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01-30
- 消息
- 11,781
- 荣誉分数
- 578
- 声望点数
- 273
姜文:我还算半拉"愤青",还不太懂事 (一) zt
一流的好演员是你看他的戏会忘了好坏,跟着走了
二流的是看他的戏你会叫好
三流的是你能看出毛病来的
四流的你会对他表示同情,多不容易呀
记得作家王朔好像说过这么句话,原话记不太清了,大意是:如果你看了一
本非常好的小说,你就会很想去认识(了解)这个作家。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
是:因为你被作品感染了,打动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认同感,于是爱屋及乌
地会对创造了它的人产生好感,好奇,甚至是一种崇拜。如果将这句话的含义引
申到电影里面,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你被一部好电影或者一个好角色打动了,
你也会非常想去了解这个电影或者角色的创造者。姜文无疑就是这样一位在无数
电影观众心目中,用作品打动你感染你,进而使你对他产生强烈好奇的一位电影
人。
最近,在青年导演陆川广受期待与好评的电影处女作《寻枪》里,姜文扮演
了一个丢了枪的警察马山。带着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姜文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
导演的这次合作等等诸多疑问,本报记者最近专访了主演并监制这部电影的姜文。
采访时间是4月26日下午6点半,地点是北京日坛公园附近一座古香古色的套
院中的一家餐厅。刚刚结束在某网站与影迷网上聊天的姜文,以及《寻枪》的导
演陆川、电影学院教授倪震老师等人准时到达。
一见面,记者上前与姜文打招呼,姜文的亲切随和使记者大感意外(早就听
说姜文很狂,采访起来很困难),他握住记者的手说咱们好像在哪儿见过,完全
没有传说中“大腕儿”的架子。
话题自然从《寻枪》开始。知道姜文在贵州生活过,我们的谈话就从《寻枪》
中的贵州方言谈起―――
宁静和伍宇娟是中国最独特的两个女演员
记者:你原来在贵州生活过一段时间,那么《寻枪》中你用的贵州方言,是
你一直没丢下呢还是为了这部电影又重新拣起来的?
姜文:那得拣。我6岁前在唐山,10岁以前6岁以后在贵阳,所以6到10岁这4
年说的就是贵州话,你要不说贵州话跟小孩们都没法儿玩,后来到北京就给改回
来了。(贵州话)我听起来都特别亲切,但是好久没说了,不过回去几天就能恢
复过来。
记者:对你而言,通常对于角色的职业身份的适应需要多长时间?
姜文:当然时间越长越好了。所以过去演员有下生活的说法,都是戏剧学院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那套东西,《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也谈到
过这点,这也是演员创作最起码的(依据)。现在都瞎演了,都无所谓了(姜文
显出一副很无奈的样子)。其实这种在戏剧学院受的训练对我们日后的表演非常
有好处。
记者:《寻枪》中是有你很多中戏的同学和你合作吗?你是否也参与了演员
的挑选工作?对他们有何评价?
姜文:其实《寻枪》整个班底几乎都是《鬼子来了》的人。实际上演员都是
我提的。宁静是贵阳人,伍宇娟是湖南人,其他两个演员是四川人,刘小宁小的
时候也在成都呆过,所以我们是故意找的这些演员。因为四川话湖南话跟贵州话
很像,贵州人能听出来,外地人根本听不出来多大区别。我想着重说说伍宇娟和
宁静这两个女演员。为什么呢?一是因为她们口音上容易接近角色,二我觉得她
们是中国最独特的两个女演员。这两个人的脸(给人感觉)特别不确定,让人看
了会有种危险感,她做什么你都信,可能什么都做得出。这一点对于演员来说是
非常好的条件,所以这两个人是我心目中最出色的女演员的样子,对于这个戏也
是最合适的。
有机会我还会再做这样的事
记者:这次与年轻导演陆川的合作,是否与当年自己做导演拍摄第一部电影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时候遇到的诸多困难与无助感有关?
