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看过的一个故事

冷笑十声

馒头再来
注册
2013-08-12
消息
2,843
荣誉分数
669
声望点数
223
作者刘家驹,(1931年-2017年),重庆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解放军作家。历任副连长、副队长、副处长……《解放军文艺》负责人,《炎黄春秋》执行主编、副总编。主要著作《林彪传》、《亲历朝鲜战争》。朝战中担任文化教员。

71e378048685t7GuKtrb.jpg


一、

1950年秋,我人民解放军开进了为金日成将军火中取栗的朝鲜战场,更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大枪小炮换了苏式装备,吃穿用有刚成立的共和国做大后方,本应不再像国内战争时期那样发愁了,可战场上却依然出现断粮。

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拥有制空权,开战三个月,我军投入的运输车给打掉了一半,仅靠800辆车供应几十万大军打仗,要把战略物资运送到三八线,都是昼伏夜行,再挥军南下三七线作战,就只能用我军的传统战法:武器,不增加一枪一弹;吃的,每人自带7天干粮(炒面)。

这种不要后勤的游击,美国人嘲笑我们是一星期的战争,一个战役何止打7天啊!弹尽粮绝还得拼死拼活地持续作战,每到饥荒时刻,红军时期培育的流寇思想,就会得到“光大发扬”,我军所到之处,掘地三尺,凿壁捣墙,打翻坛坛罐罐寻找口粮。

我经历的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是从1951年4月22日开始的,到6月10日结束,历时50天,中间只给我们补给了一次干粮,就是说有36天缺粮!我们生存凭借些什么?有人说是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我说是人在死里求生时本能的发挥。

战役一开始,我60万志愿军迅速突过三八线。别以为我军攻势如破竹,美国人为了拉长我们的补给线,有意不和我们对着干,他们驾起四个轱辘跑,我们放开两条腿追。7天就追到了离汉城10公里的汉江北岸,丝毫未受损失的敌人知道我们开始饿肚子了,他们在汉城外围的预设阵地上组织起重兵阻击,想把我军拖个精疲力竭,再收拾我们。

我所在的野战医院,一上战场总是尾随先头团救治伤员。先头团在汉城边上激战了一天一夜,指挥员看到粮袋光了,进不了城了,赶紧下令回撤。这天拂晓,我们医院竟懵懵懂懂地还在往前闯,炮弹不停地在身边炸响,枪弹在头顶上呼啸乱飞,要不是夜幕,我们就会撞到敌人的枪口上了。

院长一接到后撤的命令,掉过头就带领我们百十人撒开两腿,一气跑了10多里还未停歇。我领着挑夫班急追快赶,还是要掉队三五里。

我的本职是文化教员,一上战场,既不能提枪打仗,又不会救死扶伤,教导员分工我跟着司药老吕管理挑夫班。挑夫班有10人,10副挑箱里装的是医药、手术器械和敷料布疋。老吕主管医药用具,随用随取;我分管埋葬死人,凡抬到医院的伤员不治身死,由我指挥挑夫们进行掩埋处理。

挑夫都是军法处轻判的犯人,有开小差抓回来的,有枪走火伤人的,有奸污妇女未遂的……都给发配来以苦役代刑罚。教导员对我和老吕有特别交代,说他们都是没改造好的解放兵,又犯了罪,要处处警惕他们的不轨行为。

教导员的忠告我毫不怀疑,战役开始以来,已通报过好几起战场报复杀害干部的案件,都是这帮人干的。每天行动,我和老吕都带有一支20响,一前一后盯住他们,休息时也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特别忧心的是挑夫班长。大前天,部队追到汉江边,先头团团长吴彦生给敌人冷炮袭击牺牲,尸体送来医院交我处理。按规定,团以上干部牺牲不得就地掩埋,要拉回国葬在沈阳的烈士陵园。我让挑夫班长给我三丈白布裹尸,他很不情愿地从挑子里取出一匹布来,用右手食指和拇指牵住布头的一角,左手沿布边拉动到左肩胛,丈量了10次,是10公尺的量。

我说,他是个老红军,还是你的团长,再给他添加一丈吧。他脸上泛起愠色,嗤的一声撕下他刚量好的布扔给我。我压住火不和他理会,赶紧给死者包裹。包完头部四肢,还要给死者包全身,翻身时我让挑夫班长帮忙,他气呼呼地说:“我干不了!”我只好让随担架来的吴团长的警卫员搭个帮手,才给死者全都裹上白布,填了一份牺牲鉴定书插在死者身上,又从公路上拦住一辆送弹药返回的卡车,送走了死者。这时我自然对挑夫班长生产生了警觉:他仇视自己的团长,也会仇视我们,说不定什么时候会来一次报复,捅我一刀,或撂下挑子远走高飞!

二、

紧急转移,虽然医护人员没有多少负重,身上只携带一个救急大包,一张雨布,一把挖防空洞用的小镐,但长距离的跑动还是大都支持不住,开始三三两两的掉队,像是一群溃退的散兵游勇。挑夫的担子都有五六十斤,虽慢下来好几里,可他们的耐力良好,肩担闪闪悠悠,前后还能相互照应,消除了我防范他们借机逃跑的疑虑。

此时,一个人在我前头一瘸一拐地跑着,突然“咣当”一声摔倒了,一听“啊呀”的叫声,是个女孩子。我疾步上去扶她,是护理员小冯,她痛苦地躺在地上,我怎么也拉不动。老吕从后面赶来,给她包扎了膝上破皮的伤口。

她缓过劲,撑起身来走了几步,突然转过身回到摔倒的地方,抽出背负的小铁锹,猛力地砸了几下那块绊倒她的石头,飞溅的火星伴着她的愤怒:“你是混蛋,你欺侮人,你是帝国主义……”她那稚气的动作和骂声,让我心底泛起阵阵酸楚:一个刚从城市走向战场的小家碧玉,承受战争的苦难比我们男人沉重得多!她不想走了,蹲下来放声大哭,还苦苦哀求说:“我一天没吃东西了,例假也来了,实在是走不动了,你们先走吧。”饥饿正瓦解她的意志。我急了:“你别犯傻了,这是什么时候,我带着你!”

挑夫班长停下来,放下肩上的挑担,打开箱子,取出半袋炒面。他是个有战场经历的人,视粮食如生命,这是他的“库存”。他摘下腰间的瓷碗,从袋里挖出一碗来,又从箱里撕下一块包裹死人用的白布给包上,递给小冯,什么也没说,挑起担子赶路了。像上天赐了一把灵芝,小冯抓起炒面拼命往嘴里填塞。等她吃完最后一口,我才拽起她来,牵住她的手说“快走”!

我的腹内空空,周身乏力,支撑自己身体的力气都快没有了,还要顾及小冯。小冯身体本来就纤弱瘦小,加上饥饿,每跑一步几乎都要我全力牵动。我的胃开始翻滚,不住地涌动酸水,从口里鼻腔往外冒,又苦又涩。老吕见我难受呕吐,上来悄声告诉我说:“不要吐,咽下去,那是胆汁,胆汁没有了,生命也没有了。”我听他的,一口口往回咽,喉管像火燎一样难受。

天亮了,我们终于赶上了大队。医院人马已分散在一条山沟里隐蔽,休息待命。我把小冯拉到护士长跟前,这个1946年就入伍的山东老兵,圆睁两眼,光火了:“好个小冯啊,还让人牵着手回来,为什么不让人家背着你!”我从护士长疑神疑鬼的眼神里感到冤枉,我和小冯相识有半年,从未正儿八经地说过话,相见仅是点点头,这牵手是出于关爱伸出的援手啊!我无法和这位法海式的女人争辩,只向她作了一番自信无鬼的解释,算是交了差。

离开小冯时,我发现她眼里流溢出一股感激之情。她没有说话,只是傻傻的望着我。我走开了,脑子里一直映现着她那副傻傻的眼神,手心热乎乎的,一种逆反效应从心底猛烈升起,身上出现了异样的感觉,但绝不会是那种“朴素的无产阶级感情”。

我回到挑夫班。老吕正在柘树丛下召集挑夫训诫:“……你们别以为是我们吃败仗了,我们的撤退是把敌人放进来打,你们中谁有幻想,谁要趁机开溜,我绝不手软,坚决执行战场纪律……”这是老吕天天都要做的功课。挑夫都埋着头,似听非听,只有挑夫班长不时抬眼望望老吕,眼里有股凶光在闪动。等老吕讲完,我和颜悦色地安排大家分散休息。

挑夫班长靠在一棵松树干上,两眼半睁半闭地养神,他对小冯的同情让我产生了好感,我走近他,勾下身问他累不累?他睁开眼没有表情。我讨了个没趣,转身要走,他叫住我,说:“我箱子里还有半袋炒面,都给你。”他起身要去打开箱盖,我忙制止他:“我不能要你的,我还能坚持,你干的是力气活,没有你们,医院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他的脸上泛起一丝笑意,我马上坐下来唐突地问:“你是哪年的兵?”他答:“在淮海战场给提溜过来的。”“你还当过班长?”“现在是犯人。”“为什么犯事?”“没改造好,思想反动,与人民为敌。”他的话有真意,有嘲弄,心气仍是不平。我说:“犯法是指强奸的,行凶的,你讲了两句怪话就问罪,是怎么回事?”“我说的都是真话,还是人家传来的。”“你说了些什么?”他目不转睛地注视我好一阵,似乎看到了信任,才说:‘朝鲜男人裤子不大裤裆大,房子不大炕大,国家不大惹的事大,金日成肚脐眼不大心眼特大’……这些顺口溜谁都在讲啊,我一说就不得了啦,我是个国民党啊!还说我思想反动,带坏了一个班,军法处判我是思想犯,发配到这里来劳改两年。”

各种传言的蔓延,不及时处理,将会涣散部队斗志,可为什么不是批评教育,动不动就给他判刑?我问:“你为什么不申诉?”他面无表情,说:“能申诉吗?共产党<一贯正确。”这家伙胆子够大的,带着枷锁还敢揶揄。我怕引出他更反动的话来,想起我在给他团长裹尸时他那付凶相,问:“你们团长怎样?”“是个老共产党,”他平静地回答,“他老是把我们这号人看成敌人。保卫股抓我那天,他站在一边训我,说我侮辱朝鲜人民领袖金日成,是破坏了国际主义精神,反动透顶。说真心话,我还感激他呢,我要不给逮起来,还得上到最前线吃枪子。现在,我到了福地,虽比一般人苦累,但保住了命,即使伤了,这里有医有药,能得到及时救治。打仗啊,就图个活命!”

简短的交谈,我对他的了解有了点清晰度,但不能劝谕他,更不能教训他,他是个有自尊的人,只能和他和平共处,共生共存。我要他好好休息,就起身找老吕去了。

三、

老吕在一处深深的茅草窝里蹶着睡了。我没惊动他,靠近他躺了下来,浑身骨头像散了架,饥肠辘辘的。倒头便睡。不知睡到什么时候,突然我的身躯给人摇动:“快起来,他们都走了!”我睁眼见是老吕,呼地爬起来四下张望,太阳正下山,天上有架侦察机在低空盘旋,远处轰鸣的炮声依然不断,四野空寂。我不知所措地问:“怎么办?”老吕说:“这是挑夫班长的报复,故意不叫我们,快走呀,追他们去!”

我俩跑出了山沟,前方的山峦上有一片森林,我们以为医院大队人马已转移到那里隐蔽。飞奔过去一看,这里生长着参天大树,林木阴森,似进入绝境,强烈的恐惧感令人浑身发冷,我们不放弃,冒着胆向林间深处搜寻。

走了一程,路面开阔起来,脚下出现了一条宽敞的神道,尽头约50米处是一座庙宇。我们疾步过去,上到台阶,便是大殿的正门,门楣上有“大成至圣”四个金字,是座孔庙。高大的殿门是敞开的,透过幽幽的光亮,见到殿堂中央有一尊孔夫子站立的塑像,头上有冕,身着飘逸的彩色袍式官服。我们小心翼翼进到殿内,老吕走在头里,他一到孔子像前,虔诚的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

战争在这一带拉锯了近一年,韩国人崇敬的孔夫子都得不到祭祀,老吕的祈祷更不济事。我上去拽他赶快离开,说:“孔圣人帮不了我们的忙,快走吧。”说话间,我发现供桌上堆着供品,很杂乱,满是尘垢,想寻些吃食的欲望驱动我上去胡乱翻找了一阵。果品大都腐烂,我看到一只木盆中有块打糕,是朝鲜人用蒸熟糯米放在木臼里砸出来的,我们称它“糍粑”,已长出一层长长的白毛。揭开霉衣,露出洁白的糯米茸来,我用手指拈了一小块放到嘴里,很硬,硌牙,像嚼骨头渣子,咬了几下,软了,无异味。我兴奋地抓起打糕,约斤把重,剥去皮层,揪了一半给老吕,我们急忙退出了大殿。

太阳快落山了,我判断出北方,边咬着打糕又开始小跑。我俩上气不接下气直跑到入暮时分,发现我们后面上来了一支小分队。我惊呼:“是敌人!”路旁已找不到隐蔽的地形地物,我俩只得站在路边听天由命。老吕是老兵,沉住气说:“是自己人就合伙走,要是敌人就束手就擒。”他们过来了,突然传来一声:“前面是谁?”一听是自己人,我紧张的心情松弛下来,老吕答话:“是师医院的。”对方大步过来一人,在离我们几米远的地方站定,似乎辨清了我们的面目,才把端在胸前成战斗状态的冲锋枪送到身后,问:“你们是掉队的?”我说:“是掉队的。你们也是?”对方说:“我们是二支队二营收容的。”

我心里涌起一股热浪,命悬一线时刻碰上救星,感激话正要出口,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过来了,用手电在我们脸上晃了晃,验明了正身,命令式地说:“你们跟着走。”他侧过头对刚和我们打交道的战士说:“三班副,你带着他们。”小分队从我们身边走过,11人,还有一个韩国人,50多岁,杵根木棍,是带路的。

副班长说:“你们俩跟在我身后,拉开距离。”

万籁俱寂,只有脚下的沙沙声。正行进间,走在我头里的老吕停下来附在我耳朵上说:“你看!”我紧张地抬眼望去,夜暗中,副班长正用手捋下一把路边小树上的树叶,放到嘴里。我知道,他已饥不择食了,一种报恩之心油然而起,我几步就走上去从袋里取出我剩下的打糕,掰下一半给他。他三下两下就塞到嘴里,只说了声:“快走吧。”口气和缓多了。他悄声告诉我:他们的任务是保障大部队撤退的安全,警惕敌人的跟进,又不让有任何人掉队,带队的是营的参谋。

我跟在副班长身后,保持着五六米距离行进。恐惧已消除,可我的打糕马上没有了,我学着副班长,从路边小树上摘下几片嫩叶放到嘴里嚼了两下,苦味满口串,干呕了好一阵。我想起入朝前教导员的谈话,要我经受住党赋予的生死考验,吃大苦、耐大劳……我还是个正被改造的小知识分子,要脱胎换骨,起码还要三年五载的磨难历程。

四、

已入午夜,前面出现几点星火,在星光下能影影绰绰见到一座村庄的轮廓。小分队在路边停了下来,参谋派人到村子里去搜索,看看有没有人掉队。没多久,派出的战士回来了,参谋问询了战士几句,就带领我们进了村,来到一家院落。房子里闪烁的火光透出窗户,参谋推开了房门。我看到坑中央正燃起炉火,两个战士围在火盆边翻烤着苞米,两支步枪扔在一边。

参谋对他俩发话:“你们是哪个单位的?”大个子战士停下他手上的拨火棍抬起头来:“二支队三营的。”“为什么不赶队?”“饿得走不动了,天亮再走。”“你们现在就跟我走!”参谋在下达命令。“十多天没睡觉了,睡一觉再走,”另一个瘦瘦的战士回答,说话慢条斯理的,很油。“敌人很快过来了,你们必须马上离开!”“我们又不是新兵嘎子,你别唬人了。”“你们想不想走!?”“你想干什么?我们在国民党那边还没人敢逼我们呢。”大个子说话更傲气,说完,把扔在一边的步枪拉到自己身边,似乎在显示他的自主能力。听得出,这两人都是解放兵,战场的历练给了他们天不怕地不怕的胆气。

参谋发出警告:“你们究竟走不走?”瘦瘦的战士说:“走不走我们自己决定,用不着你来给瞎子点灯。”参谋火了:“你们想当俘虏?”大个子说:“当就当呗,无非是第二次解放!”参谋气得“砰”的一声猛力关上房门,退下台阶来,一挥手说:“我们走!”刚走出院落,参谋回过头来,叫:“三班长!”一个敦敦实实的战士走到他跟前,参谋吩咐说:“你带着小李马上去处理了他们!”参谋转身领着我们出了村,上到路口,突然间,从我们刚离开的那家院落传来几声叫骂,接着两声枪响。我毛骨悚然,心像重重地压上了块石头。

我们又开始行进。脚下是一条牛车路,路面坑坑洼洼的,本来就绷紧的神经还得全神贯注盯住地面,生怕稍有不慎摔倒爬不起或走不动,就得吃枪子。班长带着那个小李回来了,快步从我身边通过,那黑森森刚开过火的冲锋枪,成了我加快步伐的动力。肚子又开始饥饿了,步子却是疾速的。

拂晓前,我们来到一处山垭口。两侧的山头上一支殿后的部队正在构筑工事,清晰的镐锹撞击声,在夜空中传得很远,他们在准备迎击跟上来的敌人。我意识到已到达安全地带了。参谋停下来用手电看了看手中的行动路线图,走过来对我和老吕说,现在已进入三营的阻击线,他的小分队已完成任务,要从另一条小路下去归队了,那里是他们营的集结地。参谋要我们径直往前走5公里,就是支队部的位置,到了那里就可以打听到师医院所在地。

我俩表示了感谢正要走,参谋叫过三班长说:“把带路的老乡带到背静处去解决了。”我一听惊恐了,老吕忙转过身到参谋跟前求情说:“放了他吧,他带路我们才走<出来的。”参谋提高了嗓门,说:“你放走他,敌人跟上来就不会放过你,这里不只你和我,还有上千人的安全!”他急迫地命令班长:“带走!”那个韩国人,见班长在推搡他,其势又汹汹,已意识到什么,喊叫开了,班长连推带拉地把他弄到不远的一个小沟边,我不敢看……枪声响了,子弹像穿过我的心脏,我全身发出阵阵的颤抖。

五、

天光大亮,我和老吕终于回到医院的新营地。这是一座被炮火摧毁成疮痍般的村子,一个坑洞,一处断垣,一间塌房,都有我们的人在藏身,他们把身体蜷曲成一团呼呼睡去。老吕是党员,组织观念强,他领着我去找教导员汇报掉队的事。教导员正在地边的一个土坑里弓着身子睡觉,老吕叫醒了他,向他报告了我们掉队赶队的经过,教导员张着惺松的睡眼说:“你们活着回来就不错嘛。”

话语是冷漠的,也许正在为自己的生死存亡忧心忡忡,已见不到战前他那种“政治工作的活力”了。我里有几分怅然:战争把人情都扭曲了,你死了,如同工作调离,你历险归来,就像出趟差回队,一切都平淡无奇,生生死死的此时此刻,党的关怀麻木了,人的相悯相惜已不如动物的群体。

