

离开英伦的前夜,皓月当空,郎叔叔驾车穿过一片树林,像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来到了牛津附近一个有几百年历史的旅店。整好零散的行装,端着一杯红酒,随着月色走出了屋子。泰晤士河依然寂静,只有当汽车驶过桥头才会让你一时听不到了虫鸣,软软的草沐浴在露水中,泊在河边的游艇射出隐隐的灯光。多少世纪的风云变幻,走近它,仔细倾听,惆怅万千。

我不能说任何一样东西是我在这里的最爱,因为若是没有其他的那些,这件东西也就不会显得那么好了。这分均衡和和谐难道不是我们熟悉的中国文化吗?有人说美国的强盛在于它的包容和公平,不断接纳新的血液,用机制激发人的潜力;可也有人说美国甚至还不如英国更能接纳不同声音,它的多元化有一些假象,无形的社会枷锁是掩盖在法律宽大的宣言之下的,看看留学生的比例,亚非裔的学生也许更容易到英国来就学。到处都是奔忙的职业者难道就说明这是一个有活力的社会吗?其实深远的东西是我们需要的,它不仅是一种沉淀,远见,精心,诚信,协调,同样也是一份积极,乐观,开阔和纵横捭阖。英国的今天因为“深”显得精美但不再耀眼,也许是井口小了,酒香巷子深了。美国倒是热气腾腾,可是浓烟迷失了它的双眼,躁动和狂妄的追求都被它视作上帝的授意。

我们要看到别人的光彩和暗影,也要对自己有明确和钟情的了解,所以说简单移植和胡乱嫁接会使超越成为幻想,而给结合自身社会传统的“创建”一个禁地会把人推向可悲的绝境。中国是拥有深沉的资本的,中国人是有创造力的,但急功近利、无诚信或缺少责任心是我们吸收来的“精髓”吗?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绅士不应是滑稽的称呼。中国是有整合力和调节意识的,可一些桎梏和积习在欣欣向荣的景象下埋下了炸弹。我们也许太丰富了,我们拥有的东西所拥有的力量也许超越了聚变裂变,激发或冲破它首先是要有承受熔岩的勇气和能力的,或许我们更应该让才智有一个冷却和升华的过程。

今夜使我想起了在牛津的Creation Theatre(创造剧院)正在上演的“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仲夏夜之梦)的宣传画,一束银光划过紫色的天空,不知是带你走入了梦境还是从梦中惊醒。享受这分恬静吧,也许再过几世纪,这里依然是风景醉人难于言。想起曾经的英国演唱组合“Boyzone”(男孩地带)的一首歌,真的是“you say the best when you say nothing at all”。(你说最好的是什么都不说的时候)

《大地》






返回...

--------------------------------------------------------------------------------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