姜文:这个说来话长。从几方面说吧,第一,我觉得陆川有一个非常精彩的
剧本,并且用非常正式的方式―――一封信贴在剧本上托人送给我。我挺喜欢这
种做法,不像个骗子做的事,踏实;第二,剧本写得不错,见到这个人我也觉得
我愿意跟他合作。有人问我说你跟一个年轻的导演合作风险多大呀,我说有什么
风险呀,有名的导演照样有风险,也有拍砸的时候,江郎才尽的时候,给我带不
来欣喜的时候,我知道他的两把刷子抡出来是个什么样。都是炒作的欣喜而已,
我不指望什么腕儿能给我添彩儿,如果有也是因为投资大、挣钱多。但是我从做
演员那天就不是把它(拍戏)当成生意做的,80年上戏剧学院是因为喜欢演戏才
去的。演戏能挣钱了我不拒绝,可是你要让我为了挣钱放弃一部好戏,那我不干。
所以年轻导演与名导演比没有劣势只有优势。
另一方面,当年我做导演拍摄第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时候遇到很
多的困难,没什么人帮助我,除香港人台湾人投资以外,能帮助我的就是摄影师
和演员。斯琴高娃老师听说我要拍戏,她连本子都没看就来了。演日本鬼子松井
的老演员方化老师,生着病,我对他说特想跟您合作。这些老演员在我心目中的
位置特别高,超过好莱坞那帮多少倍。我见到方化我会哆嗦,而他见了面还给我
鞠躬,说:你给了我第二次艺术生命。我觉得他们给我的这种信任和帮助是特别
可贵的。当初我战战兢兢地找他们,可能就像陆川找我似的,但是人家那回答那
感觉对我的触动……(姜文显得很动情)所以我觉得除了这些支持以外得不到其
它任何支持。甚至好多人,尤其做导演的老是希望我这儿出点毛病,你知道吗,
呵呵……还有凯歌导演给了我意外的帮助,我当时特别感动。最后在紧要关头没
钱的时候,德国导演施隆多夫(《铁皮鼓》导演)看了一段样片,说这小子片子
拍得不错,然后花了18万马克帮我把后期做完了,我受到了很大震动和教育。所
以后来看到陆川给我写的信、见到我的眼神,我就想这事不能算了。不就是没人
信他吗?凭什么不信他呀,是因为他没拍过,没拍过才应该信他呢!拍过了就没
有信不信的问题了。最后在韩三平和王中军(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公司老板)
的资金的有力支持下,事儿就办成了。所以,我觉得有机会我还会再做这样的事,
并且我希望大家都做这样的事。
太懂事儿的导演没意思
记者:你觉得现在年轻导演与上一代导演相比优势与不足有哪些?
姜文:我觉得他们没什么不如上一代的,上一代有的是经验而已,但是经验
对于创作往往是有害处的。他们有的是优点,最本质的就是那种“愤青”和“不
懂事”。太懂事儿的导演没意思,他能做什么呀?八面玲珑的那种搞不了创作,
就是“想不开”的那种人才能搞创作。张艺谋拍《红高粱》时候就天天想不开,
那种感觉特别可爱,所以片子拍出来有劲儿。我看贾樟柯身上有这种劲儿,我拍
《阳光灿烂》和《鬼子来了》时候也是,已经完全不懂人事了。否则你怎么能把
一个不存在的东西给叼出来呢?对方方面面都特懂事就不懂怎么拍电影了,直接
搬外交部去得了,那不是搞创作的人。
其实大家的“枪”都丢了
一流的好演员是你看他的戏会忘了好坏,跟着走了
二流的是看他的戏你会叫好
三流的是你能看出毛病来的
四流的你会对他表示同情,多不容易呀
记得作家王朔好像说过这么句话,原话记不太清了,大意是:如果你看了一
本非常好的小说,你就会很想去认识(了解)这个作家。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
是:因为你被作品感染了,打动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认同感,于是爱屋及乌
地会对创造了它的人产生好感,好奇,甚至是一种崇拜。如果将这句话的含义引
申到电影里面,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你被一部好电影或者一个好角色打动了,
你也会非常想去了解这个电影或者角色的创造者。姜文无疑就是这样一位在无数
电影观众心目中,用作品打动你感染你,进而使你对他产生强烈好奇的一位电影
人。
最近,在青年导演陆川广受期待与好评的电影处女作《寻枪》里,姜文扮演
了一个丢了枪的警察马山。带着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姜文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
导演的这次合作等等诸多疑问,本报记者最近专访了主演并监制这部电影的姜文。
采访时间是4月26日下午6点半,地点是北京日坛公园附近一座古香古色的套
院中的一家餐厅。刚刚结束在某网站与影迷网上聊天的姜文,以及《寻枪》的导
演陆川、电影学院教授倪震老师等人准时到达。
一见面,记者上前与姜文打招呼,姜文的亲切随和使记者大感意外(早就听
说姜文很狂,采访起来很困难),他握住记者的手说咱们好像在哪儿见过,完全
没有传说中“大腕儿”的架子。
话题自然从《寻枪》开始。知道姜文在贵州生活过,我们的谈话就从《寻枪》
中的贵州方言谈起―――
宁静和伍宇娟是中国最独特的两个女演员
记者:你原来在贵州生活过一段时间,那么《寻枪》中你用的贵州方言,是
你一直没丢下呢还是为了这部电影又重新拣起来的?
姜文:那得拣。我6岁前在唐山,10岁以前6岁以后在贵阳,所以6到10岁这4
年说的就是贵州话,你要不说贵州话跟小孩们都没法儿玩,后来到北京就给改回
来了。(贵州话)我听起来都特别亲切,但是好久没说了,不过回去几天就能恢
复过来。
记者:对你而言,通常对于角色的职业身份的适应需要多长时间?