我找到了挑夫班。他们正蹲在一间半塌的牛棚里,有的靠着墙在睡觉,有的围在炊事班的灶前捉虱子,我清点了人数,9个。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问:“你们班长呢?”几个挑夫都抬起头望着我,感情是漠然的。半晌,一个挑夫用怪怪的声调说:“跑啦,没走多远,你快去追吧。”他面对灶火的脸上似笑非笑的,听得出,这是在调侃我。我平静下来,问他们一路的情况,没人答理我。

医院已断炊,炊事班在这里支锅升火,只为大家烧开水。这场战役一开始他们就不再造饭,现在没干粮吃了,烧水只是尽职尽责给大家补充水分。挑夫班长来了,手里拎着一袋鼓鼓的东西,到了灶前,他提起麻袋就往锅里倒,我一看全是老百姓当柴火的老苞米芯子,盛了满满一锅。不多会煮开了,苞米芯在锅里热气腾腾,几个挑夫迫不及待地用树枝各自拨出一个来托在手上吹着、啃着,还把捉住的虱子也放到嘴里,拌着苞米芯吃。

他们都当过国民党兵,吃虱子是常事,从不畏惧什么回归热的传播,还认为是以血还血,既增加营养,也惩治了虱子。他们围住火堆,把脱下的内衣内裤翻来覆去地找,嘴里接二连三地在咬虱子,卟哧卟哧的,像吃五香豆,咂巴得有滋有味。人常说:虱子多了不痒,此时,我身上却开始反射,感到虱子在爬动。我也脱下衣裤收拾起来,捉住的虱子,不像他们放在嘴里,而是扔进火堆,捉一个扔一个,实在太多了,我就抓住衬衣的领肩往火炉里使劲抖动,火堆里立刻闪现出一片火星子,发出了噼啪炸响,我感到一种惬意。

六、

刚开始享受心情的缓和,棚子外面响起一阵急促的哨子声,有人高喊:准备出发!是管理员的声音,我的神经又绷紧了。马上穿好衣服,叫起躺在墙角的挑夫,挑夫班长把锅里的包米芯子捞起两个来塞给了我,说:“你太斯文了,他们都在抢着吃,你为什么不动手?”我感激地向他点了点头。他让一个挑夫和他一起,把一锅包米芯子拎到路边,给医护人员分发,一人一个。院长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说:“好样的,你在立功赎罪。”挑夫班长面无表情,木木的,像是很不愿意接受这种赞誉。

出发了。医院不是班排连的编制,各自招呼自己的小集体,稀稀拉拉啃着包米芯子上路了。这是第一次白天行动,说明情况是紧急的,谁也不顾及饥饿疲惫,步子再沉重也要咬着牙关跟进。路边有人倒下了,后面上来的人不扶也不问,无所顾忌地从他身边走过去。我们医院年轻女同胞多,脚板上都是泡摞泡,行动起来痛苦钻心,有的边走边哭,老兵骂骂咧咧,拽着推着催她们赶路。

太阳刚升起,传来口令:人人要戴防空圈。我弄来些带叶的树枝,扎成一顶伪装帽扣在头上,很大,像个斗笠。敌机果然来了,四架油挑子(美F86佩刀式歼击机,翼下有副油箱,我们称它为“油挑子”),它们发现了目标,直朝我们前面一支正行进的步兵分队俯冲扫射,还扔下几枚炸弹。炸烟起处,有人倒下,更多的人四处狂奔。等我们走到飞机袭击过的地点时,伤员已抬走,留下两具尸体,死者浑身是血,鞋袜已被人扒走,胸襟是敞开的,腹腔已开裂,白花花的肠子突露出来,肠的破处都是些草团子。

女同胞捂住嘴扭着头快步通过,我们到死者跟前,挑夫班长放下挑子,蹲下来看个究竟。他扒拉开肠子,把一只手伸进死者腹腔里去摸了一阵,退出手来,整个手臂都是殷红淋淋的血污,用力甩了几下,对我说:“心肝都没有了,肯定给他们掏走了。”我不解地问:“这是怎么回事?”他说:“人打死了,人肉不好吃,人的心肝要比猪羊身上的细嫩。”“你吃过?”“吃过,战场上没吃的就得吃死人身上的,什么都要会吃,何况这是好东西啊!”这个来自国民党的老兵,身处绝地,他有自己生存的法则。

我小的时候,常去刑场观看刀砍枪崩犯人,人们都争着去弄些死人血回来辟邪。我也去弄过一回,刽子手刚砍下一个大烟贩子的脑壳,我们一群孩子奔过去用草纸或小铜钱蘸上鲜血,拿回家压在床头。挑夫班长说吃人的心肝,让我不寒而栗。战争,人性就得退到动物的地位。

七、

日以继夜的强行军。天天蹲山沟,在一堆草边,一棵树下,刨个坑蹶着就睡。肚子里没有食物支撑,每迈动一步如同背负三箱弹药一样吃力。人人都形容枯槁,面带菜色,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像一具具活僵尸。人在绝处都有求生的欲望,连路边的小草也给连根拔起,抖抖泥就放进嘴里。老吕煮了一饭盒灰菜,倒去苦水,我俩分享,算得上一顿美食。

我们在一条山沟停下来歇息,他把我带到沟口一处断壁残垣的村落里去找吃的。韩国人早就把食物藏进了深山老林,这里还是不断被人梳篦,仍然有好几十个战士在村里村外东寻西觅,奋力翻着刨着,盼望能捞到一口吃的。

我跟着老吕在一处残房中撬开坑石,脑子里不断出现幻觉,仿佛每掘开一块石板,都有一缸白油油的大米。一次次希望又一次次失望,我们已别无所求,只有不惜余力才能活命。正刨着,见几个战士围着一个坐在房前台阶上的韩国老人说话,老人背靠残壁,闭着眼。战士说的是半通不通的朝语,一个战士像是认定他坐的台阶下有隐藏的东西,就抓住老人的手臂拉扯,老人犟着不动,几个战士一齐上去提起老人的胳膊腿,硬是抬出了十几米,放到一个草堆上,回头就抡起镐头,砸碎了台阶的石板,露出一道阴沟来。

一个战士急忙卧下身去掏了一阵,拉出一个草包,这是朝鲜人盛的稻子。旁边的两个战士伸手拎住草包的一角,提溜出来,那个掏的战士又伏下身躯,不一会又拉出一包来。这时,周围正在搜寻的十几个战士蜂拥而至,七手八脚撕开两个草包,稻谷散了一地,都忙不迭地脱下衣服裤子,把稻子往自己的衣裤里拨拉。

我和老吕眼热了,也脱下军装挤进人堆奋力哄抢,好不容易都弄得三四斤,如获至宝。生怕被再来的人夺走,我们抱着军衣包住的谷子转身跑到一处残墙下,找来两块坑石,抓出一把谷子放在石板上,再压上另一块石板搓磨开了。

磨了一阵,揭开石板,吹去稻壳,捡出了一把米粒,急不可待地塞进嘴里,又抓出一把稻子来磨,边磨边嚼边咽,忙活了个把时辰,吃下了有斤把的生米。一股青香味在口腔里久久回旋,恐慌情绪抑止了,剩下的稻谷我用块布包起来系在腰上,找了个草多的地方,美美地睡开了。

半夜,炊事员来传信息,说一支队的几个连队从山上的洞里搞到了不少粮食,要挑夫班去给他们说说,弄些过来。挑夫班长从睡梦中惊起,带着挑夫班就向山上奔去,我和老吕怕他们出事,紧跟在他们的后面。在半山腰,一个班的战士正抬着两个草包下山,挑夫班长来了精神,三步并两步地冲了上去:“站住!放下,这里是我们的地盘。”走在头里的是个老兵,可能是班长,他毫不示弱:“谁规定是你们的地盘?”“是我的规定。”挑夫班长举了手中的扁担。

那个像班长的老兵,呼地从身后把冲锋枪顺到胸前,拉动了枪栓,说:“你想找死!”他身后的七八个战士放下抬草包的扛子,端起了枪。挑夫们也高举扁担,眼看火并一触即发,老吕慌忙举起双手连连往下压,高喊:“都放下!出了人命谁都活不成。都是自己人,我的意见二一添作五,和为贵,你们留下一包。走人。”

对方没吭声。我站出来晓之以情:“我们是医院,伤员多,大家都在挨饿,总要给伤员留下一口吃的吧?”我不由分说地招呼过来几个挑夫,扛上一包就下山了,那个班长明知遇到了拦路打劫,又斗不过我们一伙不要命的,气呼呼地愣在那里。

回到营地开包,全是苞米,炊事班熬出了两锅半稀半干的苞米粥,全院每人都分得两碗夺来之食。

八、

我军的紧急转移,不是北撤,而是挥师东向,到中线地区寻机歼敌,这是彭老总的新部署。我们是6月12日到达三八线上重镇华川的,在那里补给7天的干粮。

补粮那天,我们医院的大队人马是半夜开进兵站的。在一个山坡的树林里,每人用自己的面袋盛了9斤炒面,装袋时都迫不及待往嘴里填,像是盛宴。腮帮子、鼻子上都粘了一层香喷喷面粉,一咳嗽像是嘴里喷出一朵蘑菇般的云烟。没有水,全是在干咽,我一口气吃了两碗,多少天来一直贴着脊梁的肚皮鼓起来了,挑夫班长警告我:“千万不能喝水,喝了就要膨胀,撑死你!”我打嗝都小心翼翼地护着肚子。

挑夫班长在求生存上比谁都精明,他不知从哪里得到一个令人惊喜的信息,说在另一处山沟里还有一个特供站,专给机关首长提供高级食品的。他领着挑夫班和我去了,到了沟口,有哨兵守卫。一个干部模样的人站在路边大声问:“哪个单位的?”挑夫班长理直气壮的大声回答:“九二〇司令部的。”九二〇是军的代号,因打砸抢的名声让人生惧,对方没敢再问,放我们进去了。

进沟约百十米,沟的两侧出现了十多个货堆,堆上盖的都是青草,还能辨出袋装的米面和箱装的蔬菜副食,有不少人正在领取。挑夫班长从一个货堆里拖出一箱来撬开一看,全是猪肉罐头。大家相机行事,都拖出一箱来砸开,急切地脱下裤子就往里装,我装了二十多筒,用皮带收紧裤腰,又扎紧裤脚,码到脖子上就急匆匆往回走。没人拦,没人问,奔出了沟,心里像得了唐僧肉一样兴奋。挑夫班长力气大,扛了两整箱回到路边,他一人一筒分给了医护人员。医生高兴得抚摸着挑夫班长的手,女同胞就举手敬礼致谢,挑夫班长笑呵呵的像是在给大家授勋。我突然想起了小冯,跑到护理班,悄悄塞给她三筒,剩下的我又给了挑夫班长和老吕,我留下了三筒。

路上,我问挑夫班长:“你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下几筒,是不是为了立功受奖?”他说:“我绝不承认我有罪,也不需要立功。他们都饿成了皮包骨,还要抢救伤员。”我说:“你的心肠太好了。”他说:“我在国民党当了八年兵,升了班长,再艰苦,我的班从来不会饿肚子的。人要结善缘啊,上天就会保佑你。”

九、

五次战役进入第二阶段,我军以3000人的代价,打开朝鲜中部的屏障加里山,切断了洪杨公路,在小平川围歼了美军第三十八团。

此时,担任后续部队的三支队刚翻过加里山,在一条冲积沟里隐蔽待命,给敌人发现了,15个炮兵营万炮齐发,打得这个团人仰马翻,伤亡2000多人。我们的医护人员都投入了抢救,跟随先头团的副师长、作战科长和团参谋长,也被炮击牺牲,尸体抬来交给我处理,我让护理班守尸。挑夫班里有个叫小李子的犯人,见到死者中有武参谋长就哭开了。

他告诉我,成都战役时,他是俘虏,武参谋长那时是营长,给他们动员说:“我们是为穷苦百姓打天下的,你们愿跟我们打老蒋的,就掉过枪口,不愿的就发给三块大洋,走人。”他留下了,还打了一仗,伤亡了几个刚过来的弟兄。武参谋长很仁义,给死者挖坑垒坟,用木板写上墓牌,还给他们家寄去烈士证。小李说话时很带感情,两眼泪花花的。

挑夫班长感动了,他打开挑箱,倒出里面所有的纱布绷带,说:“白布没有了,就用这些来包好他们。”边说边动手,我们三人把三具尸体裹了个严严实实。天下起小雨,小李子拿出自己的雨布给尸体盖住。

挑夫班长感动地说:“人心是肉做的,谁对我好,我也会用十倍的恩情报答谁。小李判的罪是报复杀人,他的排长骂他打他,他无法忍受屈辱,枪杀排长未遂,他是个懂得恩仇的汉子。”挑夫班长的感言让我领略:带领他们,无需用阶级斗争的思维,就是一个“仁”字。

晚上,我去拦了一辆送弹药返回的车,把三具尸体送上了车。回过头,身边已无干粮了,我又忙着去找吃的。

小平川是一个村庄,村前有一片开阔地,美军一个营在这里被全歼,到处是尸体,一百多顶帐篷东倒西歪。这里早就被战斗部队打扫战场清洗过了,我在死人堆中翻找了半天,最大的运气是从一具死尸的腰上拽下来一只铝质饭盒。我又沿着洪杨公路搜索,发现一辆美军的中型吉普翻到有六七米深的沟底。

我下到沟里一看,车身已变形,浑身血污的驾驶员僵直地横躺在座椅上,两条腿悬吊在车门之外。车箱内空空的,尾箱锁着,我用石头砸开,里面仅有一只木箱,我轻轻托出来,最大的担心是伪装炸弹。敌人知道我们都是些饿鬼,把爆炸物制成如打火机或罐头之类食品来诱杀我们,我曾用过美军飞机上撒下的传单擦屁股,肛门红肿流血,痛苦了好些天。

这次,我倍加小心地把木箱抱上公路,从路边拾来一根长约30米的电话线,一头捆住箱子,我从另一头拉着在公路上奔跑。没有听到箱子有动静,我仍不放心,回头又抱起箱子扔到路边的坎下,赶紧伏在地上,只传来啪的一声,箱子开裂了。我爬起身向下望去,见沟底散落一地的饼干,我欣喜不已,下到沟底,把饼干装进破箱扛回营地。

老吕打扫战场先我回来,他从炊事班弄来一只大盆,把他捡回来的十多听罐头煮了一锅,稀稀的。我忙把刚弄回来的饼干全倒了进去,想让挑夫班的人来共享我和老吕的成果,熬了一会,我迫不及待用瓷碗舀了半碗,不顾滚烫,就放到嘴边吹着喝着。刚喝两口,就尝到一阵难受的苦涩味,呲牙咧嘴对老吕喊道:“不能吃,毒药!”老吕也惊愕了,他用手指醮上放到嘴里品了品,也吐了。我赶紧去找来郝军医,他是白求恩大学来的,懂英语。他拿起老吕开过的空罐头看了看标识和文字说:“不是毒药,你们拿回来的都是人家的战伤用药,你看,这是沙发米德,我们也在用嘛。”老吕脸红了,他是老司药,脸上露出难为情的样子,说:“怪我没认真看,饥不择食了。”

我后悔不已,捡来的一箱子饼干全报废了。

十、

我们又开始后撤了,传来的命令是十万火急。美国人摸准了我们的补给已断线,他们不再像战役第一阶段那样不敢尾追,这次竟放心大胆地撒出了五个先遣快速纵队,从我们6个军的战斗分界线楔入,用坦克开路,迅速深入到我后方,俘虏了我们一个师(第180师)。

我们兵团的20万大军阵脚乱了,撤退已无序,滚滚人流都争先恐后挤在一条公路上逃命。实在跑不动的,就倒在路边呻吟,叫骂,公路边的沟里,几付遗弃的担架上,伤员呼天唤地哭嚎,谁也顾不上谁。我的体力严重透支,困倦已极,跑动中连连摔跤。我突然想起挑夫班长担子中有鸦片,我要他放下担子,给我弄出一小块来。我用纸卷起,点上火,猛吸了两口。烟气实在难闻,又满嘴苦涩,咳嗽不止,走在我身后的老吕上来警告说:“这是生烟啊,止痛用药,你要吃死的。”我惊恐地扔掉烟卷。挑夫班长递给我一盒万金油,我抠了一点抹在太阳穴上,凉凉的,神志开始兴奋了,从路边拾来一根树棍拄着。挑夫班长让我揪住他挑担上的绳子跑,还要我闭上眼,果然我神情懵懵的,两耳已听不见周围马嘶人叫,两条腿成惯性迈动。

迷糊中有人在我身后推了一把,说:“前边有匹骡子给飞机打死了,赶快去看看,搞点来吃。”我一听是大好事,跌跌撞撞地跟着老吕向前奔去。果然,公路边大约有三四十人挤成一团,有吵嘴的,有打架的,我和老吕怎么也挤不进人堆。我转着圈找人缝,终不得逞,老吕眼尖,说:“你看,一条腿。”我从老吕指处发现从一个战士的两腿间露出了一只骡蹄子来,老吕抓住骡蹄子又拽又扯,怎么也不得手。

我上去用头顶住那个正抢夺的战士的屁股,帮老吕合力拽住蹄子摇晃了一阵,也无能为力。突然我身后伸进来一双大手,左旋右转几下,猛力地一顿,扯出了骡子腿,我回头一看是挑夫班长。老吕用双手紧紧抱住骡子腿起身便跑,几个挤不进人堆的战士像见到希望,跟在老吕身后紧追不舍。老吕跑下了公路,在一条小溪边停下来,等我上去一看,他扔在地上的骡腿上白净净的,几乎没一点肉,几个追来的战士失望地掉头走了。

老吕不死心,说:“哪怕敲骨吸髓,我也要吃上几口。”他从身上取出一把小刀来,在骨头上刮着,真给剔下了几块薄如纸的软组织,他兴奋地说:“不错嘛,还有点油水。”我从腰间取下铝质饭盒,把他刮下的往盒里装。我又找来一块尖棱的石块在骡腿骨上刮开了,刮了半个时辰,已盛了半饭盒。老吕拾来些干树枝,我支上饭盒,点上火熬了起来

刚开锅,我的喉咙里像伸出了手,迫不及待地端起滚烫的饭盒倒出一半,狼吞虎咽地喝开了。突然想起挑夫班长,我向老吕建议给他留一些。我们各自匀出一半来,我提着饭盒拼命赶上队,递给还在跑动的挑夫班长,他怎么也不要,说:“还是你留下吧,你再不增加营养,真要倒下了。”他话语真诚,有情有义——谁说他是罪犯呢?

我又想起小冯,把剩下的骡肉汤端到她跟前。她患了夜盲症,护士长用一根绳子牵引着她,跟在护理班的班尾,那纤弱的小腿,举步似千斤,口边流着涎水。她一见我捧着半盒热乎乎的肉汤,两眼泪花涌动:“你真好!”护士长回头来一见是我,那双冒着火的眼睛变得和睦了,善意地向我点了点头。我永远记住了这充满人性的一瞬间。

我们真像拿破仑从莫斯科的大撤退,千军万马不成列。人们挤着拥着,吵架的、打斗的,乱成一团。路的两侧,有人坐着,有人躺着,分不清是死是活。一个战士坐在公路边的一块石头上,双肘抵住膝盖,手掌托住腮,两眼睁开,安详地望着每个行人。他死了,没有倒下,像一尊雕塑。人们走过都要敬佩地向他注目致敬。我和挑夫班长走到他跟前,默立良久,挑夫班长用沙哑的声音对我说:“他了不起,人都死了,还为我们送行。说不定有一天,我也会像他一样,为你们送别的。”

十一、

已疲累不堪的败军经两天两夜急行军,到达了北汉江,江桥已给美国飞机炸断,一个工兵营正在伐树抢修,大部队都给堵在江的南岸。这是一条独路,一边是绝壁,一边是临江的悬崖。祸不单行,我们的后方华川,已给美军快速纵队占领,开设在那里的兵站医院给连锅端了,4600伤员和300医护人员都成了人家的战利品。从华川到眼前的江桥有30多公里,敌人坦克正迂回过来断我们的后路,我们已派出一个营去阻击。

滚滚人流,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我们医院挤在中间。突然间,护士长在人群中高喊:“快给我们让路,前面有伤员,我们要去抢救!”她带领几个老女兵在前边不住地喊着、冲撞着,有牲口挡路,女兵们就掀翻了驮子,还把一辆大车推下了悬崖。饲养员破口大骂,女兵们出语更凶:“闭住你们的P嘴,你挨了枪子,老娘不会给你堵洞!”一路冲冲撞撞到了桥头,江桥中段的桁间已整体断裂,修复它恐怕要等到天明。炮弹在江岸附近爆炸,弹片在头上横飞。

此时,护士长又发了神威,她振臂高呼:“女同胞们,不要等待了,赶紧趟水过河!”她纵身先跳下水,女兵们紧随其后,接着呼呼啦啦地一帮人马都进到河中,炮弹在河水中升起水柱,求生的人不顾一切扑向对岸。

步兵分队都跟着下了水,一时间,北汉江上像开锅的水饺,几千人在水中扑动。地面上,敌人的坦克炮在不住点地轰击,夜空挂满照明弹,飞机临空一拨接一拨,狂扔炸弹,激起无数水柱,织成了一道高高的水墙,死的伤的都让水冲走了,越过死亡线上岸的,就惊呼狂叫,像是庆幸他们的活着。

我们医院徒涉过江,一些不会水的女同胞站立在江岸,急得直叫唤。挑夫班长突然一声喊:“我们班都放下挑子,背人过江!”他带头背上哭叫声最高的小冯,扑扑啦啦游向河心,挑夫班的都背上人跟在他身后。他们一连来回背了三趟,医院终于突破了封锁线,人都上到了北岸,院长马不停蹄地又急速带领大家继续突围。他们走了,我和老吕停下来等挑夫班——他们背人过河后,又返回南岸搬取自己的挑子。

他们回来了,我清点人数,9人,少了挑夫班长。我问:“你们班长呢?”一个挑夫抓住两副挑子哭开了,说:“他把挑子交给我了,说不过来了。”老吕惊恐地火了:“为什么他就不过来?他想干什么?”挑夫们都闷不吭声。半晌,挑夫小李子高喊:“还不赶快走,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此时,江岸上黑压压地堆满从水中爬上来的人群,嘈杂的呼叫声响成一片。我催老吕快走,老吕气呼呼地挑起挑夫班长留下的那副担子,领着我们融入了溃逃的人群。

在路上,小李子告诉我,班长交待,他箱子的半袋炒面是留给我的。我问小李子:“他为什么不过来?还说了些什么没有?”小李子说:“我们回去搬箱子,他对我们说:‘你们都是有妻室儿女的人,还要顾家,就好好接受改造,活着回去。我什么也没有了,我走了……’”

到了后方休整。教导员在总结会上说:“这场战役,我们医院冒着敌人炮火,忍饥挨饿,收治转运伤员3700多人,有17名同志为保家卫国在战场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也出现了叛逃的……”

挑夫班长被定性为叛逃者。

在我心目中他却是一个没有过河的卒子。

据说,改革开放后,他回到大陆老家开办了一家粮食加工厂。

30年后,我出差去南方,顺便探望了小冯,她逃过了战争的劫难,幸运地随夫转业走进了东方大都会。她已是一个事业单位的人事处长。也许是对战争伤痛的感怀,她特地做了一席丰盛的家宴款待我,一再嘱咐:“要吃饱啊!”

这场战争的残酷性远不止让人析肝吐胆的饥饿。我军遭到惨重损失的真实人数官方一直没有公布,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在他的回忆录后记中只说了一句话:“牺牲了几十万同志。”前些年,彭德怀的老秘书王亚志给了我一个具体的数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志愿军负伤、阵亡、病故、失踪、被俘,共为978122人,占入朝作战总人数190万人的51.5%(这一惊人的数字还经民政部门在全国普查核实过)。
 
遗憾的是人类总是忘记战争带来的痛苦,在政客的蛊惑下投入下一次战争。
 
有意思
https://club.6parkbbs.com/chan1/index.php?app=forum&act=threadview&tid=14166559
民主精英刘家驹造谣抹黑抗美援朝“表演战争”

送交者: 左宗棠[太守★☆] 于 2018-08-20 14:03 已读 1409 次 1 赞

左宗棠的个人频道

去年抗美援朝六十周年之际,《往事》杂志发表了一篇署名为刘家驹的文章——《我经

历的朝鲜战争》并配发了编者按。据说该文作者颇有些来头,不但是参加过朝鲜战争的

老兵,而且担任过好几家大杂志社的主编。在这篇回忆其亲身经历的文章里,该作者用

栩栩如生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他参加朝鲜战争的一段历程。该文一经发表,立刻

产生波澜,尤其是那些一门心思要否定抗美援朝的人,如获至宝!认为该文是颠覆性的

!不少人争相在其微博上转载,甚至有人说这才是“真实的”,要拷贝下来传给后世,

免得再受宣传的欺骗。如《往事》杂志为该文配发的编者按开头就说:“抗美援朝六十

周年,官方高调纪念,称之为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这与其说是历史判断,

不如说是意识形态的宣言。”“几十年过去,随着柏林墙的倒塌,三八线成为仅存的冷

战遗迹。胜负昭然。历史的经验教训却不能不反思,它不应该淹没在“爱国主义”、“

英雄主义”的喧嚣中。”尽管这两段话说的羞羞答答、欲言又止,涂了些脂抹了些抹粉

,但其真实意图还是暴露无遗。

该杂志之所以这样大胆地表述,很大程度上倚重的是,刘家驹先生的这篇所谓具有震撼

力的文章。可这篇被《往事》杂志推崇备至文章,是对历史的真实回顾吗?通常来讲,

回忆文章里难免会有记错的现象,这也是正常的。即使一些造假的文章,大都采取真假

参半、虚虚实实的手法,因为造假过多难免露出马脚。但无论肯定还是否定,即使你断

章取意,都要用事实来说话,不能用谎言来造谣惑众,这不仅是作者的良心,也是做人

的基本道德底线。尽管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实事求是,再怎么着也不能

用造谣说谎的方式,来欺骗广大读者和老百姓。因为从虚假的东西里,得不出正确的结

论。不可否认是,这篇所谓回忆不但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而且还有很大的杀伤力——很

多读者都信以为真。那么这篇文章是对过去那段历史的真实回忆吗?

根据《往事》编者按所言,该文是由两篇文章组成的:“饥饿篇”和“表演战争”。笔

者就借助历史资料来考证一下,看来这篇“表演战争”是不是真实的回忆。坦白地说,

之所以选这篇“表演战争”,根本原因在于笔者手头恰好有这方面的资料。在正式开始

考证之前,还得先啰嗦几句。虽几经努力,笔者始终没有搞到刊载这篇文章的《往事》

杂志,所以只能从网上寻找。笔者考证的这篇《我经历的朝鲜战争》,取自陈坚先生

anyishen's Blog的和讯博客——“刘家驹:我经历的朝鲜战争刘家驹 @ 2010-11-25

12:44 转自五柳村”。请各位读者留意。

一、到底是谁在“表演”

对于这篇“表演战争”,《往事》杂志的编者按,是这样推崇的:

“……作为亲历者,刘家驹先生的描述,显然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

《表演战争》记述的故事,更令人匪夷所思。

表演是一种单方面的行为,从编剧、导演到演员互相配合,以期达到预期的戏剧效果。

而战争是交战双方的行为,敌人并不配合——何况兵凶战危,岂容“表演”?志愿军某

部七团的指挥员,因为受了祖国慰问团精彩演出的激励,决心回报一场,却忘了战场不

是舞台,结果是以无谓牺牲的战士的生命为代价,换取了一场惨烈失败的表演。”

编者为什么要给予如此评介?就是因为这位作者用其“如椽大笔”,洋洋洒洒地告诉我

们这些诚挚的读者们,他所亲身经历的一场并不存在的“表演战争”!

为了阅读方便,先来简要地看一下该篇文章梗概。

“1952年秋,祖国赴朝慰问团来到金城前线。一天,营部通知我,说慰问团有个代表要

见我。……我知道这支慰问分团来自四川,……我见到要见我的人。他是四川省的劳模

,我哥哥当年的车工徒弟,我叫他乔哥,现在已是所在丝厂的车间主任,分管动力部。

……

乔哥还告诉我一件高兴的事,慰问团带来一台川剧的折子戏。最有名的演员都来了,丑

角有周企何,旦角有陈书舫,

……

那天听完代表报告,乔哥又坐在我身边陪着我观看演出。……乔哥兴奋的告诉我,这出

戏得到七团团长的百般赞许,他对慰问团表示,他的七团要打一仗给慰问团看,邀请代

表们到前线观战!

……

看戏归来,营长把各连排以上干部留下。营长只说了几句:我们准备配合七团二营五连

打641(我们给敌人阵地的编号),每连弹数是240发,还有喀秋莎连、炮41团的一个

105火炮连和我们协同,炮火准备时间是明天上午9时。给慰问团的表演战斗和部署就这

么简单。

……

这是一条横向拖长的山梁,641是山梁中段隆起的山包,面积约百十平米,美军只用一

个排依托水泥工事在防守。我们攻击部队从我方的610阵地出击,顺山梁到641约400米

距离,为了给慰问团观看清楚,攻击路线和战斗队形,全都选择在面向我们的斜坡。三

位代表听我的介绍,已急不可待,巴不得马上看到敌人灰飞烟灭。

……

上去的两个排连滚带爬的退下来了,只剩下十几个人。

……

他们惶惑的脸上似乎都是在责怪自己,不该来看一场用生命表演的战争。

……

……可惜他辜负了团长的期望,只能让他上天国去反省。他命令身边的赵参谋,去二营

执行他的处决命令。

……

副教导员给保下来了,撤职任副指导员。回国转业回四川,在一家大厂做保卫股长。

多年后,我见到已是某步校教研室副主任的赵参谋。旧事重提,他说,这明明是团长好

胜喜功,不惜人命,自己下不了台,还诿过于人,要那个副教导员给他垫背。

养兵用兵,为祖国生存而战,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在朝鲜用了“保家卫国”的口号多少

还体现了些爱国主义精神,可我们这位团长打的这一仗,我不知该用什么词汇来为它定

名。”(以上取自《表演战争》原文)

以上这些摘自原文的描写,这可谓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就跟真的一样!不明就里的读

者,还真就被唬住了!人家作者是志愿军老兵,亲身经历过朝鲜战争,这还会有假?问

题的真谛是到底谁在“表演”,是作者笔下的志愿军某部,还是作者?

二、不存在的“四川分团”和“乔哥”

该文作者在“表演战争”这段描述告诉我们,因为有来自家乡四川的慰问分团,到作者

当时所在部队慰问演出,所以他所在部队,就要表演战争给慰问分团看,结果不但表演

失败,还被美军杀了个屁滚尿流。因此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到底有没有一个来自

“四川的分团”?第二届祖国赴朝慰问团里,是否存在一位名叫“乔哥”的代表?

坦白地说,尽管有关1952年第二届祖国赴朝慰问团的资料大都语焉不详,只是笼统简要

地介绍而已,要想查到能证实没有“四川分团”和“乔哥”的历史资料,的的确确不是

件容易的事。不过信好笔者手头,恰好有这方面资料。

根据文中给出的时间、地点、人物,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表演战争”发生的时间是

1952年秋,地点是当年朝鲜战场的金城前线,人物是祖国赴朝慰问团,具体说是该作者

所称呼的“乔哥”等。只不过当年还真没有这段历史!根据史载,第二届慰问团由刘景

范为总团长,陈沂、李明灏、胡厥文、周钦岳为副总团长,规模比第一届大了一倍,共

有9个分团,代表性也更为广泛,还包括了宗教界、海外华侨及少数民族代表。慰问团

到达朝鲜时,上甘岭战役正在激烈进行。总团和这九个分团分别是:

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总团及各分团团长、副团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名单(括弧

内为所代表的单位)

总团团长刘景范(中国共产党),副团长陈沂(中国人民解放军)、李明灏(无党派民

主人士)、胡厥文(中国民主建国会)、周钦岳(无党派民主人士),秘书长李颉伯(

中华全国铁路工会),副秘书长严仁赓(北京大学教授)、马仪(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

团)。

第一分团:团长吴觉农(中国民主建国会)。副团长沈兹九(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

)、张修竹(中华全国总工会)、叶笃义(中国民主同盟)、于振瀛(中国国民党革命

委员会)、于洲(中国铁路工会上海区委员会),副团长兼秘书长吴钊统(中国人民解

放军后勤部队),副秘书长罗子为(中国民主同盟)、江汉(中国共产党中央直属机关

)。

第二分团:团长辛树帜(西北农学院院长,无党派民主人士),副团长玉苏甫夫(维吾

尔族,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曹醒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周维新(回

族,甘肃临夏南关清真大寺教长),副团长兼秘书长秦川(中国共产党中央西北局宣传

部),副秘书长冯一航(陕西省文教界)、郭羽才(中国共产党西安市委员会)。

第三分团:团长王文彬(中国民主建国会西南办事处),副团长朱丹南(西南文学艺术

界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尹超凡(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

第四分团:团长胡厥文(兼),副团长陈同生(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华东总分会)、

朱春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方令孺(女,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民主妇女联

合会),秘书长章靳以(复旦大学教授,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副秘书

长李玉轩(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华东总分会)。

第五分团:团长张轸(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副团长卢文新(中国人民解放军中

南军区)、孙耀华(中国民主建国会)、唐午园(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北省工作委员会)

,秘书长王道金(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副秘书长季冠清(河南省总工会)。

第六分团:团长张明河(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副团长谭志清(天津市工商业联

合会),副团长兼秘书长王炳炎(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空军部队),副秘书长田野(天

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第七分团:团长陈先舟(中国民主同盟东北总支部临时工作委员会),副团长陈元直(

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松江省分会),谢凤山(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秘书长关

梦觉(中国民主同盟东北总支部临时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邵正田(中国人民解放军

东北军区公安部队)、巩天民(中国民主建国会沈阳市分会筹备委员会)、乔传珏(中

国民主同盟旅大市支部筹备委员会)。

第八分团:团长王向立(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副团长王力华(中国人民抗美援

朝总会)。

第九分团:团长宁武(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东北临时工作委员会),副团长蚁美厚(

归国华侨联谊会筹备委员会)、李象九(中国民主建国会西安市分会),秘书长崔明山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后勤部队)。

——摘自《抗美援朝研究》

上面这段史料十分清楚地表明,第二届赴朝慰问团中没有一个来自四川的分团!与四川

有关的是第三分团。这第三分团的正式称谓是“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西南分团”,由来

自云贵康和重庆及四区(川南、川北、川东、川西)的代表组成。全分团共有70人,其

中正式代表为40人,文工团23人,工作人员7人。

当然这里还存在这样一种可能,这第三分团里有来自四川的代表,该文作者非正式地称

其为“四川分团”,似乎也马马虎虎、勉强说得过去。如此就要再仔细查一下,这正式

代表里面,究竟有没有该文作者所说的那位:“他是四川省的劳模,我哥哥当年的车工

徒弟,我叫他乔哥,现在已是所在丝厂的车间主任,分管动力部。”

我们来看一下,第三分团的具体代表名单:

第三分团团长王文彬(中国民主建国会西南办事处),副团长朱丹南(西南文学艺术界

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尹超凡(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

部队代表姜洁(女)、朱玉峰、肖风岐、张克刚、房泽山、韦晨爽、王青农、武健初、

于世法、唐超汉、李根沅、王振明。

工人代表(劳模)牛汝森、袁盈初、马忠才、李忠和、杨嘉华(女、劳模)。

农民代表(劳模)邬纪发、张莉蓉(女)、李万贵。

青年代表何大海、刘文权。

妇女代表车毅英(女)、龚子杨(女)。

文教界代表刘继祖、王福明。

兄弟民族代表巴登(藏族)、何现龙(彝族)、梁绍福(女,苗族)。

民主党派代表邓后炎、林诚毅,工商界代表朱已训,宗教界代表宋杰人,归国华侨李镜

天,模范军属易登瀛、王淑贞(女),机关干部代表黄宗卿。(名单引自《支援抗美援

朝纪实》第426、427页,为行文方便,次序等略有改动)

名单中工人劳模为两人:(劳模)牛汝森、杨嘉华(女、劳模)。其中只有牛汝森是男

的,与该作者“他是四川省的劳模,我哥哥当年的车工徒弟,我叫他乔哥,现在已是所

在丝厂的车间主任,分管动力部。”的条件,有些相符或相类似的。但顾名思义,这“

乔哥”亦当姓“乔”啊!这位却是姓“牛”,叫汝森,与该作者文中的“乔哥”根本就

不搭界!当然不排除有人会梗着脖子硬说,姓牛就不能叫“乔哥”了?!幸好这位劳模

牛汝森名气够大,而且的确到金城前线观过战,我们可以进一步对照与作者的这位“乔

哥”能否对上号!

尽管牛汝森也属于的第三分团,同样也是劳模,但却是云南省的代表,与四川是风马牛

不相及。巧合的是这位牛汝森劳模去过前线也观过战,但与该文作者描述的“乔哥”观

战大相径庭!牛汝森劳模去的是五圣山,而绝非作者所说的“龙凤山”;与牛汝森劳模

一起在五圣山观战的,是大名鼎鼎的陆柱国!该作者描述的是“到炮兵观测所来的三位

代表,自然有乔哥”,显然对不上号!更重要的是,这位牛汝森劳模是云南的代表,与

该作者所说的“他是四川省的劳模”的“乔哥”,的确联系不上。

通过以上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1952年秋天,到朝鲜金城前线慰问的

祖国第二届慰问团中,根本就不存在该作者文中宣扬的“这支慰问分团来自四川”和那

位被称为“乔哥”的代表。既然没有所谓的“四川分团”和“乔哥”代表,这战争表演

给谁看呢?没有了观众,这战争还能表演吗?!