姜文:当然时间越长越好了。所以过去演员有下生活的说法,都是戏剧学院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那套东西,《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也谈到
过这点,这也是演员创作最起码的(依据)。现在都瞎演了,都无所谓了(姜文
显出一副很无奈的样子)。其实这种在戏剧学院受的训练对我们日后的表演非常
有好处。
记者:《寻枪》中是有你很多中戏的同学和你合作吗?你是否也参与了演员
的挑选工作?对他们有何评价?
姜文:其实《寻枪》整个班底几乎都是《鬼子来了》的人。实际上演员都是
我提的。宁静是贵阳人,伍宇娟是湖南人,其他两个演员是四川人,刘小宁小的
时候也在成都呆过,所以我们是故意找的这些演员。因为四川话湖南话跟贵州话
很像,贵州人能听出来,外地人根本听不出来多大区别。我想着重说说伍宇娟和
宁静这两个女演员。为什么呢?一是因为她们口音上容易接近角色,二我觉得她
们是中国最独特的两个女演员。这两个人的脸(给人感觉)特别不确定,让人看
了会有种危险感,她做什么你都信,可能什么都做得出。这一点对于演员来说是
非常好的条件,所以这两个人是我心目中最出色的女演员的样子,对于这个戏也
是最合适的。
有机会我还会再做这样的事
记者:这次与年轻导演陆川的合作,是否与当年自己做导演拍摄第一部电影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时候遇到的诸多困难与无助感有关?
姜文:这个说来话长。从几方面说吧,第一,我觉得陆川有一个非常精彩的
剧本,并且用非常正式的方式―――一封信贴在剧本上托人送给我。我挺喜欢这
种做法,不像个骗子做的事,踏实;第二,剧本写得不错,见到这个人我也觉得
我愿意跟他合作。有人问我说你跟一个年轻的导演合作风险多大呀,我说有什么
风险呀,有名的导演照样有风险,也有拍砸的时候,江郎才尽的时候,给我带不
来欣喜的时候,我知道他的两把刷子抡出来是个什么样。都是炒作的欣喜而已,
我不指望什么腕儿能给我添彩儿,如果有也是因为投资大、挣钱多。但是我从做
演员那天就不是把它(拍戏)当成生意做的,80年上戏剧学院是因为喜欢演戏才
去的。演戏能挣钱了我不拒绝,可是你要让我为了挣钱放弃一部好戏,那我不干。
所以年轻导演与名导演比没有劣势只有优势。
另一方面,当年我做导演拍摄第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时候遇到很
多的困难,没什么人帮助我,除香港人台湾人投资以外,能帮助我的就是摄影师
和演员。斯琴高娃老师听说我要拍戏,她连本子都没看就来了。演日本鬼子松井
的老演员方化老师,生着病,我对他说特想跟您合作。这些老演员在我心目中的
位置特别高,超过好莱坞那帮多少倍。我见到方化我会哆嗦,而他见了面还给我
鞠躬,说:你给了我第二次艺术生命。我觉得他们给我的这种信任和帮助是特别
可贵的。当初我战战兢兢地找他们,可能就像陆川找我似的,但是人家那回答那
感觉对我的触动……(姜文显得很动情)所以我觉得除了这些支持以外得不到其
它任何支持。甚至好多人,尤其做导演的老是希望我这儿出点毛病,你知道吗,
呵呵……还有凯歌导演给了我意外的帮助,我当时特别感动。最后在紧要关头没
钱的时候,德国导演施隆多夫(《铁皮鼓》导演)看了一段样片,说这小子片子
拍得不错,然后花了18万马克帮我把后期做完了,我受到了很大震动和教育。所
以后来看到陆川给我写的信、见到我的眼神,我就想这事不能算了。不就是没人
信他吗?凭什么不信他呀,是因为他没拍过,没拍过才应该信他呢!拍过了就没
有信不信的问题了。最后在韩三平和王中军(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公司老板)
的资金的有力支持下,事儿就办成了。所以,我觉得有机会我还会再做这样的事,
并且我希望大家都做这样的事。
太懂事儿的导演没意思
记者:你觉得现在年轻导演与上一代导演相比优势与不足有哪些?
姜文:我觉得他们没什么不如上一代的,上一代有的是经验而已,但是经验
对于创作往往是有害处的。他们有的是优点,最本质的就是那种“愤青”和“不
懂事”。太懂事儿的导演没意思,他能做什么呀?八面玲珑的那种搞不了创作,
就是“想不开”的那种人才能搞创作。张艺谋拍《红高粱》时候就天天想不开,
那种感觉特别可爱,所以片子拍出来有劲儿。我看贾樟柯身上有这种劲儿,我拍
《阳光灿烂》和《鬼子来了》时候也是,已经完全不懂人事了。否则你怎么能把
一个不存在的东西给叼出来呢?对方方面面都特懂事就不懂怎么拍电影了,直接
搬外交部去得了,那不是搞创作的人。
其实大家的“枪”都丢了