三、子虚乌有的“川剧表演”

既然不存在该文所说的“四川分团”和叫“乔哥”的代表,那会有“川剧的折子戏”吗



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还是先看一下该文是如何描述的:“慰问团带来一台川剧的折子戏。最有名的演员都来

了,丑角有周企何,旦角有陈书舫,他们在四十年代就红遍川南川北。”,“第一个节

目是周企何的《花子骂相》,花子嘲弄官僚,体现了古代的阶级斗争,周扮演的花子骂

得痛快之极,四川方言幽默,看得观众满堂喝彩。第二出是陈书舫的《秋江》,她把尼

姑陈妙常思凡的心境演得缠绵又细腻,直看得人回肠荡气。第三出是《小放牛》,由青

年演员晓艇、晓舫(陈书舫的女儿)载歌载舞的用旧调新词赞美四川改天换地。……。最

后一出是《八仙过海》,表现何仙姑、吕洞宾等仙人和虾兵蟹将大打出手”(摘自《表

演战争》原文)。文中提到的川剧折子戏演员有:周企何、陈书舫、晓艇、晓舫,何仙

姑、吕洞宾等八仙和虾兵蟹将(八人以上),再加上跑龙套的和乐队,差不多得有三十

人才能打住。可惜的是,实际上这个分团里只有23名文工队员,其中三人还是电影放映

队的!根据时任分团副团长的朱丹南回忆,“另有文工队20人,电影放映队3人”,“

…李根源任队长,有著名曲艺艺人、杂技演员李德才、邹忠新、周连春、刘翠英参加的

文工队”(引自《支援抗美援朝纪实》第414页),里面没有出现周企何、陈书舫等著

名川剧演员的名字,也不具备演川剧折子戏的条件!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历史漏记了?或者周、陈二人去了没记?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

如果周企何和陈书舫想要在该作者编造的时空里,到“龙凤山”去演出所谓的“《花子

骂相》”和“《秋江》”,那非得有孙悟空的本事才行!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周企何与陈书舫,当时正在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

大会”!根据史料记载,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是建国后举办的第一次全国性

的戏曲会演。由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主办。于1952年10月6日——11月14日在北京举行

,共有京剧、评剧、越剧、川剧、豫剧等23个剧种的1600多个演员,演出了82个剧目,

包括传统戏63个,新编历史剧11个,现代戏8个。这也就是说,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

出大会举行的时间,恰好与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在朝鲜活动时间基本相同!综合各种历史

记载,参加此次演出的川剧演员,主要有张德成、贾培之、陈淡然、曾荣华、袁玉堃、

谢文新、阳友鹤、杨云凤、陈书舫、许倩云、刘成基、周裕祥、周企何、吴晓雷、唐彬

如等,参演的主要剧目有《柳荫记》、《秋江》、《评雪辨踪》、《送行》、《五台会

兄》等。这些史料充分说明,周企何与陈书舫绝无可能在这个时间段,去参加该文所编

造的所谓“川剧折子戏”!

行文至此,回过头再来看看该文作者,栩栩如生的描述:“这出戏得到七团团长的百般

赞许,他对慰问团表示,他的七团要打一仗给慰问团看,邀请代表们到前线观战!”(

摘自《表演战争》原文)这段文字清楚地告诉读者,正式由于这台“川剧折子戏”演得

好,所以“七团团长”要给来家乡的代表——“乔哥”等,“表演战争”!经过上面考

证,这“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第三分团”里,只有一个20人的文工队,演不了该文作者所

说的“川剧折子戏”,也不存在周企何与陈书舫等,在该文所说的时间,跑到朝鲜的金

城前线演出“川剧折子戏”的任何可能,那“表演战争”的基础何在?!皮之不存毛将

焉附,冰山的角都化掉了,冰山还能不塌吗?!最可笑的是,该文作者对其创作出的这

段虚假“回忆”,却充满了真挚的、火辣辣的感情:“……四川方言幽默,看得观众满

堂喝彩。……把尼姑陈妙常思凡的心境演得缠绵又细腻,直看得人回肠荡气。第三出…

…。乡音乡情唤起我们思念之情,激动地把手掌都拍痛了。”这段妙文像绳子,无情地

将该文本作者自己牢牢地绑在说谎者的耻辱柱上!

四、记忆错误还是故意编造?

我们知道,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的记忆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那该

文作者会不会是记忆错误呢?比方说,将第一次慰问或第三次慰问发生的事,由于某种

原因错记成第二次慰问了?

那就让我们将抗美援朝的三次慰问,统统归纳分析考证一下,看是否有这种可能。

根据史载,中国人民第一届赴朝慰问团时间,是1951年3月12日至5月底。慰问团共有

575人,其中正式代表210人,曲艺服务大队86人,文艺工作团85人,电影放映队17人,

工作人员及记者88人,其他行政警卫人员92人。

来自西南区(包括当时的四川)的代表组成第二分团,具体为:

第二分团(代表18人,文工队人员11人)

团长王文彬(重庆市民主建国会),副团长陈播(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秘书长

王一知(女,云南省华侨联谊会)。

代表:欧松波(解放军西南军区)、崔宗复(民盟)、纪希辰(重庆市新闻工作者协会

)、刘文权(重庆市学生联合会)、杨文远(解放军西南军区)、唐超汉(解放军西南

军区)、丁乙(解放军西南军区)、辉野(解放军西南军区)、陈临彬(川南学生联合

会)、许庭星(重庆市民革)、刘盛亚(重庆市文联)、李义芳(女、朝鲜族、重庆市

新闻工作者协会)、文路(女,西南民主妇女联合会)、沈底天(重庆市总工会)、孟

贵彬(解放军西南军区)

文工队:宣海池、潘茵帆、徐尔充、刘致中、王啸(回族)、高如星、李书军、陶英、

王昭麒、王万喜、曹家定

(名单取自:抗美援朝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上述史料告诉我们这样几个事实:1、第一届慰问团赴朝的时间——1951年3月12日至5

月底,与刘文对不上:“1952年秋,祖国赴朝慰问团来到金城前线。”(摘自刘的原文

);2、中国人民第一届赴朝慰问团正式代表名单中,没有刘某人所说的“乔哥,现在

已是所在丝厂的车间主任”(摘自刘的原文);3、中国人民第一届赴朝慰问团第二分

团文工队中,也没出现该文中所说那几位川剧演员的大名,所以也不会有“川剧折子戏

”的演出。因此可以确定,第一次赴朝慰问期间,无论时间还是空间以及人员组成情况

,都不存在刘文所讲的“表演战争”,能够产生的条件与任何可能。

有关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的有关情况及分析研究,前面已有详述,此处不复赘言。

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共5000余人,1953年10月4日赴朝,12月18日离开朝鲜,时

间差不多。而且川剧演员周企何和陈书舫等,确实参加了第三届慰问团,该文作者所在

的部队,也确实有可能观看这二位的川剧表演。但问题的关键是,刘某人所说的“表演

战争”,能否出现在1953年的秋季?

尽管有这么多的相符条件,同样不存在该文作者言之凿凿“表演战争”的可能,因为《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于1953年7月27日!因此1953年的10月——12月间,该文作者即便

是观看了文中所说的川剧折子戏,却失去了“表演战争”条件与可能!即使是该文作者

所在的团有心“表演战争”,那还得美军配合不是!

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和考证,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该文作者编造的这个“表演战

争”的谎言必须、也只能在1952年的秋季!否则这看起来像真的一样的弥天大谎,哪有

表演的时间和空间!?

其实该文作者编造的这个谎,编的还真不是一般的好!因为网上不太容易查到,有关第

二届赴朝慰问团的详细资料。如果不是恰好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于1952年10

月6日——11月14日在北京举行,如果大会恰好没有评奖也没有公布获奖名单;如果不

是周企何和陈书舫恰好也参加了,恐怕这“表演战争”的弥天大谎还真就很难被戳破了

!该文作者很不幸的是,笔者恰好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恰好手里又有这方面资料,于

是,该文作者这虚拟的战争无法再表演下去了!

既然这篇“表演战争”是彻头彻尾的谎言,该文的另一部分又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

少可信度呢?!

至于这位有身份、有地位的作者,为什么要制造出这么一个弥天大谎来,最好还是由其

自己来解释吧!

刘家驹:我经历的朝鲜战争(外一篇) 编辑本段回目录——饥饿篇

——略——

表演战争

1952年秋,祖国赴朝慰问团来到金城前线。

一天,营部通知我,说慰问团有个代表要见我。什么人?传话人说不清楚。我知道这支

慰问分团来自四川,肯定是家里人带来嘱咐,我喜出望外,跟连长打了个招呼,一气跑

了十多华里来到师部。慰问团住在师部附近的一条山沟的小坑道里,我见到要见我的人

。他是四川省的劳模,我哥哥当年的车工徒弟,我叫他乔哥,现在已是所在丝厂的车间

主任,分管动力部。他果然带来我父母的问候,好长时间没写信回家了,他们都牵挂我

的死活。代表团成员将分头给部队作鼓舞斗志的报告,谈家乡的新气象、新面貌。乔哥

是搞阶级斗争的积极分子,他悄悄告诉我重庆的肃反大逮捕,一夜就抓了七千人,镇压

了好几百。他的丝厂厂长肖渊也给枪毙了,肖是留日的,有缫丝专业技能,枪毙他是有

人说他是日本特务。他夫人收的尸体火化未烧尽,连肉带骨头的装了两坛子运回浙江老

家。乔哥还告诉我一件高兴的事,慰问团带来一台川剧的折子戏。最有名的演员都来了

,丑角有周企何,旦角有陈书舫,他们在四十年代就红遍川南川北。

过去,我在家就听老一辈人经常谈起他们的轶事,遗憾的是从未见过他们的演出。第三

天,师里安排我们山炮营观看慰问团的演出。地点在离阵地后方十多公里的一片树林里

,这里有高大的落叶松,足以掩蔽500多人的活动。慰问团为我们师一天要演两场,演

出时是高度的戒备,场地四周设有防空哨,敌机一来就鸣枪示警,同时,安排了慰问团

和部队疏散的路线和防空地域,还专门有一个高炮营保护。那天听完代表报告,乔哥又

坐在我身边陪着我观看演出。第一个节目是周企何的《花子骂相》,花子嘲弄官僚,体

现了古代的阶级斗争,周扮演的花子骂得痛快之极,四川方言幽默,看得观众满堂喝彩

。第二出是陈书舫的《秋江》,她把尼姑陈妙常思凡的心境演得缠绵又细腻,直看得人

回肠荡气。第三出是《小放牛》,由青年演员晓艇、晓舫(陈书舫的女儿)载歌载舞的

用旧调新词赞美四川改天换地。乡音乡情唤起我们思念之情,激动地把手掌都拍痛了。

最后一出是《八仙过海》,表现何仙姑、吕洞宾等仙人和虾兵蟹将大打出手,剧情说明

书上说,志愿军就是八仙,打败侵略者的法宝就是全国人民作坚强后盾。乔哥兴奋的告

诉我,这出戏得到七团团长的百般赞许,他对慰问团表示,他的七团要打一仗给慰问团

看,邀请代表们到前线观战!我一听十分欣喜,七团团长是川南人,1938年只身跑到陕

北参了军,他的乡音未改,乡情更浓烈。我说:“好啊,让你们看看我们是怎么用真刀

真枪打美国鬼子的,你回去够你摆一辈子的龙门阵!”看戏归来,营长把各连排以上干

部留下。营长只说了几句:我们准备配合七团二营五连打641(我们给敌人阵地的编号

),每连弹数是240发,还有喀秋莎连、炮41团的一个105火炮连和我们协同,炮火准备

时间是明天上午9时。给慰问团的表演战斗和部署就这么简单。

我们已和敌人对峙近一年,敌我阵地犬牙交错,像这样的小打小闹,每个月要打好几回

,我们称之为“挤”阵地,来来回回的争夺,目的不只是争地盘,而是诱杀敌人的有生

力量。比如攻打641,我们已打过好多次,无需作多大准备,说打就打,有现成的射击

诸元,最大的准备就是炮弹数量。我回到阵地,连长分配给我们排60发炮弹,只需10分

钟就可以打完。我从乔哥那里知道,慰问团要来观战,观看的位置肯定是在我们阵地后

面的龙凤山。龙凤山山势突兀,又居高临下,可以看到敌人一线营垒的全景,山上有师

的前进指挥所,团指挥所和我们营的炮兵观测所。我还打听到,师团都安排人给慰问团

做现场解说。我在电话里要求营长也安排我,营长知道我在慰问团有亲人,满口答应。

第二天,我提前来到龙凤山我们营的观测所。等了半个时辰,慰问团一行在师警卫连的

护卫下爬上山来了,他们有12个代表和8个演员。据说,来的人都经过严格政治审查的

,他们分成7个小组,到炮兵观测所来的三位代表,自然有乔哥。山上的指挥所都是土

木结构的掩蔽部,活动面积小,只能容下三到五人,原值班的和通信人员都撤走,瞭望

孔有 30——50公分宽,可供三人观望。师领导担心不够,还让工兵连在附近又构筑了

几个临时观察所备用。我们的观测所有一架20倍的炮对镜,一个代表往镜里瞧时,兴奋

的喊开了:呀呀,敌人从工事里伸出来的枪都看见了!我向他们三人介绍了敌我态势,

这场战斗用多少炮弹打,多少人攻。他们仨听得新奇又新鲜,傻傻地张着嘴。更让乔哥

感动的是,他在家乡见我时,我还是个娃娃,现在已是带兵的排长了(其实还是见习的

),表扬说:老弟呀,你像个官了。我把炮对镜对向攻击目标641,还给他们配了两个

望远镜。我一边讲解,一边给他们指示目标。这是一条横向拖长的山梁,641是山梁中

段隆起的山包,面积约百十平米,美军只用一个排依托水泥工事在防守。我们攻击部队

从我方的610阵地出击,顺山梁到641约400米距离,为了给慰问团观看清楚,攻击路线

和战斗队形,全都选择在面向我们的斜坡。三位代表听我的介绍,已急不可待,巴不得

马上看到敌人灰飞烟灭。到各观察点的代表都已在掩蔽部就位,山上出现了一片难耐的

寂静,等待我们的炮火准备。

9时整,龙凤山左侧喀秋莎阵地的炮火首先响起,这是苏联二战后期发明的多管火箭炮

,一个齐射同时打出64发,给敌人以突然袭击。两分钟之后,百炮齐鸣,千百发炮弹从

龙凤山前掠过,肉眼都看见弹丸在空中飞行,无以计数的小黑点,很像蜂群出巢,带着

尖利的啸声扑向敌人的阵地!霎时间,641山头上弹着密布,一簇簇烟柱冲天而起,接

着传来地动山摇的炸裂声,火光闪烁,石块泥土在硝烟中上下翻飞,三位代表看得兴奋

的跳起了脚,嘴里直叫:啊呀呀,真了不得,了不得!火炮的射击还没停,我步兵一个

排从617阵地出动接敌。等炮火延伸,步兵排加快了前进的速度,边冲击边用手中枪射

击。当他们离敌人阵地不到100米时,突然从残存的工事里一挺轻机枪复活了!攻击的

先头班倒下了,跟进的一个班给打的往坡下翻滚。我的心沉了:我们使用了比过去打

641多两倍的火力,为什么还不能彻底摧毁敌人工事?很快,团的82炮连进行火力支援

,打了五分钟,敌人机枪哑了。五连的又一个排很快向641靠近,刚接敌到150米左右,

敌人从642阵地上扑下来一个班,手中全是冲锋枪。过去,敌人是不敢白天反击的,为

什么今天竟敢出来碰硬?我们的第二个排也给突如其来的增援火力打得趴在坡上。炮火

不能支援了,因靠敌太近,怕误伤自己人,就这样僵在那里,都用自己手中武器对射。

这时,我发现这场战斗的指挥者在一块石头边上正挥动手臂,不一会,后面上来一挺轻

机枪,卧在他身边不住点的向641阵地射击。敌人大都趴在残留的工事、堑壕或弹坑里

顽强的对我进行阻击。机枪打了一阵,丝毫不能掩护步兵前进。我突然想到,过去我们

“挤”阵地,都是多路攻击,敌人总是措手不及,惟独这次是专为代表观看,仅选择一

个光秃秃的山坡,而且还是单一的路线在出击,只为看,不为战,把战士生命当了儿戏

。敌人开始在我进攻道路上进行炮火拦阻射击,五连全暴露在山坡上挨打。在岩石边的

指挥员已无能为力了,我看到他把挂在胸前的一只小羊角号放到嘴里,我虽然听不到号

声,但我能猜度他是在下达撤退的号令。果然,上去的两个排连滚带爬的退下来了,只

剩下十几个人。山梁上没有枪声了,战斗已停止。我们的三位代表都长叹了一口气,他

们没见到消灭一个敌人,看到的是自己人死了一大堆。他们惶惑的脸上似乎都是在责怪

自己,不该来看一场用生命表演的战争。我安抚他们说,失败是兵家的常事。乔哥保证

说,我们回到四川不会乱说的。七团团长在战场上培养了争强好胜的脾性,这次却在祖

国亲人跟前大丢了面子。

送走慰问团,他火冒三丈,要惩处指挥战斗的二营副教导员。团长之所以用他,一是年

轻,二是四川人,如让代表们看他打了胜仗,会给四川人增光添彩的。可惜他辜负了团

长的期望,只能让他上天国去反省。他命令身边的赵参谋,去二营执行他的处决命令。

赵参谋到二营,把副教导员五花大绑拉到一个山沟里,举起手枪对向他脑后勺,问,你

还有什么话要说?副教导员已泪流满面,说“我对不起祖国,对不起团长!我不知道该

怎么打这一仗——团长是要我表演啊!排兵布阵都是你们来制定的,我的失职是没有拿

下阵地。”赵参谋的心颤动了,这场战斗是他和团长来二营部署的,团长还特别指名要

副教导员代连长指挥,自己也有重大责任。他慢慢放低了枪口,回过头对跟在身边看他

执行死刑的营长和教导员说:“你们给他松绑带回去,等候发落。”赵参谋没直接去找

团长解释他不执行命令的原因,即使他敢去,也会尝到苦果。他先找了慰问团副团长,

请他出面干预。这位副团长是从部队转到地方的,他和我们师政委交换意见时说,责任

不在基层,不能再用干部的性命去抵偿这场战斗的损失,希望枪下留人。副教导员给保

下来了,撤职任副指导员。回国转业回四川,在一家大厂做保卫股长。多年后,我见到

已是某步校教研室副主任的赵参谋。旧事重提,他说,这明明是团长好胜喜功,不惜人

命,自己下不了台,还诿过于人,要那个副教导员给他垫背。养兵用兵,为祖国生存而

战,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在朝鲜用了“保家卫国”的口号多少还体现了些爱国主义精神

,可我们这位团长打的这一仗,我不知该用什么词汇来为它定名。

米国佬真实的“娱乐观众的好莱坞式格斗演出”:斯麦克行动编辑本段回目录

【米国佬的详细记录】

[出自《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第一卷)停战谈判的帐篷和战斗前线》(1970)第十七

章 寒冷的前线]

作者:沃尔特·G.赫姆斯 [美国]

http://warstudy.com/history/cold_war/kwar_us_army/truce_tent/01

(美国第1军)第7师在1月参加了一项空中-坦克-炮兵-步兵的协同作战实验。

这项行动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12月中,美国空军联席会议在汉城决定采纳克

拉克将军的指示,发动一系列的空中地面协同作战实验。他们制定出了3项实验计划。A

.24架战斗轰炸机带着简单的指令和事先由空军人员侦测好的目标进行轰炸。 B.由师

一级的战术空中控制组指挥的不带任何预先指令的8架战斗轰炸机进行轰炸。C.与上述

计划B相同,但是由4架战斗轰炸机来执行。

当第8集团军的作战参谋人员就此事同第7师的史密斯将军交涉,他建议用这种空中

努力与坦克-步兵袭击以抓获俘虏相配合,准备作战的任务落在了第31步兵团肩上,S

-3霍华德·H.库克塞上尉在1月15日将一次被称为斯麦克行动的计划制订了出来。

选择试验出击的目标是一座称为斯巴德山,是敌人在猪排山后东面的一个防守战术

据点。在出动了125架次战斗轰炸机和8至12架由雷达操纵的轻中型轰炸机对猪排山地区

选定好的目标攻击之后,大炮继续轰击。在主防线的后面,1个野战炮营和6个拥有78门

轻火炮和32门中型火炮的其他部队从自己的阵地上向进攻部队提供直接和全面的火力支

援。

在1月12日至20日这段时间里,第57野战炮营在对31团提供支援中单独向猪排山地

区发射了近10000发105毫米炮弹,想要摧毁敌军的地堡和迫击炮阵地,消灭敌军的自动

武器,以便为进攻作好准备。当D日——1月25日临近时,空军军官们访问了第7师指挥

所,接受他们的指令并侦察了目标地区。

由于这项试验保证对空军和陆军双方都有利益,巴库斯和他的第5航空队参谋人员

来到战斗地点,同行的还有史密斯上将和第1军指挥官保罗·W.肯德尔中将和他的参谋

人员。大约有12名记者随行。为了有助于来访者明了这项试验的安排和目的。第7师准

备了一个描述有关试验主要进程方案纲要的综合日程,这份6页的情况汇编的封皮有3种

颜色,显示第7师黑红两色臂章加在蓝色的朝鲜地图上。选择这个三色方面和使用“方

案说明”这个词作标题被后来的结局证明是不幸的。

1月24日空军向所有目标投下了136000磅炸弹和14个凝固汽油箱。第2天早上,步

兵和坦克来到集结地区,空军开始了18次轰炸的第1轮。8架 F-86雷电式喷气机每架携

带2枚1000磅炸弹,飞过诺里交界地区,投下了它们的炸弹。上午10点钟左右,24架雷

电式喷气机以每8架为一编队,对敌军在诺里的阵地进行轰炸。随后,另外24架雷电式

喷气机进行密集轰炸,投下了48000磅炸弹。这样就完成了计划A和B。在坦克和步兵出

动之前,24架雷电式喷气机编为2队攻击了目标。

当进攻部队最后准备时,坦克开动以转移敌军注意力,用炮火来迷惑敌人,然后第

73坦克营(M)的15辆增援坦克出发了。在坦克隆隆驶向他们的阵地时,2组各由4架F-84

雷电式喷气机编队开始了计划C,第1编队的炸弹没有击中Spud山,第2编队只将携带的8

枚凝固汽油箱中的1枚投中在目标上。在空军的最后一次轰炸过后不久,8架F4U海盗式

飞机在坦克和步兵前施放烟雾弹以掩护他们的进攻。但是有些飞机将烟雾弹投掷得过早

而有些未能将弹药投在正确的地方以掩护进攻部队。

当空中阶段一结束,沿着主防线的增援火炮,迫击炮、高射炮和各种自动武器一齐

开火。当助攻坦克开到接近阵地时,他们加入了对敌军战术据点和地堡的炮击。在所有

支援部队,火力指令中心,2营指挥所和步兵火力协调中心之间设立了通讯联络网以协

调有效的炮火。2营指挥官菲利普少校从他的营部指挥这场战斗。身边还有1名炮兵联络

官。

为了强攻山头,菲利普少校下令E连提供1个排。连长选择了他的由小约翰·R.阿

布卡斯特少尉率领的2排去完成任务。这个排已经在类似的地区进行了9次作战演习,知

道如何去做,为了增加取胜的可能性,2支火焰喷射队随同这个排加入了战斗。

由于步兵必须等待空中轰炸结束,攻击未能按原定时间发动,而是根据菲利普少校

的命令开始。不幸由于无线电故障,进攻命令迟到了15分钟,阿布卡斯特和他的士兵出

发晚了,当他们携带个人装备向山脚前进时,支援的坦克和大炮仍然向目标和附近敌军

阵地猛轰。

阿布卡斯特的排到达山脚后迅速下车并分为两个组,2个班从北而开始向山上冲锋

,其余的2个班从南面往上攻。在他们上山的时候,除了3个坦克排炮火外,助攻炮火转

而轰击北面的据点。

当2排向山顶前进时,小型自动武器零乱地开火来迎接他们。中国人直到这几个班

在接近两个指形山脊的地方重新聚集时,才开始猛烈地反击。突然,机关枪的火力变得

密集起来,迫使2排的士兵躲进两个指形山脊山的隐蔽峡谷,凹地使阿布卡斯特的士兵

在机枪扫射下获得喘息的机会,但使他们又陷入另一危险之中,受困在一小块地方,他

们轻而易举地成为中国人从山顶上的战壕里投出的手榴弹的牺牲品。

手榴弹连续不断地落在受困的士兵中间,伤亡人数接连上升。阿布卡斯特少尉胳膊

受了仿,但是他拒绝撤出战场。手榴弹爆炸后到处飞舞着碎片,担架兵面临着来不及将

越来越多的伤兵运走的困难。

派了2队火焰喷射队上来以打破手榴弹攻击,当1名喷射手向山上行进时,他立即被

步枪子弹击毙。第2名喷射手向敌军喷射了一会儿火焰,随后,喷射器出了故障。火焰

吞没了中国人的战壕,只持续了几秒钟,短期内制止了敌军投掷手榴弹。火焰退后,中

国人向凹地投出了更多的手榴弹,伤亡人数继续上升。

看到突击排受阻,菲利浦下令1排前去增援阿布卡斯特的残兵。1排沿着同样的路线

爬上指形山脊。但是敌军的机枪迫使他们纷纷躲避。援助的坦克试图消灭敌人自动武器

火力,由于烟雾和灰尘遮住了坦克手的视线,成效微乎其微。每隔半小时,4架雷电式

喷气式飞机向猪排山地区投下炸弹,不过他们的战斗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阿布卡斯特少尉试图使他的士兵冲出困境。就在他组织一次冲锋的时候,手榴弹碎

片又占中了他的面部和眼睛。尽管他起初拒绝撤退,严重的伤势不久迫使他让步。随排

医生和几个班长都已丧失了战斗力。

由于2个排现在都被阻挡在目标前,菲利浦少校决定将第3个排投入战斗。但是结局

相同。从敌人的战壕里自动武器和步枪的火力伴随着手榴弹阻止了第3排前进并使之遭

受了很大的伤亡。

当团长威廉·B.克恩上校获悉第3排的命运后,他取消了这次进攻并下令残余士兵

撤退,这时所有3个排的长官都受了伤,伤亡总数达到77人。

斯麦克行动的弹药耗费也是相当昂贵的。除了在进攻前一天投下的炸弹和凝固汽油

箱外,1月25日空军又投下了224000磅炸弹和8个凝固汽油箱。助攻的大炮发出了12000

发105毫米炮弹和155毫米炮弹,以及将近75000发50毫米和40毫米炮弹。坦克发射了

2000门多发90毫米的炮弹和 75000发直径较小的炮弹。1个重迫击炮连又射出了4500多

发迫击炮弹。步兵进攻部队射出了50000多发机枪和轻型武器子弹并向敌人投出了650枚

手榴弹。即使对敌军伤亡的最高估计是可靠的,中国人所有伤亡也不足65人。最后,由

于步兵根本就未能接近敌人,1个俘虏也没有抓到。

出了什么差错了呢?回顾一下,人们可以找出各种原因,空中轰炸明显地对很深的

防护战壕和山洞里的敌人几乎没有影响,而且对步兵主攻目标的周围地区轰炸过多。第

二,在轰炸之后,步兵出发向主要目标进攻时间晚了,这就使敌军有时间来准备应付攻

击。由于狭窄前线的进攻,就象早些时候在血岭和伤心岭的那次行动一样,敌人可以集

中牵制小股进攻部队,后者还是相当生疏,指挥在战斗一开始就受到了削弱,当这个排

受阻,敌军使用手榴弹发挥了有效的杀伤力。另外,能够扭转局势的火焰喷射器出了故

障,一些自动武器又卡了壳,主攻排为这次行动演习多次使人觉得有些过分了,而后来

投入的2个增援排却没有得到足够的演习和指点。总的来说,斯麦克行动是一次惨败。

全部行动若是在很小范围的一些步兵和仅与卷入的坦克有关,它就可能记下得到的

经验,不声张地过去。可是还有一个积极热心的记者。尽管这位记者不过是在近期抵达

朝鲜,也没有来到军事行动的现场,在他写的报道中,参加试验的空军,陆军高级军官

,在情况汇编使用3种颜色封面和“方案说明”一词都承担了重要的角色。一部含有不

必要牺牲的电影为来访的军官们放映,这种暗示在美国引起了一场轰动并导致国会进行

简短的调查。

范弗里特的司令部发表了正式声明和柯林斯将军在国会军事委员会前露面足以将斯

麦克行动用正确的观点看作是对敌军前哨阵地发动联合进攻的一种协调方法的试验,而

不是娱乐观众的好莱坞式的格斗演出。国会领袖们接受了军方的解释注定要到雷的斯麦

克事件完结了。这是一次代价高昂的教训,再次证实了无论是从空中或是从地而上的火

力都不足以将躲藏在挖得很好的战壕里的敌人消灭。这场有限战争的优势是在防守的一

方。

【中方叙述】

自上甘岭战役以来,联合国军正面战线地面没有大的行动,只在1953年1月发动了

一次战术行动,被称为“空军、坦克、炮兵、步兵协同作战实验”,美军战史将这次“

实验”称为“斯麦克行动”。这也是范佛里特在第8集团军任司令官期间,进行的最后

一次作战。

这次实验选择的攻击目标是志愿军第23军201团1个排防守的位于铁原西北芝山洞南

侧的205高地,这个小高地又被称之为“丁字山”。

美军这次进攻,有美第1军军长和参谋长、第5航空队司令、远东空军作战处长前来

观战,并邀请了12名记者。

从1953年1月12日至20日,美军支援步兵作战的一个野战炮兵营,向这个阵地累计

发射105毫米榴弹炮弹万余发。24日,美空军向这个目标投下13.6万磅炸弹和14枚凝固

汽油弹。25日,美空军出动100余架次飞机对这个目标进行轰炸,在经过更为猛烈的炮

火准备后,以美第7师一个步兵连发起了攻击。

志愿军防守阵地的1个排等其步兵冲上山脊,据阵地还有几十米时突然开火,并结

合炮火火力,将其赶下山去。美军在这一天里向这个小阵地投下了224000余磅炸弹和8

枚凝固汽油弹,炮兵和坦克发射各种炮弹17万余发,始终未攻下这个阵地。志愿军在这

次小规模的战术作战中,以伤亡11人的代价,毙伤美军150余人(美战史承认伤亡77人)

,创造了奇迹。

美军战史对这次作战评论说:“总的来说,斯麦克行动是一次惨败”,“这时一次

代价共昂的教训,再次证实了无论是空中还是从地面上的火力都不足以将躲藏在很好的

战壕里的敌人消灭。这场有限战争的优势是在于防守的一方”。

此后,联合国军在正面战线中便偃旗息鼓了。
 
中国老兵忆朝战:救了金家,留下祸根
YUFAN HUANG, JANE PERLEZ2018年7月25日
merlin_122494136_fe633330-fa18-4f85-b5bc-8c62fdb84191-master1050.jpg

志愿军老兵、《炎黄春秋》前编辑刘家驹。他于去年7月31日去世,享年86岁。 GIULIA MARCH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去年7月31日,病重多年的刘家驹去世了,他活了86岁。去世前刘家驹和老伴住在北京西三环一个解放军干休所,他的很多邻居都和他一样,是参加过朝鲜战争后又在总政治部工作过的老人。对于他们来说,朝鲜并不是一个只存在于新闻里的神秘国度,而是一个会唤起战争惨痛记忆和强烈情绪的符号和印记。
尽管朝鲜局势似乎已经随着金正恩和特朗普的会谈暂时缓和不少,但目前朝鲜去核化的前景,以及朝鲜去核化的意愿依旧不明朗。而虽然中朝领导人在三个多月内历史性地三次会面,双方或许都很难忘记,就在一年以前中朝之间围绕联合国制裁问题交恶,甚至公开论战的局面。中朝关系的起伏也让中国国内激起了更多争论:朝鲜是中国的战略资产还是战略负担?60多年的那场让中国损耗巨大的抗美援朝,今天来看是否还有意义?如果朝鲜再次面临战争,中国是否还会出兵?
过去十多年里,这样的争论在曾经参战的志愿军老兵,包括志愿军后代中一直在持续,而刘家驹则是公开批评者中最为严厉的。他自我坚持的“讲真话”收获了很多人的支持,也受到了很多左派人士的激烈谩骂。但他没有动摇。他坚持说这是一场为了金日成“火中取栗”的“侵略战争”,“我们中国人给他挽救了半壁河山,也留下了祸根。”
刘家驹1931年生于重庆,1949年重庆解放后,还在念高二的刘自愿参加了12军35师军干校。1951年,20岁的刘随部队入朝参战。入朝初刘任文化教员,管理挑夫班,负责一所野战医院的尸体掩埋工作,后加入炮兵营任副排长。刘家驹经历了伤亡惨重的第五次战役,成百上千的中国士兵在他眼前被美国人的现代炮火吞噬。这些战地记忆也一直伴随着他。

1954年回国后,刘家驹随12军驻扎江西,后负责12军军史写作,也包括12军在朝鲜的相关行动。1972年刘调往北京,加入总政下属的解放军文艺杂志社,接触各时期的党史、军史和党政军各界人士。而在90年代初,出于自身的经历和个人兴趣,刘开始研究朝鲜战争,并在阅读了苏联关于朝战的解密档案后,对战争看法出现很大动摇。
刘家驹在1991年退休后加入《炎黄春秋》,从事军史写作,后成为杂志副主编。刘的军史写作涉及林彪和朝鲜战争等话题,也以其与官方史料的背离而知于公众。例如,他在走访了近百名知情人后,认为林彪在1971年“九一三”外逃事件中是无罪的。而他关于朝鲜战争的写作中较为人知的一篇是2000年前后在网络上发表的《我经历的朝鲜战争》,文章细节所体现出的战争残酷令人吃惊。比如因为补给严重缺乏,一些挨饿的中国士兵甚至只能吃尸体的心肝度日,而一些饿得不愿连夜赶路的前国民党士兵被就地枪决。
一直被称为“鲜血凝成的”中朝关系早已不像往日那么紧密。随着平壤方面在核导开发上不断提速,两国的分歧也在去年达到顶点,甚至关于60多年前的这场战争的本质——究竟是中国保卫了朝鲜,还是朝鲜保卫了中国,中朝两国官媒的说辞都开始出现对立。去年5月,朝鲜中央通讯社再次发表了一篇针对中国措辞严厉的署名文章,不仅批评北京方面“随波逐流”参与制裁朝鲜核导发展属于“卑鄙做法”,还表示北京方面应该向朝鲜战争以来,朝鲜站在反美第一线为维护中国安全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文章称,“一些中国政治家和媒体人,应首先搞清楚历史的本质后再来理论。” 而在此后的回击中,《人民日报》海外版则写道,“这完全是对中朝关系乃至东北亚格局的颠倒。如果不是金日成要统一半岛,半岛怎么会爆发战争?中国卷入其中,付出了几十万人的生命,引发了中美长达20年的对抗,甚至使两岸问题搁置至今,中国承担了朝鲜当年‘任性’与妄动的大部分成本。”
那是中国官方历史上少有地在公开场合与朝鲜进行论战,并承认朝鲜战争是由朝鲜发动,而非相反。中方对这段历史的叙述往往隐去金日成发动战争的部分,而是强调中方是在联合国军迫近中朝边境后,才出兵参战。尽管在过去几个月里,两国领导人又重新开始歌颂“中朝传统友谊”,但长久以来双方对这场战争,以及对两国关系在根本认知上的差异却已经暴露无疑。
去年6月,在刘家驹去世前不久,围绕朝鲜和抗美援朝的问题,纽约时报中文网对刘进行了采访,以下是刘的口述,内容经过编辑与删减。
KoreaWar-slide-RVZ4-master1050.jpg

这张来自于朝鲜官方新闻机构的图片显示,朝鲜士兵在战争中前进,拍摄时间不明。KOREAN CENTRAL NEWS AGENCY
问:今天回过头来,你怎么看朝鲜战争?
答:我要告诉你我现在的状态很不好,半条命。但面对一个非常现实的国际问题,和我本身的亲身经历,我应该要面对你们,应该要说,不说就没有机会了。你们谴责这样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我非常赞赏。过去在国外把朝鲜形容成一个流氓国家,我不赞成这样的提法。因为这包含了2300万朝鲜人民。这些人民很纯厚,他们不懂得搞政治上的诡计,整个的所谓流氓,是金家祖孙三代的作为。

我认为朝鲜战争是我们在为金日成火中取栗,结果遭到了很大的失败。我们出动了一共195万人,结果伤亡98万多人,其中阵亡36万。这跟我们国家公布的数字不一样,我们公布的死亡人数才18万多,少了一半。关于阵亡的确切数字,这是我战后从洪学智的传记写作组那里得到的信息,他是志愿军的总后勤部长,一个很公正的人,当然这些数字最后没有出现在他的那本传记里。
另外我们在宣传上也夸大了美国人的伤亡。我们说美军伤亡有39万多人,这是根本没有这个事。华盛顿前面有一个石碑,8000多人的数字,每个人都有姓名(纪念碑上的8177人是尸体未寻获的美军士兵姓名,包含在其36516名阵亡士兵之中——编注)。我们就不敢搞这种靖国神社的东西,不敢跟全国人民公布我们伤亡98万多人。
苏联解体之后档案向世界公开了,毛泽东、斯大林、金日成相互的电报,只要你调出来一看,他们怎么出兵、用兵,支持金日成发动这场战争的都很清楚。这个大背景全世界都承认,这是事实。但是朝鲜人不承认这场战争是他们发动的。我更气愤的是,朝鲜50年代后就开始反我们,在国内清除亲华的延安派,清除莫斯科派。在这政权的博弈中间屠杀了一批人。
朝鲜昨天到今天一直在骂我们。他们现在竟然把这个矛头指向我们,重新编造历史,说美国人本来是来打中国人的,借用了朝鲜的土地,把他们的坛坛罐罐打烂了,让他们蒙受了几百万人的损失,所以中国人应该报恩,不应该和美国人勾结在一起,不让他们搞氢弹、导弹。我说本来这场战争道义上你朝鲜就是失义的,我们支持了你,你至少不能够忘恩负义吧?
关于志愿军墓地的问题我也要说。我的邻居是总政联络部的,大概十年前,他就被派到朝鲜调查志愿军埋葬的状况,去了两三次,就是现在看到朝鲜他们搞了20个大堆(墓地),但里面究竟有没有我们的人、有多少也不清楚。
同样人家韩国,人家是一个被侵略的国家啊,看看他们给我们归还的志愿军烈士遗骸,人家做的那个遗骸的木箱子多么的庄重。我们一看到啊,脸上无光啊!羞愧!我们打过去侵略了人家,人家从道义回过头来尊重我们。
我认为朝鲜战争是在斯大林的指导下,毛泽东的参与下,满足金日成吞并韩国的野心发动的战争,这就是我的结论。我们中国人给他挽救了半壁河山,也留下了祸根。
KoreaWar-slide-F112-master1050.jpg

1951年,自降落伞落下的盟军士兵和设备。 INTERIM ARCHIVES, VIA GETTY IMAGES
问:能不能谈谈你了解到的这场战争的一个大致过程?
答:60多年前,朝鲜和韩国不断地发生边境上的摩擦,摩擦大量是金日成挑起的。1950年6月,金日成发动了一场大举进攻把韩国的军队赶到釜山,9月,16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出动了。中国派出了2个师保卫朝鲜,但是顶不住对方十几万人,节节败退,退到鸭绿江边。金日成搞了个流亡的班子,跑到我们丹东。

接着我们出动了4个军,发动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次战役,打到三七线附近。
这场战争我们在军理、战理上是不足的,离现代化差距很远。美国人手里有很多“二战”后还没使用的新式武器,都投入到朝鲜来了。而我们是刚从国民党的手中接过了的一般的武器。面对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的军队,我们的差距是相当大。美国一个师就拥有将近140门的火炮。我们的一个师,就只有一个山炮营,都是口径很小的山炮,差距可想而知。
另外,朝鲜战争中美国人占有空中优势和海上优势,导致我们往前运输非常困难。我们部队只背了七八天的粮食,打一场战役没有了,只能跟着挨饿。第一、第二和第三次战役里敌人不知道我们的现状所以他们节节败退。但他们清醒过来之后,就是我们节节败退了。
紧接着毛泽东坚持要打第四次战役。我们粮食供应不上,战士穿的还是夏天的衣服。第四次战役一开始我们处在劣势,战士冻死、饿死两万多人。又由于我们弱点的暴露,联合国军大胆还击,又把战线打回了三八线以北。这时候我们从国内又组织了10个军的部队,进行第五次战役,结果这又是一场惨败。第五次战役里我们一个师7000多人被俘,这是在国内战争中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接着我们就在三八线附近打防御,防御了一年,然后打上甘岭战役。这是一场再较量,打了43天。打到最后谈判还是互不让步,但当时我们国内的经济已经非常薄弱,几乎财政收入的50%都投入到战场,我们也没有决心再打了。打了我们不会得到胜利,就接受了美国人的条件,即俘虏遣返6000多人。在战场上我们又打了一个夏季战役,夺回来一些土地,就以此分界,这就是今天的朝韩分界线。
KoreaWar-slide-G2BE-master1050.jpg

1951年,被共产党部队俘虏的美国士兵。 PHOTOQUEST, VIA GETTY IMAGES
问:你在《我经历的朝鲜战争》一文中对战争的残酷有很多细节的刻画,能不能和我们再分享一些你在战争前后个人的遭遇?
答:我是文化教员,不会用枪,进入战争没有别的话给我干,就分给我带了个担架班。我的任务是掩埋进入医院的死者,埋死人。抬进来,死了就归我管,外面死的不归我管。这是一个野战医院,随部队流动,部队在前面作战,医院就跟在它的后面,下来一个人包扎一个,抢救一个,往后面送一个。死人就就地埋了。

我跟你讲最残酷的五次战役。我们投入战场之后一直把美国人赶到了汉城边上,美国人很聪明,不跟我们较量。他用四个车轱辘跑,我们用两条腿追。(追不上)我们只能被迫撤退,撤退回来到中线打第二阶段。这时候上面给我们的任务是拿下加里山,切断洪杨公路,歼灭美二师。我们就在一天一夜之间,真的拿下了加里山,但部队伤亡真的太惨重了。
加里山是朝鲜中部很突出的一个高山,在三八线南边一点,敌人在这个地方已有准备,布置了障碍,铺设了地雷。我们是强行进攻,几乎是踏着地雷在前进,天上飞机在轮番轰炸,十几个炮兵群支撑了一道一道的弹幕阻止我们前进。
到了加里山的脚下我们换了一个团来攻坚,这个团几乎用了整个团的生命,3000多人,把我们摆上了山头。攻山的那个晚上我是做入院登记,我们就守在野战医院的门口,搞了个灯,一有人送进来,姓氏名谁哪个单位,快得很。一晚上我们三个人,大概不到10个小时,记下来1500多人。
我们还没有占领山头的时候医院就要转移了,紧跟先头团。这个团是沿着一个冲积沟上山的,沿途那个伤亡惨重啊,现在心里想起来都难受。我们有个小电筒,照了一下,看到(尸体)人叠人,人挨人,一堆一堆的。夜间因为看不见,敌人就拿机枪和炮火各种封锁。我们就是用生命拱上去的。后来我们院的领导还要我们做个工作,说既然你们没法掩埋,就薅一把草,把那些战士的遗体盖个脸。因为白天部队上来,看到这个惨象会丧失斗志的。
我们就是这样子,踏着自己战士的尸体爬上了山。到了山顶我到现场一看,敌人只有一个营在坚守,只留下了两具尸体。你就可想而知这场战争的伤亡比例了。他们以极小的伤亡造成了我们一个师几千人的伤亡,阻止了我们的前进。后来我在韩国的军事材料中间发现,敌人在这里做了多少准备啊,路障、挂雷搞了十几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攻上去了。
这正是我们的弱点,我们的信息判断有问题。一开始我们判断山上是伪七师,后面打上去了知道是美二师,根本不知道敌情。我们的指挥是混乱的。彭德怀当时下的命令,要我们到中线附近作战,吃掉敌人六到七个师,你看看他嘴巴多大!我们根本不知道部队在哪里。

我们执行命令非常坚决,一天一夜不折不扣的拿下了加里山,切断了洪杨公路。殊不知配合我们伏击的27军没有到位,我们把敌人拦住了,拦下了几十辆坦克,200多辆卡车。可是敌人跳车就跑了。
切断洪杨公路之后,战斗刚停,我到战场去看了一下,我们打死敌人500多人,俘虏了一个连。这是我们全部的战果。后面我们的《人民日报》吹,说我们俘虏了5000多人,夸大了10倍。
就在这个时候,又一场惨剧搞到我们的头上。我们的一个后备团,因为从加里山插到洪杨公路,又是一个冲积沟,我们这个团隐蔽在这个冲积沟里面备战。美国人发现了他们,结果16个炮兵营打我们一个团。炮轰了三个小时。
结果我们去抢救啊,伤亡2000多人!完整的尸体我们把他摆到沟中间来让担架运走。但胳膊、腿、碎骨,我们去捡了,就拿纱布包上,一卷一卷地塞到石头缝里,就算是把他们安葬了。但我们心痛啊!我们的人牺牲在异国他乡就是那么一个下场,尸首不全,我们收拾了整整两天两夜。为什么我说残酷,那个人啊,大白天奇形怪状地死在你的面前,这里一个腿,那里半个胳膊,那里半个脑袋,我们都一个一个把它包起来,你说这个工程,这是人啊!不是牲口啊!
merlin_67850930_0e93a682-1328-4154-a238-84c41d7ccad3-master1050.jpg

中国河口展示的毛泽东和金日成的合影,摄于2013年。 HOW HWEE YOUNG/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问:战后你的思想是怎样发生转变的?你还回过朝鲜吗?
答:朝鲜战争结束,我到志愿军当时还在朝鲜的总部的展览馆,去参观。他们专门从上甘岭537.7的高地上切了一块土地,厚30公分一平方米,拿去做展览。结果发现这一平方米上面有2300多块弹片,里面大多都是人的碎骨和树的枝叉。你就可想而知,当时这块土地上一平米要落下两个炮弹,人还能生存多久。
我战后没有回过朝鲜,不是不想回去,是没条件回去。回部队就整个搞部队建设,现役军人也不让你去。我当然想回去看一看了,那是我战斗过的地方。但是没有机会。
当时我还对这些事情也没有什么怨恨,当时什么都不知道。那是若干年后,我进入军史之后,我各方面调看材料才了解真实的历史情况。但打仗的时候没有那个感觉。当时我就是当兵,抗美援朝,很英雄那种劲儿,我有国际主义精神。但苏联的材料一公布,我们大失所望,悔恨,为什么要参与这场战争?我们受了欺骗!
问:你有和其他老兵交谈过这些情况吗?他们怎么看?
答:我这个院里面就有很多老兵,这些人在一种意识形态的固化下面他们不讲真理。只要说打老美,他们就说正确。他们把朝鲜当成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前几年,我们院里面举办过“抗美援朝六十周年”纪念会,我在纪念会上发表了一通谴责金家父子的言论。结果有好多人围攻我,说我反动。现在好了,他们现在对朝鲜的这种表现终于有了认识,对朝鲜的态度有了转变。他们现在每天都在外面议论,现在我们国家的舆论也开始左右他们了,你看看前不久朝鲜发表的讲话骂中国的,这是多强烈的反应啊。
当然关于原子弹大家意见还是不一样,他们很多还是觉得大国能有原子弹,为什么小国不能有?这不是欺负人吗?他们不懂国际条约,现在他们讨厌朝鲜不是因为原子弹的问题,而是这个国家在根本道义上就是流氓行为,尤其是这些领导人的行为,攻击中国,颠倒历史。
问:你觉得你对朝鲜这样的情感在老兵里面是少数吗?
答:这个情感还在发酵,往外扩散,现在对朝鲜的这种看法有越来越多的人同意,包括社会上的人。
merlin_139879665_7eac9a38-5f22-4182-ac19-ceb3dce6f93d-master1050.jpg

2018年6月,北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在人民大会堂。 KOREAN CENTRAL NEWS AGENCY, VIA 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问:中朝虽然互相成为盟友,但双方的军队联系并不像西方的军事联盟那么紧密,你们当时两个军队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答:我故事说不完。我们一入朝,朝鲜人民军就不让我们两支军队经常聚集在一块。我们这支军队的民主程度很高。经常开民主生活会,给领导提批评:打仗不行,多吃多占,表现不好。但他们不一样。我就见过几次,他们一个班长带着一个兵去老百姓家收稻草,他们那个班长就在旁边不干活,游手好闲。在我们这里别说一个班长, 就是营长、团长照样要干活。有一天,我行军打前站带着一个班走在前面,一个朝鲜军官也走在一块。我们吃的很随便,自己弄自己吃。但他发现一个老百姓屋后面有一盆蒜,绿油油的,那个军官毫不客气端过来就给人家吃光了。他们和老百姓关系就这样。老百姓在旁边看着心疼啊。这么一个简单的东西就反映了他们的军民关系。所以他们就不想让他们的部队和我们接触,怕受影响。
我们当时也就看不惯他们的军官。他们的军官,穿着靴子、呢子衣服,雄赳赳气昂昂的,一遇到讲话,喔唷,就和朝鲜现在的广播员一样,咕噜噜那种训斥,很讨厌,没有亲切感。
第二个故事就是,联合国军仁川登陆后我们去了两个师,113师、114师。这两只军队都是东北成长的,在延边成长,跟着林彪,本来朝鲜人就多,后面我又换了一批朝鲜人进去,最后就把他们留给了朝鲜。现在是朝鲜的五军团、六军团。60年代之后他们在这里面凡是干部中间亲华的就一律排斥,你看看他们做的这些事情吧。
问:当时怎么想到写《我经历的朝鲜战争》这篇文章?
答:我知道很多人认识我就是通过这个文章。我是在网上发表的。我当时写这个是从我们军史的角度考虑的,我们国家意识形态占主导,军队的军史党史只准讲六个字:光荣、伟大、正确。凡是负面的东西一律不能见诸报刊。所以我觉得我写这个有意义。
发了之后我收到很多电话,支持的人也很多,也有骂娘的,不过那是少数。很多战友也联系我,他们并不反对我的事实,只反对我离开了党的基本的东西,他们说:“老刘啊,你不要干这种事了,共产党待我们不薄,有吃有喝,你干嘛呀要反党乱军?”
但是我89年退休走出了军队之后,进入了《炎黄春秋》。《炎黄春秋》这一帮老人之前是跟着毛泽东的,但他们最先站出来反对毛的路线,有理有节。他们敬告我:“讲真话。”这就是我的出发点。
 
有意思
https://club.6parkbbs.com/chan1/index.php?app=forum&act=threadview&tid=14166559
民主精英刘家驹造谣抹黑抗美援朝“表演战争”

送交者: 左宗棠[太守★☆] 于 2018-08-20 14:03 已读 1409 次 1 赞

左宗棠的个人频道

去年抗美援朝六十周年之际,《往事》杂志发表了一篇署名为刘家驹的文章——《我经

历的朝鲜战争》并配发了编者按。据说该文作者颇有些来头,不但是参加过朝鲜战争的

老兵,而且担任过好几家大杂志社的主编。在这篇回忆其亲身经历的文章里,该作者用

栩栩如生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他参加朝鲜战争的一段历程。该文一经发表,立刻

产生波澜,尤其是那些一门心思要否定抗美援朝的人,如获至宝!认为该文是颠覆性的

!不少人争相在其微博上转载,甚至有人说这才是“真实的”,要拷贝下来传给后世,

免得再受宣传的欺骗。如《往事》杂志为该文配发的编者按开头就说:“抗美援朝六十

周年,官方高调纪念,称之为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这与其说是历史判断,

不如说是意识形态的宣言。”“几十年过去,随着柏林墙的倒塌,三八线成为仅存的冷

战遗迹。胜负昭然。历史的经验教训却不能不反思,它不应该淹没在“爱国主义”、“

英雄主义”的喧嚣中。”尽管这两段话说的羞羞答答、欲言又止,涂了些脂抹了些抹粉

,但其真实意图还是暴露无遗。

该杂志之所以这样大胆地表述,很大程度上倚重的是,刘家驹先生的这篇所谓具有震撼

力的文章。可这篇被《往事》杂志推崇备至文章,是对历史的真实回顾吗?通常来讲,

回忆文章里难免会有记错的现象,这也是正常的。即使一些造假的文章,大都采取真假

参半、虚虚实实的手法,因为造假过多难免露出马脚。但无论肯定还是否定,即使你断

章取意,都要用事实来说话,不能用谎言来造谣惑众,这不仅是作者的良心,也是做人

的基本道德底线。尽管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实事求是,再怎么着也不能

用造谣说谎的方式,来欺骗广大读者和老百姓。因为从虚假的东西里,得不出正确的结

论。不可否认是,这篇所谓回忆不但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而且还有很大的杀伤力——很

多读者都信以为真。那么这篇文章是对过去那段历史的真实回忆吗?

根据《往事》编者按所言,该文是由两篇文章组成的:“饥饿篇”和“表演战争”。笔

者就借助历史资料来考证一下,看来这篇“表演战争”是不是真实的回忆。坦白地说,

之所以选这篇“表演战争”,根本原因在于笔者手头恰好有这方面的资料。在正式开始

考证之前,还得先啰嗦几句。虽几经努力,笔者始终没有搞到刊载这篇文章的《往事》

杂志,所以只能从网上寻找。笔者考证的这篇《我经历的朝鲜战争》,取自陈坚先生

anyishen's Blog的和讯博客——“刘家驹:我经历的朝鲜战争刘家驹 @ 2010-11-25

12:44 转自五柳村”。请各位读者留意。

一、到底是谁在“表演”

对于这篇“表演战争”,《往事》杂志的编者按,是这样推崇的:

“……作为亲历者,刘家驹先生的描述,显然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

《表演战争》记述的故事,更令人匪夷所思。

表演是一种单方面的行为,从编剧、导演到演员互相配合,以期达到预期的戏剧效果。

而战争是交战双方的行为,敌人并不配合——何况兵凶战危,岂容“表演”?志愿军某

部七团的指挥员,因为受了祖国慰问团精彩演出的激励,决心回报一场,却忘了战场不

是舞台,结果是以无谓牺牲的战士的生命为代价,换取了一场惨烈失败的表演。”

编者为什么要给予如此评介?就是因为这位作者用其“如椽大笔”,洋洋洒洒地告诉我

们这些诚挚的读者们,他所亲身经历的一场并不存在的“表演战争”!

为了阅读方便,先来简要地看一下该篇文章梗概。

“1952年秋,祖国赴朝慰问团来到金城前线。一天,营部通知我,说慰问团有个代表要

见我。……我知道这支慰问分团来自四川,……我见到要见我的人。他是四川省的劳模

,我哥哥当年的车工徒弟,我叫他乔哥,现在已是所在丝厂的车间主任,分管动力部。

……

乔哥还告诉我一件高兴的事,慰问团带来一台川剧的折子戏。最有名的演员都来了,丑

角有周企何,旦角有陈书舫,

……

那天听完代表报告,乔哥又坐在我身边陪着我观看演出。……乔哥兴奋的告诉我,这出

戏得到七团团长的百般赞许,他对慰问团表示,他的七团要打一仗给慰问团看,邀请代

表们到前线观战!

……

看戏归来,营长把各连排以上干部留下。营长只说了几句:我们准备配合七团二营五连

打641(我们给敌人阵地的编号),每连弹数是240发,还有喀秋莎连、炮41团的一个

105火炮连和我们协同,炮火准备时间是明天上午9时。给慰问团的表演战斗和部署就这

么简单。

……

这是一条横向拖长的山梁,641是山梁中段隆起的山包,面积约百十平米,美军只用一

个排依托水泥工事在防守。我们攻击部队从我方的610阵地出击,顺山梁到641约400米

距离,为了给慰问团观看清楚,攻击路线和战斗队形,全都选择在面向我们的斜坡。三

位代表听我的介绍,已急不可待,巴不得马上看到敌人灰飞烟灭。

……

上去的两个排连滚带爬的退下来了,只剩下十几个人。

……

他们惶惑的脸上似乎都是在责怪自己,不该来看一场用生命表演的战争。

……

……可惜他辜负了团长的期望,只能让他上天国去反省。他命令身边的赵参谋,去二营

执行他的处决命令。

……

副教导员给保下来了,撤职任副指导员。回国转业回四川,在一家大厂做保卫股长。

多年后,我见到已是某步校教研室副主任的赵参谋。旧事重提,他说,这明明是团长好

胜喜功,不惜人命,自己下不了台,还诿过于人,要那个副教导员给他垫背。

养兵用兵,为祖国生存而战,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在朝鲜用了“保家卫国”的口号多少

还体现了些爱国主义精神,可我们这位团长打的这一仗,我不知该用什么词汇来为它定

名。”(以上取自《表演战争》原文)

以上这些摘自原文的描写,这可谓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就跟真的一样!不明就里的读

者,还真就被唬住了!人家作者是志愿军老兵,亲身经历过朝鲜战争,这还会有假?问

题的真谛是到底谁在“表演”,是作者笔下的志愿军某部,还是作者?

二、不存在的“四川分团”和“乔哥”

该文作者在“表演战争”这段描述告诉我们,因为有来自家乡四川的慰问分团,到作者

当时所在部队慰问演出,所以他所在部队,就要表演战争给慰问分团看,结果不但表演

失败,还被美军杀了个屁滚尿流。因此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到底有没有一个来自

“四川的分团”?第二届祖国赴朝慰问团里,是否存在一位名叫“乔哥”的代表?

坦白地说,尽管有关1952年第二届祖国赴朝慰问团的资料大都语焉不详,只是笼统简要

地介绍而已,要想查到能证实没有“四川分团”和“乔哥”的历史资料,的的确确不是

件容易的事。不过信好笔者手头,恰好有这方面资料。

根据文中给出的时间、地点、人物,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表演战争”发生的时间是

1952年秋,地点是当年朝鲜战场的金城前线,人物是祖国赴朝慰问团,具体说是该作者

所称呼的“乔哥”等。只不过当年还真没有这段历史!根据史载,第二届慰问团由刘景

范为总团长,陈沂、李明灏、胡厥文、周钦岳为副总团长,规模比第一届大了一倍,共

有9个分团,代表性也更为广泛,还包括了宗教界、海外华侨及少数民族代表。慰问团

到达朝鲜时,上甘岭战役正在激烈进行。总团和这九个分团分别是:

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总团及各分团团长、副团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名单(括弧

内为所代表的单位)

总团团长刘景范(中国共产党),副团长陈沂(中国人民解放军)、李明灏(无党派民

主人士)、胡厥文(中国民主建国会)、周钦岳(无党派民主人士),秘书长李颉伯(

中华全国铁路工会),副秘书长严仁赓(北京大学教授)、马仪(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

团)。

第一分团:团长吴觉农(中国民主建国会)。副团长沈兹九(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

)、张修竹(中华全国总工会)、叶笃义(中国民主同盟)、于振瀛(中国国民党革命

委员会)、于洲(中国铁路工会上海区委员会),副团长兼秘书长吴钊统(中国人民解

放军后勤部队),副秘书长罗子为(中国民主同盟)、江汉(中国共产党中央直属机关

)。

第二分团:团长辛树帜(西北农学院院长,无党派民主人士),副团长玉苏甫夫(维吾

尔族,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曹醒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周维新(回

族,甘肃临夏南关清真大寺教长),副团长兼秘书长秦川(中国共产党中央西北局宣传

部),副秘书长冯一航(陕西省文教界)、郭羽才(中国共产党西安市委员会)。

第三分团:团长王文彬(中国民主建国会西南办事处),副团长朱丹南(西南文学艺术

界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尹超凡(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

第四分团:团长胡厥文(兼),副团长陈同生(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华东总分会)、

朱春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方令孺(女,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民主妇女联

合会),秘书长章靳以(复旦大学教授,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副秘书

长李玉轩(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华东总分会)。

第五分团:团长张轸(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副团长卢文新(中国人民解放军中

南军区)、孙耀华(中国民主建国会)、唐午园(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北省工作委员会)

,秘书长王道金(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副秘书长季冠清(河南省总工会)。

第六分团:团长张明河(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副团长谭志清(天津市工商业联

合会),副团长兼秘书长王炳炎(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空军部队),副秘书长田野(天

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第七分团:团长陈先舟(中国民主同盟东北总支部临时工作委员会),副团长陈元直(

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松江省分会),谢凤山(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秘书长关

梦觉(中国民主同盟东北总支部临时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邵正田(中国人民解放军

东北军区公安部队)、巩天民(中国民主建国会沈阳市分会筹备委员会)、乔传珏(中

国民主同盟旅大市支部筹备委员会)。

第八分团:团长王向立(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副团长王力华(中国人民抗美援

朝总会)。

第九分团:团长宁武(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东北临时工作委员会),副团长蚁美厚(

归国华侨联谊会筹备委员会)、李象九(中国民主建国会西安市分会),秘书长崔明山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后勤部队)。

——摘自《抗美援朝研究》

上面这段史料十分清楚地表明,第二届赴朝慰问团中没有一个来自四川的分团!与四川

有关的是第三分团。这第三分团的正式称谓是“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西南分团”,由来

自云贵康和重庆及四区(川南、川北、川东、川西)的代表组成。全分团共有70人,其

中正式代表为40人,文工团23人,工作人员7人。

当然这里还存在这样一种可能,这第三分团里有来自四川的代表,该文作者非正式地称

其为“四川分团”,似乎也马马虎虎、勉强说得过去。如此就要再仔细查一下,这正式

代表里面,究竟有没有该文作者所说的那位:“他是四川省的劳模,我哥哥当年的车工

徒弟,我叫他乔哥,现在已是所在丝厂的车间主任,分管动力部。”

我们来看一下,第三分团的具体代表名单:

第三分团团长王文彬(中国民主建国会西南办事处),副团长朱丹南(西南文学艺术界

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尹超凡(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

部队代表姜洁(女)、朱玉峰、肖风岐、张克刚、房泽山、韦晨爽、王青农、武健初、

于世法、唐超汉、李根沅、王振明。

工人代表(劳模)牛汝森、袁盈初、马忠才、李忠和、杨嘉华(女、劳模)。

农民代表(劳模)邬纪发、张莉蓉(女)、李万贵。

青年代表何大海、刘文权。

妇女代表车毅英(女)、龚子杨(女)。

文教界代表刘继祖、王福明。

兄弟民族代表巴登(藏族)、何现龙(彝族)、梁绍福(女,苗族)。

民主党派代表邓后炎、林诚毅,工商界代表朱已训,宗教界代表宋杰人,归国华侨李镜

天,模范军属易登瀛、王淑贞(女),机关干部代表黄宗卿。(名单引自《支援抗美援

朝纪实》第426、427页,为行文方便,次序等略有改动)

名单中工人劳模为两人:(劳模)牛汝森、杨嘉华(女、劳模)。其中只有牛汝森是男

的,与该作者“他是四川省的劳模,我哥哥当年的车工徒弟,我叫他乔哥,现在已是所

在丝厂的车间主任,分管动力部。”的条件,有些相符或相类似的。但顾名思义,这“

乔哥”亦当姓“乔”啊!这位却是姓“牛”,叫汝森,与该作者文中的“乔哥”根本就

不搭界!当然不排除有人会梗着脖子硬说,姓牛就不能叫“乔哥”了?!幸好这位劳模

牛汝森名气够大,而且的确到金城前线观过战,我们可以进一步对照与作者的这位“乔

哥”能否对上号!

尽管牛汝森也属于的第三分团,同样也是劳模,但却是云南省的代表,与四川是风马牛

不相及。巧合的是这位牛汝森劳模去过前线也观过战,但与该文作者描述的“乔哥”观

战大相径庭!牛汝森劳模去的是五圣山,而绝非作者所说的“龙凤山”;与牛汝森劳模

一起在五圣山观战的,是大名鼎鼎的陆柱国!该作者描述的是“到炮兵观测所来的三位

代表,自然有乔哥”,显然对不上号!更重要的是,这位牛汝森劳模是云南的代表,与

该作者所说的“他是四川省的劳模”的“乔哥”,的确联系不上。

通过以上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1952年秋天,到朝鲜金城前线慰问的

祖国第二届慰问团中,根本就不存在该作者文中宣扬的“这支慰问分团来自四川”和那

位被称为“乔哥”的代表。既然没有所谓的“四川分团”和“乔哥”代表,这战争表演

给谁看呢?没有了观众,这战争还能表演吗?!

三、子虚乌有的“川剧表演”

既然不存在该文所说的“四川分团”和叫“乔哥”的代表,那会有“川剧的折子戏”吗



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还是先看一下该文是如何描述的:“慰问团带来一台川剧的折子戏。最有名的演员都来

了,丑角有周企何,旦角有陈书舫,他们在四十年代就红遍川南川北。”,“第一个节

目是周企何的《花子骂相》,花子嘲弄官僚,体现了古代的阶级斗争,周扮演的花子骂

得痛快之极,四川方言幽默,看得观众满堂喝彩。第二出是陈书舫的《秋江》,她把尼

姑陈妙常思凡的心境演得缠绵又细腻,直看得人回肠荡气。第三出是《小放牛》,由青

年演员晓艇、晓舫(陈书舫的女儿)载歌载舞的用旧调新词赞美四川改天换地。……。最

后一出是《八仙过海》,表现何仙姑、吕洞宾等仙人和虾兵蟹将大打出手”(摘自《表

演战争》原文)。文中提到的川剧折子戏演员有:周企何、陈书舫、晓艇、晓舫,何仙

姑、吕洞宾等八仙和虾兵蟹将(八人以上),再加上跑龙套的和乐队,差不多得有三十

人才能打住。可惜的是,实际上这个分团里只有23名文工队员,其中三人还是电影放映

队的!根据时任分团副团长的朱丹南回忆,“另有文工队20人,电影放映队3人”,“

…李根源任队长,有著名曲艺艺人、杂技演员李德才、邹忠新、周连春、刘翠英参加的

文工队”(引自《支援抗美援朝纪实》第414页),里面没有出现周企何、陈书舫等著

名川剧演员的名字,也不具备演川剧折子戏的条件!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历史漏记了?或者周、陈二人去了没记?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

如果周企何和陈书舫想要在该作者编造的时空里,到“龙凤山”去演出所谓的“《花子

骂相》”和“《秋江》”,那非得有孙悟空的本事才行!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周企何与陈书舫,当时正在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

大会”!根据史料记载,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是建国后举办的第一次全国性

的戏曲会演。由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主办。于1952年10月6日——11月14日在北京举行

,共有京剧、评剧、越剧、川剧、豫剧等23个剧种的1600多个演员,演出了82个剧目,

包括传统戏63个,新编历史剧11个,现代戏8个。这也就是说,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

出大会举行的时间,恰好与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在朝鲜活动时间基本相同!综合各种历史

记载,参加此次演出的川剧演员,主要有张德成、贾培之、陈淡然、曾荣华、袁玉堃、

谢文新、阳友鹤、杨云凤、陈书舫、许倩云、刘成基、周裕祥、周企何、吴晓雷、唐彬

如等,参演的主要剧目有《柳荫记》、《秋江》、《评雪辨踪》、《送行》、《五台会

兄》等。这些史料充分说明,周企何与陈书舫绝无可能在这个时间段,去参加该文所编

造的所谓“川剧折子戏”!

行文至此,回过头再来看看该文作者,栩栩如生的描述:“这出戏得到七团团长的百般

赞许,他对慰问团表示,他的七团要打一仗给慰问团看,邀请代表们到前线观战!”(

摘自《表演战争》原文)这段文字清楚地告诉读者,正式由于这台“川剧折子戏”演得

好,所以“七团团长”要给来家乡的代表——“乔哥”等,“表演战争”!经过上面考

证,这“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第三分团”里,只有一个20人的文工队,演不了该文作者所

说的“川剧折子戏”,也不存在周企何与陈书舫等,在该文所说的时间,跑到朝鲜的金

城前线演出“川剧折子戏”的任何可能,那“表演战争”的基础何在?!皮之不存毛将

焉附,冰山的角都化掉了,冰山还能不塌吗?!最可笑的是,该文作者对其创作出的这

段虚假“回忆”,却充满了真挚的、火辣辣的感情:“……四川方言幽默,看得观众满

堂喝彩。……把尼姑陈妙常思凡的心境演得缠绵又细腻,直看得人回肠荡气。第三出…

…。乡音乡情唤起我们思念之情,激动地把手掌都拍痛了。”这段妙文像绳子,无情地

将该文本作者自己牢牢地绑在说谎者的耻辱柱上!

四、记忆错误还是故意编造?

我们知道,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的记忆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那该

文作者会不会是记忆错误呢?比方说,将第一次慰问或第三次慰问发生的事,由于某种

原因错记成第二次慰问了?

那就让我们将抗美援朝的三次慰问,统统归纳分析考证一下,看是否有这种可能。

根据史载,中国人民第一届赴朝慰问团时间,是1951年3月12日至5月底。慰问团共有

575人,其中正式代表210人,曲艺服务大队86人,文艺工作团85人,电影放映队17人,

工作人员及记者88人,其他行政警卫人员92人。

来自西南区(包括当时的四川)的代表组成第二分团,具体为:

第二分团(代表18人,文工队人员11人)

团长王文彬(重庆市民主建国会),副团长陈播(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秘书长

王一知(女,云南省华侨联谊会)。

代表:欧松波(解放军西南军区)、崔宗复(民盟)、纪希辰(重庆市新闻工作者协会

)、刘文权(重庆市学生联合会)、杨文远(解放军西南军区)、唐超汉(解放军西南

军区)、丁乙(解放军西南军区)、辉野(解放军西南军区)、陈临彬(川南学生联合

会)、许庭星(重庆市民革)、刘盛亚(重庆市文联)、李义芳(女、朝鲜族、重庆市

新闻工作者协会)、文路(女,西南民主妇女联合会)、沈底天(重庆市总工会)、孟

贵彬(解放军西南军区)

文工队:宣海池、潘茵帆、徐尔充、刘致中、王啸(回族)、高如星、李书军、陶英、

王昭麒、王万喜、曹家定

(名单取自:抗美援朝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上述史料告诉我们这样几个事实:1、第一届慰问团赴朝的时间——1951年3月12日至5

月底,与刘文对不上:“1952年秋,祖国赴朝慰问团来到金城前线。”(摘自刘的原文

);2、中国人民第一届赴朝慰问团正式代表名单中,没有刘某人所说的“乔哥,现在

已是所在丝厂的车间主任”(摘自刘的原文);3、中国人民第一届赴朝慰问团第二分

团文工队中,也没出现该文中所说那几位川剧演员的大名,所以也不会有“川剧折子戏

”的演出。因此可以确定,第一次赴朝慰问期间,无论时间还是空间以及人员组成情况

,都不存在刘文所讲的“表演战争”,能够产生的条件与任何可能。

有关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的有关情况及分析研究,前面已有详述,此处不复赘言。

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共5000余人,1953年10月4日赴朝,12月18日离开朝鲜,时

间差不多。而且川剧演员周企何和陈书舫等,确实参加了第三届慰问团,该文作者所在

的部队,也确实有可能观看这二位的川剧表演。但问题的关键是,刘某人所说的“表演

战争”,能否出现在1953年的秋季?

尽管有这么多的相符条件,同样不存在该文作者言之凿凿“表演战争”的可能,因为《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于1953年7月27日!因此1953年的10月——12月间,该文作者即便

是观看了文中所说的川剧折子戏,却失去了“表演战争”条件与可能!即使是该文作者

所在的团有心“表演战争”,那还得美军配合不是!

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和考证,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该文作者编造的这个“表演战

争”的谎言必须、也只能在1952年的秋季!否则这看起来像真的一样的弥天大谎,哪有

表演的时间和空间!?

其实该文作者编造的这个谎,编的还真不是一般的好!因为网上不太容易查到,有关第

二届赴朝慰问团的详细资料。如果不是恰好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于1952年10

月6日——11月14日在北京举行,如果大会恰好没有评奖也没有公布获奖名单;如果不

是周企何和陈书舫恰好也参加了,恐怕这“表演战争”的弥天大谎还真就很难被戳破了

!该文作者很不幸的是,笔者恰好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恰好手里又有这方面资料,于

是,该文作者这虚拟的战争无法再表演下去了!

既然这篇“表演战争”是彻头彻尾的谎言,该文的另一部分又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

少可信度呢?!

至于这位有身份、有地位的作者,为什么要制造出这么一个弥天大谎来,最好还是由其

自己来解释吧!

刘家驹:我经历的朝鲜战争(外一篇) 编辑本段回目录——饥饿篇

——略——

表演战争

1952年秋,祖国赴朝慰问团来到金城前线。

一天,营部通知我,说慰问团有个代表要见我。什么人?传话人说不清楚。我知道这支

慰问分团来自四川,肯定是家里人带来嘱咐,我喜出望外,跟连长打了个招呼,一气跑

了十多华里来到师部。慰问团住在师部附近的一条山沟的小坑道里,我见到要见我的人

。他是四川省的劳模,我哥哥当年的车工徒弟,我叫他乔哥,现在已是所在丝厂的车间

主任,分管动力部。他果然带来我父母的问候,好长时间没写信回家了,他们都牵挂我

的死活。代表团成员将分头给部队作鼓舞斗志的报告,谈家乡的新气象、新面貌。乔哥

是搞阶级斗争的积极分子,他悄悄告诉我重庆的肃反大逮捕,一夜就抓了七千人,镇压

了好几百。他的丝厂厂长肖渊也给枪毙了,肖是留日的,有缫丝专业技能,枪毙他是有

人说他是日本特务。他夫人收的尸体火化未烧尽,连肉带骨头的装了两坛子运回浙江老

家。乔哥还告诉我一件高兴的事,慰问团带来一台川剧的折子戏。最有名的演员都来了

,丑角有周企何,旦角有陈书舫,他们在四十年代就红遍川南川北。

过去,我在家就听老一辈人经常谈起他们的轶事,遗憾的是从未见过他们的演出。第三

天,师里安排我们山炮营观看慰问团的演出。地点在离阵地后方十多公里的一片树林里

,这里有高大的落叶松,足以掩蔽500多人的活动。慰问团为我们师一天要演两场,演

出时是高度的戒备,场地四周设有防空哨,敌机一来就鸣枪示警,同时,安排了慰问团

和部队疏散的路线和防空地域,还专门有一个高炮营保护。那天听完代表报告,乔哥又

坐在我身边陪着我观看演出。第一个节目是周企何的《花子骂相》,花子嘲弄官僚,体

现了古代的阶级斗争,周扮演的花子骂得痛快之极,四川方言幽默,看得观众满堂喝彩

。第二出是陈书舫的《秋江》,她把尼姑陈妙常思凡的心境演得缠绵又细腻,直看得人

回肠荡气。第三出是《小放牛》,由青年演员晓艇、晓舫(陈书舫的女儿)载歌载舞的

用旧调新词赞美四川改天换地。乡音乡情唤起我们思念之情,激动地把手掌都拍痛了。

最后一出是《八仙过海》,表现何仙姑、吕洞宾等仙人和虾兵蟹将大打出手,剧情说明

书上说,志愿军就是八仙,打败侵略者的法宝就是全国人民作坚强后盾。乔哥兴奋的告

诉我,这出戏得到七团团长的百般赞许,他对慰问团表示,他的七团要打一仗给慰问团

看,邀请代表们到前线观战!我一听十分欣喜,七团团长是川南人,1938年只身跑到陕

北参了军,他的乡音未改,乡情更浓烈。我说:“好啊,让你们看看我们是怎么用真刀

真枪打美国鬼子的,你回去够你摆一辈子的龙门阵!”看戏归来,营长把各连排以上干

部留下。营长只说了几句:我们准备配合七团二营五连打641(我们给敌人阵地的编号

),每连弹数是240发,还有喀秋莎连、炮41团的一个105火炮连和我们协同,炮火准备

时间是明天上午9时。给慰问团的表演战斗和部署就这么简单。

我们已和敌人对峙近一年,敌我阵地犬牙交错,像这样的小打小闹,每个月要打好几回

,我们称之为“挤”阵地,来来回回的争夺,目的不只是争地盘,而是诱杀敌人的有生

力量。比如攻打641,我们已打过好多次,无需作多大准备,说打就打,有现成的射击

诸元,最大的准备就是炮弹数量。我回到阵地,连长分配给我们排60发炮弹,只需10分

钟就可以打完。我从乔哥那里知道,慰问团要来观战,观看的位置肯定是在我们阵地后

面的龙凤山。龙凤山山势突兀,又居高临下,可以看到敌人一线营垒的全景,山上有师

的前进指挥所,团指挥所和我们营的炮兵观测所。我还打听到,师团都安排人给慰问团

做现场解说。我在电话里要求营长也安排我,营长知道我在慰问团有亲人,满口答应。

第二天,我提前来到龙凤山我们营的观测所。等了半个时辰,慰问团一行在师警卫连的

护卫下爬上山来了,他们有12个代表和8个演员。据说,来的人都经过严格政治审查的

,他们分成7个小组,到炮兵观测所来的三位代表,自然有乔哥。山上的指挥所都是土

木结构的掩蔽部,活动面积小,只能容下三到五人,原值班的和通信人员都撤走,瞭望

孔有 30——50公分宽,可供三人观望。师领导担心不够,还让工兵连在附近又构筑了

几个临时观察所备用。我们的观测所有一架20倍的炮对镜,一个代表往镜里瞧时,兴奋

的喊开了:呀呀,敌人从工事里伸出来的枪都看见了!我向他们三人介绍了敌我态势,

这场战斗用多少炮弹打,多少人攻。他们仨听得新奇又新鲜,傻傻地张着嘴。更让乔哥

感动的是,他在家乡见我时,我还是个娃娃,现在已是带兵的排长了(其实还是见习的

),表扬说:老弟呀,你像个官了。我把炮对镜对向攻击目标641,还给他们配了两个

望远镜。我一边讲解,一边给他们指示目标。这是一条横向拖长的山梁,641是山梁中

段隆起的山包,面积约百十平米,美军只用一个排依托水泥工事在防守。我们攻击部队

从我方的610阵地出击,顺山梁到641约400米距离,为了给慰问团观看清楚,攻击路线

和战斗队形,全都选择在面向我们的斜坡。三位代表听我的介绍,已急不可待,巴不得

马上看到敌人灰飞烟灭。到各观察点的代表都已在掩蔽部就位,山上出现了一片难耐的

寂静,等待我们的炮火准备。

9时整,龙凤山左侧喀秋莎阵地的炮火首先响起,这是苏联二战后期发明的多管火箭炮

,一个齐射同时打出64发,给敌人以突然袭击。两分钟之后,百炮齐鸣,千百发炮弹从

龙凤山前掠过,肉眼都看见弹丸在空中飞行,无以计数的小黑点,很像蜂群出巢,带着

尖利的啸声扑向敌人的阵地!霎时间,641山头上弹着密布,一簇簇烟柱冲天而起,接

着传来地动山摇的炸裂声,火光闪烁,石块泥土在硝烟中上下翻飞,三位代表看得兴奋

的跳起了脚,嘴里直叫:啊呀呀,真了不得,了不得!火炮的射击还没停,我步兵一个

排从617阵地出动接敌。等炮火延伸,步兵排加快了前进的速度,边冲击边用手中枪射

击。当他们离敌人阵地不到100米时,突然从残存的工事里一挺轻机枪复活了!攻击的

先头班倒下了,跟进的一个班给打的往坡下翻滚。我的心沉了:我们使用了比过去打

641多两倍的火力,为什么还不能彻底摧毁敌人工事?很快,团的82炮连进行火力支援

,打了五分钟,敌人机枪哑了。五连的又一个排很快向641靠近,刚接敌到150米左右,

敌人从642阵地上扑下来一个班,手中全是冲锋枪。过去,敌人是不敢白天反击的,为

什么今天竟敢出来碰硬?我们的第二个排也给突如其来的增援火力打得趴在坡上。炮火

不能支援了,因靠敌太近,怕误伤自己人,就这样僵在那里,都用自己手中武器对射。

这时,我发现这场战斗的指挥者在一块石头边上正挥动手臂,不一会,后面上来一挺轻

机枪,卧在他身边不住点的向641阵地射击。敌人大都趴在残留的工事、堑壕或弹坑里

顽强的对我进行阻击。机枪打了一阵,丝毫不能掩护步兵前进。我突然想到,过去我们

“挤”阵地,都是多路攻击,敌人总是措手不及,惟独这次是专为代表观看,仅选择一

个光秃秃的山坡,而且还是单一的路线在出击,只为看,不为战,把战士生命当了儿戏

。敌人开始在我进攻道路上进行炮火拦阻射击,五连全暴露在山坡上挨打。在岩石边的

指挥员已无能为力了,我看到他把挂在胸前的一只小羊角号放到嘴里,我虽然听不到号

声,但我能猜度他是在下达撤退的号令。果然,上去的两个排连滚带爬的退下来了,只

剩下十几个人。山梁上没有枪声了,战斗已停止。我们的三位代表都长叹了一口气,他

们没见到消灭一个敌人,看到的是自己人死了一大堆。他们惶惑的脸上似乎都是在责怪

自己,不该来看一场用生命表演的战争。我安抚他们说,失败是兵家的常事。乔哥保证

说,我们回到四川不会乱说的。七团团长在战场上培养了争强好胜的脾性,这次却在祖

国亲人跟前大丢了面子。

送走慰问团,他火冒三丈,要惩处指挥战斗的二营副教导员。团长之所以用他,一是年

轻,二是四川人,如让代表们看他打了胜仗,会给四川人增光添彩的。可惜他辜负了团

长的期望,只能让他上天国去反省。他命令身边的赵参谋,去二营执行他的处决命令。

赵参谋到二营,把副教导员五花大绑拉到一个山沟里,举起手枪对向他脑后勺,问,你

还有什么话要说?副教导员已泪流满面,说“我对不起祖国,对不起团长!我不知道该

怎么打这一仗——团长是要我表演啊!排兵布阵都是你们来制定的,我的失职是没有拿

下阵地。”赵参谋的心颤动了,这场战斗是他和团长来二营部署的,团长还特别指名要

副教导员代连长指挥,自己也有重大责任。他慢慢放低了枪口,回过头对跟在身边看他

执行死刑的营长和教导员说:“你们给他松绑带回去,等候发落。”赵参谋没直接去找

团长解释他不执行命令的原因,即使他敢去,也会尝到苦果。他先找了慰问团副团长,

请他出面干预。这位副团长是从部队转到地方的,他和我们师政委交换意见时说,责任

不在基层,不能再用干部的性命去抵偿这场战斗的损失,希望枪下留人。副教导员给保

下来了,撤职任副指导员。回国转业回四川,在一家大厂做保卫股长。多年后,我见到

已是某步校教研室副主任的赵参谋。旧事重提,他说,这明明是团长好胜喜功,不惜人

命,自己下不了台,还诿过于人,要那个副教导员给他垫背。养兵用兵,为祖国生存而

战,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在朝鲜用了“保家卫国”的口号多少还体现了些爱国主义精神

,可我们这位团长打的这一仗,我不知该用什么词汇来为它定名。

米国佬真实的“娱乐观众的好莱坞式格斗演出”:斯麦克行动编辑本段回目录

【米国佬的详细记录】

[出自《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第一卷)停战谈判的帐篷和战斗前线》(1970)第十七

章 寒冷的前线]

作者:沃尔特·G.赫姆斯 [美国]

http://warstudy.com/history/cold_war/kwar_us_army/truce_tent/01

(美国第1军)第7师在1月参加了一项空中-坦克-炮兵-步兵的协同作战实验。

这项行动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12月中,美国空军联席会议在汉城决定采纳克

拉克将军的指示,发动一系列的空中地面协同作战实验。他们制定出了3项实验计划。A

.24架战斗轰炸机带着简单的指令和事先由空军人员侦测好的目标进行轰炸。 B.由师

一级的战术空中控制组指挥的不带任何预先指令的8架战斗轰炸机进行轰炸。C.与上述

计划B相同,但是由4架战斗轰炸机来执行。

当第8集团军的作战参谋人员就此事同第7师的史密斯将军交涉,他建议用这种空中

努力与坦克-步兵袭击以抓获俘虏相配合,准备作战的任务落在了第31步兵团肩上,S

-3霍华德·H.库克塞上尉在1月15日将一次被称为斯麦克行动的计划制订了出来。

选择试验出击的目标是一座称为斯巴德山,是敌人在猪排山后东面的一个防守战术

据点。在出动了125架次战斗轰炸机和8至12架由雷达操纵的轻中型轰炸机对猪排山地区

选定好的目标攻击之后,大炮继续轰击。在主防线的后面,1个野战炮营和6个拥有78门

轻火炮和32门中型火炮的其他部队从自己的阵地上向进攻部队提供直接和全面的火力支

援。

在1月12日至20日这段时间里,第57野战炮营在对31团提供支援中单独向猪排山地

区发射了近10000发105毫米炮弹,想要摧毁敌军的地堡和迫击炮阵地,消灭敌军的自动

武器,以便为进攻作好准备。当D日——1月25日临近时,空军军官们访问了第7师指挥

所,接受他们的指令并侦察了目标地区。

由于这项试验保证对空军和陆军双方都有利益,巴库斯和他的第5航空队参谋人员

来到战斗地点,同行的还有史密斯上将和第1军指挥官保罗·W.肯德尔中将和他的参谋

人员。大约有12名记者随行。为了有助于来访者明了这项试验的安排和目的。第7师准

备了一个描述有关试验主要进程方案纲要的综合日程,这份6页的情况汇编的封皮有3种

颜色,显示第7师黑红两色臂章加在蓝色的朝鲜地图上。选择这个三色方面和使用“方

案说明”这个词作标题被后来的结局证明是不幸的。

1月24日空军向所有目标投下了136000磅炸弹和14个凝固汽油箱。第2天早上,步

兵和坦克来到集结地区,空军开始了18次轰炸的第1轮。8架 F-86雷电式喷气机每架携

带2枚1000磅炸弹,飞过诺里交界地区,投下了它们的炸弹。上午10点钟左右,24架雷

电式喷气机以每8架为一编队,对敌军在诺里的阵地进行轰炸。随后,另外24架雷电式

喷气机进行密集轰炸,投下了48000磅炸弹。这样就完成了计划A和B。在坦克和步兵出

动之前,24架雷电式喷气机编为2队攻击了目标。

当进攻部队最后准备时,坦克开动以转移敌军注意力,用炮火来迷惑敌人,然后第

73坦克营(M)的15辆增援坦克出发了。在坦克隆隆驶向他们的阵地时,2组各由4架F-84

雷电式喷气机编队开始了计划C,第1编队的炸弹没有击中Spud山,第2编队只将携带的8

枚凝固汽油箱中的1枚投中在目标上。在空军的最后一次轰炸过后不久,8架F4U海盗式

飞机在坦克和步兵前施放烟雾弹以掩护他们的进攻。但是有些飞机将烟雾弹投掷得过早

而有些未能将弹药投在正确的地方以掩护进攻部队。

当空中阶段一结束,沿着主防线的增援火炮,迫击炮、高射炮和各种自动武器一齐

开火。当助攻坦克开到接近阵地时,他们加入了对敌军战术据点和地堡的炮击。在所有

支援部队,火力指令中心,2营指挥所和步兵火力协调中心之间设立了通讯联络网以协

调有效的炮火。2营指挥官菲利普少校从他的营部指挥这场战斗。身边还有1名炮兵联络

官。

为了强攻山头,菲利普少校下令E连提供1个排。连长选择了他的由小约翰·R.阿

布卡斯特少尉率领的2排去完成任务。这个排已经在类似的地区进行了9次作战演习,知

道如何去做,为了增加取胜的可能性,2支火焰喷射队随同这个排加入了战斗。

由于步兵必须等待空中轰炸结束,攻击未能按原定时间发动,而是根据菲利普少校

的命令开始。不幸由于无线电故障,进攻命令迟到了15分钟,阿布卡斯特和他的士兵出

发晚了,当他们携带个人装备向山脚前进时,支援的坦克和大炮仍然向目标和附近敌军

阵地猛轰。

阿布卡斯特的排到达山脚后迅速下车并分为两个组,2个班从北而开始向山上冲锋

,其余的2个班从南面往上攻。在他们上山的时候,除了3个坦克排炮火外,助攻炮火转

而轰击北面的据点。

当2排向山顶前进时,小型自动武器零乱地开火来迎接他们。中国人直到这几个班

在接近两个指形山脊的地方重新聚集时,才开始猛烈地反击。突然,机关枪的火力变得

密集起来,迫使2排的士兵躲进两个指形山脊山的隐蔽峡谷,凹地使阿布卡斯特的士兵

在机枪扫射下获得喘息的机会,但使他们又陷入另一危险之中,受困在一小块地方,他

们轻而易举地成为中国人从山顶上的战壕里投出的手榴弹的牺牲品。

手榴弹连续不断地落在受困的士兵中间,伤亡人数接连上升。阿布卡斯特少尉胳膊

受了仿,但是他拒绝撤出战场。手榴弹爆炸后到处飞舞着碎片,担架兵面临着来不及将

越来越多的伤兵运走的困难。

派了2队火焰喷射队上来以打破手榴弹攻击,当1名喷射手向山上行进时,他立即被

步枪子弹击毙。第2名喷射手向敌军喷射了一会儿火焰,随后,喷射器出了故障。火焰

吞没了中国人的战壕,只持续了几秒钟,短期内制止了敌军投掷手榴弹。火焰退后,中

国人向凹地投出了更多的手榴弹,伤亡人数继续上升。

看到突击排受阻,菲利浦下令1排前去增援阿布卡斯特的残兵。1排沿着同样的路线

爬上指形山脊。但是敌军的机枪迫使他们纷纷躲避。援助的坦克试图消灭敌人自动武器

火力,由于烟雾和灰尘遮住了坦克手的视线,成效微乎其微。每隔半小时,4架雷电式

喷气式飞机向猪排山地区投下炸弹,不过他们的战斗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阿布卡斯特少尉试图使他的士兵冲出困境。就在他组织一次冲锋的时候,手榴弹碎

片又占中了他的面部和眼睛。尽管他起初拒绝撤退,严重的伤势不久迫使他让步。随排

医生和几个班长都已丧失了战斗力。

由于2个排现在都被阻挡在目标前,菲利浦少校决定将第3个排投入战斗。但是结局

相同。从敌人的战壕里自动武器和步枪的火力伴随着手榴弹阻止了第3排前进并使之遭

受了很大的伤亡。

当团长威廉·B.克恩上校获悉第3排的命运后,他取消了这次进攻并下令残余士兵

撤退,这时所有3个排的长官都受了伤,伤亡总数达到77人。

斯麦克行动的弹药耗费也是相当昂贵的。除了在进攻前一天投下的炸弹和凝固汽油

箱外,1月25日空军又投下了224000磅炸弹和8个凝固汽油箱。助攻的大炮发出了12000

发105毫米炮弹和155毫米炮弹,以及将近75000发50毫米和40毫米炮弹。坦克发射了

2000门多发90毫米的炮弹和 75000发直径较小的炮弹。1个重迫击炮连又射出了4500多

发迫击炮弹。步兵进攻部队射出了50000多发机枪和轻型武器子弹并向敌人投出了650枚

手榴弹。即使对敌军伤亡的最高估计是可靠的,中国人所有伤亡也不足65人。最后,由

于步兵根本就未能接近敌人,1个俘虏也没有抓到。

出了什么差错了呢?回顾一下,人们可以找出各种原因,空中轰炸明显地对很深的

防护战壕和山洞里的敌人几乎没有影响,而且对步兵主攻目标的周围地区轰炸过多。第

二,在轰炸之后,步兵出发向主要目标进攻时间晚了,这就使敌军有时间来准备应付攻

击。由于狭窄前线的进攻,就象早些时候在血岭和伤心岭的那次行动一样,敌人可以集

中牵制小股进攻部队,后者还是相当生疏,指挥在战斗一开始就受到了削弱,当这个排

受阻,敌军使用手榴弹发挥了有效的杀伤力。另外,能够扭转局势的火焰喷射器出了故

障,一些自动武器又卡了壳,主攻排为这次行动演习多次使人觉得有些过分了,而后来

投入的2个增援排却没有得到足够的演习和指点。总的来说,斯麦克行动是一次惨败。

全部行动若是在很小范围的一些步兵和仅与卷入的坦克有关,它就可能记下得到的

经验,不声张地过去。可是还有一个积极热心的记者。尽管这位记者不过是在近期抵达

朝鲜,也没有来到军事行动的现场,在他写的报道中,参加试验的空军,陆军高级军官

,在情况汇编使用3种颜色封面和“方案说明”一词都承担了重要的角色。一部含有不

必要牺牲的电影为来访的军官们放映,这种暗示在美国引起了一场轰动并导致国会进行

简短的调查。

范弗里特的司令部发表了正式声明和柯林斯将军在国会军事委员会前露面足以将斯

麦克行动用正确的观点看作是对敌军前哨阵地发动联合进攻的一种协调方法的试验,而

不是娱乐观众的好莱坞式的格斗演出。国会领袖们接受了军方的解释注定要到雷的斯麦

克事件完结了。这是一次代价高昂的教训,再次证实了无论是从空中或是从地而上的火

力都不足以将躲藏在挖得很好的战壕里的敌人消灭。这场有限战争的优势是在防守的一

方。

【中方叙述】

自上甘岭战役以来,联合国军正面战线地面没有大的行动,只在1953年1月发动了

一次战术行动,被称为“空军、坦克、炮兵、步兵协同作战实验”,美军战史将这次“

实验”称为“斯麦克行动”。这也是范佛里特在第8集团军任司令官期间,进行的最后

一次作战。

这次实验选择的攻击目标是志愿军第23军201团1个排防守的位于铁原西北芝山洞南

侧的205高地,这个小高地又被称之为“丁字山”。

美军这次进攻,有美第1军军长和参谋长、第5航空队司令、远东空军作战处长前来

观战,并邀请了12名记者。

从1953年1月12日至20日,美军支援步兵作战的一个野战炮兵营,向这个阵地累计

发射105毫米榴弹炮弹万余发。24日,美空军向这个目标投下13.6万磅炸弹和14枚凝固

汽油弹。25日,美空军出动100余架次飞机对这个目标进行轰炸,在经过更为猛烈的炮

火准备后,以美第7师一个步兵连发起了攻击。

志愿军防守阵地的1个排等其步兵冲上山脊,据阵地还有几十米时突然开火,并结

合炮火火力,将其赶下山去。美军在这一天里向这个小阵地投下了224000余磅炸弹和8

枚凝固汽油弹,炮兵和坦克发射各种炮弹17万余发,始终未攻下这个阵地。志愿军在这

次小规模的战术作战中,以伤亡11人的代价,毙伤美军150余人(美战史承认伤亡77人)

,创造了奇迹。

美军战史对这次作战评论说:“总的来说,斯麦克行动是一次惨败”,“这时一次

代价共昂的教训,再次证实了无论是空中还是从地面上的火力都不足以将躲藏在很好的

战壕里的敌人消灭。这场有限战争的优势是在于防守的一方”。

此后,联合国军在正面战线中便偃旗息鼓了。
个人觉得刘家驹是亲历者,写的文章更可信。慰问团的档案资料不一定全。
 
个人觉得刘家驹是亲历者,写的文章更可信。慰问团的档案资料不一定全。
亲历者=/=更可信,除非人类不说谎。
如果驳斥刘文章中引用的是事实,两个唱川剧的当时是在北京,根本不可能参加慰问团。这已经和慰问团档案资料全不全没有关系了。
刘文章中骇人听闻的细节很多,诸如吃人心肝,枪杀向导,枪杀不听命令的战士,未经军法庭审判直接处决作战不利的军官。从行文看这些在当时都很普遍。照刘的说法参加朝鲜战争的中国军人有近二百万,为什么那么多人中只有刘在四五十年后站出来曝独家猛料?如果说大陆言论不自由,那当初去台湾的一万四千多志愿军战俘中好象并没有谁讲出类似的细节?
 
矮油, 悲天悯人呐。 您的往湘江下毒的计策若灵验了,和战争不差
俺那个馊主意跟橡皮子弹一样,很温柔了。
 
楼主文章的第一句是这样:“1950年秋,我人民解放军开进了为金日成将军火中取栗的朝鲜战场,”。看到这就不想看了。作者当然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是我更相信比较客观的专家的说法。就不耽误时间看那个长文了。
 
楼主文章的第一句是这样:“1950年秋,我人民解放军开进了为金日成将军火中取栗的朝鲜战场,”。看到这就不想看了。作者当然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是我更相信比较客观的专家的说法。就不耽误时间看那个长文了。
哈哈,为金日成将军火中取栗,难道不是事实吗:p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